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7576A -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7576A
CN116567576A CN202310730102.8A CN202310730102A CN116567576A CN 116567576 A CN116567576 A CN 116567576A CN 202310730102 A CN202310730102 A CN 202310730102A CN 116567576 A CN116567576 A CN 116567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odule
broadcast
equipment
fe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301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望发
甄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3010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75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67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75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8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 H04W4/185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by embedding added-value information into content, e.g. geo-tag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包括: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本公开实现了对车辆的精准识别,提高了寻车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车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型商场、车站停车时,经常出现需要花大量时间寻找车辆的情况。
目前通常利用GPS技术或北斗导航技术来寻找车辆,但寻找方式过于单一,并不能满足不同场景下对于车辆的寻找,同时还存在定位偏差,寻找不准确等问题。
有鉴于此,如何实现对车辆的精准识别,提高寻车的准确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用以解决车辆识别不准确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识别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
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设备识别装置,设置于第一设备,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功能码信息;
第一广播发送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通讯参数调整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设备识别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上所述的方法。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电子设备。
从上述可以看出,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通过获取到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含所述第一设备的相关特征,以供后续识别出包含相同功能码信息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第二设备扫描获取所述第一特征广播。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接收所述第二特征广播,根据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发送强度,保证所述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而实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设备的识别。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广播的收发,第一设备只需将包含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当确定成功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包含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时,即可完成对第二设备的识别,实现了设备在不需要建立复杂的交互流程下完成识别。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特征广播与接收到的第二特征广播中均包含相同的第一功能码信息,发现包含相同第一功能码信息的其他设备,实现了对车辆的精准识别,提高了寻车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第一设备的设备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设置于第一设备的设备识别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名词解释如下:
ID:ID(Identity Document),是身份证标识号、账号、唯一编码、专属号码、工业设计、国家简称、法律词汇、通用账户、译码器、软件公司等各类专有词汇的缩写。
UUID:通用唯一识别码(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UUID),是一种软件建构的标准,亦为开放软件基金会组织在分布式计算环境领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让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能有唯一的辨识信息,而不需要通过中央控制端来做辨识信息的指定。
AES:密码学中的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又称Rijndael加密法,是美国联邦政府采用的一种区块加密标准。
DES:数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是一种使用密钥加密的块算法。
RSA:RSA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是一种使用不同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由已知加密密钥推导出解密密钥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密码体制。
ECC:椭圆加密算法(ECC)是一种公钥加密体制,最初由Koblitz和Miller两人于1985年提出,其数学基础是利用椭圆曲线上的有理点构成Abel加法群上椭圆离散对数的计算困难性。
UWB:无线载波(Ultra Wide 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BLE: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是蓝牙技术联盟设计和销售的一种个人局域网技术。
WiFi Smart Config:无线智能配网。
TimeSlot:Timeslot(时隙)专用于某一个单个通道的时隙信息的串行自复用的一个部分。
dBm:分贝毫瓦(decibel relative to one milliwatt,dBm),纯计数单位,为一个指代功率的绝对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本公开中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之前,均会通过恰当的方式对所涉及的个人信息的类型、使用范围、使用场景等告知用户,并获得用户的授权。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会预先询问用户是否要将自己的设备授权给具有车机互联软件的其他设备或者移动端,使得自己的设备与具有车机互联软件的其他设备或者移动端进行通讯连接时,可以不用进行互相授权验证,能够实现自动通讯互联。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通知和获取用户授权过程仅是示意性的,不对本公开的实现方式构成限定,其他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也可应用于本公开的实现方式中。
基于上述描述,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设备识别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设备包含第一通讯模组,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
