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8104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8104A
CN116458104A CN202080107171.8A CN202080107171A CN116458104A CN 116458104 A CN116458104 A CN 116458104A CN 202080107171 A CN202080107171 A CN 202080107171A CN 116458104 A CN116458104 A CN 116458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port
terminal equipment
information
interferenc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71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远
马东
周海涛
汪浩
江长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58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81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bstract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无需自行估计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降低了终端设备MU联合检测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新空口(new radio,NR)中,基站天线规模比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提升,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U-MIMO)场景更常见,第一类型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支持8端口正交导频,第二类型DMRS支持12端口正交导频,而且NR中还支持非正交导频。这使得多用户(muti-user,MU)配对终端设备的干扰在NR中更为常见。
在一种示例中,用8个端口分别发送4个UE的信号,8个端口的索引依次为0至7,4个UE的索引依次为0至3,且UE0至UE3分别占据端口(0,1),(2,3),(4,5)和(6,7)。对于UE0而言,其服务端口为0和1,干扰端口为2至7。
目前,基站仅会通知UE服务端口的相关信息,并不通知UE干扰端口的相关信息。UE一种选择是将干扰端口信号当作底噪,但性能太差;UE另一种选择进行MU联合检测时,需要自己估计干扰端口的相关信息,性能较好,但对于UE而言复杂度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以降低终端设备MU联合检测的复杂度。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的执体主体为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部件(芯片、电路或其它等),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通过上述方法,网络设备将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直接指示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无需自行进行估算,降低了终端设备MU联合检测的复杂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的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频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的能力。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测量其检测到的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强 度;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或者,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反馈信息;或者,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二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向网络设备反馈干扰端口的信息情况,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调整干扰端口的指示信息,从而使得干扰端口的指示更精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该高层信令中包括多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针对每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分别进行长期跟踪,计算且预存每个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所述DCI中包括激活干扰端口的QCL关系;所述终端设备在上述预存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中,选择激活的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根据所选择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计算频域相关系数和时域相关系数,所述频域相关系数和时频相关系数用于维纳滤波信道估计。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网络设备。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还可以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部件(芯片、电路或其它等),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通过上述方法,网络设备在终端设备的所有干扰端口中,选择部分干扰端口,指示干扰信息。相对于,网络设备将终端设备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都指示给终端设备,可减少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确定第一干扰端口,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调度时隙相同,物理资源块PRB全部或部分相同,且端口不同的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时,计算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根据不同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不同,确定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的服务端口,为所述第一干扰端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在后续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是否增加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是否将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替换为所述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提高第一干扰端口选择的门限。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反馈信息,所述第三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大于第二门限;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反馈信息,降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选择门限。
通过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向网络设备反馈干扰端口的信息情况,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调整干扰端口的指示信息,从而使得干扰端口的指示更精准。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的描述。所述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实施例中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执行相应的硬件或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对应的模块/单元。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包括: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方法示例中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装置,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二方面的描述。所述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实施例中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执行相应的硬件或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对应的模块/单元。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通信单元,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方法示例中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器。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二方面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器。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一方面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二方面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中终端设备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程序指令和/或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程序指令和/或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PRG的滤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应用的通信系统100的示例图。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如基站或基站控制器等。