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1162A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1162A
CN116471162A CN202310308498.7A CN202310308498A CN116471162A CN 116471162 A CN116471162 A CN 116471162A CN 202310308498 A CN202310308498 A CN 202310308498A CN 116471162 A CN116471162 A CN 116471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band
band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084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毅
周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084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11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1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1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2Standardisation; Integration
    • H04L41/0246Exchanging or transporting networ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using the Internet; Embedding network management web servers in network elements; Web-services-based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4Policy-based network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4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virtualisation of network functions or resources, e.g. SDN or NFV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基板管理控制器(英文: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简称:BMC)是服务器主板内的一个管理芯片。服务器厂商将根据BMC芯片开发BMC管理软件,并将BMC管理软件烧录在BMC芯片中。用户使用BMC管理软件对服务器的管理被称为带外管理,通过BMC管理软件(也可称之为带外管理软件)可完成对服务器的监控、配置等功能。
在对服务器执行带外管理过程中,部分配置或者信息查看,例如,光模块信息、控制卡固件升级等需通过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实现。为了弥补带外管理的局限性,服务器厂商通常会发布操作系统内的一些工具以帮助用户监控、配置服务器。用户使用操作系统内的一些工具(也可称之为带内管理软件)管理服务器被称为带内管理。
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比如,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用户,可能不允许服务器的管理(带内)网络与业务(带外)网络进行连接。但是,用户又期望通过带外管理获取带内管理的信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服务器内通过物理通道将带内环境与带外环境进行连接,并利用物理通道传输信息。服务器厂商发布的带内管理软件(或者IPMI驱动)周期性地将带内信息发送至带外管理软件中,如此,用户即可从带外管理软件中获取带内信息。
但是,上述获取带内信息也暴露出如下问题:1)带内管理软件作为发送方,在发送信息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用户通过带外管理软件获取到的可能是滞后的信息;2)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用户通过带外管理软件发送的带内配置也可能无法及时下发;3)带外管理功能与带内管理功能无法完全解耦,也即是,若需获取新的带内信息或者新的带内配置,为了保证带内信息正确获取、带内信息正确传输至带外管理软件、带外管理软件将带内信息正确向客户展示,服务器厂商均需发布新的带内管理软件(或者IPMI驱动)、新的IPMI命令、新的带外管理软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实现了减少带内管理软件与带外管理软件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得用户管理带外软件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地管理带内软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
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更新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方法。
因此,应用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过第一接口,带外管理应用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若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带外管理应用将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带外管理应用向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带内管理应用根据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如此,本申请将带外管理应用作为带内管理应用的虚拟网关,客户端内应用与带内管理应用进行交互通信时,带外管理应用对地址进行类似NAT转换的更新,以使得更新后的报文可送达至客户端内应用、带内管理应用处进行处理。对于带外管理应用来说,带内信息的获取与带外信息的获取过程体现在端口标识的不同,但在管理方式统一,便于对接开发,降低了工作难度。实现了减少带内管理软件与带外管理软件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得用户管理带外软件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地管理带内软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硬件结构体。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对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包括如下所示步骤。
步骤110、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具体地,客户端内已配置运维应用,该运维应用可用于管理网络内的每台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运维应用也可将获取到的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的带外信息、带内信息进行显示,以使得用户可及时获知网络设备的实时软硬件信息、配置等内容。
若运维应用期望获取网络设备的带内信息,则运维应用生成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还包括源地址以及源端口标识。源地址、源端口标识均为运维应用的地址以及端口号。
通过客户端,运维应用向带外管理应用发送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带外管理应用通过第一接口,接收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并从中获取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在一个例子中,运维应用的IP地址为192.168.1.5;端口号为443。带外管理应用的IP地址为192.168.1.2。带内管理应用的IP地址为172.16.1.5;端口号为6881。此时,源地址为192.168.1.5、源端口标识为443、第一目的地址为192.168.1.2、第一目的端口标识为6881。
需要说明的是,带外管理应用、带内管理应用也可称之带外管理软件、带内管理软件。若网络设备为服务器,则带外管理应用可具体为BMC管理软件,该BMC管理软件烧录在BMC芯片中。带内管理软件可具体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下的工具。
步骤120、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
具体地,根据步骤110的描述,带外管理应用获取到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后,识别第一目的端口标识的值。若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带外管理应用确定该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需向带内管理应用发送。
带外管理应用获取带内管理应用的IP地址,并将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也即是将192.168.1.2更新为172.16.1.5,而其他字段保持不变。
