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2372B -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2372B
CN116502372B CN202310779770.XA CN202310779770A CN116502372B CN 116502372 B CN116502372 B CN 116502372B CN 202310779770 A CN202310779770 A CN 202310779770A CN 116502372 B CN116502372 B CN 116502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thickness
impeller
original
scale f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7977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02372A (zh
Inventor
刘驰
魏征
曹双歌
郝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Aero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Aero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Aero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Aerosp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7977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23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2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2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02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2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计算机辅助工程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本公开在对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统一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满足实际需求的部件进行差异性模化,使得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的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

Description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辅助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叶轮机械模化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叶轮机械被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力、机械、化工等领域中,对叶轮机械进行计算机建模、分析和设计非常有必要。
目前,可以基于性能较高的现有叶轮机械进行模化设计来得到相同性能的机组。具体的,模化设计时可以对叶轮机械的通流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缩放,以保证叶轮机械的性能,而且还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和计算成本。
但是,通过该设计方法得到的叶轮机械在实际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将叶片同叶轮机械中的其他部件按相同比例缩小后,会使得叶片厚度不满足实际需求,从而降低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叶轮机械模化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的性能较低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包括:
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目标部件包括叶片,所述性能参数包括叶片厚度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包括:
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并根据所述叶片厚度信息确定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
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比例因子;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相对厚度包括叶尖相对厚度和叶根相对厚度,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包括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包括:
根据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
根据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根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厚度包括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包括:
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所述第一叶尖厚度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叶尖目标厚度;
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和所述第一叶根厚度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叶根目标厚度;
根据所述叶尖目标厚度和所述叶根目标厚度确定所述叶片模型。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厚度包括第一目标厚度和第二目标厚度;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目标厚度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则根据预设的叶片构造参数确定叶片安全厚度;
若所述第一目标厚度小于所述叶片安全厚度,则根据所述叶片安全厚度和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确定第二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二比例因子确定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第二目标厚度;
其中,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包括第一叶尖厚度和第一叶根厚度,所述第二比例因子包括第二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原始叶轮机械至少包括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包括第一参考相对厚度和第二参考相对厚度;
根据所述叶片厚度信息确定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轮半径和所述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二叶轮半径;
对所述第一叶轮半径、所述第二叶轮半径、所述第一参考相对厚度、所述第二参考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的预设叶轮半径进行插值运算,以得到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第二相对厚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性能参数包括第一性能参数;所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性能参数;
基于所述第一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二性能参数利用相似准则方法计算所述初始比例因子。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叶轮机械模化装置,包括:
性能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第一模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第二模化模块,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单元执行时实现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以及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单元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具有以下部分或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中,通过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本公开在对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统一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满足实际需求的部件进行差异性模化,使得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的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叶轮机械叶片模化的流程示意图。