每个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小区)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该网络设备110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也可称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是一种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接入网设备例如包括但不限于:5G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收发点(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和/或移动交换中心等。或者,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者,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网络设备中。在本申 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该通信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120。该终端设备120可以是移动的或固定的。该终端设备120可以简称为终端,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设备、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设备、和/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或计算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终端设备120可以与不同技术的多个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与支持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接入网设备通信,也可以与支持5G的接入网设备通信,还可以与支持LTE的接入网设备以及支持5G的接入网设备的双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终端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其中,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空口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空口资源可以包括时域资源、频域资源、码域资源和空间资源中的至少一种。具体来说,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进行数据传输时,网络设备110可以通过控制信道,如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向终端设备120发送控制信息,从而为终端设备120分配数据信道的传输参数,如分配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的资源。比如,该控制信息可以指示数据信道所映射至的时域符号和/或频域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在该分配的时频资源上,通过数据信道进行数据传输。上述数据传输可以包括下行数据传输和/或上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如PDSCH携带的数据)传输可以指网络设备110向终端设备120发送数据,上行数据(如PUSCH携带的数据)传输可以指终端设备120向网络设备110发送数据。数据可以是广义的数据,比如可以是用户数据、也可以是系统消息,广播信息,或其他的信息等。
图1示例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可选的,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一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比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申请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在上述图1的网络架构中,存在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概念。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是指与当前终端设备调度的时隙(slot)相同,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全部或部分相同,端口(port)不同的终端设备。每个终端设备其对应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不作限定。以此可以引出服务端口与干扰端口的概念。
通过上述记载,每个终端设备与其对应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调度端口不同。比如,UE1的潜在配对UE包括UE2、UE3和UE4,UE1调度的端口为端口0和端口1,UE2调度的端口为端口2和端口3,UE3调度的端口为端口4和端口5,UE4调度的端口为端口6和端口7。则UE1的服务端口为端口0和端口1,UE1的干扰端口为端口2至端口7。应当指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端口也可以称为天线端口,天线端口与物理天线间没有直接关系。在一种理解中,天线端口可以认为是由参考信号定义的逻辑发射通道。通常有几种逻辑信道,则对应几种天线端口。比如,存在一种小区参考信号(cell reference signal,CRS),则对应一个天线端口,两种CRS则对应两个天线端口,四种CRS则对应四个天线端口等,以此类推等。针对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通常存在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1:对于普通的单用户(single user,SU)接收机,将干扰端口的干扰当作底噪的一部分进行处理,即不估计干扰端口信道,放入干扰抑制合并((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ing,IRC)模块中进行处理。
在上述方案中,SU接收机将干扰端口的干扰当作白噪在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内进行平均后进行白化处理,在频域衰落信道和空间相关性较强等信道下,其性能都比较差。
方案2:在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U-MIMO)场景下,MU接收机估计干扰端口的存在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将干扰信息和有用信息进行MU联合检测,较SU接收机有较大性能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复杂度高:MU接收机需要估计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
2、性能相比理想的联合检测有损失:干扰端口的参数估计存在误差,距离理想的干 扰端口信息有差距。
基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干扰端口的指示参数信息,终端设备基于网络设备指示的干扰端口的信息,进行MU联合检测,终端设备以较小的复杂度获取MU-MIMO场景下更好的接收性能。
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201:网络设备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上述步骤201为可选的,主要原因如下:在一种方案中,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终端设备的所有干扰端口对应的干扰信息,均通知终端设备,如此信令开销较大。为了减少信令开销,在上述步骤201中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所有干扰端口中,选择部分干扰端口,通知干扰端口信息。所选择的部分干扰端口即为上述第一干扰端口。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干扰端口中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端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选择第一干扰端口:
网络设备可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当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一个终端设备时,可直接将该终端设备对应的服务端口作为第一干扰端口;而当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时,网络设备可以计算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根据多个潜在终端设备其与第一终端备间的干扰大小不同,确定满足条件的终端设备;满足条件的终端设备所对应的服务端口为第一干扰端口。
在第一示例中,服务第一终端设备的最优波束为n,服务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最优波束为m,则网络设备可确定最优波束n的来自第一终端设备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SRP)与波束m中来自第一终端设备信号的RSRP的差值;将所述差值除以配对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 group,RBG)占比,得到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占用18个RBG,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占用32个RBG,且上述18个RBG与32个RBG中存在10个重叠的RBG;则配对RBG的取值为10。因此,所述配对RBG可以理解为第一终端设备调度的RBG与潜在配对终端设备调度的RBG间重叠RBG的数量。按照上述记载的方法,网络设备可以得到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其中,归一化波束隔离度越小,干扰越大。网络设备可根据上述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选择若干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选择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即为满足条件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优先选择归一化波束隔离度较大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或者可以选择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大于第一门限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根据预分配的干扰信息的信令开销,选择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等;比如,网络设备预分配的干扰信息的信令开销只有10比特,该10比特仅用于传输4个干扰端口的信息,上述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端口的数量为2个,则网络设备可以按照归一化波束隔离度的大小,在多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选择2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等;或者,上述两个条件可以结合,网络设备可根据第一门限和预分配的干扰信息的信令开销等,选择潜在终端设备等,不作限定。之后,所选择的潜在终端设备所对应的服务端口为需要通知干扰端口信息的干扰端口,即上述第一干扰端口。
