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6539A -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6539A
CN116546539A CN202310618511.9A CN202310618511A CN116546539A CN 116546539 A CN116546539 A CN 116546539A CN 202310618511 A CN202310618511 A CN 202310618511A CN 116546539 A CN116546539 A CN 116546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be
antenna
probe ring
r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185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斌辉
赵凯
黄林轶
徐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lectronic Product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lectronic Product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lectronic Product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Electronic Product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1061851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465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46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6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5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9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2Simulation models, e.g. distribution of spectral power density 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for a given geographic reg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性能测量系统和方法。该性能测量系统包括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其中,终端暗室包括被测终端,以及环绕于被测终端的天线探头阵列;天线探头阵列包括位于水平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与水平探头环相互垂直且直径相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位于球体的象限上;球体是以被测终端为球心、以水平探头环的直径为球体直径构建的,且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将球体均匀划分为多个象限。采用本方法能够实现在与实际应用场景相同的信道环境下,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Description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多入多出天线(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的空中下载技术(OvertheAir,OTA)测试的目的是保证在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被测终端在各种复杂的实际使用环境及用户使用状态下的无线性能。
现有技术中,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是基于一个终端暗室和一些均匀分布于被测终端周围的天线探头,利用信道仿真器模拟真实环境的传播信道,利用基站仿真器模拟可配置的基站信号,提供一个可重复、可控制的静态测试环境。然而,这种测试方式所采用的天线探头数量较多,且位置固定,存在成本较高、灵活性较差、仿真精度有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能够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信道环境,从而直接测量出被测终端在当前信道环境下的性能数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性能测试系统,该性能测试系统包括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其中,终端暗室包括被测终端,以及环绕于被测终端的天线探头阵列;天线探头阵列包括位于水平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与水平探头环相互垂直且直径相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位于球体的象限上;球体是以被测终端为球心、以水平探头环的直径为球体直径构建的,且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将球体均匀划分为多个象限;
5G基站仿真器,用于发射射频信号;
中间仪表,用于根据信道模型对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下行信号,并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将下行信号发送至被测终端;
被测终端,用于基于接收到的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并根据下行信号和上行信号,确定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仪表包括:第一变频功放器、第二变频功放器和信道仿真器;
第一变频功放器,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处理,得到第一功放信号,并将第一功放信号传输至信道仿真器;
信道仿真器,用于根据信道模型对第一功放信号进行衰减处理,得到第一衰减信号,并将第一衰减信号传输至第二变频功放器;
第二变频功放器,用于对第一衰减信号进行上变频处理,得到下行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水平探头环呈水平方向放置,且水平探头环上安装有12个天线探头,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方位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垂直探头环包括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其中,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正交,且均与水平探头环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垂直探头环上安装有11个天线探头,且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俯仰角;
第二垂直探头环上安装有10个天线探头,且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俯仰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垂直探头环、第二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将球体均匀划分为8个象限;每一象限上分布一个可重构俯仰探头环;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安装有2个天线探头和1个转动电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安装有1个滑轨,位于滑轨上的天线探头可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暗室,还用于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调整天线探头阵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5G基站仿真器为真实基站,则5G基站仿真器通过空口方式,与中间仪表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性能测试方法,应用于性能测试系统中的终端暗室,该方法包括:
