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91513A -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91513A
CN116591513A CN202310702515.5A CN202310702515A CN116591513A CN 116591513 A CN116591513 A CN 116591513A CN 202310702515 A CN202310702515 A CN 202310702515A CN 116591513 A CN116591513 A CN 116591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fuge
breakable
fire
safe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025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91513B (zh
Inventor
潘秀伟
张进
黄彤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Pearl River Foreign Fun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Pearl River Foreign Fun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Pearl River Foreign Fun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Pearl River Foreign Fun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025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91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91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91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91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91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包括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还包括避难通道,避难通道设置有消防楼梯,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还包括若干消防门,若干消防门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消防门设置在相对应安全层的侧壁,第一易破层嵌合于与消防门相邻的侧壁且第一易破层与消防楼梯连通,通过设置有避难通道,避难通道内设置有消防楼梯,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使得高度超过100m的安全层的人们能通过消防楼梯直接下降至高度低于100m的安全层,并在高度低于100m的安全层内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

Description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旧城的改造工作是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增加城市改造空间、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旧城的改造工作十分重要。在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的今天,超高层公寓建筑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100m以上的超高层公寓住宅不断涌现,甚至出现300m的超高层公寓项目,对于超高层塔楼,均需要设计避难层。
例如专利授权公告号CN214786289U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涉及一种避难层通道结构,包括非避难层、避难层和楼梯间,楼梯间竖直穿过非避难层和避难层,楼梯间内设有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之间形成剪刀楼梯,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均包括多个阶梯段、非避难层缓步台和避难层缓步台,非避难层缓步台与非避难层平齐,避难层缓步台与避难层平齐,非避难层缓步台与非避难层之间开设有第一防火门,避难层缓步台在相邻阶梯段之间设置有隔墙,避难层缓步台与避难层之间开设有两道第二防火门,便于人们进行疏散以及在疏散过程中错过避难层。
基于上述专利授权公告号的检索,结合其中的不足发现:
现在安全层的消防楼梯会在安全层进行同层错位,当处于安全层楼上的人们,必须得经过安全层,找到安全层通往下层的消防楼梯,才能继续下楼,但这样的上下楼方式效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当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遇到火灾时,由于当前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伸长至100m,一旦超过这个高度的高层建筑起火或者发生地震时人员被困,消防云梯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针对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而言,设置安全层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地震时人们提供避难的空间,同时也需要为处于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的人们提供一个快速逃生的通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包括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还包括避难通道,避难通道设置有消防楼梯,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还包括若干消防门,若干消防门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消防门设置在相对应安全层的侧壁,第一易破层嵌合于与消防门相邻的侧壁且第一易破层与消防楼梯连通,通过设置有避难通道,避难通道内设置有消防楼梯,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使得处于超过百米避难层的人们能通过消防楼梯直接下降至下一层的安全层,解