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1234B -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1234B
CN116581234B CN202310408789.3A CN202310408789A CN116581234B CN 116581234 B CN116581234 B CN 116581234B CN 202310408789 A CN202310408789 A CN 202310408789A CN 116581234 B CN116581234 B CN 116581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raw material
size
ion battery
magnesium 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087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81234A (zh
Inventor
孙忠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Yatai Science &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Yatai Science &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Yatai Science &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Yatai Science &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087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81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81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1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81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1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4Accumulators with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of metals other than lithium, e.g. with magnesium or alumi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16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impregnation with a solution, dispersion, paste or dry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其包括:对包含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混合溶液作磨制;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未磨制结束则重复执行该磨制过程;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尺寸随着重复执行的进行继续一致性减小,并最终使得第一原料达到目标尺寸而第二原料达到第一尺寸;其中:目标尺寸小于第一尺寸;本发明通过智能化控制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过程,增加小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安全性和效能。

Description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负极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镁离子电池是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出镁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电池。充电时镁离子从正极材料晶格中脱出,经过电解质后嵌入到负极材料中;放电时镁离子从负极材料晶格中脱出,经过电解质后嵌入到正极材料中。其中,负极指电源中电位(电势)较低的一端。在原电池中,是指起氧化作用的电极,电池反应中写在左边。从物理角度来看,是电路中电子流出的一极。而负极材料,则是指电池中构成负极的原料,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有碳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负极材料、合金类负极材料和纳米级负极材料等。
镁离子电池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第一方面是,镁空气电池在放电过程中,镁及其合金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会生成表面钝化膜,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的放电产物膜,镁离子很难通过这层钝化膜,从而使镁难以溶解和沉积,限制了镁的电化学活性;二价镁离子电荷密度太大,溶剂化作用强,很难插入到基质中;电池在间歇放电时会产生严重的电压滞后现象。第二方面是,负极材料的研究还局限于金属及其合金材料,这类材料作为负极材料时主要存在镁离子嵌入/脱出导致的体积膨胀问题,这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为寻找新型负极材料带来了机遇。因此,目前镁离子电池研究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电池负极材料、电解质体系和能嵌入镁离子的正极材料。实际上,基于镁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本身的组分目前看来很难得到颠覆性的创新;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目前的智能生产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窗口。
