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49423A -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49423A
CN116449423A CN202310315919.9A CN202310315919A CN116449423A CN 116449423 A CN116449423 A CN 116449423A CN 202310315919 A CN202310315919 A CN 202310315919A CN 116449423 A CN116449423 A CN 116449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body
data
distribution
interlayer
single s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59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菁
刘钰铭
鲍磊
陈齐
宋文强
梁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23103159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494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49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494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本发明建立一种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模式,使其受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等多种数据的约束,并采用多重约束手段,能有效地表达出储层及不同类型夹层的形态及规模,其构型模式分析结果连续性好,与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储层地质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国内油气资源中,辫状河储集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产能贡献很大。但由于辫状河横向摆动频繁、纵向多期叠加导致辫状河单砂体内发育多种类型的夹层,不同类型隔夹层的形态、规模差异大,空间分布复杂,造成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严重降低注水波及系数,形成了大量的剩余油,而国内油田大多进入高含水阶段,如何挖潜、开发剩余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开展辫状河单砂体构型研究至关重要。
在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方面,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通过密井网分析或者在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多种建模方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在辫状河储层构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力度不够,所得到的辫状河心滩与夹层连续性较差、形态混乱,与野外露头及现代沉积观察到的规律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现有技术一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应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对辫状河单砂体和内部夹层进行模拟,其主要步骤为:首先,在单井上识别划分出夹层类型,将其粗化至网格中,以此作为辫状河储层夹层模拟的硬数据;然后,选择目标几何形态(如椭圆形)及背景相,以单井钻遇不同种类夹层比例确定平面夹层分布百分比,以地质模式为约束条件,确定不同种类夹层规模参数;最后,采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建立辫状河砂体夹层模型。但该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主要是针对河流相储层的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对河流相储集体进行建模,其模拟结果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形态与连续性,但是其最严重的缺点是主观意识太强,所建立模型的形态与规模参数几乎完全受控于建模者的主观意识,建模者的经验丰富程度以及地质知识背景水平对模拟结果影响巨大,无法体现出随机建模的客观性,在井点数据及相关背景资料较少时应用该方法所模拟的结果效果较差,与实际形态相差甚远。
现有技术二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应用研究区密井网对辫状河储层及夹层进行模拟,其主要步骤为:首先,构建地层对比格架,以此作为识别辫状河单砂体与内部夹层的基础;然后,在单井解释的基础之上,将多口近距离井构成井网,多条剖面观察同一单砂体或夹层特征,最后,根据多条剖面判断单砂体或夹层的分布范围。但缺点在于:其能够高度整合测井、地质趋势等信息,但是模拟出的辫状河单砂体与夹层形态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通过至少两条剖面才能观察到一个单砂体和夹层的分布及形态,工作量极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单砂体构型模式,使得其分析结果连续性好,与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
本发明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包括:
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包括:
选择对辫状河砂体响应最好的地震属性;
根据测井资料解释心滩的发育位置;
统计井上砂体发育厚度与所述地震属性之间的数值关系;
将所述数值关系扩展到无井区域,由地震属性计算出所述发育位置的平面上每一点的砂体发育厚度,判断砂体分布位置和大小,作为地震属性平面所显示的砂体规模及范围;
将所述砂体规模及范围与所述研究区数据、所述露头数据和所述现代沉积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即为研究区内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包括:
利用直井测井资料对地震切片高振幅区域进行砂体位置判断,以确定砂体的垂向位置,即反映出砂体分布层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
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包括:
利用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结合地层格架和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位置,或,
利用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和总有机质含量,结合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边界,
基于所述单砂体的位置或所述单砂体的边界,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
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对同心滩内多口井或水平井多个点位近似深度的非砂质薄层,利用所述测井曲线特征,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的单个夹层;
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不同类型夹层和所述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以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所述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
