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28410A -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28410A
CN116628410A CN202310610818.4A CN202310610818A CN116628410A CN 116628410 A CN116628410 A CN 116628410A CN 202310610818 A CN202310610818 A CN 202310610818A CN 116628410 A CN116628410 A CN 116628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power
carbon emission
region
power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108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28410B (zh
Inventor
贡晓旭
杨铭
梁惠施
史欣琪
周奎
郝城
王玉琢
陈宇
冯楠
高丽萍
李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q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q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q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qi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108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284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28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28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28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28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6Matrix or vector computation, e.g. matrix-matrix or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 matrix factoriz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10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agement focussing at grid-level, e.g. load flow analysis, node profile computation, meshed network optimisation,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or spinning reserve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包括:利用“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根据修正后的矩阵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利用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本发明通过引入绿电交易流修正电力系统碳排放因子,可以解决物理潮流与交易流不吻合的问题,使得碳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且在碳排放核算时能体现出绿电交易带来的减碳成效,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各省主动消纳绿电,促进绿电市场、碳市场等多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碳排放核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履约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多份国家履约报告。在新形势下,国内“双碳”目标、其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巴黎协定》下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了更高需求。
建立科学核算方法,系统掌握碳排放总体情况,将为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基础保障。现有电力系统碳排放流模型分析中,以有功网络为分析基础,并满足毎条出线流过的功率为各入端线路按比例的混合,且支路碳强度相等的“比例共享”原则。在已知潮流分布的前提下,确定机组出力和负荷功率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由发电机组指向负荷的功率分配矩阵,通过耦合潮流的方式实现电力系统碳排放责任的转移与分摊。
目前关于省级年度平均碳排因子计算未考虑绿电交易对碳排因子的影响,存在客观物理潮流与交易流不吻合的问题,使得现有电力系统碳排放流模型分析中的“比例共享”原则不再合理,不能体现绿电交易对购入省份的减排成效,不利于鼓励绿电交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各个省份的电网电量统计信息,处理得到基于物理潮流的电力矩阵数据;所述矩阵包括:“各省发电量”矩阵、“火力发电投入”矩阵、“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绿电交易修正”矩阵;
步骤2: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
步骤3: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步骤4: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
步骤5: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步骤6: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步骤7:利用所述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2: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包括:
步骤2.1:将“省间电力传输”矩阵与“绿电交易修正”矩阵之差作为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
步骤2.2:采用公式:
对“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各省发电量”矩阵;其中,P'为修正后的“各省发电量”矩阵,Pi表示i地区发电量,Tji为地区j向地区i输送的绿电,Tij为地区i向地区j输送的绿电。
优选的,所述步骤3: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包括:
利用网络分析法基于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其中,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为:
其中,A表示电力直接流出矩阵,F′1,n表示地区1向地区n输送的电量,Li为地区i的总电力流动,Ci表示i地区用电量,F'ji为地区j向地区i输送的电量,F'ij为地区i向地区j输送的电量。
优选的,所述步骤4: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包括:
根据各地区的用电量确定各地区用电量组成的对角矩阵;
根据所述对角矩阵和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确定电力耗费结构矩阵;其中,所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为:
其中,H利用表示电力耗费结构矩阵,是各地区用电量组成的对角矩阵,R=(I-A)-1=I+A+A2+A3+…表示各地区之间直接和间接的电力流动,单位矩阵I表示本地区内部的电力流动,A表示电力在两个节点之间直接流动没有经过中转地区,A2表示通过了一个中转地区的电力流动,A3表示通过了两个中转地区的电力流动。
优选的,所述步骤5: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包括:
步骤5.1:根据每个区域用于发电的化石燃料投入量及其相应的CO2排放因子确定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其中,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确定公式为:
其中,Ei,k为区域i用于发电的第k种化石燃料的投入量,通过“火力发电投入”矩阵获取得到,efk为第k种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G表示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组成的向量;
步骤5.2: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组成的向量和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其中,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表达式为:
其中,EC的第(i,j)个元素表示地区j耗费的地区i的电力中隐含的碳排放。
优选的,所述步骤6: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包括:
采用公式:
eC=[1,…,1]EC
