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1738A - 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1738A
CN116491738A CN202310092356.1A CN202310092356A CN116491738A CN 116491738 A CN116491738 A CN 116491738A CN 202310092356 A CN202310092356 A CN 202310092356A CN 116491738 A CN116491738 A CN 116491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recesses
shape
midsole
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23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西吉斯蒙德
S·福科尼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ma SE
Original Assignee
Puma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ma SE filed Critical Puma SE
Publication of CN116491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17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18Resilient soles
    • A43B13/181Resiliency achiev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sole
    • A43B13/186Differential cushioning region, e.g. cushioning located under the ball of the fo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22Soles made slip-preventing or wear-resisting, e.g. by impregnation or spreading a wear-resisting layer
    • A43B13/223Profiled sol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包括多个鞋底要素,鞋底要素包括凹部和凸起,凹部和凸起布置在鞋底结构上以提供具有不同特性的多个区域。多个区域包括位于脚跟区域并围绕第一冲击区域的第一区域,位于中脚区域的鞋底结构的最薄部分和前脚区域的鞋底结构的最宽部分之间的第二区域,以及位于前脚区域并围绕脚趾离开区域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被构造成提供比第二区域更大的缓冲和相对附着力,并且第二区域被构造成提供比第三区域更大的缓冲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不适用。
关于联邦资助的研究或开发的引用
不适用。
序列列表
不适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该鞋类物品具有孔或凹部,以提供增强的柔韧性特性,包括具有鞋面和鞋底结构的鞋类物品。鞋底结构包括中底和外底。鞋底结构还包括多个鞋底要素,其中一些是凹部,用于向鞋底结构提供增加柔韧性的区域,而另一些是凸起或凸起,用于除了提供更坚固和具更支撑力的鞋底区域之外,还提供附着摩擦力。此外,鞋底结构限定了下表面,该下表面包括沿着前脚部分的内侧设置的最厚部分,该最厚部分延伸得比前脚部分的其余部分低,并且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以帮助减少旋前。
背景技术
许多传统的鞋子或其他鞋类物品通常包括鞋面和附接至鞋面下端的鞋底。传统的鞋还包括由鞋面和鞋底的内表面形成的内部空间(即空隙或空腔),该空间在将鞋固定到脚上之前容纳使用者的脚。鞋面通常从鞋底向上延伸,并限定完全或部分包住脚的内腔。在大多数情况下,鞋面在脚背和脚趾区域上方延伸,并穿过脚背和脚趾区域的内侧和外侧。许多鞋类物品还可以包括延伸穿过脚背区域的鞋舌,以桥接鞋面的内侧和外侧边缘之间的间隙,该间隙限定了进入空腔的开口。鞋舌也可以设置在鞋带或其他闭合系统的下方,并位于鞋面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以允许调节鞋的松紧度。鞋舌还可以由使用者操纵,以允许脚进出内部空间或空腔。此外,鞋带系统可以允许使用者调整鞋面或鞋底的一定尺寸,从而允许鞋面适应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各种脚型。
鞋面可包含多种材料,可根据鞋子的一种或多种预期用途进行选择。鞋面还可以包括包含特定于鞋面特定区域的不同材料的部分。例如,在鞋面的前部或邻近脚跟区域可能需要增加稳定性,以提供更高程度的阻力或刚性。相反,鞋的其他部分可以包括柔软的纺织织物,以提供具有抗拉伸性、柔韧性、透气性或吸汗性的区域。
鞋底附接到鞋面的下表面或边界,并定位于鞋面和地面之间。结果,当鞋被穿着时,鞋底通常为使用者提供稳定性和缓冲。在一些情况下,鞋底可以包括多个组件,例如鞋底、中底和内底。外底可以为鞋底的下表面提供附着摩擦力,中底可以附接到外底的内表面,并且可以为鞋底提供缓冲或增加稳定性。例如,鞋底可以包括特定的泡沫材料,该泡沫材料可以增加沿着鞋底的一个或多个期望位置处的稳定性,或者可以是在使用者跑步、行走或从事另一种活动时减少足部或腿部上的应力或冲击能量的泡沫材料。
鞋底组件通常在地面和鞋面之间延伸。在一些例子中,鞋底组件包括外底,该外底提供耐磨性和与地面的附着力。外底可以由橡胶或其他赋予耐久性和耐磨性以及增强与地面附着力的材料制成。
然而,尽管许多目前可用的鞋具有与上述特性相关的各种特征,但许多鞋,包括运动鞋,尤其是跑步鞋,其鞋底结构缺乏足够的支撑以帮助稳定,同时保持足够的柔韧性以促进使用者足部的自然运动,例如,在跑步或进行其他剧烈运动时。这对于患有旋前和旋后的人来说尤其成问题,这导致在脚的正常运动过程中脚分别向内和向外滚动。如果得不到补偿,这种旋前和旋后会导致受伤。
因此,人们希望鞋类物品具有有助于沿其鞋面和鞋底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有技术的这些和其他缺陷在下面的公开中概述。
发明内容
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本文所描述鞋类物品的诸多优点将显而易见。例如,包括鞋底结构的各种部件,特别是多个鞋底要素,包括用于增加柔韧性的开口或凹部、和用于增加附着力和支撑的凸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鞋类物品可包括鞋面和可连接至鞋面的鞋底结构。鞋底结构可以从脚跟端到脚趾端,并在外侧和内侧之间,延伸穿过前脚区域、中脚区域和脚跟区域中的每一个。鞋底结构可以包括连接到鞋面的中底和与中底连接的与鞋面相对的外底。中底可以包括第一多个凸起和第一多个凹部,凸起和凹部可以沿着中底的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设置。第一多个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着鞋底结构的下表面延伸。外底可以包括沿着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设置的第二多个凸起、沿着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设置的第二多个凹部、以及延伸穿过中脚区域和脚跟区域中的每一个的第三多个凹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多个凸起可构造为沿脚跟至脚趾方向延伸的细长凸起。第一多个凹部被布置成形成多个在脚跟到脚趾方向上延伸的曲线排。第一多个凹部的凹部可以被成形为限定从脚跟端处的第一形状转变到脚趾端处的第二形状的形状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可延伸穿过外底并进入中底。第二多个凸起的凸起可以被成形为限定从脚趾端处的第一形状转变到脚跟端处的第二形状的形状变化。在一些情况下,形状变化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形状和第二形状之间的第三形状。作为一个特定的例子,第一形状可以是第一泪珠形状,其定向成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脚趾端,第二形状可以是第二泪珠形状,其定向成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脚跟端,第三形状可以是倒圆三角形,其尖端比平坦端更靠近脚趾端。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多个凸起和第二多个凹部可布置以形成第一多个横向弧形排。外底可以包括第三多个凸起,这些凸起可以布置以形成与第一多个横向弧形排交替的第二多个横向弧形排。第三多个凸起的凸起可以被成形为限定第一形状变化和第二形状变化。第一形状变化可以从脚趾端处的第一形状转变到靠近鞋底结构最宽部分的第二形状。第二形状变化可以从靠近鞋底结构最宽部分的第三形状转变到在中脚区域附近的第四形状。第一形状可以是第一倒圆形状,第二形状可以是尖端朝向脚趾端的第一倒圆三角形形状,第三形状可以是尖端朝向脚跟端的第二倒圆三角形形状,第四形状可以是第二倒圆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可包括中底,中底具有连接至第二层的第一层。中底可以包括沿着中底的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设置的第一多个凸起,沿着中底的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设置的第一多个凹部,以及沿着中底的下表面设置的第二多个凹部。第二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延伸穿过第二层以暴露第一层。鞋底结构还可以包括沿着第二层连接到中底的外底,以限定下表面。外底可以从脚趾端延伸到中脚区域的整个前脚区域,并且可以在中脚区域变窄以形成J形部分,该J形部分可以延伸跨过中脚区域的外侧半部以围绕脚跟区域的周边,从而沿着邻近中脚区域的脚跟区域的内侧周边终止。外底可以包括沿着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设置的第二多个凸起、沿着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设置的第三多个凹部、以及沿着J形部分设置的第三多个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组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可延伸穿过外底、和中底的第二层,以暴露中底的第一层。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可包括多个鞋底要素,鞋底要素包括凹部和凸起,这些凹部和凸起布置在鞋底结构上以提供多个区域。多个区域可包括位于脚跟区域并围绕第一冲击区域的第一区域,位于中脚区域的鞋底结构的最薄部分和前脚区域的鞋底结构的最宽部分之间的第二区域,以及位于前脚区域并围绕脚趾离开区域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可被构造成提供比第二区域更大的缓冲性能和相对附着力,并且第二区域可被构造成提供比第三区域更大的缓冲性能。第三区域可以被构造成提供比第二区域更大的相对附着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可包括沿鞋底结构下表面的第一组多个凸起、和沿鞋底结构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的第一多个凹部。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沿着下表面的第二多个凸起和第二多个凹部,其可以具有比第一多个凸起更大的平均横截面积。第三区域可以包括第三多个凸起,该第三多个凸起可以具有比第二多个凸起和第二多个凹部更低的平均横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区域还可包括沿前脚区域的外侧半部延伸的第四区域和沿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延伸的第五区域。第四区域可以被构造成具有比第五区域更大的柔韧性。