例如,UE1的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UE2和UE3,UE1的服务端口为0和1,UE2的服务端口为2和3,UE3的服务端口为4和5,则UE1的干扰端口为2至5。网络设备可按照上述方式,分别计算UE2和UE3的归一化波束隔离度,且UE3的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取值大于UE2的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取值。由于UE3的归一化波束隔离度取值较大,可以将 UE3对应的服务端口4和5,作为需要通知干扰信息的干扰端口。即上述第一干扰端口为端口4和5。
在第二示例中,网络设备可确定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和第一终端设备的PMI;计算第一终端设备的PMI与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PMI的相关性,与上述实施例相似,PMI的相关性同样可以按照归一化方式计算,归一化相关性小,干扰较大;根据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PMI与UE1的PMI的相关性,选择若干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选择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为满足条件的终端设备;所选择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的服务端口即为上述第一端口等。
步骤202: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
可选的,网络设备所通知的每个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干扰端口索引、干扰端口调制阶数、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group,PRG)信息、干扰端口准共站(quasi co-location,QCL)关系、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其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通知QCL关系,高层信令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等,结合下行控制信息(down control information,DCI)通知干扰端口索引,干扰端口调制阶数、干扰端口的PRG信息和干扰端口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等。
步骤2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在一种理解中,上述多用户MU联合检测可以指将MU干扰信息,即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与服务端口信息放在一起进行检测,或者将干扰信息作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息,与第一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同样的解调处理等。
通过上述方法,由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终端设备无需自行估计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减少了终端设备的复杂度。同时,由于网络设备的功能通常要强于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估计的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与终端设备估计的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相比,其性能和准能确也通常较高,提高了MU联合检测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案中,在上述步骤201之前,还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可选的,上述第二消息还可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低级别的MU联合检测,或者支持高级别的MU联合检测。例如,低级别的MU联合检测可以用二进制比特0表示,高级别的MU联合检测可以用二进制比特1表示等。其中,低级别的MU联合检测可以是RE级白化,高级别的MU联合检测可以指ML联合检测。可选的,若第一终端设备支持低级别的MU联合检测,则网络设备只需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干扰端口的索引。若第一终端设备支持高级别的MU联合检测,则网络设备可以同时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干扰端口的索引和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等。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除向网络设备上报自己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外,还可向网络设备上报其是否需要干扰端口调制阶数和QCL源跟踪能力等。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203之后,还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测量其检测到的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当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指示的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网络设备可根据第一反馈信息,确 定后续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内是否增加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指示信息,或者在后续TTI内是否将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指示信息替换为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指示信息等。或者,当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反馈信息,网络设备根据第二反馈信息,提高第一干扰端口选择的门限。或者,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大于第二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息。网络设备根据第三反馈信息,降低第一干扰端口的选择门限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可以计算每个干扰端口的干扰功率加噪声功率比(interference power plus noise power ratio,INR),作为每个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或者,可以采用干扰端口与服务端口的相关性度量干扰强度。比如,UE1的服务端口为0,干扰端口为2和3。可以分别计算服务端口0与干扰端口2和3的功率归一化相关性。相关性越小,代表干扰强度越大,对UE1的干扰越大。
通过上述方式,终端设备反馈,网络设备进行动态调整干扰端口的选择,使得干扰端口的选择更加准确,且可以动态更新干扰端口的选择。
应当指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上述网络设备通知的QCL关系,终端设备除了可以进行MU联合检测外,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网络设备通知的QCL关系,确定导频;利用该导频计算干扰端口的功率时延谱(power delay profile,PDP)和多普勒谱等。
在以下描述中,以网络设备为基站,终端设备为UE为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可为上述图2所示通信方法的一种具体应用示例,包括:
1、基站与UE间建立链路,UE向基站上报其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可选的,UE还可向基站上报其是否需要干扰端口调制阶数和QCL源跟踪能力等。
2、基站配置UE的联合检测功能生效。
3、在MU场景,基站在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端口分配结束时,对MU联合检测生效用户,进行如下操作:
1)挑选认为对该UE产生干扰的端口
i、为了减少DCI的信令开销,需要挑选需要通知干扰信号的干扰端口。关于挑选干扰端口的过程,可参见上述记载。
ii、在服务UE的调度带宽上,如果某一个干扰端口上存在多个干扰UE,且干扰UE的调制阶数不一致,则该干扰端口可以不再通知调制阶数。在一种理解为,上述干扰UE可以为网络设备为其调度的端口相同,但调度RB不同的UE。
2)基站通过高层信令,更新高层的QCL信息,该QCL信息中包含所有潜在配对UE的QCL关系和QCL源信息。若高层信令中已经包含潜在配对UE的QCL关系和QCL源信息,则可以不再作处理。
3)通过DCI通知干扰端口的PRG信息,所述PRG信息指同一个DMRS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组中干扰端口的PRG信息。若干扰端口的PRG与服务端口的PRG相同,则不需要DCI中指示。
4)通过DCI指示当前TTI中干扰端口的位置信息,干扰端口调制阶数(可选的,可以只针对上报指示需要调制阶数的UE,指示干扰端口调制阶数),干扰端口PRG信息和干扰端口QCL关系等。
4、UE在接收到基站的高层信令后,可根据高层信令中携带的QCL关系,进行长期 跟踪。根据本地预存的干扰端口对应的TRS/SSB等导频信号,估计得到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在DCI中指示激活的干扰端口的QCL关系时,可选取对应预先计算存储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计算频域相关系数和时域相关系数。频域相关系数和时频相关系数用于维纳滤波信道估计。可选的,跟踪多QCL源的能力不能超过UE本身能力,即复用UE多TRP时的跟踪TRS/SSB能力。
在一种理解中,上述过程可具体为:基站在高层信令中通知多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UE在接收到高层信令后,获取高层信令中多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对每个干端口的QCL关系进行长期跟踪,获取每个干扰端口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基站在DCI中可指示激活的干扰端口。比如,高层信令中可包括4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通过长期跟踪过程,可分别计算且预存4个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若DCI中指示的激活干扰端口为干扰端口2,则UE可以从上述预存的4个干扰端口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中,选择干扰端口2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且根据干扰端口2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计算频域相关系数和时域相关系数等。
