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9785B -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9785B
CN116489785B CN202310737028.2A CN202310737028A CN116489785B CN 116489785 B CN116489785 B CN 116489785B CN 202310737028 A CN202310737028 A CN 202310737028A CN 116489785 B CN116489785 B CN 116489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ime delay
determining
base stations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370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89785A (zh
Inventor
黄韬
魏垚
梁健生
赵旭
陈晓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370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97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9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9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89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9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7Variable allocation of band or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04W72/51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for low-latency requirements, e.g. URL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响应于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或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本申请通过选取合适的感知节点处理感知业务,提高了感知业务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在网络中加入感知功能是较为明确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实际的组网环境下,存在多个感知节点均可进行感知业务的场景,由于不同感知节点的感知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性,因此,如何选取合适的感知节点处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成为了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感知业务处理效果的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所述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确定所述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所述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所述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所述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
根据所述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若所述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所述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PRB(Physical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平均利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若所述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所述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
若满足,则确定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
若不满足,则确定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二基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响应于所述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所述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基站属于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所述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所述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所述核心网已将所述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所述目标基站处理。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感知节点确定装置。应用于第一基站侧,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接收数据或发送数据的操作,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所述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所述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所述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上述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第一基站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后,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多个可以进行感知业务的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本申请通过选取合适的感知节点处理感知业务,提高了感知业务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感知节点确定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感知节点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时延场景确定目标基站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感知节点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感知节点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感知节点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节点确定方法或装置,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如图1所示,该应用环境中包括:核心网110、第一基站120、第二基站130和终端设备140,核心网110、第一基站120、第二基站130和终端设备140之间通过网络150连接;第一基站120为终端设备140驻留小区对应的基站,第二基站130为第一基站120的预设范围内的基站。
其中,核心网110,可以用于提供用户连接、对用户的管理以及对业务完成承载,作为承载网络提供到外部网络的接口。用户连接的建立包括移动性管理、呼叫管理、交换/路由、录音通知(结合智能网业务完成到智能网外围设备的连接关系)等功能。
第一基站120或第二基站130,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缩写: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英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缩写: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英文: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英文:NodeB或缩写:eNB或英文:e-NodeB,英文:evolutionalNode B),本申请中并不限定。
终端140,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英文:Radio Access Network,缩写: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英文: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缩写: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话机、无线本地环路(英文:Wireless Local Loop缩写:WLL)站、个人数字助理(英文: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缩写: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英文:SubscriberUnit)、订户站(英文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英文Mobile Station)、移动台(英文:Mobile Station,缩写:MS)、远程站(英文:Remote Station,缩写:RS)、接入点(英文:Access Point,缩写:AP)、远程终端(英文: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英文:AccessTerminal)、用户终端(英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英文:User Agent)、用户设备(英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英文:User Equipment)。
网络150,可以是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连接,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使用标准通信技术和/或协议。网络通常为因特网、但也可以是任何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局域网(Local Area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移动、有线或者无线网络、专用网络或者虚拟专用网络的任何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包括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Language,HT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Language,XML)等的技术和/或格式来代表通过网络交换的数据。此外还可以使用诸如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 Layer,SSL)、传输层安全(TransportLayerSecurity,TLS)、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网际协议安全(InternetProtocolSecurity,IPsec)等常规加密技术来加密所有或者一些链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定制和/或专用数据通信技术取代或者补充上述数据通信技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图1中的基站、终端设备和核心网的数量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基站、终端设备和核心网。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第一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S202,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
其中,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感知业务请求用于请求处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感知业务请求中可以携带有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参数信息为处理感知业务所需要的网络要求,例如,参数信息可以包括带宽参数、时延参数和频率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终端设备向核心网发送感知业务请求,核心网可以通过核心网与第一基站之间的感知接口,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给第一基站。这里,核心网也即核心网设备,可以是属于核心网的某个网元,例如,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网元、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网元、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网元、AF(Applicationfunction,应用功能)网元、AUSF (authentication serverfunction,认证服务器功能)网元、NSSF (network slice selection function,网络切片选择功能)网元、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网络开放功能)网元或UDM(UnifiedData Management,统一数据管理功能)网元等。
S204,响应于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
其中,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或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预设距离范围可以是任意范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预设距离范围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设定,例如,预设距离范围可以是1km、5km或10km以内的距离范围。
可选地,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可以是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进一步地,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可以是根据候选基站的载波带宽,将候选基站中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确定为目标基站;或者是,根据候选基站的PRB平均利用率,将候选基站中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确定为目标基站;或者是,根据候选基站的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将候选基站中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确定为目标基站。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后,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多个可以进行感知业务的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本申请通过选取合适的感知节点处理感知业务,提高了感知业务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方式有很多种,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时延场景确定目标基站的可选方式,如图3所示,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2,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
