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6930A - 手术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手术机器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36930A CN116636930A CN202310308806.6A CN202310308806A CN116636930A CN 116636930 A CN116636930 A CN 116636930A CN 202310308806 A CN202310308806 A CN 202310308806A CN 116636930 A CN116636930 A CN 1166369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shaft
- surgical robot
- link
- pivot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KLDZYURQCUYZBL-UHFFFAOYSA-N 2-[3-[(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propyliminomethyl]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C1C=NCCCN=CC1=CC=CC=C1O KLDZYURQCUYZ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5965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847 Surgical Woun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2428 Woun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1098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3921 delayed sleep phase type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24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30—Surgical robo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20—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s; Devices for tracking or guiding surgical instruments, e.g. for frameless stereotax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70—Manipul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20—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s; Devices for tracking or guiding surgical instruments, e.g. for frameless stereotaxis
- A61B2034/2046—Tracking techniques
- A61B2034/2065—Tracking using image or pattern recogni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obo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手术机器人,包括机械臂和引导架,引导架包括底座、动平台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动平台包括安装板和跟踪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手术器械的定位部,所述跟踪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以供导航系统识别,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机械臂的执行端,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动平台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该手术机器人能够提高对于手术机械的定位精度,且制造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手术机器人。
背景技术
手术机器人是一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借助微创伤手术及相关底层技术的发展而发明。机器人辅助手术与开放手术及传统微创伤手术相比,具以下优势:1、减少手术伤口、术后恢复快及较少术后并发症;2、灵活的机械臂与高度复杂的手术兼容;3、手术的精准度及手术结果的稳定性;4、降低外科医生疲惫及缩短学习曲线;5、减少辐射暴露等。
相关技术中,手术机器人包括机械臂和引导架,引导架连接于机械臂的输出端,以通过机械臂的主动控制将引导架移动至目标位置。在此种方式中,引导架的定位依靠机械臂的定位精度,而主动机械臂需要高精度电机,成本较高,且定位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术机器人,该手术机器人能够提高对于手术机械的定位精度,且制造成本较低,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手术机器人,包括:
机械臂;和
引导架,包括底座、动平台以及驱动装置,所述动平台包括安装板和跟踪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手术器械的定位部,所述跟踪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以供导航系统识别,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机械臂的执行端,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动平台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
可选地,所述动平台还包括连杆和万向节,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可绕第一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一连接位,所述万向节包括球体和活动套接在所述球体上的球套,所述球套固连于所述连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球体和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连接位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位、所述第二连接位以及所述球体分别位于第一假想三角形的三个端点,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球体朝向相对于所述底座的第一位置移动,和/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位朝向相对于所述底座的第二位置移动,以间接调整所述动平台的空间位置并使得所述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球体固连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和
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可绕平行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末端连杆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两个固定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座,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固连,另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以使得所述第一末端连杆在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所在的第一平面内移动,其中,所述球体固连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末端连杆、连接件以及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两个固定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座,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固连,另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以使得所述第二末端连杆在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所在的第二平面内移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绕平行于所述第二平面的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为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所在的第一平面平行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所在的第二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驱动行程大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驱动行程。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U形板和第一转轴,所述U形板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板体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两个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二枢转轴可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另一端可绕所述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
可选地,所述连杆包括安装座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两个第三板体,两个所述第三板体通过第一枢转轴可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球套的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万向节包括固连于所述球体的连接柱,所述球体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球套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球体的容纳槽和供所述连接柱贯穿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边缘形成能够抵接所述连接柱的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机械臂包括:
至少两个臂;
至少一个关节,所述至少一个关节和所述至少两个臂依次交替连接,所述关节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旋转机构以及第二旋转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可锁止地绕第四枢转轴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相邻两个所述臂中的一者通过第二旋转机构可锁止地绕第五枢转轴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相邻两个所述臂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枢转轴线与所述第五枢转轴线成夹角;以及
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和所述第二旋转机构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和所述第二旋转机构的锁止与解锁。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轴端,所述第二旋转机构包括第二转轴和第一刹车结构,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与相邻的所述臂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刹车结构与所述第一轴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五枢转轴线。
