CN116642227A -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42227A
CN116642227A CN202210137841.1A CN202210137841A CN116642227A CN 116642227 A CN116642227 A CN 116642227A CN 202210137841 A CN202210137841 A CN 202210137841A CN 116642227 A CN116642227 A CN 116642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unctional
heat
heat dissipation
functional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378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柯智
郭斌
翟富兴
李成
庞康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378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422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42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42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o-electric units or the Peltier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功能头包括功能壳、加湿模块和调温模块,加湿模块设于功能壳且具有邻近出风口的出雾口;调温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中的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的冷端且另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的热端,第一散热件位于功能头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且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头,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温效果,同时可以起到加湿的作用;提高半导体制冷件的工作效率,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第一散热件的方式直接感受到冷量或热量;不仅可以在整体上使得用户感到凉爽,还可以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Description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具有降温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以下两种:例如,采用半导体制冷件降温的空气处理装置,半导体制冷件、与半导体相连的制冷片和制热片均设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内部,需要驱动空气将制冷片上的冷量带走,然后将凉风吹出,才能使用户感到凉爽。但是,这种降温方式无法使得用户直接感受到制冷片上的冷意。又例如,采用加湿模块降温的空气处理装置,是通过水分蒸发降温周围环境温度,使得用户感到凉爽的。但是,加湿模块的制冷效率低、制冷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功能头,通过将加湿模块的出雾口邻近出风口设置,将第一散热件的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温效果,在整体上使得用户感到凉爽,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第一散热件的方式直接感受到冷量或热量,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功能头的空气处理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头,用于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功能头和风机组件,所述功能头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功能头包括:功能壳,具有出风口以及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腔,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气流进入风腔内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加湿模块,设于所述功能壳且具有出雾口,所述出雾口邻近所述出风口;调温模块,所述调温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中的一个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冷端且另一个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件位于所述功能头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且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头,通过将加湿模块的出雾口邻近出风口设置,可以使得水雾可以随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向外扩散,加快水雾的蒸发速度,从而可以提高水雾与环境空气的换热效率,使得空气环境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温效果,同时可以起到加湿的作用;通过将调温模块的第一散热件设于功能头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将第一散热件的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可以防止第一散热件冷量或热量被气流带走,使得热量或冷量集中在第一散热件上而不是快速地发散至周围空气中,从而快速制热或制冷第一散热件,降低半导体制冷件制热和制冷的工作时间,提高半导体制冷件的工作效率,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第一散热件的方式直接感受到冷量或热量;通过设置加湿模块和调温模块,功能头不仅可以利用加湿模块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在整体上使得用户感到凉爽,还可以在用户触摸第一散热件时,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设在所述功能壳内,所述加湿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风腔的上方,所述功能壳具有与所述出雾口相对且连通的喷雾口,所述喷雾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壳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加湿模块支撑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壳的上部具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辅助进风口,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腔内的第一风机以及设在所述第一风机的轴向上侧的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内限定出连通所述辅助进风口和所述风腔的导流口,所述导流圈构成所述支撑结构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的底部具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支撑在所述导流圈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的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导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功能壳的内周壁之间,所述加湿模块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导流圈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的邻近所述出雾口的部分容纳在所述导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功能壳的内周壁之间,所述功能壳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限位筋,所述加湿模块的远离所述出雾口的一侧与所述限位筋在水平方向上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单元,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水箱和雾化件,所述出雾口形成于所述水箱的侧壁,所述水箱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邻近所述出雾口的雾化槽,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水箱支架,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水箱支架,所述水箱支架上形成有定位孔,所述水箱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所述功能壳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水箱支架支撑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温模块设在所述功能壳的顶部,所述第一散热件向上凸出于所述功能壳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壳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和设于所述水箱内的雾化件,所述水箱具有出雾口和注水口,所述出雾口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注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注水口的水箱盖,所述水箱盖和所述调温模块共同覆盖所述敞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壳具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辅助进风口,所述第二散热件位于所述辅助进风口和所述风腔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辅助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功能壳的相对侧壁上,所述出风口邻近所述功能壳的底面,所述辅助进风口邻近所述功能壳的顶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壳包括:功能壳主体,所述功能壳主体上形成有安装口;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出风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头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导风条,多个所述导风条沿所述出风框的周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头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百叶机构,所述百叶机构包括连杆、百叶支架和多个百叶,所述百叶支架连接于所述功能壳,多个所述百叶沿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每个所述百叶