智能生产和智能制造就是使用智能装备、传感器、过程控制、智能物流、制造执行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等构建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按照工艺设计要求,实现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生产、状态跟踪、优化控制、智能调度、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等;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新技术技术推进负极材料层次化结构的形成和优化,结合图像数据、生产数据、设备数据实现多维度的智能化生产,提高原料转化率和生产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智能化控制形成和优化负极材料层次化结构,结合图像数据、生产数据、设备数据实现多维度的智能化生产,在保持晶粒活性的同时降低了钝化影响,限制了嵌入/脱出导致的体积膨胀,提高生产可控性、产品安全性和效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其包括:
步骤S11:对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分别做预处理,将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处理成大颗粒;
步骤S12:将第一原料磨制到准目标尺寸;其中:准目标尺寸大于目标尺寸;
步骤S13:将第二原料磨制为准第一尺寸;其中:准第一尺寸大于第一尺寸;
步骤S14:将第二原料均匀分散于第一原料后注入有机溶液;
步骤S15:对包含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混合溶液作磨制;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重复执行该步骤;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颗粒的尺寸随着重复执行的进行继续一致性减小,并最终使得第一原料达到目标尺寸而第二原料达到第一尺寸;其中:目标尺寸小于第一尺寸;
所述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5A1:设置磨制间隙RD的初始值In_RD和第一时间长度T1的初始值In_RT1;
步骤S15A2:判断磨制间隙是否小于准第一尺寸或第一尺寸,如果是,则直接进入步骤S16;
步骤S15A3:对混合溶液磨制第一时间长度;
步骤S15A4:对磨制装置照射均匀光线,使用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反射光以获取上图像;使用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透射光以获取下图像;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减小磨制间隙并减少第一时间长度,返回步骤S15A2;
所述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为: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确定颗粒分布和混合程度是否均匀,如果是,则确定磨制结束;否则,未结束;
步骤S16:将混合溶液进行烘干或静置以得到第一混合材料,作为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初始磨制间隙大于准第一尺寸。
进一步的,在直接进入步骤S16前,以当前的磨制间隙保持磨制第一时间长度。
进一步的,第一原料是含镁原料。
进一步的,所述磨制为研磨或球磨。
进一步的,所述上图像采集装置和上图像采集装置均为高清摄像机或者照相机。
进一步的,同时设置多个上图像采集装置和多个下图像采集装置,将所述多个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拼接以得到上图像,而将所述多个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拼接以得到下图像。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系统,所述系统用于智能控制所述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的执行。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所述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一种智能制造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控制所述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执行。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能够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制备颗粒度差异化的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复合负极材料,使得第二原料大颗粒具有穿透镁材料所产生的固有层间结构,松散镁料发生反应产生的溶解和沉淀,使得钝化膜和容易被击穿,从而能够保持持续的活性;
2)在制备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控制,引入图像采集装置获取上下图像对材料制备的时间长度和磨制间隙作阶段性的智能调整,尤其是通过聚焦局部位置的局部图像集合进行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性控制,最终在增加小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3)设置分层的间隔设置分层复合原料形成层间结构,通过角度变化的图案结构限制了在嵌入/脱出过程中导致的体积膨胀,保障了产品安全性和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示例的多个上图像和对应下图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比容量变化曲线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发明而仍然实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作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清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其包括:
步骤S1:将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经过基于智能控制的多颗粒度磨制和混合以得到第一混合材料;其中:第一原料是含镁原料;
优选的:所述第一原料为纯镁原料,例如:镁块、镁板等;第二原料为石墨、碳化硅等;
可替换的:所述第二原料为氟化锰、硫化锰、氯化锌、硫化锌等;
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对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分别做预处理,将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处理成大颗粒;具体为:将第一原料切割为大颗粒;并将第二原料粉碎为大颗粒;