可选地,所述第二旋转机构还包括轴臂,所述第二转轴通过所述轴臂与相邻的所述臂固定连接,所述轴臂具有内凹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轴端具有内凹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刹车结构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所述轴臂和所述第一轴端之间具有围绕所述安装空间布置的呈环形的第一透明壳,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壳内侧的第一光源。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轴端相对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包括第三转轴和第二刹车结构,所述第三转轴固连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三转轴通过所述第二刹车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转轴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四枢转轴线。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U形臂,所述U形臂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支臂和连接在两个所述支臂之间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固连于相邻的所述臂,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绕所述第四枢转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支臂,所述第三转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刹车结构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臂,所述第一连接端延伸至两个所述支臂之间且固连于所述第三转轴。
可选地,所述U形臂的至少一个所述支臂上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二透明壳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壳内部的第二光源,所述呈环形的第二透明壳围绕所述第四枢转轴线的周向布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刹车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刹车结构为电磁抱闸,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电磁抱闸信号连接的控制开关。
可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贴合在所述轴臂和/或所述臂的外壁上的至少一个薄膜开关。
可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贴合在所述轴臂和/或所述臂的外壁上的防护层,所述薄膜开关位于所述防护层和所述轴臂之间或者位于所述防护层和所述臂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旋转机构还包括固连于所述轴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轴端一侧的端盖,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端盖上的至少一个按压开关。
可选地,所述机械臂还包括基座,依次交替连接的所述至少一个关节和所述至少两个臂中位于其中一端的所述臂连接于所述基座,位于另一端的所述关节或所述臂用于连接于所述引导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机械臂将引导架移动至目标区域的大致位置,随后通过引导架的主动控制和引导来将定位部精确地移动至目标位置。其中,由于通过机械臂将引导架移动至目标区域的大致位置,由此机械臂可以为例如被动式机械臂,以降低成本;或者,机械臂也可以为主动式机械臂,而由于引导架具有主动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机械臂的控制精度要求可以降低,由此也可以降低成本。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机械臂的主视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机械臂的侧视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关节的移除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关节的移除第二连接件的爆炸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二中提供的关节与相邻两个臂之间的局部爆炸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引导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引导架的移除防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引导架的移除底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动平台与第一驱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一驱动组件与球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万向节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动平台与第二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位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角形抽象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三角形抽象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驱动装置坐标系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串联坐标系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串联坐标系抽象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三平面参考三角形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几何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三角形抽象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位姿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器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械臂;110-臂;120-关节;121-第一连接件;1211-第一轴端;1212-第二容纳槽;1213-第一连接端;122-第二连接件;1221-支臂;1222-连接臂;1223-第二透明壳;123-第一旋转机构;1231-第三转轴;1232-第二刹车结构;124-第二旋转机构;1241-第二转轴;1242-第一刹车结构;1243-轴臂;1244-安装空间;1245-第一透明壳;1246-端盖;130-控制机构;131-薄膜开关;132-防护层;133-按压开关;140-基座;
2-引导架;210-底座;211-限位架;2111-条形孔;212-限位孔;220-动平台;221-安装板;2211-第一连接位;2212-第二连接位;222-连杆;2221-安装座;2222-第三板体;2223-第一枢转轴;223-万向节;2231-球体;2232-球套;2233-连接柱;2234-开口;224-连接板;230-驱动装置;231-第一驱动组件;2311-第一末端连杆;2312-第一直线驱动器;2313-第二连接轴;232-第二驱动组件;2321-第二末端连杆;2322-连接件;23221-U形板;23222-第一转轴;23223-第二枢转轴;2323-第二直线驱动器;2324-第一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手术机器人,参考图1至图25所示,该手术机器人包括机械臂1和引导架2。
引导架2,包括底座210、动平台220以及驱动装置230,动平台220包括安装板221和跟踪器,安装板221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手术器械的定位部,跟踪器设置在安装板221上,以供导航系统识别,底座210连接于机械臂1的执行端,驱动装置230设置在底座210上且与动平台220驱动连接,以驱使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
通过此种方式,可以通过机械臂1将引导架2移动至目标区域的大致位置,随后通过引导架2的主动控制和引导来将定位部精确地移动至目标位置。其中,由于通过机械臂1将引导架2移动至目标区域的大致位置,由此机械臂可以为例如被动式机械臂,以降低成本;或者,机械臂1也可以为主动式机械臂,而由于引导架2具有主动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机械臂1的控制精度要求可以降低,由此也可以降低成本。
其中,可以将引导架2的初始状态下的三维模型预先导入导航系统中,跟踪器用于被导航系统的导航相机识别,以在导航系统中构建引导架初始状态下的三维模型的图像和姿态,以在导航系统的显示器中显示定位部的实时位置的影像。其中,引导架2的初始状态可以为驱动装置230未动作时的引导架2的整体结构状态,或者引导架2的初始状态可以为驱动装置230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引导架2的整体结构状态。由此,由于跟踪器设置在安装板221上,在引导架2保持初始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机械臂1将引导架2移动至大致区域后,通过跟踪器可以反馈引导架2的底座210的位置,基于此,驱动装置230可以根据底座210的位置驱使动平台220进行空间位置的调整,进而可以使得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由此,通过驱动装置230的主动控制和引导可以实现定位部的精确移动和定位,以便于手术过程的开展,且相比于机械臂的复杂的主动驱动结构,显然本公开提供的具有主动控制功能的引导架的成本更低。
其中,定位部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布置,例如,定位部可以为用于引导穿刺路径的引导孔,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机械臂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机械臂可以为被动式机械臂,即可以通过人为拖动来实现机械臂的姿态的调整。例如,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机械臂包括可以至少两个臂110、至少一个关节120以及控制机构130,该至少一个关节120和该至少两个臂110依次交替连接,关节120包括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第一旋转机构123以及第二旋转机构124,第一连接件121和第二连接件122通过第一旋转机构123可锁止地绕第四枢转轴线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121与相邻两个臂110中的一者通过第二旋转机构124可锁止地绕第五枢转轴线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122与相邻两个臂110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第四枢转轴线与第五枢转轴线成夹角;控制机构130分别与第一旋转机构123和第二旋转机构124连接,以用于控制第一旋转机构123和第二旋转机构124的锁止与解锁。
其中,第一旋转机构123和第二旋转机构124可以各自具有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第一旋转机构123处于锁止状态时,可以限制第一连接件121和第二连接件122绕第四枢转轴线相对转动,即可以限制连接在同一关节120上的两个臂110绕第四枢转轴线相对转动;第一旋转机构123处于解锁状态时,可以允许第一连接件121和第二连接件122绕第四枢转轴线相对转动,即可以允许连接在同一关节120上的两个臂110绕第四枢转轴线相对转动。同理,第二旋转机构124处于锁止状态时,可以限制第一连接件121与相邻的臂110绕第五枢转轴线相对转动,第二旋转机构124处于解锁状态时,可以允许第一连接件121与相邻的臂110绕第五枢转轴线转动。
由此,在解锁状态,通过人为拖动或控制相应的臂110移动,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实现机械臂的姿态变换,并且通过人为控制机械臂,可以避免机械臂与手术室内的人员或其他医疗设备碰撞等,此外,被动式机械臂的成本更低。
