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8739A - 吸尘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8739A
CN116528739A CN202180079984.5A CN202180079984A CN116528739A CN 116528739 A CN116528739 A CN 116528739A CN 202180079984 A CN202180079984 A CN 202180079984A CN 116528739 A CN116528739 A CN 116528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er
dust
base station
coupled
dus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9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现燮
朴锺一
禹锺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1712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86482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21/01882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31710A1/ko
Publication of CN116528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87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都能够结合的吸尘器系统,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包括供第一吸尘器结合的第一基站和供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第二基站,由此具有能够消除用户每次都需要清空第一吸尘器和/或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麻烦的效果。

Description

吸尘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设置为去除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吸尘器系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与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都能够结合的吸尘器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吸尘器是以利用电来吸入空气的方式吸入较小的垃圾或灰尘并填充到产品内的灰尘桶的家用电器,通常将其称作真空吸尘器。
这种吸尘器可以分为用户直接移动吸尘器并执行清洁的手动吸尘器,和自主行驶并执行清洁的自动吸尘器。手动吸尘器可以根据吸尘器的形态来分为卧式(canister-type)吸尘器、立式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以及杆式吸尘器等。
以往,在家用吸尘器中大多使用卧式吸尘器,但是近年来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体地提供灰尘桶和吸尘器本体而改善了使用便利性的手持式吸尘器和杆式吸尘器。
在卧式吸尘器中,本体和吸入口通过橡胶软管或管连接,并且可以根据情况将刷子插入到吸入口使用。
手持式吸尘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便携性的吸尘器,虽然其重量较轻,但是由于其长度短,因此清洁区域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用于清洁桌子或沙发表面或汽车内部等局部场所。
杆式吸尘器可以站立使用,即使不弯腰也能够进行清洁。因此,有利于在宽敞的区域移动并进行清洁。如果手持式吸尘器清洁较窄的空间,则杆式可以清洁比其更宽的空间,并且可以清洁手够不到的较高处。近年来,还将杆式吸尘器提供为模块式,以根据多种对象主动地改变吸尘器类型而使用。
另外,近年来普遍使用无需用户操作即可自主地执行清洁的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并从地面吸入灰尘等异物,从而自动地清洁待清洁的区域。
然而,现有的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中用于储存收集的灰尘的灰尘桶的容量较小,从而存在用户每次都需要清空灰尘桶的麻烦。
与此相关地,作为发明为处理收集到杆式吸尘器的灰尘的专利文献,有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20-0074001号。
在上述第10-2020-0074001号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包括:真空吸尘器,包括收集异物的集尘桶;以及对接基站,与所述集尘桶连接,以去除收集到所述集尘桶的异物。另外,所述集尘桶在所述清洁装置配置成与所述对接基站对接,所述对接基站包括吸入与所述对接基站对接的所述集尘桶内的异物和内部空气的吸入装置。另外,所述清洁装置包括从对接基站的内部捕集异物的捕集部。
另一方面,作为发明为处理收集到扫地机器人的灰尘的专利文献,有美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463215号。
在上述第10463215号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排出基站,其包括容纳扫地机器人的基座,将扫地机器人容纳于所述基座并进行对接。另外,所述排出基站被配置成包括容纳过滤袋的罐和向所述过滤袋移动空气的空气移动器,以捕集来自所述扫地机器人的灰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都被配置成只能捕集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中的任意一个的灰尘桶的灰尘。即,上述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发明是专门用于某一类型吸尘器的清洁装置(或者集尘装置,或者排出基站),存在不能对杆式吸尘器的灰尘桶和扫地机器人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都进行捕集的问题。
另外,即使是改善了用户便利性的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也因结构形状的限制和技术问题等而很难仅靠任意一种吸尘器完美地执行清洁,因此用户从一开始就将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全部购买并使用,或者在购买任意一种类型的吸尘器后追加购买另一种类型的吸尘器的情况较多。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对杆式吸尘器的灰尘桶和扫地机器人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都能够进行捕集的系统。
另外,对于被配置成与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都能够结合的系统而言,需要在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中的至少一种吸尘器结合的状态下,使吸尘器系统的重心不偏重于任意一侧,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撑杆式吸尘器和/或扫地机器人。
另一方面,扫地机器人可以是不仅具有吸入功能,还追加了用于湿抹布清洁的模块的形态,或者可以是仅包括用于湿抹布清洁的模块的湿抹布专用扫地机器人。湿抹布专用或追加了湿抹布功能的扫地机器人以安装有湿抹布的状态返回充电台并进行充电,如果以用户忘记更换湿抹布的状态长时间搁置扫地机器人,则可能因湿抹布未被干燥而产生恶臭或在湿抹布上细菌繁殖而导致充电台被污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系统,所述吸尘器系统与设置为由用户把持来执行清洁的第一吸尘器和设置为在被清洁区域自动行驶并执行清洁的第二吸尘器都结合,从而能够捕集各个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结合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时稳定地保持平衡的吸尘器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系统,在湿抹布清洁专用或湿抹布清洁兼用的第二吸尘器与所述吸尘器系统结合的情况下,使附着于第二吸尘器的抹布不以湿的状态被搁置,从而能够卫生地管理第二吸尘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包括:第一吸尘器,包括通过供空气流动的延长管吸入包含灰尘的空气的吸入部、产生沿所述吸入部吸入空气的吸力的吸入马达以及储存从吸入的所述空气分离的灰尘的灰尘桶;第一基站,包括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与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的壳体、形成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灰尘桶结合的第一结合部以及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并产生将所述灰尘桶内部的灰尘吸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吸力的集尘马达;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端部结合,并包括被设置成使第二吸尘器攀爬的第二结合部;以及假想的平面,形成为包括沿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延长管的假想的延长管贯穿线和延长所述吸入马达的旋转轴的假想的吸入马达轴线,所述第二吸尘器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的吸尘器,在处于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且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结合部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吸入马达、所述集尘马达以及所述第二吸尘器可以沿着所述壳体的长轴从上侧依次配置。
在此,所述第一吸尘器还可以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置有配置在与所述吸入部相反的方向上的把持部,以供用户把持所述第一吸尘器,所述平面可以包括沿所述把持部的长度方向形成并贯穿所述把持部的内部的假想的把持部贯穿线。
另外,所述平面可以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状态下贯穿所述第一基站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延长管贯穿线可以与所述吸入马达轴线交叉。
或者,所述平面可以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状态下贯穿所述集尘马达的至少一部分。
或者,所述平面可以包括延长所述集尘马达的旋转轴的假想的集尘马达轴线。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还可以包括穿过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重心并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正交的假想的第二吸尘器中心线,所述第二吸尘器中心线可以在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时,以从正面观察所述第一基站的状态为基准配置在所述集尘马达的宽度内部。
另外,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且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重心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吸入马达的重心更后方。
或者,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且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重心可以配置在所述吸入马达的重心和所述集尘马达的重心之间。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基站,包括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与第一吸尘器结合的壳体和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并吸入所述第一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端部结合,并包括被设置成使第二吸尘器攀爬的第二结合部;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其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站结合以吸入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其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结合;以及排气流路部,被设置成排出从所述第一吸尘器或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的空气,所述第二吸尘器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的吸尘器,所述排气流路部可以被设置成一侧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使得空气朝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排出。
在此,在所述第二结合部可以设置有排气部,使得通过所述排气流路部排出的空气朝所述第二结合部的上部排出。
另外,所述第二结合部可以包括吸入孔,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状态为基准,所述吸入孔与配置有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的位置对应配置,并被设置成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吸入空气。
另外,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的一侧可以与所述吸入孔结合,以吸入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
另外,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可以配置在与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对应的位置。
另外,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可以被设置为具有比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在所述第二结合部中所占的面积更宽的面积。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基站,包括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与第一吸尘器结合的壳体和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并吸入所述第一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端部结合,并包括被设置成使第二吸尘器攀爬的第二结合部;以及排气流路部,被设置成排出从所述第一吸尘器或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的空气,所述第二吸尘器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的吸尘器,所述排气流路部可以被设置成一侧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使得空气朝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排出。
