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8460A -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8460A
CN116548460A CN202211230405.5A CN202211230405A CN116548460A CN 116548460 A CN116548460 A CN 116548460A CN 202211230405 A CN202211230405 A CN 202211230405A CN 116548460 A CN116548460 A CN 116548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notefuran
lufenuron
test
agent
caulif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304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通
冯塔
曹巧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Meib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Meib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Meib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Meib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3040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484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48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84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2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 A01N47/34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containing the groups, e.g. biuret; Thio analogues thereof; Urea-aldehyde condensation produ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2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 A01N25/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containing liquids as carriers, diluents or solvents
    • A01N25/04Dispersions, emulsions, suspoemulsions, suspension concentrates or g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the sequences of atoms O—N—S, X—O—S, N—N—S, O—N—N or O-halogen,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bonds each atom has and with no atom of these sequences forming part of a heterocyclic 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4Insectic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所述的组合物由呋虫胺、虱螨脲、助剂组成,制成悬浮剂,其中呋虫胺与虱螨脲的重量比为2:1~5:1。本发明组合物弥补了目前花椰菜菜青虫无药可用的市场空白,还可以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提高了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效果,尤其对抗性害虫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农民的用药成本,同时利于环境、食物安全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背景技术
呋虫胺为日本三井公司研发的烟碱类杀虫剂。其与现有的烟碱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可谓大相径庭,它的四氢呋喃基取代了以前的氯代吡啶基、氯代噻唑基,并不含卤族元素。该药剂具有触杀、胃毒、和根部内吸性强、速效高、持效期长3-4周(理论持效性43天)、杀虫谱广等特点,且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并在很低的剂量即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水稻、棉花、蔬菜、果树、烟叶等多种作物上的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粉虱及其抗性品系,同时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双翅目、甲虫目和总翅目害虫有高效,并对蜚蠊、白蚁、家蝇等卫生害虫有高效。
虱螨脲通用名称Lufenuron,化学名称RS)-1-[2,5-二氯-4-(1,1,2,3,3,3-六氟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白色结晶体。主要用于防治棉花、玉米、蔬菜、果树等鳞翅目等幼虫;也可作为卫生用药;还可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花椰菜菜青虫,是危害花椰菜的重要害虫。苗期虫害常集中在心叶,影响包心。在留种株上,危害嫩茎、幼荚和籽粒。害虫以啃食作物为生,虫害较轻时会咬食作物出现成孔洞,虫害高发时会将叶片和表皮全部吃光,严重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导致植株死亡。因为幼虫食量大,具有钻蛀菜心进行危害的特点,不宜防治,因此,对菜青虫要及时预防和防治,是避免虫害发展蔓延、降低危害的最有效途径。
针对花椰菜菜青虫,目前市场合法合规登记可以使用的产品只有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因此,针对花椰菜上的虫害防治,几乎无药可用。
将两种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剂进行混配,可从多方面对害虫共同作用,达到有效防治害虫的目的,同时降低了药剂在田间的使用剂量,尤其针对抗性害虫,兼具速效与持效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减少药剂对环境的污染,也降低了害虫对药剂产生抗性的风险,将呋虫胺与虱螨脲制成混配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也弥补了防治花椰菜害虫的市场空白。因此,呋虫胺与虱螨脲混配在农业生产上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其可以有效防治花椰菜菜青虫,兼具速效与持效,弥补了防治花椰菜害虫的市场空白,还具有环保、降低成本的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组合物由呋虫胺、虱螨脲,助剂组成,制成悬浮剂,其中呋虫胺与虱螨脲的重量比为2:1~5:1,优选的重量比为5:1。
进一步地,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100~600克/升,优选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300克/升。
进一步地,所述的助剂选自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增稠剂、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组合物有效成分用药量为67.5~112.5克/公顷,优选的用药量为90~112.5克/公顷。