如本文所描述的,鞋类物品可具有多种构造。鞋类物品可以具有与鞋底结构连接的鞋面。鞋底结构可以包括与外底连接的中底。多个鞋底要素可以设置在中底和外底上。多个鞋底要素可以包括多个凹部和多个凸起。
在其他实施例中,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可包括中底和与中底连接的外底。外底可以包括多个凹部和多个凸起。多个凹部可以设置在脚跟区域的中心部分、中脚区域和靠近外侧的前脚区域。多个凸起围绕脚跟区域的周边、沿着中脚区域的中心、并在整个前脚区域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鞋类物品可包括鞋面和与鞋面连接的鞋底结构。鞋底结构还可以包括中底和与中底连接的鞋面。中底可以具有第一多个凸起和第一多个凹部。第一多个凸起可以被构造为沿着中底的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设置的曲线脊。第一多个凹部可以被构造为沿着中底的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设置的泪珠形凹部。外底可以包括第二多个凸起和第二多个凹部。第二多个凸起可以围绕脚跟区域的周边、沿着中脚区域的中心,以及整个前脚区域设置。第二多个凹部可以设置在脚跟区域的中心部分、中脚区域和靠近外侧的脚前区域。
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在查看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后,将会明白本文所述鞋类物品的其他方面,包括其特征和优点。因此,鞋类物品的所有这些方面旨在包括在具体实施方式和本发明内容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多个方面的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仰视和外侧等轴分解图;
图2是图1的鞋底结构的顶部和内侧等轴分解图;
图3是图1的鞋底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图1的鞋底结构的外侧视图;
图5是图1的鞋底结构的内侧视图;
图6是沿图3的剖面线VI-VI截取的鞋底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3的剖面线VII-VII截取的鞋底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多个方面的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仰视和外侧等轴分解图;
图9是图8的鞋底结构的俯视和内侧等轴分解图;
图10是图8的鞋底结构的仰视图;
图11是图8的鞋底结构的外侧视图;
图12是图8的鞋底结构的内侧视图;
图13是沿图10的剖面线XIII-XIII截取的鞋底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0的剖面线XIV-XIV截取的鞋底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外底的仰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鞋类物品的外侧局部视图;
图17是图16的鞋类物品的内侧局部视图;
图18是图16的鞋类物品的仰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鞋类物品的外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鞋类物品的内侧视图;
图21是图19的鞋类物品的仰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鞋类物品的外侧视图;
图23是图22的鞋类物品的内侧视图;
图24是图22的鞋类物品的仰视图;
图25是沿图24的剖面线XXV-XXV截取的鞋类物品的剖视图;
图26是沿图24的剖面线XXVI-XXVI截取的鞋类物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讨论和附图公开了具有鞋面和鞋底结构的鞋的各种实施例或构造。尽管参考运动鞋(例如跑鞋、网球鞋、篮球鞋等)公开了实施例,但是与鞋的实施例相关联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广泛的鞋类和鞋类样式,例如,包括篮球鞋、交叉训练鞋、足球鞋、高尔夫鞋、登山鞋、登山靴、滑雪靴和单板滑雪靴、足球鞋和鞋钉,步行鞋和田径鞋。鞋的概念也可以应用于被认为是非运动型的鞋类物品,包括礼服鞋、凉鞋、休闲鞋、拖鞋和高跟鞋。
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可能发生的数值变化,例如,通过用于鞋类物品或可包括本文公开内容实施例的其他制造物品的典型测量和制造程序;由于这些程序中的疏忽错误;通过用于制造组合物或混合物或实施方法的成分的制造、来源或纯度的差异;等等。在整个公开内容中,术语“大约”和“近似”是指该术语前面的数值的±5%的范围。
此外,如本文所用,除非另有定义或限定,否则方向术语用于方便特定附图或示例讨论的参考。例如,提及“向下”或其他方向,或“下”或其他位置,可用于讨论特定示例或附图的方面,但不一定要求在所有安装或配置中具有相似的方向或几何形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以在本文用来描述各种要素、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要素、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要素、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字术语的术语并不暗示顺序或次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因此,在不脱离示例配置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讨论的第一要素、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要素、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本公开针对鞋类物品或鞋类物品的特定部件,如鞋面或鞋底或鞋底结构。鞋面可包括针织组件、织造纺织物、非织造纺织物、皮革、网、绒面革或一种或多种上述材料的组合。针织部件可通过纱线的针织来制成,织造纺织品通过纱线的织造来制成,并且非织造纺织品通过一体非织造幅材的制造来制成。针织纺织品包括通过经编、纬编、平编、圆编和/或其它合适针织操作的方式所形成的纺织品。例如,针织纺织品可具有平纹针织结构、网状针织结构和/或罗纹针织结构。织造纺织品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多种织造形式的任一者所形成的纺织品,例如,诸如平纹织造、斜纹织造、缎纹织造、多宾织造、提花织造、双层织造,或双层布织造。非织造纺织物包括例如通过气流成网或纺丝成网方法制成的纺织品。鞋面可包括多种材料,例如第一纱线、第二纱线或第三纱线,其可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不同的视觉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鞋面可包括内层和外层,可提供拉伸性和稳定性的混合。内层和外层可以通过缝合、粘合剂、焊接或本领域已知的其他连接方法相互附接在一起。内层可以由允许鞋面在多个方向拉伸的材料制成,例如四向拉伸材料,使得鞋面既贴身又舒适,并且可以贴合使用者的脚。除了为鞋面提供柔韧性且能更好地贴合使用者足部的层之外,内层还可以提供更舒适的鞋面,减少使用者足部和鞋面之间的摩擦或其他摩擦。外层由可以抗拉伸的弹性织造材料制成。外层可以包含许多具有圆形(例如椭圆形)周界的孔。孔的尺寸和间距可以变化,以给鞋面提供一些更柔韧的区域,例如在前脚,以及提供更多支撑的其他区域,例如在脚跟。此外,孔的定向可以变化,以允许鞋面在某些方向拉伸或弯曲到更大程度,同时在其他方向提供更低的弯曲和/或增加的支撑和稳定性。
鞋面可包括鞋跟杯,该鞋跟杯连接至使用者的脚跟,并基本上包围使用者的脚跟。鞋跟杯是刚性或半刚性结构,可以为使用者的脚提供额外的支撑。鞋跟杯可以由塑料制成,例如TPU,或者由复合材料制成。在一些情况下,鞋跟杯是透明或半透明的。
此外,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附接至鞋面的鞋底结构的鞋类物品。鞋底结构包括可附接到鞋面的中底、附接到中底下方并限定鞋类物品底部的外底、以及多个鞋底要素。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和外底可以是由泡沫或橡胶材料制成的单一主体,其在使用者的脚接触地面时缓冲使用者的脚,并给予使用者附着力。在其他实施例中,中底和外底可以构成不同的部件,这些部件可以共同模制或通过胶水或其他粘合剂粘合在一起。中底可以由泡沫材料制成,例如EVA,以提供缓冲,外底可以是橡胶材料,以增加附着力和耐用性。在一些情况下,中底可以是具有两层或多层不同密度的多密度中底,以提供调整的缓冲特性。中底的厚度可以变化,例如,通过沿着前脚区域的内侧提供最厚的部分来减少和/或防止旋前。此外,外底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外底部分形成,这些外底部分可以容纳在形成于中底底部的相应凹部内。
鞋底要素可设置在中底、外底或两者中。一些鞋底要素是可以减轻重量并增加鞋底结构的柔韧性的凹部,而其他鞋底要素是可以增加摩擦力、稳固性和支撑的凸起。凹部可以设置在沿外底和中底的任何地方;然而,优选的是,在前脚区域的任何或所有外侧、中脚的外侧和/或内侧,以及通常在整个脚跟区域包括凹部,以通过提供增加柔韧性和缓冲的区域,允许使用者的脚以更自然的方式活动。类似地,虽然凸起可以设置在外底和中底上的任何地方,但是优选的是在整个外底的下表面并沿着外底的下表面设置凸起。以这种方式,可以增加附着力,同时还提供更坚固和更具支撑性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使用者的脚跟首先接触地面,并且在该区域,使用者踮起脚尖或蹬地。
关于凹部,凹部的尺寸可在深度和宽度/长度(例如,垂直于深度的横截面积)上变化,凹部之间的间距也可变化。更深和更宽(即具有大的横截面积)的凹部提供了更大的柔韧性和重量减轻,而更浅和更窄(即具有相对较小的横截面积)的凹部提供了较小程度的柔韧性和重量减轻。类似地,通过将凹部间隔得更近,与不包含任何凹部的鞋底的类似部分相比,可以实现更大的柔韧性和重量减轻,而将凹部间隔得更远可以实现稍微更坚固和更坚硬的区域,同时仍然保持一些增加的柔韧性。凹部可以位于中底和外底中,并且可以延伸到外底的内侧和外侧上。此外,一些凹部可以延伸穿过外底并进入中底,并且凹部可以设置在一组或多组中。例如,组可以由设置在鞋的特定区域(例如,前脚区域、中脚区域、脚跟区域、外侧或内侧)内的凹部来描绘,或者由中间结构(例如,外底或其一部分)来分隔。可选地或附加地,组可以被限定为彼此相邻并且在相邻凹部之间具有相似深度、宽度或间距的凹部。在一个方面,组可以被限定为具有彼此大致相同的形状和/或大致相同的尺寸和/或大致相同的取向的凹部或凸起。
关于凸起,凸起的高度和宽度/长度(如横截面积)均可变化,凸起之间的间距也可变化。通过调整凸起的尺寸和间距,鞋底结构可以或多或少地变得坚固。例如,与没有任何凸起的鞋底的类似区域相比,凸起之间的间距可以减小以增加鞋底结构的一些区域的坚固性,而在鞋底结构的其他区域中,凸起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加以较小程度地增加坚固性。此外,虽然凸起可以主要位于邻近下表面的外底上,但是它们也可以延伸到中底的任何部分上,包括中底的外侧和内侧。