在此,在所述第二结合部可以设置有排气部,使得通过所述排气流路部排出的空气朝所述第二结合部的上部排出。
另外,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可以配置在与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对应的位置。
另外,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可以被设置为具有比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在所述第二结合部中所占的面积更宽的面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包括与第一吸尘器结合的第一基站和与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第二基站,由此具有能够消除用户每次都需要清空第一吸尘器和/或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麻烦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吸尘器结合于第一基站且第二吸尘器结合于第二基站的状态下,各构成被配置成保持吸尘器系统的整体平衡,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撑各个吸尘器和基站而不会倒向任一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被配置成使在吸入第一吸尘器和/或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的灰尘的过程中吸入的空气朝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排出,由此能够使附着于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干燥。因此,可以提供能够卫生地管理第二吸尘器的用户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的侧面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与第一基站结合的第一吸尘器。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第一吸尘器的灰尘桶开闭结构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第一吸尘器和壳体的配置关系以及所述壳体的外壁面配置结构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供第一吸尘器结合的结合部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第一基站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第一基站的固定单元结合于结合部的状态的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第一基站的门单元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的吸尘器基站的开盖单元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中贯穿第一吸尘器的假想的平面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假想的延长线a1、a2、a3、a4、a5和假想的集尘马达轴线C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图11的假想的平面贯穿集尘马达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从正面观察吸尘器系统的状态为基准,假想的第二吸尘器中心线配置在集尘马达的宽度内部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吸尘器吸入马达的重心、第一基站集尘马达的重心以及第二吸尘器的重心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的下部结合,但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的配置关系与图1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的图。
图15c和图15d是示出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的侧面结合的实施例的图。
图15e是示出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的背面结合的实施例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排气流路部的吸尘器系统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7是从后方观察图16的吸尘器系统的图。
图18是示出与图16的吸尘器系统结合的第二吸尘器的底面的图。
图19是图16的实施例中供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的上部面模式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排气流路部的吸尘器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1是从后方观察图20的吸尘器系统的图。
图22是示出图20的实施例中与第二基站结合的第二吸尘器的底面的图。
图23是示出图20的实施例中供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第二基站的第二结合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可以进行多样的变更,可以具有各种实施例,因此在附图中示出特定的实施例,并且在详细的说明中进行具体说明。这并不旨将本发明限定为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应当被解释为涵盖了本发明的思想和技术范围内包含的所有变更、等同物乃至替代物。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的实施例,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除非在上下文中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单数的表达可以包括复数的表达。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所有术语可以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诸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可以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除非在本申请中另有明确定义,否则可以不被解释为理想或过于形式的含义。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的侧面剖视图。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可以包括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20。
首先,定义方向。在吸尘器系统1中,前方可以定义为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结合的方向。即,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可以定义为后述的第一基站10的第一结合部115所朝的方向。壳体110的外壁面中与第一结合部115配置在相反侧的外壁面111c所朝的方向可以定义为后方。另外,可以将壳体110的长轴L配置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此时,形成有第一结合部115的一侧可以是上部,配置有第二基站60的一侧可以是下部。
第一基站10可以与第一吸尘器50结合。第一基站10可以将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内部吸入的灰尘储存到第一基站10的内部。另外,可以包括提供用于容纳为此而设置的复数个部件的内部空间的壳体110。
第一基站10可以包括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可以容纳在壳体110的所述内部空间,并且在后述的门151打开时,可以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连通。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可以在壳体11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配置。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配置方向可以与壳体110的长轴L实质上平行地配置。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可以设置为在内部提供空间以形成供灰尘移动的通路的管形态。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可以参照图15与后述的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结合,由此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与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可以连通。
另外,在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情况下,第一基站10可以发挥向第一吸尘器50供电并进行充电的充电台的作用。
第一吸尘器50可以与第一基站10的前方结合。更具体而言,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本体510可以与配置在第一基站10的前方的第一结合部115结合。
对于第一基站1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述中通过图4至图9进行说明。
第二基站20可以与第二吸尘器60结合。第二基站20可以配置在第一基站10的下端部并与第一基站10结合。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基站10结合为一体型。或者,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基站10的下端部以组装式结合。
另一方面,第一基站10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10的下端部的结合板112,结合板112的下部面可以与第二基站20的上部面结合。此时,结合板112的截面积可以大于被壳体110的外壁面包围的下端部的截面积。即,结合板112可以呈具有比构成外壁面的壳体110的各个棱角更向外侧延伸的大小的方形板的形态。结合板的前方端部可以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下,比第一吸尘器50更向前方凸出。通过这种构成,结合板112可以发挥阻挡灰尘从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头部530掉落到第二吸尘器60的作用。另外,在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20能够以组装式结合的实施例中,结合板112可以执行支撑第一基站10使得第一基站10在与第二基站20分离时能够独立地在地面上竖立的支撑台的作用。
在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情况下,第二基站20可以发挥向第二吸尘器60供电并进行充电的充电台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可以构成为在与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与第二吸尘器60结合。例如,在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的前方结合的情况下,第二吸尘器60在与第二基站20结合时,也可以以从前方攀爬第二基站20的方式结合。如上所述,在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方向和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60结合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吸尘器系统1在水平面上所占的空间,从而具有能够有效地构成待配置吸尘器系统1的室内空间的优点。
第二基站20可以包括:第二结合部210,使第二吸尘器60攀爬并与其上部结合;以及连接部220,与第一基站10的下端部连接。
连接部220的上部面可以与第一基站10连接,在连接部220的正面可以连接有第二结合部210。连接部220的下部面可以与第二结合部210的下部面一起放置在地面上,从而发挥支撑吸尘器系统1的总重量的支撑面的作用。连接部220可以设置为四棱柱形态。
在第二结合部210和连接部22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空间。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空间可以设置有供从第二吸尘器60吸入的灰尘流动的通路。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用于向第二吸尘器60供电并进行充电的电源模块。例如,所述电源模块可以包括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的转换器。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可以向所述空间排出由第一吸尘器50或第二吸尘器60吸入的空气。
对于第二结合部210的结构,将在后述中参照图19和图23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对作为在整个本说明书中反复记载的第一吸尘器50和第一基站10的“结合”进行详细说明。此时的结合是包括物理结合、电结合以及流体结合的概念。
具体而言,第一吸尘器50被用户安置到结合部115,并通过设置于第一基站10的结构组成在第一基站10进行固定和/或密封,从而以能够实现后述的流体结合的状态连接的情形可以被称为物理结合。
另外,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与设置于第一基站10的充电端子1156接触并使第一吸尘器50以能够从第一基站10接收电力的状态连接的情形,或以能够通过设置于第一基站10的各种传感器检测所述物理结合的状态连接第一吸尘器50和第一基站10的情形可以被称为电结合。
另外,第一基站10的门151被打开,第一吸尘器50的排出盖5162也被打开,使得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与第一基站10的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连通的状态可以被称为流体结合。流体结合是在上述的物理结合和/或电结合之后实现的,在实现流体结合的状态下,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内部的空气可以与灰尘一起通过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并转移到灰尘捕集部140。
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还可以包括第一吸尘器50。
以下,参照图2和图3,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第一吸尘器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第一吸尘器5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的开闭结构的放大图。
第一吸尘器50可以是构成为用户通过把持把手514来直接手动清洁室内的杆式吸尘器,第一吸尘器50可以包括吸尘器本体510。
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本体510可以包括:本体壳体510a;吸入部511,提供使包含灰尘的空气能够流动的流路并与延长管520连接;灰尘分离部512,与吸入部511连通,分离通过吸入部511吸入到内部的灰尘;吸入马达513,产生使空气沿吸入部511吸入的吸力;把手514,由用户把持;电池壳体515,在其内部容纳电池;以及灰尘桶516。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独立于以上定义的吸尘器系统1的方向来定义第一吸尘器50的方向。