决了现在安全层的消防楼梯会在安全层进行同层错位,当处于安全层楼上的人们,必须得经过安全层,找到安全层通往下层的消防楼梯,才能继续下楼,但这样的上下楼方式效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当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遇到火灾时,由于当前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伸长至100m,一旦超过这个高度的高层建筑起火或者发生地震时人员被困,消防云梯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针对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而言,设置安全层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地震时人们提供避难的空间,同时也需要为处于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的人们提供一个快速逃生通道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包括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还包括避难通道,所述避难通道设置有消防楼梯,所述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还包括若干消防门,若干消防门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消防门设置在相对应的安全层的侧壁,所述消防门和所述消防楼梯连通;
各个所述安全层均设置有第一易破层,所述第一易破层嵌合于与所述消防门相邻的侧壁且所述第一易破层与所述消防楼梯连通,所述第一易破层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易破层与其所在的侧壁结构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干涉;所述第一易破层与其所在的侧壁共同形成所述安全层的一侧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若干内部中空的防护层,若干防护层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防护层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相对应的第一易破层和所述消防楼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易破层由若干砖块堆砌而成,所述防护层内还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阻隔所述砖块落入所述消防楼梯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全层内设置有多层供人疏散避难的平台,多层所述平台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所述平台紧挨着所述第一易破层所在的侧壁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全层的侧壁还开设有紧急通风口,所述紧急通风口与所述第一易破层相对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两安全层之间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普通层,所述普通层的侧壁设置有易破空间,所述易破空间的前端填充有第二易破层,所述第二易破层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紧锁装置,所述紧锁装置紧贴于所述第二易破层并设置在所述易破空间的后端,所述紧锁装置解锁时,人们可以通过击破所述第二易破层到达普通层内紧急避难,所述紧锁装置锁定时,人们无法击破所述第二易破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紧锁装置只能通过处于所述避难通道内的人手动进行解锁,所述紧锁装置包括抵接板和紧锁杆,所述抵接板铰接于所述普通层的侧壁,所述普通层的侧壁还设置有与所述紧锁杆相适配的紧锁孔,所述紧锁杆可升降的与所述抵接板配合,当所述紧锁杆与所述紧锁孔相互配合时,所述抵接板不可转动地抵于所述第二易破层,当所述紧锁杆与所述紧锁孔手动解除配合时,所述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易破层不再相抵。
一种高层建筑避难层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所述高楼主体部分;
S2:在搭建所述高楼主体的过程中,一同搭建出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
S3:在搭建所述高楼主体的过程中,预留出所述避难通道;
S4:在所述避难通道内搭建所述消防楼梯;
S5:在所述安全层与所述避难通道相连的侧壁设置有消防门;
S6:在所述安全层与所述避难通道相连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易破层,第一易破层与所述消防楼梯连通,第一易破层的设置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包括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还包括避难通道,避难通道设置有消防楼梯,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还包括若干消防门,若干消防门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消防门设置在相对应安全层的侧壁,第一易破层嵌合于与消防门相邻的侧壁且第一易破层与消防楼梯连通,通过设置有避难通道,避难通道内设置有消防楼梯,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使得处于超过百米避难层的人们能通过消防楼梯直接下降至下一层的安全层,解决了现在安全层的消防楼梯会在安全层进行同层错位,当处于安全层楼上的人们,必须得经过安全层,找到安全层通往下层的消防楼梯,才能继续下楼,但这样的上下楼方式效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当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遇到火灾时,由于当前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伸长至100m,一旦超过这个高度的高层建筑起火或者发生地震时人员被困,消防云梯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针对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而言,设置安全层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地震时人们提供避难的空间,同时也需要为处于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的人们提供一个快速逃生通道的问题。
