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79642A -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79642A
CN116579642A CN202310326836.XA CN202310326836A CN116579642A CN 116579642 A CN116579642 A CN 116579642A CN 202310326836 A CN202310326836 A CN 202310326836A CN 116579642 A CN116579642 A CN 116579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building
evaluation
emiss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68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军
鲍涵
江玉
陈洪波
钱征寒
李榕东
于子鳌
张莞莅
张莹
王丹
胡妮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2683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796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79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796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6Matrix or vector computation, e.g. matrix-matrix or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 matrix factoriz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包括:建立用于输入待更新项目的核算型指标和评估型指标的输入层、用于对输入层输入的信息进行碳评估的评估层、以及用于根据更新前评估层的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优化更新方案的决策层;通过所述评估层对现状的碳排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输入层的各参数进行修改更新以形成新的方案,并再次通过所述评估层对更新后项目的碳排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前后碳排强度和近零碳水平的结果评判是否通过更新的方案。本发明从碳排强度定量核查和近零碳措施定性评估双控路径,分析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的碳排情况,及时调整更新改造方案,从而作出最优方案决策。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评估领域,具体是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存量开发为主导的建设形式,老旧建筑、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甚至拆除重建,必然涉及相当数量的碳排放,更新项目的建设与后期运营,又可以导入低碳技术与手段,通过综合手段和技术来实现低碳目标。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普遍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开发,城市规划建设进入了2.0时代。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原有建筑的改建或拆除重建,是城市存量土地开发的表现形式,更新过程也是项目碳排领域的系统性、全周期碳排过程。目前,相关城市更新管理细则要求更新项目从规划阶段就要有明确的土地利用、产业业态、开发规模和配套基础设施等,对于城市更新从规划到建设均有相应的明确指标。
因此,城市更新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碳排放的基本单元,亟需建立城市更新各专业领域各阶段明确的核心指标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一整套评估框架、指标体系、量化模型和管控方法,对更新项目进行基础碳评价、优化碳方案和管控碳排放。国内外专家对中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有较多研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对城市更新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尚未涉及。
为此,现有技术中的一篇申请号201910690196.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近零碳排放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动态近零碳排放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层面、每个层面包含的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包含的指标;2)根据各指标对近零碳排放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AHP基本原理,划分层次结构,通过德尔菲法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采用标度法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并应用最大特征向量法获取各个指标的常权权重;3)按照各指标对近零碳排放发展的影响与其所占比例有关的影响因素,构造满足归一性的状态变权向量,得到变权模型,完成动态近零碳排放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虽然上述发明专利针对旧工业园区更新项目中的评估型指标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更注重项目建成运营的后评价,而没有针对项目全周期过程碳排放的评估与管控。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以下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更新项目核心管控指标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方法,基于AHP层次分析法,从碳排强度定量核查和近零碳措施定性评估双控路径,分析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的碳排情况,及时调整更新改造方案,从而作出最优方案决策。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定义: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包括:
建立用于输入待更新项目的核算型指标和评估型指标的输入层、用于对输入层输入的信息进行碳评估的评估层、以及用于根据更新前评估层的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优化更新方案的决策层;
所述待更新项目包括空间布局模块、建筑模块、交通模块、基础设施模块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
所述核算型指标包括空间布局模块的空间核算指标、建筑模块的建筑核算指标、交通模块的交通核算指标、基础设施模块的设施核算指标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的制造核算指标;
所述评估型指标包括空间布局模块的空间评估指标、建筑模块的建筑评估指标、交通模块的交通评估指标、基础设施模块的设施评估指标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的制造评估指标;
通过所述评估层对现状的碳排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输入层的各参数进行修改更新以形成新的方案,并再次通过所述评估层对更新后项目的碳排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对比修改参数前和修改参数后的分析结果,根据碳排强度和近零碳水平的结果评判是否通过更新的方案,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则重新调整方案的参数,再次通过评估层进行评估分析,直至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其中,所述空间核算指标包括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所述建筑核算指标包括拆除施工工艺的工程量,拆除施工工艺种类;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建材种类;建造施工工艺的工程量,建造施工工艺种类;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废旧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废旧建材种类,废旧建材处置的运输方式种类;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能源种类;所述交通核算指标包括各交通方式出行量以及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所述设施核算指标包括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温室气体回收量以及项目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所述制造核算指标包括产业各种能源消耗量;