在第一吸尘器50中,前方可以是指以吸入马达513为基准配置有吸入部511的方向,后方可以是指以吸入马达513为基准配置有把手514的方向。另外,配置有吸入马达513和把手514的方向可以定义为上侧,配置有灰尘桶516和电池壳体515的方向可以定义为下侧。
本体壳体510a可以形成第一吸尘器50的外观。本体壳体510a可以提供空间,以能够在内部容纳吸入马达513和过滤器(未图示)。作为一例,本体壳体510a可以构成为与圆筒相似的形态。
吸入部511可以形成为内部呈开口的圆筒形状。与吸入部511连接的延长管520也可以设置为圆筒形状,并形成使从吸尘器头部530吸入的灰尘向吸入部511移动的通路(或流路)。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定义沿长度方向贯穿延长管520的假想的延长管贯穿线a2。假想的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贯穿吸入部511的内部。
此时,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是包括沿长度方向(轴向)径向切割吸入部511的情况下出现的平面上的点在内的与所述平面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作为一例,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是使沿长度方向(轴向)径向切割圆筒形态的吸入部511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连接的假想的线。
灰尘分离部512可以与吸入部511连通。灰尘分离部512可以分离通过吸入部511流入到内部的灰尘。灰尘分离部512内部的空间可以与灰尘桶516内部的空间连通。
例如,灰尘分离部512可以设置至少两个以上的能够通过旋风流动分离灰尘的旋风部。另外,灰尘分离部512内部的空间可以与延长管520和形成在吸入部511的内部的流路连通。因此,通过吸入部511吸入的空气和灰尘将沿灰尘分离部512的内周面螺旋流动,由此可以在灰尘分离部512的内部空间产生旋风流动。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定义沿产生旋风流动的灰尘分离部51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的旋风线a4。
此时,旋风线a4可以是包括沿上下方向径向切割灰尘分离部512的情况下出现的平面上的点在内的与所述平面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吸入马达513可以产生吸入空气的吸力。吸入马达513可以容纳在吸尘器本体510的本体壳体510a的内部。吸入马达513可以通过旋转来产生吸力。作为一例,吸入马达513可以与圆筒形态相似地设置。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定义延长吸入马达513的旋转轴的假想的吸入马达轴线a1。
把手514可以由用户把持。把手514可以配置在吸入马达513的后方。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把手514可以与圆柱形态相似地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把手514可以形成为弯曲的圆柱形态。
把手514可以包括:把持部514a,形成为柱状,以供用户能够抓住;第一延伸部514b,与把持部514a的长度方向(轴向)的一侧端部连接,并朝吸入马达513延伸形成;以及第二延伸部514c,与把持部514a的长度方向(轴向)的另一侧端部连接,并朝灰尘桶516延伸形成。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定义沿把持部514a的长度方向(柱的轴向)延伸形成并贯穿把持部514a的假想的把持部贯穿线a3。
作为一例,把持部贯穿线a3可以是形成在圆柱形态的把持部514a的内部的假想的线,并且可以是形成为与把持部514a的外侧面(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平行的假想的线。把手514可以考虑到正在执行清洁时用户的手腕角度而构成为使把持部贯穿线a3与吸入马达轴线a1或旋风线a4形成规定角度。
把手514的顶面可以形成第一吸尘器50的顶面的一部分外观。由此,在用户把持把手514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一吸尘器50的一构成与用户的手臂接触。
第一延伸部514b可以从把持部514a朝吸入马达513延伸。第一延伸部514b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水平方向(第一吸尘器50的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部514c可以从把持部514a朝灰尘桶516延伸。第二延伸部514c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电池壳体515可以容纳有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未图示)。电池壳体515可以配置在把手514的下侧。作为一例,电池壳体515可以是下部敞开的六面体形状。电池壳体515的背面可以与把手514连接。
电池壳体515可以包括向下方敞开的容纳部(未图示),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可以通过所述容纳部装卸。
灰尘桶516可以与灰尘分离部512连通,并且可以储存灰尘分离部512从吸入的空气分离的灰尘。
参照图3,灰尘桶516可以包括灰尘桶主体5161、排出盖5162以及结合杆5163。
灰尘桶主体5161呈圆筒形状,可以设置为一侧敞开的形态。通过吸入部511流入的空气通过容纳于灰尘桶主体5161的灰尘分离部512,此时,灰尘被捕集到灰尘桶主体5161的内部,分离出灰尘的空气向吸入马达513侧流动并排出到第一吸尘器50的外部。
排出盖5162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灰尘桶主体5161的敞开的一侧结合。更具体而言,排出盖5162可以在灰尘桶主体5161的敞开的一侧将灰尘桶铰链5164作为媒介与灰尘桶主体5161结合。此时,灰尘桶铰链5164可以配置在靠近电池壳体515的一侧。排出盖5162可以以灰尘桶铰链5164为轴转动,以开放或封闭灰尘桶主体5161。
另外,排出盖5162可以在靠近吸入部511的一侧包括与灰尘桶主体5161钩挂结合的结合钩(未图示)。结合钩和灰尘桶铰链5164可以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结合杆5163可以设置为在灰尘桶主体5161的长度方向上沿灰尘桶主体5161的外周面移动,以解除排出盖5162和灰尘桶主体5161的所述钩挂结合。如果向结合杆5163施加外力而使结合杆5163沿灰尘桶主体5161的长度方向(解除钩挂结合的方向)移动,则设置为从排出盖5162延伸的形态的结合钩弹性变形,从而可以解除排出盖5162和灰尘桶主体5161的钩挂结合。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形成贯穿灰尘桶主体5161的内部(内部空间)并沿灰尘桶主体5161的长度方向(是指圆筒形态的灰尘桶主体5161中的轴向)延伸形成的假想的灰尘桶贯穿线a5(参照图2)。
此时,灰尘桶贯穿线a5可以是包括在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灰尘桶516的情况下出现的平面上的点在内的与所述平面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作为一例,灰尘桶贯穿线a5可以是穿过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灰尘桶516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并与所述圆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再次参照图2,第一吸尘器50可以包括延长管520。延长管520可以与吸尘器头部530连通。延长管520可以与吸尘器本体510连通。延长管520可以与吸尘器本体510的吸入部511连通。延长管520可以形成为较长的圆筒形状。
吸尘器本体510可以通过延长管520与吸尘器头部530连接。吸尘器本体510可以通过吸入马达513产生吸力,并通过延长管520向吸尘器头部530提供吸力。通过了吸尘器头部530和延长管520的外部的灰尘可以流入到吸尘器本体510。
第一吸尘器50可以包括吸尘器头部530。吸尘器头部530可以与延长管520连通。因此,外部的空气可以在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本体510产生的吸力的作用下通过吸尘器头部530和延长管520并流入到吸尘器本体510。
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还可以包括第二吸尘器60。
第二吸尘器60可以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动行驶的扫地机器人。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可以在底面设置有吸入口,并被设置为在自主行驶的同时从地上吸入灰尘等异物。或者,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可以被设置为在其底面附着抹布并执行通过所述抹布擦地面的擦拭动作。或者,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可以被设置为同时具备上述的吸入口和抹布,从而同时执行异物的吸入和擦拭动作。
第二吸尘器60可以攀爬第二基站20的第二结合部210并与第二基站20结合。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如果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20的内部空间吸入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的灰尘。或者,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如果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20的充电端子供电以对第二吸尘器60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构成为在第一基站10的下部配置第二基站20,并且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结合部115,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结合部210的状态下,可以配置为沿壳体110的长轴L,从上侧按顺序依次设置吸入马达513、集尘马达130以及第二吸尘器60。
如上所述,如果将供第一吸尘器50结合的第一基站10和供第二吸尘器60结合的第二基站20相互上下配置而构成一个吸尘器系统1,则具有能够消除用户每次都需要清空第一吸尘器50和/或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麻烦的效果。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的配置,将吸尘器50、60与吸尘器系统1结合时,由用户把持的第一吸尘器50相对配置在上部,因此具有用户在结束清洁后,在把持第一吸尘器50的状态下,仅通过朝第一基站10推进手臂的简单的动作就能够保管第一吸尘器50的优点。另外,自主在地面上行驶并移动的第二吸尘器60比第一吸尘器50结合在更下部,因此具有第二吸尘器60在结束清洁后能够容易地攀爬第二结合部210,而不会消耗大负荷的优点。
另外,可以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在一个吸尘器系统1中上下配置保管,由此在保管复数个吸尘器时,在家中所占的室内空间,更具体而言,室内空间的水平面面积较小,因此可以为用户提供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的便利性。
另外,通过一个集尘马达130就能够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都去除,因此与对应于每个吸尘器具有灰尘收集装置的情况相比,具有经济效果。
另外,可以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捕集到一个灰尘捕集部140,因此用户只要更换灰尘捕集部140,就能够持续地捕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从而比需要分别更换设置于两个灰尘收集装置的灰尘袋的情况相比,具有增加便利性的效果。
以下,参照图1和图4至图9,对第一基站1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说明。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第一吸尘器50和壳体110的配置关系以及所述壳体110的外壁面配置结构的图。
如上所述,第一基站10可以包括壳体110。
壳体110是供第一吸尘器50结合的构成,其可以形成第一基站10的外观。具体而言,壳体110可以形成为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外壁面的柱状。作为一例,壳体110可以形成为与四棱柱相似的形态。
在壳体11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可以容纳有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集尘马达130、灰尘捕集部140等构成(参照图1)。
如上所述,壳体1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外壁面。作为一例,壳体110可以包括形成有结合部115的第一外壁面111a,还可以包括在看向第一外壁面111a的状态下沿逆时针方向按顺序配置的第二外壁面111b、第三外壁面111c以及第四外壁面111d。
壳体110可以以能够开放的方式设置,使得容纳在其内部的部件中的一部分(例如,灰尘捕集部140)露出。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从前方观察第一基站10时,第一外壁面111a的右侧一部分和第二外壁面111b可以一体地一起向第二外壁面111b的方向开放,第一外壁面111a的左侧一部分和第四外壁面111d可以一体地一起向第四外壁面111d的方向开放。
形成于第一外壁面111a的结合部115可以由第一外壁面111a朝壳体110的内部凹陷设置,以与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本体510的一部分形状对应。根据这种构成,第一吸尘器50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基站10结合,第一吸尘器50可以被第一基站10支撑。在此,第一吸尘器50的一部分可以是指灰尘桶516的预定区域和电池壳体515的预定区域。
以下,参照图5至图7对结合部115的形态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供第一吸尘器50结合的结合部115的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第一基站10的主视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第一基站10的固定单元160与结合部115结合的状态的图。
在结合部115可以结合有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和电池壳体515。参照图5和图6,结合部115可以包括结合面1151。结合面1151可以与壳体110的外壁面平行地配置。作为一例,结合面1151可以是指从第一外壁面111a朝壳体110的内侧凹陷形成为槽形态的面。即,结合面1151可以是指与第一外壁面111a构成台阶而形成的面。
结合面1151可以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和电池壳体515的底面接触。在此,灰尘桶516的底面可以是指用户使用第一吸尘器50执行清洁时或将第一吸尘器50放到地面时,朝向地面的面。
在结合面1151可以形成有灰尘通孔1151a,以使壳体110外部的空气能够向内部流入。灰尘通孔1151a可以对应于灰尘桶516的形态而形成为孔形态,以使灰尘桶516内部的灰尘流入到灰尘捕集部140。具体而言,灰尘通孔1151a可以对应于排出盖5162的形态而形成,以在灰尘桶516的排出盖5162打开的情况下,使排出盖5162能够穿过。灰尘通孔1151a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连通。
结合部115可以包括灰尘桶引导面1152。灰尘桶引导面1152可以与第一外壁面111a连接。另外,灰尘桶引导面1152可以与结合面1151连接。
