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2829A - 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2829A
CN116482829A CN202310380390.9A CN202310380390A CN116482829A CN 116482829 A CN116482829 A CN 116482829A CN 202310380390 A CN202310380390 A CN 202310380390A CN 116482829 A CN116482829 A CN 116482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ttl
lens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03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西孝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rui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rui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rui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rui Optics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03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28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2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2829A/zh
Priority to JP2023203806A priority patent/JP7469553B1/ja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02B27/0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for scanning purpo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包含十二片透镜,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透镜组合焦距为f10‑12,第七、第八透镜组合焦距为f7‑8,第一、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分别为d1、d3,第二、第三透镜间的轴上距离为d23’,第七、第八、第九透镜的轴上厚度分别为d13、d15、d17,第九、第十透镜的轴上距离为d18,且满足:0.38≤f10‑12/f≤0.90;‑21.70≤f7‑8/(d13+d15)≤‑1.00;2.00≤d17/d18≤10.00;1.00≤(d1+d3)/d23’≤5.00。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良好光学性能,满足可变光圈低畸变的设计要求,测量时可改变景深。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工业线扫镜头的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自动化快速发展,机器视觉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检测、物流分拣、医学、科学研究等领域,对目标件进行检测、判别和测量等,来减小或者是消除人为操作时的误判,显著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而工业线扫镜头等光学成像系统作为机器视觉的“眼睛”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电子产品制造如液晶屏缺陷检测、手机触摸屏线路等应用场景中,对工业线扫镜头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作为工业线扫镜头的光学成像系统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多采用多片式透镜结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十二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工业线扫镜头设计中,但仍存在光学性能不足、体积较大、测量时无法改变景深等缺陷。迫切需要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体积小且像差被充分补正的、可变光圈的长焦摄像镜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低畸变、测量时可改变景深的工业线扫的设计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九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一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二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十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和所述第十二透镜组合焦距为f10-12,所述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组合焦距为f7-8,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3’,所述第七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第八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5,所述第九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7,所述第九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18,满足下列关系式:
0.38≤f10-12/f≤0.90;
-21.70≤f7-8/(d13+d15)≤-1.00;
2.00≤d17/d18≤10.00;
1.00≤(d1+d3)/d23’≤5.00。
优选的,所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所述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43.00≤v5-v6≤77.60。
优选的,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含一分光棱镜,物面到所述分光棱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0,物面到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为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d0/L≤0.26。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1.26≤f1/f≤-0.14;
-8.54≤(R3+R4)/(R3-R4)≤0.39;
0.00≤d1/TTL≤0.02。
优选的,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以及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2/f≤1.11;
-0.61≤(R4+R5)/(R4-R5)≤9.86;
0.00≤d3/TTL≤0.05。
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2.16≤f3/f≤-0.50;
0.58≤(R6+R7)/(R6-R7)≤2.91;
0.00≤d5/TTL≤0.01。
优选的,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3≤f4/f≤1.00;
-0.74≤(R7+R8)/(R7-R8)≤-0.14;
0.01≤d7/TTL≤0.05。
优选的,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7≤f5/f≤1.11;
-0.63≤(R9+R10)/(R9-R10)≤0.30;
0.01≤d9/TTL≤0.04。
优选的,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所述第六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以及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3.09≤f6/f≤-0.69;
-8.03≤(R10+R11/(R10-R11)≤-0.71;
0.00≤d11/TTL≤0.02。
优选的,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3≤f7/f≤2.23;
-11.17≤(R12+R13)/(R12-R13)≤0.54;
0.00≤d13/TTL≤0.12。
优选的,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以及所述第八透镜的中心曲率半径R1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1.15≤f8/f≤-0.13;
0.28≤(R13+R14)/(R13-R14)≤3.15;
0.00≤d15/TTL≤0.07。
优选的,所述第九透镜的焦距为f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5,所述第九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2.40≤f9/f≤-0.31;
-2.84≤(R15+R16)/(R15-R16)≤1.63;
0.00≤d17/TTL≤0.05。
优选的,所述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十透镜的焦距为f10,所述第十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7,所述第十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19≤f10/f≤1.11;
0.20≤(R17+R18)/(R17-R18)≤2.56;
0.01≤d19/TTL≤0.04。
优选的,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焦距为f11,所述第十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2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9,所述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2.67≤f11/f≤-0.37;
-8.92≤(R19+R20)/(R19-R20)≤-0.76;
0.00≤d21/TTL≤0.01。
优选的,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十二透镜的焦距为f12,所述第十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23,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1,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6≤f12/f≤2.71;
0.31≤(R21+R22)/(R21-R22)≤3.92;