可以理解的是,带外管理应用本地可存储一个地址转换表,地址转换表包括端口标识以及转换前/后地址,也即是,接收到端口标识为6881的请求后,查找地址转换表,并获取对应的转换后地址,完成后续目的地址的转换。
步骤130、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具体地,根据步骤120的描述,带外管理应用更新目的地址后,得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带外管理应用向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
带内管理应用接收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后,根据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获取信息字段,带内管理应用从本地获取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外管理应用与带内管理应用内已建立一条物理通道。带外管理应用内同时存在两个接口且每个接口归属不同网络。比如,一个网络假定为192.168.1.2,归属于该网络的第一接口用于连接客户端内的运维应用,该第一接口为真实存在的物理网口。
另一个网络假定为172.16.1.2,归属于该网络的第三接口用于连接带内管理应用,该第三接口为通过物理通道虚拟出来的网口(即,vNIC接口)。
带内管理应用内存在第二接口,该第二接口用于连接带外管理应用,也为通过物理通道虚拟出来的网口(即,vNIC接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带外管理应用作为带内管理应用的虚拟网关(也即是,带外管理应用的第三接口作为带内管理应用的默认网关),如此,运维应用向带内管理应用发送的、或者,带内管理应用向运维应用发送的报文均可通过带外管理应用作为网关进行地址转换后,向对端发送。
可选地,上述物理通道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USB通道、PCIe通道等等。以ASP2600为例进行说明,该芯片为BMC芯片,其与操作系统之间存在USB通道以及PCIe通道。
为了实现带内与外界应用的通信交互,分别在BMC芯片侧以及操作系统侧虚拟两个接口,上述两个接口不是实际存在的网口,但对于上层应用来说,虚拟接口与物理接口口没有任何区别。当外界运维应用需与操作系统内应用交换信息时,相关的报文将发送至BMC芯片,BMC芯片侧的虚拟接口对应的内核驱动将该报文根据物理通道的类型,封装为对应的报文格式。当该报文转发值操作系统侧时,操作系统侧对应的内核驱动将该报文还原为原始报文进行处理。
因此,应用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第一接口,带外管理应用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若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带外管理应用将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带外管理应用向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带内管理应用根据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如此,本申请将带外管理应用作为带内管理应用的虚拟网关,客户端内应用与带内管理应用进行交互通信时,带外管理应用对地址进行类似NAT转换的更新,以使得更新后的报文可送达至客户端应用、带内管理应用处进行处理。对于带外管理应用来说,带内信息的获取与带外信息的获取过程体现在端口标识的不同,但在管理方式统一,便于对接开发,降低了工作难度。实现了减少带内管理软件与带外管理软件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得用户管理带外软件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地管理带内软件。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带外管理应用向运维应用反馈带内管理应用发送的带内信息获取响应的过程。
具体地,根据前述实施例可知,带内管理应用从本地获取对应的带内信息。带内管理应用生成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该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第一源地址以及带内信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源地址为带内管理应用的IP地址,如前述示例中,带内管理应用的IP地址为172.16.1.5,则第一源地址为172.16.1.5。
同时,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还包括源端口标识、目的地址以及目的端口标识。源端口标识为带内管理应用中第二接口的端口号,即6881。目的地址、目的端口标识根据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源地址、源端口标识获取。如前述示例中,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源地址为192.168.1.5、源端口标识为443,则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的目的地址为192.168.1.5、目的端口标识为443。
带内管理应用向带外管理应用发送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
带外管理应用接收到带内管理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后,从中获取第一源地址以及带内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带内管理应用通过已建立的物理通道向第三接口发送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
根据目的地址,带外管理应用确定是带内管理应用向运维应用发送的响应,带外管理应用将第一源地址更新为第二源地址。该第二源地址即为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第一目的地址192.168.1.2,而其他字段保持不变。
带外管理应用也可通过查找地址转换表的方式,更新源地址。
带外管理应用更新第一源地址后,得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带外管理应用通过第一接口向运维应用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该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第二源地址以及带内信息。
运维应用接收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后,从中获取带内信息,并向用户显示带内信息。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运维应用向带外管理应用获取带外信息的过程。
具体地,若运维应用期望获取网络设备的带外信息,则运维应用生成带外信息获取请求,该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端口标识。
可以理解的是,带外信息获取请求还包括源地址、源端口标识以及目的地址。源地址、源端口标识均为运维应用的地址以及端口号,目的地址为带外管理应用的地址。
通过客户端,运维应用向带外管理应用发送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带外管理应用通过第一接口,接收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并从中获取第二目的端口标识。
在一个例子中,运维应用的IP地址为192.168.1.5;端口号为443。带外管理应用的IP地址为192.168.1.2,带外管理应用内包括多个接口,例如,端口号为443的接口。此时,源地址为192.168.1.5、源端口标识为443、目的地址为192.168.1.2、第二目的端口标识为443。
带外管理应用识别第二目的端口标识的值。若第二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不为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带外管理应用确定该带外信息获取请求无需向带内管理应用发送,并确定运维应用预获取自身的带外信息。
带外管理应用向本地接口号为第二目的端口标识的程序传输带外信息获取请求,以使得该程序按照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获取信息字段,在本地获取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外信息。
该程序获取到带外信息后,带外管理应用生成带外信息获取响应,该带外信息获取响应包括带外信息。带外管理应用通过第一接口向运维应用发送带外信息获取响应。
运维应用接收到带外信息获取响应后,从中获取带外信息,并向用户显示带外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带外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源地址、源端口标识、目的地址以及目的端口标识。上述源地址、源端口标识与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目的地址、目的端口标识对应;上述目的地址、目的端口标识与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的源地址、源端口标识对应。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外管理应用与带内管理应用之间已建立物理通道;