所述空间评估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功能混合街区比例、公服配套设施完整度、公服配套设施可达性、以及职住平衡度;所述建筑评估指标包括绿色建筑分析、建筑废弃物运输距离、耗电量、耗气量、以及耗热量;所述交通评估指标包括公交系统多样性分析、公交分担率、公交站点覆盖率、轨道条件分析、公交专用道配套情况、人车分离措施、慢行交通分担率、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情况、自行车设施覆盖率、轨道接驳慢行系统分析、慢行交通环境、电动车充电设施评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评估、以及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分析;所述设施评估指标包括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天然气气化率、能源循环系统配套情况分析、储能设施配套情况分析、数字能源及智能系统分析、微电网应用情况分析、分质供水情况分析、雨水再利用情况分析、新型管材使用情况分析、海绵城市达标情况分析、道路工程材料利用分析、垃圾分类情况分析、以及垃圾转运站配套情况分析;所述制造评估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新兴产业增加值GDP占比;产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余热余压利用率、入驻企业能耗标准、污泥回收利用率、高效水泵和电机使用率。
上述输入层、评估层和决策层构成一个碳评估模型;决策层为选择近零碳效果好的城市更新方案,城市更新方案涵盖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方案、施工方案和运营方案,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方案、施工方案和运营方案包括对应的核心管控指标;所述输入层用于输入影响碳排放的各类碳排放影响因素;所述评估层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同方案或城市更新前后近零碳效果;核心指标主要是建筑、运输和能源消耗;
在碳评估模型中,建立输入层的核心管控指标与评估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整合归类为影响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对应于核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定量指标,间接影响对应于评估项目低碳化水平的定性指标。其中,定性指标采用低碳化水平评级方法,其采用常规AHP算法,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每个因子的影响权重,可利用我国学者开发的软件yaahp计算,以德尔菲法为基本原理,对每个影响因子打分(比如,近零碳效果差为1分,近零碳效果较差为2分,近零碳效果合适为3分,近零碳效果较优为4分,近零碳效果优为5分),乘以相应的权重可以得出方案的低碳化水平评级。
具体的,低碳化水平评级方法为每个影响因子打分乘以相应的因子影响权重,通常把低碳化水平分为五个等级——差、较差、中等(合适)、较优、优,每个评级占总分的20%,最后得到的评分落入相应的等级范围,即可得到相应的低碳化水平评级。碳排放强度是以碳排放总量除以相应的计量范围,碳排放总量是以碳排放活动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所得,计量范围根据不同计算模块的特点取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人口数等。对比更新前后和不同决策方案的评估型指标评级与碳排放强度,如果低碳化水平评级有所降低或者碳排放强度有所增加,则判断不能达到标准,重新调整方案迭代评估,直至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更着眼于更新项目全周期过程碳排放评估与管控,包括拆除、建设和运营,并且更关注更新前后项目的减碳效果,通过碳评估模型建立全周期碳评估与管控体系,实现更新项目前后减碳效果对比,从而为项目更新方案的优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发明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以直接碳排因素定量评估和间接碳排因素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双控模型,对更新项目的低碳化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直接碳排因素可以直接导出项目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而间接碳排因素会影响项目的碳排放量,因此两个影响因素集合之间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决策目标层的核心管控指标与决策准则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数学表达可记为:Q=f(IF),QV=f(Q,S),其中Q为碳排放量,IF为间接影响因素,QV为碳排放强度,S为消耗的体量标度(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或者人口数等)。
其中,所述空间布局模块的输入项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建筑绿地),输出项为通过绿化环境可以消纳的碳排放,碳排放值在排放总量汇总中为负值;所述空间布局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绿色空间碳清除量(万tCO2/年)=ΣAi×Egs
其中:Ai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建筑绿地)(单位:hm2);Egs为城市绿地清除因子(1.66tCO2/hm2*年)
其中,所述建筑模块包括拆除、施工、运营全流程中建筑产生的碳排放,输入项为拆除施工工艺的工程量,拆除施工工艺种类;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建材种类;建造施工工艺的工程量,建造施工工艺种类;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废旧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废旧建材种类,废旧建材处置的运输方式种类;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能源种类;所述建筑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其中:QD为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D为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i为施工工艺种类;
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iQMiωTjLij
其中:QM为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ωM为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L为建材的运输距离;α为建材回收系数;i为建材种类;ωT——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i——建材种类;j——运输方式种类;
其中:QC为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C为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i为施工工艺种类;
其中:Qs为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ωT为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L为建材的运输距离;ωSR为可再生建材再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因子;α为建材回收系数;i为废旧建材种类;j为运输方式种类。
其中:QU为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ωC为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能源种类。
其中,所述交通模块输入项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
其中:Qi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Li为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ωi为各交通方式排放因子。
其中,所述基础设施模块包含能源、给排水、环卫等方面,输入项包括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项目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所述基础设施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垃圾填埋甲烷排放量=(MSWT×MSWF×L0-R)×(1-OX)
甲烷排放量折算碳排放量=填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21
其中: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单位为吨/年;MSWT为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单位为:吨/年);MSWF为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单位为:%);OX为氧化因子;R为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单位为:吨/年)。L0为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产生潜力(单位为:吨/吨),L0=MCF×DOC×DOCf×F×16/12;MCF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DOC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的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碳含量(单位为:吨/吨);DOCf为可降解有机碳比例(单位为:%);F为温室气体(甲烷)在垃圾填埋气体中的比例(单位为:%);16/12为CH4/C分子量比率。