图1-7描绘了鞋类物品100的示例性实施例,鞋类物品100包括鞋面102(见图6)和鞋底结构104。如下文将进一步详细讨论的,鞋面102与鞋底结构104连接在一起,并与鞋底结构104一起限定内腔106(见图6),使用者的脚可以插入内腔106中。鞋面102还可以包括内底108(在图6中以虚线示出),其位于内腔106中,可以连接到或接触鞋类物品100的内表面。当鞋类物品100被穿着时,内底108可以直接接触使用者的脚。在一些实施例中,鞋面可包括衬里(未示出),该衬里使得鞋类物品100穿起来更舒适,例如,当鞋类物品100被穿着时,通过减少使用者的脚和鞋类物品100之间的摩擦,和/或提供吸湿特性。衬里可以衬在整个内腔106上,或者仅衬在内腔106的一部分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结合物(未示出)可以围绕内部空腔106的开口,以将衬里固定到鞋面102和/或在鞋类物品100上提供美学元素。此外,鞋底结构104包括中底112、附接到中底112并通常设置在中底112下方的外底114和多个鞋底要素118,外底114限定了鞋类物品100的下表面116,下表面116被构造成接触地面。
作为参考,鞋类物品100通常包括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前脚区域120通常对应于鞋类物品100的包围脚的部分,包括脚趾、脚掌和连接跖骨与脚趾或趾骨的关节。此外,前脚区域120限定了沿着下表面116设置的脚趾离开区域120a,该脚趾离开区域120a通常对应于使用者蹬地迈步时鞋类物品100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中脚区域122靠近并邻接前脚区域120,并且通常对应于鞋类物品100的包围足弓以及足桥的部分。脚跟区域124接近并邻接中脚区域122,并且通常对应于鞋类物品100的包围脚后部的部分,包括脚跟或跟骨、脚踝或跟腱。脚跟区域124还限定了第一冲击区域124a,该第一冲击区域124a靠近下表面116,并且设置在脚跟区域124的邻近脚跟端134的横向周边上。
作为参考,鞋类物品100还限定了外侧126(见图1、图3,和图4)和内侧128(见图1、图3,和图5)。此外,鞋类物品100限定了纵向轴线130(见图3),其从位于前脚区域120远端的脚趾端132延伸到位于与脚趾端132相对的脚跟区域远端的脚跟端134。纵向轴线130限定了鞋类物品100的中部,外侧126从纵向轴线130的一侧延伸,内侧128从另一侧延伸。换句话说,外侧126和内侧128沿着纵向轴线130彼此邻接。特别地,外侧126对应于鞋类物品100的外侧部分,内侧128对应于鞋类物品100的内侧部分。这样,鞋类物品的左侧和右侧具有相对的外侧126和内侧128,使得当使用者穿着鞋类物品100时,内侧128彼此最靠近,而外侧126被定义为穿着时彼此最远的侧。
前脚区域120、脚趾离开区域120a、中脚区域122、脚跟区域124、第一冲击区域124a、内侧128和外侧126用于限定鞋类物品100的边界或区域,并一同横跨鞋类物品100的整个长度,从脚趾端132至脚跟端134。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指与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脚跟区域124、内侧128或外侧126中的一个或多个共同延伸的部分或要素。前脚区域120从脚趾端132延伸到鞋类物品100的最宽部分136(即,鞋底结构104的内侧128和外侧126之间的距离)。中脚区域122从鞋类物品100的最宽部分136延伸到最薄部分138(即,鞋底结构104的内侧128和外侧126之间的距离)。脚跟区域124从鞋类物品100的最薄部分138延伸至脚跟端134。
参考图1、3和4,外侧126从脚趾端132与纵向轴线130相交的地方开始,并沿着前脚区域120向中脚区域122向外弯曲(即,远离纵向轴线130)。在最宽部分136处,外侧126向内(即,朝向纵向轴线130)朝向最薄部分138弯曲,进入中脚区域122。在到达最薄部分138时,外侧126向外弯曲并延伸到脚跟区域124中。然后,外侧126朝着跟端134向内弯回,并在跟端134与纵向轴线130相交的地方终止。
参考图1、3和5,内侧128从脚趾端132与纵向轴线130相交的地方开始,并沿着前脚区域120向中脚区域122向外弯曲(即,远离纵向轴线130)。在最宽部分136,内侧128向内(即,朝向纵向轴线130)朝向最薄部分138弯曲,进入中脚区域122。在到达最薄部分138时,内侧128向外弯曲并延伸到脚跟区域124中。然后,内侧128朝着跟端134向内弯回,并在跟端134与纵向轴线130相交的地方终止。
应理解,基于前述说明,多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其单个部件可整合到多种鞋类物品中。因此,可以参考鞋类物品100的一般区域或部分来描述鞋类物品100及其部件的方面,同时可以理解,本文所述的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脚跟区域124、脚趾离开区域120a、第一冲击区域124a、外侧126和/或内侧128的边界可以在鞋类物品之间不同。此外,还可以参考鞋类物品100的确切区域或部分来描述鞋类物品及其单个部件的方面,并且本文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可以结合与本文所述的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脚跟区域124、脚趾离开区域120a、第一冲击区域124a、外侧126和/或内侧128的这些边界相关的限定。
鞋面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包裹使用者的脚,并且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如图6所示,鞋面102设置在鞋底结构104上方并连接到鞋底结构104。鞋面102沿着每个内侧128和外侧126的整体延伸,并且在前脚区域120的顶部上方延伸,并围绕脚跟区域124。鞋面可以由一层或多层制成。例如,许多传统的鞋面由多个元件(例如,纺织品、聚合物泡沫、聚合物片材、皮革和合成皮革)制成,这些元件通过在接缝处粘合或缝合而结合在一起。在多个实施例中,针织部件可以结合多种类型的纱线,这些纱线可以为鞋面提供不同的特性。在其他实施例中,鞋面可以结合多层不同的材料,每层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增强的透气性或吸潮性。
许多其他特征也可结合或包含在鞋面中,以提供或增强鞋面的某些特性。例如,鞋面可以包括鞋舌(未示出),该鞋舌可以包括鞋舌衬里和/或泡沫垫以增加舒适度。鞋舌可以是连接到鞋面的独立部件,或者可以与鞋面的一层或多层整体制成。此外,鞋面还可以包括张紧系统(未示出),该张紧系统允许使用者调节鞋面以适合使用者的脚。张紧系统可以延伸穿过鞋面的中脚区域和/或前脚区域,并且可以通过附接结构附接到鞋面。例如,鞋面可以包括多个孔(例如,穿孔)和/或眼孔,这些孔和/或眼孔被构造成可滑动地容纳鞋带,使得使用者可以将鞋类物品固定(例如,通过系紧和系紧鞋带)到脚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张紧系统可以是本领域已知的另一种无系带紧固系统。
鞋面102与鞋底结构104相连,鞋底结构104在鞋面102和地面之间延伸。鞋底结构104包括中底112、外底114和多个鞋底要素118。在其他实施例中,鞋底结构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其可以包括设置在中底和鞋面之间的楦板、板或strobel板(未示出)。此外,在一些情况下,鞋底结构还可以包括鞋跟杯,该鞋跟杯通过粘合剂或缝合在脚跟区域与鞋面连接,并为使用者的脚跟提供额外的支撑。更具体地,脚跟杯可由刚性或半刚性材料制成,例如TPU或复合材料,当使用者跑步或从事其他活动时,该材料允许脚跟杯根据需要弯曲或屈服,但在其他方面为使用者的足跟提供更刚性的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鞋跟杯可由半透明或透明的TPU制成,并可用于增强美学吸引力。
例如,如图1、2和图4-6所示,鞋底结构104包括鞋跟杯150,其围绕鞋面102的脚跟区域124的周边。鞋跟杯150包括沿着鞋面102的脚跟区域124的外侧126设置的外侧腿150a和沿着鞋面102的脚跟区域124的内侧128设置的内侧腿150b。外侧腿150a和内侧腿150b在鞋面102的脚跟端134处彼此邻接,外侧腿150a和内侧腿150b都从脚跟端134向前延伸至邻近中脚区域122设置的相应远端。在其他实施例中,外侧腿150a和/或内侧腿150b可以延伸到中脚区域122和/或前脚区域120中。当鞋类物品100被穿着时,外侧腿150a和内侧腿150b都包括位于使用者脚踝附近的顶点,从而为脚踝提供增强的支撑。外侧腿150a和内侧腿150b从各自的顶点朝向脚跟端134向下和向后倾斜,以在鞋面102的脚跟端134形成鞍部,在鞍部处外侧腿150a和内侧腿150b连接。此外,外侧腿150a和内侧腿150b中的每一个从各自的顶点向下和向前延伸,从而到达邻近中脚区域122的点。
中底112限定为鞋底结构104在鞋面102和外底114之间延伸的部分。也就是说,中底112在中底112的上表面与鞋面102连接,并且在中底112的与鞋面102相对的下表面与外底114连接。中底112沿着鞋底结构104的长度延伸,在整个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此外,中底112从外侧126到内侧128延伸跨过鞋底结构104的宽度。以这种方式,中底112用于缓冲使用者的脚撞击地面造成的冲击。换句话说,中底112吸收由使用者的脚接触地面产生的冲击。为了提供期望的缓冲特性,中底112的厚度(例如,沿着垂直于下表面116的方向的尺寸)可以变化,较厚的区域提供较大的缓冲和稳定性,较薄的区域提供较小的缓冲和较大的柔韧性。
例如,中底112在脚跟区域124最厚,以在使用者的脚首先接触地面的区域提供增强的缓冲。然后,随着中底112在从脚跟端134到脚趾端132的方向上向前延伸,中底112可以逐渐变薄。更具体地,中底112的厚度与外底114的厚度相结合限定了叠体高度,该叠体高度在脚跟区域124中可以大约15mm到大约30mm。中底112和外底114的厚度然后可以从脚跟区域124到前脚区域120逐渐减小,其中叠体高度可以大约6mm到大约22mm。在优选实施例中,脚跟区域124中的叠体高度可以是大约27mm,而在前脚区域120中逐渐变薄到大约18mm。
类似地,前脚区域的一部分比前脚区域的其余部分更厚,有助于减少旋前和/或旋后。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中底112包括加厚带152(见图1和7),其沿着前脚区域120的内侧128的周边延伸(例如,从中脚区域122到脚趾端132)。更具体地,加厚带152限定了从前脚区域120的侧边缘向内侧128延伸的平坦区域。靠近前脚区域120的外侧半部的中心部分,加厚带152逐渐变薄以形成在加厚带152的平坦区域和前脚区域120的剩余部分之间延伸的倾斜区域。作为这种额外厚度的结果,与前脚区域120的其余部分相比,加厚带152使得外底沿着内侧128的周边延伸得更低(例如,更远离鞋面102)。此外,加厚带152具有抬高内侧128的作用,以使使用者的脚倾向外侧126,从而抵消使用者可能有的任何旋前现象。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厚带152可替代地沿前脚区域120的外侧126的周边设置,以抵消使用者可能出现的任何旋后现象。类似地,加厚带152可以延伸到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和/或脚跟区域124中的任何一者中,包括例如仅沿着前脚区域120的内侧128的周边的一部分延伸,或者沿着鞋底结构104的其他部分延伸。除了抵消旋前/旋后现象,加厚带152还可以提供增加的缓冲。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加厚带,使得鞋底结构沿着在外侧和内侧之间延伸的方向基本上是平坦的,这对于没有中性步伐(即,没有旋前或选后现象)的使用者来说是有益的。