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每个所述百叶与所述连杆可转动地连接且与所述百叶支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出风框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腔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地实施例,功能头包括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设于所述功能壳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相对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组件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功能壳内且与所述功能壳相连;按键电路板,所述按键电路板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固定架上;按键,所述按键穿设于所述功能壳且与所述按键电路板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头,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壳,所述主体壳具有主进风风道以及与所述主进风风道连通的主进风口,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主进风风道的第二风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设置上述的功能头,可以提高水雾与环境空气的换热效率,使得空气环境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温效果,同时可以起到加湿的作用;快速制热或制冷第一散热件,降低半导体制冷件制热和制冷的工作时间,提高半导体制冷件的工作效率,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第一散热件的方式直接感受到冷量或热量;不仅可以利用加湿模块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在整体上使得用户感到凉爽,还可以在用户触摸第一散热件时,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功能头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功能头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调温模块的爆炸图;
图5是图3中的调温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6是图4中的半导体制冷件、隔热支架和第二散热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1中的功能头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的功能头的俯视图;
图9是图1中的功能壳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中的功能壳和按键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按键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中按键组件的另视角的立体图;
图13是图3中的加湿模块和调温模块的示意图;
图14是图3中的加湿模块和调温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C-C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空气处理装置;
10、功能头;
1、功能壳;
11、功能壳主体;111、主壳体;1112、辅助进风口;1113、限位筋;1114、支撑筋;1115、安装口;1116、敞开口;112、连接底座;113、辅助进风风道;114、导流空间;115、风腔;116、定位缺口;
12、出风框;121、出风口;122、喷雾口;
13、支撑结构;131、导流圈;1311、导流口;132、支撑台;1321、支撑定位孔;1322、第四紧固孔;133、支撑板;
14、导风组件;141、导风条;142、百叶机构;1421、连杆;1422、百叶支架;1423、百叶;
2、加湿模块;
21、加湿单元;211、水箱;2111、出雾口;2112、雾化槽;2113、定位柱;2114、注水口;2115、第三配合孔;212、水箱盖;
22、水箱支架;221、定位孔;222、支撑槽;223、支撑脚;224、保护板;2241、保护孔;
3、调温模块;
31、第一散热件;311、定位槽;312、第一紧固柱;313、第一紧固孔;
32、第二散热件;321、第一散热部;322、第二散热部;3221、散热通道;323、避让孔;324、第二紧固孔;325、散热翅片;3251、散热空间;
33、隔热组件;
331、隔热支架;3311、第一配合孔;3312、第二配合孔;3313、容纳口;3314、走线空间;3315、定位凸台;3316、隔热定位孔;3317、暴露面;3318、散热孔;3319、第三紧固孔;
332、第一隔热层;3321、第一容纳孔;
34、半导体制冷件;
35、散热风扇;
4、按键组件;
41、按键;
42、按键电路板;421、电路板定位孔;422、第五配合孔;
43、固定架;431、定位杆;432、配合板;4321、第四配合孔;433、电路板定位柱;434、第五紧固孔;435、第二紧固柱;
20、主体部;
201、主体壳;2011、主进风风道;202、净化层;
30、风机组件;
301、第一风机;302、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头10。
参照图1-图3、图15-图18,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头10,功能头10用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功能头10、主体部20和风机组件30,功能头10设于主体部20。功能头10包括:功能壳1、加湿模块2和调温模块3,功能壳1具有出风口121以及与出风口121连通的风腔115,风机组件30用于驱动气流进入风腔115内并从出风口121吹出。
加湿模块2设于功能壳1且具有出雾口2111,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例如,加湿模块2中可以存放一定量的水,加湿模块2可以将其内部存放的水雾化成水雾,并且加湿模块2可以将水雾从出雾口2111喷出功能壳1。
例如,在需要利用空气处理装置100对空气环境进行加湿、降温时,可以同时启动风机组件30和功能头10的加湿模块2,加湿模块2将其内部存放的水雾化成水雾,并将水雾从出雾口2111喷出空气处理装置100,在加湿模块2将水雾从喷雾口122喷出功能壳1时,气流可以从出风口121吹出,由于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喷雾口122喷出的水雾可以随着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向外扩散,使得水雾进入环境空气中,进而可以通过雾化的液体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营造舒适的呼吸环境。同时,由于水雾随着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向外扩散,在气流的作用下,水雾的蒸发速度可以被加快,从而可以提高水雾与环境空气的换热效率,使得空气环境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调温效果。
调温模块3包括半导体制冷件34、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中的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且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中的另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第一散热件31位于功能头10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且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例如,在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时,由于与第一散热件31相接触的空气的流动速度较小,所以第一散热件31上的热量可以较少的传递给空气,使得第一散热件31上的热量快速积累,从而可以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4快速升温第一散热件31;在用户触摸第一散热件31时,可以使得用户直接感受到第一散热件31上的热量,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
同理,在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时,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快速地将第一散热件31降温;在用户触摸第一散热件31时,可以使得用户直接感受到第一散热件31上的冷量,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接触的部位快速降温。
调温模块3通过将第一散热件31设置于功能头10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可以防止第一散热件31冷量或热量被气流带走,降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工作时间,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工作效率,从而快速制热第一散热件31,或者快速制冷第一散热件31。调温模块3通过将第一散热件31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用户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一散热件31,便于用户直接感受到第一散热件31的温度,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
又例如,当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用户需要利用空气处理装置100降温时,可以同时启动风机组件30、功能头10的加湿模块2和功能头10的调温模块3,让风机组件30和功能头10的加湿模块2配合使用,快速降温用户周围的空气环境,使得用户感受到凉爽。同时,使得用户可以直接接触第一散热件31,使得用户可以直接从第一散热件31上直接感受到凉意,同时,还可以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直接接触的部分快速降温,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头10,通过将加湿模块2的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设置,可以使得水雾可以随着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向外扩散,加快水雾的蒸发速度,从而可以提高水雾与环境空气的换热效率,使得空气环境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调温效果,同时可以起到加湿的作用;通过将调温模块3的第一散热件31设于功能头10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将第一散热件31的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可以防止第一散热件31冷量或热量被气流带走,使得热量或冷量集中在第一散热件31上而不是快速地发散至周围空气中,从而快速制热或制冷第一散热件31,降低半导体制冷件34制热和制冷的工作时间,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工作效率,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第一散热件31的方式直接感受到冷量或热量;通过设置加湿模块2和调温模块3,功能头10不仅可以利用加湿模块2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在整体上使得用户感到凉爽,还可以在用户触摸第一散热件31时,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参照图2和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湿模块2设在功能壳1内,加湿模块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腔115的上方,功能壳1具有与出雾口2111相对且连通的喷雾口122,喷雾口122位于出风口121的上侧。这样可以使得功能头10的结构更为紧凑,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占用空间。同时,功能头10通过设置具有与出雾口2111相对且连通的喷雾口122的功能壳1,利于加湿模块2将水雾从喷雾口122喷出空气处理装置100,提高环境空气的湿度,营造舒适的呼吸环境。