另外,第四枢转轴线和第五枢转轴线成夹角,能够增加机械臂1的灵活度,扩大机械臂1的移动范围。例如,第四枢转轴线和第五枢转轴线可以相垂直,以便于操作人员控制机械臂1的姿态调整。
此外,通过控制机构130控制第一旋转机构123和第二旋转机构124的锁止和解锁,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将机械臂1锁止在当前姿态,以便于后续操作人员利用机械臂1当前的姿态进行作业。由此,本公开提供的被动式的机械臂,成本低,便于操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121包括第一轴端1211,第二旋转机构124包括第二转轴1241和第一刹车结构1242,第二转轴1241的一端与相邻的臂11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连接,第二转轴124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刹车结构1242与第一轴端1211连接,第二转轴1241的中心轴线为第五枢转轴线。由此,可以通过第二转轴1241实现第一连接件121与相邻的臂110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第一刹车结构1242可以实现两者的解锁和锁止。
请继续参阅图4,第二旋转机构124还包括轴臂1243,第二转轴1241通过轴臂1243与相邻的臂110固定连接,轴臂1243具有内凹的第一容纳槽,第一连接件121的第一轴端1211具有内凹的第二容纳槽1212,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1212之间围成用于容纳第二转轴1241和第一刹车结构1242的安装空间1244。
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1212围成的安装空间1244,可以将第二转轴1241和第一刹车结构1242布置在安装空间1244内,可以减小占用空间,且可以防止第一刹车结构1242外露,以对安装空间1244内部的结构进行保护,且可以防止污染手术室等。其中,第二转轴1241可以通过例如法兰盘等结构连接于轴臂1243的第一容纳槽的底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轴臂1243和第一轴端1211之间具有围绕安装空间1244布置的呈环形的第一透明壳1245,安装空间1244内设置有位于第一透明壳1245内侧的第一光源。
通过设置第一光源可以提示该关节120当前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
第一光源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采用任意合适的光源,例如LED灯或灯带等,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121包括与第一轴端1211相对的第一连接端1213,第一旋转机构123包括第三转轴1231和第二刹车结构1232,第三转轴1231固连于第一连接端1213,第三转轴1231通过第二刹车结构1232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第三转轴1231的中心轴线为第四枢转轴线。由此,可以通过第三转轴1231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21与第二连接件122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第二刹车结构1232可以实现两者的解锁和锁止。
请继续参阅图5,第二连接件122包括U形臂,U形臂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支臂1221和连接在两个支臂1221之间的连接臂1222,连接臂1222固连于相邻的臂110,第三转轴1231的一端绕第四枢转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其中一个支臂1221,第三转轴123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刹车结构1232连接于另一个支臂1221,第一连接端1213延伸至两个支臂1221之间且固连于第三转轴1231。
其中,第一连接端1213可以套接在第三转轴1231上,且可以通过例如法兰盘等结构与第三转轴1231固定连接。
另外,通过U形臂的构造方式,能够提高第一连接件121绕第四枢转轴线转动时的稳定性。
此外,U形臂的至少一个支臂1221上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二透明壳1223以及位于第二透明壳1223内部的第二光源。
通过设置第二光源可以提示该关节120当前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具体地,呈环形的第二透明壳1223可以围绕第四枢转轴线的周向布置,以增强光线的提示效果。
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为电磁抱闸,控制机构130包括与电磁抱闸信号连接的控制开关。由此,可以通过控制开关的开启和关闭来控制电磁抱闸的锁止和解锁。此外,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电动刹车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控制开关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参考图4所示,控制开关可以包括贴合在轴臂1243和/或臂110的外壁上的至少一个薄膜开关131。
其中,可以由一个薄膜开关131控制与其邻近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
或者,也可以的是,可以由至少两个薄膜开关131同时控制与其邻近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例如,当两个薄膜开关131同时开启时,与该两个薄膜开关131对应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才会解锁,而当其中一个薄膜开关131未开启时,相应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锁止。由此,可以防止操作人员误触碰而导致意外解锁的事故发生。
此外,还可以的是,可以由两个薄膜开关131控制所有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第二刹车结构1232。例如,该两个薄膜开关131可以分别位于两个臂110上,当左右手同时扶住该两个臂110且触发薄膜开关131时,解锁所有的刹车结构,以对机械臂的姿态进行调整,而当松开任意一只手时,所有的刹车结构均锁止,以防止松手后机械臂的姿态不受控制的变换。其中,两个薄膜开关131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分别设置在相邻或不相邻的两个臂110上,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在薄膜开关131设置在臂110或者轴臂1243上时,便于操作人员用手扶住或握住相应的臂110或轴臂1243时,同时触发薄膜开关131来使得相应的刹车结构解锁,由此,可以显著提高机械臂操作的便利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控制开关包括贴合在轴臂1243和/或臂110的外壁上的防护层132,薄膜开关131位于防护层132和轴臂1243之间或者位于防护层132和臂110之间。通过防护层132可以对薄膜开关进行保护,例如,可以防止磨损或进水等。防护层132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硅胶材质。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所示,第二旋转机构124还包括固连于轴臂1243的远离第一轴端1211一侧的端盖1246,控制开关可以包括设置在端盖1246上的至少一个按压开关133。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按压开关133控制至少部分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
同理,可以由一个按压开关133控制与其邻近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
或者,也可以的是,可以由至少两个按压开关同时控制与其邻近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例如,当两个按压开关同时开启时,与该两个按压开关对应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才会解锁,由此,可以防止操作人员误触碰而导致意外解锁的事故发生。
此外,可以在机械臂上既设置薄膜开关131,也设置按压开关133,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为方便用户实际操作,而合理分配按压薄膜开关131以及按压开关133的数量和位置。例如,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机械臂包括三个臂110以及三个关节120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三个臂110和三个关节120依次交替布置,位于最下方的臂110可以设置在基座140上,位于最上方的关节120可以用于连接于引导架2,例如可以通过端盖1246连接引导架2。其中,可以在位于最上方的关节120上设置按压开关133,此时按压开关133可以用于控制至少部分数量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或第二刹车结构1232,例如,按压开关133的数量可以为两组,当该两组按压开关133同时开启时,可以控制所有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第二刹车结构1232全部解锁,以根据需求调整机械臂的位置,而当任意一个按压开关133关闭时,所有的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第二刹车结构1232全部锁止,以保持机械臂当前的位置姿态;或者,也可以的是,仅当两组按压开关133全部开启后,再触发相应的薄膜开关才能控制相应刹车结构解锁。此外,在位于相邻两个臂110之间的关节120上设置有端盖1246时(图中未示出),可以将端盖1246与相邻的臂110固定连接。
另外,位于最下方的臂110可以通过例如第四转轴和第三刹车机构连接于基座140,例如,第四转轴的一端与该位于最下方的臂110固定连接,第四转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刹车机构连接于底座,以使得位于最下方的臂110可转动地连接于基座140,以增加机械臂1的灵活程度。其中,第三刹车机构同样可以采用电磁抱闸,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开关进行解锁和锁止。
其中,在机械臂应用于手术机器人时,基座140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在底面或者手术床的边缘上,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至图12所示,动平台220还包括连杆222和万向节223,连杆222的第一端可绕第一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安装板221的第一连接位2211,万向节223包括球体2231和活动套接在球体2231上的球套2232,球套2232固连于连杆222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驱动装置230设置在底座210上且分别与球体2231和安装板221的第二连接位2212连接,第一连接位2211、第二连接位2212以及球体2231分别位于第一假想三角形的三个端点,驱动装置230用于驱动球体2231朝向相对于底座210的第一位置移动,和/或用于驱动第二连接位2212朝向相对于底座210的第二位置移动,以间接调整动平台220的空间位置并使得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
驱动装置230通过万向节223和连杆222连接于动平台220的安装板221,能够实现动平台220的多姿态的调整,以便于将定位部精确定位至目标位置。
驱动装置230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参考图6至图8所示,驱动装置23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31和第二驱动组件232,球体2231固连于第一驱动组件231的输出端,第二驱动组件232的输出端可绕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位2212。由此,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31和第二驱动组件232分别驱动球体2231和第二连接位2212的空间位置变换,以实现对球体2231和第二连接位2212的空间位置的精确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9所示,第一驱动组件231可以包括第一末端连杆2311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两个固定端分别铰接于底座210,其中一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端与第一末端连杆2311固连,另一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端铰接于第一末端连杆2311,以使得第一末端连杆2311在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所在的第一平面内移动,其中,球体2231固连于第一末端连杆2311。