优选的:所述大颗粒为0.1mm~10mm;
步骤S12:将第一原料磨制到准目标尺寸;其中:准目标尺寸大于目标尺寸;
优选的:准目标尺寸略大于目标尺寸;例如:为10~1000nm;当然,此时的均匀度越佳效果越好;取决于磨制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
优选的:所述准目标尺寸小于大颗粒尺寸;例如:尺寸差距在百倍或者十倍等;
优选的:在第一环境条件下磨制,例如:研磨或球磨;也可在磨制装置中冲入惰性气体以形成惰性环境;第一环境条件可以是低温真空条件;
步骤S13:将第二原料磨制为准第一尺寸;其中:准第一尺寸大于第一尺寸;
优选的:第一尺寸小于大颗粒尺寸;准第一尺寸远大于第一尺寸,例如:所述准第一尺寸为第一尺寸的2-50倍;也就是说,所述准目标尺寸和目标尺寸之间的倍数差距小于准第一尺寸和第一尺寸之间的倍数;
步骤S14:将第二原料均匀分散于第一原料后注入有机溶液;
步骤S15:在第二环境条件下对包含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混合溶液作磨制;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重复执行该步骤;在磨制过程中第二原料在第一原料的包裹下被分阶段的进一步处理;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颗粒的尺寸会一致性减小,并最终使得第一原料达到目标尺寸而第二原料达到第一尺寸;
优选的:所述第一尺寸是30~500nm;
优选的:所述第二环境条件为设置温度为0-600℃,压力为0-5000MPa;取决于制备材料的不同,第二环境条件所具体设置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做动态调整,从而调节对材料的磨制和复合能力;
所述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为:判断磨制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长度,如果是,则确定磨制结束;例如:磨制时间为1~100h;
所述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5A1:设置磨制间隙RD的初始值In_RD和第一时间长度T1的初始值In_RT1;
优选的:所述初始磨制间隙大于准第一尺寸;初始第一时间长度等于1~8h;
步骤S15A2:判断磨制间隙是否小于准第一尺寸或第一尺寸,如果是,则直接进入步骤S16;
优选的:在直接进入步骤S16前,以当前的磨制间隙保持磨制第一时间长度;
步骤S15A3:对混合溶液磨制第一时间长度;
步骤S15A4:对磨制装置照射均匀光线,使用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反射光以获取上图像;使用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透射光以获取下图像;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减小磨制间隙并减少第一时间长度,返回步骤S15A2;如附图2所示,图2中第一行上图像,第二行为下图像的示例;
优选的;同时设置多个上图像采集装置和多个下图像采集装置,将所述多个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拼接以得到上图像,而所述多个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拼接以得到下图像;
所述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为: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确定颗粒分布和混合程度是否均匀,如果是,则确定磨制结束;否则,未结束;
优选的:所述上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磨制装置中混合溶液的上方,而下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磨制装置底部下方;在进行作图像采集时,磨制装置底部是透光的;
所述减小磨制间隙并减少第一时间长度,具体为:将磨制间隙减少1个间隙粒度RD1,将第一时间长度减少一个第一时间长度粒度RT1;
其中:RD1=a×In_RD;RT1=b×In_RT1;a和b是预设参数系数值;
优选的:a=b=10%;
所述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5A4_sub1:将下图像平均分割为DN个区域;计算每个区域的灰度值GAi的均值其中:i是区域的编号;计算下图像的灰度值均值/>计算区域灰度偏离值若区域灰度偏离值小于偏离值阈值,则进入下一步骤;否则,调整磨制装置中混合溶液的分布状态,并重新执行步骤S15A4;可以尝试通过外力调整,例如:搅动混合溶液、再次启动短暂研磨、补充或者减少有机溶液等方式来调整;
优选的:所述偏离值阈值是预设值;可根据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不同而不同;
可替换的:所述若区域灰度偏离值小于偏离值阈值,则进入下一步骤,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5A4_sub1_R1:若区域灰度偏离值大于等于偏离值阈值且小于等于偏离值上限值,则进入下一步骤,否则,调整磨制装置中混合溶液的分布状态,并重新执行步骤S15A4;
步骤S15A4_sub1_R2:将下图像中灰度值大于预设值的像素值设置为1,而设置其他部分的像素值为0以得到上图像模板;用所述下图像模板处理上图像以得到处理后的上图像;
优选的:所述处理为将上图像中元素值和下图像中对应位置元素的元素值相与以得到处理后的上图像;
步骤S15A4_sub2:将上图像对应的分割为DN个区域;预先设置U个灰度值分段,针对每个区域内的每个像素点对其灰度值进行分段计算,以得到和每个灰度值分段对应的像素点个数,并表示为灰度分段向量<DCu>;其中:DCu表示第u个灰度值分段的像素点个数;计算任意两个灰度分段向量之间的向量距离加和值均值作为分布参数P1;
优选的:采用下式计算分布参数P1;其中:DCp,u是第p区域的灰度分段向量中的第u元素值;DCq,u是第q区域的灰度分段向量中的第u元素值;
优选的:所述向量距离为向量中对应元素之间的欧氏距离的加和;
优选的:U和DN是预设值,例如U=10;当然U值越大则计算越精细,计算开销越大;
优选的:所述DN个区域为均匀划分的等大区域;
步骤S15A4_sub3:将每个区域进一步划分为DN个子区域,计算每个子区域的灰度值均值其中:n=1~DN,m=1~DN;/>表示第n个区域的第m个子区域的灰度值均值;将区域内的每个子区域的灰度值均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构成子区域均值序列/>计算每个区域的区域灰度值均值,将区域的灰度值均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构成区域均值序列计算每个子区域均值序列和区域均值序列之间的距离均值作为均匀参数P2;
所述计算每个子区域均值序列和区域均值序列之间的距离均值,具体为:采用下式计算灰度值均值P2;