同时,将功能壳1的喷雾口122设于出风口121的上侧,可以使得喷雾口122邻近出风口121,水雾在被喷出功能壳1后,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可以带动水雾向外扩散,利于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与从喷雾口122喷出的水雾混合,加快水雾的蒸发速度,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调温效果。
例如,参照图2和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加湿模块2包括水箱211和雾化件,水箱211靠近功能壳1的出风口121,雾化件与水箱211相连且设于出雾口2111处,雾化件可以将水箱211中的水雾化呈水雾,水雾可以流经出雾口2111从喷雾口122喷出。在加湿模块2工作时,风机组件30可以处于运行状态,风机组件30可以驱动气流从出风口121吹出,由于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喷雾口122与出雾口2111相对且连通,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可以带动水雾向外扩散,可以防止水雾在喷雾口122处聚集,增加空气环境的湿度,营造舒适的呼吸环境。这样还可以使得水雾和出风混合,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提调温效果。
参照图3、图9和图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壳1内设有支撑结构13,加湿模块2支撑在支撑结构13上。例如,支撑结构13与功能壳1的内壁相连,支撑结构13从功能壳1的内壁朝向功能壳1的中心延伸,支撑结构13大致呈环形。将加湿模块2支撑在功能壳1内的支撑结构13上,可以将加湿模块2稳定地放置于功能壳1内,在加湿模块2工作时,减少或避免加湿模块2发生振动而产生噪声。
可选地,支撑结构13与功能壳1一体成型,这样可以提高功能壳1和支撑结构13的结构强度,使得支撑结构13与功能壳1连接的更为牢靠,使得加湿模块2更为稳定地设于功能壳1中,延长功能壳1和支撑结构13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3和图7,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壳1的上部具有与风腔115连通的辅助进风口1112,风机组件30包括设于风腔115内的第一风机301以及设在第一风机301的轴向上侧的导流圈131,导流圈131内限定出连通辅助进风口1112和风腔115的导流口1311,导流圈131构成支撑结构13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风机组件30工作时,第一风机301可以在风腔115中转动,第一风机301可以将进入风腔115中的气流加压,并将加压后的气流从出风口121吹出。第一风机301可以在风腔115中转动时,第一风机301还可以将功能壳1外部靠近辅助进风口1112的空气从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功能壳1内,从辅助进风口1112进入功能壳1的空气可以经导流口1311流至风腔115,然后在风腔115中被第一风机301加压后从出风口121吹出功能壳1。
功能头10通过在风腔115中设有第一风机301,通过在功能壳1的上部设有于风腔115连通的辅助进风口1112,可以扩大功能头10的进风量,提高气流从出风口121流出的风速,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送风量且送风距离远。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利用风机组件30和加湿模块2对环境空气进行降温时,由于从吹风口吹出的气流送风量大且送风速度高,可以加快水雾的蒸发速度,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对环境空气的调温效率。
参照图3、图13和图1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湿模块2的底部具有支撑脚223,支撑脚223支撑在导流圈131上。这样可以使得加湿模块2的底部与导流圈131隔开一段距离,避免加湿模块2的底部紧贴导流圈131,减少加湿模块2对导流口1311的遮挡,加快气流从辅助进风口1112流至风腔115的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风腔115的进风量,从而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送风量。
例如,参照图3、图13和图14,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加湿模块2可以通过其底部的支撑脚223支撑在导流圈131上,加湿模块2远离出风口121一端的侧壁和功能壳1的内壁可以限定出辅助进风风道113,辅助进风风道113与辅助进风口1112连通;加湿模块2的底部和导流圈131之间可以限定出导流空间114,导流空间114与辅助进风风道113连通,且导流空间114可以通过导流口1311与风腔115相连。风机组件30工作时,第一风机301可以将外部空气从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功能壳1中,外部空气在被吸入功能壳1中后可以形成为辅助进风的气流,第一风机301可以驱动该气流从辅助进风风道113经导流口1311流至风腔115,然后第一风机301可以在风腔115中加压风腔115中的气流,最后将加压后的气流从出风口121吹出。
其中,从辅助进风口1112进入的气流在从辅助进风风道113流至导流口1311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气流从辅助进风风道113流入导流空间114,然后由导流空间114从导流口1311流入风腔115。功能壳1通过在上部设有于风腔115连通的辅助进风口1112,可以扩大功能头10的进风量,从而提高功能头10的进风量,提高调温效果。风机组件30通过在风腔115内设有第一风机301,可以提高气流从出风口121流出的风速,提高送风量且送风距离远,利于提高调温效果。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湿模块2的一部分容纳在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加湿模块2的其余部分位于导流圈131的上方。例如,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可以限定出定位缺口116,加湿模块2容纳在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的一部分适于容纳于定位缺口116中。这样方便将加湿模块2定位于功能壳1中,同时,还可以使得功能头10的整体结构的布局更为紧凑。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湿模块2的邻近出雾口2111的部分容纳在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功能壳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限位筋1113,加湿模块2的远离出雾口2111的一侧与限位筋1113在水平方向上抵接。功能壳1通过将加湿模块2的邻近出雾口2111的部分容纳在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可以在加湿模块2下方将加湿模块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功能壳1内,而且限位筋1113可以在加湿模块2上方将加湿模块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功能壳1内。水平方向上在相对的两个位置对加湿模块2进行限位,不仅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将加湿模块2精准地定位于功能壳1内,还可以防止加湿模块2发生晃动,使得加湿模块2更为稳定地设于功能壳1中。
例如,加湿模块2可以包括加湿单元21和水箱支架22,加湿单元21包括水箱211,水箱211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邻近出雾口2111的雾化槽2112,水箱211设于水箱支架22上。水箱支架22向下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容纳雾化槽2112的支撑槽222,支撑槽222远离出风口121的外侧壁与导流圈131的外侧壁抵接;水箱211远离出风口121一侧的侧壁与限位筋1113在水平方向上抵接。这样可以保护水箱211的雾化槽2112,避免雾化槽2112破裂,同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定位水箱211。
加湿模块2通过设置水箱支架22,并使得支撑槽222远离出风口121的外侧壁与功能壳1的导流圈131的外侧壁抵接,可以进一步的将加湿模块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于功能壳1内,使得出雾口2111与喷雾口122相对,防止出雾口2111被遮挡而导致出雾量减少,使得加湿模块2的定位更为精准可靠。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湿模块2包括:加湿单元21,加湿单元21包括水箱211和雾化件,出雾口2111形成于水箱211的侧壁,水箱211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邻近出雾口2111的雾化槽2112,雾化件设于雾化槽2112内。例如,雾化件可以为超声波雾化器。这样可以使得雾化槽2112处于水箱211的低点位置,使得水箱211中的水可以流入到雾化槽2112中,使得水箱211中的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延长雾化件喷雾的时间。同时,将出雾口2111设于水箱211的侧壁,方便将水雾及时排出功能壳1,可以防止水雾造成功能壳1内部的湿度过大导致功能壳1内部的用电元件失灵,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湿模块2还包括水箱支架22,水箱211可拆卸地设于水箱支架22,水箱支架22上形成有定位孔221,水箱211上形成有与定位孔221配合的定位柱2113,功能壳1内设有支撑结构13,水箱支架22支撑在支撑结构13上。加湿模块2通过水箱211上的定位柱2113与水箱支架22上定位孔221的配合,可以将水箱211精准的定位于水箱支架22上,提高加湿模块2的安装效率。
加湿模块2通过水箱支架22支撑在支撑结构13上,可以使得水箱211的底面与导流圈131之间限定出导流空间114,减少水箱211的底面对导流口1311的遮挡,提高第一风机301从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的空气的量,提高第一风机301的工作效率,使得从出风口121吹出的风量更大。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利用风机组件30和加湿模块2对环境空气进行降温时,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送风量大,可以加快水雾的蒸发速度,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对环境空气的调温效率。