图5A至图5C分别示出了一种叶片厚度分布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叶轮机械模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技术方案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台式计算机101、便携式计算机102、智能手机103等终端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终端设备可以是各种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上具有显示屏,该显示屏用于向用户展示模化设计得到的叶轮机械,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等。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比如服务器105可以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一般由终端设备执行,相应地,叶轮机械模化装置一般设置于终端设备中。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也可以由服务器105执行,相应的,叶轮机械模化装置也可以设置于服务器105中,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本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参考图2所示,该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210至步骤S230:
步骤S210.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步骤S220.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步骤S230.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在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中,通过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本公开在对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统一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满足实际需求的部件进行差异性模化,使得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的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
下面,对于本示例实施方式的上述步骤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步骤S210中,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对叶轮机械进行模化设计时,原始叶轮机械可以是已有的性能较好的叶轮机械。示例性的,可以选取一种工作裕度较大的叶轮机械作为原始叶轮机械,也可以选取一种效率较高的叶轮机械作为原始叶轮机械,还可以根据负荷、噪声、稳定性等其他性能指标来选取原始叶轮机械,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举例而言,可以选取等熵效率满足预设需求的叶轮机械作为原始叶轮机械,并根据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进行模化设计。其中,等熵效率指的是等熵功耗与实际功耗之比,可以用于反映整台叶轮机械的热力学完善度,等熵效率越高可以表示叶轮机械的性能越好。其中,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可以是指用于表征整机性能的参数,也可以是指用于表征原始叶轮机械各个部件的性能的参数。示例性的,性能参数可以包括流量、功率等整机的性能指标,也可以包括多个部件的厚度信息,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该示例中,可以基于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对原始叶轮机械进行模化设计,以得到性能符合实际工况需求的叶轮机械。
在步骤S220中,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性能参数可以包括第一性能参数,基于第一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时,可以获取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性能参数,以基于第一性能参数和第二性能参数利用相似准则方法计算得到初始比例因子。然后可以根据初始比例因子对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示例性的,用于确定初始比例因子的性能参数可以包括原始叶轮机械的流量、功率等。相应的,对叶轮机械进行模化的目的是让叶轮机械保持在相似条件下,尤其是保证在几何相似的条件下对叶轮机械进行缩放,使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流量或功率下稳定工作。其中,相似准则方法可以是指由流动的特征量所组成的无量纲组合量,通过该无量纲组合量来判断第一叶轮机械和原始叶轮机械流动是否满足动力相似。
例如,当性能参数是流量时,可以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流量和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流量,并根据相似准则方法分析第一叶轮机械与原始叶轮机械的流量关系,最后推导得到初始比例因子。其中,流量可以是指体积流量、质量流量和重量流量。以体积流量为例,可以根据:
(1)
公式(1)又可以转化为公式(2),即:
(2)
其中,K表示初始比例因子,qv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体积流量,cm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进口子午速度,D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直径,n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转速,R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气体常数,Tin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温度;q v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体积流量,c m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进口子午速度,D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直径,n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转速,R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气体常数,T in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温度。由公式(2)可知第一叶轮机械的体积流量q v与初始比例因子K的平方成正比。
再例如,当性能参数是功率时,可以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功率和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功率,并根据相似准则方法分析第一叶轮机械与原始叶轮机械的功率关系,最后推导得到初始比例因子,即:
(3)
其中,K表示初始比例因子,PW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功率,Pin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压力,R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气体常数,Tin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温度;P W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功率,P in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压力,R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气体常数,T in表示第一叶轮机械的叶轮入口温度。由公式(3)可知第一叶轮机械的功率与初始比例因子K的平方成正比。第一叶轮机械的功率还与叶轮进口压力有关,叶轮进口压力减小时,所需的功率也减小。另外,当增加第一叶轮机械的转速时,第一叶轮机械叶片的尺寸可以减小,所需的功率也可以减小。
在步骤S230中,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其中,目标部件可以是指叶轮轮毂、叶片、盖板等多个部件,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以目标部件为叶片为例进行说明。针对叶片而言,预设性能条件可以是指根据实际工况确定的叶片强度所对应的叶片厚度阈值或是叶片厚度区间,也可以是指根据加工要求确定的叶片厚度阈值或是叶片厚度区间,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后,可以基于叶片材料和符合实际工况的预设叶片强度判断使用初始比例因子模化得到的叶片厚度是否满足预设叶片强度和加工要求等条件。若模化得到的叶片厚度满足预设叶片强度和加工要求等条件,则可使用初始比例因子对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进行模化;若模化得到的叶片厚度不满足预设叶片强度和加工要求等条件,则需要重新定义用于模化叶片的比例因子。