5、UE在收到DCI中PRG信息后,可根据不同DMRS CDM组设置匹配的滤波颗粒度,随后在不同的DRMS CDM组中进行不同粒度滤波。如图3所示,当PRG为2RB时,可以按照2RB的滤波颗粒度进行滤波,而当PRG为4RB时,可以按照4RB的滤波颗粒度进行滤波等。
6、UE根据DCI中指示的干扰端口和服务端口,测量所有可能的干扰端口。如果发现有更强干扰没有指示或者指示的干扰端口强度较小,可以进行反馈,反馈方式可包括:
1)反馈方式一
UE测量所有可能的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如果发现有未指示干扰端口强度大于当前指示干扰端口,则进行反馈。由基站判断在当前调度周期内是否增加干扰端口指示。或者如果UE发现有指示干扰端口强度小于一定门限,则UE也向基站反馈,由基站决定是否在后续TTI内更换干扰端口或者不再进行当前干扰端口的指示等。其中,上行反馈时序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时序一致。
2)反馈方式二
UE测量所有可能的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如果UE发现在未指示干扰端口强度大于当前指示干扰端口,则UE向基站反馈降低干扰选择门限。基站每收到一次上述反馈,则降低门限的一个颗粒度。或者,如果UE发现有指示干扰端口强度小于一定门限,则UE向基站反馈提升干扰选择门限。基站每收到一次上述反馈,则提高门限的一个颗粒度。可选的,上行反馈可以小于HARQ时延。
应当指出,上述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可以使用INR度量,也可使用干扰端口与服务端口的相关性度量,两者的相关性越小,代表干扰越强。
7、UE根据DCI指示的干扰端口和调制阶数,进行MU联合检测。
例如,UE可以根据指示的干扰端口和调制阶数,估计干扰强度;UE根据干扰强度,决定是进行联合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检测,还是进行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粒度的白化。比如,若干扰强度小于一定门限,则可以只对干扰进行RE级白化,服务端口进行ML联合检测;或者,若干扰强度大于一定门限,则服务端口与干扰端口进行ML联合检测。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提高MU-MIMO下联合信道估计的性能,提升MU联合检测性能, 避免端口估计,调制阶数估计的损失,避免小粒度PRG滤波和QCL信息失配带来的损失,提高MU-MIMO的吞吐量性能。同时可以节省UE端口估计、调制阶数估计的开销,复用多TRP跟踪多QCL源的能力,不增加额外开销。
如表1所示,在4发射4接收(4transmit 4receive,4T4R),1服务端口和1干扰端口,调制阶数为256和16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场景下,目前方案的估调制阶数为10%,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BLER)门限为31.9dB,而本申请方案的通知调制阶数为10%,BLER门限为29.7dB,性能增益为2dB。在8T4R,2服务端口和2干扰端口的场景下,当前方案的1RB滤波为80Mbps,本申请方案的4RB滤波为95Mbps,性能增益为18.7%。在4T4R,1服务端口和1干扰端口的场景下,当前方案干扰端口ETU错配为EPA为36Mbps,在本申请方案干扰端口不错配为44Mbps,性能增益为22.2%。
表1
以上结合图1至图3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下结合图4和图5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400的示意性框图,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该装置可以为软件单元或芯片系统。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或其它分立器件。该装置包括通信单元401,用于与外部进行通信。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处理单元402,用于进行处理。
在一种示例中,上述装置4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步骤。装置400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
例如,通信单元401,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处理单元4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可选的,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的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域符号的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 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包括: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频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通信单元401,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的能力。
可选的,处理单元402,还用于测量其检测到的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通信单元401,还用于:当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或者,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反馈信息;或者,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二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息。
可选的,通信单元401,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该高层信令中包括多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处理单元402,还用于针对每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分别进行长期跟踪,计算且预存每个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所述DCI中包括激活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在上述预存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中,选择激活的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根据所选择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计算频域相关系数和时域相关系数,所述频域相关系数和时频相关系数用于维纳滤波信道估计。在另一种示例中,上述装置4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步骤。装置4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
例如,处理单元402,用于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通信单元401,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包括: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确定第一干扰端口,包括: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调度时隙相同,物理资源块PRB全部或部分相同,且端口不同的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时,计算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根据不同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不同,确定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的服务端口,为所述第一干扰端口。
可选的,通信单元40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 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
可选的,通信单元401,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处理单元4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在后续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是否增加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是否将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替换为所述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
通信单元401,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处理单元4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提高第一干扰端口选择的门限。或者,
通信单元401,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反馈信息,所述第三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大于第二门限;处理单元4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反馈信息,降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选择门限。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单元的功能可以由收发器实现,处理单元的功能可以由处理器实现。收发器可以包括发射器和/或接收器等,分别用于实现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的功能。以下结合图5举例进行说明。
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01。通信装置5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5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502和处理器5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性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501可以和存储器502协同操作,处理器501可以执行存储器502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50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501中。