确定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其中,eC为n维行向量表示各区域电力耗费中隐含的碳排放,efC为n维行向量,其中元素表示地区j所用电力的CO2排放系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系统,包括:
矩阵获取模块,获取各个省份的电网电量统计信息,处理得到基于物理潮流的电力矩阵数据;所述矩阵包括:“各省发电量”矩阵、“火力发电投入”矩阵、“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绿电交易修正”矩阵;
修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
电力直接流出矩阵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电力耗费结构矩阵构建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
隐含碳排放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碳排放因子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碳排放量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总线、收发器、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总线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利用“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并基于此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和碳排放因子,可以解决物理潮流与及交易流不吻合的问题,使得碳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且在碳排放核算时能体现出绿电交易带来的减碳成效,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各省主动消纳绿电,促进绿电市场、碳市场等多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各个省份的电网电量统计信息,处理得到基于物理潮流的电力矩阵数据;所述矩阵包括:“各省发电量”矩阵、“火力发电投入”矩阵、“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绿电交易修正”矩阵;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可通过电网数据系统接入的方式,从调度、交易、营销侧获取n个省份电力潮流信息,将计算碳排因子所涉及的电力潮流信息转化为适合碳排放流模型分析的矩阵;
本发明中电力潮流信息处理过程主要由下列5个子步骤构成:
步骤1-1:已知n个省份发电量数据,可以得到一个1×n维的“各省发电量”矩阵P,其中Pi表示i地区发电量:
P=[P1 P2 … Pn]
步骤1-2:已知i地区电力行业使用了m种不同的化石燃料,通过电网数据系统接入的方式,获取n个省份不同化石燃料投入量数据,可以得到一个n×m维的“火力发电投入”矩阵E:
步骤1-3:已知n个地区之间的电力流动数据,通过电网数据系统接入的方式,可以得到一个n×n维的“省间电力传输”矩F:
步骤1-4:已知n个地区之间的绿电交易量,通过电网数据系统接入的方式,可以得到一个n×n维的“绿电交易修正”矩阵T:
步骤1-5:输入火力发电投入矩阵中涉及到的m种不同类型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fk
考虑到绿电对碳排放的降低和升高,只能对交易双方起作用,绿电的降碳作用不能传递到其他省份。采用发电源等效的方法,将绿电在交易双方间进行等量互换,依照绿电量,反向折算成碳排放,加到绿电卖方城市,并从绿电买方城市进行核减。利用“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省间电力传输”、“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即使用绿电交易带来的交易流修正客观物理潮流,使绿电购入方获得绿电交易带来的减排成效。
步骤2: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
进一步的,步骤2包括:
步骤2.1:考虑绿电交易修正“省间电力传输”矩阵:一个区域的电力流入量等于一个区域电力流入总量与该区域绿电交易量之差。将“省间电力传输”矩阵与“绿电交易修正”矩阵之差作为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
F'=F-T
F'为绿电交易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
步骤2.2:考虑绿电交易修正“各省发电量”矩阵。一个区域总的发电量等于一个区域电力发电量加修正增量,减修正减量。其修正公式如下:
其中,P'为修正后的“各省发电量”矩阵,Pi表示i地区发电量,Tji为地区j向地区i输送的绿电,Tij为地区i向地区j输送的绿电。
步骤3: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假设一个区域买入的电力首先与本地生产的电力混合,然后用于本地耗费或者卖出。一个区域的电力总流动等于一个区域的流入电力与生产电力之和等于该区域流出电力与耗费电力之和,利用网络分析法定义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其中,所述步骤3包括:
利用网络分析法基于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其中,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为:
其中,根据每个地区的电力流出或流入总量,可定义电力直接流出矩阵A,即区域间电力高阶传输矩阵,矩阵A中第(i,j)个元素表示地区i的总电量中流向了地区j的比重,F′1,n表示地区1向地区n输送的电量,Li为地区i的总电力流动,Ci表示i地区用电量,F'ji为地区j向地区i输送的电量,F'ij为地区i向地区j输送的电量,即一个地区的流入电力与生产电力之和等于该地区流出电力与耗费电力之和计算区域间电力总流入。
步骤4: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包括:
根据各地区的用电量确定各地区用电量组成的对角矩阵;
根据所述对角矩阵和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确定电力耗费结构矩阵,包括:
利用电力直接流出矩阵推导可得:
I是单位矩阵,R=(I-A)-1=I+A+A2+A3+…,表示各地区之间直接和间接的电力流动。元素rij表示地区i每单位发电量中流入到地区j的总电量,包括通过中转地区和不通过中转地区流动的总量。单位矩阵I表示本地区内部的电力流动,A表示电力在两个节点之间直接流动没有经过中转地区,A2表示通过了一个中转地区的电力流动,A3表示通过了两个中转地区的电力流动,以此类推。
根据上述推论可以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为:
其中,H利用表示电力耗费结构矩阵,是各地区用电量组成的对角矩阵为保持本发明中数据的一致性,本发明中的各地区用电量均等于该地区发电量加流入电量减去流出电量。矩阵H将不同地区的电力生产和电力耗费联系起来,矩阵中的元素Hij表示地区i每单位发电量中被地区j耗费了的总电量。
步骤5: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所述步骤5: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包括:
步骤5.1:根据每个区域用于发电的化石燃料投入量及其相应的CO2排放因子确定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其中,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确定公式为:
其中,Ei,k为区域i用于发电的第k种化石燃料的投入量,通过“火力发电投入”矩阵获取得到,efk为第k种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G表示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组成的向量;
步骤5.2: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组成的向量和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进一步的,将向量EG对角化后,生产—耗费矩阵可将其与用电量连接在一起,确定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流动。其中,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表达式为:
其中,EC的第(i,j)个元素表示地区j耗费的地区i的电力中隐含的碳排放,元素rij表示地区i每单位发电量中流入到地区j的总电量,包括通过中转地区和不通过中转地区流动的总量。
步骤6: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所述步骤6包括:
采用公式:
eC=[1,…,1]EC
确定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其中,eC为n维行向量表示各区域电力耗费中隐含的碳排放,efC为n维行向量,其中元素表示地区j所用电力的CO2排放系数。
步骤7:利用所述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
根据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效果:
(1)本发明在已有碳排放算法的基础上考虑绿电交易的加入,解决了物理潮流与及交易流不吻合的问题,使得碳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
(2)在碳排放核算时体现绿电交易带来的减碳成效,可以有效的促进各省主动消纳绿电,促进绿电市场、碳市场等多个市场的协调发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系统,包括:
获取各个省份的电网电量统计信息,处理得到基于物理潮流的电力矩阵数据;所述矩阵包括:“各省发电量”矩阵、“火力发电投入”矩阵、“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绿电交易修正”矩阵;
修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
电力直接流出矩阵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电力耗费结构矩阵构建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
隐含碳排放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碳排放因子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碳排放量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总线、收发器、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总线相连,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中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及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获取各个省份的电网电量统计信息,处理得到基于物理潮流的电力矩阵数据;所述电力矩阵数据包括:“各省发电量”矩阵、“火力发电投入”矩阵、“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绿电交易修正”矩阵;
步骤2: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
步骤3: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步骤4: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
步骤5: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步骤6: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步骤7:利用所述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
2.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包括:
步骤2.1:将“省间电力传输”矩阵与“绿电交易修正”矩阵之差作为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
步骤2.2:采用公式:
对“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各省发电量”矩阵;其中,P'为修正后的“各省发电量”矩阵,Pi表示i地区发电量,Tji为地区j向地区i输送的绿电,Tij为地区i向地区j输送的绿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包括:
利用网络分析法基于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其中,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为:
其中,A表示电力直接流出矩阵,F′1,n表示地区1向地区n输送的电量,Li为地区i的总电力流动,Ci表示i地区用电量,F'ji为地区j向地区i输送的电量,F'ij为地区i向地区j输送的电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包括:
根据各地区的用电量确定各地区用电量组成的对角矩阵;
根据所述对角矩阵和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确定电力耗费结构矩阵;其中,所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为:
其中,H表示电力耗费结构矩阵,是各地区用电量组成的对角矩阵,R=(I-A)-1=I+A+A2+A3+…表示各地区之间直接和间接的电力流动,单位矩阵I表示本地区内部的电力流动,A表示电力在两个节点之间直接流动没有经过中转地区,A2表示通过了一个中转地区的电力流动,A3表示通过了两个中转地区的电力流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包括:
步骤5.1:根据每个区域用于发电的化石燃料投入量及其相应的CO2排放因子确定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其中,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确定公式为:
其中,Ei,k为区域i用于发电的第k种化石燃料的投入量,通过“火力发电投入”矩阵获取得到,efk为第k种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G表示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组成的向量;
步骤5.2: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组成的向量和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其中,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表达式为:
其中,EC的第(i,j)个元素表示地区j耗费的地区i的电力中隐含的碳排放,元素rij表示地区i每单位发电量中流入到地区j的总电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包括:
采用公式:
eC=[1,…,1]EC
确定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其中,eC为n维行向量表示各区域电力耗费中隐含的碳排放,efC为n维行向量,其中元素表示地区j所用电力的CO2排放系数。
7.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矩阵获取模块,获取各个省份的电网电量统计信息,处理得到基于物理潮流的电力矩阵数据;所述矩阵包括:“各省发电量”矩阵、“火力发电投入”矩阵、“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绿电交易修正”矩阵;
修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绿电交易修正”矩阵对所述“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
电力直接流出矩阵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修正后的“省间电力传输”矩阵和“各省发电量”矩阵得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
电力耗费结构矩阵构建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电力直接流出矩阵得到电力耗费结构矩阵;
隐含碳排放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地区发电产生碳排放、“火力发电投入”矩阵及其电力耗费结构矩阵确定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
碳排放因子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个区域间电力隐含的碳排放计算每个区域中隐含碳排放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碳排放量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碳排放因子计算出目标区域电力所产生的总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总线、收发器、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总线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中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中的步骤。
CN202310610818.4A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Active CN1166284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0818.4A CN116628410B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0818.4A CN116628410B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28410A true CN116628410A (zh) 2023-08-22
CN116628410B CN116628410B (zh) 2024-04-02

Family

ID=87609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10818.4A Active CN116628410B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2841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9626A (zh) * 2022-04-20 2022-07-29 杭州太阁未名科技有限公司 区域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
CN114819493A (zh) * 2022-03-17 2022-07-29 清华大学 用电等效碳排放的潮流溯源追踪方法及装置