进一步地,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用水量为450~750升/公顷,优选的用水量为600~750升/公顷。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百分百组分及含量:呋虫胺75~500克/升、虱螨脲25~200克/升、分散剂10~100克/升、润湿剂10~100克/升、消泡剂1~20克/升、增稠剂2~30克/升、防冻剂0~100克/升、防腐剂0~20克/升、水余量。
本发明的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该组合物对花椰菜菜青虫有明显增效,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低毒高效,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安全间隔期短;(3)兼有速效和长效;(4)延缓了害虫抗药性;(5)弥补了防治花椰菜害虫的市场空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施例1 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98%呋虫胺原药255.10克、98%虱螨脲原药51.02克、EO-PO嵌段共聚物10克、聚羧酸盐20克、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20克、乙二醇50克、黄原酸胶1.2克、硅酸镁铝2克、有机硅酮2克、苯甲酸钠5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实施例2 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98%呋虫胺原药255.10克、98%虱螨脲原药51.02克、烷基萘磺酸盐甲醛聚合物25克、烷基糖苷20克、丙二醇40克、聚乙烯醇4克、C8-10脂肪醇类0.8克、柠檬酸1克、白炭黑3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实施例3 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98%呋虫胺原药255.10克、98%虱螨脲原药51.02克、烷基萘磺酸盐30克、蓖麻油聚氧乙烯醚25克、丙三醇60克、黄原酸胶3克、有机硅消泡剂1克、苯甲酸钠4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实施例4 12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98%呋虫胺原药81.63克、98%虱螨脲原药40.82克、木质素磺酸盐15克、多芳基酚基聚氧乙烯醚50克、尿素30克、聚乙烯醇5克、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0.5克、苯甲酸钠5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12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实施例5 4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98%呋虫胺原药306.12克、98%虱螨脲原药102.04克、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30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克、丙三醇50克、葡萄糖3克、硅酸镁铝0.5克、有机硅酮消泡剂10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4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实施例6 6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98%呋虫胺原药510.20克、98%虱螨脲原药102.04克、聚羧酸钠20克、EO-PO嵌段共聚物10克、十二烷基硫酸钠40克、乙二醇50克、黄原酸胶1克、苯甲酸钠2克、有机硅酮消泡剂10克、水加至1000克,制得6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
实施应用例二:
呋虫胺、虱螨脲及混配对花椰菜菜青虫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实验
1试验目的
在室内测定呋虫胺与虱螨脲及其不同混配组合对花椰菜菜青虫的毒力,并进行增效作用评价,明确二者的适配性,为呋虫胺与虱螨脲混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实验条件
2.1供试靶标
菜青虫(Pieris rapae(Linnaeus))卵粒采自山东省泰安市范镇田庄村花椰菜田内,卵粒采集后在室内孵化,并用新鲜甘蓝叶片饲养至3龄幼虫,选择健康一致的3龄幼虫(第2d)作为试验的标准试虫。
2.培养条件
饲养温度(25土1C)、光照(光暗比14:10)、湿度(60%~70%)。
3试验设计
3.1试验药剂
呋虫胺(Dinotefuran)98%原药;虱螨脲(Lufenuron)98%原药。
3.2药剂配置
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准确称取呋虫胺1.0204g,用DMF溶解定溶至100mL容量瓶,配制成1×104mg/L呋虫胺母液,备用。
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准确称取虱螨脲1.0204g,用DMF溶解定溶至100mL容量瓶,配制成1×104mg/L虱螨脲母液,备用。
将呋虫胺与虱螨脲按下列配比混配,呋虫胺:虱螨脲=7:1、6:1、5:1、3:1和2:1五个配比,每个配比也分别配制成1×104mg/L的混合母液,备用。
在预试试验的基础上,每个药剂单剂及不同比例混配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系列质量浓度处理,具体处理剂量如下:
呋虫胺(A):16、8.0、4.0、2.0、1.0mg/L;
虱螨脲(B):6.0、3.0、1.5、0.75、0.375mg/L;
A:B(7:1):12、6.0、3.0、1.5、0.75mg/L;
A:B(6:1):12、6.0、3.0、1.5、0.75mg/L;
A:B(5:1):10、5.0、2.5、1.25、0.625mg/L;
A:B(3:1):8.0、4.0、2.0、1.0、0.5mg/L;
A:B(2:1):8.0、4.0、2.0、1.0、0.5mg/L。
根据上述剂量设置,分别配制各种药液。将呋虫胺母液、虱螨脲母液和两者混合母液分别用含有0.1%的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至上述设计浓度,每浓度药液量为100mL。以最高设计浓度中不含药剂的等量DMF和0.1%吐温80水溶液作为空白对照。
4试验方法
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挑选未施药的新鲜叶片,用清水洗去表面尘土并自然晾干,打成大小合适的叶碟(直径约2.3cm),用镊子夹住,将叶碟分别在配制好的各浓度药液中浸渍10s后取出,并自然晾干。浸叶时,先浸对照,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依次进行。将上述叶碟放入含有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放入8片叶碟,然后接入20头菜青虫3龄幼虫(第2d)并做好标记,最后用保鲜膜封口,用大头针扎呼吸孔。将处理完的试虫置于温度(25±1℃)、光照(光暗比14:10)、湿度(60%~70%)的光照培养箱内,饲养观察。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调查时间和方法
药剂处理96h后,检查各处理死、活虫数。幼虫死亡标准:用尖头镊子尖轻触试虫虫体,有明显中毒症状且不能正常爬行者为死亡。
5.2数据统计分析
空白对照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空白对照死亡率在5%~20%,用公式(2)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20%以上,则需重做试验。
