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1626A -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1626A
CN116611626A CN202310130429.1A CN202310130429A CN116611626A CN 116611626 A CN116611626 A CN 116611626A CN 202310130429 A CN202310130429 A CN 202310130429A CN 116611626 A CN116611626 A CN 1166116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cue
force
target
candidate
emerg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304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大尉
吴家浩
齐庆杰
孙祚
贾新雷
蔡永博
柴佳美
朱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eral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eral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eral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eral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304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116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11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16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06Q10/063112Skill-based matching of a person or a group to a tas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8Performance of employee with respect to a job fun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方法包括: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Description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援调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灾害事故发生时,需要对救援力量进行调度,救援力量的调度对灾害事故救援成功或者失败至关重要。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大多仅适用于单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且调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包括:构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所述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基于所述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应急能力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基于所述救援需求,确定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基于所述第一人数,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对多个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第一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一人数,以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人数,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包括:获取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内的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或者,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小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以及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外的外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构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所述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对多个所述救援任务按照紧迫度得分降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救援任务开始,从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遍历到最后一个救援任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从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基于所述救援任务的救援需求,确定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对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目标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目标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二人数,以得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基于所述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包括:第一评估模块,用于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第二评估模块,用于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评估模块,还用于:构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所述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基于所述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应急能力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救援需求,确定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基于所述第一人数,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对多个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第一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一人数,以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内的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或者,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小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以及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外的外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评估模块,还用于:构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所述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对多个所述救援任务按照紧迫度得分降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救援任务开始,从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遍历到最后一个救援任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救援任务的救援需求,确定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对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目标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目标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二人数,以得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
