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1168A -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1168A
CN116631168A CN202310490418.4A CN202310490418A CN116631168A CN 116631168 A CN116631168 A CN 116631168A CN 202310490418 A CN202310490418 A CN 202310490418A CN 116631168 A CN116631168 A CN 116631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ly warning
state information
warning value
monitoring area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904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炜昭
张欣
徐曙
陈远
黄林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904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3116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31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11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31/00Predictive alarm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extrapolation or other computation using updated historic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5Fus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0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calamitous events, e.g. tornados or earthquak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logy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基于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得到地理因子;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历史预警值;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基于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得到政策因子;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当前预警值;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预警值,从而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监测结果。采用本方法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地质安全监测技术,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地质安全进行监测,在监测到目标区域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避免因预警不及时而引起的巨大损失。
传统的地质安全监测技术是通过采集目标区域内的地质监测数据,进而对目标区域对应的地质监测数据进行解析,确定目标区域的地质安全状况。然而传统方法仅仅基于地质监测数据来分析目标区域的地质安全状况,存在监测准确性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准确性的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
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
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
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地质安全监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集合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
第一信息处理模块,用于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
历史预警值确定模块,用于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第二信息处理模块,用于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
当前预警值确定模块,用于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目标预警值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监测结果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步骤。
上述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融合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进而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融合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进而根据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这样,历史预警值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的历史异常情况和综合地理信息,当前预警值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的综合环境信息和综合政策信息。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目标预警值融合了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地质安全状况的各方面信息,基于目标预警值来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目标预警值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地质安全监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安全监测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存储服务器104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集成在服务器104上,也可以放在云上或其他网络服务器上。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为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等。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头戴设备等。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终端102以及服务器104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终端和服务器均可单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地质安全监测方法。
例如,终端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终端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终端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终端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终端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终端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终端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终端和服务器也可协同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地质安全监测方法。
例如,终端向服务器发送携带目标监测区域标识的地质安全监测请求,服务器基于目标监测区域标识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并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服务器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服务器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服务器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服务器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服务器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服务器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并将地质安全监测结果发送至终端。终端可以对地质安全监测结果进行展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计算机设备为例进行说明,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或服务器,由终端或服务器自身单独执行,也可以通过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来实现。地质安全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2,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
其中,目标监测区域是指需要进行地质安全监测的对象,地质安全监测的对象可以是城市区域(如工业区)、农业生产区、林业区、开发区、自然保护区和矿区等。