0.01≤d23/TTL≤0.03。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八透镜、所述第九透镜、所述第十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及所述第十二透镜均为玻璃材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良好光学性能,为低畸变成像设计,对图像失真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呈现被检测物体的真实成像,测量时可灵活调节景深,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工业检测线扫镜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5是实施方式二的光学成像系统2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三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13是实施方式四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考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1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该光学成像系统10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物面OBJ,分光棱镜BS,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L8,光圈S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九透镜L9,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透镜L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一透镜L1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二透镜L12和像面Si。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为玻璃材质,第二透镜L2为玻璃材质,第三透镜L3为玻璃材质,第四透镜L4为玻璃材质,第五透镜L5为玻璃材质,第六透镜L6为玻璃材质,第七透镜L7为玻璃材质,第八透镜L8为玻璃材质,第九透镜L9为玻璃材质,第十透镜L10为玻璃材质,第十一透镜L11为玻璃材质,第十二透镜L12为玻璃材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十透镜L10、所述第十一透镜L11和所述第十二透镜L12组合焦距为f10-12,满足下列关系式:0.38≤f10-12/f≤0.90;规定了像侧端透镜组和系统焦距的比值的范围,可以确保像侧端的光线具备足够的汇聚能力。
定义所述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组合焦距为f7-8,所述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第八透镜L8的轴上厚度为d15,满足下列关系式:-21.70≤f7-8/(d13+d15)≤-1.00,f7-8是第七镜片和第八镜片的组合焦距,规定了组合透镜的焦距和厚度的比值的范围,可以确保有足够曲折力的同时保持一个合理厚度,有利于修正畸变,|Distortion|(扭曲)≤0.95%。
定义所述第九透镜L9的轴上厚度为d17,所述第九透镜L9和所述第十透镜L10与光轴的间隔距离为d18,满足下列关系式:2.00≤d17/d18≤10.00。d17为第九透镜L9的中心厚度,d18为第九透镜L9和后镜片组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在条件范围,可以避免透镜间间距过小造成组装干涉,以提升组装良率,还可以平衡第九透镜L9的透镜厚度,以避免透镜厚度过厚导致成型不均匀,并可以有效降低敏感度。
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3’,满足下列关系式:1.00≤(d1+d3)/d23’≤5.00。d1+d3为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组合成的胶合透镜的中心厚度,d23’为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在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为v5,所述第六透镜L6的阿贝数为v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43.00≤v5-v6≤77.60。条件式在此范围可以有效修正系统的色差,|LC|≤4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还包含一分光棱镜BS,物面OBJ到所述分光棱镜BS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0,物面到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为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12≤d0/L≤0.26。需要说明的是,d0为物体(光学系统物体侧焦点面)到最靠近物体的BS物侧面的距离,L为物体到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若低于条件式的下限值,则透镜系统和物体间的距离过窄,使用该线扫透镜的装置操作性差。相反,若高于条件式的上限值,则供透镜部分占用的空间不足,因此,能够配置的透镜数量以及其厚度受到限制,难以修正球差和色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26≤f1/f≤-0.14;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负屈折力。超过上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小型化发展,但是第一透镜L1的负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相反,超过下限规定值时,第一透镜L1的负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厚度难以控制。优选的,满足-0.79≤f1/f≤-0.18。
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1/TTL≤0.02。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优选的,满足0.00≤d1/TTL≤0.01。
所述第一透镜L1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以及所述第一透镜L1和所述第二透镜L2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8.54≤(R3+R4)/(R3-R4)≤0.39;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L1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优选的,满足-5.34≤(R3+R4)/(R3-R4)≤0.31。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12≤f2/f≤1.11;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正屈折力。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满足0.19≤f2/f≤0.89。
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3/TTL≤0.0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优选的,满足0.01≤d3/TTL≤0.04。
所述第一透镜L1和所述第二透镜L2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以及所述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61≤(R4+R5)/(R4-R5)≤9.86。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条件式规定范围内,可以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折程度,有效减小像差。优选地,满足-0.38≤(R4+R5)/(R4-R5)≤7.89。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16≤f3/f≤-0.50;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负屈折力,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满足-1.35≤f3/f≤-0.62。
所述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5/TTL≤0.01。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
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以及所述第三透镜L3和所述第四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58≤(R6+R7)/(R6-R7)≤2.91;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0.93≤(R6+R7)/(R6-R7)≤2.33。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23≤f4/f≤1.00;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正屈折力。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满足0.37≤f4/f≤0.80。
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7/TTL≤0.0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满足0.01≤d7/TTL≤0.04。
所述第三透镜L3和所述第四透镜L4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第四透镜L4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74≤(R7+R8)/(R7-R8)≤-0.14。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0.46≤(R7+R8)/(R7-R8)≤0.17。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27≤f5/f≤1.11;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正屈折力。超过下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小型化发展,但是第五透镜L5的正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相反,超过上限规定值时,第五透镜L5的正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厚度难以控制。优选的,满足0.43≤f5/f≤0.89。
所述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9/TTL≤0.04。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满足0.01≤d9/TTL≤0.03。
所述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以及所述第五透镜L5和所述第六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63≤(R9+R10)/(R9-R10)≤0.30。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0.39≤(R9+R10)/(R9-R10)≤0.24。
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六透镜L6的焦距为f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3.09≤f6/f≤-0.69;规定了第六透镜L6的负屈折力。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满足-1.93≤f5/f≤-0.87。