其中,参考图9和图10所示,上述另一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端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轴2313铰接于第一末端连杆2311,由此,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两个固定端以及第二连接轴2313可以在第一平面形成第二假想三角形的三个端点。由此,由于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一定且已知,通过控制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伸缩长度,可以精确控制球体2231在第一平面内的位置变换,从而带动动平台220的位置姿态的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和图12所示,第二驱动组件232可以包括第二末端连杆2321、连接件2322以及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两个固定端分别铰接于底座210,其中一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端与第二末端连杆2321固连,另一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端铰接于第二末端连杆2321,以使得第二末端连杆2321在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所在的第二平面内移动,连接件2322的一端可绕平行于第二平面的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末端连杆2321,连接件2322的另一端为第二驱动组件232的输出端。
其中,上述另一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端可以通过例如第一连接轴2324铰接于第二末端连杆2321,而连接件2322的一端可绕平行于第二平面的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末端连杆2321,连接件2322的另一端可绕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位,由此可以在第一连接轴2324处、连接件2322与第二末端连杆2321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2322与第二连接位2212的连接处形成具有三个自由度的三个关节位置,以实现动平台220的多姿态调整,防止卡塞等。此外,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两个固定端以及第一连接轴2324可以在第二平面内形成第三假想三角形的三个端点。由此,由于该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一定且已知,通过控制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伸缩长度,可以精确控制第一连接轴2324或第二末端连杆2321在第二平面内的位置变化,从而带动动平台220的位置姿态的调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2所示,连接件2322可以包括U形板23221和第一转轴23222,U形板23221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板体和连接在两个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两个第一板体通过第二枢转轴23223可绕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安装板221,第一转轴23222的一端固连于第二末端连杆2321,另一端可绕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板体。其中,安装板221可以包括连接板224,第二连接位2212可以为形成在连接板224的第一通孔,在安装连接件2322时,可以将连接板224部分插入U形板23221的开口内,随后通过第二枢转轴23223贯穿两个第一板体和第二连接位2212即可。此外,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23222的一端也可以固连于第二板体,另一端可绕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末端连杆2321,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参考图9所示,连杆222包括安装座2221和间隔设置在安装座2221上的两个第三板体2222,两个第三板体2222通过第一枢转轴2223可绕第一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安装板221,安装座222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球套2232的安装槽。具体地,第一连接位2211可以为形成在连接板224上的第二通孔,在安装时,可以将连接板224部分插入两个第三板体2222之间,随后通过第一枢转轴2223贯穿两个第三板体2222和第一连接位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和图11所示,万向节223可以包括固连于球体2231的连接柱2233,球体2231通过连接柱2233连接于驱动装置230,球套2232包括用于容纳球体2231的容纳槽和供连接柱2233贯穿的开口2234,开口2234的边缘形成能够抵接所述连接柱2233的限位部。这样,可以通过开口2234的边缘能够限制球套2232相对于球体2231的摆角范围,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将球套2232相对于球体2231的摆角范围限定在0~25°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所在的第一平面平行于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所在的第二平面。由此,可以简化驱动装置驱动动平台位姿变化的计算过程。
此外,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和/或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为电动推杆或伸缩缸。通过电动推杆可以精准控制其行程,以实现各直线驱动器的伸缩长度的控制。在采用伸缩缸时,例如液压缸或气缸,为了实现伸缩长度的控制,也可以在底座上设置例如磁栅式传感器等位移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和反馈伸缩缸的行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行程大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行程,以实现动平台更灵活的位姿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座210上设置有限位架211,限位架211具有平行于第一平面或第二平面延伸的条形孔2111,条形孔2111用于供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或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贯穿,以限制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或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沿倾斜于第一平面或第二平面的方向移动。
图7示例性地示出了限位架211上具有供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贯穿的条形孔2111的实施方式,以便于将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限制在第一平面上。
或者,也可以的是,底座210上设置有限位孔212,限位孔212用于供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或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贯穿,以限制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或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沿倾斜于第一平面或第二平面的方向移动。
图7示例性地示出了在底座210上设置供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贯穿的限位孔212的实施方式,以便于将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限制在第二平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所示,底座210可以构造为空心壳体,限位孔212形成在底座210的侧壁上,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部分位于该空心壳体内部且驱动端延伸至空心壳体外部以与第二末端连杆2321相连,限位架211设置在该空心壳体的外壁上,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设置在该空心壳体的外壁上且贯穿条形孔2111。通过此种布置方式,可以将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分隔开,以便于引导架的装配及维护。
此外,参考图1所示,底座210上设置有围绕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布置的防护壳体。
下面结合图6-12所示的一种引导架例子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位姿控制方法。
图1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位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位姿控制方法应用于引导架,引导架包括动平台和用于驱动动平台的位姿变化的驱动装置。如图13所示,该位姿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确定所述动平台的当前位姿;
S12、在所述动平台的所述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目标控制量;
S13、根据所述目标控制量驱动所述驱动装置,以使所述动平台从所述当前位姿到达所述目标位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平台可用于承载手术器械。如此,通过本公开的位姿控制方法,可通过控制动平台的位姿来实现控制手术器械的位姿,进而实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目的。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平台上可设置引导孔,如用于引导穿刺路径的引导孔。如此,通过本公开的位姿控制方法,可通过控制动平台的位姿来实现引导孔的位姿控制,进而实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目的。
采用上述方法,通过确定引导架的动平台的当前位姿,并在动平台的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用于控制引导架的驱动装置的目标控制量。根据目标控制量驱动该驱动装置,以使引导架的动平台从当前位姿到达目标位姿。本公开这种通过引导架的主动驱动来控制引导架上的动平台位姿的方式,与相关技术中的以机械臂的主动驱动来控制引导架移动至目标位置的方式相比,本公开这种方式因引导架的主动驱动范围较小而不容易在驱动过程中造成磕碰,所以本公开这种位姿控制的方式更加安全。
可选地,所述引导架还包括万向节,所述万向节包括球体;所述当前位姿包括当前姿态矩阵,所述确定所述动平台的当前位姿,包括:
确定所述球体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坐标;确定所述球体在动平台坐标系下的第二参数坐标;根据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动平台之间的部分连接关系,确定目标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参数构建所述驱动装置坐标系和所述动平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所述转换矩阵包括各所述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参数的三角函数;根据所述第一坐标、所述第二参数坐标、以及所述转换矩阵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旋转角度参数对应的旋转角度大小;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
