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1151A -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 Google Patents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1151A
CN116501151A CN202310475542.3A CN202310475542A CN116501151A CN 116501151 A CN116501151 A CN 116501151A CN 202310475542 A CN202310475542 A CN 202310475542A CN 116501151 A CN116501151 A CN 116501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et
wind speed
temperature
heat
refrig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755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Guangdong Shunshi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Guangdong Shunshi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Guangdong Shunshi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7554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11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1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11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涉及工控机技术领域,其中散热控制方法:先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其中,该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再根据该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之后再控制第一制冷器执行该元件制冷模式,直至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该设计能够对工控机的产热元件进行准确且及时的降温,保证工控机的运行稳定性。

Description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背景技术
工控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IPC)是一种加固的增强型个人计算机,它可以作为一个工业控制器在工业环境中可靠运行。
工控机因需要长时间运行,故要求其性能需要长期稳定,而温度是影响工控机运行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故需要设置散热结构对其进行散热,但现有的散热结构对工控机的主要产热元件的散热效果一般,不能及时控制主要发热元件的工作温度,影响工控机的运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解决现有工控机无法及时控制主要发热元件的工作温度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其中,该所述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所述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根据该所述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器执行该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直至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具体为:
基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包括步骤:
将所述发热温度与多个预设发热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所述发热温度所落在的预设发热温度区间;
根据所述预设发热温度区间与元件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发热温度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器执行该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直至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包括步骤:
根据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确定目标冷却时间;
获取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当前流量,并计算得到当前的冷却速率;
基于所述冷却速率、预设发热温度以及当前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计算得到将当前的所述发热温度降低至预设发热温度时导热介质所需带走的热量阈值;
基于所述热量阈值、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所述目标冷却时间,计算得到所需调节的流量阈值;
调节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流量至满足所述流量阈值;
在所述第一制冷器基于所述流量阈值运行第二预设时间时,获取当前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并上传后台终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
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其中,该所述机箱上设有用于给所述机箱内部进风的进风机,所述进风机上设有第二制冷器,用于冷却进风以形成冷风,所述机箱上还设有与所述进风机呈对立设置的出风机;
根据该所述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控制所述第二制冷器、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出风机执行该所述环境制冷模式,直至所述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具体为:
基于第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该所述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包括步骤:
将所述环境温度与多个预设环境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所述环境温度所落在的预设环境温度区间;
根据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区间与环境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制冷器、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出风机执行该所述环境制冷模式,直至所述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包括步骤:
根据所述环境制冷模式确定所述第二制冷器的目标制冷功率和/或确定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的目标转速;
基于所述目标制冷功率控制所述第二制冷器运行和/或基于所述目标转速控制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运行,直至所述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目标转速控制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运行具体为:
调节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的运行功率至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运行功率。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