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是指包含了目标监测区域在历史时间段内对应的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的集合,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分别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在历史时间段内对应的不同方面的异常情况。历史异常状态信息是指在历史时间段内,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异常状况相关的信息,具体地,地质异常可以是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可以是历史时间段内出现地质异常的次数、出现地质异常的地理位置、异常持续时长、异常危害程度、异常类型、异常触发原因等信息。
地理状态信息集合是指包含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安全相关的各个地理状态信息的集合,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不同方面的地理信息。地理状态信息是指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信息,具体地,地理信息可以是目标监测区域的平均海拔高度、植被面积、植被种类、植被退化状况、河流面积、河流流速、地下水特征等信息。
环境状态信息集合是指包含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安全相关的各个环境状态信息的集合,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不同方面的环境信息。环境状态信息是指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是指实时的气象信息,具体地,环境信息可以是温度、湿度、风速、风力、蒸发、降雨量、紫外线强度、气压等信息。
政策状态信息集合是指包含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各个政策状态信息的集合,各个政策状态信息分别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不同方面的政策信息。政策状态信息是指与目标监测区域地质相关的不同方面的政策信息。具体地,政策信息可以是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等信息。
示例性地,为了提高对目标监测区域进行的地质安全监测的监测准确性,计算机设备采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多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多个地理状态信息、多个环境状态信息和多个政策状态信息,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从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数据库中查询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状态信息和地理状态信息,通过在目标监测区域设置的多个传感器来采集相应的环境状态信息。例如,可以在目标监测区域设置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各个状态信息集合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状况,基于各个状态信息集合对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进行监测,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步骤S204,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
其中,历史因子是指代表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地质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值。地理因子是指代表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安全相关的地理状况的综合分析值。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对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将历史异常状态信息转化为能够用于分析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地质异常情况的历史异常指标值。融合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历史异常指标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将地理状态信息转化为能够用于分析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状况的地理指标值。根据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目标监测区域地质情况的影响趋势,对各个地理指标值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为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分别设置相应的融合权重,基于各个融合权重,融合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历史异常指标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对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理指标值进行增强处理,例如,对地理指标值进行乘方运算;将地理指标值与预设值进行融合;等等。进而根据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目标监测区域地质情况的影响趋势,对各个增强后的地理指标值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这样,能够使得基于各个地理异常信息得到的地理因子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综合地理状况。
步骤S206,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其中,历史预警值是指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地质异常情况和综合地理状况的预警值。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获取历史因子与地理因子分别对应的融合权重,对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值:
其中,Li为历史预警值,G为历史因子,D为地理因子,K1为历史因子对应的融合权重,K2为地理因子对应的融合权重。
步骤S208,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
其中,环境因子是指代表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安全相关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值。政策因子是指代表了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安全相关的政策因素的综合分析值。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对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将环境状态信息转化为能够用于分析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情况的环境指标值。融合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环境指标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根据各个政策状态信息分别对目标监测区域地质情况的影响趋势,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将政策状态信息转化为能够用于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情况的政策指标值,进而对各个政策指标值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从各个环境状态信息中,确定对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情况影响较大的环境状态信息,对上述环境状态信息对应的环境指标值进行增强处理,例如,对环境指标值进行乘方运算;将环境指标值与预设值进行融合;等等。进而根据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目标监测区域地质情况的影响趋势,对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环境指标值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这样,能够使得环境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综合环境状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为各个政策状态信息分别设置相应的融合权重,基于各个政策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融合权重,融合各个政策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政策指标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
步骤S210,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其中,当前预警值是指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与地质安全相关的综合环境状况和综合政策状况的预警值。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对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例如,获取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分别对应的特定比例系数,基于对应的特定比例系数,对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当前预警值;对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进行求和得到初始预警值,再获取初始预警值对应的特定比例系数,对初始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当前预警值;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Si=θ(Z+H)
其中,Si为当前预警值,θ为特定比例系数,Z为政策因子,H为环境因子。