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存储计算机程序并被处理器执行,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中得到应急能力等级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中得到紧迫度得分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包括:
S101,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候选救援力量为多个,对候选救援力量不做过多限定,比如,候选救援力量可包括消防救援队、森林消防救援队、矿山应急救援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地震应急救援队、水上应急救援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专业队、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航空应急救援队、应急通讯保障队、紧急医学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等。
可以理解的是,可预先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划分多个应急能力等级,比如,可预先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划分第一至第四等级,第一至第四等级表征的应急能力逐渐递减,可对应不同的应急能力等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包括获取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的第一影响因素的取值,基于第一影响因素的取值,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影响因素能够影响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对第一影响因素不做过多限定,比如,第一影响因素可包括人员组织、救援装备、培训训练、救援经历等。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第一影响因素的取值,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包括将第一影响因素的取值输入第一评估模型中,由第一评估模型输出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应说明的是,对第一评估模型不做过多限定。
S102,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对灾害事故不做过多限定,比如,灾害事故可包括自然灾害中的水旱灾害(比如洪水、内涝)(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FD)、气象灾害(比如暴雨、暴雪、寒潮、低温冻害)(Meteorological Disaster,MD)、地震灾害(Earthquake Disaster,ED)、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GD)、森林火灾(Forest Fire,FF)、事故灾难中的煤矿事故(Coal Mine Accident,CA)、危险化学品事故(Hazardous Chemical Accident,HA)、道路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RA)、水上交通事故(Water Traffic Accident,WA)、铁路交通事故(Railway Traffic Accident,LA)。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灾害事故,可对应不同的救援需求。比如,洪水、内涝的救援需求可包括排水,森林火灾的救援需求可包括灭火。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将救援需求和应急能力等级进行匹配,将匹配成功的应急能力等级对应的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目标救援力量。
比如,若灾害事故为洪水,应急能力等级包括第一至第四等级,第一至第四等级表征的应急能力逐渐递减,候选救援力量包括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社会力量和应急通讯保障队,且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社会力量和应急通讯保障队的应急能力等级分别为第一等级、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四等级和第三等级。
洪水的救援需求包括救援被困人员、救援被困牲畜、排水、增高堤坝等,若上述救援需求匹配成功的应急能力等级包括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则可将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确定为目标救援力量。
S103,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灾害事故可对应多个救援任务,对救援任务不做过多限定,比如,若灾害事故为洪水,则救援任务包括救援区域A的被困人员、救援区域B的被困人员、救援区域B的被困牲畜、增高区域C的堤坝等。
需要说明的是,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用于表征救援任务的紧迫度,比如,紧迫度得分越高表征紧迫度越高,反之,紧迫度得分越低表征紧迫度越低。不同的救援任务,可对应不同的紧迫度得分。对紧迫度得分的取值范围不做过多限定,比如,紧迫度得分的取值范围为0-100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获取救援任务的紧迫度的第二影响因素的取值,基于第二影响因素的取值,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影响因素能够影响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对第二影响因素不做过多限定,比如,第二影响因素可包括待救援人员情况、灾情情况、已动用力量、现场救援需求等。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第二影响因素的取值,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将第二影响因素的取值输入第二评估模型中,由第二评估模型输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应说明的是,对第二评估模型不做过多限定。
S104,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救援任务可对应不同的目标救援力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对多个救援任务按照紧迫度得分降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救援任务开始,从多个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遍历到最后一个救援任务。可以理解的是,对多个救援任务按照紧迫度得分降序排序,则从排序第一个的救援任务至最后一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依次降低,该方法中可优先为紧迫度较高的救援任务确定目标救援力量,以保障紧迫度较高的救援任务的实施,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
在一些例子中,从多个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基于救援任务的救援需求,确定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对多个目标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目标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目标救援力量添加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第二人数,以得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可以理解的是,对多个目标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则从排序第一个的目标救援力量至最后一个目标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依次降低,该方法中可优先将应急能力较高的目标救援力量确定为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有助于提高救援任务的实施效果,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救援任务可对应不同的救援需求。基于救援任务的救援需求,确定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包括基于救援需求和第二人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二人数。
