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40336A -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40336A
CN116440336A CN202310230937.7A CN202310230937A CN116440336A CN 116440336 A CN116440336 A CN 116440336A CN 202310230937 A CN202310230937 A CN 202310230937A CN 116440336 A CN116440336 A CN 116440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seat
seat
strip
extrus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309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博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u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u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2309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403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40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403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3Tube strippers, i.e. for clea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er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包含有用于对引流管进行托接的托座(92)、用于对引流管进行挤压的膨胀按压装置(91)、设置在托座(92)和膨胀按压装置(91)上的分离架座装置,通过分离架座装置,实现了对托座(92)和膨胀按压装置(91)进行分开支撑,通过托座(92),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单面定位支撑,通过膨胀按压装置(91),实现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实现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解决了对还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挤压的方式来保持通畅、因用力不均匀,较高频次的挤压导致操作人员手指的酸痛、疲劳、挤压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挤压不及时导致管路堵塞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畅装置和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为了防止血凝块堵塞管道影响引流,因此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装置,在现有的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中,还没有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还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挤压的方式来保持通畅,因用力不均匀,较高频次的挤压导致操作人员手指的酸痛、疲劳,挤压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挤压不及时导致管路堵塞,影响了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本发明通过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技术特征,对对还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挤压的方式来保持通畅、因用力不均匀,较高频次的挤压导致操作人员手指的酸痛、疲劳、挤压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挤压不及时导致管路堵塞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基于申请人于2022年11月20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的应用。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因此提高了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包含有用于对引流管进行托接的托座、用于对引流管进行挤压的膨胀按压装置、设置在托座和膨胀按压装置上的分离架座装置。
由于设计了托座、膨胀按压装置和分离架座装置,通过分离架座装置,实现了对托座和膨胀按压装置进行分开支撑,通过托座,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单面定位支撑,通过膨胀按压装置,实现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实现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解决了对还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挤压的方式来保持通畅、因用力不均匀,较高频次的挤压导致操作人员手指的酸痛、疲劳、挤压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挤压不及时导致管路堵塞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方式把托座、膨胀按压装置和分离架座装置相互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的方式把膨胀按压装置与托座和分离架座装置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分离架座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条座、第二条座、贯串螺栓、内螺母和外螺母。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缓冲气动力的挤压处理,保证了引流管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中。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分离架座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和扭力簧。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分离架座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涨移装置和挤压滚珠。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设计了,在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之间分别设置有贯串螺栓,在贯串螺栓与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之间分别设置有内螺母和外螺母并且在第一条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挤压板、涨移装置、挤压滚珠和膨胀按压装置,在第二条座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挤压板、涨移装置、挤压滚珠和托座并且在第一挤压板和第一条座之间、第二挤压板与第二条座之间分别设置有扭力簧,第一挤压板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相对应分布并且膨胀按压装置设置为与托座相对应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一条座、第二条座、贯串螺栓、内螺母、外螺母、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扭力簧、涨移装置、挤压滚珠、膨胀按压装置和托座,组成了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发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设计了,膨胀按压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座部、第二气囊部、杆头部、第二充气阀门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并且在座部的内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二容纳孔体,第二容纳孔体设置为与第二气囊部容纳式联接并且第二气囊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杆头部的内端头联接,第二气囊部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容纳孔体的底壁联接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分别设置为通过气管与第二气囊部连通式联接,第二充气阀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气管与高压气体源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的壳体和第二放气阀门部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座部联接,座部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条座联接并且杆头部设置为与托座相对应分布,座部设置为块状体并且第二气囊部设置为柱形囊状体,杆头部设置为橡胶柱状体并且第二容纳孔体设置为盲孔体,第二充气阀门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分别设置为电动阀门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的控制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PLC控制器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气动作用力下对引流管进行点按压处理,防止了发生引流管出现断流现象。
