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1723A -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1723A
CN116451723A CN202210011443.5A CN202210011443A CN116451723A CN 116451723 A CN116451723 A CN 116451723A CN 202210011443 A CN202210011443 A CN 202210011443A CN 116451723 A CN116451723 A CN 116451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card reader
interface
reader module
trigge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14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华
王亮
徐涛
黄天捷
樊伟
林柏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lorie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lorie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lorie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lorie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144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17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1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1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interrogation of grouped or bundled articles tagged with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6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设备包括第一接口,用于所述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以及读卡器模块,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接,用于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执行所述读卡器模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便捷、高效且低功耗的实现设备间的连接。

Description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用于运动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智能设备的应用场景及方式也越来越广泛。在现有技术中,智能设备往往与外围设备进行配合使用,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进行读取信息、识别及设备与功能绑定的主要方式有:
1)、通过指引或者培训,让用户主动操作应用端手动进行。但此种方法需要额外售前、售后投入;用户主观性非常强容易误操作或者失败操作;用户体验不良。
2)、通过应用软件或者底层应用固件进行匹配与识别。此种方法需要在智能设备端和外围设备端有复杂的产品身份ID等信息管理方案;智能设备无法实现无源设备的信息读取、识别、绑定。
3)、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智能设备实现信息读取、识别及绑定外围设备(电子标签)。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射频识别的触发,现有的触发方式存在着容易误操作、容易读取失败、功耗高、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希望能有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从而提升设备间的连接效率,降低设备连接所需功耗。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设备,包括第一接口,用于所述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以及读卡器模块,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接,用于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执行所述读卡器模块。
优选地,所述触发信号触发执行所述读卡器模块后,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电子标签信息以建立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外围设备的通讯连接。
优选地,所述智能设备还包括第一接口电路,所述第一接口电路根据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的连接,产生所述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包括输入输出检测口,所述输入输出检测口用于检测电信号;所述第一接口电路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接以接收所述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生成所述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包括通讯总线接口,用于通讯总线的连接;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总线连接后,所述通讯总线用于传递通讯数据和/或所述触发信号;所述智能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通讯总线传递所述通讯数据或所述触发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外围设备,包括第二接口,用于所述外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以及电子标签模块,存储电子标签信息,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开启所述智能设备中的读卡器模块。
优选地,所述外围设备还包括第二接口电路,所述第二接口电路根据所述外围设备与所述智能设备的连接,产生所述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口包括通讯总线接口,用于通讯总线的连接;所述外围设备与所述智能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总线连接后,所述通讯总线用于传递通讯数据和/或所述触发信号;所述外围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通讯总线传递所述通讯数据或所述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外围设备还包括连接件,用于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的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智能设备;外围设备,与所述智能设备相连接;以及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根据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的连接,产生触发信号,其中,所述智能设备包括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卡器模块;所述外围设备包括存储所述电子标签信息的电子标签模块;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开启所述读卡器模块。
