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8319B -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8319B
CN116528319B CN202310787268.3A CN202310787268A CN116528319B CN 116528319 B CN116528319 B CN 116528319B CN 202310787268 A CN202310787268 A CN 202310787268A CN 116528319 B CN116528319 B CN 1165283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nsity threshold
parameter
value
executing
netwo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872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28319A (zh
Inventor
杨可心
王磊
陈学亮
唐铭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872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8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28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8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28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8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此种方式,提高了组网的成功率,降低信令开销。

Description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信技术领域中,可以通过WiFi直连(Wireless Fidelity direct,无线保真直连)技术构建P2P(Point To Point,点对点)组,使支持无线网络的终端能够通过P2P组来实现网络访问。
相关技术中,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在小于预定强度值时,确定终端不满足以网关节点的身份创建P2P组的条件。在终端不满足以网关节点的身份创建P2P组,成为GO(GroupOwner,组管理员)的情况下,需要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直至接入P2P组。
然而,根据某一预定强度值判断终端能否成为网关节点的方式不够灵活、组网成功率低。另外,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直至接入P2P组的方式,会因持续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而陷入死循环,使得终端产生大量信令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相关技术中组网方式不灵活、成功率低,以及信令开销大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跳组网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包括: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所述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包括: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所述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包括: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包括: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服务发现流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之前,还包括: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强度阈值是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号强度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所述预定强度阈值和所述预定间隔值基于蜂窝网络确定;或者,网络信号强度是无线保真WiFi网络信号强度,所述预定强度阈值和所述预定间隔值基于WiFi网络确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组网管理员GO。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发现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入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之后,还包括: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跳组网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二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之前,还包括: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跳组网装置,包括: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以及,还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第一更新模块,用于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执行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以及,还用于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还用于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服务发现流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初始化模块,用于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强度阈值是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号强度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所述预定强度阈值和所述预定间隔值基于蜂窝网络确定;或者,网络信号强度是无线保真WiFi网络信号强度,所述预定强度阈值和所述预定间隔值基于WiFi网络确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创建模块,用于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组网管理员GO。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接入模块,用于在发现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创建模块,用于在,接入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P2P组之后,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跳组网装置,包括: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二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以及,还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第二更新模块,用于在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初始化模块,用于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多跳组网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多跳组网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多跳组网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强度阈值大于网络信号强度时,进行组网过程中的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并统通过第一参数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当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此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进行组网过程中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不断循环的机制,相较于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可以在持续不能发现可提供服务的设备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降低信令开销,进而降低终端的耗电及负载压力。
另外,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此种方式,相较于仅与一个固定的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终端是否可以创建P2P组,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及成功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另外,通过限定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为组网的通信能力提供了保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2示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6示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装置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装置示意图。
图9示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跳组网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任意具备计算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执行。例如,该电子设备是支持WiFi直连的设备。
图1示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多跳组网方法包括如下S101至S102。
S101,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S1011至S1014。
其中,第一强度阈值对应一个网络信号的强度。关于第一强度阈值的具体大小,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做限制。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
其中,设备的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时,可以认为设备具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网络信号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预定强度阈值不小于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预定强度阈值是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信号强度可以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相应地,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是设备在蜂窝网络中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预定强度阈值同样也基于蜂窝网络确定。网络信号强度还可以是WiFi信号强度,相应地,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是设备在WiFi网络中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预定强度阈值同样也基于WiFi网络确定。