灰尘桶引导面1152可以形成为与灰尘桶516的外侧面对应的形状。由此,能够提供将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结合面1151的便利性,并且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情况下,灰尘桶516可以被灰尘桶引导面1152支撑。
结合部115可以包括引导凸起1153(参照图6)。引导凸起1153可以配置于结合面1151。引导凸起1153可以从结合面1151凸出形成。引导凸起1153可以彼此隔开配置有两个。彼此隔开的两个引导凸起1153之间的距离可以与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壳体515的宽度对应。由此,能够提供将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结合面1151的便利性。
结合部115可以包括结合部侧壁1155(参照图7)。结合部侧壁1155可以是指配置在结合面1151的两侧面的壁面,并且可以与结合面1151垂直地连接。结合部侧壁1155可以与第一外壁面111a连接。另外,结合部侧壁1155可以与灰尘桶引导面1152连接。即,结合部侧壁1155可以形成与灰尘桶引导面1152连接的面。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吸尘器50在左右方向上晃动,第一基站10可以稳定地容纳第一吸尘器50。
结合部115可以包括结合传感器(未图示)。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检测第一吸尘器50是否结合于结合部115。
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包括微型开关(micro switch)。此时,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配置在引导凸起1153上。因此,如果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壳体515结合在一对引导凸起1153之间,则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通过与电池壳体515接触来检测第一吸尘器50。
另一方面,所述结合传感器还可以包括非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部(IR sensor)。此时,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配置于结合部侧壁1155,并且可以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或电池壳体515相对。
所述结合传感器可以构成为,在检测第一吸尘器50的同时,还追加检测是否向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施加了电源,从而最终判断第一吸尘器50是否处于与结合部115结合的状态。
此时,如果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与第一吸尘器充电端子1156电连接,则可以判断为向所述电池施加了电源。第一吸尘器充电端子1156可以设置在结合面1151上,如果与第一吸尘器50的电池结合,则可以向第一吸尘器50供电。
结合部115还可以包括固定构件出入孔1157(参照图7)。固定构件出入孔1157可以沿结合部侧壁1155形成为长孔形态,使得后述的固定构件161能够出入。作为一例,固定构件出入孔1157可以是沿结合部侧壁1155形成的矩形孔。对固定构件161的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中与固定单元160一起说明。
第一基站10还可以包括上部盖113。
参照图6,上部盖113可以配置在壳体110的长轴方向的上部。壳体110可以形成为通过上部盖113使长轴方向的上部敞开的形态。即,在壳体110的上部,壳体110的内部空间中的一部分可以与壳体110的外部连通。结合部115可以延伸至壳体110的敞开的上部。
上部盖113可以被设置成开闭壳体110的上端部。上部盖113可以通过铰链与壳体110结合,以开闭壳体110。更具体而言,上部盖113可以在壳体110的上端部的一侧通过铰链结合,并以所述铰链为轴转动,从而开闭壳体110的上端部。此时,所述铰链可以与壳体110的设置有结合部115的一面的相反侧的一面结合。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在结合部115设置于壳体110的第一外壁面111a的情况下,所述铰链可以与第三外壁面111c结合。因此,上部盖113可以向远离第一外壁面111a的方向转动,并打开壳体110的上端部。
第一基站10还可以包括灰尘捕集部140。
再次参照图1,灰尘捕集部140可以容纳在壳体110的内部并配置在集尘马达130的上部。通过将灰尘捕集部140配置在集尘马达130的上部,由集尘马达130产生吸力时,可以将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和/或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的内部吸入的灰尘收集到灰尘捕集部140。
灰尘捕集部140可以通过连接到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以及灰尘捕集部140的第一吸入路径捕集灰尘。另外,灰尘捕集部140可以通过连接到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后述的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以及灰尘捕集部140的第二吸入路径捕集灰尘。
灰尘捕集部140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壳体110。因此,在壳体110被打开时,灰尘捕集部140可以从壳体110分离并废弃,并且可以将新的灰尘捕集部140结合到壳体110。即,灰尘捕集部140可以定义为消耗性部件。
灰尘捕集部140可以被设置成在由集尘马达130产生吸力时体积增大并在其内部容纳灰尘。为此,灰尘捕集部140可以由透气但不透过灰尘等异物的材料设置。作为一例,灰尘捕集部140可以由无纺布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以体积增加时为基准而具有六面体形态。
另一方面,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一侧端部可以与灰尘通孔1151a结合,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另一侧端部可以与灰尘捕集部140结合。因此,在集尘马达130驱动并产生吸力时,将产生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一侧端部朝另一侧端部的气流的流动,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的内部流动的包含异物的空气通过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向灰尘捕集部140移动,仅在灰尘捕集部140留下异物并从灰尘捕集部140流出。
第一基站10还可以包括固定单元160。
参照图7,固定单元160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结合部侧壁1155。另外,固定单元160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结合面1151的后方并容纳在壳体110的内部。
固定单元160可以固定与结合面1151结合的第一吸尘器50。更具体而言,固定单元160可以固定与结合面1151结合的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和电池壳体515。
固定单元160可以包括固定构件161、固定部马达162以及固定密封件163。
固定构件161可以被设置成从固定部马达162接收动力并能够在结合部115的结合部侧壁1155的内部朝灰尘桶往复移动。固定构件161可以通过固定构件出入孔1157进出结合部侧壁1155。固定构件161的上侧部可以形成为与电池壳体515的形状对应的形态,固定构件161的下侧部可以形成为与灰尘桶主体5161的形状对应的形态。
通过这种构成,在固定构件161旋转并包围灰尘桶516和电池壳体515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在灰尘桶516和固定构件161之间以及电池壳体515和固定构件161之间产生隔开空间,并且在通过集尘马达130吸入灰尘时,可以防止灰尘桶516内部的灰尘飞散到第一基站10的外部。
固定部马达162可以提供使固定构件161移动的动力。具体而言,在固定部马达162的作用下,固定构件161可以从结合部侧壁1155的内部向按压灰尘桶516的方向移动,将第一吸尘器50固定到第一基站10,或者,固定构件161可以从按压灰尘桶516的位置向结合部侧壁1155的内部移动,解除第一吸尘器50固定于第一基站10的状态。
固定密封件163可以配置在灰尘桶引导面1152,以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的情况下气密灰尘桶516。通过这种构成,如果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结合,则可以在第一吸尘器50的自重的作用下按压固定密封件163,并且可以密封为防止气流从灰尘桶516和灰尘桶引导面1152泄漏。
第一基站10还可以包括门单元150。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第一基站10的门单元150的放大图。
参照图8,门单元150可以在结合部115和结合部115的后方配置,并且可以包括门151、门臂152以及门马达153。
门151是配置于结合部115并能够打开而使壳体110的外部与内部的流路部120连通的构成。更具体而言,门151可以在壳体110的内部与门铰链154结合,并以门铰链154为中心旋转而朝壳体110的上侧内部移动,由此使壳体110的内部相对于外部开放或封闭。更具体而言,门铰链154可以在结合面1151的相反侧面配置在灰尘通孔1151a的上端部,门151可以与门铰链154结合并配置在封闭灰尘通孔1151a的位置。
在此,门151被开放的状态可以是指,门151以门铰链154为轴沿朝向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的第一方向旋转而使灰尘通孔1151a开放,并使壳体110的外部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连通的状态。
另外,门151被封闭的状态可以是指,门151以门铰链154为轴沿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而封闭灰尘通孔1151a,使壳体110的外部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被门141堵住而彼此不连通的状态。
门151可以形成为与灰尘通孔1151a对应的形状,以通过堵住灰尘通孔1151a来使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相对于外部封闭,或者通过打开灰尘通孔1151a来使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相对于外部开放。作为一例,门151可以形成为圆形的形态。
门臂152可以连接门151和门马达153,并利用门马达153产生的动力来使门151开闭。
作为一例,门臂152可以包括第一门臂152a和第二门臂152b。第一门臂152a的一侧端部可以与门马达153结合。第一门臂152a可以在由门马达153传递的动力作用下旋转。第一门臂152a的另一侧端部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二门臂152b结合。第一门臂152a可以将从门马达153a接收的力传递到第二门臂152b。第二门臂152b的一侧端部可以与第一门臂152a结合。第二门臂152b的另一侧端部可以与门151结合。第二门臂152b可以推动或拉动门151。
门马达153可以向门臂152提供使门151旋转移动的动力。具体而言,门马达153可以使门臂152沿正向或逆向旋转。在此,正向可以是指门臂152朝壳体110的内部拉动门151的方向即第一方向。另外,逆向可以是指门臂152朝壳体110的外部推动门151的方向即第二方向。门马达153可以构成为包括用于向门臂152和门151传递动力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机械部件。
第一基站10还可以包括开盖单元170。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吸尘器基站10的开盖单元170的放大图。
参照图9,开盖单元170在壳体110的内部配置在结合部115的下部侧,并且被设置为能够打开第一吸尘器50的排出盖5162。开盖单元170可以包括推动凸起171、开盖齿轮172以及开盖马达(未图示)。
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结合部115的情况下,推动凸起171可以配置在能够按压结合杆5163的位置。推动凸起171可以进行直线往复运动,以按压结合杆5163。具体而言,推动凸起171可以配置在灰尘桶引导面1152。在灰尘桶引导面1152可以形成有凸起移动孔,推动凸起171可以穿过所述凸起移动孔而向外部露出。推动凸起171可以与开盖齿轮172结合而随着开盖齿轮172的移动而一起移动。
开盖马达可以向开盖齿轮172提供使推动凸起171移动的动力。
开盖齿轮172可以与开盖马达结合,并利用开盖马达的动力来使推动凸起171移动。更具体而言,开盖齿轮172可以包括:第一开盖齿轮172a,从开盖马达的轴接收旋转动力;以及第二开盖齿轮172b,与第一开盖齿轮172a啮合,并向推动凸起171传递直线往复运动。
此时,第一开盖齿轮172a可以由小齿轮构成,第二开盖齿轮172b可以由齿条构成。
换言之,在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本体510固定于结合部115的情况下,开盖马达可以通过开盖齿轮172使推动凸起171移动,以将排出盖5162从灰尘桶主体5161分离。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通过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并借助集尘马达130的吸力来将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内部的灰尘收集到灰尘捕集部140的构成,能够消除用户每次都需要直接清空杆式吸尘器的灰尘桶的麻烦。另外,在第一基站10结合第一吸尘器50时,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通过门单元150和开盖单元170自动打开,由此用户无需触摸灰尘桶516,因此能够增加便利性。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4,对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且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状态下,吸尘器系统1用于保持重量平衡的各个构成的优选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的贯穿第一吸尘器50的假想的平面S1的图。
参照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可以包括形成为贯穿第一吸尘器50的假想的平面S1。
更具体而言,所述假想的平面S1可以包括吸入马达轴线a1、延长管贯穿线a2、把持部贯穿线a3、旋风线a4、灰尘桶贯穿线a5以及集尘马达轴线C中的至少两个而形成假想的平面S1。即,所述平面S1可以是通过使两条假想的直线彼此连接而形成的假想的平面,并且可以包括将其扩展延伸的假想的平面。
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假想的平面S1可以包括延长管贯穿线a2和吸入马达轴线a1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还可以包括把持部贯穿线a3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吸入马达轴线a1和把持部贯穿线a3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旋风线a4和把持部贯穿线a3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灰尘桶贯穿线a5和延长管贯穿线a2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灰尘桶贯穿线a5和把持部贯穿线a3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延长管贯穿线a2和把持部贯穿线a3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集尘马达轴线C和吸入马达轴线a1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集尘马达轴线C和延长管贯穿线a2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集尘马达轴线C和把持部贯穿线a3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集尘马达轴线C和旋风线a4而形成。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所述平面S1可以包括集尘马达轴线C和灰尘桶贯穿线a5而形成。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假想的延长线a1、a2、a3、a4、a5以及假想的集尘马达轴线C的位置关系的图。
