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8354A -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8354A
CN116488354A CN202210043291.7A CN202210043291A CN116488354A CN 116488354 A CN116488354 A CN 116488354A CN 202210043291 A CN202210043291 A CN 202210043291A CN 116488354 A CN116488354 A CN 116488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shift
shift angle
full
output voltage
comparison resu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32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健彬
徐锦清
霍兆镜
李明
岑长岸
朱佰盛
王慧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32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83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8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83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6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无线输电系统包括无线发射模块以及无线接收模块,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所述方法包括:检测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将实际输出电压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比较结果用于表征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基于比较结果,对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本方案在兼顾输出电压调整速度的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功率损耗,提高了无线输电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输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输电系统,通常被划分为发射侧和接收侧,发射侧用于向外无线发射电能,接收侧用于接收发射侧无线发射的电能以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接收侧稳定输出电压或电流,需要将接收侧的输出信号通过无线通信反馈至发射侧,通过发射侧对发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接收侧稳定输出的目的。但是无线通信在进行信号反馈的过程中会存在延时,对输出电压的调节不及时,导致无线输电的系统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信号反馈导致的输出电压调节不及时,无线输电系统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所述无线输电系统包括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的无线发射模块,以及用于无线接收电能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
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比较结果用于表征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移相角为所述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所述第二移相角为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一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二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与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至第一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一预设移相角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至第二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二预设移相角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根据调整后的第一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滞后臂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包括第一整流器件以及第二整流器件,所述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包括:
获取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电压;
若所述接收电压为正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一整流器件导通;
若所述接收电压为负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二整流器件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包括:
确定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相对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第三移相角;
基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导通时刻,以及所述第三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包括: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一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一目标移相角;
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包括: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二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二目标移相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包括:
确定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电压差;
将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所述比较结果,其中,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装置,所述无线输电系统包括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的无线发射模块,以及用于无线接收电能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
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比较结果用于表征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
调节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移相角为所述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所述第二移相角为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电器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电器设备为无线空调机组。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中,无线输电系统包括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的无线发射模块,以及用于无线接收电能的无线接收模块,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在对无线接收模块输出的电压进行调节时,检测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将实际输出电压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该比较结果用于表征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基于比较结果,对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案中,根据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的不同差异度,采用不同的电压调整策略,在采用调整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时,由于不需要和发射侧进行通信,因此能够实现输出电压的快速调整,而在采用调整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时能够减小系统的功率损耗,即,本方案在兼顾输出电压调整速度的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功率损耗,提高了无线输电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采用第一种方式控制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导通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时对应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图4示出了采用第一种方式导通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所对应的输出电流波形图;
图5示出了采用第二种方式控制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导通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时对应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图6示出了采用第二种方式导通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所对应的输出电流波形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无线电器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相关技术中相关技术中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信号反馈导致的输出电压调节不及时,无线输电系统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根据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的不同差异度,采用不同的电压调整策略,在兼顾输出电压调整速度的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功率损耗,提高了无线输电系统的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检测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