获取中间仪表发送的下行信号;其中,下行信号是中间仪表对性能测试系统中的5G基站仿真器发送的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的;
根据下行信号,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
根据下行信号和上行信号,确定性能数据。
上述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通过在终端暗室中设置水平探头环、垂直探头环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进而使天线探头阵列环绕于被测终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进一步的,由5G基站仿真器发射射频信号,中间仪表根据信道模型对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将得到的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发送至被测终端;被测终端根据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建立了完整的端到端测试链路,能够实现在与实际应用场景相同的通信环境下,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确定,提高被测终端的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性能测试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终端暗室的结构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终端暗室中天线探头阵列的结构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暗室中天线探头阵列的结构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中间仪表的结构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5G基站仿真器的结构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性能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目前,作为首个主推的通信标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标准己经基本冻结。从设备形态来看,5G新空口(New Radio,NR)是结合大功率(200W)、大带宽(100MHz)和大规模天线技术形成的新型基站,并且,5G NR具备多个子载波且可以进行波束赋形。
在5G时代,随着毫米波频段和MIMO技术的使用,5G收发设备的天线系统更加集成与复杂,常规的传导测试方法不再适用于5G的天线系统性能测试。同时,5G时代的信道模型也从二维转变为三维,传统的二维多探头暗室需要在垂直方位增加探头来模拟三维信道模型俯仰角度域的信息,因此,二维排列的多探头暗室演进为三维探头排列,以支持被测终端的性能测试。
现有技术中,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是基于一个终端暗室和一些均匀分布于被测终端周围的天线探头,利用信道仿真器模拟真实环境的传播信道,利用基站仿真器模拟可配置的基站信号,提供一个可重复、可控制的静态测试环境。然而,这种测试方式所采用的天线探头数量较多,且位置固定,存在成本较高、灵活性较差、仿真精度有限的问题。
为了实现更加准确地确定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性能测量系统,包括: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
其中,终端暗室即为用于模拟被测终端环境的暗室;如图2所示,终端暗室包括被测终端,以及环绕于被测终端的天线探头阵列;天线探头阵列包括位于水平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与水平探头环相互垂直且直径相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位于球体的象限上;球体是以被测终端为球心、以水平探头环的直径为球体直径构建的,且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将球体均匀划分为多个象限。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即为用来衡量被测终端的性能的数据,可以包括被测终端的下行吞吐量、接收灵敏度等。
可选的,被测终端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车载设备等。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头戴设备等。
在本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参数即为待仿真的信道模型的相关参数,如信号传输时延、信号传播角度等。信道模型即为与实际信道环境相同的信道模型,包括确定性信道模型和基于统计特征的信道模型。确定性信道模型可通过直接测量信道模型参数,由上位机将测量得到的信道模型参数传输至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由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进行精确建模;基于统计特征的信道模型可利用统计平均的方法,通过基于几何分布和时空相关特征,来确定信道模型参数,由上位机将确定的信道模型参数传输至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由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进行建模(或参考、研究较为成熟的城区微小区场景或城区宏小区场景,直接由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进行参数化建模)。
其中,5G基站仿真器即为用于模拟5G基站的仿真器,可以为5G综测仪,或者真实5G基站等。中间仪表即为连接5G基站仿真器与终端暗室的仪表,用于对5G基站仿真器和终端暗室发射或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
具体的,5G基站仿真器用于发射射频信号;中间仪表接收到5G基站仿真器发射的射频信号后,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构建信道模型,进而基于构建的信道模型,对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下行信号,并通过终端暗室中的天线探头阵列,将下行信号发送至被测终端;进一步的,被测终端基于接收到的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下行信号和发送的上行信号,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确定。
上述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通过在终端暗室中设置水平探头环、垂直探头环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进而使天线探头阵列环绕于被测终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进一步的,由5G基站仿真器发射射频信号,中间仪表根据信道模型对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将得到的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发送至被测终端;被测终端根据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建立了完整的端到端测试链路,能够实现在与实际应用场景相同的通信环境下,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确定,提高被测终端的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终端暗室还包括水平探头环和垂直探头环。水平探头环呈水平放置,且水平探头环上安装有12个天线探头,每个探头之间相隔30度方位角。
可选的,垂直探头环包括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其中,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正交,且均与水平探头环垂直。第一垂直探头环上安装有11个天线探头,且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俯仰角;第二垂直探头环上安装有10个天线探头,且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俯仰角。