示例性的,当目标部件为叶片时,对应的性能参数可以是叶片厚度信息。具体的,参考图3所示,可以根据步骤S310至步骤S330对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进行差异性模化:
在步骤S310中,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根据叶片厚度信息确定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
以将原始叶轮机械叶片分为叶尖、叶根和叶片主体三个部分为例。其中,叶尖是指原始叶轮机械叶轮的机匣处所对应的叶片部分,叶根为原始叶轮机械叶轮的轮毂处所对应的叶片部分。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包括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基于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可以使用不同的比例因子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和叶根进行不同的尺寸缩放。相应的,第一比例因子可以包括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可以根据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确定第一叶尖比例因子,根据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根相对厚度确定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示例性的,可以获取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最大厚度和叶片弦长,进而根据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最大厚度和叶片弦长计算得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即根据:
(4)
计算得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其中,t表示叶片最大厚度,b表示叶片弦长。
可以理解的是,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最大厚度可以包括叶尖最大厚度和叶根最大厚度,相应的,计算得到的第一相对厚度可以包括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一叶根相对厚度。
例如,可以根据公式(5)计算得到第一叶尖相对厚度,根据公式 (6)计算得到第一叶根相对厚度/>
(5)
其中,b表示叶片弦长,表示叶尖最大厚度。
(6)
其中,b表示叶片弦长,表示叶根最大厚度。
根据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计算得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可以用于确定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中叶尖和叶根的缩放比例,以模化得到叶片强度较高的叶片模型,进而得到性能较好的第二叶轮机械。
在步骤S320中,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确定第一比例因子。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相对厚度为第一叶尖相对厚度时,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为第二叶尖相对厚度,可以根据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二叶尖相对厚度确定第一叶尖比例因子,用于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部分进行模化;而当第一相对厚度为第一叶根相对厚度时,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为第二叶根相对厚度,可以根据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和第二叶根相对厚度确定第一叶根比例因子,用于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根部分进行模化。
例如,可以根据公式(7)计算得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根据公式(8)计算得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7)
其中,表示第一叶尖比例因子,/>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表示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相对厚度。
(8)
其中,表示第一叶根比例因子,/>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根相对厚度,/>表示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相对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公式(7)中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和公式(8)中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根相对厚度/>可以通过预先模化得到的叶轮直径、叶片强度等确定。
该示例中通过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各部分进行不同的模化设计,可以提高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强度,使得第二叶轮机械的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
在步骤S330中,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
得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之后,可以根据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分别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和叶根进行模化,相应的,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可以包括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再根据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计算得到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主体厚度,例如,可以对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进行插值、拟合等运算以得到叶片主体厚度。最后,可以根据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目标厚度、叶根目标厚度和叶片主体厚度确定叶片模型。可以理解的是,叶片模型可以是叶片三维模型或者其他形式的模型,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可以获取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厚度,并根据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厚度计算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目标厚度。例如,可以根据公式(9)计算得到叶尖目标厚度,即根据:
(9)
其中,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目标厚度,/>表示第一叶尖比例因子,/>表示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厚度。
类似的,可以根据公式(10)计算得到叶根目标厚度,即根据:
(10)
其中,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根目标厚度,/>表示第一叶根比例因子,/>表示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厚度。
举例而言,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后,可以对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进行插值运算,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主体厚度,最后根据叶尖目标厚度、叶根目标厚度和叶片主体厚度可以确定叶片模型。其中,插值运算可以是最近邻插值法、双线性插值法等,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该示例中,针对叶片的叶尖和叶根使用不同的比例因子进行模化,使得模化得到的叶尖厚度和叶根厚度更接近实际需求,无需额外对模化后的叶尖和叶根部分的厚度进行调整,在保证叶片强度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叶片的模化效率。
一种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可以包括第一目标厚度和第二目标厚度,其中第一目标厚度是指根据第一比例因子模化得到的叶片厚度。示例性的,若第一目标厚度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则可以根据预设的叶片构造参数确定叶片安全厚度。确定叶片安全厚度之后,若确定第二叶轮机械的第一目标厚度小于叶片安全厚度,则可以根据叶片安全厚度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确定第二比例因子,以根据第二比例因子重新确定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即得到第二目标厚度。