所述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为d1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11/TTL≤0.02。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
所述第五透镜L5和所述第六透镜L6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以及所述第六透镜L6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8.03≤(R10+R11/(R10-R11)≤-0.71。规定了第六透镜L6的形状,在范围内时,可有效控制第六透镜L6的形状,有利于第六透镜L6的加工,并避免因第六透镜L6的表面曲率过大而不易加工。优选地,满足-5.02≤(R10+R11/(R10-R11)≤-0.89。
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七透镜L7的焦距为f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23≤f7/f≤2.23;规定了第七透镜L7的正屈折力。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满足0.37≤f7/f≤1.78。
所述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13/TTL≤0.12。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满足0.01≤d13/TTL≤0.10。
所述第七透镜L7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以及所述第七透镜L7和所述第八透镜L8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1.17≤(R12+R13)/(R12-R13)≤0.54。规定了第七透镜L7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6.98≤(R12+R13)/(R12-R13)≤0.44。
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八透镜L8的焦距为f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15≤f8/f≤-0.13;规定了第八透镜L8的负屈折力。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的,满足-0.72≤f7/f≤-0.16。
所述第八透镜L8的轴上厚度为d1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15/TTL≤0.07。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满足0.00≤d15/TTL≤0.06。
所述第七透镜L7和所述第八透镜L8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以及所述第八透镜L8的中心曲率半径R1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28≤(R13+R14)/(R13-R14)≤3.15。规定了第八透镜L8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0.44≤(R13+R14)/(R13-R14)≤2.52。
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L8具有负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九透镜L9的焦距为f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40≤f9/f≤-0.31;规定了第九透镜L9的负屈折力。超过上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小型化发展,但是第一透镜L1的负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相反,超过下限规定值时,第八透镜的负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厚度难以控制。优选的,满足-1.50≤f7/f≤-0.38。
所述第九透镜L9的轴上厚度为d1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17/TTL≤0.0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满足0.01≤d17/TTL≤0.04。
所述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5,所述第九透镜L9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84≤(R15+R16)/(R15-R16)≤1.63。规定了第九透镜L9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1.78≤(R15+R16)/(R15-R16)≤1.31。
本实施方式中,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九透镜L9具有负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十透镜L10的焦距为f10,满足下列关系式:0.19≤f10/f≤1.11,超过下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小型化发展,但是第十一透镜L11的正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相反,超过上限规定值时,第十一透镜L11的正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厚度难以控制。优选地,满足0.31≤f10/f≤0.88。
所述第十透镜L10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7,所述第十透镜L10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8,满足下列关系式:0.20≤(R17+R18)/(R17-R18)≤2.56,规定了第十透镜L10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0.32≤(R17+R18)/(R17-R18)≤2.04。
所述第十透镜L10的轴上厚度为d1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19/TTL≤0.04,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优选地,满足0.01≤d19/TTL≤0.0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透镜L10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十透镜L10具有正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十透镜L1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十一透镜L11的焦距为f10,满足下列关系式:-2.67≤f11/f≤-0.37,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地,满足-1.67≤f11/f≤-0.46。
所述第十一透镜L11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9,所述第十一透镜L11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0,满足下列关系式:-8.92≤(R19+R20)/(R19-R20)≤-0.76,规定了第十一透镜L11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负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5.58≤(R19+R20)/(R19-R20)≤-0.95。
所述第十一透镜L11的轴上厚度为d2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00≤d21/TTL≤0.01,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十一透镜L11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十一透镜L11具有负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十一透镜L1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十二透镜L12的焦距为f12,满足下列关系式:0.26≤f12/f≤2.71,规定了第十二透镜L12的正屈折力。超过下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小型化发展,但是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相反,超过上限规定值时,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厚度难以控制。优选地,满足0.41≤f12/f≤217。
所述第十二透镜L12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1,所述第十二透镜L12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2,满足下列关系式:0.31≤(R21+R22)/(R21-R22)≤3.92,规定了第十二透镜L12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小型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0.50≤(R21+R22)/(R21-R22)≤3.13。
所述第十二透镜L12的轴上厚度为d23,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23/TTL≤0.03,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镜片厚度和镜头总长。优选地,满足0.01≤d23/TTL≤0.02。
所述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十二透镜L12具有正屈折力。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光学成像系统10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能够满足可变光圈、长焦距、小型化的、低畸变的设计要求;根据该光学成像系统10的特性,该光学成像系统10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工业检测线扫镜头。
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焦距、轴上距离、中心曲率半径、轴上厚度、反曲点位置、驻点位置的单位为mm。
TTL:光学总长(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单位为mm;
光圈值FNO:是指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和入瞳直径的比值。
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
表1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设计数据。
【表1】
/>
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OBJ:物面;
BS:分光棱镜;
ST:光圈;
Gn:第n透镜;
R:光学面中心处的中心曲率半径;