具体的,参考图3可知,第一垂直探头环与第二垂直探头环相交处安装有1个天线探头;第一垂直探头环与水平探头环的相交处,安装有2个天线探头;第二垂直探头环与水平探头环的相交处,也安装有2个天线探头。除第一垂直探头环、第二垂直探头环与水平探头环相交处的5个天线探头位置固定外,其他处的天线探头均可以沿所处探头环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终端暗室设置水平探头环、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并在水平探头环、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上安装天线探头,能够实现在被测终端周围设置球形天线探头阵列,进而实现与被测终端进行三维信号传输,保证精准的与被测终端进行信号传输,进而提高了测量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终端暗室中还包括可重构俯仰探头环。其中,第一垂直探头环、第二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将球体均匀划分为8个象限;每一象限上分布一个可重构俯仰探头环;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安装有2个天线探头和1个转动电机。
具体的,参考图4可知,第一垂直探头环、第二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与被测终端构成了一个以被测终端为球心,水平探头环的直径为球体直径的球体。进一步的,第一垂直探头环、第二垂直探头环和水平探头环将该球体均分划分为8个象限,每个象限均分布一个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位于每一象限的中间位置,且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均与水平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安装有1个滑轨,位于滑轨上的天线探头可滑动。
具体的,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均安装有一个滑轨。在对位于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2个天线探头的位置存在调整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位于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转动电机,驱动滑轨进行角度转动,并使位于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2个天线探头沿着滑轨进行滑动,进而实现对天线探头的角度和位置上的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被测终端周围设置可重构俯仰探头环,并且在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设置可滑动的2个天线探头、1个转动电机,以及1个滑轨,能够实现在需要对环绕于被测终端的天线探头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精准的将天线探头调整至所需位置和角度,进而更加高精度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以保证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的测量更加准确。
为了能够高精度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暗室,还用于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调整天线探头阵列。
具体的,终端暗室可以通过网络与上位机进行交互,获取到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进一步的,根据获取到的信道模型参数,通过移动终端暗室所包括的水平探头环、垂直探头环与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可移动的天线探头,进而对终端暗室中的天线探头阵列进行调整,以实现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暗室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通过对移动终端暗室所包括的水平探头环、垂直探头环与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可移动的天线探头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更加准确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进而获取被测终端更加准确的性能数据。
为了使中间仪表对在链路中传输的信号处理更加精准,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间仪表包括:第一变频功放器、第二变频功放器和信道仿真器。
其中,变频功放器是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将信号在高低频之间进行变换,还需要平衡整个链路的链路预算。例如,5G基站仿真器侧的第一变频功放器需要有较大的功率输入范围,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5G基站仿真器,防止出现5G基站仿真器的功率过高,导致第一变频功放器输入功率饱和,或者5G基站仿真器的功率过低导致的链路信噪比低、通信质量差等情况;终端暗室侧的第二变频功放器的设备低噪应较低且功放能力较强,能够确保信道仿真器输出的低功率信号在测试区域中心依然能够具有较好的信噪比。
在本实施例中,信道仿真器用于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对信道模型进行仿真,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开放式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和软件库来设计和实现高带宽实时信道模拟器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流程。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信道仿真器采用了上下行分离设计,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方面,第一变频功放器和第二变频功放器均为单向放大,不支持双向放大;另一方面,信道仿真器在单向模型状态下的插损小于双向模型状态,可降低对于后级功放的需求;又一方面,信道仿真器采用上下行分离的设计,可以减少环路器的使用,在降低测试系统的复杂度的同时,可以避免由于环路器的隔离度不足而引起的环路自激行为。
具体的,中间仪表中的第一变频功放器接收到5G基站仿真器发射的射频信号后,可以对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处理,将高频的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低频信号,得到第一功放信号,进而将第一功放信号传输至信道仿真器。
进一步的,信道仿真器可以通过网络与上位机进行交互,获取到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构建待仿真的信道模型;信道仿真器接收到第一变频功放器传输的第一功放信号后,根据构建的信道模型,对第一功放信号进行衰减处理,向第一功放信号中添加相应的多径衰落特征,得到第一衰减信号,并将第一衰减信号传输至第二变频功放器。
第二变频功放器在接收到第一衰减信号后,可以对第一衰减信号进行上变频处理,将低频的第一衰减信号上变频为高频信号,得到下行信号,并通过终端暗室中的天线探头阵列,将下行信号发送至被测终端;进一步的,被测终端根据下行信号,向天线探头阵列发送上行信号;被测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下行信号,与发送的上行信号,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确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中间仪表中配置变频功放器和信道仿真器,可以在保证链路的信噪比较高、且通信质量较好的前提下,能够对在链路中传输的信号进行更加准确的处理,进而保证了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的精准测量,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中间仪表中还包括了射频开关矩阵,该射频开关矩阵用于从天线探头阵列中选择目标天线探头,通过目标天线探头,将下行信号发送至被测终端,并对被测终端发送的上行信号进行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射频开关矩阵与终端暗室中的天线探头阵列相连接。射频开关矩阵中包括多个射频开关,一个射频开关对应与天线探头阵列中的一个天线探头相连接。针对每一射频开关,当该射频开关为开启状态时,则可以通过该射频开关对应的天线探头进行信号传输;当该射频开关为关闭状态时,则无法通过该射频开关对应的天线探头进行信号传输。通过对射频开关矩阵中各射频开关的状态进行切换,可以实现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信道环境。目标天线探头即为选中的用于与被测终端进行信号传输的天线探头。