此外,本装置在安全层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易破层,第一易破层嵌合于与消防门相邻的侧壁,第一易破层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本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易破层,则是为了防止当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的火灾发生爆炸或者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出现地震时,其爆炸的余波或地震的震动可能会导致安全层设置的消防门发生形变,使得消防门无法正常打开,此时处于安全层内的人们可以采用工具对第一易破层进行击打,使得第一易破层被外力击破,人们可以通过被外力击破后的第一易破层进入到避难通道的消防楼梯内,顺着消防楼梯直接走到下一安全层。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的内部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的安全层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1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1的B处放大图;
主要符号说明
图中:1、安全层;2、避难通道;3、消防楼梯;4、第一易破层;5、防护层;6、隔板;7、平台;8、紧急通风口;9、抵接板;10、紧锁杆;11、第二易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这里需要事先说明一下,针对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均会设置有避难层,避难层每隔50m便会设置有一层,而目前处于避难层的上下层的楼梯均是错位分隔的,即处于避难层上层的人们通过楼梯跑到避难层之后,需要经过避难层找到通往下层的楼梯,再通过通往下层的楼梯到达避难层的下层,但这样的上下楼方式效率过于缓慢。
此外,由于当前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伸长至100m,且这只是在理想的情况下,实际由于风速等现实原因的影响,只能伸长至80—90m,因此当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遇到火灾时,由于当前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伸长至100m,一旦超过这个高度的高层建筑起火或者发生地震时人员被困,消防云梯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处于超过100m安全层1的人们时常需要自救,需要人们快速移动至低于100m的安全层1等待救援。
基于此,针对100m以上的高层高楼而言,设置安全层1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地震时人们提供避难的空间,同时也需要为处于100m以上的高层高楼的人们提供一个快速逃生的通道。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包括若干安全层1,若干安全层1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还包括避难通道2,避难通道2设置有消防楼梯3,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本方案的避难通道2和消防楼梯3均是在原有的消防通道和消防楼梯3的基础上,新增加的结构,消防楼梯3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1;还包括若干消防门,若干消防门与若干安全层1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消防门设置在相对应安全层1的侧壁,消防门所在的侧壁和第一易破层4所在的侧壁相互垂直,即第一易破层4设置于与消防门相邻的侧壁,消防门和第一易破层4的设置并不处于同一侧壁,通过设置有避难通道2,避难通道2内设置有消防楼梯3,消防楼梯3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1,使得处于超过百米避难层的人们能通过消防楼梯3直接快速地下降至下一层的安全层1,解决了现在安全层1的消防楼梯3会在安全层1进行同层错位,当处于避安全层1楼上的人们,必须得经过安全层1,找到安全层1通往下层的消防楼梯3,才能继续下楼,但这样的上下楼方式效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当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遇到火灾时,由于当前的消防云梯最高只能伸长至100m,一旦超过这个高度的高层建筑起火或者发生地震时人员被困,消防云梯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针对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而言,设置安全层1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为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地震时人们提供避难的空间,同时也需要为处于100m以上的超高层高楼的人们提供一个快速逃生通道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位于安全层1的第一易破层4与其所在的侧壁结构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干涉;位于安全层1的第一易破层4与其所在的侧壁共同形成安全层1的一侧壁,这样的设置保证第一易破层4被击破时,不会影响所在侧壁的结构强度,同时第一易破层4与所在的侧壁共同形成安全层1的侧壁,也保证了安全层1的设计美观。
此外,考虑到,高层高楼的火灾发生爆炸或者出现地震时,其爆炸的余波或者地震的震动可能会导致设置在安全层1内的消防门发生形变,使得消防门无法正常打开,导致人们被困在超过100m高层高楼的安全层1内的情况,因此本装置在安全层1的侧壁设置有易破空间,易破空间填充有易第一易破层4,消防门所在的侧壁和第一易破层4所在的侧壁相互垂直,即第一易破层4设置于与消防门相邻的侧壁,消防门和第一易破层4的设置并不处于同一侧壁,第一易破层4与消防楼梯连通,第一易破层4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本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易破层4,当消防门出现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时,此时处于安全层1内的人们可以采用工具对第一易破层4进行击打,使得第一易破层4被外力击破,人们可以通过被外力击破后的第一易破层4进入到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内,顺着消防楼梯3直接走到下一安全层1,实现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地震时,处于超过100m的安全层1的人们可以通过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快速达到低于100m的安全层1内,等待消防员的救援。
