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4546A -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4546A
CN116474546A CN202310272373.3A CN202310272373A CN116474546A CN 116474546 A CN116474546 A CN 116474546A CN 202310272373 A CN202310272373 A CN 202310272373A CN 116474546 A CN116474546 A CN 1164745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e gas
wet desulfurization
absorption tower
concurrent
spra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723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述平
吕茂辉
周永跃
高星磊
田婷
刘莹
吕和武
管闯
尹鹏
李智洋
卢忠阳
杨凤岭
董如鑫
王义富
仇洪波
吕扬
冯超
董莉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Guosh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Guosh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Guosh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Guosh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7237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45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4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45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0Semi-solid phase processes, i.e. by using slur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46Removing components of defined structure
    • B01D53/48Sulfur compounds
    • B01D53/50Sulfur 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75Multi-step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1Solid phase processes
    • B01D53/82Solid phase processes with stationary react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30Sulfur compounds
    • B01D2257/302Sulfur 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2Other waste gases
    • B01D2258/0283Flue ga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包括脱硫剂粉仓、流化装置和湿法脱硫吸收塔;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与所述脱硫剂粉仓连接;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上喷和下喷;喷淋层与塔顶间隔设定距离,形成脱硫剂粉的捕捉空间。本发明能够在气相系统阻力较小的情况下,保证脱硫反应效率,同时保证协同除尘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可以高效吸收、低阻力地实现工业烟气或尾气中酸性气体的脱除,并协同脱除烟气中夹带的各种工业粉尘。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以逆向空塔喷淋为主要流行的吸收工艺,空塔是指吸收塔内不设置任何填料,而使喷淋液形成颗粒与气相直接接触,该种工艺的接触反应效率较差,需要较高的液气比才能达到排放限值,这意味着需要设置多台大流量循环泵,液相能耗较大。此外,采取逆流喷淋方式时,大流量的液相喷淋液与上升烟气发生对冲碰撞,造成气相的阻力较大,将进一步增加引风机的能耗。
顺流吸收塔是指烟气从吸收塔顶部进入,从吸收塔中下部排出,与循环浆液的喷淋后的下落方向一致。该种脱硫方式具有气相阻力小的优势。但是由于烟气向下流动方向与浆液喷淋的下落方向一致,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气相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将越来越低,其吸收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加之喷淋浆液中的碱性脱硫剂浓度逐渐降低,其吸收能力越来越小。所以,传统顺流喷淋脱硫的方法的烟气中酸性气体的脱除效率偏低,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在环保行业里的应用案例较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逆流喷淋技术和顺流喷淋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包括脱硫剂粉仓、流化装置和湿法脱硫吸收塔;