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调温模块3包括半导体制冷件34、第一散热件31、第二散热件32和隔热组件33,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中的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且另一个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隔热组件33位于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调温模块3通过在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设置隔热组件33,可以减少或避免第一散热件31与第二散热件32产生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例如,当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时,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的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件31后,隔热组件33可以减少或避免第一散热件31热量传递给第二散热件32,使得第一散热件31的热量可以快速积累,从而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快速地将第一散热件31升温,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同理,当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时,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使得第一散热件31快速降温,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热效率。
参照图3-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组件33包括隔热支架331,隔热支架331内设有容纳口3313,半导体制冷件34设于容纳口3313内,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位于隔热支架331的相对两侧。例如,隔热支架331可以为塑料支架。容纳口3313可以沿上下方向贯穿隔热支架311,半导体制冷件34穿设于容纳口3313,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可以通过容纳口3313与半导体制冷件34相连。隔热组件33通过将半导体制冷件34设于容纳口3313中,并将隔热支架331设于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方便安装半导体制冷件34,提高装配效率;同时,这样还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例如,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上方,第二散热件32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得下方。当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时,在半导体制冷件34将其热端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件31上的过程中,由于隔热支架331可以减少或阻断热传递,可以减少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的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从而可以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4将第一散热件31快速地升温至一个较高的温度,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热效率;同理,当第一散热件31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时,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将第一散热件31快速地降温至一个较低的温度,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
参照图3-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组件33包括设于隔热支架331与第一散热件31之间的第一隔热层332;例如,第一隔热层332可以为海绵层。第一隔热层332形成有容纳口3313对应的第一容纳孔3321,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穿设于第一容纳孔3321与第一散热件31相连。隔热组件33通过设置第一隔热层332,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一散热件31与隔热支架331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减少或阻断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参照图3-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组件33包括设于隔热支架331与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第二隔热层。例如,第二隔热层可以为海绵层。第二隔热层形成有容纳口3313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穿设于第二容纳孔与第二散热件32相连。隔热组件33通过设置第二隔热层,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二散热件32与隔热支架331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减少或阻断第二散热件32和第一散热件31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参照图3-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组件33包括设于隔热支架331与第一散热件31之间的第一隔热层332和设于隔热支架331与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第二隔热层。例如,第一隔热层332和第二隔热层均可以为海绵层。第一隔热层332形成有与容纳口3313对应的第一容纳孔3321,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穿设于第一容纳孔3321与第一散热件31相连;第二隔热层形成有与容纳口3313对应的第二容纳孔,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穿设于第二容纳孔与第二散热件32相连。隔热组件33通过设置第一隔热层332和第二隔热层,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热量传递,减少或阻断第二散热件32与隔热支架331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二散热件32和第一散热件31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例如,参照图3-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隔热组件33可以仅包括隔热层,隔热层设于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例如,隔热层可以为海绵层。隔热层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二散热件32和第一散热件31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散热件31与隔热支架331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第二散热件32与隔热支架331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第一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间隔开。例如,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这样可以防止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通过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可以减少或阻断第二散热件32和第一散热件31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调温模块3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同时,这样还可以将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可靠的连接于隔热支架331上。
例如,参照图4和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31可以在其底壁上形成由第一紧固柱312,第一紧固柱312上形成由第一紧固孔313;隔热支架331上形成有与第一紧固柱312配合的隔热定位孔3316,第一紧固柱312适于容纳与隔热定位孔3316,隔热定位孔3316的底壁上形成由贯穿隔热支架331的第一配合孔3311,第一紧固件适于穿设于第一配合孔3311和第一紧固孔313,以将第一散热件31固定于隔热支架331上。第二散热件32上还形成有第二紧固孔324,隔热支架331上形成有与第二紧固孔324配合和第二配合孔3312,第二配合孔3312形成为盲孔,第二紧固件适于穿设于第二配合孔3312和第二紧固孔324,以将第二散热件32固定于隔热支架331上。
隔热支架331通过将第二配合孔3312设置为盲孔,可以避免第二紧固件与第一散热件31相接触,防止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通过第二紧固件进行热量传递,减少或阻断第一散热件31或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
例如,参照图4和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313可以形成为向下开口的盲孔,第二散热件32形成由贯穿第二散热件32的避让孔323,避让孔323与第一配合孔3311相对应,避让孔323大于第一紧固件的直径。在第一紧固件将第一散热件31固定于隔热支架331上时,第一紧固件的一端可以由下至上穿过第一配合孔3311穿设于第一紧固孔313,以将第一散热件31固定于隔热支架331上。调温模块3通过在第二散热件32上设置避让孔323,可以防止第一紧固件与第二散热件32相接触,防止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通过第一紧固件进行热量传递,减少或阻断第一散热件31或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调温模块3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
第一散热件31通过将第一紧固孔313设置为向下开口的盲孔,在将调温模块3安装于功能壳1中时,第一紧固件可以位于功能头10的内部,可以防止第一件紧固件暴露于空气中导致第一紧固件氧化、锈蚀,延长第一紧固件的使用寿命,使得第一散热件31与隔热支架331连接的更为可靠。同时,这样也可以避免在第一散热件31的上表面开孔,使得功能头10更为美观。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半导体制冷件34与容纳口3313的内周壁之间限定出走线空间3314。例如,走线空间3314位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一侧。这样利于放置与半导体制冷件34相连的线束,可以防止与半导体制冷件34相连的线束被挤压,延长线束的使用寿命,提高功能头10的安全性能。
参照图3、图4和图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支架331上形成有定位凸台3315,定位凸台3315环绕在容纳口3313的外周侧,第一散热件31具有定位槽311,定位凸台3315容纳在定位槽311内。隔热支架331通过将定位凸台3315容纳在定位槽311内,可以将第一散热件31定位于隔热支架331上,方便装配人员将第一散热件31安装于隔热支架331上,提高装配效率。