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所述进风机的实际风速;
将所述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所述预设风速时,根据所述实际风速与当前所述进风机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将所述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当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所述进风机的运行功率直至所述进风机的实际风速满足所述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
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所述出风机的实际风速;
将所述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所述预设风速时,根据所述实际风速与当前所述出风机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将所述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当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所述出风机的运行功率直至所述出风机的实际风速满足所述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当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还上传所述风速损失比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机为多个;
所述第二制冷器为多个,与所述进风机一一对应;
还包括步骤:
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器,控制另一个所述进风机以及对应另一个所述进风机的所述第二制冷器运行,n≥2。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机为多个,与所述进风机一一对应;
还包括步骤:
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所述出风机,控制另一个所述出风机运行,n≥2。
本申请还公开了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其中,该所述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所述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该所述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执行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器执行该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直至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
本申请还公开了工控机,包括工控机本体以及上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工控机本体的机箱内的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所述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制冷器电连接。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所设计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通过获取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并根据该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之后控制第一制冷器执行该元件制冷模式,直至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该设计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利用导热器件与第一制冷器连接配合,实现导热介质循环流经产热元件以对产热元件实现较好地降温。
2、基于发热温度先确定好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再控制第一制冷器执行该元件制冷模式,能更准确且及时地实现降温,保证工控机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第一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第二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第三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第四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第五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中提供的控制装置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本体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中提供的工控机本体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第一获取单元;102、第二获取单元;103、第三获取单元;200、处理单元;300、执行单元;1、产热元件;2、导热器件;3、导管;4、第一制冷器;5、进风机;6、出风机;7、第二制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
请参阅图1、图7以及图8,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步骤:
S1,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其中,该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需说明的是,该产热元件为主要发热的元件,其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例如主板、硬盘、CPU等,具体不做限制,本申请中,主要发热的元件上均设置有导热器件,如图8所示,导热器件2可以为散热器或导热管,导热器件2通过导管3与机箱外部的第一制冷器4连接,多个产热元件1的情况下,也即需要多个导热器件2,多个导热器件2各自独立连接一个第一制冷器4。进行获取时,可以是获取一个或多个产热元件1的发热温度,获取多个产热元件1的发热温度也就相当于同步进行多个产热元件1的制冷控制,与单个产热元件1的制冷控制是一样的,不做赘述。利用导热器件2与第一制冷器4连接配合,实现导热介质循环流经产热元件1以对产热元件1实现较好地降温。上述该第一制冷器4可以为市面上已有的循环制冷器,不做限制。
S2,根据该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也即是根据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来确定该产热元件当前发热温度所需的元件制冷模式。
S3,控制第一制冷器执行该元件制冷模式,直至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
上述设计中,基于发热温度先确定好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再控制第一制冷器4执行该元件制冷模式,能更准确且及时地实现降温,保证工控机的运行稳定性。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的实施例一,以下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的实施例二,具体请参阅图1至图6、图8至图9。
基于上述实施例一的方案: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1具体为:
基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需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根据历史发热实验总结得到,不做限制,一定时间间隔进行温度获取,相比于实时获取的方式来说,能够缩减运算量,且制冷控制也更高效。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2包括步骤:
S21,将发热温度与多个预设发热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发热温度所落在的预设发热温度区间。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发热温度区间也即是一定的温度区间范围,将一个大的发热温度范围划分为多个小的发热温度区间,而每个小的发热温度区间则分别对应一个元件制冷模式。以50℃~90℃这一大的温度范围为例,该温度范围可以是实验总结得到,不做限制,那么可以是划分为50℃~60℃温度区间、60℃~70℃温度区间、70℃~80℃温度区间、80℃~90℃温度区间,当获取的发热温度为65℃时,通过对比可以确定其也就落在60℃~70℃温度区间上。
S22,根据预设发热温度区间与元件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发热温度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3包括步骤:
S31,根据元件制冷模式确定目标冷却时间。需要说明的是,当确定了元件制冷模式,也即是确定了将产热元件从当前发热温度降至预设发热温度的目标冷却时间。也即是当前发热温度落在什么温度区间,就对应采取不同的降温时间策略进行降温控制。
S32,获取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当前流量,并计算得到当前的冷却速率。
以某一频率(时间间隔)获取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时间间隔取t,产热元件温度变化△T1;
回流温度-流出温度=△T2;
当前流量取G1;
可以计算得到导热介质带走的热量=C*G1*t*△T2,其中C为导热介质比热容;
冷却速率A为产热元件每降低单位温度,导热介质需带走的热量=(C*G1*t*△T2)/△T1。
S33,基于冷却速率、预设发热温度以及当前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计算得到将当前的发热温度降低至预设发热温度时导热介质所需带走的热量阈值。
产热元件从当前发热温度冷却至预设发热温度的温度变化为△T,可以计算得到导热介质所需带走的热量阈值B=A*△T。
S34,基于热量阈值、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目标冷却时间,计算得到所需调节的流量阈值。
可以计算得到流量阈值G2=B/(C*△T3*t2),其中,△T3为目标冷却时间中导热介质的温度变化,t2为目标冷却时间;当流量增大,也即是导热介质的流速加快,此时回流温度会稍微变低,但这个变化值比较小,可以视为G2=B/(C*△T3*t2)≈B/(C*△T2*t2),因此,通过热量阈值、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目标冷却时间即可计算得到所需调节的最小的流量阈值。
S35,调节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流量至满足流量阈值。
S36,在第一制冷器基于流量阈值运行第二预设时间时,获取当前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并上传后台终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后续的流量调节能够更加精确,每调节好一次流量,在该流量条件下运行一定时间后,即获取该流量当前对应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并上传后台终端,以便于后台终端分析,流量和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变化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后续调节时,可以将这一对应关系用上,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调节。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升产热元件1的降温效果以及降温效率,还包括步骤:
S4,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其中,该机箱上设有用于给机箱内部进风的进风机5,进风机5上设有第二制冷器7,用于冷却进风以形成冷风,该机箱上该设有与进风机5呈对立设置的出风机6;需要说明的是,该过程可以与前述的步骤S1同步进行,不做限制。该进风机5/出风机6为市面上已有的散热风扇,而第二制冷器7可以为市面上已有的半导体制冷片,具体不做限制。
S5,根据该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需说明的是,该步骤与上述步骤S2相当,也即是根据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来确定当前该环境温度所需的环境制冷模式。
S6,控制第二制冷器、进风机以及出风执行该环境制冷模式,直至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通过步骤S4~S6能够准确及时地将机箱内部温度控制在一个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这一设计能够将产热元件1传递至周围的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提升产热元件1的降温效果与降温效率。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4具体为:
基于第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需要说明的是,与前述步骤S1相当,相比于实时获取来说,能够缩减运算量,提升温控效率。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5包括步骤:
S51,将环境温度与多个预设环境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环境温度所落在的预设环境温度区间。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S51与上述步骤S21相当,预设环境温度区间也即是一定的温度区间范围,将一个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划分为多个小的环境温度区间,而每个小的环境温度区间则分别对应一个环境制冷模式。以30℃~50℃这一大的温度范围为例,该温度范围可以是实验总结得到,不做限制,那么可以是划分为30℃~35℃温度区间、35℃~40℃温度区间、40℃~45℃温度区间、45℃~50℃温度区间,当获取的发热温度为38℃时,通过对比可以确定其也就落在35℃~40℃温度区间上。
S52,根据预设环境温度区间与环境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环境温度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6包括步骤:
S61,根据环境制冷模式确定第二制冷器的目标制冷功率和/或确定进风机与出风机的目标转速。需要说明的是,当确定了环境制冷模式,也即是确定需要控制达到的第二制冷器7和/或进风机5与出风机6的运行参数是什么,而影响该第二制冷器7对机箱内环境的制冷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制冷功率,而影响该进风机5与出风机6对机箱内环境的制冷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转速,因此,根据确定的环境制冷模式也就对应确定第二制冷器7的目标制冷功率和/或进风机5与出风机6的目标转速。
S62,基于目标制冷功率控制第二制冷器运行和/或基于目标转速控制进风机与出风机运行,直至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在该环境制冷模式下,通过增大第二制冷器7的制冷功率至目标制冷功率,或增大进风机5与出风机6的转速至目标转速,然后运行一定时间,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机箱内的环境温度,当判断到当前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时,即可停止该环境制冷模式的执行,恢复常态环境制冷模式低功率、低转速模式的执行,或直接停止第二制冷器7以及进风机5与出风机6。本申请中,优选目标制冷功率与目标转速一起调节,能更快速降温。
进一步地,就基于目标转速控制进风机5与出风机6运行的这一过程来说,具体为:
调节进风机5与出风机6的运行功率至目标转速对应的运行功率。也即是增大进风机5/出风机6的运行功率直至进风机5/出风机6的转速达到目标转速。
进一步地,因为风机积尘或其它异常情况导致风机的转速与风速不匹配,为了避免这一情况,针对进风机5来说,本申请还设计包括有步骤:
S71,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进风机的实际风速。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转速也即是进风机5理论上所要达到的转速,例如前述的目标转速,对应的运行功率也即是进风机5对应该理论上所要达到的运行功率,也即是进风机5当前的运行功率,而实际风速则为进风机5当前运行功率下的实际转速。
S72,将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风速则是对应该预设转速的理论风速值,也即是将该实际风速与理论风速进行对比。
S73,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预设风速时,根据实际风速与当前进风机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风速值可以是一个范围值,就满足情况来说,也即是实际风速落在预设风速值内;就不满足情况来说,也即是实际风速小于预设风速值,视为出现风速损失情况,此时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该计算公式为:
风速损失比=1-实际风速/当前进风机5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预设转速理论对应的风速,预设风速)。
S74,将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报警损失比可通过实验总结得到。
S75,当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进风机的运行功率直至进风机的实际风速满足预设风速。需要说明的是,该告警信号可以是声信号,声光信号,光信号或直接发送告警信息给手持移动终端或后台终端,具体不做限制。通过发出告警信号,可以提醒进风机5积尘或进风机5进风异常,方便异常排查。通过增大进风机5的运行功率,从而弥补损失的风速,将实际风速校正至与预设风速一致,当完成校正后即可停止运行功率的增大,并保持该调节后的功率。可以理解的是,当风速损失比小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也即是视为该损失比处于正常范围内,因此,可不用校正该进风机5的风速。
同理,为了避免出风机6也受积尘或其它异常情况导致风机的转速与风速不匹配,针对出风机6也设计有步骤:
S81,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出风机的实际风速。
S82,将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S83,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预设风速时,根据实际风速与当前出风机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S84,将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S85,当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出风机的运行功率直至出风机的实际风速满足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75/S85中:
当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还上传风速损失比数据。通过将得到风速损失比上传后台终端,那么在进行下次的目标转速控制时,可以将该风速损失比也考虑进来,从而一步到位地调节运行功率,使得该功率下运行的实际风速满足目标转速对应的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进风机5的数量可以设计为多个。对应的,第二制冷器7的数量为多个,与进风机5一一对应。以此为例,还包括步骤:
S76,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进风机以及第二制冷器,控制另一个进风机以及对应另一个进风机的第二制冷器运行,n≥2。需要说明的是,以两个进风机5为例,使用时运行其中的一个进风机5以及对应该进风机5的第二制冷器7,当连续第二次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则可以确认该进风机5异常,从而停止该进风机5运行,转而控制另一个进风机5以及对应另一个进风机5的第二制冷器7运行,保证环境温度的稳定控制。通过该步骤S8,能够减少单次或间隔次异常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判问题,提高判断准确性,同时当确定进风机5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换另一进风机5运行,保障温度控制。
同理,出风机6的数量也可以设计为多个,与进风机5一一对应,以此为例,还包括步骤:
S86,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出风机,控制另一个出风机运行,n≥2。达到与多个进风机设计一样的效果,不做赘述。
图7至图9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控制装置,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1的发热温度,其中,该产热元件1上设置有导热器件2,导热器件2连接第一制冷器4,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该第一获取单元101设计为包括设置在产热元件1上用于检测产热元件1发热温度的感温元件。
处理单元200,用于根据该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执行单元300,用于控制第一制冷器4执行该元件制冷模式,直至产热元件1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
进一步地,第一获取单元101,具体用于基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1的发热温度。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200,具体用于将发热温度与多个预设发热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发热温度所落在的预设发热温度区间。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发热温度区间与元件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发热温度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根据元件制冷模式确定目标冷却时间。
第一获取单元101,具体还用于获取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当前流量,并计算得到当前的冷却速率。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基于冷却速率、预设发热温度以及当前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计算得到将当前的发热温度降低至预设发热温度时导热介质所需带走的热量阈值。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基于热量阈值、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目标冷却时间,计算得到所需调节的流量阈值。
第一获取单元101,具体还用于在第一制冷器基于流量阈值运行第二预设时间时,获取当前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并上传后台终端。
执行单元300,具体还用于调节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流量至满足流量阈值。
进一步地,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102,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其中,该机箱上设有用于给机箱内部进风的进风机5,进风机5上设有第二制冷器7,用于冷却进风以形成冷风,机箱上还设有与进风机5对立设置的出风机6。第二获取单元102包括用于检测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的感温元件。本申请中,可将主要的产热元件1集中设置,形成主要热场,再将第二获取单元102设置在主要热场中,降低各个第二获取单元102对环境温度的感应误差,进一步提高温控精度。