此外,可改变中底的密度和材料,以提供更大或更小的缓冲。例如,中底可以被构造为多层或多密度中底。特别地,如图6和7所示,中底112被构造为双密度中底,其具有低密度的第一层或内层112a,用于增加冲击吸收性能,以及相对较高密度的第二层或外层112b,用于提供增加的稳定性和支撑性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112a和第二层112b均由EVA泡沫制成,然而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层112a和第二层112b中的每一个都在整个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延伸,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例如,第一层112a可以由多个单独的部分组成。第一层112a设置在第二层112b的空腔154(见图2)内,使得第一层112b沿着外侧126、内侧128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被第二层112包围。第一层112a和第二层112b可以共同模制或通过粘合剂连接在一起,并一起限定上中底凹部156(见图2),该凹部被构造为容纳并连接鞋面102。此外,第一层112a和第二层112b的相对厚度可以变化,以实现支撑和缓冲的期望平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112a和第二层112b在前脚区域120中具有相似的厚度,而第一层112a在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中的厚度比第二层112b更大。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层112b还可以限定下中底凹部158,该凹部被构造为容纳和连接外底114。下中底凹部158的被成形为应于外底114的形状,因此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凹部。此外,下中底凹部158的深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小于外底114的相应厚度,从而外底114而不是中底112可以与地面进行初始接触。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下中底凹部158可以包括凹部160,以帮助将外底114固定和对准在下中底凹部158内。这里,凹部160被构造为波状曲线凹部,其被设置在前脚区域120内,并且大体沿着纵向轴线130从脚趾端132延伸到中脚区域122,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在不设置下中底凹部158的情况下,外底114可以替代地连接到中底112的下表面(例如,中底112的第二层112b)。
外底可具有多种形状,为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提供增加附着力和稳定性的区域。另外参照图2和3,在本实施例中,外底114是沿着鞋底结构104从脚趾端132延伸到脚跟端134以限定下表面116的单个要素。更具体地,从脚趾端132移动到脚跟端134,外底114大体上延伸过整个前脚区域120。也就是说,外底114随着前脚区域120从脚趾端132到最宽部分136变宽,然后随着前脚区域120到中脚区域122变窄。在到达中脚区域122时,外底114朝向脚跟区域124的外侧126在中脚区域122上倾斜,同时也变窄,使得外底114的最薄部分对应于鞋底结构104的最薄部分138。外底114以比鞋底结构104整体更快的速度变窄,使得外底114大体上沿着中脚区域122的外侧一半设置。在到达脚跟区域124的最前侧周边(即,最靠近脚趾端132的部分)时,外底114从外侧126向后环绕脚跟区域124的周边,跨过脚跟端134,并沿着脚跟区域124的中间周边向前,在该处外底终止于中脚区域122附近。这样,外底114的中脚部分和脚跟部分形成类似J的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底可以由设置在选定区域的多个部分组成,例如,脚跟区域和前脚区域或脚趾离开区域的周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底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锁定或定位结构,以帮助将外底连接和/或定位在中底上。例如,如图2所示,外底114包括外底114的上表面164上的上脊162,该上脊162被构造成容纳在鞋中底112的凹部160中。因此,上脊162是设置在前脚区域120内的波浪形曲线脊,并且大体沿着纵向轴线130从脚趾端132延伸到中脚区域122。
此外,外底的外缘可具有多种轮廓,例如,波形部分、直线部分和/或曲线部分等。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沿着前脚区域120的外侧126设置的波状部分166a之外,外底114具有占大部分的平滑的外边缘166。
此外,外底114限定了厚度(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该厚度可变化,以增加稳定性和耐磨性。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能希望外底在外底首先接触地面的脚跟区域和/或脚趾离开区域具有增加的厚度,以增加外底的寿命。相反,可能希望沿着前脚区域的外侧和/或整个中脚区域减小外底的厚度,以平衡附着力和稳定性与柔韧性,从而允许使用者的脚进行更自然的运动。
此外,外底可在下表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凹槽,以增加附着力并提供增强的方向柔韧性(例如,从外侧延伸至内侧的凹槽可增加垂直于凹槽的柔韧性)。在本实施例中,外底114包括在前脚区域120中的多个平行的弧形横向凹槽168,其远离脚趾端132弯曲并在外侧126和内侧128之间延伸。多个横向凹槽168中的每一个具有大约0.5mm的深度,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深度可以更大或更小。此外,外底114具有对应于上脊162和凹部160的纵向凹槽170。因此,纵向凹槽170是设置在前脚区域120内的波浪形曲线凹槽,并且大体沿着纵向轴线130从脚趾端132延伸到中脚区域1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额外的凹槽,例如,用于形成一个或多个符号、单词、标志和/或商标。
如上所述,包括中底和外底的鞋底结构,可包括鞋底要素,用于为鞋底结构提供不同的稳定性、附着力和柔韧性区域。这些鞋底要素可以包括凹部和凸起,其可以基于各种因素,例如形状、尺寸、深度、间距、位置和/或方向,被细分成不同的组。以这种方式,鞋底要素可以被布置成针对特定活动,例如跑步或徒步旅行,调整鞋底结构的柔韧性和稳定性特征。例如,包括凹部可以减轻重量,同时增加柔韧性,而包括凸起可以增加稳定性和附着力。
例如,参考图4,特别地,鞋底结构104包括鞋底要素118,更具体地,沿着中底112的外侧126设置的第一组或外侧组凸起172和第一组或外侧组凹部174。第一组凸起172被构造为多个倒圆的线性脊,其在脚跟区域124和中脚区域122中对角向下(即,从鞋面102朝向外底114)和向前(即,从脚跟端134至脚趾端132)延伸。第一组凸起172还被构造成形成基本平行的曲线排,这些排在前脚区域120中沿着中底112的外侧126延伸。此外,第一组凸起172沿着它们各自的长度(例如,沿着凸起从最后部分或跟部端到最前部分或脚趾端的尺寸)成弧形,以形成高度范围在1mm和10mm之间的尖端(例如,中底112的方向法线表面),尽管其他构造(例如,非弧形凸起)也是可能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凸起172中的凸起具有大约2mm高的尖端。
第一组凹部174以类似方式布置,以在第一组凸起172的各排之间形成基本平行的曲线排。第一组凹部174在脚跟端134附近大体为泪珠或雨滴形状,其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脚跟端134,并且朝着脚趾端132逐渐变得更细长(即椭圆形)并间隔开。也就是说,第一组凹部174中的凹部的形状限定了形状渐变,其中凹部在脚跟端134处具有第一形状,其逐渐转变到在脚趾端132处具有第二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组凹部174限定了形状渐变,其中,第一组凹部174从脚跟端134处的泪珠形转变到趾端132处的椭圆形。
此外,第一组凹部174的深度在约2毫米至约3毫米之间变化,各凹部的横截面积沿深度变窄或变小,从而凹部的底部或内部小于外部开口。更具体地,第一组凹部174包括多个子组,即第一部分174a、第二部分174b、第三部分174c和第四部分174d。第一部分174a包括泪珠形凹部,并从脚跟端134沿着脚跟区域124延伸到中脚区域122的下半部。第一部分174a中的凹部具有大约3mm的深度,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10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2mm和大约5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第二部分174b包括位于中脚区域122上半部的泪珠形凹部和延伸到前脚区域120靠近最宽部分136的大致椭圆形凹部。第二部分174b中的凹部具有大约2mm的深度,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8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2mm和大约3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第二部分174b中的各个凹部之间的间距从脚跟端134向脚趾端132逐渐增加。第三部分174c包括大致围绕最宽部分设置的椭圆形凹部。第三部分174c中的凹部具有大约3mm的深度,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5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2mm和大约3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从脚跟端134向脚趾端132移动,第三部分174c中的凹部变得更加细长且间隔得更开。第四部分174d包括设置在第三部分174c(即,最宽部分附近)和前脚区域120中的脚趾端132之间的椭圆形凹部。第四部分22d中的凹部具有大约2mm的深度,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10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0.5mm和大约1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第一组凹部174的布置赋予鞋底结构104不同的稳定性、柔韧性和缓冲性能的区域。例如,在脚跟区域124中,凹部的第一部分174a的相对紧密的间隔以及增加的深度和尺寸减轻了重量,同时也增加了缓冲性能。在中脚区域122中,来自第一部分174a的凹部和第二部分174b的较浅凹部的混合提供了柔韧性和稳定性的平衡。此外,分别在中脚区域122和前脚区域120中,第二部分174b和第四部分174d提供增加的稳定性和降低的缓冲性能,用于在脚趾离地期间改善能量传递,而第三部分174c在使用者的脚掌附近提供增加的柔韧性和缓冲性能,以允许更自然的感觉。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组凹部174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尺寸、间距、深度等),以赋予鞋底结构104不同的稳定性和柔韧性。
简要转向图5,鞋底结构104的内侧128也具有鞋底要素118,包括第二组凸起176和第二组凹部178。第二组凸起176和第二组凹部178中的每一个分别类似于第一组凸起172和第一组凹部174。也就是说,第二组凸起176类似于第一组凸起172,第二组凹部178类似于第一组凹部174,但是基本上在纵向轴线130上成镜像,以符合中底112在内侧128上的轮廓。更具体地,关于第二组凹部178,第二组凹部178包括第五部分178a、第六部分178b、第七部分178c和第八部分178d,分别对应于第一部分174a、第二部分174b、第三部分174c和第四部分174d。在其他实施例中,外侧126和内侧128可以不是彼此的基本镜像。