比如,若救援任务1为救援区域A的被困人员,且区域A的被困人员为10人,则救援任务1的救援需求为救援10人被困人员,可确定救援任务1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为5人。
比如,若救援任务2为增高区域C的堤坝,且区域C的堤坝的高度为4米,则救援任务2的救援需求为将区域C的堤坝从4米增高至9米,可确定救援任务2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为20人。
比如,若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为救援任务2,由上述分析可知救援任务2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为20人。若目标救援力量包括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社会力量和应急通讯保障队,且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社会力量和应急通讯保障队的应急能力等级分别为第一等级、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四等级和第三等级,且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社会力量和应急通讯保障队的人数分别为5人、10人、10人、30人和5人。
则可对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社会力量和应急通讯保障队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则排序结果为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应急通讯保障队和社会力量。将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5人)、消防救援队(10人)、工程抢险救援队(5人)添加到救援任务2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基于紧迫度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目标救援力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可以理解的是,可预先为紧迫度得分划分多个分值区间,并为每个分值区间预先设置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步骤S101中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包括:
S201,构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基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的第一影响因素,构建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在一些例子中,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表1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如下:
①队伍等级(U11):对应急救援队进行整体初评,级别越高,人员数量越多,素质越高,管理越完善,并综合考虑大型企业的专职救援队以及规模较大的社会力量,量化分值如表2所示。
表2队伍等级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队伍等级 分值
1 国家级救援队 10
2 省级救援队 8
3 市级救援队 6
4 区县级救援队 4
5 企业救援队 2
6 社会力量 2
U11=队伍等级评定分值
②队伍类型(U12):针对多灾种的应急救援,综合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最强,是历次救援的主力军,其次为专业救援队,最后为社会力量,量化分值如表3所示。
表3队伍类型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队伍类型 分值
1 综合救援队 5
2 专业救援队 3
3 社会力量 1
U12=队伍类型评定分值
③指挥人员配备(U13):根各应急救援队建设规范、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各救援力量应设置指挥人员岗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救援经验的人员担任。
④正式员工占比(U14):应急救援队的正式员工参加日常培训、演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影响力量救援能力的关键因素。
⑤满员率(U15):应急救援队的在编人员数量直接影响到力量的救援能力。
⑥技术职称(U16):人员职称等级直接反映人员专业素养。
⑦人员年龄(U17):现场救援工作对人员体能要求较高,年轻人员体能更为充沛。
⑧人员学历(U18):应急救援工作对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本科及以上文化基础人员数量占全部作业人员数量的比例可直接反映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⑨政治素养(U19):基层党支部工作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救援队更具有战斗力。
⑩装备完备性(U21):救援装备是影响救援力量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救援力量能力建设时对装备配置的要求不同,科学评估队伍的装备完备情况为后续救援中的需求精准匹配提供基础。因此,将能体现队伍应急能力的主要装备分为基础装备和能力提升装备两类,采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总分值15分。其中基础装备10分,为该类队伍必备装备;能力提升装备5分,为除基础装备外其它救援或保障装备。针对不同类型的救援力量,量化评分表如表4所示。
表4队伍装备完备情况评分细则
U21=队伍基础装备评定分值+队伍能力提升装备评定分值
装备可调度率(U22):为保证第一时间调度可用装备,统计队伍参与评估的各类装备中可立即投入救援工作中的装备。
日常培训(U31):有组织的培训工作可提升队伍的救援能力,培训次数越多、级别越高影响越大,而实战技能培训对队伍能力的提升作用高于理论培训,量化评分表如表5所示。
表5日常培训工作量化评分细则
其中,i为每一次培训,每支队伍一年最少参加一次培训,否则该项不得分。
应急演练(U32):日常的应急演练能有效检验队伍的救援能力,多次、高水平的演练检验效果更好,综合性的实战演练的检验效果优于单科目的演练和桌面推演,量化评分表如表6所示。
表6应急演练量化评分细则
其中,i为每一次应急演练,每支队伍一年最少参加一次培训,否则该项不得分。
竞技竞赛(U33):队伍参加各类竞技竞赛并取得成绩是对队伍能力的肯定,高水平的实战技能竞赛的检验效果优于理论竞赛,量化评分表如表7所示。
表7应急演练量化评分细则
其中,i为每一次竞技竞赛,每支队伍一年最少参加一次培训,否则该项不得分。
参与救援任务的数量(U41):统计各支应急救援力量全年参加实际救援任务的总数,记作N,其中每一次任务为ni。本指标只关联统计较大及以上的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
U41=N
救援人员的响应时间(U42):每次救援任务ni的响应时间Vi是衡量队伍行动力的关键因素,量化评分表如表8所示。
表8应急演练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响应时间 量化标准
1 人员响应时间Vi≤30min V=2
2 30min≤人员响应时间Vi≤60min V=1
3 60min≤人员响应时间Vi≤120min V=0.5
其中,i为每一次救援任务,每支队伍一年最少执行一次救援任务,否则该项不得分。
任务完成情况(U43):救援任务是否能按时达成目标是考核队伍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完成时间Si为衡量标准,量化评分表如表9所示。
表9应急演练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演练完成时间 量化标准
1 Si-Si′≤30min S=2
2 30min<Si-Si′≤120min S=1
3 120min≤Si-Si S=0.5
其中,i为每一次救援任务,N为每年队伍承担任务总数,Si′为每个任务计划完成时间。每支队伍一年最少执行一次救援任务,否则该项不得分。
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例子中,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10所示。
表10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S202,基于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