类似的,预设性能条件可以是指根据实际工况确定的叶片强度所对应的叶片厚度阈值或是叶片厚度区间,也可以是指根据加工要求确定的叶片厚度阈值或是叶片厚度区间,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根据预设的叶片构造参数确定叶片安全厚度时,其中,预设的叶片构造参数可以是符合实际工况的预设叶片强度、叶片材料类型和叶片材料密度等,例如,可以基于给定的预设叶片强度、叶片材料类型和叶片材料密度,通过分析叶片受到的最大应力来确定叶片安全厚度。
具体的,可以根据公式(11)计算得到第二比例因子:
(11)
其中,表示第二比例因子,/>表示叶片安全厚度,/>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
计算得到第二比例因子之后,可以根据第二比例因子确定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目标厚度,即根据:
(12)
其中,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目标厚度,/>表示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I表示第二比例因子。
可以理解的是,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可以包括第一叶尖厚度和第一叶根厚度,对应的第二比例因子也可以包括第二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例如,可以根据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尖厚度和第二叶尖比例因子计算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厚度,可以根据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根厚度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计算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根厚度。最后,根据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厚度和叶根厚度得到叶片模型,并根据该叶片模型和使用初始比例因子模化后的其他部件得到新的叶轮机械。
该示例中,若根据第一比例因子模化得到的第一目标厚度仍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则可以设定叶片安全厚度,并根据叶片安全厚度确定第二比例因子,使用第二比例因子进行模化,以得到叶片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叶片性能的叶片模型。
一种示例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叶轮大小确定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具体的,用于模化设计的原始叶轮机械可以至少包括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的叶轮大小均已知,且可以根据公式(4)计算出各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相应的,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可以作为第一参考相对厚度,第二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可以作为第二参考相对厚度。可以根据第一参考相对厚度和第二参考相对厚度确定所需的叶轮大小的叶片相对厚度,即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相对厚度。
示例性的,可以获取第一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轮半径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二叶轮半径,并对第一叶轮半径、第二叶轮半径、第一参考相对厚度、第二参考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的预设叶轮半径进行插值运算,如可以采用B样条插值法、贝塞尔插值法等,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的第二相对厚度。
举例而言,可以根据公式(13)计算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的第二相对厚度:
t=TREND(R1:R2,T1:T2,r) (13)
其中,t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的第二相对厚度,R1、R2分别表示第一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轮半径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二叶轮半径,T1、T2分别表示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参考相对厚度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参考相对厚度,r表示第二叶轮机械的预设叶轮半径。
由公式(13)可知,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的第二相对厚度t 是通过TREND函数沿线性趋势插值得到的。其中,TREND函数是根据已知数据返回线性回归拟合线的一组纵坐标值的函数,主要用于推测预测值使用。
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的第二相对厚度,也即可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和第二叶根相对厚度,进而可以根据公式(7)和公式(8)分别计算得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并根据公式(9)和公式(10)分别计算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最后根据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
参考图4所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该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401至步骤S412:
步骤S401.计算初始比例因子:可以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流量和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流量,并根据相似准则方法分析第一叶轮机械与原始叶轮机械的流量关系,推导得到初始比例因子;也可以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功率和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功率,并根据相似准则方法分析第一叶轮机械与原始叶轮机械的功率关系,推导得到初始比例因子;
步骤S402.得到第一叶轮机械:根据初始比例因子对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步骤S403.判断是否符合预设性能条件:例如,可以判断第一叶轮机械的叶片的性能是否符合预设性能条件,其中,叶片预设性能条件可以是指根据实际工况确定的叶片强度所对应的叶片厚度阈值或是叶片厚度区间,也可以是指根据加工要求确定的叶片厚度阈值或是叶片厚度区间。若第一叶轮机械的叶片的性能符合预设性能条件,则执行步骤S404,反之则可以直接执行步骤S405得到第一比例因子,或者先执行步骤S406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相对厚度,再执行步骤S405以根据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相对厚度计算第一比例因子;
步骤S404.核对整机性能;
步骤S405.计算第一比例因子:根据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确定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并根据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相对厚度计算第一比例因子,计算出的第一比例因子可以包括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其中,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相对厚度是通过预先模化得到的叶轮直径、叶片强度等确定的;
步骤S406.计算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相对厚度:获取两台已知叶轮大小的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相对厚度,对两台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相对厚度、叶轮半径,与预设的第二叶轮机械叶轮半径进行插值运算得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相对厚度;
步骤S407.得到第二叶轮机械:根据第一比例因子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进行模化,得到叶片模型,进而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步骤S408. 判断是否符合预设性能条件:判断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的性能是否符合预设性能条件,若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的性能符合预设性能条件,则执行步骤S409,否则执行步骤S410;
步骤S409. 核对整机性能;
步骤S410. 计算第二比例因子:若根据第一比例因子模化得到的叶片性能仍不符合预设性能条件,则可以基于给定的预设叶片强度、叶片材料类型和叶片材料密度,通过分析叶片受到的最大应力来确定叶片安全厚度,根据叶片安全厚度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确定第二比例因子;