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MSWp×EFc×10-3
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N2O排放=MSWp×EFN×10-3
甲烷排放量和氧化亚氮折算碳排放量=垃圾堆肥产生的甲烷排放量21+垃圾堆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量310
其中:垃圾堆肥产生的甲烷的排放量单位为吨/年;MSWp为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单位为:吨/年);EFc为堆肥处理的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克/千克);垃圾堆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量单位为吨/年;EFN为堆肥处理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单位为:克/千克)。
其中,所述产业制造模块输入项为产业各种能源消耗量。所述产业制造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其中:Ei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NCVi为第i种能源的净热值;CE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CO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
建立决策目标层的核心管控指标与决策准则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整合归类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对应于核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定量指标,间接影响对应于评估项目低碳化水平的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以碳排放因子或碳清除因子为基础核算五大评估模块的碳排放总量与碳排强度或者减排量;定性指标按照五大评估模块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第一层级权重,各模块内部评估型指标和影响因子再次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第二层级权重和第三层级权重,各类指标细化区间赋予不同的近零碳能力等级(或低碳化水平),低碳化水平等级通常分为差、较差、合适(中等)、较优、优五个等级,以德尔菲法为基本原理,对每个影响因子打分(比如,近零碳效果差为1分,近零碳效果较差为2分,近零碳效果合适为3分,近零碳效果较优为4分,近零碳效果优为5分),评判更新方案总体近零碳效果则将每个影响因子的得分乘以相应的因子影响权重,最后得到的评分落入相应的等级范围,即可得到相应的低碳化水平评级。本发明通过核算型指标(定量指标)和评估型指标(定性指标)实施双控,可实现碳排强度对比(更新前后是否没有提高)或者低碳化水平评级对比(更新前后是否没有降低)。上述定性指标中的第一层级权重、第二层级权重以及第三层级权重均针对的是准则层的指标。本发明通过量化的碳评估模型中的各模块的核算模型进行核算,评估型指标按照各因子打分,最后加权总和所得即可评价近零碳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核心管控指标具体包括土地利用指标、建筑方案指标、交通条件指标和市政基础设施。其中,土地利用指标为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需明确的用地面积、用地性质、用地兼容性、容积率、绿地率、公服设施等强制性控制指标,同时会对人口密度、住宅户数、就业岗位数予以预测,此类指标均需作为导入项。建筑方案指标为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对建筑方案进行强排,并专题研究建筑物理环境,布局方案和建筑物理环境专项的结论需作为导入项。交通条件指标为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可稳定与项目紧密相关的道路网设施、公交场站设施、停车设施、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和主要的慢行设施,同时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会有独立成册的交通专题/专项研究会对出行结构、交通量进行预测,并会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作出建议,此类指标均需作为导入项。市政基础设施指标为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确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包括供水系统、电力系统、燃气系统以及环卫设施和固废垃圾处理方式等需作为导入项,同时专项规划的市政配套专题会对水、电、气需求量和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也需作为导入项。
进一步的,所述决策施工方案层包括建筑导入因素、交通运输导入因素和能源导入因素;建筑导入因素包括:土方平衡量、涉及拆除的建筑量、施工工艺、废旧建材类型、废旧建材量和处理方式、新建建筑的建材量和建材类型、新建建筑施工工艺。交通运输导入因素包括:项目拆建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处理以及所需建材供应产生的运输量、道路工程材料使用类型及总量。能源导入因素包括:项目拆建过程中产生的水、电、气能源消耗。
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影响因素包括用地布局因素、建筑条件因素、交通系统因素、基础配套因素和产业制造因素;所述用地布局为导入影响因素包括绿化覆盖率、职住平衡率、配套设施完整程度、5分钟生活圈内配套设施、15分钟生活圈内配套设施。建筑条件因素为导入影响因素包括绿色建筑达标情况、建筑物理环境(建筑室外风环境、建筑热环境)、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装配式建筑情况、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交通系统因素为导入影响因素包括交通运输量(居民出行量、机动化客运量、机动化货运量)、公交系统(公交分担率、常规公交站点300m半径覆盖率、轨道线路数量、周边主干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情况)、慢行系统(人车分离措施、慢行交通分担率、周边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情况、自行车停放设施300m半径覆盖比率)、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情况、清洁化水平(电动车充电桩设置比率、交通工具燃料结构、路灯使用清洁能源情况、道路工程材料利用情况)。基础配套为导入影响因素包括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天然气管道气化率、新型电力系统应用情况、新型管材使用情况、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垃圾转运站设置情况。产业制造为导入影响因素包括入驻企业能耗情况、产业用地GDP产出情况、余热余压利用情况、污泥回收利用情况、高效水泵和电机使用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AHP和双控原则的碳排放评估系统,其包括:
碳评估模型建立模块,该碳评估模型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建立;所述碳评估模型包括决策目标层、决策准则层和决策方案层,所述决策目标层为近零碳效果好的城市更新方案,城市更新方案涵盖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方案、施工方案和运营方案,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方案、施工方案和运营方案包括对应的核心管控指标;所述决策准则层包括影响碳排放的各类碳排放影响因素;所述决策方案层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同方案或城市更新前后近零碳效果,核心指标主要是建筑、运输和能源消耗;
碳评估模型更新模块,用于建立决策目标层的核心管控指标与决策准则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整合归类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对应于核算型指标,间接影响对应于评估型指标;
碳评估模型应用模块,用于对比更新前后和不同决策方案的评估型指标评级与碳排放强度,如果不能达到标准,重新调整方案迭代评估,直至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碳评估模型包括空间布局模块、建筑模块、交通模块、基础设施模块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各模块是根据城市更新项目类型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模块。
本发明通过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城市更新项目核心管控指标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方法,具体如下优点:
1、本发明建立了城市更新项目管控指标与碳排放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块化进行聚类,形成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全专业的充分碳排放图谱;
2、本发明从碳排强度定量核查和近零碳措施定性评估双控路径,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直接碳排放要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予以管控,保证了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碳评估的针对性和公平性,为项目全周期管控搭建了可实施的路径框架;