R1:分光棱镜BS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2:分光棱镜BS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3: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4: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5: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7: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1: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2: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3:第七透镜L7与第八透镜L8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4: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5: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6:第九透镜L9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7:第十透镜L10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8:第十透镜L10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9:第十一透镜L1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20:第十一透镜L11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21: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22:第十二透镜L1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d:透镜的轴上厚度、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dOBJ(WD):物面OBJ到分光棱镜BS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BS:分光棱镜BS的轴上厚度;
d0:分光棱镜的像侧面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
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
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
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
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
d11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
d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3: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
d15:第八透镜L8的轴上厚度;
d16:第八透镜L8的像侧面到光圈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7:第九透镜L9的轴上厚度;
d18:第九透镜L9的像侧面到第十透镜L10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9:第十透镜L10的轴上厚度;
d20:第十透镜L10的像侧面到第十一透镜L1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21:第十一透镜L11的轴上厚度;
d22:第十一透镜L11的像侧面到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23:第十二透镜L12的轴上厚度;
d24:第十二透镜L12的像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
nd:d线的折射率;
ndBS:分光棱镜BS的d线的折射率;
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
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
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
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
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
nd6:第六透镜L6的d线的折射率;
nd7:第七透镜L7的d线的折射率;
nd8:第八透镜L8的d线的折射率;
nd9:第九透镜L9的d线的折射率;
nd10:第十透镜L10的d线的折射率;
nd11:第十一透镜L11的d线的折射率;
nd12:第十二透镜L12的d线的折射率;
vd:阿贝数;
vBS:分光棱镜BS的阿贝数;
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
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
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
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
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
v6:第六透镜L6的阿贝数;
v7:第七透镜L7的阿贝数;
v8:第八透镜L8的阿贝数;
v9:第九透镜L9的阿贝数;
v10:第十透镜L10的阿贝数;
v11:第十一透镜L11的阿贝数;
v12:第十二透镜L12的阿贝数。
图2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3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75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后出现的表5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及对比实施方式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如表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入瞳直径ENPD为61.732mm和33.469mm,全视场像高IH为41.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4.23°,使得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可变光圈、长焦距、小型化、低畸变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九透镜L9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20。
表2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20的设计数据。
【表2】
图6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20后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7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20后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75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8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后出现的表5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及对比实施方式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如表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20的入瞳直径ENPD为67.894mm和42.098mm,即为可变光圈,用于测量时改变景深;全视场像高IH为41.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6.74°,所述光学成像系统20满足可变光圈、长焦距、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结构形式请参图9所示,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十透镜L10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表3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设计数据。
【表3】
图10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30后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1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30后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75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2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后出现的表5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及对比实施方式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如表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30的入瞳直径ENPD为122.283mm和86.921mm,即为可变光圈,用于测量时改变景深;全视场像高IH为41.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3.2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30满足可变光圈、长焦距、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结构形式请参图13所示,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八透镜L8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九透镜L9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十透镜L10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十二透镜L1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表4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设计数据。
【表4】
/>
图14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40后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5示出了波长为425nm、575nm以及675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40后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则示出了,波长为575nm的光经过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4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6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后出现的表5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如表4所示,第四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40的入瞳直径ENPD为18.018mm和5.381mm,即为可变光圈,用于测量时改变景深;全视场像高IH为41.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3.60°,所述光学成像系统40满足可变光圈、长焦距、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以下表5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系统满足上述的条件式。