进一步地,由于本装置的第一易破层4连通安全层1和避难通道2,值得一提的是,本装置的第一易破层4由若干砖块堆砌而成,若干砖块通过胶水粘合而成,本方案所采用的胶水,其粘合强度小于成年人拿工具对第一易破层4施加的作用力,且该胶水具有密封性好的能力,本方案将若干砖块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一易破层4与所处侧壁之间的缝隙均通过该胶水密封粘合,使得第一易破层4不仅具有易击破的结构特性,同时第一易破层4在没有被击破时,第一易破层4与所处侧壁密封配合,使得第一易破层4具有密封的特性,即使高楼发生火灾,其产生的烟雾飘入安全层内,只要第一易破层4没有被击破,第一易破层4的密封特性便可以防止火灾的烟雾通过第一易破层4飘入避难通道2内,因此本方案的第一易破层4可以被成年人拿工具所击破,当第一易破层4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时,此时由若干砖块堆砌而成的第一易破层4,其击破后的砖块便会由于惯性的作用下朝着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内掉落,这样的设计极其容易砸伤处于消防楼梯3内的人,因此,为了防止击破后的石块由于惯性的作用下朝着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内掉落,本装置还包括若干内部中空的防护层5,若干防护层5与若干安全层1一一对应匹配,任一防护层5的一端与相对应易破空间的一端连通,其另一端与消防楼梯3连接,通过设置有防护层5,当第一易破层4的端面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时,此时由若干砖块堆砌而成的第一易破层4,其击破后的石块便会由于惯性的作用下掉落到防护层5内,避免了击破后的石块掉落到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内,导致石块砸伤人的情况发生。此外,防护层5的另一端与消防楼梯3连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防护层5移动至消防楼梯3。
值得一提的是,防护层5内还设置有隔板6,隔板6放置在防护层5的两个端口之间,用于阻隔砖块掉落到防护层5后继续通过惯性从防护层5的另一端口掉落至消防楼梯3内。此外,本方案中,隔板6的高度仅80cm,人们可以轻易地跨过隔板6。
进一步地,当超过100m的安全层1发生火灾时,处于高层建筑的人会迅速寻找最近的安全层1进行疏散避难,而处于更高层的安全层1的人们也会尝试朝下一层的安全层1移动,以期更快地到达低于100m的安全层1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基于此,某些安全层1可能会聚集许多的人,为了保证安全层1有能力容纳疏散避难的人员,本装置在安全层1内设置有多层供人疏散避难的平台7,多层平台7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平台7还紧挨着消防门和第一易破层4的位置设置,这样的设计方便位于平台7上的人们逃生。值得一提的是,本装置在安全层1的侧壁还嵌合有紧急通风口8,紧急通风口8与第一易破层4相对设置,且远离第一易破层4的位置设置,还设置有排烟装置,排烟装置设置在平台7上,并不断地朝紧急通风口8施加气压,使得当发生火灾时,飘到安全层1内的烟雾能随着排烟装置施加的气压一同朝紧急通风口8外移动,以解决当发生火灾时,火灾燃烧产生的烟雾飘到安全层1内无法排出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作用则是,通过设置有排烟装置,排烟装置不断地朝紧急通风口8施加气压,由于紧急通风口8远离第一易破层4的位置设置,使得烟雾无法通过第一易破层4进入到避难通道2内,进一步保证了避难通道2的使用安全性。
值得说明的是,高楼建筑每隔50m设置有安全层1,而相邻两安全层1之间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普通层,在本方案中,普通层的定义即为高楼建筑的普通办公层,普通层相邻避难通道2的侧壁设置有易破空间,易破空间的前端填充有第二易破层11,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与安全层1不同的是,本方案普通层与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相邻的侧壁只设置有易破空间,不设置消防门,这是由于当高楼建筑发生火灾时,安全层1内不放置可燃物体,因此着火处均是在普通层内起火,为了防止普通层发生火灾后,烟雾飘进避难通道2内,影响疏散避难的人逃生,因此,本装置的普通层与避难通道2之间并不设置消防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本方案的避难通道2是指新增的避难通道2,用于在其内设置有连接安全层1的消防楼梯3,实际上,本方案的安全层1与普通层之间还保留有传统的消防通道和消防楼梯3,由于传统的消防通道和消防楼梯3并不设置在本方案新增的避难通道2内,且本方案的技术点不在传统的消防通道和消防楼梯3上作改进,因此本方案不讨论传统的消防通道和消防楼梯3。
值得说明的是,本方案在普通层与避难通道2相邻的侧壁设置有易破空间的目的在于发生地震的时候使用的,这是由于处于高层建筑发生地震时,处于高层建筑的人们需要立即跑到附近的安全层1进行躲避,待到余震减小后,处于安全层1的人们需要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进行避难,由于处于高层建筑的人们从当前位置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进行避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人们在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移动的期间,地震随时都可能会再次发生,有消防楼梯3的空间狭隘,且没有强有力的支撑点,地震发生时,待在消防楼梯3内十分危险,此时在避难通道2的消防楼梯3内移动的人需要快速跑到附近的普通层避难,又由于在前面已经提到,本方案的普通层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烟雾飘进避难通道2内,影响疏散避难的人逃生,因此,本装置的普通层与避难通道2之间并不设置消防门,且还得实现处于普通层的第二易破层11只能从避难通道2处击破打开,而处于普通层内的人无法击破第二易破层11进入到避难通道2内,基于此,本装置还设置有紧锁装置,紧锁装置只设置在普通层的易破空间内,紧锁装置紧贴于第二易破层11的另一端面并设置在易破空间的后端,紧锁装置包括抵接板9和紧锁杆10,抵接板9的端面尺寸与