3、本发明从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控特点出发,建立详细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详细的权重计算,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优点。在附
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城市更新项目碳评估全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AHP层次结构模型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AHP层次结构模型的另一部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AHP因子判断矩阵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AHP因子权重计算一部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AHP因子权重计算的另一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更新项目核心管控指标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方法,分析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的碳排情况,及时调整更新改造方案,从而作出最优方案决策。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枚举城市更新项目从规划方案、施工图设计到后期运营的核心管控指标,列举碳排放源和影响因素,建立城市更新项目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为标准予以分类,对直接影响因素通过建模核算碳排量,对间接影响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剖析影响权重综合评定项目低碳水平。
参加图1,本发明具体实施包括以下步骤:
S1:结合城市更新项目类型建立碳评估模块,通常包括空间布局、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和工业产业制造五类模块。
S2:导入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方案,通常为城市更新项目的专项规划,枚举可予以管控的核心指标。该步骤具体包括:
S2.1:土地利用: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需明确用地面积、用地性质、用地兼容性、容积率、绿地率、公服设施等强制性控制指标,同时会对人口密度、住宅户数、就业岗位数予以预测,此类指标均需作为导入项。
S2.2:建筑方案: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对建筑方案进行强排,并专题研究建筑物理环境,布局方案和建筑物理环境专项的结论需作为导入项。
S2.3:交通条件: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可稳定与项目紧密相关的道路网设施、公交场站设施、停车设施、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和主要的慢行设施,同时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会有独立成册的交通专题/专项研究会对出行结构、交通量进行预测,并会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作出建议,此类指标均需作为导入项。
S2.4: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确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包括供水系统、电力系统、燃气系统以及环卫设施和固废垃圾处理方式等需作为导入项,同时专项规划的市政配套专题会对水、电、气需求量和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也需作为导入项。
S2.5:产业工业制造: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确定的能源消耗预测结果需作为导入项。
S3:导入城市更新项目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图方案和监理方案,核心指标主要是建筑、运输和能源消耗。该步骤具体包括:
S3.1:建筑导入因素包括:土方平衡量、涉及拆除的建筑量、施工工艺、废旧建材类型、废旧建材量和处理方式、新建建筑的建材量和建材类型、新建建筑施工工艺。
S3.2:交通运输导入因素包括:项目拆建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处理以及所需建材供应产生的运输量、道路工程材料使用类型及总量。
S3.3:能源导入因素包括:项目拆建过程中产生的水、电、气能源消耗。
S4:依碳评估五大模块列举影响碳排放的各类因素。该步骤具体包括:
S4.1:用地布局:导入影响因素包括绿化覆盖率、职住平衡率、配套设施完整程度、5分钟生活圈内配套设施、15分钟生活圈内配套设施。
S4.2:建筑条件:导入影响因素包括绿色建筑达标情况、建筑物理环境(建筑室外风环境、建筑热环境)、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装配式建筑情况、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S4.3:交通系统:导入影响因素包括交通运输量(居民出行量、机动化客运量、机动化货运量)、公交系统(公交分担率、常规公交站点300m半径覆盖率、轨道线路数量、周边主干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情况)、慢行系统(人车分离措施、慢行交通分担率、周边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情况、自行车停放设施300m半径覆盖比率)、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情况、清洁化水平(电动车充电桩设置比率、交通工具燃料结构、路灯使用清洁能源情况、道路工程材料利用情况)。
S4.4:基础配套:导入影响因素包括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天然气管道气化率、新型电力系统应用情况、新型管材使用情况、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垃圾转运站设置情况。
S4.5:产业制造:导入影响因素包括入驻企业能耗情况、产业用地GDP产出情况、余热余压利用情况、污泥回收利用情况、高效水泵和电机使用情况。
S5:建立更新项目核心管控指标与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整合归类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对应于核算型指标,间接影响对应于评估型指标。该步骤具体包括:
S5.1:核算型指标以碳排放因子或碳清除因子为基础核算五大评估模块的碳排放总量与碳排强度或者减排量。
S5.2:评估型指标按照五大评估模块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第一层级权重,各模块内部评估型指标和影响因子再次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第二层级权重和第三层级权重,各类指标细化区间赋予不同的近零碳能力等级。
S6:对比更新前后和不同决策方案的评估型指标评级与碳排放强度,如果不能达到标准,重新调整方案迭代评估,直至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其中,图1中,A1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建筑绿地),A2为绿化覆盖率、功能混合街区比例、公服配套设施完整度、公服配套设施可达性、职住平衡度。
B1为拆除施工工艺的工程量,拆除施工工艺种类;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建材种类;建造施工工艺的工程量,建造施工工艺种类;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废旧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废旧建材种类,废旧建材处置的运输方式种类;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能源种类。B2为绿色建筑分析;建筑废弃物运输距离;耗电量、耗气量、耗热量。
C1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C2为公交系统多样性分析、公交分担率、公交站点覆盖率、轨道条件分析、公交专用道配套情况;人车分离措施、慢行交通分担率、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情况、自行车设施覆盖率、轨道接驳慢行系统分析、慢行交通环境;电动车充电设施评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评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分析。
D1为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项目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D2为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天然气气化率、能源循环系统配套情况分析、储能设施配套情况分析、数字能源及智能系统分析、微电网应用情况分析;分质供水情况分析、雨水再利用情况分析、新型管材使用情况分析、海绵城市达标情况分析;道路工程材料利用分析;垃圾分类情况分析、垃圾转运站配套情况分析。
E1为产业各种能源消耗量;E2为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新兴产业增加值GDP占比;产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余热余压利用率、入驻企业能耗标准、污泥回收利用率、高效水泵和电机使用率。