需要说明的是,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用于表征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比如,应急能力得分越高表征应急能力越强,反之,应急能力得分越低表征应急能力越弱。不同的候选救援力量,可对应不同的应急能力得分。对应急能力得分的取值范围不做过多限定,比如,应急能力得分的取值范围为0-100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包括计算候选救援力量的每个指标的得分,基于每个指标的得分,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
在一些例子中,继续表1为例,可采用表1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计算候选救援力量的每个指标的得分。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每个指标的得分,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包括对每个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继续表1为例,可对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的得分,对每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每个指标的得分,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任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实现,这里不做过多限定。比如,可对指标的得分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到指标的隶属度,基于每个指标的隶属度,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基于模糊评价矩阵和指标的权重,得到模糊评价向量,基于模糊评价向量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
比如,某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如表11所示。
表11某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各项指标的隶属度
表11中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可预先划分为第一至第四等级,第一至第四等级表征的应急能力逐渐递减。
在一些例子中,应急能力的评语集如表12所示。
表12应急能力的评语集
评语 能力评估情况 能力描述
第四等级 能力较弱 具备基本救援能力
第三等级 能力一般 具备一定的综合救援能力,更擅长某一类灾害应急救援
第二等级 能力较强 具备综合救援能力,专项救援能力突出
第一等级 能力很强 综合救援能力强,可参与多类型灾害救援
S203,基于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应急能力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可预先为应急能力得分划分多个分值区间,并为每个分值区间预先设置对应的应急能力等级。
比如,应急能力得分的取值范围为0-100分,可预先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划分第一至第四等级,第一至第四等级表征的应急能力逐渐递减,应急能力等级评估标准如表13所示。
表13应急能力等级评估标准
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 [0,25) [25,50) [50,75) [75,100]
应急能力等级 第四等级 第三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一等级
继续以表13为例,若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为72分,可识别应急能力得分所述的分值区间为[50,75),分值区间[50,75)和第二等级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则可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为第二等级。
由此,该方法中可构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基于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应急能力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步骤S102中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包括:
S301,基于救援需求,确定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救援需求,确定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包括基于救援需求和第一人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人数。
比如,若灾害事故为洪水,救援需求包括救援被困人员、排水和增高堤坝,则第一人数可为600人。
比如,若灾害事故为森林火灾,救援需求包括灭火,则第一人数可为500人。
S302,基于第一人数,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第一人数,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包括获取位于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内的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若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人数,则将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第一救援力量。或者,若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小于第一人数,则将本地候选救援力量,以及位于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外的外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第一救援力量。由此,该方法中可在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人数时,从本地中调度救援力量,在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小于第一人数时,从本地和外地中调度救援力量,即可实现救援力量的跨区域调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基于灾害事故的类别,确定第一救援力量的类别。
比如,各种灾害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如下:
①水旱灾害(洪水、内涝)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3)工程抢险救援队;4)社会力量(简称社会);5)应急通讯保障队(简称通讯)。
②气象灾害(暴雨、暴雪、寒潮、低温冻害)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2)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专业队;3)工程抢险救援队;4)消防救援队;5)社会力量;6)应急通讯保障队。
③地震灾害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地震应急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3)森林消防救援队;4)矿山应急救援队;5)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6)工程抢险救援队;7)应急通讯保障队;8)紧急医学救援队;9)航空应急救援队;10)社会应急力量。
④地质灾害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地震应急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3)森林消防救援队;4)矿山应急救援队;5)工程抢险救援队;6)紧急医学救援队;7)航空救援力量;8)社会应急力量。
⑤森林火灾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森林消防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3)航空救援力量;4)社会应急力量。
⑥煤矿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矿山应急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