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按照公式(1)和(2)计算。
公式(1):P1=(K/N)×100
式中:P1为死亡率(%);
K为死亡虫数(头);
N为处理总虫数(头)。
公式(2):P2=[(Pt-P0)/(1-P0)]×100
式中:P2为校正死亡率(%);
Pt为处理死亡率(%);
P0为空白处理死亡率(%)。
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两种单剂和五种配比的毒力回归方程和LC50、LC90以及95%置信限,并记录每个处理所有重复的原始数据。
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按公式(3)、(4)、(5)、(6)计算。
公式(3):TI=(S/T)×100
式中:TI为供试单剂实测的毒力指数;
S为标准药剂的LC50(mg/L);
T为供试单剂的LC50(mg/L)。
公式(4):ATI=(S/M)×100
式中:ATI为混剂实测的毒力指数;
S为标准药剂的LC50(mg/L);
M为供试混剂的LC5o(mg/L)。
公式(5):TTI=TIA×PA+TIB×PB
式中:TTI为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
TIA为A药剂的毒力指数;
PA为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TIB为B药剂的毒力指数;
PB为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公式(6):CTC=(ATI/TTI)×100
式中:CTC为共毒系数;
ATI为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为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6实验结果
表1呋虫胺与虱螨脲混配对花椰菜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试验结果表1看出,试验药剂虱螨脲对花椰菜菜青虫3龄幼虫有较好的毒力,LC50值为1.5158mg/L,LC90值为5.7368mg/L;呋虫胺也有较高的毒力,LC50值为3.9605mg/L,LC90值为16.3076mg/L;两种药剂不同比例混配对花椰菜菜青虫3龄幼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3.0985、2.8900、2.4529、2.2599和2.0954mg/L,共毒系数CTC分别达106.37、111.38、127.26、124.89和122.92。说明呋虫胺和虱螨脲在试验设计配比2:1~5:1范围内CTC均大于120,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以5:1配比的共毒系数(CTC)最大,增效作用最显著。试验设计配比为7:1和6:1时,对花椰菜菜青虫3龄幼虫有相加作用。
应用实施例三:实施例1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1试验目的
验证申请人研发的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对花椰菜菜青虫的防治效果及对花椰菜的安全性,明确田间使用剂量及应用技术,为农药登记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依据
本试验遵从《农药登记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农业行业标准《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质量管理规范》(NY/T2885-2016)、《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鳞翅目幼虫》(GB/T 17980.13-2000)和本试验单位SOP《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鳞翅目幼虫药效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XAU-SOP-I-014)相关要求进行。
3实验地点
本试验安排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
4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花椰菜菜青虫;
试验作物:花椰菜,品种为华松,生长情况:花椰菜2022年4月15日移栽于大田。试验期间处于莲座期。株行距40×50cm、密度3500株/亩,试验田前茬作物为白菜。
5试验设计和安排
5.1药剂用量与编号
表2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5.2施药时间和次数
在花椰菜菜青虫低龄幼虫发生期开始施药,按照各处理所要求的用药量称量药剂,兑水常规喷雾,要求喷雾均匀一致,不重喷、漏喷。空白对照喷施清水,2022年5月10日施药一次。
5.3使用容量
亩喷药液40升,每公顷喷药液量600升。
5.4调查时间和次数
参考农业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鳞翅目幼虫》,GB/T 17980.13-2000。和本试验单位SOP《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鳞翅目幼虫药效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XAU-SOP-I-013)相关要求进行。
第一次调查:2022年5月10日,施药前调查并记录虫口基数。
第二次调查:2022年5月13日,药后3天,记录残虫数量。
第三次调查:2022年5月17日,药后7天,记录残虫数量。
第四次调查:2022年5月20日,药后10天,记录残虫数量。
每小区随机调查五个点,每点调查五株,调查整个植株。
5.5药效计算方法
式中:PT0—药剂处理区药前虫数;
PT1—药剂处理区药后虫数;
CK0—空白对照区药前虫数;
CK1—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
6实验结果
表3实施例1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实施例1防治花椰菜菜青虫,药后3、7、10天防效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可得:药后3天,试验药剂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的用量为15毫升/亩(A)、20毫升/亩(B)和25毫升/亩(C)时,对花椰菜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65.21%、74.17%和85.72%;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的用量为40毫升/亩(D)、50克/升虱螨脲乳油的用量为50毫升/亩(E)的防效分别为64.21%、62.03%。药后7天,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对花椰菜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81.55%、85.65%、94.08%、79.22%、81.76%。药后10天,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对花椰菜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87.63%、92.48%、97.83%、83.76%、87.77%。