步骤S212,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其中,目标预警值是指用于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综合情况的预警值。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获取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分别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分别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对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分别进行调整,融合调整后的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步骤S214,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其中,地质安全监测结果是指对目标监测区域进行地质安全监测得到的监测结果。
示例性地,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值阈值,将目标预警值与预警值阈值进行对比,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基于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生成相应的提示信号,当提示信号为正常信号时,将提示信号发送至大屏显示终端,由大屏显示终端对正常信号进行显示,当提示信号为预警信号时,将提示信号发送至大屏显示终端和各个智能终端,通过大屏显示终端和各个智能终端,提示相关人员完成对应的预警警报处理。由于目标预警值融合了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地质安全状况的各方面信息,基于目标预警值来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进而基于目标预警值来生成相应的提示信号,能够提高提示信号生成的准确性,从而避免由于生成错误的提示信号,并将错误的提示信号发送至大屏显示终端和各个智能终端导致的计算机资源的浪费。
上述地质安全监测方法中,通过融合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进而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融合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目标区域对应的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进而根据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这样,历史预警值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的历史异常情况和综合地理信息,当前预警值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的综合环境信息和综合政策信息。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目标预警值融合了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地质安全状况的各方面信息,基于目标预警值来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包括目标监测区域出现地质异常的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异常程度,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包括:
对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异常程度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融合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得到融合历史参数;基于融合历史参数,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
其中,异常持续时长是指目标监测区域内出现地质异常时,地质异常的普遍持续时长。具体地,异常持续时长是基于目标监测区域内出现的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持续时长得到的,异常持续时长可以是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持续时长的平均值,可以是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持续时长的中位数,可以是根据各个地质异常的异常程度,确定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持续时长的权重,进而基于各个持续时长和各个持续时长分别对应的权重确定的加权平均值,等等。
异常程度是指目标监测区域出现地质异常时,地质异常的普遍严重程度。具体地,异常程度是基于目标监测区域内出现的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严重程度得到的,异常程度可以是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严重程度的平均值,可以是各个地质异常分别对应的异常程度的中位数,等等。
指标一致化处理是指对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进行的指标类型一致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将历史异常状态信息转换为一个无量纲的相对数值,即标准化数值,使得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使得到的历史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地质异常情况。
第一历史参数是指对异常次数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出现地质异常的异常次数的参数。第二历史参数是指对异常持续时间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异常持续时长的参数。第三历史参数是指对异常程度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异常程度的参数。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对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和异常程度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将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和异常程度转换为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进而对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历史参数。例如,可以直接对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历史参数;对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分别进行相应的增强处理,对增强后的各个历史参数进行融合;等等。获取融合历史参数对应的特定比例系数,基于特定比例系数对融合历史参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G为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γ为特定比例系数,且γ>0,G1为第一历史参数,G2为第二历史参数,G3为第三历史参数。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异常程度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使得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使得得到的历史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地质异常情况。此外,由于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异常程度与目标监测区域的地质安全状况紧密相关,因此基于上述历史异常状态信息确定的历史因子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地质异常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地理状态信息集合包括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植被面积以及河流面积,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包括:
对海拔高度、植被面积以及河流面积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基于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分为负指标参数和正指标参数;融合正指标参数和负指标参数,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地理因子和正指标参数呈正相关,负指标参数呈负相关。
其中,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是指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平均海拔高度。
指标一致化处理是指对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的指标类型一致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将地理异常状态信息转换为一个无量纲的相对数值,即标准化数值,使得各个地理状态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使得到的地理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综合地理状况。
地质异常影响趋势是指地理状态信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可以包括正向影响方式和反向影响方式,例如,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出,监测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与监测区域发生地质异常的概率在整体上呈正相关时,可以确定海拔高度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正向影响方式,监测区域对应的植被面积与监测区域发生地质异常的概率在整体上呈正相关时,可以确定植被面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反向影响方式;等等。