装置5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503,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通信装置500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为收发器时,收发器可以包括独立的接收器、独立的发射器;也可以集成收发功能的收发器、或者是接口电路。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处理器501、存储器502以及通信接口503之间的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5中以存储器502、处理器501以及通信接口503之间通过通信总线504连接,总线在图5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示意性说明,并不作为限定。所述总线可以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了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等。
在一种示例中,装置5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通信接口503用于执行上文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收发相关操作,处理器501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处理相关操作。
例如,通信接口503,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处理器5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可选的,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的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 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包括: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频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通信接口503,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的能力。
可选的,处理器501,还用于测量其检测到的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通信接口503,还用于:当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或者,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反馈信息;或者,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二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息。
可选的,通信接口503,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该高层信令中包括多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处理器501,还用于针对每个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分别进行长期跟踪,计算且预存每个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所述DCI中包括激活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在上述预存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中,选择激活的干扰端口对应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根据所选择的PDP谱和多普勒功率谱,计算频域相关系数和时域相关系数,所述频域相关系数和时频相关系数用于维纳滤波信道估计。
在另一种示例中,上述装置5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步骤。装置5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
例如,处理器501,用于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通信接口503,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包括: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可选的,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确定第一干扰端口,包括: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调度时隙相同,物理资源块PRB全部或部分相同,且端口不同的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时,计算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根据不同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不同,确定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的服务端口,为所述第一干扰端口。
可选的,通信接口503,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 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
可选的,通信接口503,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处理器5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在后续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是否增加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是否将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替换为所述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
通信接口503,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处理器5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提高第一干扰端口选择的门限。或者,
通信接口503,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反馈信息,所述第三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大于第二门限;处理器5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反馈信息,降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选择门限。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所述装置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当所述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装置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简称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8)

  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的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制图样。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频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制图样。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的能力。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测量其检测到的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或者,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反馈信息;或者,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二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息。
  6.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
    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和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9. 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确定第一干扰端口,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调度时隙相同,物理资源块PRB全部或部分相同,且端口不同的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时,计算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
    根据不同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不同,确定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
    所述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的服务端口,为所述第一干扰端口。
  10. 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
  11. 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在后续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是否增加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是否将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替换为所述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
  12. 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提高第一干扰端口选择的门限。
  13. 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反馈信息,所述第三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大于第二门限;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反馈信息,降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选择门限。