S1011,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设备获取到网络信号强度后,将该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该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S1012,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
关于初始化后的第一参数具体为何值,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做限制。例如,初始化后的第一参数为0,或者为1,或者为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GO。之后,设备可以响应其他设备的设备发现请求及服务发现请求(下称为设备/服务发现请求),以及周期性地广播Beacon(广播信标帧),以便于其他设备接收到该Beacon后发现该设备。
S1013,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其中,设备发现流程可以包括:发送Probe Request(探测请求)进行设备发现,扫描设备的所有信道,查看是否接收到Probe Response(探测响应)或Beacon。若接收到ProbeResponse或Beacon,则为发现可接入的设备。反之,若没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则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即设备发现失败。
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表示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多了一次。若本次增加1之后的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若本次增加1之后的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执行S102。
其中,第一预定值是根据初始化后的第一参数设定的值,对于第一预定值具体为何值,可根据初始化后的第一参数确定。若需要在设备发现累计失败100次后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则第一预定值=初始化后的第一参数+100。例如,初始化后的第一参数为0,则第一预定值为100。
S1014,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需要在设备发现连续失败一定次数后,再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而当设备发现成功后,需要重新计算设备发现连续失败的次数,相应地,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可以包括: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服务发现流程。
在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以确定可接入的设备中是否有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
其中,服务发现流程可以包括:向可接入的设备发送SD Query(ServiceDiscovery Query,服务发现请求),接收SD Response(Service Discovery Response,服务发现响应);基于SD Response中携带的GO服务信息选择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
关于预定服务条件具体为何种条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做限制,可根据经验设置。
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跳回S1013,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入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之后,还可以包括: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之后,设备可以响应其他设备的设备/服务发现请求,以及周期性地广播Beacon,以便于其他设备接收到该Beacon后发现该设备。在接入第二P2P组之后,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从而允许其他设备接入第三P2P组的方式,增加了组网的灵活性,方便网络的灵活扩展和动态调整。
S102,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该预定强度阈值是S101中提及的预定强度阈值。
关于预定间隔值具体为何值,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信号强度可以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相应地,预定间隔值需要基于蜂窝网络确定。网络信号强度还可以是WiFi信号强度,相应地,预定间隔值需要基于WiFi网络确定。
在基于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设备无法创建或接入P2P组的情况下,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以降低第一强度阈值,再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
当循环至第一强度阈值等于预定强度阈值时,继续更新第一强度阈值也不再降低第一强度阈值的具体大小,以保证设备在网络信号强度是预定强度阈值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创建的P2P组能够帮助其他设备连接网络,实现通信。若继续降低第一强度阈值,将使基于小于预定强度阈值的第一强度阈值创建出的P2P组,不具备帮助其他设备连接网络,实现通信的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首次尝试接入或创建P2P组时,需要初始化第一强度阈值,以便于能够接入网络状态更好的P2P组,或创建具备更好的网络状态的P2P组,相应地,在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之前,可以还包括: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该第一强度阈值。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强度阈值大于网络信号强度时,进行组网过程中的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并统通过第一参数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当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此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进行组网过程中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不断循环的机制,相较于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可以在持续不能发现可提供服务的设备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降低信令开销,进而降低终端的耗电及负载压力。
另外,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此种方式,相较于仅与一个固定的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终端是否可以创建P2P组,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及成功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另外,通过限定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可以为组网能够帮助设备连接网络的能力提供保障。
下面将以第一强度阈值为Rth、预定强度阈值为Rmin、预定间隔值为ΔR、第一参数为m为例,并结合图2来说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
如图2所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可以包括S201至S214。
S201,初始化Rth,初始化后的Rth变为Rmax,Rmax是预先设定的值。
S202,收集网络信号强度,并判断是否小于Rth。在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Rth时,执行S203;在网络信号强度小于Rth时,执行S205。
S203,以网关节点的身份创建P2P组,成为GO。
S204,响应设备/服务发现请求,周期性广播Beacon。
S205,初始化m。
S206,进行设备发现(扫描所有信道,发送Probe Request)。
S207,判断是否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在未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时,执行S208;在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时,执行S211。
S208,将m增加1。
S209,判断m是否小于第一预定值。在m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执行S206;在m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执行S210。
S210,更新Rth,执行S202。其中,更新后的Rth=max{Rth-ΔR,Rmin},max{,}是取最大值函数。
S211,进行服务发现(发送SD Query,接收SD Response)。
S212,基于SD Response携带的GO服务信息对GO的性能进行加权,确定GO的性能得分。
S213,判断是否存在合适接入的GO(根据GO的性能得分,确定是否存在性能得分满足预设条件的GO)。在存在合适接入的GO时,执行S214;在不存在合适接入的GO时,执行S206。
S214,接入合适接入的GO所在的P2P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S214之后还包括S215:创建P2P组,成为GO,响应设备/服务发现请求,周期性广播Beacon。
在一个实施例中,S211包括S2111和S2112,其中,S2111:初始化m;S2112:进行服务发现(发送SD Query,接收SD Response)。
上述S201至S215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图2对应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图1对应的实施例的S1012包括的内容: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可以包括: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S1014包括的内容: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可以包括: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S102包括的内容: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可以包括: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
相应地,如图3所示,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跳组网方法可以包括S301至S302。需要说明的是,S301至S302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图1和图2对应的实施例。
S301,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S3011至S3014。