⑦危险化学品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危险化学品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
⑧道路交通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消防救援队;2)工程抢险救援队;
⑨水上交通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水上应急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
⑩铁路交通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
1)工程抢险救援队;2)消防救援队。
S303,对多个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
S304,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第一救援力量添加到目标救援力量,直至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第一人数,以得到目标救援力量。
可以理解的是,对多个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则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至最后一个第一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依次降低。
比如,若第一人数为500人,多个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的排序结果为第一救援力量1至10,第一救援力量1至10的人数分别为100人、100人、50人、50人、150人、50人、100人、100人、200人、50人。将第一救援力量1至6添加到目标救援力量。
由此,该方法中可考虑到救援需求,确定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并考虑到第一人数,来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并可优先将应急能力较高的第一救援力量确定为目标救援力量,有助于提高救援任务的实施效果,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102中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包括基于救援需求,确定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基于灾害事故的类别,确定第一救援力量的人数占比,基于第一人数和第一救援力量的人数占比,得到第一救援力量的第三人数,对多个目标类别的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第一救援力量添加到目标救援力量,直至目标救援力量中目标类别的第一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第三人数,以得到目标救援力量。
在一些例子中,各种灾害事故对应的第一救援力量的人数占比如下:
1)水旱灾害(洪水、内涝):P防汛=20%Pfd,P消防=50%Pfd,P安能=2%Pfd,P交建=3%Pfd,P能建=3%Pfd,P电建=3%P,P铁建=3%Pfd,P中铁=3%Pfd,P社会=10%Pfd,P通讯=3%Pfd
2)气象灾害(暴雨、暴雪、寒潮、低温冻害):P防汛=15%Pmd,P雪冻=5%Pmd,P消防=50%Pmd,P安能=2%Pmd,P电建=3%Pmd,P交建=3%Pmd,P能建=3%Pmd,P铁建=3%Pmd,P中铁=3%Pmd,P社会=10%Pmd,P通讯=3%Pmd
3)地震灾害:P地震=10%Ped,P消防=30%Ped,P森消=5%Ped,P矿山=15%Ped,P危化=3%Ped,P安能=3%Ped,P电建=3%Ped,P交建=3%Ped,P能建=3%Ped,P铁建=3%Ped,P中铁=3%Ped,P通讯=3%Ped,P医学=3%Ped,P航空=3%Ped,P社会=10%Ped
4)地质灾害:P地震=10%Pgd,P消防=40%Pgd,P森消=5%Pgd,P矿山=10%Pgd,P安能=5%Pgd,P电建=3%Pgd,P交建=5%Pgd,P能建=5%Pgd,P铁建=3%Pgd,P中铁=3%Pgd,P医学=3%Pgd,P航空=3%Pgd,P社会=5%Pgd
5)森林火灾:P森消=60%Pff,P消防=5%Pff,P航空=15%Pff,P社会=20%Pff
6)煤矿事故:P矿山=70%Pca,P消防=30%Pca
7)危险化学品事故:P危化=40%Pha,P消防=60%Pha
8)道路交通事故:P消防=50%Pra,P安能=5%Pra,P电建=5%Pra,P交建=35%Pra,P能建=5%Pra
9)水上交通事故:P水上=50%Pwa,P消防=50%Pwa
10)铁路交通事故:P安能=5%Pla,P电建=5%Pla,P交建=5%Pla,P能建=5%Pla,P铁建=15%Pla,P中铁=15%Pla,P消防=50%Pla
其中,Pfd、Pmd、Ped、Pgd、Pff、Pca、Pha、Pra、Pwa、Pla分别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煤矿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P防汛、P消防、P安能、P交建、P能建、P电建、P铁建、P中铁、P社会、P通讯、P雪冻、P地震、P森消、P矿山、P危化、P医学、P航空、P水上分别为防汛排水专业应急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工程抢险救援队1、工程抢险救援队2、工程抢险救援队3、工程抢险救援队4、工程抢险救援队5、工程抢险救援队6、社会力量、应急通讯保障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专业队、地震应急救援队、森林消防救援队、矿山应急救援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紧急医学救援队、航空应急救援队、水上应急救援队的第三人数。
比如,若消防救援队的第三人数为200人,多个类别为消防救援队的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的排序结果为第一救援力量1至10,第一救援力量1至10的人数分别为100人、100人、50人、50人、150人、50人、100人、100人、200人、50人。将第一救援力量1至2添加到目标救援力量。
由此,该方法中可考虑到灾害事故的类别,确定第一救援力量的人数占比,以确定第一救援力量的第三人数,并可优先将应急能力较高的第一救援力量确定为目标救援力量,有助于提高救援任务的实施效果,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步骤S103中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
S401,构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基于救援任务的紧迫度的第二影响因素,构建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
在一些例子中,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3所示。
表13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
表13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如下:
①待救援人员位置(B11):需要救援的人员位于事故中央区域范围内,或位于距离灾害事故中心点1公里范围内,得3分;需要救援的人员位于事故涉及区域,即距离灾害事故中心点1公里至5公里范围内,得2分;需要救援的人员位于周边受影响区域,即距离灾害事故中心点5公里以外范围,得1分。量化分值如表14所示。
表14待救援人员位置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待救援人员位置 分值
1 位于事故中央区域 3
2 位于事故涉及区域 2
3 位于周边受影响区域 1
B11=待救援人员位置评定分值
②待救援人员数量(B12):需要救援的人员为1至2人,得1分;3至5人,得2分;6至10人,得3分;11至20人,得4分;21至50人,得5分;50人以上等6分。量化分值如表15所示。
表15待救援人员数量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需要救援的人员数量 分值
1 需要救援的人员为1至2人 1
2 需要救援的人员为3至5人 2
3 需要救援的人员为6至10人 3
4 需要救援的人员为11至20人 4
5 需要救援的人员为21至50人 5
6 需要救援的人员为50人以上 6
B12=待救援人员数量评定分值
③人员伤亡情况(B13):待救援人员重伤者得3分、轻伤者1分、失踪者得2分、受困者得3分、遇难者得2分。总得分等于人员状态得分P0乘以各类人数N0。量化分值如表16所示。
表16人员伤亡情况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人员伤亡情况 分值P0
1 重伤者 3
2 轻伤者 1
3 失踪者 2
4 受困者 3
5 遇难者 2
B13=P重伤N重伤+P轻伤N轻伤+P失踪N失踪+P受困N受困+P死亡N死亡
④转移安置人员(B14):已转移安置人员数Hn≤需转移安置人员总数H0的50%,得6分;需转移安置人员总数H0的50%<已转移安置人员数Hn≤需转移安置人员总数H0的80%,得3分;需转移安置人员总数H0的80%<已转移安置人员数Hn<需转移安置人员总数H0的100%,得2分;已转移安置人员数Hn=需转移安置人员总数H0,得0分。量化分值如表17所示。
表17转移安置人员量化评分细则