优选地,所述智能设备包括第一接口,所述外围设备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通过通讯总线连接;所述智能终端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或所述触发信号。
优选地,所述接口电路包括位于所述智能设备上的第一接口电路和位于所述外围设备上的第二接口电路;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外围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总线连接后,所述第一接口电路和所述第二接口电路配合触发,进而得到所述触发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包括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根据所述物理连接得到触发信号;根据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智能设备的读卡器模块;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优选地,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通过通讯总线连接,所述通讯总线传递所述触发信号;在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后,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
优选地,所述读卡器模块包括触发状态和睡眠状态;在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前,所述读卡器模块处于睡眠状态;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智能设备的读卡器模块,使所述读卡器模块处于触发状态;在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后,所述读卡器模块处于睡眠状态,其中,在所述触发状态下,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在所述睡眠状态下,所述读卡器模块不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优选地,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智能设备的接口是否有电信号;在检测到有所述电信号时,生成所述触发信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进行无感识别、信息读取及产品与功能绑定,形成新应用场景的智能终端,所有操作均在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连接、装载动作后,自动有序完成,无需用户判断即绑定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读卡器模块在非工作状态为睡眠状态,降低了系统待机工作功耗;读卡器模块触发开启的方式简便且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读卡器模块的触发开启是在智能设备装载、连接到外围设备后实现的,开启方式简便;进一步地,通讯总线分时复用,依次实现读卡器模块的触发和数据通讯,降低了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通过电子标签信息进行设备间的识别、管理,简化了众多外围设备的管理。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下文中描述了本发明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发明。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在现有技术中,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进行读取信息、识别及设备与功能绑定的主要方式有:
1)、通过指引或者培训,让用户主动操作应用端手动进行。
2)、通过应用软件或者底层应用固件进行匹配与识别。
3)、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智能设备实现信息读取、识别及绑定外围设备(电子标签)。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进行非接触的数据通信技术,可分为读卡器和标签两部分。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产品,主要实现功能:数据通信交互、设备信息读取及识别、设备绑定等等。
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广泛用于智能穿戴、智能运动等智能设备领域,实现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智能、非智能等)的信息读取及识别、设备及功能绑定。但是由于RFID读卡器模块往往功耗非常大,智能设备的小容量电池不支持其常态处于工作状态,需要其使用时才开启。目前,RFID读卡器常用的开启方案及其不足如下:
手动工作方案:在非工作状态下,RFID模块处于睡眠状态;大多数产品是在使用时让用户手动在应用端控制开启的,用户体验不佳,也容易误操作。
周期工作方案:在非工作状态下,RFID模块处于定时唤醒及扫描模式,增加了系统整体的待机功耗;而且使用RFID读卡器功能时,需要等待唤醒和扫描窗口,也容易读取失败,功能体验不佳;
传感器/开关触发方案:使用其他触发传感器或机械结构开关方案实现RFID触发开启,会增加技术方案实现成本,增加结构实现复杂度和结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设备100包括第一接口110和读卡器模块120。
具体地讲,第一接口110用于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
读卡器模块120用于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其中,读卡器模块120与第一接口110相连接以接收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用于开启读卡器模块120。
在可选实施例中,智能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接口电路。第一接口电路根据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的连接,产生触发信号。可选地,第一接口110包括输入输出检测口,输入输出检测口用于检测电信号。第一接口电路与第一接口110相连接以接收电信号,并根据电信号生成触发信号。其中,电信号包括选自电平、电压、电流、脉冲等可被检测的信号。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包括通讯总线接口,通讯总线接口用于通讯总线的连接。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通过通讯总线连接后,通讯总线用于传递通信数据和/或触发信号。智能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或触发信号。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围设备200包括第二接口210和电子标签模块220。