S3011,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S3012,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
关于初始化后的第二参数具体为何值,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做限制。例如,初始化后的第二参数为0,或者为1,或者为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组网管理员GO。
S3013,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S3014,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而当设备发现成功后,需要重新计算设备发现连续失败的次数,相应地,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可以包括: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服务发现流程。
其中,第二预定值是根据初始化后的第二参数设定的值,对于第二预定值具体为何值,可根据初始化后的第二参数确定。若需要在服务发现累计失败100次后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则第二预定值=初始化后的第二参数+100。例如,初始化后的第二参数为0,则第二预定值为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接入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之后,可以还包括: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
S302,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首次尝试接入或创建P2P组时,需要初始化第一强度阈值,以便于能够接入网络状态更好的P2P组,或创建具备更好的网络状态的P2P组,相应地,在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之前,可以还包括: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该第一强度阈值。关于初始化后的第一强度阈值具体为何值,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做限制,可根据经验设置。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强度阈值大于网络信号强度时,进行组网过程中的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并统通过第一参数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及通过第二参数累计服务发现失败的次数。当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或当累计服务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此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进行组网过程中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不断循环的机制,相较于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可以在持续不能发现可提供服务的设备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降低信令开销,进而降低终端的耗电及负载压力。
另外,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此种方式,相较于仅与一个固定的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终端是否可以创建P2P组,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及成功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另外,通过限定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可以为组网能够帮助设备连接网络的能力提供保障。
下面以第一强度阈值为Rth、预定强度阈值为Rmin、预定间隔值为ΔR、第一参数为m、第二参数为n为例,并结合图4来说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
如图4所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可以包括S401至S415。
S401,初始化Rth,初始化后的Rth变为Rmax,Rmax是预先设定的值。
S402,收集网络信号强度,并判断是否小于Rth。在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Rth时,执行S403;在网络信号强度小于Rth时,执行S405。
S403,以网关节点的身份创建P2P组,成为GO。
S404,响应设备/服务发现请求,周期性广播Beacon。
S405,初始化m和n。
S406,进行设备发现(扫描所有信道,发送Probe Request)。
S407,判断是否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在未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时,执行S408;在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时,执行S411。
S408,将m增加1。
S409,判断m是否小于第一预定值,n是否小于第二预定值。在m小于第一预定值且n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执行S406;在m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或n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执行S410。
S410,更新Rth,执行S402。其中,更新后的Rth=max{Rth-ΔR,Rmin},max{,}是取最大值函数。
S411,进行服务发现(发送SD Query,接收SD Response)。
S412,基于SD Response携带的GO服务信息对GO的性能进行加权,确定GO的性能得分。
S413,判断是否存在合适接入的GO(根据GO的性能得分,确定是否存在性能得分满足预设条件的GO)。在存在合适接入的GO时,执行S414;在不存在合适接入的GO时,执行S415。
S414,接入合适接入的GO所在的P2P组。
S415,将n增加1,并执行S409。
在一个实施例中,S414之后还包括S4141:创建P2P组,成为GO,响应设备/服务发现请求,周期性广播Beacon。
在一个实施例中,S411包括S4111和S4112,其中,S4111:初始化m;S4112:进行服务发现(发送SD Query,接收SD Response)。
上述S401至S415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图3对应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跳组网方法包括如下S501至S502。需要说明的是,S501至S502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图1-图4对应的实施例,关于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的理解,可以参见图1-图4对应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S501,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S5011至S5014。
S5011,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S5012,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二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GO。
S5013,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S5014,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该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接入满足该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之后,还可以包括: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
S502,在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号强度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预定强度阈值和预定间隔值基于蜂窝网络确定;或者,网络信号强度是无线保真WiFi网络信号强度,预定强度阈值和预定间隔值基于WiFi网络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之前,可以还包括: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该第一强度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定强度阈值不小于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预定强度阈值是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强度阈值大于网络信号强度时,进行组网过程中的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并统通过第二参数累计服务发现失败的次数,当累计服务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此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进行组网过程中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不断循环的机制,相较于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可以在持续不能发现可提供服务的设备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降低信令开销,进而降低终端的耗电及负载压力。
另外,在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此种方式,相较于仅与一个固定的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终端是否可以创建P2P组,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及成功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另外,通过限定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可以为组网能够帮助设备连接网络的能力提供保障。
下面以第一强度阈值为Rth、预定强度阈值为Rmin、预定间隔值为ΔR、第二参数为n为例,并结合图5来说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
如图6所示,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方法可以包括S601至S614。
S601,初始化Rth,初始化后的Rth变为Rmax,Rmax是预先设定的值。
S602,收集网络信号强度,并判断是否小于Rth。在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Rth时,执行S603;在网络信号强度小于Rth时,执行S605。
S603,以网关节点的身份创建P2P组,成为GO。
S604,响应设备/服务发现请求,周期性广播Beacon。
S605,初始化n。
S606,进行设备发现(扫描所有信道,发送Probe Request)。
S607,判断是否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在未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时,执行S606;在接收到Probe Response或Beacon时,执行S608。
S608,进行服务发现(发送SD Query,接收SD Response)。