现在参考图3,鞋底结构104包括附加的鞋底要素118,鞋底要素118沿着下表面116设置,并遍布前脚区域120、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中的每一个。具体地,鞋底结构104包括位于前脚区域120内并部分延伸到中脚区域122中的第三组凸起180、第四组凸起182和第三组凹部184。这种布置允许更稳定和着地的内侧前足以改善脚趾离地,同时还允许外侧前足保持相对更灵活,这可以通过允许使用者的脚更自然地移动来为鞋类物品100提供更自然的感觉。
第三组凸起180沿外底114的每个横向凹槽168排列并隔开,形成从脚趾端132向脚跟端134延伸的排。从脚趾端132移动到脚跟端134,第三组凸起180逐渐变化以限定形状变化,其中第三组凸起180的形状从在脚趾端132具有第一圆形横截面形状转变到在最宽部分136附近具有第二倒圆三角形形状,然后转变到在中脚区域122附近具有第三倒圆形状。更具体地,在最宽部分136附近,第三组凸起180的倒圆三角形凸起从具有朝向脚趾端132的尖端和朝向脚跟端134的平侧面翻转到具有朝向脚趾端132的平侧面和朝向脚跟端134的尖端。
相应地,换句话说,第三组凸起180可限定从脚趾端132至最宽部分136附近的第一形状变化(gradient)和从最宽部分136至中脚区域128附近的第二形状变化。在第一形状变化中,第三组凸起180的形状从在脚趾端132处具有第一椭圆形横截面形状转变到在最宽部分136附近具有第二倒圆三角形形状,其尖端朝向脚趾端132。第二形状变化可以与第一形状变化相反,从而在第二形状变化内,第三组凸起180的形状从最宽部分136附近的第三倒圆三角形(其尖端朝向脚跟端134)转变到脚趾端132处、中脚区域128附近处的第四椭圆形横截面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形状变化可以不是第一形状变化的相反。
此外,第三组凸起180的高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约为2毫米,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约为2毫米至4毫米,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第四组凸起182布置在外底114的每个横向凹槽168之间并相互隔开,以形成从脚趾端132向脚跟端134延伸的排。特别地,第四组凸起182包括沿着前脚区域120的内侧半部(例如,在纵向凹槽170的外侧上)延伸的第一部分182a,以及从脚趾端132的外侧半部(例如,在纵向凹槽170的外侧126上)沿着外围带延伸到中脚区域122的第二部分182b。从脚趾端132移动到脚跟端134,第四组凸起182逐渐变化以限定形状变化,其中第四组凸起182的形状从在脚趾端132处具有第一泪珠形状(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脚趾端132)转变到在最宽部分136处具有第二倒圆三角形形状,第二倒圆三角形形状具有朝向脚跟端134的平坦侧面和朝向脚趾端132的尖端,然后到具有靠近中脚区域122的第三泪珠形状,第三泪珠形状具有比尖端更靠近脚趾端132的倒圆端。第四组凸起182具有大约2mm的高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并且横截面积通常大于第三组凸起180,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在大约3mm和大约6mm之间的范围内,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此外,与第三组凸起180相比,第四组凸起182间隔更近。此外,第四组凸起182中的每个凸起具有平坦的顶部,该顶部具有沿其长度延伸的纵向切口,以进一步增加附着力。
第三组凹部184设置在前脚区域120外侧半部的中央部分中,因此其所有侧均被第四组凸起182包围。此外,类似于第四组凸起182,第三组凹部184布置在外底114的每个横向凹槽168之间并间隔开,从而与第四组凸起182一起形成从脚趾端132向脚跟端134延伸的排。同样,第三组凹部184以类似于第四组凸起182的方式在形状和尺寸上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从脚趾端132向脚跟端134移动,第三组凹部184从具有平坦侧朝向脚跟端134且尖端朝向脚趾端132的倒圆三角形形状逐渐变化为具有泪珠形形状,其倒圆端比尖端更靠近脚趾端132。第三组凹部184包括深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约为0.5mm的第一或中间部分184a,以部分延伸到外底114中,以及深度约为40mm的第二或外侧部分184b,以完全延伸穿过中底112的第二层112b,从而露出第一层112a。第三组凹部184的横截面积类似于第四组凸起182的横截面积,其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在大约3mm和大约6mm之间的范围内,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继续参考图3,鞋底结构104还包括第五组凸起186和第六组凸起188,这些凸起沿着鞋外底114设置在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即,外底114的J形部分)的每一个中,当使用者的脚跟在行走过程中首先接触地面时,这些凸起可以增加附着力和稳定性。此外,鞋底结构104包括第四组凹部190,其设置在外底114的内侧半部中并靠近脚跟端134。当使用者的重量在踩踏过程中转移到鞋类物品100的脚跟区域124时,这种凹部可有助于提供增强的缓冲性能。
第五组凸起186可为泪珠形,其倒圆端比尖端更靠近脚趾端132,并布置成沿下表面116从外侧126向内侧128对角向后延伸的排。第五组凸起186具有大约2mm的高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在大约3mm和大约6mm之间的范围内,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应当理解,在从脚趾端132移动到脚跟端134,第五组凸起186中的凸起大体地在横截面积上减小(即,长度和/或宽度减小)。
第六组凸起188构造为倒圆隆起,并布置成在第五组凸起186形成的相应行之间延伸的对角排。然而,一些排仅沿着外底114在外侧126和内侧128之间的部分延伸。第六组凸起188具有大约2mm的高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具有大约2mm的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第四组凹部190构造为圆孔,沿与第六组凸起188的行大致对齐的排延伸。第四组凹部190具有大约4mm的深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以穿过外底114延伸到中底112,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大约为2mm,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仍参照图3,鞋底结构104的下表面116还包括第五组凹部192和第六组凹部194,这些凹部在中底112的暴露部分(即,中底112沿着下表面116的未被外底114覆盖的部分)中并沿着中底112的暴露部分设置。第五组凹部192和第六组凹部194中的每一组凹部被布置成形成排,这些排与第五组凸起186一起从外侧126向后并对角地延伸到内侧128。此外,第五组凹部192和第六组凹部194都具有类似于第五组凸起186的泪珠形状,其倒圆端比尖端更靠近脚趾端132。此外,第五组凹部192和第六组凹部194的各个凹部的尺寸被设置成使得结合第五组凸起186,各个凹口和凸起的尺寸沿着从外侧126到纵向轴线130的排增加,然后再次朝着内侧128减小尺寸。
更具体地说,第五组凹部192从中脚区域122的内侧128向内朝纵轴130延伸,向后朝脚跟端134延伸,并进入脚跟区域124。换句话说,第五组凹部192填充由外底114在中脚区域122和脚跟区域124中形成的“J”的两腿之间的间隙。第五组凹槽192包括两个子组,即内侧或第一部分192a,其比中间或第二部分174b更靠近内侧128。第一部分192a的凹部具有大约3mm的深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116的尺寸),大约3mm至大约6mm的长度(例如,最大尺寸),以及大约2mm至大约4mm的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第二部分192b的凹部通常比第一部分192a的凹部更大,具有大约8mm至10mm的深度以延伸穿过中底112的第二层112b以暴露第一层112a,长度范围在大约4mm至大约8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3mm至大约6mm之间,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第六组凹部194沿中脚区域122中的下表面116设置,并从外侧126向内延伸至外底114的侧边。第六组凹部194在尺寸上类似于第五组凹部192的第一部分192a,深度大约为3mm,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6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2mm和大约4mm之间,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应理解的是,虽然上述说明涉及多组凹部和凸起,但各组之间的此类分组仅用于方便起见,一组或多组可视为一起形成上文未明确讨论的不同组。例如,第一组凹部174和第六组凹部194可以被认为是单个外侧中底组,第二组凹部178和第五组凹部192可以被认为是单个内侧中底组。同样,所有的凸起组可以被认为是单个凸起组。
如上所述,鞋底要素可被布置为赋予鞋底结构不同的附着力、柔韧性和稳定性的多个区域。例如,再次参考图3,鞋底结构104可以限定大致设置在脚跟区域124内的第一区域195,更具体地,围绕第一冲击区域124a,大致设置在中脚区域122和前脚区域120内的第二区域196(例如,大致在最薄部分138和最宽部分136之间延伸),以及大致设置在前脚区域120内的第三区域197,更具体地,围绕脚趾离开区域120a。这些区域可以包括鞋底要素118的多种组合或子集,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可以赋予这些区域特定的特性(例如,性能特征)。
第一区域195可包括沿中底112侧(见图4和图5)的大凹部174、178(例如,第一多个凹部),其与其它区域中的凹部相比具有较低的纵横比,以增强缓冲性能来吸收与地面碰撞的能量。此外,第一区域195还可以包括沿着外底114的许多较小的凸起186、188(例如,第一多个凸起)以提供增加的附着力。与其他区域中的凸起相比,第一区域195中的凸起可以具有高纵横比,这可以允许凸起186、188更容易弯曲,并且在一些情况下,沿着特定方向弯曲。
第二区域196可包括沿中底112的侧(见图4和图5)的相对较小且更细长的凹部174、178(例如,第二多个凹部),与其它区域中的凹部相比,这些凹部具有高的纵横比。与第一区域195相比,第二区域196中更细长的凹部174、178可得到更低的缓冲性能和更大的稳定性。此外,第二区域196可以包括沿着下表面116的相对较大的凸起182和凹部184(例如,第二多个凸起和第三多个凹部)。也就是说,凸起182和凹部184具有比在第一区域185中的凸起186、188更大的平均横截面积,并且可以具有相对较低的纵横比以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与第一区域195相比,第二区域196的较大凸起182和凹部184可得到较低的相对附着力。也就是说,对于预定区域的给定接触印痕,与第二区域196相比,第一区域195可以表现出增加的附着力。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较小的凸起180可以散布在较大的凸起182之间,与仅提供较大的凸起182相比,这可以提供增加的附着力。因此,凸起180可以增加第二区域196内提供的相对附着力。凸起180的平均横截面积可以小于凸起182和凹部184,并且可能小于第一区域196中的凸起186。