其中,针对步骤S5.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定量核算以五大模块涉及碳排放活动和排放因子为基础建立模型。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
1)空间布局模块:
该模块输入项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建筑绿地),主要核算通过绿化环境可以消纳的碳排放,碳排放值在排放总量汇总中为负值。
绿色空间碳清除量(万tCO2/年)=∑Ai×Egs。。
其中:Ai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建筑绿地)(单位:hm2);Egs为城市绿地清除因子(1.66tCO2/hm2*年)
2)建筑模块:
建筑模块包括拆除、施工、运营全流程中建筑产生的碳排放,输入项为拆除施工工艺的工程量,拆除施工工艺种类;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建材种类;建造施工工艺的工程量,建造施工工艺种类;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废旧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废旧建材种类,废旧建材处置的运输方式种类;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能源种类。
其中:QD为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D为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i为施工工艺种类;
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iQMiωTjLij
其中:QM为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i为建材种类;ωM为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L为建材的运输距离;α为建材回收系数;ωT为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i——运输方式种类;
其中:QC为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C为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i为施工工艺种类;
其中:Qs为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ωT为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L为建材的运输距离;ωSR为可再生建材再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因子;α为建材回收系数;i为废旧建材种类;j为运输方式种类。
其中:QU为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ωC为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能源种类。
3)交通模块:
该模块输入项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
其中:Qi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Li为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ωi为各交通方式排放因子。
4)基础设施模块:
该模块包含能源、给排水、环卫等方面,输入项包括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项目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
垃圾填埋甲烷排放量=(MSWT×MSWF×L0-R)×(1-OX);
甲烷排放量折算碳排放量=填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21;
其中: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单位为吨/年;MSWT为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单位为:吨/年);MSWF为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单位为:%);OX为氧化因子;R为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单位为:吨/年)。L0为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产生潜力(单位为:吨/吨),L0=MCF×DOC×DOCf×F×16/12;MCF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DOC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的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碳含量(单位为:吨/吨);DOCf为可降解有机碳比例(单位为:%);F为温室气体(甲烷)在垃圾填埋气体中的比例(单位为:%);16/12为CH4/C分子量比率。
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MSWp×EFc×10-3
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N2O排放=MSWp×EFN×10-3
甲烷排放量和氧化亚氮折算碳排放量=垃圾堆肥产生的甲烷排放量21+垃圾堆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量310;
其中:垃圾堆肥产生的甲烷的排放量单位为吨/年;MSWp为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单位为:吨/年);EFc为堆肥处理的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克/千克);垃圾堆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量单位为吨/年;EFN为堆肥处理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单位为:克/千克)。
5)产业制造模块:
该模块输入项为产业各种能源消耗量。
其中:Ei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NCVi为第i种能源的净热值;CE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CO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
针对步骤S5.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基于不同模块与更新项目核心指标的相互对应,整合形成更新项目碳排放影响因子,
1)空间布局模块评估指标包括:
A1、绿化条件评估,包含绿化覆盖率1个因子;
A2、土地混合程度评估,包含功能混合街区比例、公服配套设施完整度、公服配套设施可达性、职住平衡度4个因子。
2)建筑模块评估指标包括:
A3、建筑综合利用评估,包含绿色建筑分析1个因子;
A4、建筑物理环境评估,包含风环境和热环境2个因子;
A5、材料应用评估,包含装配式建筑占比、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例、建筑废弃物运输距离3个因子;
A6、建筑能耗评估,包含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1个因子。
3)交通模块评估指标包括:
A7、公交系统评估,包含公交系统多样性分析、公交分担率、公交站点覆盖率、轨道条件分析、公交专用道配套情况5个因子;
A8、慢行系统评估,包含人车分离措施、慢行交通分担率、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情况、自行车设施覆盖率、轨道接驳慢行系统分析、慢行交通环境6个因子;
A9、交通设施评估,包含电动车充电设施评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评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分析3个因子。
4)基础设施模块评估指标包括:
A10、能源供应系统评估,包含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天然气气化率、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分析、充电站配套情况5个因子;
A11、供水排水系统评估,包含新型管材使用情况分析、海绵城市达标情况分析2个因子;
A12、交通工程系统评估,包含道路工程材料利用分析1个因子;
A13、环卫系统评估,包含垃圾分类情况分析、垃圾转运站配套情况分析2个因子。
5)产业模块评估指标包括:
A14、产业类型分析,包含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新兴产业增加值GDP占比2个因子;
A15、产业能耗评估,包含产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余热余压利用率、入驻企业能耗标准、污泥回收利用率、高效水泵和电机使用率5个因子。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步骤S5.2中,将5大模块的15类评价因子利用我国学者开发的软件yaahp计算因子的权重,并对43个子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形成5个等级,包括近零碳效果差、近零碳效果较差、近零碳效果合适、近零碳效果较优、近零碳效果优,且43个因子在5个等级下按属性赋值,具体优先权重及等级赋值如下表。
