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4060A -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4060A
CN116634060A CN202210126363.4A CN202210126363A CN116634060A CN 116634060 A CN116634060 A CN 116634060A CN 202210126363 A CN202210126363 A CN 202210126363A CN 116634060 A CN116634060 A CN 116634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ing
sound
mode
diaphragm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263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修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263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34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34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4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66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selection means, e.g. keys, having functions defined by the mode or the status of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该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并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该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终端设备通常会音频组件,如通过发声组件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以具备发声功能。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利用发声组件具有喇叭发声功能又具有听筒发声功能,来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而这类发声组件虽然具有两种发声功能,但在听筒发声模式下,容易受电流声影响,而不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
其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并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将上述发声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时,能够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使得振膜不易收到外部电流的影响,使得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同时振膜能够通过第一驱动电流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以实现听筒发声。如此,利用该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膜处于偏置状态时,发声组件的振动劲度系数变大,发声组件的电磁驱动力系数变小,以使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变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声组件包括磁驱动件,磁驱动件与振膜间隔设置,发声组件处于非使用状态或者喇叭发声模式时,振膜与磁驱动件处于平衡状态;当振膜处于平衡状态时,振膜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设置,以使振膜进入偏置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发声控制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振膜从平衡状态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设置,使得振膜处于偏置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流为A1,用于驱动振膜在听筒发声模式下振动发声的信号电流为A2,用于驱动振膜从平衡状态移动至偏置状态的偏置电流为A3;其中,A1=A2+A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膜处于平衡状态时,振膜与磁驱动件的距离为L1,振膜处于偏置状态时,振膜与磁驱动件的距离为L2;其中,L2与L1之间偏移距离大小根据杂音干扰信息和振膜的安全振幅距离确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二驱动电流,通过第二驱动电流驱动振膜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装置,包括切换模块以及听筒驱动模块;切换模块用于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听筒驱动模块用于使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并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将上述发声控制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时,利用切换模块能够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利用听筒驱动模块使得音频功放器能够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使得振膜不易收到外部电流的影响,使得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同时振膜能够通过第一驱动电流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以实现听筒发声。如此,利用该发声控制装置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声控制装置还包括喇叭驱动模块,用于使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二驱动电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能够被计算机所读取,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时,也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控制组件以及发声装置,控制组件与发声装置通信连接,控制组件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终端设备使用时,利用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利用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能够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使得振膜不易收到外部电流的影响,使得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同时振膜能够通过第一驱动电流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以实现听筒发声。如此,该终端设备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能够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声装置包括发声组件以及音频功放器,发声组件具有喇叭发声模式以及听筒发声模式;音频功放器与控制组件通信连接,用于驱动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能够产生第一驱动电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声组件包括磁驱动件,磁驱动件与振膜间隔设置,发声组件处于非使用状态或者喇叭发声模式时,振膜与磁驱动件处于平衡状态;相对于振膜处于平衡状态,振膜处于偏置状态时,振膜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设置;磁驱动件包括第一磁体以及与第一磁体套接配合的磁环,磁环与第一磁体之间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发声组件还包括折环以及与振膜固定连接的音圈,音圈可动设置于第一间隙,振膜通过折环与磁环固定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发声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发声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控制组件与发声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振膜处于平衡状态)。
图6为图5所示的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为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内部硬件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子设备;11、处理器;12、存储器;13、电源组件;14、多媒体组件;15、音频组件;16、输入/输出的接口;17、传感器组件;18、通信组件;101、切换模块;102、听筒驱动模块;103、喇叭驱动模块;100、控制组件;200、发声装置;210、发声组件;211、振膜;212、磁驱动件;201、第一磁体;202、磁环;213、折环;214、音圈;220、音频功放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技产品。终端设备通常会通过发声组件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以具备发声功能。而具有发声功能的终端设备的种类繁多,品牌繁多,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终端设备很多,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了终端设备厂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为了美观和方便携带,终端设备也需要适应小型化发展的需求。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利用发声组件具有喇叭发声功能又具有听筒发声功能,来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而这类发声组件虽然具有两种发声功能,但在听筒发声模式下,容易受电流声影响,而不利于提高用户体验。而传统用于抑制电流声影响的方式需要增加较多电子器件(例如电阻以及微控开关),结构设计复杂,不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电流声影响,提高用户体验,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控制发声组件发声。参照图1所示,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声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S101中,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声组件具有喇叭发声功能以及听筒发声功能,包括喇叭与听筒二合一的扬声器。此外,喇叭发声模式可以理解为声音外发,音量较大,电声转换效率要求较高,也即阻抗较小,灵敏度较高;而听筒发声模式可以理解为声音无泄漏,音量较小,其电声转换效率要求较低。而目前喇叭发声的电声转换效率越来越高,导致具备喇叭发声功能以及听筒发声功能的发声组件在听筒发声模式下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例如原本32ohm的发声组件变为6ohm,终端设备的内部的大电流波动会产生磁场变化,导致发声组件的音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在发声组件的阻抗变小的情况下,感生电流会相应变大,感生电流推动线圈发声干扰也会变大,导致发声组件在听筒模式发声时,容易产生噪音。