具体实施时,第一设备可以包括下列至少之一:车端、移动端,其中移动端包括下列至少之一: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优选地,所述第一设备为车辆。获取设备的相关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示例性的,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格式可为设备ID+UUID+版本号+第一功能码信息+随机数及时间戳信息,随机数及时间戳信息用于保证广播数据的安全性。
步骤102,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具体实施时,第二设备可以包括下列至少之一:车端、移动端,其中移动端包括下列至少之一: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优选地,所述第二设备为车辆。第二设备可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第一特征广播以广播方式发送至广播信道,以供第二设备扫描所述广播信道获取所述第一特征广播,当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广播间隔、广播信道及周期,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更加方便地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广播。
步骤103,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具体实施时,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接收所述第二特征广播,获取接收情况,根据所述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具体情况及参数调整措施包括下列至少之一:
情况一:因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发送强度过低导致所述第二设备无法接收到第一特征广播,因此导致所述第二设备并没有根据第一特征广播生成第二特征广播,进而导致所述第一通讯模组接收不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特征广播。针对上述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情况二:第一设备可以接收到第二特征广播,但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强度过低。针对上述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的同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参数调整指令,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数调整指令调整所述第二设备包含的第二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情况三:第一设备中的第一通讯模组中包含多个通讯模块时,存在至少一个通讯模块接收成功且存在至少一个通讯模块接收失败。针对上述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中的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步骤104,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
具体实施时,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进行接收,根据接收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再次进行调整,直至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通讯连接,以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通讯。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获取到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功能码信息,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含所述第一设备的相关特征,以供后续识别出包含相同功能码信息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第二设备扫描所述广播信道获取所述第一特征广播。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接收所述第二特征广播,根据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发送强度,保证所述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而实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设备的识别。通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广播的收发,通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广播的收发,第一设备只需将包含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当确定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包含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时,即可完成对第二设备的识别,实现了设备在不需要建立复杂的交互流程下完成识别。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特征广播与接收到的第二特征广播中均包含相同的第一功能码信息,发现包含相同第一功能码信息的其他设备,提高了寻车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2之前,还包括:
步骤100,对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加密处理。
具体实施时,通过加密算法对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加密处理,所述加密算法包括下列至少之一:对称加密算法及非对称加密算法,所述对称算法包括下列至少之一:AES及DES,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下列至少之一:RSA及ECC。其中,所述对称加密算法加密速度快,适用于低功耗设备;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加密速度较慢,适用于计算资源较高的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模块,步骤103具体包括:
步骤1031,响应于所述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均为接收失败,提高所述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模块,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包括下列至少之一:UWB、蓝牙通讯模块及WiFi Smart Config,其中所述蓝牙通讯模块优选为BLE。获取所述至少一个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状态。对应上述情况一,判断所述至少一个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状态,当所述通讯模块均接收失败时,提高自身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以提高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发送强度,保证所述第二设备能够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第二特征广播,实现了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成功接收,进而保证了对所述第二设备的成功识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具体包括:
步骤103A,响应于所述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均为接收成功,获取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具体实施时,获取所述至少一个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状态,当所述通讯模块均接收成功时,获取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步骤103B,响应于存在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低于第一预设强度,确定所述接收强度低于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为第一目标通讯模块,提高所述第一目标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