第三区域197可包括沿中底112侧平均横截面积的更小且更细长的凹部174、178(例如,第四多个凹部),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纵横比,以降低缓冲性能并改善能量向地面的传递。此外,第三区域197可以包括较小的凸起182(例如,第三多个凸起)。第三区域197中的凸起182的平均横截面积可以比第二区域196中的凸起182和凹部184更小,并且可以具有相对更高的纵横比,这可以在脚趾离地期间向地面提供更有效的能量传递并增加附着力。因此,第三区域197可以提供比第二区域196更大的相对附着力和更小的缓冲性能。此外,与第一区域195相比,第三区域197可以提供较小的缓冲性能和类似的附着力。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区域197中的附着力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区域195中的附着力。
类似原理可应用于鞋底结构104的其他区域,以提供具有特定特性的附加区域。例如,鞋底结构104可以包括沿着前脚区域120的外侧126的第四区域198和沿着前脚区域120的内侧128的第五区域199。第四区域198可以包括凹部184和凸起182b(例如,第五多个凹部和第四多个凸起)以提供增强的柔韧性。第五区域199可以主要包括凸起182(例如,第五多个凸起),用于增强附着力和稳定性。
图8-14描述了鞋类物品200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鞋类物品200具有鞋面202,鞋面202连接在鞋底结构204上方,鞋底结构204在鞋面202和地面之间延伸。鞋类物品200类似于鞋类物品100,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特征,除非下文另有说明。特别地,鞋底结构204在脚趾端232和脚跟端234之间延伸,并限定前脚区域220、中脚区域222、脚跟区域224、外侧226和内侧228。鞋底结构204包括中底212,中底212在中底212的上表面与鞋面202连接,并且在中底212的下表面与外底214连接,外底214限定了鞋底结构204的下表面216。
如图13和14所示,中底212是双密度中底212,包括具有第一密度的第一层或内层212a,其设置在具有大于第一密度的第二密度的第二层或外层212b的空腔内。在整个前脚区域220、中脚区域222和脚跟区域224,第一层212a比第二层212b厚。第二层212b限定了下中底凹部258,该凹部258被构造成容纳和连接外底214。
在本实施例中,除分别沿前脚区域220和脚跟区域224的内侧228设置的平滑曲线部分266a、266b外,外底214包括大部分为波浪形的外边缘266。此外,外底214包括多个平行的弧形横向凹槽268和纵向凹槽270,横向凹槽268远离脚趾端232弯曲并在外侧226和内侧228之间延伸,纵向凹槽270被构造成波浪形曲线凹槽,其设置在前脚区域220内并大致沿着纵向轴线230从脚趾端232延伸到中脚区域222。
鞋底结构204还包括多个鞋底要素218,其布置与鞋底要素118类似。具体地,如图11所示,中底212的外侧226包括第一组凸起272和第一组凹部274。第一组凸起272被构造为脊,这些脊被布置成形成多个平行的曲线排。第一组凹部274被构造成多个泪珠形凹部,这些凹部被定向成使得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脚跟端234,并且这些凹部被布置成在第一组凸起272的相应排之间形成基本平行的曲线排。第一组凹部274包括第一部分274a、第二部分274b、第三部分274c和第四部分274d,其中一些包括与前述实施例相比更深的凹部,以提供增加的柔韧性和缓冲性能。特别地,第一部分274a类似于第一部分174a,但是包括第九中心子部分或中心子部分274e,其设置在第一部分274a的其余部分内并且基本上被第一部分274a的其余部分包围。第九部分274e包括一组深度约为25mm的更深的凹部,使得凹部延伸穿过中底212的第二层212b以暴露第一层212a。第九部分274e的凹部的尺寸类似于第一部分174a中的相应凹部。同样,第三部分274c的凹部均为大约15mm深,使得凹部延伸穿过中底212的第二层212b,以暴露第一层212a。
简要转向图12,鞋底结构204的内侧228也具有鞋底要素218,包括第二组凸起276和第二组凹部278。第二组凸起276和第二组凹部278中的每一个分别类似于第一组凸起272和第一组凹部274。也就是说,第二组凸起276类似于第一组凸起272,第二组凹部278类似于第一组凹部274,但是基本上在纵向轴线230上成镜像,以符合中底212在内侧228上的轮廓。更具体地,关于第二组凹部278,第二组凹部278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部分274a、第二部分274b、第三部分274c、第四部分274d和第九部分274e的第五部分278a、第六部分278b、第七部分278c、第八部分278d和第十部分278e。在其他实施例中,外侧226和内侧228可以不是彼此的基本镜像。
现在参考图10,鞋底结构204包括附加的鞋底要素218,鞋底要素218沿着下表面216设置,并遍布前脚区域220、中脚区域222和脚跟区域224中的每一个。沿着下表面216的鞋底要素218在尺寸和形状上基本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相应鞋底要素218,除了相应要素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存在更多数量的鞋底要素218。具体地,鞋底结构204包括位于前脚区域220内并部分延伸到中脚区域222中的第三组凸起280、第四组凸起282和第三组凹部284(虽然第三组凸起280和第四组凸起282在图8中被描绘为凹部,但是这些凹部可替代地包括凸起,类似于图1中所示的第三组凸起180和第四组凸起182)。类似地,鞋底结构204还包括第五组凸起286(虽然第五组凸起286被描绘为凹部,但是这些凹部也可以替代地包括凸起)、第四组凹部290、第五组凹部292和第六组凹部294。然而,在这个方面,鞋底结构204可以不包括第六组凸起。
相反,代替第六组凸起,鞋底结构204可包括构造为圆孔的第七组凹部288。第七组凹部288的布置类似于第六组凹部194,这些凹部在由第五组凸起286形成的相应排之间形成沿着下表面216从外侧226对角向后延伸到内侧228的排。此外,第七组凹部288的尺寸类似,具有大约2mm的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然而,第七组凹部288不是远离外底214突出,而是部分延伸到外底214中,深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216的尺寸)大约2mm。
相应地,与上文类似,鞋底要素可构造为赋予鞋底结构不同的附着力、柔韧性和稳定性区域。例如,再次参考图10,鞋底结构204可以限定大致设置在脚跟区域224内的第一区域295,以提供增强的缓冲性能和附着力,更具体地,大致设置在中脚区域222和前脚区域220内的第二区域296,以提供增强的稳定性,以及大致设置在前脚区域220内的第三区域297,以在脚趾离地和增强的附着力期间提供更有效的能量传递到地面,沿着前脚区域220的外侧226的第四区域298提供增强的柔韧性,以及沿着前脚区域220的内侧228的第五区域299提供增强的附着力和稳定性。这里,凹部288可以在第一区域295中提供进一步的缓冲性能。
图15描绘了外底314的另一个实施例,外底314可以结合到具有鞋面和中底的鞋类物品(例如,鞋类物品100、200)中。例如,外底314类似于外底214,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特征,除非下面另有说明,因此,外底314可以与鞋类物品200的鞋底结构204一起使用。特别地,外底314包括鞋底要素318,但不包括任何凸起。相反,代替第三组凸起280、第四组凸起282和第五组凸起286中的每一个,外底分别包括第七组凹部380、第八组凹部382和第九组凹部386。也就是说,第七组凹部380、第八组凹部382和第九组凹部386的形状类似于相应的凸起组,但是部分延伸到外底314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七组凹部380、第八组凹部382和第九组凹部386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大约2mm的深度(例如,垂直于下表面316的尺寸),但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另外,关于第八组凹部382,每个凹部包括从脚趾端332向脚跟端334延伸的脊,其有效地将每个凹部分成外侧半部和内侧半部。
通过用凹部代替凸起,可提供更轻、更柔韧的鞋底结构,还可提供增强的稳定性。例如,返回参考图10,通过用外底314替换外底214,可以在第二区域296内保持稳定性,同时还在第四区域298中提供增加的柔韧性。
图16-18描绘了鞋底结构404的另一个实施例,鞋底结构404被构造为连接到鞋类物品400的鞋面402(以虚线示出),从而鞋底结构404在鞋面402和地面之间延伸。鞋底结构404类似于之前描述的鞋底结构(例如,鞋底结构104和204),除了下面另外指出的以外,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特征。特别地,鞋底结构404包括被构造为凹部和凸起的多个鞋底要素418。此外,鞋底结构404在脚趾端432和脚跟端434之间延伸,并限定前脚区域420、中脚区域422、脚跟区域424、外侧426和内侧428。此外,鞋底结构404包括中底412,中底412被构造置为沿着中底412的上表面连接到鞋面402,并且沿着中底412的下表面连接到外底414,中底412的下表面限定了鞋底结构404的下表面416。鞋底结构404还包括鞋跟杯450。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中底412构造为单密度中底,具有在鞋面402和外底414之间延伸的单一泡沫部件。另外,特别参考图16,中底412包括鞋底要素418,鞋底要素418被构造为第一或侧向侧组凸起472和第一或外侧组凹部474,凸起472和凹部474沿着中底412的外侧设置。第一组凸起472(例如,第一凸起的第一子组)被构造为多个圆形的线性隆起,其在脚跟区域424和中脚区域422中对角向下(即,从鞋面402朝向外底414)并向前(即,从脚跟端434至脚趾端432)延伸。第一组凸起472(例如,第一凸起的第二子组)还被布置成形成基本平行且曲线的排,这些排在前脚区域420中沿着中底412的外侧426延伸。
第一组凹部474以类似方式布置,以在第一组凸起472的相应排之间形成基本平行的曲线排。第一组凹部474在脚跟端434附近大体为泪珠或雨滴形状,其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脚跟端434,并且朝着脚趾端432逐渐变得更细长(即椭圆形)并间隔开。此外,第一组凹部474的深度在约0.5毫米至约2毫米之间变化,各凹部的横截面积沿深度变窄或变小,从而凹部的底部或内部小于外部开口。
更具体地说,第一组凹部474包括多个子组,即第一部分474a和第二部分474b。第一部分474a包括泪珠形凹部,随着第一部分474a从脚跟端434沿着脚跟区域424延伸并进入中脚区域422的下半部,该凹部变得更加细长(例如椭圆形)。第一部分474a中的凹部具有大约2mm的深度,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10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2mm和大约5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第二部分474b包括位于中脚区域422上半部的泪珠形凹部,该凹部逐渐变成延伸到前脚区域420中并遍布脚趾端32的大致椭圆形的凹部。第二部分474b中的凹部具有大约1.5mm的深度,长度范围在大约3mm和大约8mm之间,宽度范围在大约2mm和大约3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第二部分474b中的各个凹部之间的间距从脚跟端434向脚趾端432逐渐增加。
中底412还包括沿中底412的内侧428设置的附加鞋底要素418。具体来说,参考图17,中底412包括第二组凸起476和第二组凹部478。第二组凸起476被布置并构造成基本上类似于第一组凸起472。同样,第二组凹部478以类似于第一组凸起476的方式布置。具体而言,第二组凹部478包括第三部分478a和第四部分478b,第三部分478a基本上延伸遍及脚跟区域424并进入中脚区域422和前脚区域420的下半部,靠近最宽部分436,第四部分478b从脚跟区域424的上半部延伸,并穿过中脚区域422和前脚区域420到达脚趾端432。凹部的第三部分478a大致设置在凹部的第四部分478b的下方(例如,更靠近外底414),除了在脚跟区域424的后半部分(例如,最靠近脚跟端434的半部分)中仅设置第三部分478a的凹部,以及在前脚区域420的前半部分(例如,最靠近脚趾端432的半部分)中仅设置第四部分478b的凹部。此外,第三部分478a和第四部分478b的凹部相对来说更为椭圆形和细长,并且相邻凹部之间的相对间距通常大于侧面侧426上的相对间距,特别是在纵向方向上(例如,沿着纵向轴线430,见图18)。