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与所述脱硫剂粉仓连接;流化装置将脱硫剂粉流化后与烟气混合,然后将混合气体送入顺流吸收塔内;
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喷淋层至少为一层;
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上喷(逆向喷淋)和下喷(顺向喷淋);喷淋层与塔顶之间设置1~3m形成脱硫剂粉的捕捉空间。
脱硫剂粉仓中盛放的脱硫剂粉体定量排放至流化装置中进行流化后,输送至烟气引入烟道中,在烟气引入烟道中与烟气进行充分混合。烟气引入烟道将设置一定的长度,使得在进入吸收塔之前,细粉态的脱硫剂颗粒便在烟道中与烟气中的SO2等酸性气体进行了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降低了烟气中SO2等酸性气体的浓度。
发明人发现,如果在吸收塔的喷淋层只设置向下喷淋的喷头组件时,由于夹带有未反应的脱硫剂的烟气与喷淋浆液同向流动的时间较短,这样进入下方布置的管束填料层,难以在管束填料层上方对烟气中的脱硫剂进行充分捕捉;而当喷淋浆液进入管束填料层后,会在管束填料的内壁以液膜的形式存在,而烟气中的脱硫剂难以被液膜快速捕捉。所以,在该种情况下,即使提前在烟气中补充了细粉态的脱硫剂,由于脱硫剂无法被充分捕捉利用,难以发挥其预期的效果。
所以,发明人在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并且调整好上喷量与下喷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另外,喷淋层与塔顶间隔一定距离,形成对烟气带入的脱硫剂的捕捉空间,可以更好地捕捉烟气中的脱硫剂,其原理为:
首先,携带粉状脱硫剂的烟气进入吸收塔内后,由于吸收塔的横截面积大于烟道的横截面积,所以如果没有扰动作用下,烟气难以在短时间内在吸收塔内分布均匀。本发明设置均匀分布的双向喷头组件,其向上均匀喷出的脱硫浆液可以对烟气起到较好的扰动作用,对烟气的均匀分布起到加速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脱硫剂的捕捉。其次,在该脱硫剂捕捉空间内,脱硫浆液向上喷出,达到顶点后开始落下,所以喷淋的液滴密度较大,而且同时存在与烟气逆流和顺流的喷淋液滴,对脱硫剂(包括原始粉尘)的捕捉效果较好。
在脱硫剂捕捉空间内,烟气与喷淋的脱硫浆液接触,进行二次脱硫,使得烟气中的酸性气体含量进一步减小,该过程中虽然伴随着脱硫浆液中碱性脱硫剂的消耗,但是由于脱硫浆液捕捉到了烟气中添加的脱硫剂,使得喷淋的脱硫浆液中碱性脱硫剂的浓度不降反而升高,对循环浆液的吸收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在该区域内的脱硫效率较高,属于主反应区,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管束式填料吸收阶段的脱硫效率提供了保证。
脱硫剂浓度升高后的脱硫浆液与烟气一起向下流动,流动过程中不断吸收烟气中的酸性气体。气液两相在喷淋层的充分混合,向下进入管束填料区。气液两相可以利用足够长的管道阵列组的内壁表面液膜,作为反应接触面,实现较为充分的膜式接触反应。
因此,本发明具有顺流吸收塔气相阻力小的优势,同时又拥有管式填料层接触强度、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方面的优势,故此能够气相系统阻力较小的情况下,保证脱硫反应效率,同时保证协同除尘效率。
脱硫剂粉可以为市售的脱硫剂粉末,如石灰粉、氢氧化钙粉末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烟气引入烟道的端部设置有喷头,喷头与所述流化装置连接,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向垂直,且喷头位于烟气进口的下游。
将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流化后的脱硫剂的喷入方向与烟气的流向垂直,脱硫剂可以快速分散在烟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烟气引入烟道的本体部分竖向设置。采用竖向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脱硫剂的沉降,且有利于提高脱硫剂在烟气中的分散均匀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湿法脱硫吸收塔的烟气入口处设置有导流板组件。以提高入塔烟气的均布性。
优选的,导流板的厚度为4-10mm,其采用防腐耐磨材料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向喷头的向上向下流量分配为5-10:5-0。
优选的,双向喷头的喷射截面覆盖率为150%-300%。