具体实施时,对应上述情况二,当存在至少一个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低于第一预设强度时,将接收强度低于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确定为第一目标通讯模块,提高所述第一目标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其中,所述通讯参数包括下列至少之一:发射功率及TimeSlot参数,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预设强度为-86dBm。
步骤103C,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所述第二设备中的第二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具体实施时,向建立短距离通信的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第二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其中所述第二通讯模组为所述第二设备的通讯模组。
通过上述方案,判断所述至少一个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状态,当所述通讯模块均接收成功时,判断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对于通讯强度低于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进行通讯参数的提高。同时,向第二设备发送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使得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自身通讯参数。对于情况二所述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强度低于第一预设强度时,除提高自身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外,还可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让所述第二设备同样提高自身第二特征广播的发送强度,更加全面的保证成功所述第二特征广播,以实现对所述第二设备的识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多个通讯模块,在步骤103具体包括:
步骤103a,响应于所述多个通讯模块中,存在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为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且存在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为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控制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提高通信参数。
具体实施时,获取所述多个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状态,对应上述情况三,当所述多个通讯模块中既存在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又存在接收失败通讯模块时,控制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后,提高自身的通讯参数。
通过上述方案,判断所述多个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状态,当既存在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又存在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时,控制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通讯参数提高指令,实现了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拉取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提高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以实现所有通讯模块对第二特征广播的成功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a包括:
步骤103a1,获取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
具体实施时,获取所述多个通讯模块中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
步骤103a2,响应于确定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获取所有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具体实施时,当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获取所有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步骤103a3,确定所述接收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且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为第二目标通讯模块。
具体实施时,从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中,选取至少一个接收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作为第二目标通讯模块。
步骤103a4,控制所述第二目标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提高通信参数。
具体实施时,控制所述第二目标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后,提高自身的通讯参数。
示例性的,当存在两个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分别为第一通讯模块及第二通讯模块,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为第三通讯模块。获取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及第二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响应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且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小于第二预设强度,控制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向所述第三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响应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及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均大于第二预设强度,控制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及所述第二通讯模块均向所述第三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