步骤S102: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比较结果用于表征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
步骤S103: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移相角为所述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所述第二移相角为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输电系统中,无线输电系统可以搭载于电器设备中,例如包含有无线输电系统的无线空调器、无线空气净化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输电系统包括无线发射模块,以及无线接收模块,其中,无线发射模块用于向外无线发射电能,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发射模块发射的电能,并输出稳定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无线输电系统的一种具体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该无线输电系统的无线发射模块可以包括直流电源、全桥逆变电路、发射端补偿电容CT、发射线圈LT、发射线圈内阻RT,其中,全桥逆变电路由4个MOS管(Q1、Q2、Q3、Q4)组成;无线输电系统的无线接收模块可以包括接收线圈LR、接收线圈内阻RR、接收端补偿电容CR、全桥整流电路、电解电容以及负载电阻RL,其中,整流电路由4个MOS管(S1、S2、S3、S4)组成。
图2中的无线输电系统,无线发射模块可以通过全桥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经过发射端补偿电容CT,从发射线圈LT向外无线发射。无线接收模块可以通过接收线圈LR接收无线发射模块发射的交流电,经过接收端补偿电容CR将交流电传输至全桥整流电路,全桥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以向负载电阻RL提供电能。
当然,无线输电系统的电路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形,这里不做限定。为了便于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电压控制方法进行描述,下面以图2中的电路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
步骤S101中,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可以通过检测负载两端的电压来获取,以图2为例,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可以为负载电阻RL两端的电压Uo。
为了实现无线接收模块输出稳定的电压,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需要控制在目标输出电压附近。目标输出电压可以为无线接收模块期望的输出电压,目标输出电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设置,这里不做限定。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检测到实际输出电压之后,通过步骤S102来确定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10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确定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将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所述比较结果,其中,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
具体来讲,目标输出电压用Uref来表示,阈值用ΔU来表示,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阈值可以为0.3V、0.5V等,这里不做限定。计算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的绝对值,作为比较结果,当电压差的绝对值大于ΔU时,表明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较大,此时,比较结果处于第一差异度范围,当电压差的绝对值小于ΔU时,表明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较小,此时,比较结果处于第二差异度范围。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比较结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对输出电压进行调节,步骤S103中,可以根据比较结果的不同选择调节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者调节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调节方式,例如,同时调节第一移相角和第二移相角。其中,第一移相角为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第二移相角为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滞后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仍以图2的电路结构为例,全桥整流电路中的超前臂为S1和S2,滞后臂为S3和S4,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为Q1和Q2,滞后臂为Q3和Q4。第一移相角为S4滞后S1导通的角度,第二移相角可以为Q4滞后Q1导通的角度。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步骤S102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一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二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与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不同。
具体来讲,当比较结果满足第一差异范围时,表明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较大,此时,需要快速的对输出电压进行调整以确保输出稳定的电压,因此,可以直接通过调节接收侧的第一移相角来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调节,由于不需要与发射侧进行通信,通过调节第一移相角能够使输出电压迅速向目标输出电压靠近。
当比较结果满足第二差异范围时,表明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较小,对无线输电系统的整体性能影响不大,此时,为了避免增加接收侧的功率损耗,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将比较结果反馈给发射侧,对发射侧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整,以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调节。
进一步的,对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实现: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一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一目标移相角;对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实现: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二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二目标移相角。
具体来讲,比例积分控制可以通过比例积分控制电路来实现,接收侧和发射侧可以均设置有各自的比例积分控制电路。对于接收侧的比例积分控制电路来说,可以设置在无线接收模块内,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电路单独设置;对于发射侧的比例积分控制电路来说,也可以设置在无线发射模块内,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电路单独设置。
在调节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时,当比较结果表明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差异较大,如大于预设差异度时,进一步判断实际输出电压是否高于目标输出电压,若实际输出电压高于目标输出电压,可以通过接收侧的比例积分控制电路执行PI控制(Proportional Integral Control,比例积分控制),将二者的电压差进行正向累积,并与当前移相角相加得到新的移相角,即第一目标移相角。若实际输出电压低于目标输出电压,可以通过侧首侧的比例积分控制电路进行PI控制,将二者的电压差进行反向累积,并在当前移相角的基础上减去累积量得到新的移相角,即第一目标移相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际输出电压值是实时变化的,因此,通过PI控制得到的第一目标移相角也是实时变化的。
在调节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时,接收侧通过无线通信将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发送给发射侧,通过发射侧的比例积分控制电路对电压差进行处理,生成第二目标移相角,具体的第二目标移相角的生成方式与上述第一目标移相角的生成方式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需要说明的是,除了PI控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输出电压的控制,例如PID控制(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Contro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等,这里不做限定。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调节第一移相角的同时还可以调节第二移相角,以使无线发射模块向无线接收模块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即,在比较结果满足第一差异度范围时,将第二移相角调节至第一预设范围内,第一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一预设移相角的范围。具体来讲,在理想情况下,将第二移相角调节至0能够提供最大的输出功率,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下第二移相角有可能无法调节至0,因此,可以将第二移相角控制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即小于第一预设移相角的范围,第一预设移相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里不做限定。
另外,在调节第二移相角的同时还可以调节第一移相角,以降低接收侧的开关损耗。即,在比较结果满足第二差异度范围时,将第一移相角调节至第二预设范围内,第二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二预设移相角的范围。具体来讲,在理想情况下,将第一移相角调节至0能够使开关损耗降到最低,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下第一移相角有可能无法调节至0,因此,可以将第一移相角控制在第二预设范围内,即小于第二预设移相角的范围,第二预设移相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里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通过调节第一移相角和/或第二移相角来实现对输出电压的同时,还可以对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的导通进行控制,在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导通之后,再根据上述过程中确定出来的滞后臂与超前臂之间的移相角,来控制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的导通。