听筒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受话器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发声组件通过音频功放器实现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一个示例中,发声组件为压电式扬声器。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压电式扬声器的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以及满足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进而,本公开的终端设备在具有喇叭发声功能以及听筒发声功能的同时,还进一步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的优点,有利于获得消费者青睐,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S102中,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并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也即振膜处于绷紧状态,使得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灵敏度降低。而在偏置状态振动发声时,即使终端设备的内部的大电流波动会产生磁场变化,发声组件的音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在发声组件的阻抗降低的情况下,感生电流会相应变大,而发声组件在听筒模式发声时,其灵敏度降低,导致振膜不易收到干扰而产生噪音。
此外,第一驱动电流A1等于用于驱动振膜振动的信号电流A2加上用于驱动振膜偏置的偏置电流A3之和。也即,A1=A2+A3。
在一个示例中,振膜向上偏置或向下偏置,使得振膜处于绷紧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音频功放器通常包括音频输入端、音频输出端和功率放大电路和阻抗调节电路。音频输入端用于外接音频输出装置,音频输入端还与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音频输出端连接,音频输出端用于外接发声组件。
如此,将上述发声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时,能够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当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使得振膜不易收到外部电流的影响,使得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同时振膜能够通过第一驱动电流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以实现听筒发声。如此,利用该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听筒发声模式下电流声影响,而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能够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此外,可以理解地,与传统的发声组件相比,本公开的发声组件在振膜处于偏置状态进行发声,可以对处于听筒发声模式下的发声组件的信号电流进行补偿,该补充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增加1%至30%。具体地,可为1%、3%、5%、10%、15%、20%、23%、25%、30%等,使得发声组件在听筒发声模式的音量大小能够满足要求。
一示例中,在相同的发声组件情况下,传统的发声组件在听筒发声模式的驱动电流为A,利用本公开的发声控制方法进行发声时,第一驱动电流A1等于AX1.1+偏置电流A3。也即,用于驱动振膜振动的信号电流A2=AX1.1。
一些实施例中,振膜处于偏置状态时,发声组件的振动劲度系数变大,发声组件的电磁驱动力系数变小,以使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变小。如此,利用喇叭振动的非线性特征,在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利用第一驱动电流使得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发声组件的振动劲度系数变大,发声组件的电磁驱动力系数变小,以使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变小,从而降低听筒的灵敏度,降低干扰信号对听筒发声的影响,并且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
参照图5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210包括磁驱动件212,磁驱动件212与振膜211间隔设置,发声组件210处于非使用状态或者喇叭发声模式时,振膜211与磁驱动件212处于平衡状态;当振膜211处于平衡状态时,振膜211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212设置,以使振膜211进入偏置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发声组件210处于非使用状态时,也即发声组件210不通电时,振膜211会悬空平衡在磁驱动件212的上方,振膜211与磁驱动件212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的振膜211灵敏度高,使得发声组件210的电声转换效率较高。而本公开的发声组件210在平衡状态下进行喇叭发声,其灵敏度以及响度高。发声组件通电时,处于使用状态,在使用状态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喇叭发声模式或听筒发声模式。
而偏置状态可以理解为处于非平衡状态,相对于平衡状态,振膜会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设置,振膜的灵敏度会降低。
结合上述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发声控制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振膜从平衡状态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设置,使得振膜处于偏置状态。也即,第一驱动电流具有偏置作用,使得振膜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设置,使得振膜处于偏置状态,进而降低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使得发声组件在听筒发声模式下能够清楚发声。
结合上述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流为A1,用于驱动振膜在听筒发声模式下振动发声的信号电流为A2,用于驱动振膜从平衡状态移动至偏置状态的偏置电流为A3;其中,A1=A2+A3。如此,该第一驱动电流通过信号电流以及偏置电流叠加形成,便于根据发声组件的实际情况灵活且有规律地调整第一驱动电流的大小,使得该发声控制方法能够控制不同类型的发声组件的发声,且在听筒发声模式下,能够抑制噪音清楚发声。
一些实施例中,振膜处于平衡状态时,振膜与磁驱动件的距离为L1,振膜处于偏置状态时,振膜与磁驱动件的距离为L2;其中,L2与L1之间偏移距离大小根据杂音干扰信息和振膜的安全振幅距离确定。如此,L2与L1之间偏移距离大小根据杂音干扰信息和振膜的安全振幅距离确定,便于根据发声组件的实际情况灵活且有规律地调整振膜的偏置距离的大小,使得该发声控制方法能够控制不同类型的发声组件的发声,且在听筒发声模式下,能够抑制噪音清楚发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发声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103:当发声组件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二驱动电流,通过第二驱动电流驱动振膜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如此,利用第二驱动电流驱动振膜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保证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
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音频功放器还集成有处理模块,能够感知发声组件的状态,进行微调处理。例如,可以根据发声组件动态调整输出的驱动电流。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能够被计算机所读取,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
上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时,也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听筒发声模式下电流声影响,而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能够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装置,包括切换模块101以及听筒驱动模块102;切换模块101用于控制发声组件210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听筒驱动模块102用于使音频功放器220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210的振膜211处于偏置状态,并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发声组件210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210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