具体地讲,第二接口210用于外围设备200与智能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
电子标签模块220存储电子标签信息。其中,智能设备与第二接口210相连接以接收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用于开启智能设备中的读卡器模块。
在可选实施例中,外围设备200还包括第二接口电路。第二接口电路根据外围设备200与智能设备的连接,产生触发信号。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接口210包括通讯总线接口,用于通讯总线的连接。外围设备200与智能设备通过通讯总线连接后,通讯总线用于传递通讯数据和/或触发信号。外围设备200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或触发信号。
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外围设备200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用于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固定连接。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包括智能设备100、外围设备200和接口电路300。其中,智能设备100包括读卡器模块120;外围设备200包括电子标签模块220。
具体地讲,外围设备200与智能设备100相连接。
接口电路300根据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200的连接,产生触发信号。其中,智能设备100包括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卡器模块120;外围设备200包括存储电子标签信息的电子标签模块220。触发信号用于开启读卡器模块120。
在可选实施例中,智能设备100包括第一接口110;外围设备200包括第二接口210。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210通过通讯总线连接。智能终端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或触发信号。
在可选实施例中,接口电路300包括位于智能设备100上的第一接口电路和位于外围设备200上的第二接口电路。智能设备100和外围设备200通过通讯总线连接后,第一接口电路和第二接口电路配合触发,进而得到触发信号。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200通过RFID技术自动进行信息读取、无感识别、设备及产品功能绑定等工作,形成了新场景下的智能硬件应用方案。即在智能设备100连接、装载到外围设备200后,读卡器模块120开启并读取电子标签信息;智能设备100识别及绑定外围设备200与需应用的功能。智能设备100与有/无源外围设备200组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的智能硬件,如与传统哑铃组合(无源),即可形成智能哑铃应用场景。各种场景及全过程均不需用户判断及绑定操作,提高产品体验感。电子标签管理外围设备信息的方式,也简化了众多外设信息管理方案。同时,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利用通信总线设计分时复用接口电路,依次实现读卡器模块120触发和数据通讯功能,让读卡器模块120在非工作状态下处于睡眠状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不产生额外结构实现需求,不需要其他传感器技术支持,以较低成本、简便的方式实现了读卡器模块的触发功能,大大降低了系统待机工作功耗。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中,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
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例如通过通讯总线,连接智能设备的第一接口和外围设备的第二接口。
在步骤S102中,根据物理连接得到触发信号;
根据物理连接,即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连接,得到触发信号。可选地,检测智能设备的(第一)接口是否有电信号;在检测到有电信号时,生成触发信号。
在步骤S103中,根据触发信号开启智能设备的读卡器模块;
根据触发信号开启(唤醒)智能设备中的读卡器模块。
在步骤S104中,读卡器模块读取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触发信号开启读卡器模块后,读卡器模块读取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可选地,读卡器模块包括触发状态和睡眠状态。在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前,读卡器模块处于睡眠状态;触发信号开启智能设备的读卡器模块,使读卡器模块处于触发状态;在读卡器模块读取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后,读卡器模块处于睡眠状态。其中,在触发状态下,读卡器模块读取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在睡眠状态下,读卡器模块不读取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在可选实施例中,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通过通讯总线连接,通讯总线传递触发信号;在读卡器模块读取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后,识别方法还包括通过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结合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包括智能设备100和外围设备200。外围设备为有源设备。其中,智能设备100包括第一接口110和读卡器模块120等。外围设备200包括第二接口210和电子标签模块220等。
在步骤S201中,将智能设备通讯总线端口设置为IO(In/Out,输入输出)检测口;
智能设备100在装载/连接到外围设备200之前,读卡器模块120处于低功耗睡眠状态。智能设备控制器将其数据通讯总线接口对应的IO口设置为IO检测口,可检测:电平、电压、电流、脉冲等可被检测的信号。
在步骤S202中,判断是否装载智能设备;
判断外围设备200上是否装载智能设备100,在外围设备200上装载智能设备后,执行步骤S203,否者继续执行步骤S202。
在步骤S203中,连接两端通讯接口,触发接口电路;
智能设备100装载/连接到外围设备200后,两端的通讯接口连接(即连接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210),总线上两端的接口电路配合触发,并输出给智能设备100的通讯总线IO口一个电平、电压、电流、脉冲等可被检测的信号,即触发接口电路。
在步骤S204中,检测通讯总线IO信号变化;
检测通讯总线IO信号变化。在智能设备控制器检测到IO口的信号发生变化后,触发相关的软件服务或控制程序。
在步骤S205中,开启读卡器模块,读取电子标签模块;
智能设备控制器进入触发事件,指令或者硬件开启读卡器模块120。指令让读卡器模块120读取连接的外围设备200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并传回智能设备控制器。电子标签信息存储在电子标签模块220中,电子标签信息可以包括外围设备200的身份信息、参数、规格型号、出厂日期等一切可数字化的信息。