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尺寸一致,抵接板9铰接于普通层的侧壁,普通层的侧壁还设置有与紧锁杆10相适配的紧锁孔,紧锁杆10可升降的与抵接板9配合,当紧锁杆10与紧锁孔相互配合时,抵接板9不可转动地抵于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此时人们对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施加垂直于端面的作用力时,由于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与抵接板9相抵配合,因此第二易破层11无法被击破;当紧锁杆10与紧锁孔手动解除配合时,抵接板9与第二易破层11不再相抵,此时人们对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施加垂直于端面的作用力时,由于第二易破层11的端面不再与抵接板9相抵配合,因此第二易破层11可以被轻易击破,此时人们可以通过普通层的第二易破层11从避难通道2内的消防楼梯3移动至普通层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的第二易破层11的尺寸与现有的消防门尺寸一致,被击破后人们可以通过第二易破层11自由进出,此外,本装置设置的紧锁装置只能在避难通道2内的消防楼梯3处手动开启和关闭,处于普通层内的人们是无法手动开启和关闭紧锁装置。
这里进一步说明,设置于普通层的第二易破层11,其周围不可放置可燃物,这样的设计保证普通层发生火灾时,火灾的火势不会蔓延至普通层设置的第二易破层11的周围,此外,位于普通层的第二易破层11还设置有一层密不透风的防烟层,该防烟层的设置可以防止普通层发生火灾时,普通层的烟雾通过设置于普通层的第二易破层11达到避难通道2内,保证避难通道2内不会存在烟雾。
一种高层建筑避难层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自下至上搭建高楼主体部分。
S2:在搭建高楼主体的过程中,一同搭建出若干安全层1,若干安全层1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相邻的安全层1之间相隔50m设置。
S3:在搭建高楼主体的过程中,预留出所述避难通道2,为后续搭建消防楼梯3作准备。
S4:在避难通道2内搭建消防楼梯3。
S5:在安全层1与避难通道2相连的侧壁设置有消防门,方便人们通过消防门移动至避难通道2内逃生。
S6:在安全层1与避难通道2相连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易破层4,第一易破层4与消防楼梯3连通,第一易破层4的设置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通过设置有第一易破层4,可以防止消防门损坏无法打开时,通过第一易破层4移动至避难通道2内逃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包括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避难通道,所述避难通道设置有消防楼梯,所述消防楼梯自上至下依次连接各个安全层;还包括若干消防门,若干消防门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消防门设置在相对应的安全层的侧壁,所述消防门和所述消防楼梯连通;
各个所述安全层均设置有第一易破层,所述第一易破层嵌合于与所述消防门相邻的侧壁且所述第一易破层与所述消防楼梯连通,所述第一易破层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易破层与其所在的侧壁结构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干涉;所述第一易破层与其所在的侧壁共同形成所述安全层的一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内部中空的防护层,若干防护层与若干安全层一一对应匹配,任一防护层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相对应的第一易破层和所述消防楼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易破层由若干砖块堆砌而成,所述防护层内还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阻隔所述砖块落入所述消防楼梯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层内设置有多层供人疏散避难的平台,多层所述平台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所述平台紧挨着所述第一易破层所在的侧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层的侧壁还开设有紧急通风口,所述紧急通风口与所述第一易破层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安全层之间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普通层,所述普通层的侧壁设置有易破空间,所述易破空间的前端填充有第二易破层,所述第二易破层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锁装置,所述紧锁装置紧贴于所述第二易破层并设置在所述易破空间的后端,所述紧锁装置解锁时,人们可以通过击破所述第二易破层到达普通层内紧急避难,所述紧锁装置锁定时,人们无法击破所述第二易破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锁装置只能通过处于所述避难通道内的人手动进行解锁,所述紧锁装置包括抵接板和紧锁杆,所述抵接板铰接于所述普通层的侧壁,所述普通层的侧壁还设置有与所述紧锁杆相适配的紧锁孔,所述紧锁杆可升降的与所述抵接板配合,当所述紧锁杆与所述紧锁孔相互配合时,所述抵接板不可转动地抵于所述第二易破层,当所述紧锁杆与所述紧锁孔手动解除配合时,所述抵接板与所述第二易破层不再相抵。
10.一种高层建筑避难层结构的施工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避难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所述高楼主体部分;
S2:在搭建所述高楼主体的过程中,一同搭建出若干安全层,若干安全层等间距地设置在高楼主体内;
S3:在搭建所述高楼主体的过程中,预留出所述避难通道;
S4:在所述避难通道内搭建所述消防楼梯;
S5:在所述安全层与所述避难通道相连的侧壁设置有消防门;
S6:在所述安全层与所述避难通道相连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易破层,第一易破层与所述消防楼梯连通,第一易破层的设置可以被垂直于其端面的外力击破。