将上述发声控制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时,利用切换模块101能够控制发声组件210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利用听筒驱动模块102使得音频功放器220能够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210的振膜211处于偏置状态,使得振膜211不易收到外部电流的影响,使得发声组件210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210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同时振膜211能够通过第一驱动电流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以实现听筒发声。如此,利用该发声控制装置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210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听筒发声模式下电流声影响,而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能够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发声组件210、音频功放器220等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发声控制方法涉及的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发声控制装置还包括喇叭驱动模块103,用于使音频功放器220产生第二驱动电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如此,利用第二驱动电流驱动振膜211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保证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电流以及第二驱动电流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发声控制方法涉及的电流大小实现。
如图3至图6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控制组件100以及发声装置200,控制组件100与发声装置200通信连接,控制组件100包括存储器12和处理器11,存储器12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
该终端设备使用时,利用存储器12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利用处理器1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声控制方法,能够控制发声组件210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当发声组件210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220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第一驱动电流驱动发声组件210的振膜211处于偏置状态,使得振膜211不易收到外部电流的影响,使得发声组件210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发声组件210处于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同时振膜211能够通过第一驱动电流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以实现听筒发声。如此,该终端设备可以不增加发声组件210的结构设计难度,即可抑制听筒发声模式下电流声影响,而不影响喇叭发声模式的灵敏度和响度,能够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终端设备的发声结构简单,能够提高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100通常控制终端设备的整体操作,诸如与关机、开机、声音播放与切换等。控制组件100包括可编程控制器、运动控制卡、微型电脑等控制器件。
该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具有发音功能的智能设备。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00包括控制主板。如此,便于利用终端设备的控制主板来控制发声装置200的运行。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处理器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等等。
此外,控制组件10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控制组件100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控制组件100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用户和控制组件100之间的交互,如触摸显示屏。
此外,控制组件100与各执行元件(如发声装置200)及反馈元件(传感器、检测组件等)之间的通信控制手段属于传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通信连接”可以利用有线通信技术实现,也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属于传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此外,上述装置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的通信连接。也可以是间接的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存储器1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等。
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200包括发声组件210以及音频功放器220,发声组件210具有喇叭发声模式以及听筒发声模式;音频功放器220与控制组件100通信连接,用于驱动发声组件210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当发声组件210处于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220能够产生第一驱动电流。如此,控制组件100通过控制音频功放器220来实现发声组件210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听筒发声模式能够产生第一驱动电流,使得振膜211处于偏置状态,并在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
进一步地,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210包括磁驱动件212,磁驱动件212与振膜211间隔设置,发声组件210处于非使用状态或者喇叭发声模式时,振膜211与磁驱动件212处于平衡状态;相对于振膜211处于平衡状态,振膜211处于偏置状态时,振膜211远离或靠近磁驱动件212设置;磁驱动件212包括第一磁体201以及与第一磁体201套接配合的磁环202,磁环202与第一磁体201之间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发声组件还包括折环213以及与振膜211固定连接的音圈214,音圈214可动设置于第一间隙,振膜211通过折环213与磁环202固定连接。如此,第一驱动电流或第二驱动电流能够使音圈214与磁环202与第一磁体201之间发生上下振动,以带动振膜211振动,实现发声组件210的发声。而在第一驱动电流下,振膜211处于偏置状态,导致折环213被拉伸或压缩,使得振膜211处于绷紧状态,导致振膜211的灵敏度降低,发声组件210的电声转换效率降低。
参照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器11,存储器12,电源组件13,多媒体组件14,音频组件15,输入/输出的接口16,传感器组件17,以及通信组件18。
处理器11通常控制电子设备1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器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器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器11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器11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4和处理器11之间的交互,如控制板。
存储器12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电子设备1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1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控制组件100包括处理器11以及存储器12。
电源组件13为电子设备1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电子设备1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14包括本公开的显示模组,便于进行人机交互。如果显示模组包括触摸面板,显示模组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4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电子设备1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1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5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电子设备1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2或经由通信组件18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5还包括上述的发声组件210,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输入/输出的接口16为处理器11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17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电子设备1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7可以检测到电子设备1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组件为电子设备1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7还可以检测电子设备10或电子设备1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电子设备1