若井距小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连井剖面的方式对比多口井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若井距大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水平井井轨的岩性组合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装置,包括:
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砂体分布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组合分布关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组合分布关系。本发明建立一种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模式,使得预测的辫状河单砂体与内部夹层分布能够受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等多种数据的约束,并采用多重约束手段,能够有效地利用水平井资料表达出储层及不同类型夹层的形态及规模,其构型模式分析结果连续性好,与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且精度高,有利于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现代沉积(现代河流数据)的图示;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研究区数据的图示;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中对盒1、2、3段的定义图示;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直井测井资料确定该处地震高振幅所反映的砂体分布层位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JPH-399DY井测井曲线特征示意图,图5b为地震切片振幅强度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平井的地震反演与测井轨迹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征心滩内部夹层规模的图示;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征辫状河单砂体构型模式的图示;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21: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模块;22:砂体分布位置确定模块;23: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中用到本技术领域的缩略语和关键术语的详解如下:
辫状河储集体:辫状河为河流的一种类型,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由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故又称为“游荡性河”。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辫状河主要沉积中粗砂岩、细砂岩及少量的泛滥平原泥岩、粉砂岩,而后被后期沉积掩埋,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部分颗粒间孔隙被泥、岩石碎屑等充填,部分孔隙得以保留,形成储集空间,具备一定的储集能力,当油气运移到未被充填的孔隙中时,整个辫状河被称为辫状河储集体。
辫状河心滩:心滩是河中间的砂坝,是一个较笼统的描述,可以说河流里的单砂体与一个心滩对等。
辫状河夹层:指发育于辫状河心滩中的泥质沉积物,是由于辫状河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和横向上来回摆动、不同期次河道冲刷充填叠置所形成的,同时在单期河道内部也发育落淤层等泥质沉积。其非渗透性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辫状河夹层主要可以分为泛滥夹层,废弃河道夹层、落淤夹层。
油藏:地下储集油气的特定地质区域,油气储存在地下岩石(常见的如砂岩)的孔隙中。通过钻井来抽出油藏中的油气,一个油藏可以钻很多口井。钻完井后,常会将物理仪器下放到井内来获取油藏中的物理特征,比如电阻率、波速等,这以过程叫做测井;然后将测井数据解释成地质参数,如岩性、孔隙度等。
露头:发育于地表的岩石剖面,同一层岩石可从地下延伸到地表,因而通过观测露头来了解该层岩石地下的情况。在本发明的知识背景中,同一层的部分夹层会出露到地表,而在地下部分的夹层控制着剩余油气的分布。
三维地质建模(模拟):利用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在计算机上构建地质体各种属性三维定量模型,比如岩性模型、孔隙度模型。建模过程是一个整合井筒、地震和其它数据对地下地质属性(如岩性)进行预测的过程。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求解)的过程,广义的地震反演包含了地震处理解释的整个内容。
水平井:最大井斜角达到或接近90°(一般不小于86°),并在目的层中维持一定长度的水平井段的特殊井。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井斜角可以超过90°。一般来说,水平井适用于薄的油气层或裂缝性油气藏,目的在于增大油气层的裸露面积。
B靶点:水平井分为两段,由竖直段和水平段组成,B靶点为水平段部分。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包括:
步骤S1: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步骤S2: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步骤S3: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本实施例以中国西部某气田为例,该油田主力储层为辫状河心滩沉积,其中废弃河道型、泛滥型及落淤型夹层发育,利用上述步骤开展了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工作。
本实施例中,步骤S1具体包括:
步骤S101:选择对辫状河砂体响应最好的地震属性;
步骤S102:根据测井资料解释心滩的发育位置;
步骤S103:统计井上砂体发育厚度与地震属性之间的数值关系;
步骤S104:将数值关系扩展到无井区域,由地震属性计算出发育位置的平面上每一点的砂体发育厚度,判断砂体分布位置和大小,作为地震属性平面所显示的砂体规模及范围;
步骤S105:将砂体规模及范围与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即为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
具体地,一般来讲,依据相似地区的野外露头数据及现代辫状河实地勘测数据,统计心滩(单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参数及规模参数相关关系,以此作为辫状河单砂体规模预测标准,但该预测标准是以各自沉积时期的特征所融合产生的一定规律,对于某一特定地区、特定时间的应用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因此需要与研究区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即先根据地震属性(地震振幅属性)确定单砂体规模参数(砂体规模及范围),再以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为约束条件,与其相结合明确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其中,现代沉积如图2所示(具体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心滩规模测量的现代河流数据),研究区数据如图3所示(具体为研究区内心滩地震属性心滩尺度),其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具体为辫状河单一期次心滩长宽关系,如下式所示:
盒1段:
心滩长度Y=11.666(心滩宽度W)0.7032
心滩宽度W=176.36(心滩厚度H)0.408
盒2+3段:
心滩长度Y=12.538(心滩宽度W)0.7067
心滩宽度W=192.2(心滩厚度H)0.3677
其中,盒1、2、3段的定义为“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对应的某一地震切片的垂向位置表达”,具体如图4所示。因此,由露头数据、现代沉积以及地质模式结合研究区数据确定研究区内单砂体规模参数及规模参数相关关系,即辫状河沉积模式。因其利用的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皆为常用数据,本发明适用性广、操作简便高效。
本实施例中,步骤S2具体包括:
利用直井测井资料对地震切片高振幅区域进行砂体位置判断,以确定砂体的垂向位置,即反映出砂体分布层位。
具体地,地震资料由于其分辨率较低的特点,单一地震反射同相轴往往反映了多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单一期次的沉积难以利用地震资料对其进行约束,所以利用直井测井资料对地震切片高振幅区域判断砂体位置,在地震基础上进行二次限制约束,以确定砂体的垂向位置。因此,利用水平井的导眼井测井曲线特征(图5a)对地震切片振幅强度区域(图5b)判断,以确定该处地震高振幅所反映的砂体分布层位为H3-1-1和H3-1-2,如图5a所示。
本实施例中,步骤S3具体包括:
步骤S301: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进一步地,步骤S301具体包括:
步骤S3011:利用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结合地层格架和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位置,或,
步骤S3012:利用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和总有机质含量,结合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边界,
步骤S3013:基于单砂体的位置或单砂体的边界,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具体地,基于河流相砂体的分布,中粗砂岩常分布于心滩内部,而细粉砂岩常分布于河道,泥质常分布于多期河道间,或以隔夹层的形式分布于河道及心滩内部。水平井在进入B靶点后会沿大角度近平行穿过目标砂体,结合地层格架和内辫状河沉积模式,通过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就可以判断单砂体所处的位置。但是考虑到河流砂体的分布模式复杂,单砂体可能呈紧密堆叠的形态,没有清晰的单砂体边界。此时可以通过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总有机质含量等常用手段来判断单砂体的边界。本实施例中利用水平井的地震反演与测井轨迹,如图6所示,通过岩心和全烃响应可以看到,该处全烃呈双峰,中间有泥岩(标③虚线框处)隔开,应为一前一后两个心滩,后面(标②虚线框处)的心滩含气性较好,前面(标①虚线框处)的心滩含气性稍差。
步骤S302:利用水平井资料,于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和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
进一步地,步骤S302具体包括:
步骤S3021: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对同心滩内多口井或水平井多个点位近似深度的非砂质薄层,利用测井曲线特征,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的单个夹层;
步骤S3022: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步骤S3023:基于不同类型夹层和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于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和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以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具体地,对于隔夹层形式的砂体,其隔层由于厚度较大、分布范围广,一般通过直井资料即可判别其分布范围,在此不再赘述。而夹层由于厚度薄,分布区域十分受限,种类繁多等原因而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识别其中规模与分布模式,利用水平井资料便可以有效解决。因同一时期所形成的沉积物在其大小、厚度、分布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测井曲线上就可以体现出一定的相似形态,如果在近似的深度,不同位置发现多个岩性相同,测井组合特征相似的沉积,则可以判断两者在成因上具有相似性,为同一沉积体。即,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对同心滩内多口井或水平井多个点位近似深度的非砂质薄层,利用水平井资料的测井曲线特征,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的单个夹层;然后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再基于不同类型夹层和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于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和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以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本实施例中,通过水平井井轨(竖直段+水平段)的岩性组合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约束,确定心滩内部夹层规模,如图7所示,从而进一步确定单砂体构型模式,如图8所示,其构型模式基于绘图软件coredraw实现。因此,以地质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区内的相关信息分析研究心滩与夹层的分布关系,获得适用于研究区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以用于分析研究区的单砂体分布特征。
本实施例中,步骤S3022具体包括:
若井距小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连井剖面的方式对比多口井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若井距大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水平井井轨的岩性组合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具体地,在密井网区,若井距小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可以通过连井剖面的方式对比多口井的测井响应特征,从而探究夹层的空间分布;若井距大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也可通过水平井井轨的岩性组合来研究分析,由于井轨在岩层中有所摆动而幅度相对较小,较易钻遇同一夹层,可以利用多次钻遇之间的井距、垂深等数据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通过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组合分布关系,以用于分析研究区的单砂体分布特征。本发明通过建立一种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模式,使得预测的辫状河单砂体与内部夹层分布能够受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等多种数据的约束,并采用多重约束手段,能够有效地利用水平井资料表达出储层及不同类型夹层的形态及规模,其构型模式分析结果连续性好,与实际形态相符且工作量相对较小,且精度高,有利于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基于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思路,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装置,包括:
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模块21,用于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砂体分布位置确定模块22,用于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模块23,用于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组合分布关系。