CN202310702515.5A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Active CN116591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2515.5A CN116591513B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2515.5A CN116591513B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91513A true CN116591513A (zh) 2023-08-15
CN116591513B CN116591513B (zh) 2024-05-10

Family

ID=87590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02515.5A Active CN116591513B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9151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08481A (ja) * 2015-06-16 2017-01-12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建物
CN208203024U (zh) * 2018-04-18 2018-12-07 安徽纽仑泰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逃生口的防火门板结构
CN208823823U (zh) * 2018-06-01 2019-05-07 任维进 一种逃生系统
CN110700645A (zh) * 2019-10-17 2020-01-17 山东省地震局 一种地震应急救援多功能综合训练楼
CN210342770U (zh) * 2019-07-02 2020-04-17 厦门特房国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火灾报警功能的建筑
CN211230116U (zh) * 2019-10-28 2020-08-11 天津优森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防火门装置
CN112832369A (zh) * 2021-03-08 2021-05-25 楗舵烦 一种具有立体避难设施的建筑
CN214531089U (zh) * 2021-03-08 2021-10-29 饶淳 一种具有螺旋式竖向避难设施的建筑
CN214786289U (zh) * 2021-04-02 2021-11-19 东莞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避难层通道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08481A (ja) * 2015-06-16 2017-01-12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建物
CN208203024U (zh) * 2018-04-18 2018-12-07 安徽纽仑泰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逃生口的防火门板结构
CN208823823U (zh) * 2018-06-01 2019-05-07 任维进 一种逃生系统
CN210342770U (zh) * 2019-07-02 2020-04-17 厦门特房国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火灾报警功能的建筑
CN110700645A (zh) * 2019-10-17 2020-01-17 山东省地震局 一种地震应急救援多功能综合训练楼
CN211230116U (zh) * 2019-10-28 2020-08-11 天津优森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防火门装置
CN112832369A (zh) * 2021-03-08 2021-05-25 楗舵烦 一种具有立体避难设施的建筑
CN214531089U (zh) * 2021-03-08 2021-10-29 饶淳 一种具有螺旋式竖向避难设施的建筑
CN214786289U (zh) * 2021-04-02 2021-11-19 东莞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避难层通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91513B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6107A (zh) 一种高层建筑物消防救生装置
CN101249300A (zh) 用于高层建筑的升降机逃生救生系统
CN202236923U (zh) 一种高层建筑物消防救生装置
Pershakov et al. Progressive collapse of high-rise buildings from fire
CN205527131U (zh) 一种病房楼疏散电梯
CN116591513B (zh) 一种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US20140123577A1 (en) Escape staircase and method for allowing occupants of a building to escape safely during an emergency
CN1970114B (zh) 一种楼宇走火救生方法及其设施
CN203201233U (zh) 具有无源自救逃生疏散系统的建筑
Yılmaz Fire safety of tall buildings: approach in design and prevention
Lay Alternative evacuation design solutions for high‐rise buildings
Poliakova et al. Fire safety issues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KR200466146Y1 (ko) 화재대피시설
CN215987656U (zh) 多功能模块化消防训练塔
CN214786289U (zh) 一种避难层通道结构
CN102094574A (zh) 一种紧急楼层逃(救)生梯
KR102104204B1 (ko) 긴급 대피용 안전고
Dunn Collapse of burning buildings: A guide to fireground safety
CN208533695U (zh) 一种建筑消防逃生防盗系统
Frangi et al. Fire design concepts for tall timber buildings
Chow Proposed design on fire safe evacuation elevator for supertall buildings
CN204092870U (zh) 高层建筑横向紧急逃生天桥
Claridge et al. Firefighting considerations for timber buildings
CN214531088U (zh) 一种具有立体避难设施的建筑
CN108589909A (zh) 一种建筑消防逃生防盗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