现在参考图18,外底414的形状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外底(例如,鞋外底114、214、314),但是包括主要为波浪形的外周边缘。外底414包括在前脚区域420中的多个平行的弧形横向凹槽468,其在外侧426和内侧428之间延伸,并且远离脚趾端432弯曲。此外,外底414包括位于前脚区域420内的曲线形纵向凹槽470,其大致沿着纵向轴线430从脚趾端432延伸到中脚区域422。此外,外底414还包括沿着下表面416设置的附加鞋底要素418。
具体而言,外底414包括第三组凸起480和第四组凸起482,其遍布前脚区域420的内侧半部420a(例如,从纵向凹槽470延伸至内侧428的前脚区域420的一部分),类似于第三凸起180和第四组凸起182。然而,第三凸起480和第四组凸起482通过对外底414的前脚区域420的内侧半部420a进行凹陷形成,以限定第三凸起480和第四组凸起482的每个凸起。也就是说,外底414的内侧半部420a被凹陷以形成第三凸起480和第四组凸起482,使得远端(例如,远端处的表面)限定外底414的下表面416。因此,第三凸起480和第四组凸起482在高度上大致一致,例如,在大约1mm和大约10mm之间,更具体地,大约3mm。另外,第四组凸起480中的每一个限定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穿过该凸起的切口,有效地将每个凸起分成两半。
沿前脚区域420的外侧半部420b(例如,从纵向凹槽470延伸至外侧426的前脚区域420的一部分),外底414还包括第三组凹部484,其布置和形状与凹部380、382、384相似。第三组凹部484部分延伸到中脚区域422中。第三组凹部484包括不沿着外底414的外边缘延伸的第一部分或中央部分484a,以及贯穿延伸前脚区域420的外侧半部420b的第二部分484b。第一部分484a的凹部大约5mm深,并延伸穿过外底414并进入中底412。第二部分484b的凹槽大约1mm至2mm深,并且部分延伸到外底414中。第二部分484b的一部分或所有凹部可以具有从相应凹部的底部朝向下表面416突出的纵向脊。该脊可能或可能不延伸到下表面416。
外底414的中脚区域422和脚跟区域424还包括第四组凹部486,其布置和形状与第五组凸起186和第六组凸起188,以及第四组凹部190的组合相似。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组凹部486的每个凹部具有大约1mm至2mm的深度,以部分延伸到外底414中。
继续参考图18,中底412沿着下表面416暴露的部分也可以包括鞋底要素418。具体地,中底412还包括设置在中底412的暴露部分中并沿着中底412的暴露部分设置的第五组凹部492(例如,下内侧组)和第六组凹部494(例如,下外侧组)。第五组凹部492和第六组凹部494的每一个中的凹部分别类似于第五组凹部192和第六部凹槽194布置和成形,但是具有范围在大约0.5mm和大约3mm之间的近似一致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组凹部492和第六组凹部494的每一个中的凹部具有大约2mm的深度。在这方面,第五组凹部492和第六组凹部494中的每个凹部也可以分别被认为是第一组凹部474的第一部分474a和第二组凹部478的第三部分478a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组凹部474的第一部分474a可以包绕中底412的内侧428以形成第五组凹部492,第二组凹部478的第三部分478a可以包绕中底412的外侧426以形成第六组凹部494。
与上文类似,鞋底要素可构造为赋予鞋底结构不同的附着力、柔韧性和稳定性区域。例如,仍然参考图18,鞋底结构404可以限定大致设置在脚跟区域424内的第一区域495,以提供增强的缓冲性能和附着力,更具体地,大致设置在中脚区域422和前脚区域420内的第二区域496,以提供增强的稳定性,以及大致设置在前脚区域420内的第三区域497,以在脚趾离地和增强的附着力期间提供更有效的能量传递到地面,沿着前脚区域420的外侧426的第四区域498提供增强的柔韧性,以及沿着前脚区域420的内侧428的第五区域499提供增强的附着力和稳定性。
现在转到图19-21,示出了鞋类物品500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鞋类物品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先前描述的鞋类物品(例如,鞋类物品100、200、400),除了下文另外指出的以外,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特征。特别地,鞋类物品500具有连接在鞋底结构504上方的鞋面502,鞋底结构504在鞋面502和地面之间延伸。鞋底结构504在脚趾端532和脚跟端534之间延伸,并限定前脚区域520、中脚区域522、脚跟区域524、外侧526和内侧528。此外,鞋底结构504包括中底512,中底512被构造置为在中底512的上表面处连接到鞋面502,并且在中底412的下表面上连接到外底514,中底412的下表面限定了鞋底结构504的下表面516。鞋底结构504还包括多个鞋底要素518和鞋跟杯550。
在本实施例中,中底512构造为双密度中底,具有在鞋面502和外底514之间延伸的单一泡沫部件。更具体地,中底512包括具有第一密度的第一层512a和具有第二密度的第二层512b,第二层512b设置在第一层512a下方。因此,第一层512a连接到鞋面502,第二层512b连接到外底514。第一层512a和第二层512b是共同模制的并且彼此共同延伸以形成单一的泡沫部件,该泡沫部件在脚趾端532和脚跟端534之间以及外侧526和内侧528之间延伸穿过前脚区域520、中脚区域522和脚跟区域524。相应地,第一层512a和第二层512b中的每一个都沿着中底512的外周暴露。此外,可以选择第一层512a和第二层512b的相对厚度,以在鞋类物品的特定区域提供更多或更少的支撑。这种效果可以通过包含鞋底要素518来进一步增强,鞋底要素518也可以影响鞋底结构504的支撑和柔韧性。
在这方面,中底512的外侧526和内侧528均包括鞋底要素518,其布置方式与中底412的鞋底要素相似。具体地,如图19所示,中底512的外侧526包括第一组凸起572和第一组凹部574。第一组凹部574包括多个子组,即第一部分574a和第二部分574b。具体地,如图20所示,中底512的外侧528包括第一组凸起576和第一组凹部578。第二组凹部578包括多个子组,即第三部分578a和第四部分578b。
现在参考图21,外底514还包括沿着下表面516布置的鞋底要素518。此外,类似于前面讨论的实施例,外底514包括在翘脚区域520中的多个平行的弧形横向凹槽568,以及大致沿着纵向轴线530从脚趾端532延伸到中脚区域422的曲线纵向凹槽570。凹槽570限定了前脚区域520的内侧半部520a和外侧半部520b之间的边界。内侧半部520a包括第三组凸起580和第四组凸起582,这些凸起分别以类似于第三组凸起480和第四组凸起482的方式形成和布置。
外侧半部520b包括第三组凹部584,其从前脚端532延伸至前脚区域520,并延伸至中脚区域522。第三组凹部584的形状和布置类似于凹部组380、382、384,并且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深度的子组或部分。具体地,第三组凹部584的第一部分584a的凹部具有大约0.5mm至2mm的深度,并且大致设置在整个前脚区域520的外侧半部520b上。此外,第三组凹部584的第二部分584b的凹部具有大约1.5mm至10mm的深度,以延伸穿过外底514,从而暴露出中底512的第二层512b,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延伸到中底512的第二层512b中。第二部分584b的凹部大致靠近外底514的外侧并沿着凹槽570设置。此外,第三组凹部584的第三部分584c的凹部具有大约5mm至50mm的深度,或者更具体地,大约5mm至25mm,或者大约5mm至10mm,以延伸穿过外底514和中底512的第二层512b,以暴露中底512的第一层512a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延伸到中底512的第一层512a中。第三部分512c大致居中设置在前脚区域520的外侧半部520b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组凹部584的各个凹部可以不同的方式布置。相关地,外底514的中脚区域522和脚跟区域524还包括第四组凹部586,其类似于第四组凹部486。
继续参考图21,中底512沿着下表面516暴露的部分也可以包括鞋底要素518。具体地,中底512还包括设置在中底512的暴露部分中并沿着中底412的暴露部分设置的第五组凹部592(例如,下内侧组)和第六组凹部594(例如,下外侧组)。类似于第五组凹部192,第五组凹部592包括两个子组,即内侧或第一部分592a,其比中间或第二部分574b更靠近内侧528。第一部分592a的凹部具有大约0.5mm至3mm的深度。第二部分592b的凹部具有大约8mm至50mm的深度,或者更具体地,大约5mm至25mm,或者大约5mm至10mm,以延伸到中底512的第二层512b中或者穿过第二层512b以暴露第一层512a。第六组凹部594类似于第六组凹部494。
与上文类似,鞋底要素可构造为赋予鞋底结构不同的附着力、柔韧性和稳定性区域。例如,仍然参考图21,鞋底结构504可以限定大致设置在脚跟区域524内的第一区域595,以提供增强的缓冲性能和附着力,更具体地,大致设置在中脚区域522和前脚区域520内的第二区域596,以提供增强的稳定性,以及大致设置在前脚区域520内的第三区域597,以在脚趾离地和增强的附着力期间提供更有效的能量传递到地面,沿着前脚区域520的外侧526的第四区域598提供增强的柔韧性,以及沿着前脚区域520的内侧528的第五区域599提供增强的附着力和稳定性。
现在转到图22-26,示出了鞋类物品600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鞋类物品在众多方面类似于先前描述的鞋类物品(例如,鞋类物品100、200、400),除了下文另外指出的以外,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特征。特别地,鞋类物品600具有连接在鞋底结构604上方的鞋面602,鞋底结构604在鞋面602和地面之间延伸。鞋底结构604在脚趾端632和脚跟端634之间延伸,并限定前脚区域620、中脚区域622、脚跟区域624、外侧626和内侧628。此外,鞋底结构604包括中底612,中底612被构造置为在中底612的上表面处连接到鞋面602,并且在中底412的下表面上连接到外底614,中底412的下表面限定了鞋底结构604的下表面616。鞋底结构604还包括多个鞋底要素618和鞋跟杯650。
与中底112、212相似,中底612是双密度中底612,包括具有第一密度的第一层或内层612a,其设置在具有大于第一密度的第二密度的第二层或外层612b的空腔内。在一些情况下,第一层612a可以被构造为插入式插入件(见图25)。中底612的外侧626和内侧628中的每一个(例如,第二中底层612b的暴露表面)包括鞋底要素618,鞋底要素618的布置类似于前述中底412、512的鞋底要素的布置。具体地,如图22所示,中底612的外侧626包括第一或外侧组的凸起672和第一或外侧组的凹部674。第一组凹部674包括多个子组,即第一部分674a和第二部分674b。具体地,如图23所示,中底612的外侧628包括第一组凸起676和第一组凹部678。第二组凹部678包括多个子组,即第三部分678a和第四部分678b。
现在参考图24,外底614还包括沿着下表面616布置的鞋底要素618。此外,外底614包括一对平行的曲线凹槽670a、670b,这些凹槽大致沿着纵向轴线630从脚趾端632延伸到中脚区域622,从而在其间形成曲线脊670c。凹槽670a、670b限定了前脚区域620的内侧半部620a和外侧半部620b之间的边界。同样,类似于前面讨论的实施例,外底614包括在前脚区域620中的多个平行的弧形横向凹槽668,然而,凹槽668仅沿着前脚区域620的内侧半部620a延伸。内侧半部620a包括第三组凸起680和第四组凸起682,这些分别以类似于第三组凸起480、580和第四组凸起482、582的方式形成和布置。