B14=转移安置人员评定分值。
⑤道路通行情况(B21):道路通行情况分为五级,以从现场指挥部(集结地)出发至受灾地点(任务区)的延迟时间(等候时间)T为评分依据。完全受损,即队伍抵达受灾地点的延迟时间T>24h,得6分;严重受损,即12h<队伍抵达受灾地点的延迟时间T≤24h,得4分;中度受损,即6h<队伍抵达受灾地点的延迟时间T≤12h,得2分;基本畅通,1h<队伍抵达受灾地点的延迟时间T≤6h,得1分;完全畅通,队伍抵达受灾地点的延迟时间T≤1h,得0分。量化分值如表18所示。
表18道路通行情况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延迟时间T 分值
1 T>24h 6
2 12h<T≤24h 4
3 6h<T≤12h 2
4 1h≤T<6h 1
5 T≤1h 0
B21=道路通行情况评定分值。
⑥建筑物倒塌情况(B22):建筑物倒塌情况分为五级,由于建筑物倒塌会导致人员的压埋,因此以区域内建筑倒塌率C为评判标准,C等于区域内完全或部分倒塌的建筑数/区域内建筑总数。80%≤区域内建筑倒塌率C≤100%,得6分;50%≤区域内建筑倒塌率C<80%,得4分;20%≤区域内建筑倒塌率C<50%,得2分;0<区域内建筑倒塌率C<20%,得1分;区域内建筑倒塌率C=0,得0分。量化分值如表19所示。
表19建筑物倒塌情况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建筑物倒塌率 分值
1 80%≤C≤100% 6
2 50%≤C<80% 4
3 20%≤C<50% 2
4 0<C<20% 1
5 C=0 0
B22=建筑物倒塌情况评定分值。
⑦灾区通信情况(B23):灾区通信畅通是了解当地灾情,组织开展救援工作的重要条件。如灾区通信全部中断,得6分;灾区通信部分中断,得3分;灾区通信畅通,得0分。量化分值如表20所示。
表20灾区通信情况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灾区通信情况 分值
1 通信全部中断 6
2 通信部分中断 3
3 通信畅通 0
B23=灾区通信情况评定分值。
⑧已调拨队伍类型(B31):救援现场如没有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得6分;救援现场有一类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得3分;救援现场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得0分。量化分值如表21所示。
表21已调拨队伍类型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已调拨队伍类型 分值
1 救援现场无队伍 6
2 救援现场有一类队伍 3
3 救援现场有两类或两类以上队伍 0
B31=已调拨队伍类型评定分值。
⑨已调拨各类队伍人数(B32):现场需要救援的人员包括重伤者、轻伤者、失踪者、被困者、遇难者。设定一名待救援人员平均需要5名救援人员的救助,现场待救援人员总数为N,现场救援人员总数为E。当时,得6分;时,得2分;时,得4分;时,得3分;时,得2分;当时,得1分。量化分值如表22所示。
表22已调拨各类队伍人数量化评分细则
B32=已调拨各类队伍人数评定分值。
⑩生活救助需求(B41):生活救助需求主要救援现场或安置点反馈的灾民生活必须品的需求,为保障灾民住宿、保暖、饮水、吃饭、治疗等基本需求,采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总分值10分,得分越高,需求越大,紧迫度越高。量化评分表如表23所示。
表23生活救助需求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生活必须品类型 量化标准
1 帐篷 如有需求上报得2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2 饮用水 如有需求上报得3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3 食品 如有需求上报得1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4 衣服 如有需求上报得1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5 棉被 如有需求上报得1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6 医疗药品 如有需求上报得2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B41=帐篷评定分值+饮用水评定分值+食品水评定分值+衣服评定分值+棉被评定分值+医疗药品评定分值
救援力量需求(B42):救援力量需求主要现场反馈的对增援救援力量能力的需求,包括对人员搜救、工程抢险(道路、通讯、电力等设施的抢通抢修)、医疗救助等需求,采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总分值10分,得分越高,需求越大,紧迫度越高。量化评分表如表24所示。
表24救援力量需求量化评分细则
序号 需求类型 量化标准
1 人员搜救 如有需求上报得4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2 工程抢险 如有需求上报得3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3 医疗救助 如有需求上报得3分,如没有上报得0分
B42=人员搜救评定分值+工程抢险评定分值+医疗救助评定分值
救援装备需求(B43):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救援装备需求主要现场反馈的对救援装备尤其是特种装备的需求,采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总分值10分,得分越高,需求越大,紧迫度越高。量化评分表如表25所示。
表25救援装备需求量化评分细则
表13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例子中,表13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26所示。
表26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S402,基于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于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计算救援任务的每个指标的得分,基于每个指标的得分,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在一些例子中,继续表13为例,可采用表13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计算救援任务的每个指标的得分。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每个指标的得分,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对每个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继续表13为例,可对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一级指标的得分,对每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由此,该方法中可构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基于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由此,该方法中可综合考虑到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来得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提高了交通调度方式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实时交通数据不做过多限定,比如,可包括航班时刻表、车次时刻表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交通调度方式不做过多限定。
比如,若交通方式为飞机,则交通调度方式可包括起飞机场即集结地、到达地即到达机场、航班班次、推荐机型、起飞时间、到达时间、机动总距离、预计总时长等。
比如,若交通方式为火车,则交通调度方式可包括起始高铁站即集结地、到达地即到达高铁站、高铁车次、发车时间、到达时间、机动总距离、从高铁站用车辆投送至救援现场的时间、预计总时长等。
比如,若交通方式为摩托化机动,则交通调度方式可包括集结地、到达地、出发时间、到达时间、预计总时长、机动距离总计等。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包括在目标救援力量为单支救援力量的情况下,基于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多个候选交通方式的总时长,将总时长最短的候选交通方式确定为目标交通方式。
在一些例子中,在目标救援力量为单支救援力量的情况下,若多个候选交通方式的总时长相等,则可根据机动总距离确定目标交通方式。比如,若机动总距离≤300KM,将摩托化机动确定为目标交通方式,300KM<机动总距离≤800KM,将火车确定为目标交通方式,若机动总距离>800KM,将飞机确定为目标交通方式。
在一些例子中,还包括在目标救援力量为多支救援力量的情况下,将包机、专列确定为目标交通方式。