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电子设备1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电子设备1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17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17还可以包括光敏元件150,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7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18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1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电子设备1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3G、4G或6G等,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8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8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当所述发声组件处于所述听筒发声模式时,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流驱动所述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并在所述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所述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所述发声组件处于所述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处于偏置状态时,所述发声组件的振动劲度系数变大,所述发声组件的电磁驱动力系数变小,以使所述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包括磁驱动件,所述磁驱动件与所述振膜间隔设置,所述发声组件处于非使用状态或者所述喇叭发声模式时,所述振膜与所述磁驱动件处于平衡状态;
当所述振膜处于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振膜远离或靠近所述磁驱动件设置,以使所述振膜进入所述偏置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处于所述听筒发声模式时,所述发声控制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流驱动所述振膜从所述平衡状态远离或靠近所述磁驱动件设置,使得所述振膜处于所述偏置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为A1,用于驱动所述振膜在所述听筒发声模式下振动发声的信号电流为A2,用于驱动所述振膜从所述平衡状态移动至所述偏置状态的偏置电流为A3;其中,A1=A2+A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处于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振膜与所述磁驱动件的距离为L1,所述振膜处于所述偏置状态时,所述振膜与所述磁驱动件的距离为L2;其中,所述L2与所述L1之间偏移距离大小根据杂音干扰信息和所述振膜的安全振幅距离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发声组件处于所述喇叭发声模式时,所述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二驱动电流,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电流驱动所述振膜处于平衡状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
8.一种终端设备的发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控制发声组件在喇叭发声模式与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听筒驱动模块,用于使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一驱动电流,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流驱动所述发声组件的振膜处于偏置状态,并在所述偏置状态下振动发声,且所述发声组件的电声转换效率小于所述发声组件处于所述喇叭发声模式时的电声转换效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控制装置还包括喇叭驱动模块,用于使所述音频功放器产生第二驱动电流,并在平衡状态下振动发声。
10.一种存储介质,能够被计算机所读取,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能够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
1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组件以及发声装置,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发声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控制方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发声组件,具有喇叭发声模式以及听筒发声模式;以及
音频功放器,与所述控制组件通信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发声组件在所述喇叭发声模式与所述听筒发声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当所述发声组件处于所述听筒发声模式时,所述音频功放器能够产生所述第一驱动电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包括磁驱动件,所述磁驱动件与所述振膜间隔设置,所述发声组件处于非使用状态或者所述喇叭发声模式时,所述振膜与所述磁驱动件处于平衡状态;相对于所述振膜处于所述平衡状态,所述振膜处于所述偏置状态时,所述振膜远离或靠近所述磁驱动件设置;
所述磁驱动件包括第一磁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磁体套接配合的磁环,所述磁环与所述第一磁体之间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所述发声组件还包括折环以及与所述振膜固定连接的音圈,所述音圈可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振膜通过所述折环与所述磁环固定连接。
CN202210126363.4A 2022-02-10 2022-02-10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634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26363.4A CN116634060A (zh) 2022-02-10 2022-02-10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26363.4A CN116634060A (zh) 2022-02-10 2022-02-10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4060A true CN116634060A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19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26363.4A Pending CN116634060A (zh) 2022-02-10 2022-02-10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340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565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speaker as a microphone
US1022565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piezoelectric speaker as a microphone in a mobile device
KR101880465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1019171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execution of operation instruction
WO2013164980A1 (ja)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KR20130020467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진동 방법
WO2018058815A1 (zh) 信息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10572759B (zh) 电子设备
EP4175317A1 (en) Earphone,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earphon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KR20190037844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3099331B (zh) 麦克风组件及其音频信号调节方法、电子设备
CN211266905U (zh) 电子设备
CN109429152A (zh) 扬声器装置、电子设备、音效调节方法及装置
CN207117943U (zh) 扬声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634060A (zh) 终端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发声控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WO2021238405A1 (zh) 非接触式人机交互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689051B (zh) 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69981A (zh) 电子设备和音频输出方法
JP2013232853A (ja)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2565495A (zh)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66226B (zh) 终端及发声方法
CN220023040U (zh) 耳机和电子设备
CN107995572A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18233546A (zh) 发音部件以及终端设备
CN118233545A (zh) 发音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