优选的:所述DN个区域为均匀划分的等大区域;
步骤S15A4_sub4:基于分布参数P1和均匀参数P2计算综合参数UNP;
UNP=α×P1+β×P2;
优选的:α和β是预设调节值;可以根据原料反光程度和采集装置所处环境的光线条件来设置该预设调节值;在默认情况下,α=β=0.5;
步骤S15A4_sub5:当综合参数值在稳定区间范围内且不处于异常区间范围内时,磨制结束;
优选的:当进入S15A4_sub5所收集的最近的多个综合参数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范围时进入稳定区间范围;例如:设置预设范围为最小值到最小值的0.5~5%;异常区间可以根据历史制备经验来确定,也就是排除明显还未结束时所呈现的形态;
可替换的:所述步骤S15A4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5B4_sub1:从混合溶液上方对磨制装置底照射点光源;使用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反射光以获取局部上图像;聚焦下图像采集装置至点光源照射位置,采集透射光以获取局部下图像;
步骤S15B4_sub2:判断采集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下一步骤,否则移动点光源照射点至下一位置,返回步骤S15B4_sub1;其中:预先设置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均匀的布设于磨制装置底部或者混合溶液覆盖区域;
所述判断采集是否结束,具体为:判断采集次数是否达到次数要求或所有位置均已完成采集,如果是,则确定采集结束;在采集次数达到次数要求后,最佳的情况是覆盖整个需采集的区域;
优选的:次数要求是预设值,且该预设值和原料重量以及磨制装置底部相关;
步骤S15B4_sub3:将所有局部上图像构成局部上图像集合,将所有局部下图像构成局部下图像集合;基于获取的局部上图像集合和局部下图像集合判断研磨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减小磨制间隙并减少第一时间长度;返回步骤S15B2;
基于获取的局部上图像集合和局部下图像集合判断研磨是否结束的判断方式同步骤S15A4_sub1~S15A4_sub5中对应的方式;在采用所述方式进行判断时,将每个局部上图像和局部下图像对应到DN个区域中的各个区域;在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能力有限、混合溶液无法有效均匀分布、磨制装置结构限制等多种情况下采用该替换的方式判断
优选的:针对不同的第一原料和/或第二原料类型选择不同的光源颜色;
步骤S16:将混合溶液进行烘于或静置以得到第一混合材料;
本发明在制备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控制,引入图像采集装置对材料制备的时间长度和磨制间隙作阶段性的智能调整;在增加小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本发明采用的量化计算方法仅仅需要根据灰度值进行数学计算,而无需大量实验以及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使得该控制方法的实施难度降低;这里的智能控制方法的扩展性也很强,可以扩展到环境条件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温度、压力等;也就是说,因为原料及其原料来源是复杂变化的,直接引入人工智能等手段来进行智能控制显然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式不允许的,本发明利用颗粒及其聚集特点,利用反射和投射图像的相对简单计算,在增加小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步骤S2:将第一混合材料进行分层涂制以得到分层复合材料;具体为:步骤S21A:将第一混合材料均匀涂制在基材上后作进一步烘干;可进一步对涂覆有分层复合材料的基材进行辊压;得到分层复合材料;在分层复合材料表面反复执行步骤S21A直到达到分层数量;
所述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2A:在分层复合材料上表面辊压产生图案;在产生图案的上表面刮涂粘合材料;作进一步烘干后,转换辊压角度后,再次执行步骤S21A;在转换辊压角度后,对不同粘合层来说,在辊压图案不改变的情况下,相同位置的图案方位是不同的,从空间维度增加材料的整体结构性;
优选的:所述图案为网格、线条或点状图案;
可替换的:在分层复合材料上表面辊压产生图案;在产生图案的上表面刮涂粘合材料,替换为:直接在分层复合材料上表面印制粘合材料图案;
优选的:设置2~10分层数量的分层结构;每层的厚度为50~500nm;
通过不同粒度研磨使得第一原料颗粒和第二原料颗粒尺寸不同,第二原料颗粒尺寸大于镁材料颗粒并被镁材料所包裹;而随着电极材料的释放,较大尺寸的第二原料颗粒刺穿镁材料所产生的层间结构,松散镁料发生反应产生的溶解和沉淀,使得钝化膜和容易被击穿,从而能够保持持续的活性;而通过设置分层结构能够提升结构的稳定性,保障安全性;
可替换的,所述第一原料是镁合金原料;例如:镁锂合金、镁铝合金、镁锌合金等;
可替换的,所述第一原料是镁合金和纯镁混合原料;混合比例是(1~2):(2~5)摩尔比;
可替换的:所述步骤S2具体为:将第一混合材料和第一原料进行分层涂制以得到分层复合材料;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B:将第一原料均匀涂抹基材上;直接在第一原料上表面刮涂第一混合材料;作进一步烘干后进行辊压,以得到分层复合材料;在分层复合材料表面反复执行步骤S21B直到达到分层数量;
优选的:在将第一原料均匀涂抹基材上后,在第一原料上表面辊压图案以产生凸凹图案,然后在凸凹图案刮涂第一混合材料;
优选的:所述凹凸图案为网格、线条等图案;
可选的,所述步骤S2还包括步骤S22B:在分层复合材料上表面辊压产生图案;在产生图案的上表面刮涂粘合材料;作进一步烘干后,再次执行步骤S21B;转换辊压角度后,再次执行步骤S22B直到达到分层数量;
本发明分层的间隔设置分层复合原料形成层间结构,通过角度变化的图案结构限制了在嵌入/脱出过程中导致的体积膨胀,保障了产品安全性和效能,降低了负极效率损失。
效果实验:
取镁和氟化锰,摩尔比例为10:0.2~1,将纯镁片切割成1mm左右的大颗粒;对硫化锰进行研磨;设置初始磨制间隙为1mm,初始第一时间2小时;采用上述智能控制方法,研磨调整6次;磨制装置的旋转速度为80转/秒,设置第二环境条件为温度250℃,压强150MPa;设置放电时间为3h,间歇时间为1h,循环次数为5次后取出;如附图3所示,对首次放电和循环5次放电后的比容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放电平台出现时机基本没有变化,相对于首次放电来说放电平台持续并未出现显著下降,而是呈现出一个相对缓慢转变的平台末期,对呈现出的放电特性来说,衰减变化不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因此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包括各种等效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将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对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分别做预处理,将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处理成大颗粒;