在一些例子中,基于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包括基于目标救援力量、实时交通数据和实时天气数据,得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由此,该方法中可综合考虑到目标救援力量、实时交通数据和实时天气数据,来得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提高了交通调度方式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实时天气数据不做过多限定,比如,可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风向、气象预警信息等。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100,包括:第一评估模块110、第一确定模块120、第二评估模块130和第二确定模块140。
第一评估模块110用于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第一确定模块120用于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
第二评估模块130用于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第二确定模块140用于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评估模块110还用于:构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所述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基于所述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应急能力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20还用于:基于所述救援需求,确定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基于所述第一人数,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对多个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第一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一人数,以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20还用于:获取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内的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或者,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小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以及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外的外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评估模块130还用于:构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所述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40还用于:对多个所述救援任务按照紧迫度得分降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救援任务开始,从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遍历到最后一个救援任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40还用于:基于所述救援任务的救援需求,确定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对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从排序第一个的目标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目标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二人数,以得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40还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中所披露的细节,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200,包括:存储器210、处理器220及存储在存储器210上并可在处理器22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220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存储计算机程序并被处理器执行,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基于多个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由此,可实现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与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相匹配,以及实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与救援力量相匹配,提高了救援力量的调度的灵活性,适用于多灾种的救援力量的调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
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包括:
构建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所述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得分;
基于所述应急能力得分所处的分值区间和应急能力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包括:
基于所述救援需求,确定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一人数;
基于所述第一人数,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
对多个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
从排序第一个的第一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第一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一人数,以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人数,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第一救援力量,包括:
获取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内的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
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或者,
若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的总人数小于所述第一人数,则将所述本地候选救援力量,以及位于所述灾害事故所在区域外的外地候选救援力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救援力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包括:
构建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所述紧迫度评估指标体系,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
对多个所述救援任务按照紧迫度得分降序排序;
从排序第一个的救援任务开始,从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遍历到最后一个救援任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中,确定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包括:
基于所述救援任务的救援需求,确定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第二人数;
对多个所述目标救援力量按照应急能力等级升序排序;
从排序第一个的目标救援力量开始,将当前遍历到的目标救援力量添加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直至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的总人数达到所述第二人数,以得到所述当前遍历到的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救援力量和实时交通数据,得到所述目标救援力量的交通调度方式。