步骤S411. 得到第三叶轮机械:第二比例因子可以包括第二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可以分别使用第二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分别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和叶根进行模化,得到叶尖厚度和叶根厚度,再根据叶尖厚度和叶根厚度确定叶片模型,进而得到第三叶轮机械;
步骤S412.核对整机性能。
在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中,通过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本公开在对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统一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满足实际需求的部件进行差异性模化,使得模化得到的叶轮机械的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
如图5A-图5C所示,给出了三种叶片厚度分布图。其中,每个叶片厚度分布图中的横坐标为厚度的相对位置,是指从叶片前缘至叶片尾缘中的某一位置与叶片前缘之间的距离与叶长的比例,相应的,叶长是指沿叶片前缘至叶片尾缘方向的叶片总长。纵坐标为厚度,即表示叶片厚度。
具体的,图5A为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分布图,其中,501表示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根厚度分布曲线,502表示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厚度分布曲线;图5B为使用初始比例因子(如K=0.8)模化得到的第一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分布图,其中,503表示第一叶轮机械叶片的叶根厚度分布曲线,504表示第一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厚度分布曲线;图5C为使用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分别对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和叶根进行差异性模化,得到的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分布图,其中505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根厚度分布曲线,506表示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叶尖厚度分布曲线。
由图5A-图5C可知,基于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的叶片相对厚度求解得到比例因子,并利用该比例因子模化得到的叶片厚度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模化得到的叶片强度也更符合实际需求。因此,利用该比例因子模化得到的叶片模型的性能更接近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性能。
进一步的,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叶轮机械模化装置。参考图6所示,该叶轮机械模化装置600可以包括性能参数获取模块610、第一模化模块620和第二模化模块630,其中:
性能参数获取模块610,用于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第一模化模块620,用于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第二模化模块630,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部件包括叶片,所述性能参数包括叶片厚度信息,第二模化模块630包括:
叶片厚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并根据所述叶片厚度信息确定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
第一比例因子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比例因子;
叶片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相对厚度包括叶尖相对厚度和叶根相对厚度,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包括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第二模化模块630包括:
叶尖比例因子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
叶根比例因子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根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厚度包括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第二模化模块630包括:
叶尖目标厚度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所述第一叶尖厚度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叶尖目标厚度;
叶根目标厚度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和所述第一叶根厚度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叶根目标厚度;
叶片模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叶尖目标厚度和所述叶根目标厚度确定所述叶片模型。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厚度包括第一目标厚度和第二目标厚度,第二模化模块630还包括:
叶片安全厚度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目标厚度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根据预设的叶片构造参数确定叶片安全厚度;
第二目标厚度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目标厚度小于所述叶片安全厚度时,根据所述叶片安全厚度和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确定第二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二比例因子确定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第二目标厚度;
其中,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包括第一叶尖厚度和第一叶根厚度,所述第二比例因子包括第二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原始叶轮机械至少包括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包括第一参考相对厚度和第二参考相对厚度,第二模化模块630还包括:
叶轮半径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轮半径和所述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二叶轮半径;
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叶轮半径、所述第二叶轮半径、所述第一参考相对厚度、所述第二参考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的预设叶轮半径进行插值运算,以得到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第二相对厚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性能参数包括第一性能参数;第一模化模块620包括:初始比例因子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性能参数;基于所述第一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二性能参数利用相似准则方法计算所述初始比例因子。
上述叶轮机械模化装置中各模块的具体细节已经在对应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电子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该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电子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下面参照图7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700。图7显示的电子设备7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700可以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7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一个处理单元710、至少一个存储单元7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720和处理单元710)的总线730和显示单元740。
存储单元720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以被处理单元710执行,使得处理单元7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处理单元710可以执行图1中的方法步骤。存储单元720可以用于预设数据库中的三张数据表、初始化数据模板和过滤文件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存储单元7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7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7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723。