最后的吸收反应阶段:采用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强制汇集所有的喷淋浆液和烟气一起穿越管道内腔,进行膜式接触反应。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的开孔率取决于脱硫效率的需求,一般控制在25%-40%范围内,即:管道阵列的流通截面积合计,为吸收塔流通截面积的25%-40%,即:烟气将加速才能穿越管道内腔,穿越期间,烟气将与管道内壁上流动的浆液产生冲击式接触反应,尤其是采用倾斜式管束布置时,这将使得烟气中残余的SO2等酸性气体被进一步吸收,而浆液中的石膏等固相颗粒物在冲击作用下向下流动。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将具有足够的管道长度,一般情况下管道长度控制在200-2000mm范围内,从而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进而保证脱硫效率。由于气液两相均是向下流动,穿越阻力相对较小。穿越阻力主要影响因素是开孔率,一般情况下,应采取适当的开孔率,保证气相阻力不超过400-1000Pa。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的开孔率为25%-40%,长度为200-2000mm,孔径为10-50mm。管束采用垂直(90°)布置或者倾斜布置,当采用倾斜布置时,其倾斜角度控制在45~90°之间,既能增强管内反应效果,又能避免石膏在管束内沉积。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细粉态脱硫剂通过气力输送与烟气混合后,在引入烟道中进行一级脱硫(固-气接触反应);
经过一级脱硫的气固混合物自顶部进入湿法脱硫吸收塔中,与向上喷淋的脱硫浆液接触,对烟气中携带的脱硫剂进行捕捉,同时对烟气进行二级脱硫(气液空间接触反应);
经过二级脱硫的烟气与喷淋的浆液同向流下,进入管束填料层,进行三级脱硫(气液膜式接触反应);
脱硫后的烟气外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细粉态脱硫剂的粒度为150-500目。按照发明人的经验,越细化的脱硫剂越能提高反应效率。
上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多种实施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顺流喷淋是指液相(喷淋浆液)和气相(烟气)均从吸收塔顶部进入,流动方向一致。从吸收反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接触方式的吸收效果明显弱于逆流喷淋,因为一般情况下,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气相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将越来越低,这意味着对其吸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这时顺流喷淋的吸收液因为吸收剂的消耗,其吸收能力变得越来越小。如果能够在顺流喷淋的反应过程中及时补充必要的碱性吸收剂,加强喷淋液的反应能力,则循环浆液吸收效果弱化的现象将被立即扭转,反而,顺流喷淋阻力小的优势便会立即凸现出来。
因此,本发明具有顺流吸收塔气相阻力小的优势,同时又拥有管式填料层接触强度、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方面的优势,故此能够气相系统阻力较小的情况下,保证脱硫反应效率,同时保证协同除尘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的纵向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的截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①脱硫剂粉仓;②输料风机;③旋转给料器;④流化装置;⑤进料管道;⑥上粉管道;⑦烟气引入烟道;⑧导流板;⑨管束填料层;⑩湿法脱硫吸收塔;吸收塔循环浆液池;/>循环浆液泵组;/>喷淋管道;/>喷淋层;/>副产物排出泵;/>管束填料的上底板;/>直管阵列;/>管束填料的下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发明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湿法脱硫是指设置有湿法吸收塔的脱硫工艺,例如石灰石/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镁法脱硫工艺、氨法脱硫工艺和钠碱法脱硫工艺等;
喷淋层是指将循环浆液均匀喷洒在吸收塔内部截面上的喷嘴阵列装置,从上方覆盖吸收塔截面,保证脱硫效率;
除雾器是指用于拦截烟气中的颗粒物及浆液雾滴的装置,分为平板式除雾器、屋脊式除雾器以及管式除雾器等等种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吸收反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烟道、喷淋层、管束填料的功效,致使脱除效率明显提高,而液气比和系统阻力较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如图1所示,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包括脱硫剂粉仓①、流化装置④和湿法脱硫吸收塔⑩;