第一地理参数是指对海拔高度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海拔高度的参数。第二地理参数是指对植被面积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植被面积的参数。第三地理参数是指对河流面积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河流面积的参数。
负指标参数是指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反向影响方式的地理状态信息对应的地理参数。正指标参数是指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正向影响方式的地理状态信息对应的地理参数。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对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植被面积以及河流面积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进而确定海拔高度、指标面积以及河流面积对于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确定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根据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正向影响方式的地质状态信息对应的地理参数确定为正指标参数,将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反向影响方式的地质状态信息对应的地理参数确定为负指标参数。对正指标参数和负指标参数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地理参数为正指标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均为负指标参数时,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D为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D1为第一地理参数,D2为第二地理参数,D3为第三地理参数,θ为特定比例系数。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植被面积以及河流面积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使得各个地理状态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使得得到的地理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状况。此外,基于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划分为负指标参数和正指标参数,由于地理因子和正指标参数呈正相关,负指标参数呈负相关,因此,基于正指标参数和负指标参数确定的历史因子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状况,从而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包括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包括:
对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基于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预设融合权重,对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
其中,指标一致化处理是指对各个环境状态信息进行的指标类型一致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将环境状态信息转换为一个无量纲的相对数值,即标准化数值,使得各个环境状态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使得到的环境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综合环境状况。
第一环境参数是指对温度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温度的参数。第二环境参数是指对湿度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湿度的参数。第三环境参数是指对风速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风速的参数。第四环境参数是指对降雨量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的,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降雨量的参数。预设融合权重是指为环境状态信息预设的融合权重。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对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将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转换为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获取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预设融合权重,基于预设融合权重,对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环境参数。获取融合环境参数对应的特定比例系数,基于特定比例系数对融合环境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H为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t为当前监测时间,Wt为第一环境参数,St为第二环境参数,Ft为第三环境参数,Yt为第四环境参数,α、β、γ、δ为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分别对应的预设融合权重。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将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转换为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使得各个环境状态信息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从而使得得到的环境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状况。此外,基于各个环境参数分别对应的预设融合权重,对各个环境参数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这样得到的环境因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状况,从而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政策状态信息集合包括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多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包括:
基于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转换为政策参数;融合各个政策参数,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
其中,政策信息是指与目标监测区域地质安全相关的政策,例如,可以采集目标监测区域所在地区近3个月针对地质安全发布的相关政策。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是指不同方面的政策信息,例如社会方面的政策信息、经济方面的政策信息等。
地质异常影响趋势是指政策信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可以包括正向影响方式和反向影响方式,例如,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出,监测区域对应的某一类型的政策信息,在整体上有利于监测区域的地质安全时,可以确定该类型的政策信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反向影响方式,反之,当监测区域对应的某一类型的政策信息,在整体上不利与监测区域的地质安全时,可以确定该类型的政策信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方式为正向影响方式。
政策参数是指基于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对政策信息进行转换得到的,能够表征政策信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程度的参数。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根据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转换为对应的政策参数。例如,当政策信息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为正向影响方式时,该政策信息对应的政策参数需大于预设参数,当政策信息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为反向影响方式时,该政策信息对应的政策参数需小于或等于预设参数。对各个政策参数进行融合,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Z为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Z1为政治政策对应的政策参数,Z2为经济政策对应的政策参数,Z3为社会政策对应的政策参数,∈为特定比例系数,且∈>0。
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各个政策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各个政策信息转换为能够表征政策信息对地质异常的影响程度的政策参数,进而融合各个政策参数得到政策因子。这样得到的政策因子能够准确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包括:
步骤S302,基于历史预警值对应的第一预设比例系数与当前预警值对应的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对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初始预警值。
步骤S304,基于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对初始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中间预警值。