存储单元7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725的程序/实用工具724,这样的程序模块72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7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7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8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7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7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7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7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7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760通过总线730与电子设备7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7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方法。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其中,所述目标部件包括叶片,所述性能参数包括叶片厚度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包括:
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并根据所述叶片厚度信息确定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
基于预先模化得到的叶轮直径和叶片强度确定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比例因子;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厚度包括叶尖相对厚度和叶根相对厚度,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包括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包括:
根据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尖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
根据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二叶根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厚度包括叶尖目标厚度和叶根目标厚度;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包括:
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尖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叶尖比例因子和所述第一叶尖厚度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叶尖目标厚度;
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叶根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叶根比例因子和所述第一叶根厚度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叶根目标厚度;
根据所述叶尖目标厚度和所述叶根目标厚度确定所述叶片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厚度包括第一目标厚度和第二目标厚度;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目标厚度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则根据预设的叶片构造参数确定叶片安全厚度;
若所述第一目标厚度小于所述叶片安全厚度,则根据所述叶片安全厚度和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确定第二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二比例因子确定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第二目标厚度;
其中,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片厚度包括第一叶尖厚度和第一叶根厚度,所述第二比例因子包括第二叶尖比例因子和第二叶根比例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叶轮机械至少包括第一原始叶轮机械和第二原始叶轮机械,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包括第一参考相对厚度和第二参考相对厚度;
根据所述叶片厚度信息确定所述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一叶轮半径和所述第二原始叶轮机械的第二叶轮半径;
对所述第一叶轮半径、所述第二叶轮半径、所述第一参考相对厚度、所述第二参考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叶轮机械的预设叶轮半径进行插值运算,以得到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所述第二相对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参数包括第一性能参数;所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第二性能参数;基于所述第一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二性能参数利用相似准则方法计算所述初始比例因子。
7.一种叶轮机械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性能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原始叶轮机械的性能参数;
第一模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初始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初始比例因子对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各个部件进行模化,得到第一叶轮机械;
第二模化模块,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叶轮机械的目标部件的性能不满足预设性能条件时,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以得到第二叶轮机械;
其中,所述目标部件包括叶片,所述性能参数包括叶片厚度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性能参数确定第一比例因子,并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对所述目标部件进行模化,包括:
获取所述原始叶轮机械的叶片厚度信息,并根据所述叶片厚度信息确定原始叶轮机械叶片的第一相对厚度;
基于预先模化得到的叶轮直径和叶片强度确定第二叶轮机械叶片中与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对应的第二相对厚度,并根据所述第一相对厚度和所述第二相对厚度确定所述第一比例因子;
根据所述第一比例因子计算所述第二叶轮机械叶片的目标厚度,并根据所述目标厚度确定叶片模型。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单元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以及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单元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机械模化方法。
CN202310779770.XA 2023-06-29 2023-06-29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5023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9770.XA CN116502372B (zh) 2023-06-29 2023-06-29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9770.XA CN116502372B (zh) 2023-06-29 2023-06-29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2372A CN116502372A (zh) 2023-07-28
CN116502372B true CN116502372B (zh) 2023-08-29

Family

ID=87323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79770.XA Active CN116502372B (zh) 2023-06-29 2023-06-29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23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0796B (zh) * 2023-12-13 2024-03-08 陕西空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诱导轮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50346A2 (en) * 2008-02-14 2010-11-17 Daniel Farb Shrouded turbine blade design