本发明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包括旧居住区更新改造和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以上两类项目均包括对于单体建筑或者设施的局部微更新改造。虽然背景技术中的201910690196.4发明专利对于本发明专利针对旧工业园区更新项目中的评估型指标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更注重项目建成运营的后评价,本发明更着眼于更新项目全周期过程碳排放评估与管控,包括拆除、建设和运营,并且更关注更新前后项目的减碳效果,通过步骤S2-S5建立全周期碳评估与管控体系,通过S6实现更新项目前后减碳效果对比,从而为项目更新方案的优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发明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以直接碳排因素定量评估和间接碳排因素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双控模型,对更新项目的低碳化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直接影响对应于核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定量指标,间接影响对应于评估项目低碳化水平的定性指标。直接影响中的直接碳排因素可以直接导出项目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而间接影响中的间接碳排因素会影响项目的碳排放量,因此两个影响因素集合之间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数学表达为Q=f(IF),QV=f(Q,S),其中Q为碳排放量,IF为间接影响因素,QV为碳排放强度,S为消耗的体量标度(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或者人口数等)。本实施例中,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对应函数关系表示如下(可根据各城市的不同实际需求来对应调整和修改):
1、空间布局
碳清除量Qg
式中:Gi——不同植被绿化覆盖率、Egs——城市绿地清除因子;S——城市绿色空间面积。
K11绿化覆盖率Gi:Gi=F(K112)),其中,K112为海绵城市达标情况分析。
2、交通模块
交通出行碳排放量Qt
Qt=carbon emission(T)}=∑iQi×Li×ωi=∑itraffic volumn (Tw,Tc,Tb)×Li×ωi
式中:Qi——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交通量,包括慢行、小汽车、公交车,该交通量是各种交通方式分担率(Tw,Tc,Tb)的函数;Tw——慢行出行分担率;Tc——小汽车出行分担率;Tb——公交出行分担率;Li——不同交通方式出行平均距离;ωi——不同交通方式碳排放因子;
K82慢行交通分担率Tw:Tw=F(K21,K22,K23,K24K81,K83,K84,K86,K92);
其中,K21为功能混合街区比例,K22公服配套设施完整度,K23公服配套设施可达性,K24职住平衡度(轨道半径1500m的沿线地区,居住主导项目,产业主导项目,综合类项目),K81人车分离措施,K83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情况,K84自行车设施覆盖率,K86慢行交通环境,K92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评估,K71公交系统多样性分析,K73公交站点覆盖率,K74轨道条件分析,K75公交专用道配套情况,K85轨道接驳慢行系统分析,K92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评估,K91电动车充电设施评估,K104充电站配套情况;
K72公交分担率(全方式出行)Tb:Tb=F(K71,K73,K74,K75,K85,K92);
其中,K71为公交系统多样性分析,K73公交站点覆盖率,K74轨道条件分析,K75公交专用道配套情况,K85轨道接驳慢行系统分析,K92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评估;
ω=F(K91,K104);
其中,K91为电动车充电设施评估,K104充电站配套情况;
3、建筑模块
A、建筑运营过程碳排放量Qbo:Qbo=carbon emission(QU)=∑iQUiωUi
式中:QUi——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ωUi——各种能源排放因子;
K61能耗QU:QU=F(K31,K41,K42,K93,K101,K102,K103,K112);
其中,K31绿色建筑分析,K41风环境,K42热环境,K93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分析,K101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K102天然气气化率,K103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分析,K112海绵城市达标情况分析;
B、建筑建造过程碳排放量Qbc:Qbc=carbon emissionc(Qc)=∑iQciωci
式中:Qci——不同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ci——不同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
施工工艺工程量Qc=F(K31,K51);
其中,K31为绿色建筑分析,K51装配式建筑占比;
C、建筑废弃物处理过程碳排放量Qba
式中:Qs——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ωTi——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Lij——不同废弃物建材采用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αi——不同废弃物建材的回收系数;ωSR——可再生建材再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因子;
Qba=F(K52,K53);
其中,K5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例,K53建筑废弃物运输距离;
D、建材生产与运输过程碳排放Qbm
式中:QMi——建造所用不同建材的用量;ωMi——不同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αi——不同建材回收系数;ωTj——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Lij——不同建材采用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
建造所用建材用量QM=F(K111,K121));
其中,K111新型管材使用情况分析,K121道路工程材料利用分析;
4、基础设施模块
垃圾处理过程碳排放Qw
式中:MSWT——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MSWF——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L0——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产生潜力=MCF*DOC*DOCf*F*16/12,MCF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DOC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的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碳含量,DOCf为可降解有机碳比例,F为温室气体(甲烷)在垃圾填埋气体中的比例;R——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OX——氧化因子;MSWp——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EFc——堆肥处理的甲烷排放因子;EFN为堆肥处理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
垃圾处理量MSW=F(K121,K122);
其中,K121垃圾分类情况分析,K122垃圾转运站配套情况;
5、产业模块
规上工业企业碳排放Qi
式中:Ei——不同能源消耗量;NCVi——不同能源的净热值;CEFi——不同能源的碳排放因子;COFi——不同能源的碳氧化因子;
能源消耗量E=F(K141,K142,K151,K152,K153,K154,K155);
其中,K141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K142新兴产业增加值GDP占比,K151年单位用地所产生的工业增加值,K152余热余压利用率,K153入驻企业能耗标准,K154污泥回收利用率,K155高效水泵和电机使用率。
此外,AHP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AHP因子判断矩阵如图4所示,AHP因子权重计算如图5和图6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建立了城市更新项目管控指标与碳排放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块化进行聚类,形成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全专业的充分碳排放图谱。本发明从碳排强度定量核查和近零碳措施定性评估双控路径,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直接碳排放要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予以管控,保证了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碳评估的针对性和公平性,为项目全周期管控搭建了可实施的路径框架。本发明从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控特点出发,建立详细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详细的权重计算,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此外,本发明的方法不限于按照说明书中描述的时间顺序来执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时间顺序地、并行地或独立地执行。因此,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方法的执行顺序不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构成限制。