参照图11,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中,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情况下,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与吸入马达轴线a1或把持部贯穿线a3或旋风线a4或灰尘桶贯穿线a5形成交叉点。
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与吸入马达轴线a1垂直地交叉。此时,可以存在吸入马达轴线a1和延长管贯穿线a2的交叉点P1。
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吸入马达轴线a1和把持部贯穿线a3可以以规定角度交叉。吸入马达轴线a1和把持部贯穿线a3的交叉点可以配置在比P1更远离第一基站10的位置。
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延长管贯穿线a2和把持部贯穿线a3可以存在交叉点P2。
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与旋风线a4垂直地交叉。此时,可以存在延长管贯穿线a2和旋风线a4的交叉点P3。
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与灰尘桶贯穿线a5垂直地交叉。此时,可以存在吸入流路贯穿线a2和灰尘桶贯穿线a5的交叉点P4。
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吸尘器基站10的情况下,延长管贯穿线a2可以形成为与集尘马达轴线C平行。通过这种构成,具有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吸尘器基站10的状态下使在水平面上所占的空间最小化的效果。
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情况下,旋风线a4可以与集尘马达轴线C交叉。此时,旋风线a4和集尘马达轴线C可以存在交叉点P5。旋风线a4和集尘马达轴线C的交叉点P5可以位于壳体110的内部,更具体而言,可以位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内部。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第一吸尘器50可以被稳定地支撑于第一基站10,并且具有在执行清空灰尘桶516的动作时减小流路损失的效果。
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把持部贯穿线a3可以与集尘马达轴线C以规定角度交叉。此时,把持部贯穿线a3和集尘马达轴线C的交叉点P6可以位于壳体110的内部。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具有用户可以在把持第一吸尘器50的状态下仅通过朝第一基站10伸入手臂的简单的动作就能将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优点。另外,在壳体110的内部容纳有相对重量较重的集尘马达130,因此具有用户即使用力将第一吸尘器50推入第一基站10也能防止第一基站10晃动的效果。
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P5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以是第一基站10的最大高度以下。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P5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以与P4的高度相同。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P5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以与P1的高度相同。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P2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以是壳体110的最大高度以下。通过这种构成,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下,能够使整体体积最小化。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图10的假想的平面S1贯穿集尘马达130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的图,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从正面观察吸尘器系统的状态为基准,假想的第二吸尘器中心线配置在集尘马达的宽度内部的状态的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吸入马达的重心、第一基站集尘马达的重心以及第二吸尘器的重心的位置关系的图。
参照图12,在本发明的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平面S1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下贯穿第一基站10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情况下,所述平面S1可以贯穿(穿过)壳体110。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S1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下贯穿集尘马达130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第一吸尘器50的整体荷重集中在配置有集尘马达130的区域。此时,集尘马达130的重量比第一吸尘器50重,因此,如果所述平面经过配置有集尘马达130的区域,则可以保持平衡,以防止吸尘器系统1倒向左侧或右侧。
在本发明的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平面S1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下包括集尘马达130的轴线C。在该情况下,第一吸尘器50的整体荷重集中在集尘马达130的中心。此时,集尘马达130的重量比第一吸尘器50重,因此,如果所述平面经过集尘马达轴线C,则吸尘器系统1的左右平衡可以完美地保持,而不会偏向任一侧。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还可以包括穿过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并与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正交的假想的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
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可以被配置成与集尘马达轴线C形成规定角度(参照图14)。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可以被配置成与延长管贯穿线a2形成规定角度。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可以与集尘马达轴线C形成交叉点。另外,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可以与延长管贯穿线a2形成交叉点。
参照图13,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在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情况下,以从正面观察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为基准,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可以配置在集尘马达130的宽度D内部。在该情况下,以从正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时为基准,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不会超出作为吸尘器系统1中的相对较重的构成的集尘马达130的配置区域。第二吸尘器60在结合于第二基站20时可能因第二吸尘器60的重量而使吸尘器系统1晃动。此时,如上所述,如果将吸尘器系统1构成为使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配置在集尘马达150的宽度D内部,则能够保持平衡,以防止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时吸尘器系统1向左侧或右侧晃动。
在本发明的更优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情况下,以从正面观察第一基站10的状态为基准,第二吸尘器中心线a6可以被配置成与集尘马达轴线C一致。在该情况下,以从正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时为基准,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P3将与作为吸尘器系统1中的最重的构成的集尘马达130的中心一致。更具体而言,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被配置成经过集尘马达130的重心G2。因此,当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时,能够更完美地保持平衡,以防止吸尘器系统1向左侧或右侧晃动。
参照图14,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集尘马达130和第二吸尘器60可以配置在比第一吸尘器50的吸尘器本体510更靠近地面的位置(比吸尘器本体510中作为较重的构成的吸入马达513配置在更下部)。因此,吸尘器系统1的整体重心可以较矮地形成,吸尘器系统1可以与不倒翁(roly poly)相似地稳定地保持平衡。
对此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如下。
作为第一吸尘器50中最重的构成的吸入马达513的重心称为G1,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称为G2,作为吸尘器系统1的所有构成中最重的构成的集尘马达130的重心称为G3。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可以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且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状态下,比吸入马达153的重心G1配置在更后方。
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时,灰尘桶516与第一结合部115结合,因此位于灰尘桶516的对面的吸入马达513将相对地向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凸出。因此,存在重心可能会偏向前方侧的顾虑。此时,通过将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配置到比吸入马达513的重心G1更靠后方,能够保持前后方向的平衡。
在本发明的更优选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可以在第一吸尘器50结合于第一基站10且第二吸尘器60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状态下,配置在吸入马达153的重心G1和集尘马达130的重心G2之间。通过将配置在最下部的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配置到相对配置在上部的吸入马达513的重心G1和集尘马达130的重心G2之间,能够更完美地保持前后方向的平衡。
另一方面,以下,将参照图15a至15e,对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二吸尘器与第二基站结合的方向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5a和图15b公开了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的下部结合,且第一吸尘器和第二吸尘器的配置关系与图1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
参照图15a,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可以与第一基站10的下部结合。更具体而言,第二基站20的连接部220的顶面和第一基站10的结合板112的底面可以相互结合。
此时,与图1至图14中说明的实施例的差异是第二吸尘器60和第一吸尘器50之间的配置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的状态下,以壳体110的长轴L为基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彼此配置在相反方向。与此不同地,在图1至图14中说明的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的状态下,以壳体110的长轴L为基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配置在相同方向。
换个角度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的状态下,以壳体110的长轴L为基准,吸入马达513的重心G1和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可以彼此配置在相反方向。
再换个角度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是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是吸尘器系统1的后方。即,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可以从相反方向与吸尘器系统1结合。
参照图15b,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可以与第一基站10的下部结合。更具体而言,第二基站20的连接部220的顶面和第一基站10的结合板112的底面可以相互结合。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和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相互构成规定角度。
例如,在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是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的情况下,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是吸尘器系统1的左侧方或吸尘器系统1的右侧方。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规定角度可以是90度。即,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各个基站10、20的第一吸尘器50的结合方向和第二吸尘器60的结合方向可以被配置成错开90度的角度。
另一方面,图1、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的配置关系可以根据用户的便利而以在组装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20时使结合板112和连接部220的组装方向可变的方式实现。
例如,用户可以在组装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60时,将第二结合部210配置成朝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从而实现图1的实施例。