方差分析表明,药后3天,试验药剂C与A与B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C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B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A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药后7天,试验药剂C与A和B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A与B防效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药剂C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B与对照药剂D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E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药剂A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药后10天,试验药剂C与A和B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A与B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试验药剂C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药剂B与对照药剂D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E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药剂A与对照药剂D、E防效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施用试验药物对供试作物的叶片及植株产生任何药害,也未发现其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四:实施例2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药剂及用量同应用实施例三。
1实验地点
本试验安排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榔梨街道。
2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花椰菜菜青虫;
试验作物:花椰菜,品种为新农65天松花花椰菜,试验时花椰菜处于结球期,生长较均匀一致。
3施药时间和次数
2020年6月13日,共施1次药。
4使用容量
亩喷药液50升,每公顷喷药液量750升。
5调查时间、次数和方法
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幼虫数),药后1、3、7天各调查一次活虫数。
每小区随机标记5点,每点调查4株,共20株,分别调查每株花椰菜叶片上的害虫数量,计数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6药效计算方法
7实验结果
表4实施例2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注: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在0.05水平上的差异,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1水平上的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由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2被试物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于花椰菜菜青虫低龄幼虫期在供试剂量下对花椰菜菜青虫均有良好的防效。药后1天,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67.5、90、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6.04%、69.84%、74.32%,速效性较好,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显著优于其67.5和90克/公顷处理的防效;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各处理的防效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物50克/升虱螨脲乳油有效成分用量37.5克/公顷的防效,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90和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与对照物20%呋虫胺可溶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20克/公顷的防效无显著差异。
药后3天,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67.5、90、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8.50%、92.87%、95.25%,防效达到较高水平,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90和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相当,均显著优于其67.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90和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物20%呋虫胺可溶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20克/公顷的防效,与对照物50克/升虱螨脲乳油有效成分用量37.5克/公顷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
药后7天,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67.5、90、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0.70%、94.18%、96.38%,菜青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持效性优异,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90和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相当,均显著优于其67.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90克/公顷处理的防效与两个对照物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12.5克/公顷处理的防效极显著优于对照物20%呋虫胺可溶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20克/公顷的防效。
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施用试验药物对供试作物的叶片及植株产生任何药害,也未发现其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五:实施例3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药剂及用量、药效计算方法同应用实施例三。
1实验地点
本试验安排在天津市武清区。
2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花椰菜菜青虫;
试验作物:花椰菜,品种为“雪剑7号”;5月上旬畦式育苗移栽,每畦2垄,株距35-40cm,时值抱球期。
3施药时间和次数
2022年6月1日,共施1次药。
4使用容量
亩喷药液40升,每公顷喷药液量600升。
5调查时间、次数和方法
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第2天(2022.06.03)、第7天(06.08)和第10天(06.11)分别调查标记花椰菜植株上的菜青虫活幼虫数。共调查4次。
采用田间自然发生种群数目为虫口基数;每小区顺行选取10株有虫花椰菜,全株调查花椰菜叶片正反面及花球上的菜青虫活幼虫数,药后第2、7、10天调查虫口减退情况。
6实验结果