尽管上面已经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进行了披露,但是,应该理解,上述的所有实施例和示例均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设计对本发明的各种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这些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也应当被认为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用于输入待更新项目的核算型指标和评估型指标的输入层、用于对输入层输入的信息进行碳评估的评估层、以及用于根据更新前评估层的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优化更新方案的决策层;
通过所述评估层对现状的碳排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输入层的各参数进行修改更新以形成新的方案,并再次通过所述评估层对更新后项目的碳排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对比修改参数前和修改参数后的分析结果,根据碳排强度和近零碳水平的结果评判是否通过更新的方案,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则重新调整方案的参数,再次通过评估层进行评估分析,直至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更新项目包括空间布局模块、建筑模块、交通模块、基础设施模块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
所述核算型指标包括空间布局模块的空间核算指标、建筑模块的建筑核算指标、交通模块的交通核算指标、基础设施模块的设施核算指标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的制造核算指标;
所述评估型指标包括空间布局模块的空间评估指标、建筑模块的建筑评估指标、交通模块的交通评估指标、基础设施模块的设施评估指标和工业产业制造模块的制造评估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布局模块的输入项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输出项为通过绿化环境可以消纳的碳排放,碳排放值在排放总量汇总中为负值;所述空间布局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绿色空间碳清除量(万tCO2/年)=∑Ai×Egs
其中:Ai为不同类型绿色空间面积,单位:hm2;Egs为城市绿地清除因子,1.66tCO2/hm2*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块包括拆除、施工、运营全流程中建筑产生的碳排放;输入项为拆除施工工艺的工程量,拆除施工工艺种类;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建材种类;建造施工工艺的工程量,建造施工工艺种类;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废旧建材的运输距离,建材回收系数,废旧建材种类,废旧建材处置的运输方式种类;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能源种类;所述建筑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其中:QD为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D为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i为施工工艺种类;
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iQMiωTjLij
其中:QM为建造建筑物所用建材的用量,i为建材种类;ωM为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L为建材的运输距离;α为建材回收系数;ωT为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j——运输方式种类;
其中:QC为施工工艺的工程量;ωC为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因子;i为施工工艺种类;
其中:Qs为需要处置的废旧建材量;ωT为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碳排放因子;L为建材的运输距离;ωSR为可再生建材再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因子;α为建材回收系数;i为废旧建材种类;j为运输方式种类;
建筑使用过程碳排放=∑iQUi×ωUi
其中:QU为建筑设施运行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年消耗量;ωU为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能源种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模块输入项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
其中:Qi为各交通方式出行量;Li为各交通方式平均出行距离;ωi为各交通方式排放因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设施模块包含能源、给排水、环卫方面,输入项包括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温室气体回收量;项目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所述基础设施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垃圾填埋甲烷排放量=(MSWT×MSWF×L0-R)×(1-OX);
甲烷排放量折算碳排放量=填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21;
其中: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单位为吨/年;NSWT为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单位为:吨/年);MSWF为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单位为:%);OX为氧化因子;R为温室气体(甲烷)回收量(单位为:吨/年);L0为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产生潜力(单位为:吨/吨),L0=MCF×DOC×DOCf×F×16/12;MCF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DOC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的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碳含量(单位为:吨/吨);DOCf为可降解有机碳比例(单位为:%);F为温室气体(甲烷)在垃圾填埋气体中的比例(单位为:%);16/12为CH4/C分子量比率;
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MSWp×EFc×10-3
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N2O排放=MSWp×EFN×10-3
甲烷排放量和氧化亚氮折算碳排放量=垃圾堆肥产生的甲烷排放量×21+垃圾堆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量×310;
其中:垃圾堆肥产生的甲烷的排放量单位为吨/年;MSWp为堆肥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单位为:吨/年);EFc为堆肥处理的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克/千克);垃圾堆肥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量单位为吨/年;EFN为堆肥处理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单位为:克/千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业制造模块输入项为产业各种能源消耗量;所述产业制造模块核算模型如下:
其中:Ei为第i种能源消耗量;NCVi为第i种能源的净热值;CE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CO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决策目标层的核心管控指标与决策准则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整合归类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对应于核算型指标,间接影响对应于评估型指标;其中,核算型指标以碳排放因子或碳清除因子为基础核算五大评估模块的碳排放总量与碳排强度或者减排量;评估型指标按照五大评估模块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第一层级权重,各模块内部评估型指标和影响因子再次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第二层级权重和第三层级权重,各类指标细化区间赋予不同的近零碳能力等级。