或者,用户可以在组装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60时,将第二结合部210配置成朝吸尘器系统1的后方,从而实现图15a的实施例。
或者,用户可以在组装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60时,将第二结合部210配置成朝吸尘器系统的左侧方或右侧方,从而实现图15b的实施例。
换言之,用户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基站10和第二基站20的组装方向来根据需要自如地实现上述实
如上所述,如果实现为根据组装方向来改变第二基站20的配置方向,则具有为用户提供能够在不受室内空间的形态制约的情况下配置吸尘器系统1的便利的优点。
图15c和图15d公开了第二基站20与第一基站10的侧面结合的实施例。
参照图15c和图15d,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可以与第一基站10的侧面结合。更具体而言,第二基站20可以与壳体110的第二外壁面111b或第四外壁面111d结合。
此时,如图15c所示,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和第二吸尘器6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是相同方向。即,在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是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的情况下,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结合方向也可以是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
与此不同地,如图15d所示,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和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相互构成规定角度。
例如,在第一吸尘器50与第一基站10结合的结合方向是吸尘器系统1的前方的情况下,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结合方向可以是吸尘器系统1的左侧方或吸尘器系统1的右侧方。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规定角度可以是90度。即,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各个基站10、20的第一吸尘器50的结合方向和第二吸尘器60的结合方向可以配置成错开90度的角度。
图15e公开了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的背面结合的实施例。
参照图15e,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20可以与第一基站10的背面结合。更具体而言,第二基站20可以与壳体110的第三外壁面111c结合。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的状态下,以壳体的长轴L为基准,第一吸尘器50和第二吸尘器60可以彼此配置在相反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从侧面观察吸尘器系统1的状态下,以壳体的长轴L为基准,吸入马达513的重心G1和第二吸尘器60的重心G3可以彼此配置在相反方向。
另一方面,如图15c至图15e的实施例所示,在第二基站20与第一基站10的侧面或背面结合而不是与下部结合的情况下,具有能够降低吸尘器系统1的整体高度的效果,由此,能够降低吸尘器系统1的整体重心,从而具有增加结构稳定性的优点。
以下,将参照图16至图23,对本发明的吸尘器系统的可行的实施例中包括用于干燥第二吸尘器的抹布的排气流路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排气流路部28的吸尘器系统1A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参照图1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A可以在图1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而构成。
除了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和后述的排气流路部28以外的构成与图1的实施例的内容相同重复,因此在此将省略说明。第一吸尘器50的构成也与图1的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相同重复,因此在此省略。
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一侧可以与第二基站20结合,以吸入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内部的灰尘。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另一侧可以在第一基站10的壳体110的内部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结合。由此,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和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可以连通。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可以设置为在其内部提供空间并形成供灰尘移动的通路的管的形态。
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可以容纳在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和第二基站20的内部空间,以不向吸尘器系统1A的外部露出。或者,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壳体110的外侧露出配置,以实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效率。
更具体而言,结合于第二基站20的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一侧端部可以与第二结合部210的吸入孔211的下侧部结合。更具体而言,如果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结合部210结合,则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排出孔620可以配置在吸入孔211的上侧部,如果向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提供吸力,则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内部的灰尘可以向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移动(参照图18、图19)。
另一方面,结合于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另一侧端部可以比集尘马达130配置在更上部。通过这种构成,可以向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提供吸力,从而吸入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内部的灰尘。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另一侧端部可以比灰尘捕集部140配置在更上部。通过这种构成,经由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流入的灰尘可以被收集到灰尘捕集部140。
在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另一侧端部可以配置有切换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和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之间的流路的流路切换部(未图示)。作为一例,流路切换部可以是流路切换阀。
如上所述,通过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并利用集尘马达130的吸力来将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内部的灰尘收集到灰尘捕集部140的构成,可以消除用户每次都需要清空扫地机器人的灰尘桶的麻烦。另外,能够防止可能在用户直接清空扫地机器人的灰尘桶的情况下产生的灰尘的飞散。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A还可以包括排气流路部28。
排气流路部28可以被设置成排出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内部吸入的空气。另外,排气流路部28可以被设置成排出从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内部吸入的空气。
参照图16,排气流路部28的一侧可以与第一基站10的壳体110连接,另一侧可以与第二基站20连接。更具体而言,排气流路部28的另一侧可以连接到第二结合部210的内部空间,因此,待排出的排出空气可以朝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被排出。
作为可行的实施例,排气流路部28可以是管形态,其一侧端部在壳体110的内部配置在集尘马达130的下侧,另一侧端部向第二结合部210的内部空间延伸形成。
或者,作为可行的实施例,壳体110的下端部可以形成有孔,排气流路部28可以是管的形态,其一侧端部配置在所述孔,另一侧端部向第二结合部210的内部空间延伸形成。
图17是从后方观察图16的吸尘器系统的图。
作为优选的一实施例,参照图17,在从后方观察吸尘器系统1A的状态下,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1和排气流路线FP2可以平行地配置。
此时,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1可以是穿过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与壳体110的长轴L平行配置的流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并与所述圆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另一方面,排气流路线FP2可以是穿过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排气流路部28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并与所述圆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如上所述,在吸入空气的流动路径和排出空气的流动路径呈平行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流动时排出空气的流量损失或热量损失。这具有提高抹布的干燥效率的效果。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1和排气流路线FP2实质上可以一致。
如上所述,在吸入空气的流动路径和排出空气的流动路径呈一致的情况下,能够使流动时排出空气的流量损失或热量损失最小化。这具有使抹布的干燥效率最大化的效果。
另外,在从后方观察吸尘器系统1A的状态下,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3和排气流路线FP2可以平行地配置。
此时,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3可以是穿过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构成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整个流路中的与壳体110的长轴L平行地配置的流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并与所述圆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另一方面,可以设置有切换集尘马达130的吸力作用的流路的流路切换部(未图示)。
在吸入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的情况下,所述流路切换部可以开放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至少一部分路径并封闭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使得空气能够通过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流动。
另外在吸入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的情况下,所述流路切换部可以开放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并封闭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的一部分路径,使得空气能够通过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流动。
图18是示出与图16的吸尘器系统1A结合的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的图,图19是图16的实施例中供第二吸尘器60结合的第二结合部210的上部面模式图。
参照图18,第二吸尘器60的一实施例可以是自动在待清洁的区域行驶并从地上吸入灰尘等异物的扫地机器人。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可以是仅具备吸入功能的扫地机器人。或者,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可以是被设置为附着有抹布8,除了灰尘的吸入以外,还能够实现湿抹布清洁的扫地机器人。第二吸尘器60可以包括检测距设置在清洁区域内的家具、办公用品或墙壁等障碍物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以及用于移动的左侧轮和右侧轮。第二吸尘器60可以与第二基站20结合。被吸入到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内部的灰尘可以通过后述的第二基站20的吸入孔211被收集到第二基站20的内部空间。
第二吸尘器60可以包括灰尘排出孔620。此时,灰尘排出孔620可以配置在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的底面,由此,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和后述的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可以连通。作为一例,灰尘排出孔620可以是四边形孔的形态。
第二吸尘器60可以包括排出盖630。此时,排出盖630可以形成为与灰尘排出孔620对应的形态,并被设置成封闭灰尘排出孔620。为此,排出盖630可以配置于灰尘排出孔620。另外,排出盖630的一侧可以固定到灰尘排出孔620而形成固定端,另一侧可以形成自由端。通过这种构成,如果朝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产生吸力,则可以在所述固定端被固定的状态下,通过移动所述自由端来开放灰尘排出孔620。如果朝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的吸力消失,则排出盖630的所述自由端可以再次向堵住灰尘排出孔620的位置移动。如上所述,根据所述自由端的移动方向,排出盖630可以使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和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连通或封闭。
第二吸尘器60可以包括与第二基站20结合时用于电池的充电的对应端子640。对应端子640可以配置在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状态下能够与第二基站20的充电端子连接的位置。作为一例,对应端子640可以成对地配置在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对应端子640和第二基站20的充电端子212电连接时,可以从第二基站20向第二吸尘器60供电而使第二吸尘器60被充电。
第二吸尘器60可以包括抹布附着部650,抹布8可以装卸于所述抹布附着部650。