【表5】
/>
/>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九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十一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十二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十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和所述第十二透镜组合焦距为f10-12,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组合焦距为f7-8,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3’,所述第七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第八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5,所述第九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7,所述第九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18,满足下列关系式:
0.38≤f10-12/f≤0.90;
-21.70≤f7-8/(d13+d15)≤-1.00;
2.00≤d17/d18≤10.00;
1.00≤(d1+d3)/d23’≤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所述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43.00≤v5-v6≤77.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含一分光棱镜,物面到所述分光棱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0,物面到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为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d0/L≤0.2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1.26≤f1/f≤-0.14;
-8.54≤(R3+R4)/(R3-R4)≤0.39;
0.00≤d1/TTL≤0.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2/f≤1.11;
-0.61≤(R4+R5)/(R4-R5)≤9.86;
0.00≤d3/TTL≤0.0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2.16≤f3/f≤-0.50;
0.58≤(R6+R7)/(R6-R7)≤2.91;
0.00≤d5/TTL≤0.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3≤f4/f≤1.00;
-0.74≤(R7+R8)/(R7-R8)≤-0.14;
0.01≤d7/TTL≤0.0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7≤f5/f≤1.11;
-0.63≤(R9+R10)/(R9-R10)≤0.30;
0.01≤d9/TTL≤0.0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所述第六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3.09≤f6/f≤-0.69;
-8.03≤(R10+R11/(R10-R11)≤-0.71;
0.00≤d11/TTL≤0.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以及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3≤f7/f≤2.23;
-11.17≤(R12+R13)/(R12-R13)≤0.54;
0.00≤d13/TTL≤0.1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的胶合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以及所述第八透镜的中心曲率半径R1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1.15≤f8/f≤-0.13;
0.28≤(R13+R14)/(R13-R14)≤3.15;
0.00≤d15/TTL≤0.07。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透镜的焦距为f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九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5,所述第九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2.40≤f9/f≤-0.31;
-2.84≤(R15+R16)/(R15-R16)≤1.63;
0.00≤d17/TTL≤0.05。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十透镜的焦距为f10,所述第十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9,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7,所述第十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19≤f10/f≤1.11;
0.20≤(R17+R18)/(R17-R18)≤2.56;
0.01≤d19/TTL≤0.04。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焦距为f11,所述第十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21,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9,所述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2.67≤f11/f≤-0.37;
-8.92≤(R19+R20)/(R19-R20)≤-0.76;
0.00≤d21/TTL≤0.01。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十二透镜的焦距为f12,所述第十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23,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1,所述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26≤f12/f≤2.71;
0.31≤(R21+R22)/(R21-R22)≤3.92;
0.01≤d23/TTL≤0.03。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八透镜、所述第九透镜、所述第十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及所述第十二透镜均为玻璃材质。
CN202310380390.9A 2023-04-11 2023-04-11 光学成像系统 Pending CN1164828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0390.9A CN116482829A (zh) 2023-04-11 2023-04-11 光学成像系统
JP2023203806A JP7469553B1 (ja) 2023-04-11 2023-12-01 光学結像システ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0390.9A CN116482829A (zh) 2023-04-11 2023-04-11 光学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2829A true CN116482829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26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0390.9A Pending CN116482829A (zh) 2023-04-11 2023-04-11 光学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69553B1 (zh)
CN (1) CN11648282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3541B2 (ja) 2017-06-02 2021-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6969358B2 (ja) 2017-12-20 2021-11-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光学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9553B1 (ja)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6362B2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7029516B2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WO2022047998A1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766688B (zh) 摄像光学镜头
JP7007435B1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WO2022047999A1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458848B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596444B (zh) 摄像光学镜头
JP2021189427A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7082181B2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7072630B2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2022022937A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213276108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US5831771A (en) Zoom lens
JP2022023759A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11427135A (zh) 摄像光学镜头
JPH0933810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7079837B2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11929852B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09143555A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11142219B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749987B (zh) 一种镜头
CN116482829A (zh) 光学成像系统
JP7469552B1 (ja) 光学結像システム
JP2022023761A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