参照图3-图5、图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支架331的背离第二散热件32的表面中未被第一散热件31覆盖的部分为暴露面3317,暴露面3317暴露于外部环境且形成有散热孔3318,第二散热件32形成有与散热孔3318相对且连通的散热通道3221,散热通道3221与风腔115连通。例如,当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相连,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相连时。在第一风机301工作时,第一风机301可以将外部空气经散热孔3318吸入风腔115中。气流在从散热孔3318流至风腔115得过程中,气流可以流经散热通道3221,带动散热通道3221内与第二散热件3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流至风腔115,最后第一风机301可以将流入风腔115的热空气从出风口121吹出。这样可以加快第二散热件32的散热速度,避免第二散热件32的温度过高,使得第二散热件32的温度可以接近室温,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稳定持续地工作,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持续向第一散热件31的传递冷量,使得第一散热件31可以快速降温,提高调温模块3的制冷效率。
而且,由于第二散热件32上的温度接近室温,在半导体制冷件34停止工作或者整机停止工作时,可以防止第二散热件33将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件31导致第一散热件31的温度过高,在半导体制冷件34停止工作后的一段时间,使得第一散热件31可以保持低于室温的状态,使得用户依旧可以通过触摸感受第一散热件31上的冷量。
其中,功能头10主要通过主体部20吸风,从辅助进风口1112流入风腔115的气体较少。当空气处理装置100利用加湿模块2时,从辅助进风口1112进入功能头10的气流将热空气带入风腔115后,热量会传递给从主体部20流入风腔115的气流,分散热量,然后第一风机301进入风腔115的空气从出风口121吹出功能壳1,最后与加湿模块2喷出的水雾混合。这样可以加快水雾蒸发的速度,由于水雾蒸发吸热的换热效率较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工作效率较低,气流从第二散热件32上带走的热量相对水雾蒸发带走的热量较少,加湿模块2和调温模块3同时工作时,调温模块3对加湿模块2制冷效果的影响微乎其微,水雾蒸发时可以带走气流从第二散热件32上带走的热量,并在制冷环境空气,使得用户感到凉爽。
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散热件32包括:第一散热部321和第二散热部322,第一散热部321与半导体制冷件34相连,第二散热部322连接于第一散热部321,第二散热部322的远离第一散热部321的一侧设有多个散热翅片325,第二散热部322上形成有散热通道3221,散热通道3221与至少部分散热翅片325所限定的散热空间3251连通,散热空间3251与风腔115连通。第二散热件32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部321和第二散热部322,并在第二散热部322上设有多个散热翅片325,可以扩大第二散热件32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第二散热件32及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二散热件32温度可以接近室温,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稳定持续地工作,从而可以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使得第一散热件31快速制冷或制热,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在功能头10工作时,第一风机301可以将外部空气从散热孔3318吸入功能壳1,然后空气可以在第一风机301的驱动下由散热通道3221流至风腔115,由于散热通道3221与至少部分散热翅片325所限定的散热空间3251连通,气流在从散热通道3221流至风腔115的过程中,会带动与散热通道3221连通的散热空间3251中的空气流至风腔115,最后第一风机301可以将进入风腔115中的空气从出风口121吹出。这样可以及时的将与第二散热件3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及时从出风口121排出,将第二散热件32的热量或冷量及时带走,避免第二散热件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使得第二散热件32温度可以接近室温,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稳定持续地工作,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使得第一散热件31可以被快速制冷或制热,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例如,当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相连,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相连时。这样可以加快第二散热件32的散热速度,避免第二散热件32的温度过高,使得第二散热件32温度可以接近室温,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稳定持续地工作,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持续向第一散热件31的传递冷量,使得第一散热件31可以快速降温,提高调温模块3的制冷效率。
而且,由于第二散热件32上的温度接近室温,在半导体制冷件34停止工作或者整机停止工作时,可以防止第二散热件33将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件31导致第一散热件31的温度过高,在半导体制冷件34停止工作后的一段时间,使得第一散热件31可以保持低于室温的状态,使得用户依旧可以通过触摸感受第一散热件31上的冷量。
参照图3-图7、图13-图1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散热件32具有多个散热翅片325,至少部分散热翅片325所限定的散热空间3251与辅助进风口1112相对且连通。在功能头10工作时,气流可以从辅助进风口1112流入功能壳1,然后流经散热空间3251与第二散热件32进行热交换,最后流入风腔115中。功能头10通过将至少部分散热翅片325所限定的散热空间3251设置为与辅助进风口1112相对且连通,可以使得第一风机301顺畅将外部空气从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风腔115中,防止散热翅片325堵住辅助进风口1112导致外界空气难以进入功能壳1内,从而可以提高辅助进风口1112的进风量;同时,这样还可以及时的将散热空间3251内与第二散热件3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及时排除,使得第二散热件32可以保持常温,从而可以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散热件32的远离第一散热件31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扇35。在散热风扇35工作时,散热风扇35可以将外部空气从散热孔3318和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功能壳1内,使得从散热孔3318流入的气流可以在流经散热通道3221后流入风腔115,使得从辅助进风口1112流入的气流可以在流经散热空间3251后流入风腔115,最后由第一风机301将流入风腔115的气流从出风口121吹出功能壳1。
调温模块3通过设置散热风扇35,可以提高从辅助进风口1112和散热孔3318进入功能壳1中的进风量,将散热通道3221内和散热空间3251内的与第二散热件3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及时排走,使得第二散热件32的温度可以接近室温,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使得第一散热件31快速制冷或制热,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例如,散热风扇35可以位于散热通道3221的正下方,且散热风扇35可以相对于辅助进风口1112位于散热空间3251轴向的另一侧。这样更利于散热风扇35将外部空气从散热孔3318和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功能壳1内,提高功能头10的进风量;将散热通道3221内和散热空间3251内的与第二散热件32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及时排走,使得第二散热件32的温度可以接近室温,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使得第一散热件31快速制冷或制热,保证半导体制冷件34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之间通过第一导热胶层连接;第一导热胶层可以将第一散热件31和半导体制冷件34的更为可靠的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一导热胶层还可以保证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交换速度,使得第一散热件31快速升温或降温。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之间通过第二导热胶层连接。第二导热胶层可以将第二散热件32和半导体制冷件34的更为可靠的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二导热胶层还可以保证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交换速度,使得第二散热件32快速升温或降温。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之间通过第一导热胶层连接,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之间通过第二导热胶层连接。第一导热胶层和第二导热胶层可以将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可靠的连接于半导体制冷件34上,保证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交换速度,使得第一散热件31可以快速升温或降温。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调温模块3设在功能壳1的顶部,第一散热件31向上凸出于功能壳1的上端面,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将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隔开设置,可以减少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的热量传递,使得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可以快速升温或降温,提高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将第一散热件31向上凸出功能壳1的上表面,可以使得用户更为方便的与第一散热件31相接触,在用户接触第一散热件31后,第一散热件31可以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相接触的部分快速升温或降温,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3、图9和图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壳1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116,加湿模块2包括水箱211和设于水箱211内的雾化件,水箱211具有出雾口2111和注水口2114,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注水口2114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注水口2114的水箱盖212,水箱盖212和调温模块3共同覆盖敞开口116。功能壳1将开口敞开,方便装配人员将加湿模块2和调温模块3安装至功能壳1内。功能头10通过利用水箱盖212和调温模块3覆盖敞开口116,可以不必再另设盖体,使得功能头10的结构更为紧凑,降低功能头10的制造成本。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壳1具有与风腔115连通的辅助进风口1112,第二散热件32位于辅助进风口1112和风腔115之间。功能头10工作时,风机组件30在将外部空气从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功能壳1内时,气流在从进风口流入风腔115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散热件32位于辅助进风口1112和风腔115之间,气流可以流经第二散热件32并与第二散热件32发生热交换,使得第二散热件32保持常温,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散热件31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功能头10通过在功能壳1上设有与风腔115连通的辅助进风口1112,并将第二散热件32设于辅助进风口1112和风腔115之间,不仅可以提高功能头10的进风量,提高出风口121处的送风量,提高功能头10的调温效果,还可以使得从辅助进风口1112的空气与第二散热件32发生热交换,提高第一散热件31的制冷效率。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出风口121和辅助进风口1112分别位于功能壳1的相对侧壁上,出风口121邻近功能壳1的底面,辅助进风口1112邻近功能壳1的顶面。功能头10通过将出风口121和辅助进风口1112设于功能壳1的相对侧壁上,可以减少出风对进风的影响,也可以减少进风对出风的影响,使得风机组件30可以顺畅的将空气从辅助进风口1112吸入并顺畅的从出风口121排出,提高功能头10的送风量且送风距离远。