其中,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
可选地,可以根据感知业务请求中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例如,参数信息中包含时延场景信息,可以直接根据时延场景信息,确定感知业务所属的时延场景,时延场景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时延场景或第二时延场景;再如,参数信息中包含时延参数,可以根据该时延参数的数值大小,判断感知业务所属的时延场景,当时延参数超过预设时延阈值时,确定该感知业务所属的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当时延参数不超过预设时延阈值时,确定该感知业务所属的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预设时延阈值可以是自由设定的任意值,可以按照终端设备的实际网络需要自由设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S304,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可选地,可以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判断候选基站中各基站是否满足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将候选基站中满足时延场景时延要求的基站,确定为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本实施例,先确定感知业务对时延要求的时延场景,进一步,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提高了目标基站选取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后续选取感知节点的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确定目标基站的方式又很多种,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确定目标基站的可选方式,例如,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可以包括:若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可选地,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PRB平均利用率可以是预设周期内的PRB平均利用率。
可选地,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从候选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本实施例,通过根据第一时延迟场景,确定感知业务对时延要求较低后,不将资源数据中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作为筛选目标基站的条件,仅考虑载波带宽和PRB平均利用率,根据候选基站的载波带宽和PRB平均利用率,从候选基站中选取目标基站,以选取满足感知业务实际需求的目标基站,提高选取感知节点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确定目标基站的可选方式,例如,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还可以包括:若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可选地,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可选地,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本实施例,通过根据第二时延迟场景,确定感知业务对时延要求较高后,将资源数据中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优先作为筛选目标基站的条件,再辅助参考候选基站的载波带宽和PRB平均利用率,从候选基站中选取目标基站,以选取满足感知业务实际需求的目标基站,提高选取感知节点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若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若不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二基站。例如,可以根据参数信息中带宽参数和第一基站的载波带宽,判断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在第一基站的载波带宽大于或等于带宽参数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基站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在第一基站的载波带宽小于带宽参数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基站不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再如,可以根据参数信息中时延参数和第一基站的时延值,判断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在第一基站的时延值大于或等于时延参数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基站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在第一基站的时延值小于时延参数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基站不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可选地,在第一基站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的情况下,第一基站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一基站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以及接收到感知业务请求前一个预设周期的PRB平均利用率,得到第一基站的资源数据,第一基站的资源数据包含第一基站的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PRB平均利用率和载波带宽。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之后,方法还包括:向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接收第二基站响应于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可选地,资源配置获取请求可以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第二基站接收到资源配置获取请求后,根据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判断第二基站是否满足感知业务的需求,若满足,向第一基站返回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若不满足,则向第一基站返回不满足业务需求的消息。根据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判断第二基站是否满足感知业务的需求,可以是根据参数信息中的带宽参数,判断第二基站是否满足感知业务的需求。例如,当第二基站的载波带宽大于或等于带宽参数时,确定第二基站满足感知业务的需求,当第二基站的载波带宽小于带宽参数时,确定第二基站不满足感知业务的需求。可选地,在第二基站满足感知业务的需求的情况下,第二基站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二基站的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以及接收资源配置获取请求前一个预设周期内的PRB平均利用率,得到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包含第二基站的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PRB平均利用率和载波带宽,第二基站将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发送至第一基站。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在目标基站属于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目标基站。可选地,可以通过第一基站与目标基站之间的感知接口,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目标基站。本申请通过专门传输感知业务相关数据的感知接口传输感知业务请求,提高感知业务请求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感知业务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向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核心网已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目标基站处理。可选地,可以通过核心网与第一基站之间的感知接口,将感知转移消息发送给核心网,以尽快将感知业务交由目标基站处理的消息通知给核心网。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可选的实施过程,参见图4所示的另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2,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
其中,感知业务请求可以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参数信息可以包括带宽参数、时延参数和频率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404,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
其中,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
S406,若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其中,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S408,若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其中,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S410,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
上述S402-S41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感知节点确定方法的感知节点确定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感知节点确定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感知节点确定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感知节点确定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510,用于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确定模块520,用于响应于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或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上述装置,在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后,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多个可以进行感知业务的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本申请通过选取合适的感知节点处理感知业务,提高了感知业务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确定模块520包括时延确定单元521和目标确定单元522;
其中,时延确定单元521,用于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
目标确定单元522,用于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确定单元522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和第二确定子单元;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若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若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上述装置还包括候选基站确定模块,该候选基站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若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若不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二基站。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配置请求发送模块,该配置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
上述装置还包括资源数据接收模块,该资源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基站响应于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感知业务转移模块,该感知业务转移模块,用于在目标基站属于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目标基站。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转移消息发送模块,该转移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核心网已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目标基站处理。
上述感知节点确定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收发器(图中未示出)。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收发器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接收数据或发送数据的操作。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感知业务请求、资源数据、资源配置获取请求和感知转移消息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或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