具体来讲,在无线输电系统的过程中,发射侧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与发射侧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即S1相对于Q1的导通角度。该相位差会带来全桥整流电路中功率管的开关损耗。通过控制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的导通,可以消除或降低相位差带来的损耗。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控制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的导通方式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包括第一整流器件以及第二整流器件,控制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的导通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获取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电压;若所述接收电压为正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一整流器件导通;若所述接收电压为负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二整流器件导通。
具体来讲,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电压为未经过整流电路处理的电压,即,接收电压可以为位于整流电路前的某一位置处的电压。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接收电压为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中点和滞后臂中点之间的电压。以图2的电路结构为例,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中点和滞后臂中点之间设置有串联的接收线圈LR和接收端补偿电容CR,则接收电压可以为接收线圈LR和接收端补偿电容CR串联后的电压,用UR表示。第一整流器件对应图2中的S1,第二整流器件对应图2中的S2,则控制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即控制S1以及S2的导通。为了降低功耗,需要将S1和S2在电流过零时导通,即,在UR大于Uo时,控制S1导通,在UR小于-Uo时,控制S2导通。
进一步的,在控制第一整流器件导通时,基于第一导通占空比导通第一整流器件,在控制第二整流器件导通时,基于第二导通占空比导通第二整流器件,其中,第一导通占空比与第二导通占空比均小于50%。
具体来讲,当第一整流器件与第二整流器件的导通占空比均为50%时,会导致全桥整流电路出现短路,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短路,将占空比调整为小于50%,第一导通占空比与第二导通占空比的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可以设定第一导通占空比与第二导通占空比为45%。
第二种:确定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相对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第三移相角;基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导通时刻,以及所述第三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第三移相角,即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与全桥逆变边路超前臂之间的移相角,可以将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发射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同步,因为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发射模块之间没有直接的电路连接,如果不设置第三移相角,则无法判断发射侧是何时开始工作的。另外,在不对全桥整流电路的MOS管S1进行控制,令S1所并联或寄生的二极管自然导通,二极管的导通时刻与全桥逆变电路的MOS管Q1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将第三移相角(S1超前Q1导通的角度)等于该相位差,则可以实现S1在电流过零时开通,从而减小损耗。而在满载情况下,这个相位差为90°,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检测到无线输电系统为满载运行时,可以将第三移相角设置为90°以降低损耗。
图3为采用第一种方式控制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导通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时对应的输出电压波形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电压值),图4为采用第一种方式导通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所对应的输出电流波形图(横坐标为时间,总坐标为电流值)。在该实施例中,无线输电系统的目标输出电压为34V,如图3、图4所示,无线输电系统在0.015s时进行了负载切换,输出电流由17A减小为1.7A,由于发射侧的反馈速度较慢,输出电压会迅速上升,当输出电压超过34.5V时,接收侧的PI控制开始发挥作用,可以迅速将电压调整至34.5V以内,并最终稳定于34V。
图5为采用第二种方式导通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所对应的输出电压波形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电压值),图6为采用第二种方式导通全桥整流电路超前臂时,无线输电系统的负载发生突变所对应的输出电流波形图(横坐标为时间,总坐标为电流值)。在该实施例中,无线输电系统的目标输出电压为34V,如图5、图6所示,无线输电系统在0.015s时进行了负载切换,输出电流由17A减小为1.7A,由于发射侧的反馈速度较慢,输出电压会迅速上升,当输出电压超过34.5V时,接收侧的PI控制开始发挥作用,可以迅速将电压调整至34.5V以内,并最终稳定于34V。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方案中,根据实际输出电压与目标输出电压的不同差异度,采用不同的电压调整策略,在采用调整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时,由于不需要和发射侧进行通信,因此能够实现输出电压的快速调整,而在采用调整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时能够减小系统的功率损耗,即,本方案在兼顾输出电压调整速度的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功率损耗,提高了无线输电系统的性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装置,所述无线输电系统包括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的无线发射模块,以及用于无线接收电能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501,用于检测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
比较模块502,用于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比较结果用于表征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
调节模块503,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移相角为所述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所述第二移相角为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调节模块503,用于: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一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二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与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至第一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一预设移相角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至第二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二预设移相角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调整后的第一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滞后臂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包括第一整流器件以及第二整流器件,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电压;
若所述接收电压为正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一整流器件导通;
若所述接收电压为负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二整流器件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
确定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相对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第三移相角;
基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导通时刻,以及所述第三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调节模块503,用于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一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一目标移相角;以及,用于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二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二目标移相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下,比较模块502,用于:
确定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电压差;
将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所述比较结果,其中,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
关于上述装置,其中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已经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如图8所示,包括存储器604、处理器602及存储在存储器604上并可在处理器6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60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述测试方法。该电器设备可以为空调或新风机,或其他具有新风功能的设备。