功能头10通过将辅助进风口1112邻近功能壳1的顶面设置,方便将第二散热件32置于辅助进风口1112和风腔115之间,易于使得从辅助进风口1112流入的空气与第二散热件32发生热交换,使得第二散热件32的热量或冷量及时排走,提高第一散热件31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功能头10通过将出风口121邻近功能壳1的底面设置,可以使得出风口121离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主体部20更近,可以减少主体部20的气流的能量损耗,提高气流从出风口121吹出的速度,从而可以提高功能头10的出风量且送风距离远。
参照图1-图3、图9、图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壳1包括:功能壳主体11和出风框12,功能壳主体11上形成有安装口1115,出风框12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安装口1115,出风口121形成于出风框12。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上下移动出风框12改变出风口121的高度,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例如,在将出风框12向上移动时,出风口121可以紧贴出雾口2111,使得水雾从出雾口2111喷出时,即可被出风口121的气流吹动,使得水雾可以快速被蒸发,从而快速降低用户周围环境空气的温度。在将出风框12向下移动时,会使得出风口121与出雾口2111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使得一部分水雾蒸发吸热,降低用户周围环境空气的温度,还可以使得另一部分水雾进入环境空气中,增大环境空气的湿度,营造舒适的呼吸环境。
这样方便调节出风口121与喷雾口122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调节水雾的蒸发速度,在将出风框12向上移动时,可以加快空气处理设备对环境空气的降温速度;在将出风框12向下移动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在降温周围环境空气的温度的同时,还可以增大环境空气的速度,从而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参照图2、图3、图9和图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头10还包括导风组件14,导风组件14包括设于出风口121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导风条141,多个导风条141沿出风框12的周向间隔排布。导风组件14通过在出风口121处设置多个导风条141,可以纠正气流从出风口121中吹出的方向,使得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可以沿着导风条141限定的方向流动,使得出风口121处吹出的气流流动方向更为稳定。
参照图2、图3、图16和图1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功能头10还包括导风组件14,导风组件14包括百叶机构142,百叶机构142包括连杆1421、百叶支架1422和多个百叶1423,百叶支架1422连接于功能壳1,多个百叶1423沿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每个百叶1423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每个百叶1423与连杆1421可转动地连接且与百叶支架1422可转动地连接,连杆1421与出风框12连接。例如,在出风框12位于其在上下方向可以位移的最低点时,每个百叶1423处于水平状态,可以使得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沿着水平方向吹出功能壳1。用户可以通过手动驱动的方式向上移动出风框12,出风框12向上移动时,出风框12可以带动连杆1421向上移动,连杆1421向上移动可以带动百叶1423向上倾斜,使得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可以向上吹出功能壳1。这样方便用户调节功能头10的出风方向,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例如,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利用风机组件30和功能头10的加湿模块2对环境空气进行降温时,向上移动出风框12,出风口121可以向上向出雾口2111靠拢,从出风口121吹出的气流可以向上吹动,在加湿模块2将水雾从出雾口2111喷出后,这样可以使得气流与水雾相遇,利于水雾与气流进行热交换,加快水雾蒸发,从而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调温效率。
参照图3、图16和图1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风机组件30包括设于风腔115内的第一风机301,第一风机301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具有抗风阻、风压高、送风距离远等优点,因此通过采用离心风机,可以提高功能头10的出风量且送风距离远;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利用风机组件30和功能头10的加湿模块2对环境空气进行降温时,可以提高功能头10的调温效果。
参照图3、图6、图9-图12,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地实施例,功能头10包括按键组件4,按键组件4设于功能壳1且位于出风口121的相对侧。这样可以使得按键组件4保持干燥,防止水雾导致按键组件4失灵,延长按键组件4的使用寿命,提高功能头10的安全性能。
参照图3、图6、图9-图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按键组件4包括:固定架43、按键电路板421和按键41,固定架43设于功能壳1内且与功能壳1相连,按键电路板421可拆卸地设在固定架43上,按键41穿设于功能壳1且与按键电路板421电连接。按键组件4通过设有与功能壳1相连的固定架43,可以将按键组件4可靠的固定于功能壳1上;按键组件4通过将按键电路板421可以拆卸地设于固定架43上,方便拆装按键电路板421,在按键电路板421出现故障时,方便更换、维修,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
下面参照图1-图1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功能头10。
参照图1-图3、图15-图18,在本实施例中,功能头10用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功能头10、主体部20和风机组件30,功能头10设于主体部20。功能头10包括功能壳1、加湿模块2和调温模块3,功能壳1具有出风口121以及与出风口121连通的风腔115,风机组件30用于驱动气流进入风腔115内并从出风口121吹出。加湿模块2设于功能壳1且具有出雾口2111,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调温模块3包括半导体制冷件34、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中的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冷端且另一个设于半导体制冷件34的热端,第一散热件31位于功能头10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且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
参照图1-图3、图6-图9,功能壳1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风腔115连通的辅助进风口1112,出风口121和辅助进风口1112分别位于功能壳1的相对侧壁上。功能壳1可以包括功能壳主体11和出风框12,功能壳主体11上可以形成有安装口1115,出风框12可上下移动地设于安装口1115,出风口121可以形成于出风框12。功能壳主体11可以包括主壳体111和连接底座112,主壳体111内可以设有支撑结构13,功能壳主体11在支撑结构13与连接底座112之间可以限定出风腔115。出风口121邻近功能壳主体11的连接底座112,辅助进风口1112邻近功能壳主体11的顶面。其中,在上下方向上,出风口121位于支撑结构13的下方,辅助进风位于支撑结构13的上方。
参照图8和图9,辅助进风口1112沿主壳体111的周向可以形成位多个。主壳体11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支撑筋1114,支撑筋1114位于辅助进风口1112的上方。主壳体111的内周壁上还可以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限位筋1113,限位筋1113位于多个辅助进风口1112的两端。
参照图8和图9,风机组件30包括设于风腔115内的第一风机301以及设在第一风机301的轴向上侧的导流圈131,导流圈131内限定出连通辅助进风口1112和风腔115的导流口1311,导流圈131构成支撑结构13的至少一部分。风机组件30包括设于风腔115内的第一风机301,第一风机301为离心风机。
参照图4和图5,调温模块3设在功能壳1的顶部,第一散热件31向上凸出于功能壳1的上端面,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调温模块3还可以包括隔热组件33,隔热组件33位于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之间。隔热组件33可以包括隔热支架331,隔热支架331内设有容纳口3313,半导体制冷件34设于容纳口3313内,第一散热件31和第二散热件32位于隔热支架331的相对两侧。
其中,第一散热件31可以设于隔热支架331的上方,第二散热件32可以设于隔热支架331的下方。隔热支架331上可以形成有定位凸台3315,定位凸台3315环绕在容纳口3313的外周侧,第一散热件31具有定位槽311,定位凸台3315容纳在定位槽311内。
参照图4和图5,第一散热件31可以与隔热支架331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第二散热件32可以与隔热支架331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第一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可以被隔热支架331间隔开。例如,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可以为螺钉。第一散热件31可以在其底壁上形成有第一紧固柱312,第一紧固柱312上形成由第一紧固孔313。