步骤S306,基于第一预设比例系数和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对中间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其中,第一预设比例系数是指用于调节历史预警值所占比重的预设比例系数。第二预设比例系数是指用于调节当前预警值所占比重的预设比例系数。预警偏移率是指在历史时间段内,发出错误预警的概率。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获取历史预警值对应的第一预设比例系数,获取当前预警值对应的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将第一预设比例系数和第二预设比例系数作为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分别对应的融合权重,对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初始预警值。进而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通过预警偏移率对初始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中间预警值。例如,可以将初始预警值与预警偏移率的比值作为中间预警值。融合第一预设比例系数和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得到中间预警值对应的调节参数,基于调节参数对中间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Vi为目标预警值,Li为历史预警值,Si为当前预警值,a1为历史预警值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a2为当前预警值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a3为目标预警值对应的预设调节系数,Pi为预警偏移率。
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分别对应的预设比例系数,对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进行融合,得到初始预警值,进而根据预警偏移率对初始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中间预警值,最终通过预设比例系数对中间预警值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得到目标预警值。这样得到的目标预警值,充分融合了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综合情况,从而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总次数和预警正确次数;基于预警正确次数与预警总次数之间的比值,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
其中,预警总次数是指在历史时间段内,发出预警的总次数。预警正确次数是指在历史时间段内,发出的预警为正确预警的次数。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总次数和预警正确次数,计算预警正确次数和预警总次数之间的比值,基于预警正确次数和预警总次数之间的比值,计算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Pi为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C1为预警总次数,C2为预警正确次数。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总次数和预警正确次数,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从而能够提高计算目标预警值的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包括:
当目标预警值小于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小值时,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监测故障;当目标预警值位于预设预警值范围内时,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正常;当目标预警值大于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大值时,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异常。
其中,预设预警值范围是指当目标监测区域对应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正常时,目标预警值对应的取值范围。监测故障是指地质安全监测系统出现故障,无法对目标监测区域的地质安全进行准确的监测。地质正常是指地质安全监测系统正常运作,并且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状况为正常。地质异常是指地质安全监测系统正常运作,并且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状况为异常。
示例性地,计算机设备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设预警值范围,对比目标预警值和预设预警值范围。当目标预警值小于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小值时,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监测故障,说明地质安全监测系统出现故障,存在预警偏差,生成故障信号,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对系统进行修复,从而保证地质安全监测的稳定性。当目标预警值位于预设预警值范围内时,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正常,生成正常信号。当目标预警值大于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大值时,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异常,表明目标监测区域可能存在地质安全隐患,即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生成预警信号,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通过预警显示模块对故障信号和预警信号进行预警显示,并针对故障信号和预警信号分别做出不同的动作响应,使得地质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对地质安全监测结果及时有效地做出反馈,保证了地质安全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上述实施例中,将目标预警值与预设预警值范围进行对比,生成相应的提示信号,在系统出现故障时,生成故障信号,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对系统进行修复,从而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稳定性,在目标监测区域可能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时生成预警信号,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减少因地质异常引起的损失。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地质安全监测方法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如图4所示,地质安全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历史预警值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采集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结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监测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历史预警值。
2、确定实时预警值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采集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和环境因子,结合政策因子和环境因子得到监测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实时预警值(即当前预警值)。
3、生成提示信号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历史预警值和实时预警值进行处理,得到地质灾害监测线态值Vi(即目标预警值),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线态值生成监测区域的故障信号和预警信号。
具体地,预设地质灾害监测线态值极限阈值Vq1和Vq2,其中,Vq1<Vq2,当Vi<Vq1时,则表明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存在预警偏差,生成故障信号;当Vq1≤Vi<Vq2时,则表明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作正常,生成正常信号;当Vi≥Vq2时,则表明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进行预警,生成预警信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预警显示模块对故障信号或预警信号进行显示预警,预警显示模块包括大屏显示单元和智能终端单元,大屏显示单元与服务器线性连接,智能终端单元与服务器无线连接,智能终端单元为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管理者手机终端。
当预警显示模块接收的信号为故障信号时,预警显示模块将故障信号转化成故障警报,并将该故障警报发送至智能终端单元,使管理者对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故障处理。当预警显示模块接收的信号为预警信号时,预警显示模块将预警信号转化成预警警报,并将该预警警报发送至大屏显示单元。具体地,大屏显示单元设定地质灾害监测线态值Vi对应不同色彩的预警图标,预警图标包括红色、黄色、绿色,每种颜色的紧急图标对应一个路径预警系数,绿色对应的数据范围为[V1,V2)、黄色对应的数值范围[V2,V3)、红色对应的数值范围[V3,V4),且V1<V2<V3<V4,当Vi∈[V1,V2)时,图标赋值为绿色,当Vi∈[V2,V3)时,图标赋值为黄色,当Vi∈[V3,V4)时,图标赋值为红色。预警显示模块接收到红色警报指令时,大屏显示单元显示“红色警报”,并将背景颜色设置成红色,同时发送“红色警报”至智能终端单元。预警显示模块接收到黄色警报指令时,大屏显示单元显示“黄色警报”,并将背景颜色设置成黄色,同时发送“黄色警报”至智能终端单元。预警显示模块接收到绿色安全指令时,大屏显示单元显示“绿色安全”,并将背景颜色设置成绿色。