其中,确定球体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坐标的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底座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末端连杆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所述球体固连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所述确定所述球体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坐标,包括:
根据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分别与所述底座铰接的第一铰接位置、以及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末端连杆铰接的第二铰接位置构建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根据所述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中两个所述第一铰接位置的第一铰接坐标和每一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确定所述第二铰接位置的第二铰接坐标;根据所述第二铰接坐标、所述球体与所述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所述第一坐标,其中,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是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中的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固连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
根据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连接方式可知,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分别与底座铰接的第一铰接位置,该两个第一铰接位置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铰接坐标为已知坐标。每一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为已知长度。球体与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已知距离。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为已知角度大小如160°。
根据两个第一铰接位置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通过第一末端连杆铰接的第二铰接位置构建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示例地,如图14所示,以两个第一铰接位置A1和B1,以及第二铰接位置C1构建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A1、B1、C1)。
根据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中两个第一铰接位置的第一铰接坐标和每一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通过三角形的几何运算,可确定第二铰接位置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二铰接坐标。
此处应说明的是,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和两个点坐标,可求第三个顶点坐标,如图14中的C1点坐标。原理推导过程如下所示:
首先,参见图15创建xoy、x’o’y’、x”o”y”三个坐标系。
接着,从图15可看出C点相对于以x’oy’组成的坐标系的坐标为(acosθ,asinθ)。
接着,求解x’oy’坐标系的规范正交基,得到线性变化矩阵T。解法1为:确定x’的单位向量设b→=(m,n),a→⊥b→,则a→*b→=0,则可得出其中,根据情况取舍m值,即线性变化矩阵T则为
解法2:根据旋转角度α的旋转矩阵为如果α为0°,则其中那么
假设到xoy坐标系的平移向量为A,那么根据T求得xoy坐标系下的C点坐标为
继续参见图14,根据得到的第二铰接坐标C1、球体(如图14中的D1)与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160°可确定球体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坐标。例如,参见图16,球体(如图16中的D)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坐标为其中,
可选地,所述万向节还包括球套,所述球套固连于所述动平台的连杆的第一端,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动平台的安装板的第一连接位,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连接位;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所述第二连接位为原点构建所述动平台坐标系。
参见图17,以第二连接位(图17中的C点)为原点O3构建动平台坐标系X3Y3Z3。
所述确定所述球体在动平台坐标系下的第二参数坐标,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位、所述第二连接位以及所述球体确定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根据所述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的几何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参数坐标。
参见图18,根据第一连接位Pt3、第二连接位Pt2以及球体Pt1确定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Pt3、Pt2、Pt1),根据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的几何关系确定第二参数坐标为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末端连杆、连接件以及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表征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
所述根据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动平台之间的部分连接关系,确定目标节点,包括:
将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末端连杆铰接的第三铰接位置确定为第一目标节点;将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连接的第一连接位置确定为第二目标节点;将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第二连接位置确定为第三目标节点。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参数构建所述驱动装置坐标系和所述动平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包括:分别以所述第一目标节点、所述第二目标节点以及所述第三目标节点为原点构建坐标系,得到串联坐标系;根据所述串联坐标系构建所述转换矩阵。
由于每组驱动组件中因左侧直线驱动器与末端连杆固连、右侧直线驱动器通过末端连杆与左侧直线驱动器铰接,所以直线驱动器长度变化会导致直线驱动器的铰接位置处夹角的角度变化,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目标节点处作为一旋转轴(x1,y1,z1)参与坐标变换过程计算。
示例地,参见图19,以第一目标节点为原点的坐标系为图19中的坐标系x0y0z0,以第二目标节点为原点的坐标系为图19中的坐标系x2y2z2,以第三目标节点为原点的坐标系为图19中的坐标系x3y3z3。
一种实施方式,参见图17和图19,以第二驱动组件所在的平面向第一驱动组件所在的平面的垂直方向为视角,将驱动装置坐标系即图17中的xyz坐标系、旋转轴坐标系x1y1z1、以第一目标节点为原点构建的坐标系x0y0z0、以第二目标节点为原点构建的坐标系x2y2z2、以及以第三目标节点为原点构建的坐标系x3y3z3映射为如图20所示的坐标系。
根据图20所示的串联坐标系,可通过如下过程构建出驱动装置坐标系和动平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T。
θ1、θ2、θ3分别为第一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第二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第三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T=Tx*T1*T2*T3,其中,
那么
根据第一坐标第二参数坐标以及转换矩阵之间的关系即T*P=D,确定旋转角度参数对应的旋转角度大小。具体过程为:
根据T*P=D,得到根据得到设根据sinθ3 2+cosθ3 2=1,考虑到应用反三角函数求解角度值,θ3的取值范围为固可将sinθ3设为x,而不是cosθ3。那么根据求根公式计算x,根据情况取值为将带入公式①,可求得θ2,θ2的初始值为90°。θ1由三角形两边长及夹角已经确定可知,θ1=90-20-θ=70-θ,其中,
将求得的θ1、θ2、θ3带入得到转换矩阵。
此处需说明的是,驱动装置坐标系和动平台坐标系之间的平移向量可通过对图21所示的第三平面参考三角形进行求解得到,求解过程类似于对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进行求解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动平台的所述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目标控制量,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位姿中的目标姿态矩阵、所述球体在所述动平台坐标系下的第一目标坐标确定所述球体在所述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二目标坐标;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坐标、两个所述第一铰接坐标、以及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长度;根据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和所述第一目标长度,确定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控制量。
示例地,目标姿态矩阵T(3*3)和位置向量(3*1)V,满足方程其中x表征第一驱动组件所在平面与第二驱动组件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为已知值如36单位长度。可得到该方程对应的几何图形如图22所示。通过解方程可知道m和n的值,进而知道球体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二目标坐标。
进一步地,参见图23,根据第二目标坐标、两个第一铰接坐标、以及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如160°可确定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长度。计算原理如下:
参见图23,已知e、d长度和a-d夹角160°,解三角形,可得即得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长度。根据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和其第一目标长度,可确定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控制量。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动平台的所述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目标控制量,包括:
根据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所述第一目标长度、两个所述第一铰接坐标、以及所述球体与所述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二目标长度;根据所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和所述第二目标长度,确定所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二目标控制量。