具体的,射频开关矩阵可以通过网络与上位机进行交互,根据上位机传输的信道模型参数,对射频开关矩阵中的各射频开关的状态进行切换,从天线探头阵列中选择目标天线探头,通过目标天线探头向被测终端发送下行信号,并接收被测终端发送的上行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中间仪表中添加射频开关矩阵,根据待仿真的信道模型参数,对射频开关矩阵中各射频开关的状态进行切换,通过目标天线探头,与被测终端进行信号传输,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信道环境,进而保证了测量得到的5G基站的上行吞吐量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可选的,若当前仿真的信道模型为随时间变化的信道模型,也可以通过射频开关矩阵,对正在传输信号的不同天线探头进行切换,以实现完整的对信号进行传输。例如,若随着时间的变化,A方向的天线探头传输的上行信号逐渐衰弱并消失,而B方向的天线探头传输的上行信号出现并逐渐增强,则可以通过射频开关矩阵,将A方向的天线探头切换至B方向,进而实现完整的对上行信号进行接收。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5G基站仿真器为5G综测仪,则可以通过导线连接的方式,与中间仪表进行连接;若5G基站仿真器为真实基站,则无需利用导线,可以通过空中接口的方式,与中间仪表进行连接。
可选的,5G基站仿真器和终端暗室均可以通过空口方式,与中间仪表进行连接,从而构建完整的端到端链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对单设备进行测量的方式,本方案中的测试对象由单设备扩展为完整的链路系统,能够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得到的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更贴近于实际应用环境下的通信质量。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若5G基站仿真器为真实基站,则5G基站仿真器中还包括5G基站和装有双极化探头的探头墙。
具体的,5G基站仿真器中的5G基站可以用于发射射频信号;装有双极化探头的探头墙,可以通过双极化探头,对5G基站发射的射频信号进行接收,并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发送至中间仪表。由于5G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较强,且对信号接收的灵敏度也较高,因此,探头墙上的双极化探头采用中等增益探头即可。
可选的,5G基站仿真器中的探头墙,还可以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调整双极化探头的位置。
具体的,5G基站仿真器可以通过网络与上位机进行交互,获取到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进一步的,5G基站仿真器中的探头墙,可以根据获取到的信道模型参数,对用于接收射频信号的双极化探头的位置进行切换,进而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更加相似的信道环境。
例如,若根据信道模型参数,确定用于接收射频信号的双极化探头的位置为探头墙上的右上角,则探头墙可以将用于接收射频信号的双极化探头的位置切换至右上角,由探头墙的右上角处的双极化探头对射频信号进行接收,以对信道模型的高精度仿真。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探头墙根据信道模型参数,对接收射频信号的双极化探头的位置进行切换,可以更加精准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信道环境,进而实现在与实际应用场景相同的信道环境下,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性能测试方法,应用于性能测试系统中的终端暗室,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701,获取中间仪表发送的下行信号。
其中,下行信号是中间仪表对性能测试系统中的5G基站仿真器发送的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的。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仪表即为对5G基站仿真器发射的射频信号进行处理的仪表,可以包括变频功放器、信道仿真器等。下行信号即为由基站向被测终端发送的信号。被测终端即为待测量的终端设备。
具体的,5G基站仿真器可以向性能测试系统中的中间仪表发射射频信号,由中间仪表对发射的射频信号进行接收。中间仪表接收到5G基站仿真器发射的射频信号后,可以对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下行信号,进而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将下行信号发送至被测终端;进一步的,被测终端可以对中间仪表发送的下行信号进行获取。
S702,根据下行信号,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
其中,上行信号即为由被测终端向基站发送的信号,是被测终端基于中间仪表发送的下行信号,向中间仪表发射的信号。
具体的,被测终端接收到中间仪表通过环形天线阵列发送的下行信号后,可以基于下行信号,再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
S703,根据下行信号和上行信号,确定性能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即为用来衡量被测终端的性能的数据,可以包括被测终端的下行吞吐量、接收灵敏度等。
具体的,被测终端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后,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下行信号,和向中间仪表发送的上行信号,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确定。
上述性能测试方法,通过在终端暗室中设置水平探头环、垂直探头环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进而使天线探头阵列环绕于被测终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构建与实际应用环境相同的通信环境;进一步的,由5G基站仿真器发射射频信号,中间仪表根据信道模型对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将得到的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发送至被测终端;被测终端根据下行信号,通过天线探头阵列向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建立了完整的端到端测试链路,能够实现在与实际应用场景相同的通信环境下,对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进行确定,提高被测终端的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5G基站仿真器、中间仪表和终端暗室;其中,所述终端暗室包括被测终端,以及环绕于所述被测终端的天线探头阵列;所述天线探头阵列包括位于水平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垂直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和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的天线探头;所述垂直探头环与所述水平探头环相互垂直且直径相同;所述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位于球体的象限上;所述球体是以所述被测终端为球心、以所述水平探头环的直径为球体直径构建的,且所述垂直探头环和所述水平探头环将所述球体均匀划分为多个象限;
所述5G基站仿真器,用于发射射频信号;
所述中间仪表,用于根据信道模型对所述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下行信号,并通过所述天线探头阵列将所述下行信号发送至所述被测终端;
所述被测终端,用于基于接收到的下行信号,通过所述天线探头阵列向所述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和所述上行信号,确定所述被测终端的性能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仪表包括:第一变频功放器、第二变频功放器和信道仿真器;