4、进行预警警报处理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基于生成的故障信号或预警信号,完成对应的预警警报处理。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集监测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结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监测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历史预警值,并通过采集监测区域的政策因子和环境因子,结合政策因子和环境因子得到监测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实时预警值,将历史预警值和实时预警值进行处理,得到地质灾害监测线态值,通过对地质灾害监测线态值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本发明在地质灾害监测过程中结合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的双重分析,使地质灾害监测更加精确。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过程中,通过预警显示模块对故障信号和预警信号进行预警显示,针对故障信号和预警信号分别做出不同的动作响应,使整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监测结果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反馈,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监测结果进行反馈,保证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地质安全监测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地质安全监测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地质安全监测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地质安全监测装置,包括:信息集合获取模块502、第一信息处理模块504、历史预警值确定模块506、第二信息处理模块508、当前预警值确定模块510、目标预警值确定模块512和监测结果确定模块514,其中:
信息集合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
第一信息处理模块504,用于融合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
历史预警值确定模块506,用于融合历史因子和地理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第二信息处理模块508,用于融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
当前预警值确定模块510,用于融合环境因子和政策因子,得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目标预警值确定模块512,用于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监测结果确定模块514,用于基于目标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处理模块504还用于:
对所述异常次数、所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所述异常程度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融合所述第一历史参数、所述第二历史参数和所述第三历史参数,得到融合历史参数;基于所述融合历史参数,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处理模块504还用于:
对所述海拔高度、所述植被面积以及所述河流面积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基于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所述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分为负指标参数和正指标参数;融合所述正指标参数和所述负指标参数,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所述地理因子和所述正指标参数呈正相关,所述负指标参数呈负相关。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处理模块508还用于:
对所述温度、所述湿度、所述风速以及所述降雨量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基于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预设融合权重,对所述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处理模块508还用于:
基于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所述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转换为政策参数;融合各个政策参数,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预警值确定模块512还用于:
基于所述历史预警值对应的第一预设比例系数与所述当前预警值对应的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对所述历史预警值和所述当前预警值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初始预警值;
基于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对所述初始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中间预警值;
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系数和所述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对所述中间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预警值确定模块512还用于:
获取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总次数和预警正确次数;基于所述预警正确次数与所述预警总次数之间的比值,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监测结果确定模块514还用于:
当所述目标预警值小于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小值时,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监测故障;当所述目标预警值位于所述预设预警值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正常;当所述目标预警值大于所述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大值时,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异常。
上述地质安全监测装置,历史预警值能够表征目标监测区域的历史异常情况和综合地理信息,当前预警值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的综合环境信息和综合政策信息。基于历史预警值和当前预警值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目标预警值融合了能够反映目标监测区域地质安全状况的各方面信息,基于目标预警值来确定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能够提高地质安全监测的准确性。
上述地质安全监测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简称I/O)和通信接口。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移动蜂窝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单元用于形成视觉可见的画面,可以是显示屏、投影装置或虚拟现实成像装置。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地质安全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
融合所述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所述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
融合所述历史因子和所述地理因子,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融合所述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所述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
融合所述环境因子和所述政策因子,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基于所述历史预警值和所述当前预警值,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基于所述目标预警值,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包括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出现地质异常的异常次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异常程度,所述融合所述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包括:
对所述异常次数、所述异常持续时长以及所述异常程度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历史参数、第二历史参数和第三历史参数;
融合所述第一历史参数、所述第二历史参数和所述第三历史参数,得到融合历史参数;
基于所述融合历史参数,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理状态信息集合包括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植被面积以及河流面积,所述对所述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包括:
对所述海拔高度、所述植被面积以及所述河流面积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
基于各个地理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所述第一地理参数、第二地理参数和第三地理参数分为负指标参数和正指标参数;
融合所述正指标参数和所述负指标参数,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理因子;所述地理因子和所述正指标参数呈正相关,所述负指标参数呈负相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包括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雨量,所述融合所述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包括:
对所述温度、所述湿度、所述风速以及所述降雨量分别进行指标一致化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
基于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分别对应的预设融合权重,对所述第一环境参数、第二环境参数、第三环境参数和第四环境参数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环境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政策状态信息集合包括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多个类型的政策信息,所述对所述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包括:
基于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对应的地质异常影响趋势,将所述各个类型的政策信息分别转换为政策参数;
融合各个政策参数,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政策因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历史预警值和所述当前预警值,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包括:
基于所述历史预警值对应的第一预设比例系数与所述当前预警值对应的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对所述历史预警值和所述当前预警值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初始预警值;
基于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对所述初始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中间预警值;
基于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系数和所述第二预设比例系数,对所述中间预警值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总次数和预警正确次数;
基于所述预警正确次数与所述预警总次数之间的比值,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偏移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预警值,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包括:
当所述目标预警值小于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小值时,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监测故障;
当所述目标预警值位于所述预设预警值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正常;
当所述目标预警值大于所述预设预警值范围中的最大值时,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为地质异常。
9.一种地质安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集合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地理状态信息集合、环境状态信息集合和政策状态信息集合;
第一信息处理模块,用于融合所述历史异常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历史异常状态信息得到历史因子,对所述地理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地理状态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得到地理因子;
历史预警值确定模块,用于融合所述历史因子和所述地理因子,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历史预警值;
第二信息处理模块,用于融合所述环境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环境状态信息得到环境因子,对所述政策状态信息集合中各个政策状态信息进行转换分析得到政策因子;
当前预警值确定模块,用于融合所述环境因子和所述政策因子,得到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当前预警值;
目标预警值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预警值和所述当前预警值,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目标预警值;
监测结果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预警值,确定所述目标监测区域对应的地质安全监测结果。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310490418.4A 2023-05-04 2023-05-04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6311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0418.4A CN116631168A (zh) 2023-05-04 2023-05-04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0418.4A CN116631168A (zh) 2023-05-04 2023-05-04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1168A true CN116631168A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35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90418.4A Pending CN116631168A (zh) 2023-05-04 2023-05-04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3116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98031A (zh) * 2023-11-03 2023-12-08 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安全包络策略的平台状态监测预警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98031A (zh) * 2023-11-03 2023-12-08 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安全包络策略的平台状态监测预警方法
CN117198031B (zh) * 2023-11-03 2024-01-26 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安全包络策略的平台状态监测预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ood et al. IoT, big data and HPC based smart flood management framework
Hsu et al. An integrated flood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property insurance industry in Taiwan
Liao et al. Assessment of urbanization-induced ecological risks in an area with significant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scenarios
Hill et al. Risk assessment and uncertainty in natural hazards
CN116631168A (zh) 地质安全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493052B (zh) 多模型融合自适应新能源功率预测方法和系统
CN111709661B (zh) 业务数据的风险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523088A (zh) 一种基于dpsir模型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CN111539904B (zh) 一种基于降雨量的灾害易发性预测方法
CN110162549B (zh) 一种火灾数据分析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06340046A (zh) 一种基于图像化地理信息的雷达目标位置分析方法
CN116346638B (zh) 基于电网功率及告警信息交互验证的数据篡改推断方法
CN117253344A (zh) 一种海水酸化预警预报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5951170B (zh) 输电线路故障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080139A (zh) 一种基于hypergraph的公共安全事件情景表示方法
CN116205520A (zh) 电网数字化管理指标体系的预警方法、系统及应用
US11227162B1 (en) Multilayer information dynamics for activity and behavior detection
CN115051835A (zh) 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2287054A (zh) 一种化工园区应急救援决策管理系统
CN113743444A (zh) 人群异常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yne Storm surge risk assessment in coastal communities in the Rio Grande Valley: an application of GIS-based spatial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with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CN116722941B (zh) 基于告警信息和一二级网络数据的交互验证方法和装置
CN118135424B (zh) 基于遥感图像和gis的生态环境监管方法和装置
CN113836293B (zh) 基于知识图谱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8297395A (zh) 台风影响范围的预测与预警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