示例地,继续参见图23,可知 设则根据sinθ2+cosθ2=1,将cosθ设为x,整理得到x2-2kcosβ·x+k2-s2=0, 即得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二目标长度。根据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和其第二目标长度,确定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二目标控制量。
可选地,所述万向节包括固连于所述球体的连接柱,所述球体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所述万向节的球套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球体的容纳槽和供所述连接柱贯穿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边缘形成能够抵接所述连接柱的限位部;
在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之前,还包括:
基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判断所述球体的当前轴线与所述球体的参考轴线之间的夹角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其中,参考轴线为图11所示的连接柱的对称轴线。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包括:在所述夹角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其中预设阈值为25°等经验值。
本公开的上述位姿控制方法,充分体现和整合了每个引导架节点由运动过程带来的位移和角度偏差,通过严格的参数标定,可达到预期的运动学位姿高精度要求。并且一方面能方便的对关节机械运动范围限制条件进行预先控制,如控制球体的当前轴线与球体的参考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5°,这避免了因正向运动学由直线驱动器的任意长度计算出的关节旋转角度超出装置机械旋转临界值如25°临界值而导致的设备部件碰撞、咬合甚至损坏设备机械及电气部件的问题,另一方面还简化数据处理过程,避免多解情况。
图2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位姿控制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应用于引导架,所述引导架包括动平台和用于驱动所述动平台的位姿变化的驱动装置。如图24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1901,用于确定所述动平台的当前位姿;
第二确定模块1902,用于在所述动平台的所述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目标控制量;
驱动模块1903,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控制量驱动所述驱动装置,以使所述动平台从所述当前位姿到达所述目标位姿。
采用这种装置,通过确定引导架的动平台的当前位姿,并在动平台的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用于控制引导架的驱动装置的目标控制量。根据目标控制量驱动该驱动装置,以使引导架的动平台从当前位姿到达目标位姿。本公开这种通过引导架的主动驱动来控制引导架上的动平台位姿的方式,与相关技术中的以机械臂的主动驱动来控制引导架移动至目标位置的方式相比,本公开这种方式因引导架的主动驱动范围较小而不容易在驱动过程中造成磕碰,所以本公开这种位姿控制的方式更加安全。
可选地,所述引导架还包括万向节,所述万向节包括球体;所述当前位姿包括当前姿态矩阵,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901,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球体在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一坐标;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球体在动平台坐标系下的第二参数坐标;
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动平台之间的部分连接关系,确定目标节点;
构建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参数构建所述驱动装置坐标系和所述动平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所述转换矩阵包括各所述目标节点的旋转角度参数的三角函数;
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坐标、所述第二参数坐标、以及所述转换矩阵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旋转角度参数对应的旋转角度大小;
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底座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末端连杆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所述球体固连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
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分别与所述底座铰接的第一铰接位置、以及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末端连杆铰接的第二铰接位置构建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根据所述第一平面参考三角形中两个所述第一铰接位置的第一铰接坐标和每一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确定所述第二铰接位置的第二铰接坐标;根据所述第二铰接坐标、所述球体与所述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所述第一坐标,其中,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是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中的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固连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
可选地,所述万向节还包括球套,所述球套固连于所述动平台的连杆的第一端,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动平台的安装板的第一连接位,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连接位;所述装置还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二连接位为原点构建所述动平台坐标系;
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连接位、所述第二连接位以及所述球体确定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根据所述第二平面参考三角形的几何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参数坐标。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末端连杆、连接件以及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表征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将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末端连杆铰接的第三铰接位置确定为第一目标节点;将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连接的第一连接位置确定为第二目标节点;将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第二连接位置确定为第三目标节点。
可选地,所述构建子模块,用于:分别以所述第一目标节点、所述第二目标节点以及所述第三目标节点为原点构建坐标系,得到串联坐标系;根据所述串联坐标系构建所述转换矩阵。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902,包括: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位姿中的目标姿态矩阵、所述球体在所述动平台坐标系下的第一目标坐标确定所述球体在所述驱动装置坐标系下的第二目标坐标;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目标坐标、两个所述第一铰接坐标、以及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长度;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和所述第一目标长度,确定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一目标控制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902,包括:
第四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左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所述第一目标长度、两个所述第一铰接坐标、以及所述球体与所述第二铰接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二目标长度;
第五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当前长度和所述第二目标长度,确定所述右侧第一直线驱动器的第二目标控制量。
可选地,所述万向节包括固连于所述球体的连接柱,所述球体通过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所述万向节的球套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球体的容纳槽和供所述连接柱贯穿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边缘形成能够抵接所述连接柱的限位部;
所述装置还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之前,基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判断所述球体的当前轴线与所述球体的参考轴线之间的夹角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所述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夹角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的所述旋转角度大小确定所述当前姿态矩阵。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2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器700的框图。如图25所示,该控制器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该控制器7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703,输入/输出(I/O)接口704,以及通信组件7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701用于控制该控制器7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位姿控制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7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控制器7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控制器7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7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7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702或通过通信组件7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704为处理器7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705用于该控制器7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4G、NB-IOT、eMTC、或其他5G等等,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7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器7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位姿控制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位姿控制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7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控制器700的处理器7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位姿控制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能够由可编程的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具有当由该可编程的装置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位姿控制方法的代码部分。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2)