其中,在图8中,总线架构(用总线600来代表),总线6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600将包括由处理器602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604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6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606在总线600和接收器601和发送器603之间提供接口。接收器601和发送器603可以是同一个元件,即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602负责管理总线600和通常的处理,而存储器604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602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施。如果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中实施,那么可将功能作为一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媒体上或经由计算机可读媒体予以传输。其它实例及实施方案在本发明及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精神内。举例来说,归因于软件的性质,上文所描述的功能可使用由处理器、硬件、固件、硬连线或这些中的任何者的组合执行的软件实施。此外,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控制装置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输电系统包括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的无线发射模块,以及用于无线接收电能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
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比较结果用于表征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
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移相角为所述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所述第二移相角为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一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第二差异度范围,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与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至第一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一预设移相角的范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至第二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二预设范围为小于第二预设移相角的范围。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根据调整后的第一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滞后臂导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包括第一整流器件以及第二整流器件,所述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包括:
获取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接收电压;
若所述接收电压为正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一整流器件导通;
若所述接收电压为负向,且所述接收电压的电压值大于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的电压值,将所述第二整流器件导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包括:
确定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相对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第三移相角;
基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超前臂的导通时刻,以及所述第三移相角,控制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超前臂导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一移相角进行调节,包括: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一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一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一目标移相角;
所述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包括:对所述比较结果进行比例积分控制,得到第二目标移相角,并将所述第二移相角调节为所述第二目标移相角。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包括:
确定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之间的电压差;
将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所述比较结果,其中,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一差异度范围,在所述电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比较结果满足所述第二差异度范围。
10.一种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输电系统包括用于无线传输电能的无线发射模块,以及用于无线接收电能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全桥整流电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实际输出电压;
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目标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比较结果用于表征所述实际输出电压与所述目标输出电压的差异度;
调节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比较结果,对所述全桥整流电路的第一移相角或所述全桥逆变电路的第二移相角进行调节,其中,所述第一移相角为所述全桥整流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所述第二移相角为所述全桥逆变电路中滞后臂相对于超前臂的移相角。
11.一种无线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器设备为无线空调机组。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043291.7A 2022-01-14 2022-01-14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Pending CN1164883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3291.7A CN116488354A (zh) 2022-01-14 2022-01-14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3291.7A CN116488354A (zh) 2022-01-14 2022-01-14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8354A true CN116488354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14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3291.7A Pending CN116488354A (zh) 2022-01-14 2022-01-14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83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7026B (zh) 用于电压转换器的开关致动测量电路
JP6966518B2 (ja) アダプタ及び充電制御方法
US700717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ly phased power regulation using adaptive compensation control
CN102948062B (zh) 多相转换器
US10097043B2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10630168B1 (en) Bridgeless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 with zero current detection circuit
US10720829B1 (en) Totem-pole bridgeless PF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10656026B2 (en) Temperature sensing circuit for transmitting data across isolation barrier
US11921527B2 (en) High-speed optocoupler circuits
JP7169467B2 (ja)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エネルギ貯蔵システム
CN111857315B (zh) 一种psu输出电压控制方法、系统及相关组件
JP2004529400A (ja) 適応補償制御を用いる高度にフェーズ化されたパワーレギ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15122889A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US20240022072A1 (en) Bipolar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US9665744B2 (en) Input front-end circuit for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ontrol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having the same
CN116488354A (zh)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CN107332357B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电路
CN116780784A (zh) 无线输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无线电器设备及介质
CN116488356A (zh) 无线输电系统的电压控制方法、装置及无线电器设备
JP6593927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116488355A (zh) 无线输电系统的起动方法、装置、无线电器设备及介质
CN118367630B (zh) 双火线控制方法和双火线电路
US11025168B2 (en) High efficiency flexible converter
EP4131750A1 (en) Power converter controller, power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ower converter
CN118367630A (zh) 双火线控制方法和双火线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