在此,所述抹布8可以被设置成擦拭附着于待清洁面,更具体而言,室内的地面上的灰尘等污染物,并且能够从第二吸尘器60分离。抹布8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抹布附着部650结合,并独立地在抹布附着部650装卸,从而将便于更换和洗涤。
此时,抹布8相对于抹布附着部650的附着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作为一例,可以通过被称为尼龙搭扣的附着布来将抹布8附着到抹布附着部650的底面。
与此不同地,抹布附着部650也可以通过在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具有额外的结合结构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安装,从而构成为通过抹布附着部650的装卸来在第二吸尘器60装卸抹布8。
或者,抹布附着部650在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具有额外的结合结构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结合,同时抹布8也可以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抹布附着部650结合。
另一方面,第二吸尘器60通过攀爬第二结合部210的上部面来与第二基站20结合。
参照图19,第二结合部210是供第二吸尘器60攀爬并结合的构成,在可行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吸尘器60可以从第二结合部210的前方向第二基站20靠近并攀爬第二结合部210,然后安置到第二结合部210的上部面。
第二结合部210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吸尘器60的外形相似的形状。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第二结合部210的上部面可以设置为与四边形相似的形状。但是,第二结合部210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为不与第二吸尘器60的外形相似的形状。
第二结合部210可以由供第二吸尘器60攀爬的上部面、从上部面的棱角向下侧延伸的侧面以及与设置有第二基站20的室内的地面接触的下部面一起形成第二结合部210的内部空间。在第二结合部21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有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结合部21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有排气流路部28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结合部210可以包括吸入孔211,以第二吸尘器60结合的状态为基准,所述吸入孔211设置在与配置有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61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吸入孔211可以配置在当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时与配置有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排出孔62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吸入孔211可以形成为与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排出孔620对应的形状。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吸入孔211可以是四边形孔形态。
第二结合部210可以包括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212,所述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212与第二吸尘器60电连接并供电,使得第二吸尘器60被充电。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212可以以从前方观察第二结合部210的状态为基准在左右侧各设置一个。如果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结合部210结合,则第二吸尘器60的对应端子640和所述左右侧的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212电连接,由设置在第二基站20的内部的电源模块(未图示)向第二吸尘器60供电,从而使第二吸尘器60被充电。
在第二结合部210可以设置有排气部213,当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时,所述排气部213与配置有附着结合于第二吸尘器60的抹布8的位置相对应。在排气部213,通过排气流路部28排出的空气可以朝第二结合部210的上部排出。为此,排气部213可以包括复数个孔。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排气部213可以由网状(mesh)构件形成。
通过这种构成,在吸入第一吸尘器50或第二吸尘器60的灰尘桶516、610的灰尘的过程中,需要向吸尘器系统1A的外侧排出的空气通过排气部213排出到第二吸尘器60的底面,因此可以干燥附着于第二吸尘器60的抹布。因此,即使在第二吸尘器60完成清洁之后没有立即分离的抹布被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细菌在抹布上繁殖或产生恶臭。即,可以为用户提供能够卫生地管理第二吸尘器60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排气部213可以仅设置在第二结合部210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排气部213可以仅设置在以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状态为基准,与附着于第二吸尘器60的抹布8对应的位置。
通过这种构成,只集中地向抹布8提供排出空气,从而能够提高抹布8的干燥效率。
排气部213可以被设置为,以第二吸尘器60与第二基站20结合的状态为基准,具有比附着于第二吸尘器60的抹布8在第二结合部213所占的面积更宽的面积。更具体而言,排气部213的长度L1可以设置为大于抹布的长度L2,并且排气部213的宽度D1可以设置为大于抹布的宽度D2。
通过这种构成,排气部213可以以覆盖抹布8的总面积的方式提供排出空气,因此具有能够均匀地干燥抹布8的所有区域的效果。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排气流路部48的吸尘器系统1B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参照图20,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B可以包括第一基站30和第二基站40。
此时,结合于第一基站30的第一吸尘器50的构成与图1的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相同重复,因此将在此省略。
第一基站30可以与第一吸尘器50结合。第一基站30可以将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内部吸入的灰尘储存在第一基站30的内部。另外,可以包括提供用于容纳为此而设置的复数个部件的内部空间的壳体310。
第一基站30可以包括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320。
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320可以容纳在壳体310的内部空间。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320可以在壳体31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配置。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320的配置方向可以与壳体310的长轴L实质上平行地配置。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320可以在其内部提供空间,并设置为形成供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的灰尘移动的通路的管的形态。
与图15的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B不包括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320不与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25结合,这一点与图15的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120存在差异。
作为除此之外的第一基站30的构成,壳体310、集尘马达330、灰尘捕集部340、门单元350、固定单元360以及开盖单元370的内容分别与图1的实施例的第一基站10中说明的壳体110、集尘马达130、灰尘捕集部140、门单元150、固定单元360以及开盖单元370的内容相同重复,因此在此将省略说明。
第二基站40可以与第二吸尘器70结合。第二基站40可以配置在第一基站30的下端部,并且可以与第一基站30结合。
第二基站40可以包括第二结合部410,第二吸尘器70攀爬所述第二结合部410并与其上部结合。除了第二结合部410以外的第二基站40的构成与图16的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A中说明的内容相同重复,因此在此省略,并且关于第二结合部410的详细说明将在后述中参照图23说明。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B还可以包括排气流路部48。
再次参照图20,排气流路部48可以被设置成排出从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内部吸入的空气。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系统1B不从第二吸尘器70吸入灰尘,因此排气流路部48成为排出从第一吸尘器50吸入的空气的通路。
排气流路部48的一侧可以与第一基站30的壳体310连接,另一侧可以与第二基站40连接。更具体而言,排气流路部48的另一侧可以连接到第二结合部410的内部空间,因此排出空气可以朝第二吸尘器70的底面排出。
作为一例,排气流路部48可以是管的形态,其一侧端部在壳体310的内部配置在集尘马达330的下侧,另一侧端部向第二结合部410的内部空间延伸形成。
作为另一例,壳体310的下端部可以形成有孔,排气流路部48可以是管的形态,其一侧端部配置在所述孔,另一侧端部向第二结合部410的内部空间延伸形成。
图21是从后方观察图20的吸尘器系统的图。
在优选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1,在从后方观察吸尘器系统1B的状态下,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4和排气流路线FP5可以平行地配置。
此时,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4可以是穿过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与壳体310的长轴L平行地配置的流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并与所述圆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另一方面,排气流路线FP5可以是穿过沿长度方向径向切割排气流路部48的情况下出现的圆的圆心,并与所述圆垂直地形成的假想的线。
如上所述,在吸入空气的流动路径和排出空气的流动路径呈平行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流动时排出空气的流量损失或热量损失。这具有提高抹布的干燥效率的效果。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线FP4和排气流路线FP5实质上可以一致。
如上所述,在吸入空气的流动路径和排出空气的流动路径呈一致的情况下,能够使流动时排出空气的流量损失或热量损失最小化。这具有使抹布的干燥效率最大化的效果。
图22是示出图20的实施例中与第二基站40结合的第二吸尘器70的底面的图,图23是示出图20的实施例中供第二吸尘器70结合的第二基站40的第二结合部410的图。
参照图22,与第二基站40结合的第二吸尘器70可以是利用在待清洁的区域旋转的抹布9a、9b来自主行驶并自动地进行清洁的湿抹布专用扫地机器人。第二吸尘器70可以包括检测距设置在清洁区域内的家具、办公用品或墙壁等障碍物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
第二吸尘器70可以包括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以利用附着于第二吸尘器70本体的底面的抹布9a、9b的旋转来移动。
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面积,并且可以形成为扁平的板或扁平的框架等形态。这种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大体上横卧,由此,可以形成为水平方向的宽度(或直径)充分大于上下方向高度的形态。与第二吸尘器70的本体底面结合的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可以与待执行清洁的地面平行,或者可以与所述地面呈倾斜。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可以形成为圆形的盘形态,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的底面可以大体上呈圆形,并且整体可以形成为旋转对称形态。
在第二吸尘器70中,如果第一旋转盘710a以第二吸尘器70本体的底面为基准位于右侧,则第二旋转盘710b可以以第二吸尘器70本体的底面为基准位于左侧,此时,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可以彼此呈左右对称。
另一方面,在第二吸尘器70的第一旋转盘710a可以结合有第一抹布9a,在第二旋转盘710b可以结合有第二抹布9b。
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可以被设置成擦拭附着于地面的灰尘等污染物,并且能够从第二吸尘器70分离。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分别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20b结合,并独立地在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20b装卸,从而将便于更换和洗涤。
此时,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相对于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20b的附着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作为一例,可以通过被称为尼龙搭扣的附着布来将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附着到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20b的底面。
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的底面可以大体上呈圆形,并且整体可以形成为旋转对称形态。第一抹布9a可以与第一旋转盘710a结合并与第一旋转盘710a一起旋转。另外,第二抹布9b可以与第二旋转盘710b结合并与第二旋转盘710b一起旋转。
在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彼此向相反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第二吸尘器70可以沿直线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前进或后退。在第一旋转盘710a和第二旋转盘710b中只有任意一个旋转的情况下,第二吸尘器70可以转换方向,并且可以回旋。
第二吸尘器70可以包括与第二基站40结合时用于电池的充电的对应端子720。对应端子720可以配置在第二吸尘器70结合的状态下能够与第二基站70的充电端子412连接的位置。作为一例,对应端子720可以成对地配置在第二吸尘器70的底面。对应端子720和第二基站70的充电端子412电连接时,可以从第二基站40向第二吸尘器70供电而使第二吸尘器70被充电。