S609,基于SD Response携带的GO服务信息对GO的性能进行加权,确定GO的性能得分。
S610,判断是否存在合适接入的GO(根据GO的性能得分,确定是否存在性能得分满足预设条件的GO)。在存在合适接入的GO时,执行S611;在不存在合适接入的GO时,执行S612。
S611,接入合适接入的GO所在的P2P组。
S612,将n增加1。
S613,判断n是否小于第二预定值。在n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执行S606;在n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执行S614。
S614,更新Rth,执行S602。其中,更新后的Rth=max{Rth-ΔR,Rmin},max{,}是取最大值函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S611之后还包括S6111:创建P2P组,成为GO,响应设备/服务发现请求,周期性广播Beacon。
上述S601至S614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图5对应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两种多跳组网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7示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装置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执行模块701,用于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以及,还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第一更新模块702,用于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执行模块701,还用于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以及,还用于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第一更新模块702,还用于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执行模块701,用于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服务发现流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第一初始化模块703,用于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第一强度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预定强度阈值是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号强度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预定强度阈值和预定间隔值基于蜂窝网络确定;或者,网络信号强度是无线保真WiFi网络信号强度,预定强度阈值和预定间隔值基于WiFi网络确定。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创建模块704,用于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组网管理员GO。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接入模块705,用于在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创建模块704,用于在,接入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P2P组之后,建立第三P2P组,成为GO。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强度阈值大于网络信号强度时,进行组网过程中的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并统通过第一参数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当累计设备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此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进行组网过程中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不断循环的机制,相较于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可以在持续不能发现可提供服务的设备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降低信令开销,进而降低终端的耗电及负载压力。
另外,在第一参数不小于第一预定值时,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此种方式,相较于仅与一个固定的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终端是否可以创建P2P组,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及成功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另外,通过限定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可以为组网能够帮助设备连接网络的能力提供保障。
图8示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多跳组网装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二执行模块801,用于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大小关系是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二参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以及,还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第二更新模块802,用于在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更新第一强度阈值;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第二初始化模块803,用于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第一强度阈值。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强度阈值大于网络信号强度时,进行组网过程中的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并统通过第二参数累计服务发现失败的次数,当累计服务发现失败的次数使得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此种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进行组网过程中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不断循环的机制,相较于不断进行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可以在持续不能发现可提供服务的设备时,跳出设备发现及服务发现的循环,降低信令开销,进而降低终端的耗电及负载压力。
另外,在第二参数不小于第二预定值时,对第一强度阈值进行更新,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重新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P2P组。此种方式,相较于仅与一个固定的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终端是否可以创建P2P组,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及成功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另外,通过限定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不小于预定强度阈值,可以为组网能够帮助设备连接网络的能力提供保障。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9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900。图9显示的电子设备9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9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9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9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9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920和处理单元910)的总线930。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9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9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存储单元9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9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9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9203。
存储单元9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9205的程序/实用工具9204,这样的程序模块9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9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9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94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9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9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9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9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9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9所示,网络适配器960通过总线930与电子设备9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9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本公开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本说明书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6)

1.一种多跳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
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
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替换为:
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
所述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包括:
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所述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替换为:
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包括:
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初始化第一参数,执行服务发现流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之前,还包括:
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强度阈值是设备作为网关节点创建P2P组所需的最小网络信号强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络信号强度是蜂窝网络信号强度,所述预定强度阈值和所述预定间隔值基于蜂窝网络确定;
或者,网络信号强度是无线保真WiFi网络信号强度,所述预定强度阈值和所述预定间隔值基于WiFi网络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一强度阈值时,创建第一P2P组,成为组管理员GO。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发现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接入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以进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满足所述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所在的第二P2P组之后,还包括:
建立第三P2P组,成为组管理员GO。
10.一种多跳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
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二参数;
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之前,还包括:
初始化强度阈值,得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12.一种多跳组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
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
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将第一参数增加1,在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以及,还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
第一更新模块,用于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执行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
以及,还用于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所述第一更新模块,还用于在第一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或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14.一种多跳组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强度阈值进行如下组网流程:
获取并确定网络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所述大小关系是所述网络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强度阈值时,初始化第二参数;
执行设备发现流程,在未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在发现可接入的设备时,执行服务发现流程,在未发现满足预定服务条件的设备时,将第二参数增加1,在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预定值时,重新执行设备发现流程;
以及,还用于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进行组网流程,直至接入或创建点对点P2P组;
第二更新模块,用于在第二参数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更新所述第一强度阈值;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强度阈值是预定强度阈值与第二强度阈值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强度阈值由更新前的第一强度阈值减去预定间隔值得到。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跳组网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跳组网方法。
CN202310787268.3A 2023-06-29 2023-06-29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528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87268.3A CN116528319B (zh) 2023-06-29 2023-06-29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87268.3A CN116528319B (zh) 2023-06-29 2023-06-29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8319A CN116528319A (zh) 2023-08-01
CN116528319B true CN116528319B (zh) 2023-09-29

Family

ID=87390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87268.3A Active CN116528319B (zh) 2023-06-29 2023-06-29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2831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3616A (zh) * 2013-10-22 2014-01-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AP设备加入Mesh网络的方法和设备
CN104333914A (zh) * 2013-07-22 2015-02-0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esh链路建立方法和设备
CN109152103A (zh) * 2018-11-05 2019-01-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组网方法及装置
CN111654869A (zh) * 2020-05-13 2020-09-11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网络自组网方法
CN114845289A (zh) * 2022-04-12 2022-08-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15920B2 (en) * 2012-04-20 2016-12-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Name-based neighbor discovery and multi-hop service discovery in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3914A (zh) * 2013-07-22 2015-02-0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esh链路建立方法和设备
CN103533616A (zh) * 2013-10-22 2014-01-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AP设备加入Mesh网络的方法和设备
CN109152103A (zh) * 2018-11-05 2019-01-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组网方法及装置
CN111654869A (zh) * 2020-05-13 2020-09-11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网络自组网方法
CN114845289A (zh) * 2022-04-12 2022-08-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8319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8178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US20150281002A1 (en) Universal support system for internet of things
CN111124299A (zh) 数据存储管理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150975A (zh) 网络接入方法、网络接入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6528319B (zh)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27955A (zh) 文件查阅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412993A (zh) 中继发现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02229A (zh) 通信控制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介质
CN115185708A (zh) 一种微前端的通信方法、通信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64307A (zh) 一种实现云手机共享应用程序的方法、相关装置和系统
CN116074901A (zh) 无线链路失败处理方法、终端、基站、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6600364A (zh) 多跳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34554A (zh) Rpc跨语言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1343684A (zh) 电路域回落小区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301789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4579167A (zh) 一种下载应用升级文件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180278695A1 (en) Network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eech recognition service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N116545777B (zh) 用户类别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CN116939762A (zh) 基于小区粒度的服务区域限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7119554A (zh) 中继用户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57995B (zh) 蓝牙组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93534A1 (zh) Npn识别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7320113A (zh) 用于终端接入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30178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6074859A (zh) 业务分流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