通过上述方案,当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判断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通讯强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选取通讯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的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在保证所有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能继续正常接收的基础上,选取通讯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去拉取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既可以实现提高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又可以保证原本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继续正常接收,避免出现通讯强度较低的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拉取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导致自身接收失败的情况出现,实现了所有通讯模块对第二特征广播的成功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A,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进行扫描,获取第三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为根据第三设备的设备信息生成的广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三功能码信息,所述第三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具体实施时,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设备还包括第三设备,第三设备可以包括下列至少之一:车端、移动端,其中移动端包括下列至少之一: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优选地,所述第三设备为车辆。第三设备根据自身的设备信息生成第三特征广播。示例性的,所述第三特征广播的格式可为设备ID+UUID+版本号+第三功能码信息+随机数及时间戳信息,随机数及时间戳信息用于保证广播数据的安全性。第三设备中包含第三通讯模组,通过第三通讯模组将第三特征广播以广播方式发送至广播信道。第一设备利用第一通讯模组扫描所述广播信道,以获取所述广播信道中的第三特征广播。
步骤10B,解析所述第三特征广播,判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规则。
步骤10C,响应于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符合预设的规则,解密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包含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以供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识别所述第一设备。
具体实施时,对获取到的第三特征广播进行解析处理,得到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当确定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符合预设的规则时,解密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根据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生成包含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发送给第三设备,以供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广播,实现对第一设备的识别。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通讯连接,以供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通讯。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设备利用第一通讯模组对广播信道进行扫描,获取第三特征广播,通过对所述第三特征广播进行解析判断,保证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符合第一设备内部的规则。当确定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符合预设规则时,生成包含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并发送给所述第三设备,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广播,实现对所述第一设备的识别。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三特征广播与接收到的第一特征广播中均包含相同的第三功能码信息,实现了第三设备发现包含相同第三功能码信息的第一设备,提高了寻车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D,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根据所述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具体实施时,第三设备为提高自身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的接收强度,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当接收到所述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时,提高自身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以实现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第一设备的成功识别。
所述第一设备识别所述第二设备成功后,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车辆与车辆、或车辆与移动端、或移动端与移动端)间建立通讯连接。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间的通讯方式包括下列至少之一:近场通讯方式、远场通讯方式或多级通讯方式,具体通讯过程如下述实施例所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为移动端,第二设备为车辆。
通讯情况可以根据移动端(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在相应通讯范围内,能否找到目标车端(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来进行确定。该通讯范围包括:近场通讯范围和/或广域网通讯范围。
对应的通讯方式包括下列至少之一:
满足近场通讯条件(即,确定目标车端处于移动端的近场通讯范围内)的近场通讯方式;
满足远场通讯条件(即,确定目标车端处于移动端的广域网通讯范围内)的远场通讯方式;
不满足近场通讯条件并且不满足远场通讯条件的多级通讯方式。
本实施例的通讯条件至少包括所述多级通讯方式,所述多级通讯方式为:所述移动端基于其他车端(所述其他车端为可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近场通讯的车辆)与所述目标车端之间构建的近场通讯网络,建立与所述目标车端之间的通讯。
具体实施时,首先判断移动端与目标车端是否满足近场通讯条件,如果满足,由于直接进行近场通讯的通讯效率最好,此时移动端直接与目标车端进行近场通讯即可,无需再进行后续操作;如果不满足,再启动移动端的远场通讯的功能,判定移动端与目标车端是否满足远场通讯条件,如果满足,移动端与目标车端进行远场通讯即可;如果不满足,再启动移动端的多级通讯的功能,移动端按照多级通讯方式与目标车端建立通讯连接。
上述多级通讯方式进行多级通讯的过程主要针对一些大型的地下停车场,由于地下没有广域网通讯信号的覆盖,移动端与车端无法进行广域网通信,并且由于地下停车场范围比较大,移动端与车端距离较远,不能进行近场通讯方式,这种条件下如何实现通讯连接的情况。
具体实施时,当移动端与目标车端不能直接进行近场通信,并且移动端不能通过广域网直接接收到目标车端反馈的通讯信号,则移动端与目标车端之间不可以通过广域网直接建立远场通讯,目标通讯方式为多级通讯方式,基于多级通讯方式通过其他车端向目标车端发送通讯连接请求,进而通过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建立通讯连接。其中,多级通讯方式为移动端借助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建立的近场通讯网络,与目标车端进行通讯的通讯方式。
近场通讯网络中的各个车端以及移动端都是预先认证过的设备,这样构建近场通讯网络时近场通讯网络内的设备之间不需要配对过程,可以直接进行近场通讯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在不同场景下分别对应不同的通讯方式,能够使得移动端与目标车端无论处于哪种通讯情况都能确定对应的目标通讯方式,进而建立通讯连接,保证了移动端与目标车端之间的通讯连接效果,避免由于通讯方式单一,一旦通讯连接出错,导致通讯中断或通讯速率降低的情况。
当移动端与目标车端之间距离较远并且没有广域网时,可以通过多级通讯方式建立通讯连接,避免在距离较远或者没有广域网的场景下出现不能进行通讯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感。另外,当场景切换后,目标通讯方式随之切换,不会出现场景变换而不能进行通讯连接的问题。
下面实施例具体描述各种目标通讯方式建立通讯连接的过程:
(一)移动端与目标车端进行通讯时,目标通讯方式包括:
(1)近场通讯方式
当目标车端处于移动端的近场通讯模块的近场通讯范围内,则目标通讯方式为近场通讯方式。其中,近场通讯模块包括下列至少之一:蓝牙通讯模块(例如,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简称BLE)、无线载波通讯模块(Ultra Wide Band,简称UWB)和无线智能配网通讯模块(WiFi Smart Config)。
(2)远场通讯方式
当目标车端和移动端均处于广域网内,则目标通讯方式为远场通讯方式。远场通讯方式即通过服务器进行通讯。