步骤S12:将第一原料磨制到准目标尺寸;其中:准目标尺寸大于目标尺寸;
步骤S13:将第二原料磨制为准第一尺寸;其中:准第一尺寸大于第一尺寸;
步骤S14:将第二原料均匀分散于第一原料后注入有机溶液;
步骤S15:对包含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的混合溶液作磨制;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重复执行该步骤;第一原料和第二原料颗粒的尺寸随着重复执行的进行继续一致性减小,并最终使得第一原料达到目标尺寸而第二原料达到第一尺寸;其中:目标尺寸小于第一尺寸;
所述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5A1:设置磨制间隙RD的初始值In_RD和第一时间长度T1的初始值In_RT1;
步骤S15A2:判断磨制间隙是否小于准第一尺寸或第一尺寸,如果是,则直接进入步骤S16;
步骤S15A3:对混合溶液磨制第一时间长度;
步骤S15A4:对磨制装置照射均匀光线,使用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反射光以获取上图像;使用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透射光以获取下图像;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16;否则,减小磨制间隙并减少第一时间长度,返回步骤S15A2;
所述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判断磨制是否结束,具体为:基于上图像和下图像确定颗粒分布和混合程度是否均匀,如果是,则确定磨制结束;否则,未结束;
同时设置多个上图像采集装置和多个下图像采集装置,将所述多个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拼接以得到上图像,而将所述多个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拼接以得到下图像;
步骤S16:将混合溶液进行烘干或静置以得到第一混合材料,作为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直接进入步骤S16前,以当前的磨制间隙保持磨制第一时间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原料是含镁原料。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制为研磨或球磨。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图像采集装置和上图像采集装置均为高清摄像机或者照相机。
6.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用于智能控制所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执行。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8.一种智能制造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控制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的执行。
CN202310408789.3A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Active CN116581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8789.3A CN116581234B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8789.3A CN116581234B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1234A CN116581234A (zh) 2023-08-11
CN116581234B true CN116581234B (zh) 2024-02-02

Family

ID=87542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8789.3A Active CN116581234B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8123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8129A (zh) * 2013-11-22 2014-02-05 王学重 一种探头式在线立体成像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7381638A (zh) * 2017-06-29 2017-11-24 宁波吉电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场调控选择结晶合成钙钛矿MgNbO3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38420A (zh) * 2021-09-07 2021-10-22 深圳新视智科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双摄像和多光源的缺陷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5513435A (zh) * 2022-10-09 2022-12-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镁电池负极的生物质炭/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947306A (zh) * 2023-01-09 2023-04-11 海南泰神国际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镁基原料生产氢化镁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8129A (zh) * 2013-11-22 2014-02-05 王学重 一种探头式在线立体成像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7381638A (zh) * 2017-06-29 2017-11-24 宁波吉电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场调控选择结晶合成钙钛矿MgNbO3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38420A (zh) * 2021-09-07 2021-10-22 深圳新视智科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双摄像和多光源的缺陷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5513435A (zh) * 2022-10-09 2022-12-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镁电池负极的生物质炭/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947306A (zh) * 2023-01-09 2023-04-11 海南泰神国际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镁基原料生产氢化镁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1234A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50419B2 (ja) 全固体型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全固体型二次電池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core-shell NiSe/C nanospheres as anodes for lithium and sodium storage
Ma et al. Facile and scalabl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pper current collectors for high-performance Li-metal batteries
CN101636863B (zh)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锂二次电池
Shi et al. A self-healing CuGa2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 ion batteries
Nomura et al. Visualization of lithium transfer resistance in secondary particle cathodes of bulk-type solid-state batteries
Duan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3O4-based Cu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for Li-ion battery
WO2018097137A1 (ja) 遷移金属含有複合水酸化物とその製造方法、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Zhang et al. Tailoring the sodium doped LiMnPO4/C orthophosphate to nanoscale as a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BR102018013748B1 (pt) Bateria secundária de íon de lítio de estado sólido total
CN10609909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δCo1‑xMgxO2@AlF3及其制备方法
Yang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novel two-dimensional silver-coat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sheets as advanced anode material for Ni–Zn secondary batteries
Su et al. In 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 of the lithiation–delithiation conversion behavior of CuO/graphene anode
CN111682163A (zh) 一种锂电池用锂转移式补锂方法
CN112174203A (zh) 一种钒酸锑及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Hai et al. Facil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pinel LiMn2O4 porous microspheres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08400315A (zh) 一种碳包覆锑掺杂二氧化锡的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615893A (zh) 一种有效抑制锂金属电池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集流体、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6581234B (zh) 一种镁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Yang et al. New strategy of electrochemical precipitation to metals separation in spent NCM cathode materials for direct regeneration
Zhang et al. Binder-free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tructured metal oxides as anode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CN110551994B (zh) δ-MnO2纳米片阵列的合成方法
Wang et al. Influence of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ano-sized Cu–Sn alloy anodes
CN105789602A (zh) 一种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氧化锌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Zhao et al. Ultrasonic/microwave-assisted co-precipitation method in the synthesis of Li1. 1Mn0. 433Ni0. 233Co0. 233O2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