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⑩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⑦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⑦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④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④与所述脱硫剂粉仓①连接;烟气引入烟道⑦的端部设置有喷头,喷头与所述流化装置④连接,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向垂直,且喷头位于烟气进口的下游;烟气引入烟道⑦的本体部分竖向设置;
湿法脱硫吸收塔⑩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⑨、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
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上喷和下喷;喷淋层与塔顶间隔设定距离。
湿法脱硫吸收塔⑩的烟气入口处设置有导流板⑧组件。以提高入塔烟气的均布性。导流板⑧的厚度为4-10mm,其采用防腐耐磨材料制备。
双向喷头的向上向下流量分配为5-10:5-0;双向喷头的喷射截面覆盖率为150%-300%;
管束式填料的开孔率为25%-40%,长度为200-2000mm,孔径为10-50mm。喷淋层母管采用通径,取消外部支撑,防止干扰气流分布和妨碍喷淋液捕集反应剂。
烟气脱硫经历三个吸收反应阶段,分别如下:
第一个吸收反应阶段,使用细粉态的脱硫剂,其添加方式采用气力输送方式,提前在吸收塔入口烟道加入,使之与烟气预先混合后完成第一阶段干法反应过程,实现20%-30%的脱硫效率。脱硫剂颗粒越细,气固反应效果越好。脱硫剂和反应产物,随着烟气进入吸收塔继续反应历程。脱硫剂的喷入量将与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如SO2等)的进入总量形成平衡,从而保证脱硫效率。
所述脱硫剂,是指碳酸钙(CaCO3)、氧化钙(CaO)或者氢氧化钙(Ca(OH)2)、Mg(OH)2等固态粉状颗粒物;脱硫剂需要有一定的纯度和反应活性;脱硫剂的细度控制在150-500目之间。
所述气力输送,是指将空气或者烟气作为输送介质,把干态粉状脱硫剂直接吹入烟道,与烟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内。
其中,脱硫剂粉仓①的容量将按照脱硫剂的储备时间来设计;旋转给料器③采用变频器,实现精确控制;输送风直接采用氧化空气;
输送风进行加热和干燥处理;输送管道采用衬陶瓷贴片的塑胶软管;进料喷头采用高耐磨材料制作。
第二个吸收反应阶段,吸收塔采用顺流喷淋(即烟气和喷淋浆液均从塔顶进入,并从塔中部或底部排出);根据入口烟气中SO2等酸性气体的浓度,塔内将设置多级喷淋层;喷淋液中的脱硫剂主要来自于吸收塔底部浆液池中的累积存量;喷淋层的喷嘴均采用双向式喷嘴,使循环浆液同时覆盖喷淋层的上方和下方区域,保证循环浆液雾滴与烟气充分混合,从而完成空塔喷淋脱硫反应过程。
该阶段将至少实现90~95%以上的脱硫效率,是主反应区域。另外,烟气中携带的、细粉态的脱硫剂颗粒将大部分被此区域中散布的浆液雾滴捕集,及时补充了此阶段中循环浆液中存量的脱硫剂的损耗,确保循环浆液的脱硫能力不会下降,为下一阶段管式填料吸收阶段的脱硫效率提供保证。
吸收塔顶部入口处设置膨胀节,该膨胀节应有足够的横向补偿量,能补偿入口垂直烟道与吸收塔的膨胀量方面的差值。
双向喷头,是指一种可以实现双向雾化的喷嘴,能够将一定比例的循环浆液同时向上和向下喷出,其中,向上喷出的喷淋液将直接与烟气进行逆相接触后下落,然后进入管束填料层⑨;而向下喷出的喷淋液将直接与管束填料层⑨的接触。最后,无论是向上喷出的喷淋液还是向下喷出的喷淋液,都将被烟气带入下部管束填料层⑨的管道内部,形成湿膜表面,与烟气继续保持较为强烈的接触反应。
相比其单向喷淋层,双向喷淋层将喷淋液展开两次,其脱硫反应效果明显优于单向喷淋层;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里,双向喷淋层主要是为了加强吸收塔入口区域,即烟气含SO2高的区域里,对脱硫剂、原始烟尘的捕集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该区域里的液相中反应剂的浓度,提高该区域里的脱硫反应效率。
第三个吸收反应阶段,采用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强制顺流喷淋下来的浆液和烟气一起穿越管道内腔,进行膜式接触反应。开孔率取决于脱硫效率的需求,一般控制在25%-40%范围内,即:管道阵列的流通截面积合计,为吸收塔流通截面积的25%-40%,即:烟气将加速才能穿越管道内腔,穿越期间,烟气将与管道内壁上流动的浆液产生冲击式接触反应,使得烟气中残余的SO2等酸性气体被进一步吸收。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将具有足够的管道长度,一般情况下管道长度控制在200-2000mm范围内,从而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至少实现80%-90%以上的脱硫效率。由于气液两相均是向下流动,穿越阻力相对较小。穿越阻力主要影响因素是开孔率,一般情况下,应采取适当的开孔率,保证阻力不超过400-1000Pa。