外侧半部620b包括第三组凹部684,其沿前脚区域620的外侧半部620b从脚趾端632延伸至中脚区域622。第三组凹部684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深度的子组或部分。具体地,第三组凹部684的第一部分684a的凹部具有大约0.5mm至2mm的深度,并且类似于凹部584,大致设置在整个前脚区域620的外侧半部620b上。此外,第三组凹部684的第二部分684b的凹部具有大约5mm至50mm的深度,或者更具体地,大约5mm至25mm,或者大约5mm至10mm,以延伸穿过外底614、和中底612的第二层612b,以暴露中底612的第一层612a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延伸到中底612的第一层612a中。第二部分684b的凹部大致居中设置在前脚区域620的外侧半部620b中,以形成纵向定向的排,该排可以是弯曲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组凹部684的各个凹部可以不同的方式布置。此外,第二部分684b的凹部通常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积(例如,垂直于深度的面积),长度(例如,最大尺寸)和宽度(例如,垂直于长度的最大尺寸)的范围在大约10mm和大约30mm之间,但是其他构造也是可能的。
继续参考图24,中底612沿着下表面616暴露的部分也可以包括鞋底要素618。具体地,中底612还包括设置在中底612的暴露部分中并沿着中底412的暴露部分设置的第五组凹部692(例如,下内侧组)和第六组凹部694(例如,下外侧组)。第五组凹部692包括两个子组,即内侧或第一部分692a,其比中间或第二部分674b更靠近内侧628。第一部分692a的凹部类似于上述中底512的第一部分592a。第二部分692b的凹部的尺寸和形状类似于第三组凹口684的第二部分684b的凹部(例如泪珠形凹部),并且大致沿着纵轴630排成一排。第六组凹部694类似于第六组凹部494。
与上文类似,鞋底要素可构造为赋予鞋底结构不同的附着力、柔韧性和稳定性区域。例如,仍然参考图24,鞋底结构604可以限定大致设置在脚跟区域624内的第一区域695,以提供增强的缓冲性能和附着力,更具体地,大致设置在中脚区域622和前脚区域620内的第二区域696,以提供增强的稳定性,以及大致设置在前脚区域620内的第三区域697,以在脚趾离地和增强的附着力期间提供更有效的能量传递到地面,沿着前脚区域620的外侧626的第四区域698提供增强的柔韧性,以及沿着前脚区域620的内侧628的第五区域699提供增强的附着力和稳定性。在第四区域698内,凹部684的增加的尺寸可以减轻重量,同时增加柔韧性和稳定性。
可对本文所描述的任何实施例进行修改,以包括与不同实施例相关的任何结构或方法。例如,在上面的讨论中关于特定实施例提出的某些特征和特征的组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用于其他实施例和其他组合中。类似地,根据已知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替换或添加除了上面公开的那些之外的材料或构造技术。此外,本公开不限于具体示出类型的鞋类物品。此外,本文公开的任何实施例的鞋类物品的方面可以被修改以与任何类型的鞋类、服装或其他运动器材配合使用。
如前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尽管上文已结合特定实施例和示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本公开并不一定仅限于此,本公开的许多其他实施例、示例、用途、对实施例、示例和用途的修改和变型旨在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中。
工业适用性
鉴于前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因此,该说明应被解释为仅是说明性的,并且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使用本发明的目的而呈现的。保留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的专有权。

Claims (13)

1.一种鞋类物品,包括:
鞋面;和
与所述鞋面连接的鞋底结构,所述鞋底结构从脚跟端到脚趾端延伸穿过前脚区域、中脚区域和脚跟区域中的每一个,并且位于外侧和内侧之间,所述鞋底结构包括:
连接到所述鞋面的中底,所述中底包括沿所述外侧和内侧中的每一个设置的第一多个凸起,以及沿所述外侧、内侧和所述中底的下表面中的每一个设置的第一多个凹部;和
与所述中底连接并与所述鞋面相对的外底,所述外底包括沿着所述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设置的第二多个凸起、沿着前脚区域的内侧半部设置的第二多个凹部、以及延伸穿过所述中脚区域和所述脚跟区域中的每一个的第三多个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第一多个凸起被构造为在脚跟到脚趾方向延伸的细长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凹部被布置成形成沿脚跟到脚趾方向延伸的多个曲线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多个凹部的凹部被成形为限定从脚跟端处的第一形状转变到所述脚趾端处的第二形状的形状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穿过所述外底并延伸到所述中底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凸起的凸起被成形为限定从所述脚趾端处的第一形状转变到所述脚跟端处的第二形状的形状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形状变化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形状和所述第二形状之间的第三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形状是第一泪珠形状,所述第一泪珠形状被定向以使得其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所述脚趾端,
其中所述第二形状是第二泪珠形状,所述第二泪珠形状被定向以使得其尖端比倒圆端更靠近所述脚跟端;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形状是倒圆三角形,所述倒圆三角形的尖端比平坦端更靠近所述脚趾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多个凸起和所述第二多个凹部被布置成形成第一多个横向弧形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外底包括第三多个凸起,所述第三多个凸起被布置成形成与所述第一多个横向弧形排交替的第二多个横向弧形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三多个凸起的凸起被成形为限定:
第一形状变化,所述第一形状变化从所述脚趾端处的第一形状转变到靠近鞋底结构最宽部分的第二形状;和
第二形状变化,所述第二形状变化从靠近所述鞋底结构的所述最宽部分的第三形状转变到所述中脚区域附近的第四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形状是第一倒圆形状,所述第二形状是尖端朝向所述脚趾端的第一倒圆三角形形状,所述第三形状是尖端朝向所述脚跟端的第二倒圆三角形形状,所述第四形状是第二倒圆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结构,其中,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延伸穿过所述外底、以及所述中底的所述第二层,以暴露所述中底的所述第一层。
CN202310092356.1A 2022-01-27 2023-01-28 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 Pending CN1164917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303,764 2022-01-27
US202263315659P 2022-03-02 2022-03-02
US63/315,659 2022-03-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1738A true CN116491738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5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2356.1A Pending CN116491738A (zh) 2022-01-27 2023-01-28 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9173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8078B2 (en) Foot support members that provide dynamically transformative properties
US11464282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adaptive fit
US20220125158A1 (en) Articles of footwear with support structures
CN108348030B (zh) 具有伸长的六角形沟槽图案和/或足跟兜部结构的鞋底结构和鞋类物件
US7439837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heel strap system
US8732982B2 (en) Footwear
US20200375320A1 (en) Sole structure for article of footwear
US20230165336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plate
US11974630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plate
US10258108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tongue of varying thickness
US20230144343A1 (en) Sole structure for article of footwear
US20170251762A1 (en) Footwear Upper With Ribbed Panels
US20230058209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O2023067439A1 (en) Shoe with foam pods and chassis
CN116491738A (zh) 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
EP4218481A1 (en) Sole structure for article of footwear
CN106455754B (zh) 具有选择性定位的衬垫的鞋类鞋面
EP4368052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exchangeable pods
US20230225449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fr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