所述第一变频功放器,用于对所述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处理,得到第一功放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功放信号传输至所述信道仿真器;
所述信道仿真器,用于根据信道模型对所述第一功放信号进行衰减处理,得到第一衰减信号,并将所述第一衰减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变频功放器;
所述第二变频功放器,用于对所述第一衰减信号进行上变频处理,得到下行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探头环呈水平方向放置,且所述水平探头环上安装有12个天线探头,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方位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探头环包括第一垂直探头环和第二垂直探头环;其中,所述第一垂直探头环和所述第二垂直探头环正交,且均与所述水平探头环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探头环上安装有11个天线探头,且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俯仰角;
所述第二垂直探头环上安装有10个天线探头,且每个天线探头之间相隔30度俯仰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探头环、所述第二垂直探头环和所述水平探头环将所述球体均匀划分为8个象限;每一象限上分布一个可重构俯仰探头环;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安装有2个天线探头和1个转动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可重构俯仰探头环上安装有1个滑轨,位于所述滑轨上的天线探头可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暗室,还用于根据上位机发送的信道模型参数,调整所述天线探头阵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若所述5G基站仿真器为真实基站,则所述5G基站仿真器通过空口方式,与所述中间仪表连接。
10.一种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性能测试系统中的终端暗室,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中间仪表发送的下行信号;其中,所述下行信号是所述中间仪表对所述性能测试系统中的5G基站仿真器发送的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的;
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向所述中间仪表发送上行信号;
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和所述上行信号,确定性能数据。
CN202310618511.9A 2023-05-29 2023-05-29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165465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8511.9A CN116546539A (zh) 2023-05-29 2023-05-29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8511.9A CN116546539A (zh) 2023-05-29 2023-05-29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6539A true CN116546539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4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18511.9A Pending CN116546539A (zh) 2023-05-29 2023-05-29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465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A survey of testing for 5G: Solutio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n et al. A step toward 5G in 2020: Low-cost OT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ssive MIMO base stations
CN109617623B (zh) 多探头电波暗室(mpac)空中(ota)测试系统和方法
CN107800495B (zh) 用于多入多出无线链路的无线电信道仿真的系统和方法
EP252128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patial radio-frequency performance testing based on multiple-antenna system
CN109889239B (zh) 一种用于mimo ota测试的双暗室结构及测试方法
US1068431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alog beamforming device
CN106788791B (zh) 暗室多波面控制器测试系统、方法及装置
Jing et al. MIMO OTA test for a mobile st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N108494512B (zh) 一种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模拟系统及方法
WO2017215020A1 (zh) 用于大规模mimo系统基站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WO2020108239A1 (zh) 无线终端的无线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2148649A (zh) 实现多天线设备空间射频性能测试的方法及系统
US20150111507A1 (en) Millimeter wave conductive setup
Zhang et al. Achieving wireless cable testing of high-order MIMO devices with a novel closed-form calibration method
CN113573349B (zh) 毫米波通信设备的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Gao et al. Over-the-air performance testing of 5G new radio user equipment: Standardization and challenges
Rumney et al. Practical active antenna evaluation using the two-stage MIMO OTA measurement method
WO2011097900A1 (zh) 基于多天线系统的空间射频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Gao et al. Over-the-air testing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enabled MIMO terminals using radiated two-stage method
CN116546539A (zh) 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Pedersen et al. “OTA” Test Methods for Multiantenna Terminals
WO2011020268A1 (zh) 一种多天线系统空间射频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
Zhang et al. Achieving wireless cable testing for MIMO terminals based on maximum RSRP measurement
Rumney et al. Advances in antenna pattern-based MIMO OTA test metho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