其中,上述管束式填料反应装置,是指一种采取垂直通道的、不限于垂直/倾斜管束阵列或蜂窝直板/斜板式填料等型式的结构体,类似于一种高速流态化的“沉降膜反应装置”。管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陶瓷/合金/HDPE/PVC/FRP/PP等耐磨防腐材料,其管道口径范围在之间,其管道壁厚在1-20mm范围内;如果采用蜂窝直板型填料,其板材壁厚在0.5-3mm范围之间,其具体作用:(1)提高烟气的流速,强化气液两相接触强度;使脱硫浆液与烟气发生充分的脱硫反应,将残余的SO2等酸性气体脱除殆尽;(2)提供足够的接触面积;(3)增大停留时间。该阶段还能完成对原烟气夹带的灰尘颗粒、喷淋雾滴颗粒的全部捕集,大幅度减轻后续烟道除雾器的工作负荷和工作频次。
管道内表面考虑一定的耐磨涂层处理,涂层厚度在1-4mm之间。
管束式填料层的结构既可以制作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制作成多个单体,然后再组合成一个整体,接受到上方、下方喷淋层浆液的充分覆盖和气流冲刷。
管束式填料层的材料采用具有亲水性好、接触面积大、空隙率低、阻力小的特点,当它处于循环喷淋液的覆盖下时,其孔道内壁全部变成湿膜表面。基于湿膜除尘理论,由于除尘装置内部的孔道较长,而孔径较小,故而孔长/孔径比值较大,当含尘气体在一定的速度条件下穿越孔道时,在布朗运动状态中的微粒状灰尘,有多次撞击孔道内壁而被湿膜捕集的几率。
管束填料层⑨的高度H值在200-2000mm之间,孔径B值在10-50mm之间;H值和B值的具体数值,由入口烟气的SO2含量、含尘浓度和吸收塔气速决定;当SO2含量较高或者含尘浓度较高时,H值将相应增大,B值相应减小;当吸收塔气速较高时,气液混合效果好,则H值将相应减小,B值相应增大。
上述管束填料加装在顺流吸收塔底部后,总的气液接触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管束填料的管道内腔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浆液下落,增加气液停留时间,因此该装置对协同除尘能力的提高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上述管束填料加装在塔内后,增加的烟气阻力在400-700Pa之间,气阻相对较小。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见如下描述:
(一)烟气系统流程:含尘、含酸性污染性气体的原烟气在引入烟道7中,粉状脱硫剂颗粒混合,产生初步的气固反应,然后进入湿法脱硫吸收塔⑩,从上向下流动(顺流),与喷淋层接触,产生第二步脱硫反应,然后向穿过管束填料⑨,在其中管道内腔中完成第三步脱硫反应后,排至吸收塔顶部出口(后续进入烟道除雾器)。
其中,原烟气与本发明的吸收塔的顶部入口相接;
其中,净烟气与本发明的吸收塔的中下部出口相接。
(二)循环浆液喷淋流程:在吸收塔的喷淋区,浆液循环泵组将从湿法吸收塔循环浆液池/>中,抽取循环浆液,然后通过喷淋层/>喷出,喷出这些浆液将穿过管束填料层⑨,在其直管内壁上与穿越的烟气发生吸收反应,从而完成脱硫反应和协同除尘作用,完成反应的浆液直接落入吸收塔循环浆液池/>中。
其中,浆液循环泵组的入口与吸收塔循环浆液池/>相连,其出口与喷淋管道相连,实现循环浆液的持续雾化与喷洒;其中,喷淋层/>的与喷淋管道/>相连,出口处设置喷嘴,将循环浆液向上、下两个方向喷出,覆盖管束填料层⑨,使其管道的内腔表面形成湿膜表面。
(三)脱硫剂流程:脱硫剂粉仓①将释放干态粉状的脱硫剂,经过旋转给料器③和流化装置④,被输料风机②吹送至到进料管道⑤,然后送往吸收塔入口烟道,与原始烟气混合,一同进入吸收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剂粉仓、流化装置和湿法脱硫吸收塔;
所述湿法脱硫吸收塔为顺流吸收塔,其顶端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进口与烟气引入烟道的一端连接,烟气引入烟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流化装置和烟气源连接,流化装置与所述脱硫剂粉仓连接;流化装置将脱硫剂粉流化后与烟气混合,然后将混合气体送入顺流吸收塔内;
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为喷淋层、管束填料层、烟气出口和浆液池,浆液池通过循环泵与喷淋层连接;喷淋层至少为一层;
所述喷淋层设置双向喷头组件,为逆向喷淋和顺向喷淋;喷淋层与塔顶间隔设定距离,形成脱硫剂粉的捕捉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烟气引入烟道的端部设置有喷头,喷头与所述流化装置连接,喷头的朝向与烟气流向垂直,且喷头位于烟气进口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引入烟道的本体部分竖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湿法脱硫吸收塔的烟气入口处设置有导流板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流板的厚度为4-10mm,其采用防腐耐磨材料制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向喷头的向上向下流量分配为5-10: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双向喷头的喷射截面覆盖率为150%-3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式填料的开孔率为25%-40%,长度为200-2000mm,孔径为10-50mm。