CN102207101A (zh) * 2011-05-18 2011-10-05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cfd的核主泵模化设计方法及设计百万千瓦级核主泵叶轮
CN104134013A (zh) * 2014-08-16 2014-11-05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风力机叶片模态分析方法
WO2020089175A1 (de) * 2018-10-29 2020-05-0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von designparametern eines rotorblattes
WO2023050654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叶片设计方法、叶片设计系统、叶片及高效等厚叶轮
CN116186947A (zh) * 2023-05-05 2023-05-30 陕西空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仿真设计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
CN116205009A (zh) * 2023-05-05 2023-06-02 陕西空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叶轮模型结构分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6257958A (zh) * 2023-03-20 2023-06-13 上海电机学院 风力机叶片模型优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50346A2 (en) * 2008-02-14 2010-11-17 Daniel Farb Shrouded turbine blade design
CN102207101A (zh) * 2011-05-18 2011-10-05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cfd的核主泵模化设计方法及设计百万千瓦级核主泵叶轮
CN104134013A (zh) * 2014-08-16 2014-11-05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风力机叶片模态分析方法
WO2020089175A1 (de) * 2018-10-29 2020-05-0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von designparametern eines rotorblattes
WO2023050654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叶片设计方法、叶片设计系统、叶片及高效等厚叶轮
CN116257958A (zh) * 2023-03-20 2023-06-13 上海电机学院 风力机叶片模型优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186947A (zh) * 2023-05-05 2023-05-30 陕西空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仿真设计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
CN116205009A (zh) * 2023-05-05 2023-06-02 陕西空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叶轮模型结构分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应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汽轮机转子临界转速和模化长叶片;王超;王延荣;徐星仲;李宝清;;动力工程(06);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2372A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to et al. An overset finite-element large-eddy simulation method with applications to turbomachinery and aeroacoustics
Goto et al. Hydrodynamic design system for pumps based on 3-D CAD, CFD, and inverse design method
Bonaiuti et 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ransonic centrifugal compressor impellers using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 technique
Kim et al. Shape optimization of forward-curved-blade centrifugal fan with Navier-Stokes analysis
Ding et al. Demonst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3D CFD simulation tool predicting pump performance and cavitation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Pei et al.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unsteady pressure field within the whole flow passage of a radial single-blade pump
Dickmann et al. Unsteady flow in a turbocharger centrifugal compressor: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impeller blade vibration
CN116502372B (zh) 叶轮机械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561934B (zh) 叶片性能角模型修正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asey et al. The matching of a vaned diffuser with a radial compressor impeller and its effect on the stage performance
Denton Multall—an open sourc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based, turbomachinery design system
Zangeneh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n inversely designed centrifugal compressor stage—part I: design and numerical verification
CN116050032B (zh) 叶片网格切片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7390796B (zh) 诱导轮模化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önmez et al. The effect of inlet blade angle variation on cavitation performance of a centrifugal pump: A parametric study
Alemi et al. Development of new “multivolute casing” geometries for radial force reduction in centrifugal pumps
Zhao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 tubular pump to improve the applicable operating head and hydraulic performance
Gu et al. Effect of trimmed rear shroud on performance and axial thrust of multi-stage centrifugal pump with emphasis on visualizing flow losses
CN116502373B (zh) 流道计算网格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7216910B (zh) 离心叶轮轮盘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Miner Evaluation of blade passage analysis using coarse grids
Aguilar et al. An adaptive curvature-guided approach for the knot-placement problem in fitted splines
CN116050028B (zh) 叶轮叶片确定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Vogel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nsteady flow field in a vaned diffuser of a high-speed centrifugal compressor
Khalfallah et al. Radial basis function-based shape optimization of centrifugal impeller using sequential samp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