另一方面,第二吸尘器70攀爬第二结合部410的上部面并与第二基站40结合。
参照图23,第二结合部410是供第二吸尘器70攀爬并结合的构成。第二吸尘器70可以从第二结合部410的前方靠近第二基站40并攀爬第二结合部410,然后安置到第二结合部410的上部面。
第二结合部410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吸尘器70的外形相似的形状。作为一例,第二结合部410可以设置为与圆形相似的形状。但是,第二结合部410的形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为不与第二吸尘器70的外形相似的形状。
第二结合部410可以由供第二吸尘器70攀爬的上部面、从上部面的棱角向下侧延伸的侧面以及与设置有第二基站70的室内的地面接触的下部面一起形成第二结合部410的内部空间。在所述第二结合部41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有排气流路部48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结合部410可以包括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412,所述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412与第二吸尘器70电连接并供电,使得第二吸尘器70被充电。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412可以以从前方观察第二结合部410的状态为基准在左右侧各设置一个。如果第二吸尘器70与第二结合部410结合,则第二吸尘器70的对应端子740和所述左右侧的第二吸尘器充电端子412电连接,由设置在第二基站40的内部的电源模块(未图示)向第二吸尘器70供电,从而使第二吸尘器70被充电。
在第二结合部410可以设置有排气部413,当第二吸尘器70与第二基站40结合时,所述排气部413与配置有附着结合于第二吸尘器70的抹布9a、9b的位置相对应。在排气部413,通过排气流路部48排出的空气可以朝第二结合部410的上部排出。为此,第二结合部413可以包括复数个孔。作为可行的一实施例,排气部413可以由网状(mesh)构件形成。
通过这种构成,在吸入第一吸尘器50的灰尘桶516的灰尘的过程中,需要向吸尘器系统1B的外侧排出的空气通过排气部413排出到第二吸尘器70的底面,因此可以干燥附着于第二吸尘器70的抹布9a、9b。因此,即使在第二吸尘器70完成清洁之后没有立即分离的抹布9a、9b被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细菌在抹布9a、9b上繁殖或产生恶臭。即,可以为用户提供能够卫生地管理第二吸尘器70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排气部413可以仅设置在第二结合部410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排气部413可以仅设置在以第二吸尘器70与第二基站40结合的状态为基准,与附着于第二吸尘器70的抹布9a、9b对应的位置。
通过这种构成,只集中地向抹布9a、9b提供排出空气,从而能够提高抹布9a、9b的干燥效率。
排气部413可以设置为,以第二吸尘器70与第二基站40结合的状态为基准,具有比附着于第二吸尘器70的抹布9a、9b在第二结合部410所占的面积更宽的面积。更具体而言,排气部413的长度L4可以设置为大于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的直径相加的长度L3,排气部413的宽度D4可以设置为大于第一抹布9a或第二抹布9b的宽度D3。
通过这种构成,排气部413可以覆盖配置有第一抹布9a和第二抹布9b的总面积并提供排出空气,因此能够均匀地干燥抹布9a、9b的所有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包括供第一吸尘器结合的第一基站和供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第二基站,从而具有能够消除用户每次都需要清空第一吸尘器和/或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麻烦。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吸尘器结合于第一基站且第二吸尘器结合于第二基站的状态下,各构成被配置成保持吸尘器系统的整体平衡,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撑各个吸尘器和基站而不会倒向任一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被配置成使在吸入第一吸尘器和/或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的灰尘的过程中吸入的空气朝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排出,由此能够使附着于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干燥。因此,可以提供能够卫生地管理第二吸尘器的用户便利性。
以上,虽然说明并图示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记载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多样地修改和变形为其他具体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根据说明的实施例来确定,而应根据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思想来确定。

Claims (18)

1.一种吸尘器系统,其中,包括:
第一吸尘器,包括通过供空气流动的延长管吸入包含灰尘的空气的吸入部、产生沿所述吸入部吸入空气的吸力的吸入马达以及储存从吸入的所述空气分离的灰尘的灰尘桶;
第一基站,包括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与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的壳体、形成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灰尘桶结合的第一结合部以及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并产生将所述灰尘桶内部的灰尘吸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吸力的集尘马达;
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端部结合,并包括被设置成使第二吸尘器攀爬的第二结合部;以及
假想的平面,形成为包括沿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延长管的假想的延长管贯穿线和延长所述吸入马达的旋转轴的假想的吸入马达轴线,
所述第二吸尘器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的吸尘器,
在处于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部且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结合部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吸入马达、所述集尘马达以及所述第二吸尘器沿着所述壳体的长轴从上侧依次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尘器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置有配置在与所述吸入部相反的方向上的把持部,以供用户把持所述第一吸尘器,
所述平面包括沿所述把持部的长度方向形成并贯穿所述把持部的内部的假想的把持部贯穿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状态下贯穿所述第一基站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延长管贯穿线与所述吸入马达轴线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状态下贯穿所述集尘马达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包括延长所述集尘马达的旋转轴的假想的集尘马达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重心并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正交的假想的第二吸尘器中心线,
所述第二吸尘器中心线在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时,以从正面观察所述第一基站的状态为基准,配置在所述集尘马达的宽度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且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重心配置在比所述吸入马达的重心更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一基站且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尘器的重心配置在所述吸入马达的重心和所述集尘马达的重心之间。
9.一种吸尘器系统,其中,包括:
第一基站,包括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与第一吸尘器结合的壳体和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并吸入所述第一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
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端部结合,并包括被设置成使第二吸尘器攀爬的第二结合部;
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其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站结合以吸入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其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结合;以及
排气流路部,被设置成排出从所述第一吸尘器或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的空气,
所述第二吸尘器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的吸尘器,
所述排气流路部被设置成一侧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使得空气朝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二结合部设置有排气部,使得通过所述排气流路部排出的空气朝所述第二结合部的上部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吸入孔,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的状态为基准,所述吸入孔与配置有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的位置对应配置,并被设置成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吸入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流路部的一侧与所述吸入孔结合,以吸入所述第二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配置在与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对应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被设置为具有比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在所述第二结合部中所占的面积更宽的面积。
15.一种吸尘器系统,其中,包括:
第一基站,包括设置有内部空间并与第一吸尘器结合的壳体和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并吸入所述第一吸尘器的灰尘桶内部的灰尘的第一吸尘器吸入流路部;
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端部结合,并包括被设置成使第二吸尘器攀爬的第二结合部;以及
排气流路部,被设置成排出从所述第一吸尘器或所述第二吸尘器吸入的空气,
所述第二吸尘器是在待清洁的区域自主行驶的吸尘器,
所述排气流路部被设置成一侧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站连接,使得空气朝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底面排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二结合部设置有排气部,使得通过所述排气流路部排出的空气朝所述第二结合部的上部排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配置在与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对应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尘器系统,其中,
以所述第二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排气部被设置为具有比附着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抹布在所述第二结合部中所占的面积更宽的面积。
CN202180079984.5A 2020-12-16 2021-12-13 吸尘器系统 Pending CN1165287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76020 2020-12-16
KR10-2021-0171228 2021-12-02
KR1020210171228A KR20220086482A (ko) 2020-12-16 2021-12-02 청소기 시스템
PCT/KR2021/018827 WO2022131710A1 (ko) 2020-12-16 2021-12-13 청소기 시스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8739A true CN116528739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99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984.5A Pending CN116528739A (zh) 2020-12-16 2021-12-13 吸尘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287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277372C2 (ru) Пылесборник робота-пылесоса
TWI793573B (zh) 停靠站及包含該停靠站的除塵系統
TWI792270B (zh) 停靠站及包含該停靠站的除塵系統
CN217039984U (zh) 拖布盘装卸机构及清洁系统
KR20220086482A (ko) 청소기 시스템
EP4265168A1 (en) Cleaner system
TWI821816B (zh) 清掃機系統
TWI809524B (zh) 吸塵器停靠站
CN116528739A (zh) 吸尘器系统
TWI789813B (zh) 吸塵器停靠站
US20230404343A1 (en) Cleaner station
EP4356804A1 (en) Vacuum cleaner station
CN216454799U (zh) 清洁器系统和清洁器站
KR20220046863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CN117794432A (zh) 吸尘器基站及包括其的吸尘器系统
KR20220052602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30013341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CN117677329A (zh) 吸尘器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