9.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细粉态脱硫剂通过气力输送与烟气混合后,进行一级脱硫;
经过一级脱硫的气固混合物自顶部进入湿法脱硫吸收塔中,与向上逆向喷淋的脱硫浆液接触,对烟气中携带的脱硫剂进行捕捉,同时对烟气进行二级脱硫;
经过二级脱硫的烟气与喷淋的浆液同向流下,进入管束填料层,进行三级脱硫;
脱硫后的烟气外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顺流喷淋湿法脱硫工艺,其特征在于:细粉态脱硫剂的粒度为150-500目。
CN202310272373.3A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Pending CN1164745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2373.3A CN116474546A (zh)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2373.3A CN116474546A (zh)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4546A true CN116474546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11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72373.3A Pending CN116474546A (zh)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454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74459A (en) Hydrogen peroxide for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CN101559323B (zh) 一种消化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方法及装置
CA2389180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nding pollutants in flue gas
EP0682972B1 (en) Wet type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apparatus
EP3100781B1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high performance flue gas cleaning
CN101939080A (zh) 用于净化烟气的装置和方法
CN101306317A (zh) 一种塔顶排放式烟气脱硫方法
CN101385941B (zh) 高效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
US826827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lime consumption in dry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systems
CN205073877U (zh) 一种单文丘里结构的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
CN108722114A (zh) 粉状活性焦吸附脱硫装置及利用其对烟气进行吸附脱硫的方法
CN101116795B (zh) 分级配水式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及其专用吸收塔
CN102266718A (zh) 一种基于环流循环流化床的半干法烟气脱硫方法及其装置
CN109012101A (zh) 一种陶瓷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系统
US20130095018A1 (en) Up-flow fluidized bed dry scrubb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US20200368680A1 (en) Method for Treating Exhaust Gases Containing Sulfur Oxides
CN202438257U (zh) 气、固循环吸收烟气脱硫除尘装置
CN1425491A (zh) 复合循环式流态化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及脱硫反应塔
CN201978669U (zh) 循环流化床双喷枪烟气脱硫装置
CN116474546A (zh) 一种顺流喷淋湿法脱硫系统及工艺
CA2099796C (en) Enhanced reagent utilization for dry or semi-dry scrubber
CN208990524U (zh) 一种陶瓷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系统
CN208878220U (zh) 粉状活性焦吸附脱硫装置
CN206492395U (zh) 一种基于高活性固体吸收剂的烟气污染物联合脱除系统
CN101780370B (zh) 基于内循环w型多流体碱雾发生器的脱硫装置及脱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