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若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若不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二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向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接收第二基站响应于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目标基站属于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向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核心网已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目标基站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或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若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若不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二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向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接收第二基站响应于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目标基站属于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向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核心网已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目标基站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响应于感知业务请求,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并将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或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时延场景和候选基站的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参数信息确定第一基站是否满足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若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若不满足,则确定候选基站包括第二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向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接收第二基站响应于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目标基站属于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目标基站。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的处理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向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核心网已将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目标基站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感知节点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根据所述感知业务请求中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所述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包括带宽参数、时延参数和频率参数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所述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所述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
若所述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所述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
若所述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
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时延参数超过预设时延阈值时,确定该感知业务所属的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当时延参数不超过预设时延阈值时,确定该感知业务所属的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若存在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载波带宽数值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包括:
从候选基站中选取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的基站中,选取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若存在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则从多个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最小且载波带宽最大的基站中,选取PRB平均利用率最小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业务请求包括所述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需求;
若满足,则确定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
若不满足,则确定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二基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资源配置获取请求;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响应于所述资源配置获取请求返回的所述第二基站的资源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基站属于所述第二基站的情况下,将所述感知业务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核心网发送感知转移消息,所述感知转移消息用于通知所述核心网已将所述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交由所述目标基站处理。
9.一种感知节点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基站侧,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感知业务请求;所述第一基站为终端设备驻留的小区对应的基站;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感知业务请求中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确定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所述感知业务的参数信息包括带宽参数、时延参数和频率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感知业务的时延场景;所述时延场景包括第一时延场景和第二时延场景,所述第一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低于所述第二时延场景的时延要求;若所述时延场景为第一时延场景,根据候选基站的第一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所述第一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和物理资源块PRB平均利用率;若所述时延场景为第二时延场景,根据所述候选基站的第二资源数据,从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目标基站;第二资源数据包括载波带宽、PRB平均利用率和开始进行感知业务的时间点;将所述目标基站确定为感知节点;所述候选基站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或所述第一基站的预设距离范围内的第二基站。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接收数据或发送数据的操作。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310737028.2A 2023-06-21 2023-06-21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4897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7028.2A CN116489785B (zh) 2023-06-21 2023-06-21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7028.2A CN116489785B (zh) 2023-06-21 2023-06-21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9785A CN116489785A (zh) 2023-07-25
CN116489785B true CN116489785B (zh) 2023-10-03

Family

ID=87223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37028.2A Active CN116489785B (zh) 2023-06-21 2023-06-21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978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4674A (zh) * 2022-08-15 2022-11-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550358A (zh) * 2022-08-31 2022-12-3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通信感知计算深度融合的无线通信传输方法
WO2023060409A1 (zh) * 2021-10-11 2023-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感知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23097560A1 (en) * 2021-12-01 2023-06-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Sensing-assisted mobility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0409A1 (zh) * 2021-10-11 2023-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感知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23097560A1 (en) * 2021-12-01 2023-06-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Sensing-assisted mobility management
CN115334674A (zh) * 2022-08-15 2022-11-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550358A (zh) * 2022-08-31 2022-12-3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通信感知计算深度融合的无线通信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9785A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58102A1 (zh) 一种确定QoS描述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135187A1 (zh) 一种切片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21243837A1 (zh) 基于ursp规则的应用数据路由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2202749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86331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security protection mode
CN113285827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13038590B (zh) 时间同步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824783B2 (en) Maximum data burst volume (MDBV) determin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2101531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network slice control accurac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681182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state of terminal device
EP3920511B1 (en) Policy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EP3654726A1 (en) Data repea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3071770A1 (zh) 获取数据分析结果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6489785B (zh)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886766B (zh)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159415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0088626A1 (zh) 一种pdu会话的动态调整方法、装置
CN116489703B (zh) 感知节点确定方法、感知节点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22222748A1 (zh) 中继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409901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4012120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306120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328000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系统和装置
WO2024032552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4051313A1 (zh) 通信资源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