进一步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模块21具体包括:地震属性选择单元,用于选择对辫状河砂体响应最好的地震属性;测井资料解释单元,用于根据测井资料解释心滩的发育位置;统计单元,用于统计井上砂体发育厚度与地震属性之间的数值关系;砂体发育厚度计算单元,用于将数值关系扩展到无井区域,由地震属性计算出发育位置的平面上每一点的砂体发育厚度;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砂体分布位置和大小,作为地震属性平面所显示的砂体规模及范围;单砂体发育规律确定单元,用于将砂体规模及范围与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即为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
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模块23具体包括:单砂体分布规模确定单元,用于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单元,用于利用水平井资料,于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和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
单砂体分布规模确定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判断子单元,用于利用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结合地层格架和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位置;第二判断子单元,用于利用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和总有机质含量,结合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边界;分布规模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单砂体的位置或单砂体的边界,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判断子单元,用于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对同心滩内多口井或水平井多个点位近似深度的非砂质薄层,利用测井曲线特征,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的单个夹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子单元,用于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内部夹层规模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不同类型夹层和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于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构型模式建立子单元,用于基于单砂体分布规模和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以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上述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各模块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器件,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器件中;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实施例三
参照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processor)3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320、存储器(memory)330和通信总线340,其中,处理器310,通信接口320,存储器330通过通信总线3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310可以调用存储器330中的逻辑指令,处理器31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
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3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可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
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
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基于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包括:
选择对辫状河砂体响应最好的地震属性;
根据测井资料解释心滩的发育位置;
统计井上砂体发育厚度与所述地震属性之间的数值关系;
将所述数值关系扩展到无井区域,由地震属性计算出所述发育位置的平面上每一点的砂体发育厚度,判断砂体分布位置和大小,作为地震属性平面所显示的砂体规模及范围;
将所述砂体规模及范围与所述研究区数据、所述露头数据和所述现代沉积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单砂体发育规律,即为研究区内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包括:
利用直井测井资料对地震切片高振幅区域进行砂体位置判断,以确定砂体的垂向位置,即反映出砂体分布层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
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包括:
利用水平井的砂体钻遇情况,结合地层格架和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位置,或,
利用地震反演、电阻率、全烃和总有机质含量,结合所述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判断单砂体的边界,
基于所述单砂体的位置或所述单砂体的边界,确定单砂体分布规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水平井资料,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包括:
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对同心滩内多口井或水平井多个点位近似深度的非砂质薄层,利用所述测井曲线特征,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的单个夹层;
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不同类型夹层和所述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处确定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基于所述单砂体分布规模和所述单砂体内部夹层规模建立所述单砂体构型模式,以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大小及组合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井距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关系,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
若井距小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连井剖面的方式对比多口井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若井距大于单一类型的夹层的长度,利用水平井井轨的岩性组合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8.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辫状河沉积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利用研究区数据、露头数据和现代沉积作为约束条件,确定研究区内辫状河沉积模式,其中,所述研究区数据包括:单井解释、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
砂体分布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利用单井解释,确定砂体分布位置;