9.一种救援力量的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评估模块,用于对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得到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灾害事故的救援需求和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等级,从多个所述候选救援力量中确定目标救援力量;
第二评估模块,用于对所述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的紧迫度进行评估,得到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多个所述救援任务的紧迫度得分,确定每个所述救援任务对应的目标救援力量。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
CN202310130429.1A 2023-02-03 2023-02-03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6116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0429.1A CN116611626A (zh) 2023-02-03 2023-02-03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0429.1A CN116611626A (zh) 2023-02-03 2023-02-03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1626A true CN116611626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80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30429.1A Pending CN116611626A (zh) 2023-02-03 2023-02-03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1162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1763A (zh) * 2023-12-05 2024-01-09 天津鹏达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汽车智慧救援服务系统
CN117371750A (zh) * 2023-11-06 2024-01-09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计及人车特征匹配的多目标电网故障应急救援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1750A (zh) * 2023-11-06 2024-01-09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计及人车特征匹配的多目标电网故障应急救援方法
CN117371750B (zh) * 2023-11-06 2024-05-1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计及人车特征匹配的多目标电网故障应急救援方法
CN117371763A (zh) * 2023-12-05 2024-01-09 天津鹏达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汽车智慧救援服务系统
CN117371763B (zh) * 2023-12-05 2024-02-23 天津鹏达金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汽车智慧救援服务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611626A (zh) 救援力量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625803B2 (en) High land tourism safety risk warning method based 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Zhang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for urban fire: The case of Haikou City
CN110135093A (zh) 面向暴雨内涝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方法
Brookes Research update 2010: Outdoor education fatalities in Australia
Zou et al. China’s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eduction
Zhang et al. The occurrence laws of campus stampede accidents in China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N114611942A (zh) 一种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Lindberg et al. Self-rated physical loads of work tasks among firefighters
Averill et al. Fede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vacu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on September 11, 2001
Kubisch et al. Combining a social science approach and GIS-based simulation to analyse evacuation in natural disasters: A case study in the Chilean community of Talcahuano.
Pryor The 2001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f experiences
CN110738371A (zh) 一种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方案决策方法
Rue et al. A job task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demands of specialist paramedic roles in the National Ambulance Resilience Unit (NARU)
Sim et al. A basic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of fire-fighting drill scenarios on board
Li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fire risk for high-rise civil buildings based o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ardi et al.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of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during landslide event in Malaysia
Hanna Outdoor pursuits programming: Legal liability and risk management
Shen et al.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medical response to major disasters in China
Vinci et al. Multi-criteria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base isolated buildings
Zhou et al. Risk management of outdoor sports clubs in universities [J]
Ke et al. 2.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in China
Piñeiro Ramirez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Wazir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building safety system reliability value for the ministry of religion regional office in Aceh Province
Ramseyer The Sōka Gakkai and the Japanese Local Elections of 1960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