表5实施例3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实施例3防治花椰菜菜青虫药效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药后第2天,供试药剂300克/升呋虫胺·虱螨脲悬浮剂低、中间、高各剂量处理对花椰菜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77.19%、82.03%和84.23%,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6.27%、83.29%。供试药剂高剂量处理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且差异明显;其中间剂量处理的防效接近对照药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且差异不明显,防效高于20%呋虫胺可溶粒剂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且差异明显;供试药剂低剂量处理的防效略优于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相应处理的防效并相当。
药后第7天,供试药剂低、中间、高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分别上升至82.05%、84.57%和86.99%,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分别上升至82.65%、85.23%。供试药剂高剂量处理的防效高于另一对照药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但差异不明显;供试药剂中间剂量处理的防效,接近对照药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处理的防效但差异不显著;供试药剂低剂量处理的防效接近接近另一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或相当。
药后第10天,供试药剂低、中间、高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分别继续上升至83.57%、87.57%和89.15%,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分别上升至83.30%、86.71%。供试药剂高剂量处理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处理,且均极显著优于对照处理的防效;供试药剂中间剂量处理的防效与另一对照药剂50克/升虱螨脲乳油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接近并相当;供试药剂低剂量处理的防效略优于另一对照药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相应剂量处理的防效并相当,均极显著不及前二组处理的防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组合物由呋虫胺、虱螨脲,助剂组成,制成悬浮剂,其中呋虫胺与虱螨脲的重量比为2: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呋虫胺与虱螨脲的重量比为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呋虫胺与虱螨脲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100~600克/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呋虫胺与虱螨脲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为300克/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剂选自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增稠剂、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组合物有效成分用药量为67.5~112.5克/公顷。
CN202211230405.5A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Pending CN1165484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0405.5A CN116548460A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0405.5A CN116548460A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8460A true CN116548460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4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30405.5A Pending CN116548460A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484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3605B (zh) 一种丁烯氟虫腈与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12772649A (zh) 一种含环丙氟虫胺的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14916555B (zh) 一种含双三氟虫脲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害螨的用途
CN114847293B (zh) 一种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10712A (zh) 一种含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418604B (zh) 一种含有亚硒酸钠和甲基硫菌灵的杀菌组合物
CN116548460A (zh) 一种含呋虫胺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花椰菜菜青虫的应用
CN112400903A (zh) 一种白僵菌和腈吡螨酯复配杀虫组合物
CN113207897A (zh) 一种含精甲霜灵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466414A (zh) 杀小地老虎的药剂
CN105767011A (zh) 一种促进病株恢复的线虫颗粒剂
CN111165503A (zh) 一种含氟噁唑酰胺和鱼藤酮的农药组合物
CN106135238B (zh) 一种含藻酸丙二醇酯和环氧虫啶的农药组合物
CN115968892B (zh) 一种防治芋田红蜘蛛的杀虫组合物
CN114794136B (zh) 一种防治橘红潜叶蛾的农药组合物
CN109329293A (zh) 一种含有丁虫腈和苦参碱的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15299446B (zh) 一种含虫螨腈的纳米悬浮剂组合物
CN116172006B (zh) 一种防治苦瓜瓜实蝇的杀虫剂组合物
CN116548452A (zh) 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的组合物防治花椰菜小菜蛾的用途
CN113796384B (zh) 一种含双三氟虫脲与虫螨腈的杀虫组合物
CN109907051B (zh)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炔螨特的杀虫组合物
CN116548462A (zh) 一种含呋虫胺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葱蓟马的应用
CN109122692B (zh) 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虫杀螨农药组合物
CN116548441A (zh) 一种组合物用于防治葱甜菜夜蛾上的用途
CN116548453A (zh) 一种含灭蝇胺的悬浮组合物用于防治葱斑潜蝇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