1.一种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械臂(1);和
引导架(2),包括底座(210)、动平台(220)以及驱动装置(230),所述动平台(220)包括安装板(221)和跟踪器,所述安装板(221)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手术器械的定位部,所述跟踪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221)上,以供导航系统识别,所述底座(210)连接于所述机械臂(1)的执行端,所述驱动装置(230)设置在所述底座(210)上且与所述动平台(220)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平台(220)还包括连杆(222)和万向节(223),所述连杆(222)的第一端可绕第一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221)的第一连接位(2211),所述万向节(223)包括球体(2231)和活动套接在所述球体(2231)上的球套(2232),所述球套(2232)固连于所述连杆(222)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驱动装置(230)分别与所述球体(2231)和所述安装板(221)的第二连接位(22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位(2211)、所述第二连接位(2212)以及所述球体(2231)分别位于第一假想三角形的三个端点,所述驱动装置(230)用于驱动所述球体(2231)朝向相对于所述底座(210)的第一位置移动,和/或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位(2212)朝向相对于所述底座(210)的第二位置移动,以间接调整所述动平台(220)的空间位置并使得所述定位部移动至目标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230)包括:
第一驱动组件(231),所述球体(2231)固连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1)的输出端;和
第二驱动组件(23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32)的输出端可绕平行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位(2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1)包括第一末端连杆(2311)和两个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两个固定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座(210),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2311)固连,另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2311),以使得所述第一末端连杆(2311)在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所在的第一平面内移动,其中,所述球体(2231)固连于所述第一末端连杆(23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32)包括第二末端连杆(2321)、连接件(2322)以及两个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两个固定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座(210),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2321)固连,另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2321),以使得所述第二末端连杆(2321)在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所在的第二平面内移动,所述连接件(2322)的一端可绕平行于所述第二平面的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2321),所述连接件(2322)的另一端为所述第二驱动组件(232)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所在的第一平面平行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所在的第二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2312)的驱动行程大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2323)的驱动行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322)包括U形板(23221)和第一转轴(23222),所述U形板(23221)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板体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两个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二枢转轴(23223)可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221),所述第一转轴(23222)的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二末端连杆(2321),另一端可绕所述第三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22)包括安装座(2221)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221)上的两个第三板体(2222),两个所述第三板体(2222)通过第一枢转轴(2223)可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板(221),所述安装座(222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球套(2232)的安装槽。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节(223)包括固连于所述球体(2231)的连接柱(2233),所述球体(2231)通过所述连接柱(2233)连接于所述驱动装置(230),所述球套(2232)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球体(2231)的容纳槽和供所述连接柱(2233)贯穿的开口(2234),所述开口(2234)的边缘形成能够抵接所述连接柱(2233)的限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包括:
至少两个臂(110);
至少一个关节(120),所述至少一个关节(120)和所述至少两个臂(110)依次交替连接,所述关节(120)包括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第一旋转机构(123)以及第二旋转机构(124),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2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机构(123)可锁止地绕第四枢转轴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1)与相邻两个所述臂(110)中的一者通过第二旋转机构(124)可锁止地绕第五枢转轴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22)与相邻两个所述臂(110)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枢转轴线与所述第五枢转轴线成夹角;以及
控制机构(130),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123)和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24)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旋转机构(123)和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24)的锁止与解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包括第一轴端(1211),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24)包括第二转轴(1241)和第一刹车结构(1242),所述第二转轴(1241)的一端与相邻的所述臂(11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24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刹车结构(1242)与所述第一轴端(1211)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241)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五枢转轴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24)还包括轴臂(1243),所述第二转轴(1241)通过所述轴臂(1243)与相邻的所述臂(110)固定连接,所述轴臂(1243)具有内凹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连接件(121)的第一轴端(1211)具有内凹的第二容纳槽(1212),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212)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转轴(1241)和所述第一刹车结构(1242)的安装空间(124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臂(1243)和所述第一轴端(1211)之间具有围绕所述安装空间(1244)布置的呈环形的第一透明壳(1245),所述安装空间(1244)内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壳(1245)内侧的第一光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包括与所述第一轴端(1211)相对的第一连接端(1213),所述第一旋转机构(123)包括第三转轴(1231)和第二刹车结构(1232),所述第三转轴(1231)固连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213),所述第三转轴(1231)通过所述第二刹车结构(1232)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所述第三转轴(1231)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四枢转轴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包括U形臂,所述U形臂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支臂(1221)和连接在两个所述支臂(1221)之间的连接臂(1222),所述连接臂(1222)固连于相邻的所述臂(110),所述第三转轴(1231)的一端绕所述第四枢转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支臂(1221),所述第三转轴(123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刹车结构(1232)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臂(1221),所述第一连接端(1213)延伸至两个所述支臂(1221)之间且固连于所述第三转轴(123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臂的至少一个所述支臂(1221)上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二透明壳(122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壳(1223)内部的第二光源,所述呈环形的第二透明壳(1223)围绕所述第四枢转轴线的周向布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刹车结构(1242)和/或所述第二刹车结构(1232)为电磁抱闸,所述控制机构(130)包括与所述电磁抱闸信号连接的控制开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贴合在所述轴臂(1243)和/或所述臂(110)的外壁上的至少一个薄膜开关(131)。