CN202310326836.XA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Pending CN1165796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6836.XA CN116579642A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6836.XA CN116579642A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79642A true CN116579642A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40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6836.XA Pending CN116579642A (zh) 2023-03-30 2023-03-30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79642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5249A (zh) * 2023-08-25 2023-09-26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口袋公园的碳核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17172426A (zh) * 2023-11-01 2023-12-05 浙江东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城乡建筑低碳化建设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7235410A (zh) * 2023-09-07 2023-12-15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组合lid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评价系统以及方法
CN117592666A (zh) * 2024-01-18 2024-02-23 中电山河数字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基于企业数据的多维度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系统
CN117763852A (zh) * 2023-12-26 2024-03-26 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碳排放量最优化的桥梁设计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5249A (zh) * 2023-08-25 2023-09-26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口袋公园的碳核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17235410A (zh) * 2023-09-07 2023-12-15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组合lid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评价系统以及方法
CN117235410B (zh) * 2023-09-07 2024-03-19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组合lid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效益评价系统以及方法
CN117172426A (zh) * 2023-11-01 2023-12-05 浙江东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城乡建筑低碳化建设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7763852A (zh) * 2023-12-26 2024-03-26 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碳排放量最优化的桥梁设计方法
CN117763852B (zh) * 2023-12-26 2024-06-11 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碳排放量最优化的桥梁设计方法
CN117592666A (zh) * 2024-01-18 2024-02-23 中电山河数字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基于企业数据的多维度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系统
CN117592666B (zh) * 2024-01-18 2024-03-26 中电山河数字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基于企业数据的多维度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79642A (zh) 一种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周期碳评估方法
Deeney et al. End-of-Life alternatives for wind turbine blad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based on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CN115408831A (zh) 用于模拟和预测碳排放的系统和方法
Zheng et al. Application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and extenics theory for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Chen et al.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green buildings with respect to construction waste minimization using big data in Hong Kong
CN114139846A (zh) 一种地铁碳核算与碳中和评价系统及评价方法
CN115983671A (zh) 工业产业园碳排放测算方法及系统
CN116562671A (zh) 一种基于ahp和双控原则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及系统
Li et al. Carbon emission evalua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composite plates during the building materialization stage
CN113762784B (zh)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规划方案的定量化综合评价方法及系统
Yang et al. A novel multilevel decision-making evaluation approach for the renewable energy heating systems: A case study in China
CN114139794A (zh) 基于停车大数据的区域公共停车场充电需求预测方法
CN115907322A (zh)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住区改造前后碳排放影响核算方法及系统
Lu et al. Extensible carbon emission factor database: empirical study for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N114691803A (zh) 污水处理站空间选址分析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Full 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power system Integrated with renewable energy: Concepts,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Jia et al. Embodied GHG emissions of high speed rail stations: Quantification, data-driven prediction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Guo et al. Heterogeneity study on mechanisms influencing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 perspective on main functional areas
Glass et al.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NDE) of Cable Moisture Exposure Using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 (FDR)
Park et al.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energy-intensity based renewable energy supply obligation regulation
Guo et al.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Guan et 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 Meta-EBM approach
CN114912749A (zh) 一种变电站碳排放效果的经济量化方法
Al-Refaie et al. A 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methane gas product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CN113935656A (zh) 一种无废城市区域大宗固废资源化评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