隔热支架331上可以形成有与第一紧固柱312配合的隔热定位孔3316,第一紧固柱312可以容纳于隔热定位孔3316,隔热定位孔3316的底壁上可以形成有贯穿隔热支架331的第一配合孔3311,第一紧固件可以穿设于第一配合孔3311和第一紧固孔313,以将第一散热件31与隔热支架331固定在一起。
第二散热件32形成有贯穿第二散热件32的避让孔323,避让孔323与第一配合孔3311相对应。第二散热件32上还形成有第二紧固孔324,隔热支架331上形成有与第二紧固孔324配合和第二配合孔3312,第二配合孔3312形成为盲孔,第二紧固件适于穿设于第二配合孔3312和第二紧固孔324,以将第二散热件32固定于隔热支架331上。
参照图4和图5,隔热组件33可以包括第一隔热层332,第一隔热层332设于隔热支架331与第一散热件31之间,第一隔热层332形成有与容纳口3313相适配的第一容纳孔3321,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穿设于第一容纳孔3321并于第一散热件31相连。例如,第一隔热层332可以为海绵层。
参照图4和图5,隔热组件33还可以包括第二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可以设于隔热支架331与第二散热件32之间。第二隔热层形成有与容纳口3313相适配的第二容纳孔,半导体制冷件34可以穿设于第二容纳孔并于第二散热件32相连。例如,第二隔热层可以为海绵层。
参照图6,半导体制冷件34与容纳口3313的内周壁之间限定出走线空间3314,靠近走线空间3314的隔热定位孔3316与走线空间3314连通,第一散热件31固定于隔热支架331上时,靠近走线空间3314的第一紧固柱312有一部分容纳于走线空间3314中。这样可以保证走线有足够的宽度,防止半导体制冷件34向走线空间3314运动导致与半导体制冷件34相连的线束被挤压,延长线束的使用寿命,延长调温模块3的使用寿命,提高功能头10的安全性能。
例如,部分容纳于隔热定位孔3316的第一紧固柱312可以与半导体制冷件34的侧壁抵接,以将半导体制冷件34定位于容纳口3313,而且这样还可以防止半导体制冷件34在容纳口3313中产生晃动,使得半导体制冷件34可靠地固定于隔热支架331的容纳口3313中。
参照图4和图5,隔热支架331的背离第二散热件32的表面中未被第一散热件31覆盖的部分为暴露面3317,暴露面3317暴露于外部环境且形成有散热孔3318,第二散热件32形成有与散热孔3318相对且连通的散热通道3221,散热通道3221与风腔115连通。
参照图4、图5和图8,第二散热件32可以包括第一散热部321和第二散热部322,第一散热部321可以与半导体制冷件34相连,第二散热部322连接于第一散热部321,第二散热部322的远离第一散热部321的一侧可以设有多个散热翅片325,第二散热部322上可以形成有散热通道3221,散热通道3221与至少部分散热翅片325所限定的散热空间3251连通,散热空间3251与风腔115连通。其中,第二散热件32位于风腔115和辅助进风口1112之间。
参照图3-图5和图7,第二散热件32具有多个散热翅片325,至少部分散热翅片325所限定的散热空间3251可以与辅助进风口1112相对且连通。第二散热件32的远离第一散热件31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扇35。第一散热件31与半导体制冷件34之间通过第一导热胶层连接,第二散热件32与半导体制冷件34之间通过第二导热胶层连接。
参照图3、图7-图10、图13-图14,湿模块设在功能壳1内,加湿模块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腔115的上方,功能壳1具有与出雾口2111相对且连通的喷雾口122,喷雾口122位于出风口121的上侧。功能壳1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116,加湿模块2包括水箱211和设于水箱211内的雾化件,水箱211具有出雾口2111和注水口2114,出雾口2111邻近出风口121,注水口2114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注水口2114的水箱盖212,水箱盖212和调温模块3共同覆盖敞开口116。水箱211靠近功能壳1的出风口121,雾化件与水箱211相连且设于出雾口2111处,雾化件可以将水箱211中的水雾化呈水雾,水雾可以流经出雾口2111从喷雾口122喷出。
参照图3、图9和图10,加湿模块2支撑在支撑脚223的导流圈131的上,加湿模块2的一部分容纳在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加湿模块2的其余部分位于导流圈131的上方。加湿模块2远离出风口121一端的侧壁和功能壳1的内壁可以限定出辅助进风风道113,辅助进风风道113与辅助进风口1112连通;加湿模块2的底部和导流圈131之间可以限定出导流空间114,导流空间114与辅助进风风道113连通,且导流空间114可以通过导流口1311与风腔115相连。
参照图3、图9-图10、图13-图14,加湿模块2的邻近出雾口2111的部分容纳在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加湿模块2的远离出雾口2111的一侧与限位筋1113在水平方向上抵接。加湿模块2可以包括加湿单元21,加湿单元21可以包括水箱211和雾化件,出雾口2111可以形成于水箱211的侧壁,水箱211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邻近出雾口2111的雾化槽2112,雾化件设于雾化槽2112内。
参照图3、图9-图10、图13-图14,加湿模块2还包括水箱支架22,水箱211可拆卸地设于水箱支架22,水箱支架22上形成有定位孔221,水箱211上形成有与定位孔221配合的定位柱2113,功能壳1内设有支撑结构13,水箱支架22支撑在支撑结构13上。水箱支架22向下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容纳雾化槽2112的支撑槽222,支撑槽222远离出风口121的外侧壁与导流圈131的外侧壁抵接;水箱211远离出风口121一侧的侧壁与限位筋1113在水平方向上抵接。
参照图3、图9-图10、图13-图14,导流圈131的外周壁与功能壳1的内周壁之间可以限定出定位缺口116,水箱支架22的支撑槽222容纳于定位缺口116中,支撑槽222与导流圈131的外周壁在水平方向上抵接;水箱支架22包括支撑脚223,支撑脚223形成为弧形且与支撑槽222相连,这样可以将水箱211更为平稳的放置于支撑结构13上,同时,可以防止流入导流空间114的气流经定位缺口116从出风口121流出功能壳1,保证功能头10的进风量。
支撑槽222靠近功能壳1的侧壁向上延伸形成为保护板224,保护板224上形成有保护孔2241,保护孔2241与雾化口相对,雾化件不超出保护孔2241。在上下移动出风框12时,这样可以防止雾化件与出风框12产生摩擦,延长雾化件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3-图14,加湿模块2与调温模块3可以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在一起,隔热支架33上形成有第三紧固孔3319,水箱211上形成有第三配合孔2115,第三紧固件可以穿设于第三紧固孔3319和第三配合孔2115中,已将水箱211和隔热支架33固定在一起,从而将加湿模块2与调温模块3连接在一起。在装配功能头10时,可以先将加湿模块2与调温模块3固定在一起,然后将加湿模块2与调温模块3作为整体,从主壳体111的敞开口1116安装至主壳体111中。
在将调温模块3安装到位后,调温模块3的隔热支架33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支撑筋1114抵接。主壳体111通过在辅助进风口1112的上方设置支撑筋1114,可以防止调温模块3向下倾斜导致辅助进风口1112被堵住,保证辅助进风口1112的进风量。
参照图3,功能头10还可以包括导风组件14,导风组件14可以包括设于出风口121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导风条141,多个导风条141沿出风框12的周向间隔排布。导风组件14还可以包括百叶机构142,百叶机构142包括连杆1421、百叶支架1422和多个百叶1423,百叶支架1422连接于功能壳1,多个百叶1423沿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每个百叶1423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每个百叶1423与连杆1421可转动地连接且与百叶支架1422可转动地连接,连杆1421与出风框12连接。
参照图3、图7-图12,功能头10还可以包括按键组件4,按键组件4设于功能壳1内,且按键组件4位于出风口121的相对侧。按键组件4可以包括固定架43、按键电路板421和按键41,固定架43可以设于功能壳1内且与功能壳1相连,按键电路板421可拆卸地设在固定架43上,按键41可以穿设于功能壳1,且按键41可以与按键电路板421电连接。
参照图3、图7-图12,支撑结构13还可以包括支撑台132、支撑板133和第四紧固件,支撑台132设于导流圈131上且位于出风口121的相对侧,支撑板133设于支撑台132两侧。支撑台132上形成有第四紧固孔1322和支撑定位孔1321,固定架43上设有配合板432和定位杆431,配合板432上形成有第四配合孔4321,第四紧固孔1322与第四配合孔4321相对,第四紧固件适于穿设于第四紧固孔1322与第四配合孔4321中,以将配合板432固定于支撑台132上;定位杆431与配合板432相连且位于配合板432的下方,定位杆431适于容纳于支撑定位孔1321中;配合板432向下延伸的侧板位于支撑板133和支撑台132之间。支撑结构13通过设置支撑台132和支撑板133,并在固定架43上设有与支撑台132上的支撑定位孔1321相对的定位杆431,方便将按键组件4定位于支撑结构13上;同时,这样还可以将固定架43可靠的固定于支撑结构13上,支撑板133还可以进一步地防止按压按键41时固定架43产生倾斜,使得按键组件4使用起来更为可靠。
参照图10-图12,按键电路板421上形成有电路板定位孔421和第五配合孔422,电路板定位孔421和第五配合孔422均形成为两个,且电路板定位孔421和第五配合孔422均位对角设置。固定架43上还形成有电路板定位柱433和第五紧固孔434,电路板定位柱433与电路板定位孔421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第五紧固孔434与第五配合孔422与第五紧固孔434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按键组件4还包括第五紧固件,第五紧固件可以穿设与第五配合孔422与第五紧固孔434,以将按键电路板421固定于固定架43上。按键组件4通过将第五紧固件对角设置,可以将按键电路板421可靠、稳定地固定于固定架43上,还可以减少第五紧固件的使用数量,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生产成本。
参照图10-图12,固定架43上形成有第二紧固柱435,第五配合孔422贯穿第二紧固柱435,这样可以增加第五紧固件与固定架43配合的长度,将按键电路板421更为可靠地固定于固定架43上。
参照图15-图18,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功能头10、主壳体111和风机组件30,功能头10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头10,主体部20包括主体壳201,主体壳201具有主进风风道2011以及与主进风风道2011连通的主进风口,风机组件30包括设于主进风风道2011的第二风机302。
例如,主体部20还可以包括净化层202,净化层202设于主体壳201的内部;主体壳201大致形成为筒形,净化层202大致呈筒形且靠近主壳体201的内壁,净化层202内部限定出主进风风道2011;主进风口大致呈圆形,主进风口沿主体壳201的周向间隔形成为多个。空气处理装置100工作时,气流可以在第二风机302的驱动下依次通过主进风口、净化层202和主进风风道2011,然后由第二风机302送入功能头10的风腔115中,最后被第一风机301从出风口121吹出。其中,通过设置净化层202,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吹风质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设置上述的功能头10,可以提高水雾与环境空气的换热效率,使得空气环境的温度快速下降,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温效果,同时可以起到加湿的作用;快速制热或制冷第一散热件31,降低半导体制冷件34制热和制冷的工作时间,提高半导体制冷件34的工作效率,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触摸第一散热件31的方式直接感受到冷量或热量;不仅可以利用加湿模块2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在整体上使得用户感到凉爽,还可以在用户触摸第一散热件31时,使得用户与第一散热件31接触的部位快速升温或降温,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功能头,用于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功能头和风机组件,所述功能头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功能头包括:
功能壳,具有出风口以及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腔,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气流进入风腔内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
加湿模块,设于所述功能壳且具有出雾口,所述出雾口邻近所述出风口;
调温模块,所述调温模块包括半导体制冷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中的一个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冷端且另一个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件位于所述功能头的气流流动路径之外且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环境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设在所述功能壳内,所述加湿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风腔的上方,所述功能壳具有与所述出雾口相对且连通的喷雾口,所述喷雾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壳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加湿模块支撑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壳的上部具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辅助进风口,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腔内的第一风机以及设在所述第一风机的轴向上侧的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内限定出连通所述辅助进风口和所述风腔的导流口,所述导流圈构成所述支撑结构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的底部具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支撑在所述导流圈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的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导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功能壳的内周壁之间,所述加湿模块的其余部分位于所述导流圈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的邻近所述出雾口的部分容纳在所述导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功能壳的内周壁之间,所述功能壳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限位筋,所述加湿模块的远离所述出雾口的一侧与所述限位筋在水平方向上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单元,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水箱和雾化件,所述出雾口形成于所述水箱的侧壁,所述水箱的部分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邻近所述出雾口的雾化槽,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水箱支架,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水箱支架,所述水箱支架上形成有定位孔,所述水箱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所述功能壳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水箱支架支撑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模块设在所述功能壳的顶部,所述第一散热件向上凸出于所述功能壳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壳的顶部敞开以形成敞开口,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和设于所述水箱内的雾化件,所述水箱具有出雾口和注水口,所述出雾口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注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注水口的水箱盖,所述水箱盖和所述调温模块共同覆盖所述敞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壳具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辅助进风口,所述第二散热件位于所述辅助进风口和所述风腔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辅助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功能壳的相对侧壁上,所述出风口邻近所述功能壳的底面,所述辅助进风口邻近所述功能壳的顶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壳包括:
功能壳主体,所述功能壳主体上形成有安装口;
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出风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导风条,多个所述导风条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百叶机构,所述百叶机构包括连杆、百叶支架和多个百叶,所述百叶支架连接于所述功能壳,多个所述百叶沿上下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百叶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每个所述百叶与所述连杆可转动地连接且与所述百叶支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出风框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风腔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设于所述功能壳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相对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功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组件包括:
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功能壳内且与所述功能壳相连;
按键电路板,所述按键电路板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固定架上;
按键,所述按键穿设于所述功能壳且与所述按键电路板电连接。
20.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功能头,所述主体部包括主体壳,所述主体壳具有主进风风道以及与所述主进风风道连通的主进风口,所述主进风风道与所述风腔连通,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主进风风道的第二风机。
CN202210137841.1A 2022-02-15 2022-02-15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66422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37841.1A CN116642227A (zh) 2022-02-15 2022-02-15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37841.1A CN116642227A (zh) 2022-02-15 2022-02-15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42227A true CN116642227A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21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37841.1A Pending CN116642227A (zh) 2022-02-15 2022-02-15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422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26792B2 (en) Air mattress having temperature regulator
CN109974182B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03735B (zh) 吹风设备
CN217031443U (zh)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CN217031444U (zh)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CN116642227A (zh)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CN114543212A (zh) 功能头和空气处理装置
US2022013269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0688494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97563U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18328485U (zh) 加湿器的机座和加湿器
CN110671745B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1233192U (zh) 一种组装式风扇
CN116669801A (zh) 用于通气装置的风机组件及通气装置
CN215675592U (zh) 桌面调温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18001697U (zh) 一种能够吹出冰冷雾气的加湿风扇
CN215723537U (zh) 一种供暖装置
CN220911589U (zh) 一种加湿器
CN220911585U (zh) 一种落地式冷暖加湿风机
CN115899875A (zh) 桌面调温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WO2020220612A1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1550919B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暖风机
CN210832400U (zh) 加湿器
CN210463284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3907532B (zh) 鞋品护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