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贴合在所述轴臂(1243)和/或所述臂(110)的外壁上的防护层(132),所述薄膜开关(131)位于所述防护层(132)和所述轴臂(1243)之间或者位于所述防护层(132)和所述臂(110)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24)还包括固连于所述轴臂(1243)的远离所述第一轴端(1211)一侧的端盖(1246),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端盖(1246)上的至少一个按压开关(133)。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还包括基座(140),依次交替连接的所述至少一个关节(120)和所述至少两个臂(110)中位于其中一端的所述臂(110)连接于所述基座(140),位于另一端的所述关节(120)或所述臂(110)用于连接于所述引导架(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08806.6A CN116636930B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手术机器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08806.6A CN116636930B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手术机器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36930A true CN116636930A (zh) | 2023-08-25 |
CN116636930B CN116636930B (zh) | 2023-12-12 |
Family
ID=87623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08806.6A Active CN116636930B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手术机器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636930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35792A1 (en) * | 2009-09-22 | 2011-03-31 | Hans-Florian Zeilhofer | Carlo-computer assisted and robot guided laser-osteotome |
CN110275551A (zh) * | 2019-07-08 | 2019-09-2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稳定性训练用模块化组合式运动平台及其限幅随机运动规划与控制方法 |
CN210250064U (zh) * | 2018-09-30 | 2020-04-0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基于光学导航及力反馈控制的颅颌面外科机器人系统 |
WO2020201286A1 (fr) * | 2019-04-04 | 2020-10-08 | Quantum Surgical | Dispositif de guidage d'une aiguille médicale |
US20200352659A1 (en) * | 2013-03-06 | 2020-11-12 | Stryker European Operations Holdings Llc | Modular Navigable Probe |
CN114391953A (zh) * | 2022-01-07 | 2022-04-26 | 广州盈惠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骨科导航定位系统 |
CN114795496A (zh) * | 2022-05-16 | 2022-07-29 | 北京埃克索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被动式手术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 |
CN115005940A (zh) * | 2022-05-20 | 2022-09-06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穿刺注射装置、手术机器人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
-
2023
- 2023-03-28 CN CN202310308806.6A patent/CN11663693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35792A1 (en) * | 2009-09-22 | 2011-03-31 | Hans-Florian Zeilhofer | Carlo-computer assisted and robot guided laser-osteotome |
US20200352659A1 (en) * | 2013-03-06 | 2020-11-12 | Stryker European Operations Holdings Llc | Modular Navigable Probe |
CN210250064U (zh) * | 2018-09-30 | 2020-04-0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基于光学导航及力反馈控制的颅颌面外科机器人系统 |
WO2020201286A1 (fr) * | 2019-04-04 | 2020-10-08 | Quantum Surgical | Dispositif de guidage d'une aiguille médicale |
CN110275551A (zh) * | 2019-07-08 | 2019-09-2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稳定性训练用模块化组合式运动平台及其限幅随机运动规划与控制方法 |
CN114391953A (zh) * | 2022-01-07 | 2022-04-26 | 广州盈惠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骨科导航定位系统 |
CN114795496A (zh) * | 2022-05-16 | 2022-07-29 | 北京埃克索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被动式手术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 |
CN115005940A (zh) * | 2022-05-20 | 2022-09-06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穿刺注射装置、手术机器人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36930B (zh) | 2023-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04827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feedback during manual joint positioning | |
Begin et al. | A robotic camera for laparoscopic surgery: concep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 |
CN110587595B (zh) | 运行机器人的方法、数据存储器、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 | |
WO2017077755A1 (ja) | 支持アーム装置 | |
US20230221808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tion mode management | |
WO2023023186A1 (en) | Techniques for following commands of an input device using a constrained proxy | |
US2024026889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of displaying images from imaging devices | |
KR20120117223A (ko) | 로봇의 마스터 조작 디바이스 및 이를 구비한 수술용 로봇의 제어방법 | |
CN116636930B (zh) | 手术机器人 | |
CN112888398B (zh) | 主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6269783B (zh) | 引导架和手术机器人 | |
US20240025050A1 (en) | Imaging device control in viewing systems | |
CN116277007B (zh) | 位姿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 |
JP7552991B2 (ja) | トラック上の移動可能なディスプレイユニット | |
US12082902B2 (en) | Head movement control of a viewing system | |
CN114145781A (zh) | 一种经腔道超声检查系统 | |
EP4211385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motion and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 |
JP2005066723A (ja) | 4自由度パラレルロボット | |
US20240024049A1 (en) | Imaging device control via multiple input modalities | |
US20240335245A1 (en) | Techniques for adjusting a field of view of an imaging device based on head motion of an operator | |
WO2023192204A1 (en) | Setting and using software remote centers of motion for computer-assisted systems | |
WO2024076592A1 (en) | Increasing mobility of computer-assisted systems while maintaining a partially constrained field of view | |
CN117503360A (zh) | 手术床与手术机器人的联动系统 | |
CN115869068A (zh) | 位姿调整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 |
JP2018190254A (ja) | 遠隔操作用入力システム及び手首動作検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100082, 9th Floor, Building 1, No. 32 Xizhimen Nor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4A23 Patentee after: Beijing Weizhuo Zhiyuan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901, Building 4, Area 4, Hanwei International Plaza,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71 Patentee before: VISUAL3D MED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