上述第一接口为带外管理应用包括的物理接口;上述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为物理通道内的虚拟接口;第二目的地址为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
可选地,带外管理应用内配置虚拟网关地址,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归属于虚拟网关地址;虚拟网关地址为上述第三接口的IP地址。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与通信方法对应的通信装置。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210,用于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更新单元220,用于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
发送单元230,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可选地,所述接收单元210还用于,通过第三接口,接收所述带内管理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第一源地址以及带内信息;
所述更新单元22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源地址更新为第二源地址;
所述发送单元230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运维应用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所述第二源地址以及所述带内信息,以使得所述运维应用向用户显示所述带内信息。
可选地,所述接收单元210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接收所述运维应用发送的带外信息获取请求,所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端口标识;
所述装置还包括:传输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若所述第二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不为所述第二接口,则向本地接口号为所述第二目的端口标识的程序传输所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以使得所述程序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外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230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运维应用发送带外信息获取响应,所述带外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所述带外信息,以使得所述运维应用向用户显示所述带外信息。
可选地,所述带外管理应用与所述带内管理应用之间已建立物理通道;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带外管理应用包括的物理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为所述物理通道内的虚拟接口;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
可选地,所述带外管理应用内配置虚拟网关地址,所述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归属于所述虚拟网关地址;所述虚拟网关地址为所述第三接口的IP地址。
因此,应用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第一接口,带外管理应用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若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带外管理应用将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带外管理应用向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该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带内管理应用根据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如此,本申请将带外管理应用作为带内管理应用的虚拟网关,客户端内应用与带内管理应用进行交互通信时,带外管理应用对地址进行类似NAT转换的更新,以使得更新后的报文可送达至客户端内应用、带内管理应用处进行处理。对于带外管理应用来说,带内信息的获取与带外信息的获取过程体现在端口标识的不同,但在管理方式统一,便于对接开发,降低了工作难度。实现了减少带内管理软件与带外管理软件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得用户管理带外软件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地管理带内软件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处理器310、收发器320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330,机器可读存储介质330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310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310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方法。前述图2所示的通信装置,可采用如图3所示的网络设备硬件结构实现。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30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简称: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30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310的存储装置。
上述处理器3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英文: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英文: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310通过读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330中存储的机器可执行指令,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能够实现处理器310自身以及调用收发器320执行前述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方法。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330,机器可读存储介质330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310调用和执行时,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处理器310自身以及调用收发器320执行前述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方法。
上述装置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申请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对于通信装置以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而言,由于其涉及的方法内容基本相似于前述的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
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三接口,接收所述带内管理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第一源地址以及带内信息;
将所述第一源地址更新为第二源地址;
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运维应用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所述第二源地址以及所述带内信息,以使得所述运维应用向用户显示所述带内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接口,接收所述运维应用发送的带外信息获取请求,所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端口标识;
若所述第二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不为所述第二接口,则向本地接口号为所述第二目的端口标识的程序传输所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以使得所述程序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外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运维应用发送带外信息获取响应,所述带外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所述带外信息,以使得所述运维应用向用户显示所述带外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外管理应用与所述带内管理应用之间已建立物理通道;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带外管理应用包括的物理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为所述物理通道内的虚拟接口;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外管理应用内配置虚拟网关地址,所述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归属于所述虚拟网关地址;所述虚拟网关地址为所述第三接口的IP地址。