  14.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的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 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消息,包括: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PRG信息和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频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17. 如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信单元,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的能力。
  18. 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处理单元,还用于测量其检测到的所有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
    通信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或者,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反馈信息;或者,当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二门限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息。
  19.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选择第一干扰端口;
    通信单元,用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多用户MU联合检测。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的干扰信息中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准共站QCL关系、第一干扰端口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21. 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高层信令,所述高层信令中包括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QCL关系;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中包括第一干扰端口索引、第一干扰端口调制阶数、第一干扰端口的预编码资源块组PRG信息、第一干扰端口PDSCH的时域符号起始位置和长度、以及频域调度图样。
  22. 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干扰端口中,确定第一干扰端口,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调度时隙相同,物理资源块PRB全部或部分相同,且端口不同的终端设备,所述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时,计算每个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
    根据不同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其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干扰大小不同,确定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
    所述满足条件的潜在配对终端设备对应的服务端口,为所述第一干扰端口。
  23. 如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MU联合检测。
  24. 如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存在干扰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的第二干扰端口;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在后续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是否增加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或者是否将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替换为所述第二干扰端口的干扰信息指示。
  25. 如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门限;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提高第一干扰端口选择的门限。
  26. 如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反馈信息,所述第三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侧检测到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干扰强度大于第二门限;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反馈信息,降低所述第一干扰端口的选择门限。
  27.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以执行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当所述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如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80107171.8A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4581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28676 WO2022099611A1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8104A true CN116458104A (zh) 2023-07-18

Family

ID=8160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7171.8A Pending CN116458104A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8104A (zh)
WO (1) WO20220996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8142506A1 (ja) * 2017-02-01 2019-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基地局、端末および送信方法
KR20230117472A (ko) * 2017-10-02 2023-08-08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Nzp csi-rs를 이용한 mu 간섭 측정을 위한 시그널링
CN110545164B (zh) * 2018-05-28 2022-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中干扰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9611A1 (zh)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6323B2 (en)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using more than one beam pair link
CN108809524B (zh) 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10313073B2 (en)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US10785758B2 (en) Reception of downlink data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in the event of fall-back
US957781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wireless devices
US97065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30077065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eeding back and configuring pilot parameters,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12236966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6091008A1 (zh) 非正交用户设备间干扰处理及信令通知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
US10454560B2 (en) Beam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1727574A (zh) 用于高可靠性的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符
JP2017521925A (ja) 干渉キャンセレーション及び抑制受信機を利用したcsiエンハンスメントのため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CN10488550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测量干扰的方法及其设备
EP3345325B1 (e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for cell coordination
EP2958250A1 (en) Channel estimation with precoding matrix smoothing at the transmitter
WO201516711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estimation
US9615280B2 (en) Calculating and reporting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US20210212071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05792373B (zh) 一种干扰信息指示方法、干扰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13543083A (zh) 一种用于确定旁路资源的方法和设备
CN107302421B (zh) 一种功率配置方法及设备
CN110326351B (zh) 用于在上行链路中提供显式反馈的系统和方法
WO2020034854A1 (zh) 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US10064197B2 (en) Network assiste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US10924168B2 (en) Reference signal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and relate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