(3)多级通讯方式
当目标车端不处于移动端的近场通讯范围内且移动端不能通过广域网直接接收到目标车端反馈的通讯信号,则目标通讯方式为多级通讯方式。其中,多级通讯方式为借助目标车端周围的其他车端进行通讯。
多级通讯方式包括:第一多级通讯方式和/或第二多级通讯方式。
具体地,当近场通讯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他车端都不能通过广域网直接与移动端通讯,则目标通讯方式为第一多级通讯方式。第一多级通讯方式为移动端与其他车端之间为近场通讯方式且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之间也为近场通讯方式。
具体地,当近场通讯网络中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车端能通过广域网直接与移动端通讯,则目标通讯方式为第二多级通讯方式。第二多级通讯方式为移动端与其他车端之间为远场通讯方式且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之间为近场通讯方式;或者移动端与其他车端之间为近场通讯方式且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之间为远场通讯方式;或者基于移动端建立的近场通讯网络的其他车端,能够与基于目标车端建立的另一个近场通讯网络的其他车端进行远场通讯。
(二)多级通讯方式过程:
在进行多级通讯方式时,各个车端都在时刻进行广播和扫描,车端确定自身车端能扫描到的车端数量以及被扫描到的车端数量。
对扫描到的车端的通讯信号强度进行判断,例如通讯信号强度范围设置为-85dBm<RSSI<-40dBm;将广播信息以合并形式发送至扫描到的其他车端;扫描到其他车端发来的合并形式的广播信息,做禁止传输处理。
在上述过程中,通过对扫描到的车端的通讯信号强度是否在预设的通讯信号强度范围进行判断,可以避免通讯时数据丢失和通讯拥堵的问题。扫描到其他车端发来的合并形式的广播信息,做禁止传输处理,可以避免在传输过程中陷入循环。
对被扫描到的车端的通讯信号强度进行判断;接收被扫描到的车端发来的广播信息;扫描到其他车端发来的合并形式的广播信息,做禁止传输处理。
基于广播信息的多级通讯完成。
(三)广播信息
在进行多级通讯方式时,广播信息中包括下列至少之一:通讯信号加强指令、通讯信号判断指令、通讯层级、目标车端信息和目标车端位置信息。其中,通讯信号加强指令可以拉高通讯模块的通讯能力。通讯信号判断指令可以实现扫描信号判断。通讯层级可以确定进行多级通讯方式的传输级数,根据计算、存储、广播长度和时隙做综合判断层级。目标车端信息和目标车端位置信息可以实现对目标车端进行定位。
(四)车端条件判断
当移动端与目标车端之间的目标通讯方式为第二多级通讯方式时,其他车端与所述移动端之间的远场通讯方式是通过服务器建立的通讯连接,所述其他车端是通过所述服务器判断满足预设的车端信号强度条件和/或车端信号延迟条件的车端。
(五)多级通讯的通讯模式
(1)静默通讯:目标车端与其他车端之间的近场通讯网络中每辆车都可以缓存网络中的其他车端的信息,包括车端信息和相对位置信息。以便于接收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响应,提升用户体验感。
(2)请求通讯:车端接收到移动端的任务请求,基于任务请求进行通讯。
(六)多模块并行
当传输数据的数量较多时,启动多模态调度发送策略,将传输数据进行拆分,通过不同的近场通讯模块进行通讯。
通过上述实施例,在不同场景下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通讯方式,当移动端与目标车端之间距离较远或者没有广域网时,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多级通讯方式的方式建立通讯连接,避免不能进行通讯的问题出现,提升用户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先为每个通讯方式设置一个定位方式,所述定位方式包括:与所述多级通讯方式对应的多级定位方式,其中,所述多级定位方式为所述移动端通过其他车端对目标车端进行定位。
其中,定位方式还包括:与近场通讯方式对应的近场定位方式;和/或与远场定位方式对应的远场定位方式(例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和/或北斗卫星定位)。
所述设备间进行定位之前,还包括:
步骤A,从多个定位方式中确定与所述目标通讯方式对应的目标定位方式。
具体实施时,如果该目标定位方式是近场定位方式,则移动端直接基于近场通讯的情况,利用近场通讯模块进行距离和方位的确定,进而实现对目标车端的定位。如果该目标定位方式是远场定位方式,则移动端直接基于远场通讯的情况,利用设置在目标车端的GPS定位模块、和/或北斗定位模块,进行远场定位,并将远场定位结果通过远场通讯连接发送给移动端。
本实施例针对多级定位方式的具体定位实现过程具体如下:
步骤B,响应于所述目标定位方式为所述多级定位方式,根据所述多级定位方式生成多级定位指令,将所述多级定位指令发送至其他车端,以供其他车端将所述多级定位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车端,并基于多级定位指令确定第一位置参数,以及接收所述目标车端基于多级定位指令确定的第二位置参数。
以上述步骤为基础,对应设备间定位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a,接收所述其他车端发来的所述第一位置参数和所述第二位置参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端与所述其他车端的第一相对位置,以及根据所述第二位置参数确定所述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的第二相对位置。
步骤b,依据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和所述第二相对位置,确定所述移动端与所述目标车端的第三相对位置对所述目标车端进行定位。
具体实施时,其他车端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对应的第一位置参数也为一个或者多个。针对多个其他车端时:移动端根据距离的远近依次通过各个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建立通讯连接;然后目标车端对应的第二位置参数,以及不能直接与移动端连接的各个其他车端的第一位置参数,均依次传递发送至能与移动端直接连接的其他车端,直接连接的其他车端将自身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不能直接连接的各个其他车端的第一位置参数和目标车端的第二位置参数,均一起或者陆续发送给移动端。以供移动端根据这些位置参数进行位置转换运算,定位该目标车端。
另外还可以将目标车端的定位(包括与移动端的方向和距离)进行显示。
具体实施时,对于第一位置参数和/或第二位置参数,可以包括:本地位置信息,或者用于确定本地位置的辅助参数(例如,方位、距离或者信号反馈时间)。这样移动端能够根据位置参数对目标车端进行定位,例如,确定目标车端相对移动端的方位和距离,使得即使近场定位和远场定位都不能实现的时候,也能通过多级定位实现对目标车端的定位,保证移动端对目标车端的定位效果,使得用户使用移动端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目标车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级通讯方式包括:第一多级通讯方式和/或第二多级通讯方式,具体如上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针对第一多级通讯方式对应的第一多级定位方式为:移动端基于近场通讯网络中参与的一个或多个其他车辆依次进行近场定位确定相应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其他车辆接收到的目标车端进行近场定位确定的第二位置参数;进而基于第一位置参数和第二位置参数按照上述的多级定位的过程进行对目标车端定位。
针对第二多级通讯方式对应的第二多级定位方式分为:
(一)针对移动端与其他车端之间为远场通讯方式且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之间为近场通讯方式,这种第二多级通讯:
移动端与近场通讯网络中的一个其他车端I是远场通讯连接,则该其他车端I会通过远场定位自身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该其他车端I通过近场通讯网络接收不直接与移动端连接的其他车端II(可能是0个或1个或多个)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近场通讯网络中目标车端的第二位置参数;该其他车端I会通过远场通讯将这些第一位置参数和第二位置参数反馈给移动端,移动端进而对目标车端进行定位。
(二)针对移动端与其他车端之间为近场通讯方式且其他车端与目标车端之间为远场通讯方式,这种第二多级通讯:
移动端与近场通讯网络中最近的一个其他车端I是近场通讯连接,则该其他车端I会通过近场定位自身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该其他车端I通过近场通讯网络接收不直接与移动端连接的其他车端II(可能是0个或1个或多个)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通过远场通讯接收目标车端通过远场定位的第二位置参数;该其他车端I会通过近场通讯将这些第一位置参数和第二位置参数反馈给移动端,移动端进而对目标车端进行定位。
(三)针对基于移动端建立的近场通讯网络的其他车端,能够与基于目标车端建立的另一个近场通讯网络的其他车端进行远场通讯,这种第二多级通讯:
移动端与近场通讯网络中最近的一个其他车端I是近场通讯连接,则该其他车端I会通过近场定位自身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该其他车端I通过与其他车端II(不直接和移动端连接)的远场通讯连接,接收其他车端II的第一位置参数;以及其他车端II基于另一个近场通讯网络接收目标车端通过近场定位的第二位置参数,并将该第二位置参数发送给其他车端I;该其他车端I会通过近场通讯将这些第一位置参数和第二位置参数反馈给移动端,移动端进而对目标车端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设备识别装置,设置于第一设备。
参考图2,图2为实施例的设备识别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201,被配置为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
第一广播发送模块202,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通讯参数调整模块203,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设备识别模块204,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模块,所述通讯参数调整模块203具体包括:
第一参数提高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均为接收失败,提高所述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模块,所述通讯参数调整模块203具体包括:
第一接收强度获取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均为接收成功,获取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第二参数提高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存在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低于第一预设强度,确定所述接收强度低于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为第一目标通讯模块,提高所述第一目标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
第一指令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所述第二设备中的第二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多个通讯模块,所述通讯参数调整模块203具体包括:
第二指令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多个通讯模块中,存在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为存在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且存在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为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控制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提高通信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令发送单元具体包括:
数量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
第二接收强度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获取所有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目标模块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确定至少一个所述接收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的,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为第二目标通讯模块;
第三参数提高子单元,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目标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提高通信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广播获取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进行扫描,获取第三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为根据第三设备的设备信息生成的广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三功能码信息,所述第三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广播解析模块,被配置为解析所述第三特征广播,判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规则;
功能码解密模块,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符合预设的规则,解密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包含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以供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识别所述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指令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根据所述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公开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设备识别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设备识别方法。
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设备识别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设备识别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上述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存储的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设备识别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所述车辆设备实现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设备识别方法。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设备识别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公开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公开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公开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设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含第一通讯模组,包括:
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
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模块,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包括:
响应于所述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均为接收失败,提高所述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通讯模块,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包括:
响应于所述通讯模块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均为接收成功,获取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响应于存在所述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低于第一预设强度,确定所述接收强度低于预设强度的通讯模块为第一目标通讯模块,提高所述第一目标通讯模块的通讯参数;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所述第二设备中的第二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包括多个通讯模块,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包括:
响应于所述多个通讯模块中,存在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为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且存在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为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
控制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提高通讯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
响应于确定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获取所有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的接收强度;
确定所述接收强度大于第二预设强度,且所述接收成功的通讯模块为第二目标通讯模块;
控制所述第二目标通讯模块向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发送第二通讯参数提高指令,以供所述接收失败的通讯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通信参数提高指令提高通讯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进行扫描,获取第三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为根据第三设备的设备信息生成的广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三功能码信息,所述第三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解析所述第三特征广播,判断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的规则;
响应于所述第三特征广播中的数据符合预设的规则,解密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包含所述第三功能码信息的第一特征广播,以供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识别所述第一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根据所述第三通讯参数提高指令提高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
8.一种设备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第一设备,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生成第一特征广播,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广播中包括第一功能码信息;
第一广播发送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通讯模组将所述第一特征广播进行广播,以供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广播时,根据所述第一特征广播生成包含所述第一功能码信息的第二特征广播,并发送至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与第一设备建立短距离通信的其他设备;
通讯参数调整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通讯模组对所述第二特征广播的接收情况,对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进行调整;
设备识别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第一通讯模组的通讯参数调整完成,识别所述第二设备。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
CN202310730102.8A 2023-06-19 2023-06-19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Pending CN1165675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0102.8A CN116567576A (zh) 2023-06-19 2023-06-19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0102.8A CN116567576A (zh) 2023-06-19 2023-06-19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7576A true CN116567576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6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30102.8A Pending CN116567576A (zh) 2023-06-19 2023-06-19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75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7831B (zh) 关于物联网设备的信息交互方法、装置及设备
EP345927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0026761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wireless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method thereof
US11553349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8024308B (zh) 无线接入点分享、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US2022025664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data communication in nan protocol-based network environment
US2023018000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to provide ranging-based service
US1142566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8289290B (zh) 一种用于连接智能穿戴设备与无线接入点的方法与设备
US20220322479A1 (en) Method for Rejoining Network after Network Disconnection of Mobile Terminal and Related Devices
US11457446B2 (e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for beam selec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l positions of terminal devices
JP7481065B2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807780B2 (en) Data sharing system
US10389184B2 (en) Data transfer using beamed power
CN116567576A (zh) 设备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EP3840434B1 (en) Device-to-device service restric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KR20200105302A (ko) 무선 통신을 확장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108848066B (zh) 一种终端的通信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6567577A (zh) 车辆的通讯方法、车端、移动端及通讯系统
JP2020113858A (ja) 通信装置
CN116782175A (zh) 车机互联的处理方法、移动端、车端及通讯系统
KR102295151B1 (ko) 주파수 가변기를 이용한 차량간 데이터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1702532B1 (ko) 무선 액세스 포인트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방법
KR102145487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6684850A (zh) 车机互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