在步骤S206中,智能设备识别及绑定设备、关闭读卡器模块,调取服务程序;
智能设备控制器处理、识别读卡器模块120读回来的信息,进而识别当前连接的外围设备200的身份信息,以及该设备及应用功能的绑定等。控制器调用智能设备控制器内部与外围设备200相应的应用服务程序。如此,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200形成了新场景下的智能硬件应用。同时,智能设备控制器控制读卡器模块120进入睡眠状态,以降低读卡器模块120的功耗。
在步骤S207中,恢复通讯端口通讯功能,与设备握手通讯;
智能设备控制器恢复通讯总线端口设置,数据总线通讯功能恢复,并与有源外围设备进行通讯握手,以及工作时的两端数据交互。有线通讯总线在两者组合应用时保持工作状态,为两端提供高实时性、高带宽、低功耗、稳定的数据通讯通道。
在步骤S208中,判断是否卸载智能设备;
判断是否卸载智能设备100。智能设备100与有源外围设备组合工作结束后,并要取出智能设备时,智能设备将会离开有源外围设备的装载位或者连接点。判断卸载智能设备100后,执行步骤S209,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208。
在步骤S209中,断开两端通讯接口,中断通讯总线。
智能设备100与有源外围设备分离后,智能设备控制器会检测到通讯总线的数据通讯发生中断,从而判断此刻智能设备100与外围设备200已发生分离。可选地,智能设备100与有源外围设备发生分离后,智能设备控制器将会对通讯总线接口对应的IO设置成IO检测口,即跳回步骤S201。
上述图5和图6对应的实施例描述的例如是有源外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连接。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有源外围设备为跳舞毯,跳舞毯上设置有电子标签信息。当跳舞毯通过第一接口与本发明所述智能设备连接后,跳舞毯内部的电路触发接口电路从而产生触发信号,触发信号触发执行智能终端上的读卡器模块。读卡器模块读取跳舞毯中的电子标签信息,从而实现智能设备与跳舞毯的无感识别、信息读取及产品与功能绑定等,智能设备与跳舞毯结合应用于具有趣味性的健身场景。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的方法流程图。结合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终端包括智能设备100和外围设备200。外围设备为无源设备。其中,智能设备100包括第一接口110和读卡器模块120等。外围设备200包括第二接口210和电子标签模块220等。
在步骤S301中,将智能设备通讯总线端口设置为IO(In/Out,输入输出)检测口;
在步骤S302中,判断是否装载智能设备;
在步骤S303中,连接两端通讯接口,触发接口电路;
在步骤S304中,检测通讯总线IO信号变化;
在步骤S305中,开启读卡器模块,读取电子标签模块;
在步骤S306中,智能设备识别及绑定设备、关闭读卡器模块,调取服务程序;
关于上述步骤S301至步骤S306的详细描述可参照步骤S201至步骤S206的描述。
在步骤S307中,判断是否卸载智能设备;
判断是否卸载智能设备100。智能设备控制器使通讯总线端口继续保持IO检测口的功能,以判断智能设备与无源外围设备是否分离。两者组合工作时,智能设备的通讯总线IO口的信号可保持在装载或者连接时的状态,也可是其他状态。(电子标签的信息可明示当前的是无源外围设备)。
在步骤S308中,断开两端通讯接口,中断通讯总线。
智能设备100与无源外围设备组合工作结束后,并要取出智能设备时,智能设备将会离开无源外围设备的装载位或者连接点。此时,通讯总线接口断开连接,两端的接口电路会触发,产生新的电平、电压、电流、脉冲等可检测的信号。可选地,智能设备控制器判断两端分离后,对通讯总线接口对应的IO设置成IO检测口,即跳回步骤S201。
上述图7和图8对应的实施例描述的例如是无源外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连接。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无源外围设备为传统的哑铃。哑铃上设置有电子标签信息。当哑铃通过第一接口与本发明所述的智能设备连接后,哑铃触发接口电路从而产生触发信号,触发信号触发执行智能终端上的读卡器模块。读卡器模块读取哑铃中的电子标签信息,从而实现智能设备与哑铃的无感识别、信息读取及产品与功能绑定等,智能设备与哑铃结合应用于具有趣味性的健身场景。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上文所述,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智能设备,其特征在在于,包括:
第一接口,用于所述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以及
读卡器模块,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接,用于读取电子标签信息,
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执行所述读卡器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信号触发执行所述读卡器模块后,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电子标签信息以建立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外围设备的通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还包括:
第一接口电路,所述第一接口电路根据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的连接,产生所述触发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包括输入输出检测口,所述输入输出检测口用于检测电信号;
所述第一接口电路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接以接收所述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生成所述触发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包括通讯总线接口,用于通讯总线的连接;
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总线连接后,所述通讯总线用于传递通讯数据和/或所述触发信号;
所述智能设备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通讯总线传递所述通讯数据或所述触发信号。
6.一种外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口,用于所述外围设备与智能设备的连接以及触发信号的生成;以及
电子标签模块,存储电子标签信息,
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开启所述智能设备中的读卡器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口电路,所述第二接口电路根据所述外围设备与所述智能设备的连接,产生所述触发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包括通讯总线接口,用于通讯总线的连接;
所述外围设备与所述智能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总线连接后,所述通讯总线用于传递通讯数据和/或所述触发信号;
所述外围设备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通讯总线传递所述通讯数据或所述触发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设备还包括:
连接件,用于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的固定连接。
10.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智能设备;
外围设备,与所述智能设备相连接;以及
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根据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的连接,产生触发信号,
其中,所述智能设备包括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卡器模块;所述外围设备包括存储所述电子标签信息的电子标签模块;
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开启所述读卡器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包括第一接口,所述外围设备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通过通讯总线连接;
所述智能终端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或所述触发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电路包括位于所述智能设备上的第一接口电路和位于所述外围设备上的第二接口电路;
所述智能设备和所述外围设备通过所述通讯总线连接后,所述第一接口电路和所述第二接口电路配合触发,进而得到所述触发信号。
13.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
根据所述物理连接得到触发信号;
根据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智能设备的读卡器模块;
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外围设备通过通讯总线连接,所述通讯总线传递所述触发信号;
在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后,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通讯总线传递通讯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卡器模块包括触发状态和睡眠状态;
在建立智能设备与外围设备的物理连接前,所述读卡器模块处于睡眠状态;
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智能设备的读卡器模块,使所述读卡器模块处于触发状态;
在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后,所述读卡器模块处于睡眠状态,
其中,在所述触发状态下,所述读卡器模块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在所述睡眠状态下,所述读卡器模块不读取所述外围设备中的电子信息标签。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智能设备的接口是否有电信号;
在检测到有所述电信号时,生成所述触发信号。
CN202210011443.5A 2022-01-06 2022-01-06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64517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1443.5A CN116451723A (zh) 2022-01-06 2022-01-06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1443.5A CN116451723A (zh) 2022-01-06 2022-01-06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1723A true CN116451723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1443.5A Pending CN116451723A (zh) 2022-01-06 2022-01-06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172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9029A (zh) 一种屏幕控制方法及装置
US9230427B2 (en) Apparatus for low pow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7223299A (zh) 基于微能量采集的混合供电方法、装置及微能量供电器
CN205063572U (zh) 节能电子锁
CN110310391B (zh) 触摸唤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0520681C (zh) 电脑及其功能控制方法以及具有睡眠/唤醒功能的设备
CN110515462A (zh)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应用的控制方法、装置
CN111103963A (zh) 指纹模块启动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2616178A (zh) 一种能耗管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4256444U (zh) 一种适用于体感或声音控制的超低功耗无线智能控制系统
EP3404585B1 (en) Method for keeping working state of smart card entering field again, and smart card
CN116451723A (zh)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687711B (zh) 一种终端的唤醒电路及唤醒方法
CN113660149B (zh) 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108196B (zh) 一种唤醒设备、唤醒系统、唤醒方法及装置
CN104822017A (zh) 拍照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923593B (zh) 指纹模组、指纹识别系统、控制方法及智能锁
CN111652008A (zh) Rfid读卡设备、系统、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3359499A (zh) 用于控制家电设备的方法、装置、家电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208092835U (zh) 金融自助设备
CN113258961A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接收器及发射器
CN111443823B (zh)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216083752U (zh) 指纹识别模组、智能设备和车辆
EP1649712A1 (en) Circuit for a data carrier, which circuit can be switched from an energy-saving processing mode to a normal-consumption processing mode
CN110631229B (zh) 空调器及其线控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