单砂体构型模式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砂体分布位置,利用水平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所述辫状河沉积模式,建立单砂体构型模式,用于表征单砂体与夹层的组合分布关系。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
CN202310315919.9A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4494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5919.9A CN116449423A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5919.9A CN116449423A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49423A true CN116449423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9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5919.9A Pending CN116449423A (zh) 2023-03-28 2023-03-28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494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7965A (zh) * 2023-12-27 2024-02-27 成都理工大学 基于地震属性与水平井轨迹分析的河道砂体内幕结构解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7965A (zh) * 2023-12-27 2024-02-27 成都理工大学 基于地震属性与水平井轨迹分析的河道砂体内幕结构解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213483A1 (en) Resource density screening tool
Hosseini et al.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Shurijeh-B reservoir of Khangiran gas field in Iran
Alpak et al. Simplified modeling of turbidite channel reservoirs
AlRassas et al. CO2 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 under geological uncertainty using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rocks in Shahejie Formation, block Nv32, China
Kamali et al. 3D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a carbonate reservoir, SW Iran
Gao et al. Effect of density, trace length, aperture, and direction angle on permeability performance of fracture networks
CN116449423A (zh) 一种辫状河单砂体构型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Trippetta et al. Carbonate-ramp reservoirs modelling best solutions: Insights from a dense shallow well database in Central Italy
Suarez et al. Fracturing-to-Production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Completion Optimization in the Vaca Muerta Shale
Yanshu et al.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deep-water turbidity channel in Plutonio oilfield, Angola: From training image generation, optimization to multi-point geostatistical modelling
CN113970785A (zh) 暗河裂缝发育预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Peake et al. Tengiz Reservoir Uncertainty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Peter et al. Capturing channelized reservoir connectivity uncertainty with amalgamation curves
Anna et al. Integrated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s based on seismic, logging, and geological data: Taking Dongying Formation Member 1 oil reservoir of No. 1 structure, Nanpu Sag as an example
CN111236934B (zh) 水淹级别确定方法和装置
Gorbovskaia Probabilistic Geological Uncertainties Assessment: Lessons Learned
Dehghani et al.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reservoir studies and techniques to estimate oil volumes and recovery—Tengiz Field, Republic of Kazakhstan
Zhang et 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of fault-controlled karst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Shunbei 5 fault zone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Becerra et al. Petroleum reservoir uncertainty mitig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with production history matching
Gharbi Integrated reservoir simulation studies to optimize recovery from a carbonate reservoir
Cui et al. Integrated workflow of geological modell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and forecast of unconventional tight oil reservoirs
Li et al. Uncertainty evalu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reservoir Lithofacies propor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ew wells
Xinghe et al. Constraining method of stochastic modeling for fluvial petroleum reservoir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al facies using wells and seismic data
RU2206911C2 (ru) Способ поиска, разведк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создания модели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я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емых
CN111815769B (zh) 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的建模方法、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