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带外管理应用,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通过第一接口,接收运维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目的端口标识;
更新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为到达带内管理应用的第二接口,则将所述第一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二目的地址;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接口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包括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带内管理应用根据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请求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内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第三接口,接收所述带内管理应用发送的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所述第一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第一源地址以及带内信息;
所述更新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源地址更新为第二源地址;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运维应用发送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所述第二带内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所述第二源地址以及所述带内信息,以使得所述运维应用向用户显示所述带内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接收所述运维应用发送的带外信息获取请求,所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包括第二目的端口标识;
所述装置还包括:传输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目的端口标识指示的接口不为所述第二接口,则向本地接口号为所述第二目的端口标识的程序传输所述带外信息获取请求,以使得所述程序获取所述运维应用所需的带外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运维应用发送带外信息获取响应,所述带外信息获取响应包括所述带外信息,以使得所述运维应用向用户显示所述带外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外管理应用与所述带内管理应用之间已建立物理通道;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带外管理应用包括的物理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为所述物理通道内的虚拟接口;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为所述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外管理应用内配置虚拟网关地址,所述第二接口的虚拟IP地址归属于所述虚拟网关地址;所述虚拟网关地址为所述第三接口的IP地址。
CN202310308498.7A 2023-03-27 2023-03-27 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4711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08498.7A CN116471162A (zh) 2023-03-27 2023-03-27 通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08498.7A CN116471162A (zh) 2023-03-27 2023-03-27 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1162A true CN116471162A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8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08498.7A Pending CN116471162A (zh) 2023-03-27 2023-03-27 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11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6902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heterogeneous storage devices
US6584499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mass operations on a plurality of managed devices on a network
US6480901B1 (en)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devices on a network from a management station via a proxy server that provides protocol converter
US8584081B2 (en) Server sid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framework
US923568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system device exchange
US7200641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coding SCSI requests for transmission using TCP/IP
CN112130748B (zh) 一种数据访问方法、网卡及服务器
US20090204725A1 (en) Wimax communication through wi-fi emulation
CN11385265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处理器系统及内存访问系统
CN111459632A (zh) 一种供终端应用程序调用的串口代理及实现方法
CN115080479B (zh) 传输方法、服务器、设备、裸金属实例及基板管理控制器
US20090144479A1 (en) Computer switcher and method for matching with a plurality of servers
US7668196B2 (en) Communicating between communications components having differing protocols absent component modifications
CN115134236A (zh) 一种智能网卡管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
WO2016119623A1 (zh) 一种网络分享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KR20160103110A (ko) 네트워크 요소 데이터 액세스 방법, 액세스 장치, 및 네트워크 관리 시스템
US8051191B2 (en) Ethernet extensibility
CN116471162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5281944B (zh) 网络协议地址的设定方法及服务管理系统
US1182250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ote management of a network device
CN114968862A (zh) 图形处理器管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2024523633A (ja) 外部接続機器の通信方法、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CN110955537B (zh) 一种物理机纳管方法及装置
CN111858433A (zh) 一种基于ssh串口重定向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09688000B (zh) 一种同时接入多个iptv网管服务器平台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