处理单元200,还用于根据该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执行单元300,还用于控制第二制冷器7、进风机5以及出风机6执行该环境制冷模式,直至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第二获取单元102,具体用于基于第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将环境温度与多个预设环境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环境温度所落在的预设环境温度区间。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环境温度区间与环境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环境温度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执行单元300,具体还用于根据环境制冷模式确定第二制冷器7的目标制冷功率和/或确定进风机5与出风机6的目标转速。
执行单元300,具体还用于基于目标制冷功率控制第二制冷器7运行和/或基于目标转速控制进风机5与出风机6运行,直至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基于目标转速控制进风机5与出风机6运行具体为:调节进风机5与出风机6的运行功率至目标转速对应的运行功率。
进一步地,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103,用于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进风机5的实际风速。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将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预设风速时,根据实际风速与当前进风机5的运行功率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将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当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进风机5的运行功率直至进风机5的实际风速满足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第三获取单元103,还用于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出风机6的实际风速。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将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预设风速时,根据实际风速与当前出风机6的运行功率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将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处理单元200,具体还用于当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出风机6的运行功率直至出风机6的实际风速满足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当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还上传风速损失比数据。
进一步地,进风机5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制冷器7的数量为多个,与进风机5一一对应。
执行单元300,具体还用于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进风机5以及第二制冷器7,控制另一个进风机5以及对应另一个进风机5的第二制冷器7运行,n≥2。
进一步地,出风机6数量为多个,与进风机5一一对应。
执行单元300,具体还用于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出风机6,控制另一个出风机6运行,n≥2。
如图8至图9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工控机,包括工控机本体以及上述的控制装置。
工控机本体的机箱内的产热元件1上设置有导热器件2,导热器件2连接第一制冷器4,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控制装置与第一制冷器4电连接。
进一步地,机箱上设有用于给机箱内部进风的进风机5,进风机5上设有第二制冷器7,用于冷却进风以形成冷风,机箱上还设有与进风机5对立设置的出风机6;控制装置与进风机5、出风机6以及第二制冷器7电连接。
进一步地,机箱上的进风机5为多个,对应的第二制冷器7也为多个,与进风机5一一对应。机箱上的出风机6为多个,与进风机5一一对应。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其中,该所述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所述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根据该所述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器执行该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直至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具体为:
基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包括步骤:
将所述发热温度与多个预设发热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所述发热温度所落在的预设发热温度区间;
根据所述预设发热温度区间与元件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发热温度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器执行该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直至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包括步骤:
根据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确定目标冷却时间;
获取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当前流量,并计算得到当前的冷却速率;
基于所述冷却速率、预设发热温度以及当前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计算得到将当前的所述发热温度降低至预设发热温度时导热介质所需带走的热量阈值;
基于所述热量阈值、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以及所述目标冷却时间,计算得到所需调节的流量阈值;
调节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流量至满足所述流量阈值;
在所述第一制冷器基于所述流量阈值运行第二预设时间时,获取当前所述第一制冷器的导热介质的回流温度与流出温度并上传后台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其中,该所述机箱上设有用于给所述机箱内部进风的进风机,所述进风机上设有第二制冷器,用于冷却进风以形成冷风,所述机箱上还设有与所述进风机呈对立设置的出风机;
根据该所述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控制所述第二制冷器、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出风机执行该所述环境制冷模式,直至所述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具体为:
基于第三预设时间间隔获取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该所述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包括步骤:
将所述环境温度与多个预设环境温度区间进行对比,确定所述环境温度所落在的预设环境温度区间;
根据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区间与环境制冷模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对应的环境制冷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制冷器、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出风机执行该所述环境制冷模式,直至所述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包括步骤:
根据所述环境制冷模式确定所述第二制冷器的目标制冷功率和/或确定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的目标转速;
基于所述目标制冷功率控制所述第二制冷器运行和/或基于所述目标转速控制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运行,直至所述机箱内部的环境温度低于预设环境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目标转速控制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运行具体为:
调节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出风机的运行功率至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运行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所述进风机的实际风速;
将所述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所述预设风速时,根据所述实际风速与当前所述进风机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将所述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当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所述进风机的运行功率直至所述进风机的实际风速满足所述预设风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获取达到预设转速的所述出风机的实际风速;
将所述实际风速与预设风速进行对比;
当判断到实际风速不满足所述预设风速时,根据所述实际风速与当前所述出风机的运行功率对应的理论风速计算得到风速损失比;
将所述风速损失比与预设报警损失比对比;
当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发出告警信号并调节所述出风机的运行功率直至所述出风机的实际风速满足所述预设风速。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还上传所述风速损失比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机为多个;
所述第二制冷器为多个,与所述进风机一一对应;
还包括步骤:
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器,控制另一个所述进风机以及对应另一个所述进风机的所述第二制冷器运行,n≥2。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机为多个,与所述进风机一一对应;
还包括步骤:
当连续的第n次判断到所述风速损失比大于或等于预设报警损失比时,停止当前运行的所述出风机,控制另一个所述出风机运行,n≥2。
15.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机箱内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其中,该所述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所述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该所述发热温度确定对应的元件制冷模式;
执行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器执行该所述元件制冷模式,直至所述产热元件的发热温度低于预设发热温度。
16.工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控机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
所述工控机本体的机箱内的产热元件上设置有导热器件,所述导热器件连接第一制冷器,且内部具有供导热介质循环流通的流道;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制冷器电连接。
CN202310475542.3A 2023-04-27 2023-04-27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Pending CN1165011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5542.3A CN116501151A (zh) 2023-04-27 2023-04-27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5542.3A CN116501151A (zh) 2023-04-27 2023-04-27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1151A true CN116501151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2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75542.3A Pending CN116501151A (zh) 2023-04-27 2023-04-27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115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1014B2 (e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of chillers for data center
US8767399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069626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80105412A1 (en) Continuous cooling capacity regulation using supplemental heating
US20150000317A1 (en)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device thereof
EP2986097B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2353479B (zh) 一种热电制冷器冷量测量装置
CN105302182A (zh) 一种服务器液冷散热节能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3363532A (zh) 一种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5843170A (zh) 机房空调节能控制系统
CN110881262B (zh) 一种数据机房液冷系统冷源输出容量的控制方法
TW201414408A (zh) 溫度控制系統及其溫度控制方法
CN113551374B (zh) 空调外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27563A (zh) 流量控制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方法、液冷机柜
CN116501151A (zh) 工控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工控机
CN113626291A (zh) 一种液冷监测方法和装置
CN113891624A (zh)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
JP678939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466491A (zh) 针对电器外壳冷却设备的调节方法
TWI718075B (zh) 應用於冷凍系統的冷凝壓力控制方法及其冷凍系統
CN114867297A (zh) 液冷机柜、计算设备冷却控制系统及方法
TW202331166A (zh) 電子設備、動態控制之散熱方法及動態散熱控制系統
CN113639396A (zh) 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KR20080012492A (ko) 수냉식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6600553B (zh) 一种室内服务器动态降温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