CN115423386A (zh) * 2022-11-04 2022-12-02 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碳排放因子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481898A (zh) * 2022-09-20 2022-12-16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碳排放因子确认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5511332A (zh) * 2022-09-30 2022-12-23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碳排放量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577234A (zh) * 2022-11-21 2023-01-0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潮流分布的节点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5879962A (zh) * 2022-12-02 2023-03-3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金属加工业碳排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9493A (zh) * 2022-03-17 2022-07-29 清华大学 用电等效碳排放的潮流溯源追踪方法及装置
CN114819626A (zh) * 2022-04-20 2022-07-29 杭州太阁未名科技有限公司 区域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
CN115481898A (zh) * 2022-09-20 2022-12-16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碳排放因子确认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5511332A (zh) * 2022-09-30 2022-12-23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碳排放量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423386A (zh) * 2022-11-04 2022-12-02 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碳排放因子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577234A (zh) * 2022-11-21 2023-01-0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潮流分布的节点供电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5879962A (zh) * 2022-12-02 2023-03-3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金属加工业碳排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艺等: "长江经济带电力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和产业视角", 中国环境科学, vol. 43, no. 3, pages 1438 - 1448 *
魏文栋等: "区域电力相关碳排放核算框架的构建和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vol. 30, no. 7, pages 38 - 4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28410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n 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rid-connected micro-grid system with photovoltaic and energy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ls
Yang et al. A two-stage optimization model for Park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operation and benefit allocatio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ime-Of-Use energy price
Jin et al. Game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apacity configuration for microgrid based on multi-agent system
CN108846506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Yang et al. Operation optimiz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model of park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with power-to-gas technology and energy storage
CN112529304B (zh) 一种基于配额制考虑风险的两级电力市场优化运行方法
Ganyun et al. Optimal scheduling of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
CN114358431A (zh) 计及供需双向需求响应的多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5587668A (zh) 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协同优化调度方法
CN108805449A (zh) 面向综合能源系统成本分摊及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方法
Li et al. Distributionally robust offering strategy of the aggregator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or and energy storage considering uncertainty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id-to-long-term and spot electricity markets
Sun et al. Bi-level model for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 providers in joint electricity and carbon P2P market
Dou et al. Heat-electricity joint bidding strateg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in intelligent building cluster
CN108399505A (zh) 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容量规划方法及终端设备
Tan et al. Study on grid price mechanism of new energy power stations considering market environment
Yang et al. Optimal scheduling of electro-thermal system considering refined demand response and source-load-storage cooper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CN116628410B (zh) 一种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系统
Saidakhmedovna et al. The role of structural reforms and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 improving the electricity supply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CN116957139A (zh) 考虑微网间碳交易的多综合能源微网优化运行方法及系统
CN115564246A (zh) 一种考虑新能源的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方法和装置
CN115293485A (zh) 考虑电动汽车和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方法
Hou et al. Optimization method of wind power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rmal storage tank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tepped carbon trading
Lei et al. Bi-level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for microgrids considering carbon trading and demand response
Xie et al.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nergy Internet in Large Region
Chen et al. Marke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s in New Power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