本发明设计了,托座设置为内侧面部具有凹槽体的块状体并且托座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条座联接,托座的凹槽体设置为与膨胀按压装置相对应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段进行凹槽体容纳固定。
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分别设置为包含有条部、外凸台部、侧耳座部、端耳座部和中间凸台部并且在条部的一端头设置有透漏窗口体,在条部的另一端头设置有通孔体并且在外凸台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容纳槽体,在中间凸台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一容纳孔体并且条部的内端端面端头部设置为与外凸台部的内端端面部联接,条部的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中间凸台部的内端端面部联接,条部的侧面端头部设置为与侧耳座部联接并且条部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端耳座部联接,侧耳座部设置为与贯串螺栓套装式联接并且侧耳座部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内螺母接触式联接,侧耳座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外螺母接触式联接并且端耳座部设置为与扭力簧接触式联接,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端耳座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挤压板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端耳座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挤压板联接,透漏窗口体设置为与涨移装置联接并且第一容纳孔体设置为与挤压滚珠联接,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膨胀按压装置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托座联接,条部、外凸台部和中间凸台部分别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侧耳座部设置为具有贯串孔体的块状体,侧耳座部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贯串螺栓联接,端耳座部设置为双板耳座,容纳槽体设置为S字形槽状体并且透漏窗口体设置为呈纵向分布的矩形孔状体,通孔体设置为呈横向分布的矩形孔状体并且第一容纳孔体设置为C字形槽状体,位于第一条座上的通孔体设置为与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涨移装置相对应分布并且位于第二条座上的通孔体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涨移装置相对应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两端头夹持定位固定,使处于引流管的顺直状态,保证了引流管的通过性能。
本发明设计了,贯串螺栓设置为光柱螺栓并且贯串螺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贯串式联接,贯串螺栓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内螺母和外螺母螺纹式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内螺母和外螺母分别设置为六角螺母并且内螺母的内端端面部和外螺母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接触式联接,内螺母和外螺母分别设置为与贯串螺栓螺纹式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螺栓螺母对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进行连接,防止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对引流管产生段面挤压现象。
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挤压板设置为竖部内端端面部具有C字形凸起体的L字形块状体并且第一挤压板的横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条座联接,第一挤压板的横部设置为与扭力簧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挤压板的竖部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相对应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气动作用力下对引流管进行点按压处理,防止了发生引流管出现断流现象。
本发明设计了,第二挤压板设置为竖部内端端面部具有U字形凹槽体的L字形块状体并且第二挤压板的横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条座联接,第二挤压板的横部设置为与扭力簧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二挤压板的竖部设置为与第一挤压板相对应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段进行凹槽体容纳固定。
本发明设计了,其中一个扭力簧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挤压板和第一条座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并且其中另一个扭力簧设置为与位于第二挤压板和第二条座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其中一个扭力簧的第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挤压板接触式联接并且其中一个扭力簧的第二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条座接触式联接,其中另一个扭力簧的第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接触式联接并且其中另一个扭力簧的第二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条座接触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进行回位处理。
本发明设计了,涨移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杆部、绑带部、第一气囊部、第一充气阀门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并且第一充气阀门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分别设置为通过气管与第一气囊部连通式联接,第一充气阀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气管与高压气体源连通式联接并且在支撑杆部上设置有贯串孔体,支撑杆部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绑带部联接并且第一气囊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绑带部联接,和支撑杆部的端头、第一气囊部的内端端面部、第一充气阀门部的壳体和第一放气阀门部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联接并且支撑杆部设置为条状体,绑带部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第一气囊部设置为矩形囊状体,第一充气阀门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分别设置为电动阀门并且第一充气阀门部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的控制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PLC控制器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拽动运动,使引流管进行竖向运动。
本发明设计了,挤压滚珠设置为圆球体并且挤压滚珠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沉入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弧面体进行按压处理,对引流管中的介质体产生推动作用力。
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条座、第二条座、贯串螺栓、内螺母和外螺母与膨胀按压装置和托座设置为按照气动挤压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条座、第二条座、贯串螺栓、内螺母和外螺母与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和扭力簧设置为按照手动挤压的方式分布,第一条座、第二条座、贯串螺栓、内螺母和外螺母与涨移装置和挤压滚珠设置为按照移动挤压的方式分布,一个贯串螺栓、一个内螺母和一个外螺母设置为组成一组贯串连接部件,四组贯串连接部件设置在第一条座和第二条座之间,挤压滚珠设置为沿中间凸台部的外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其中一个涨移装置设置在第一条座上,其中另一个涨移装置设置在第二条座上,座部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条部联接,支撑杆部设置为与透漏窗口体的端口部联接,第一气囊部设置在透漏窗口体中,第一充气阀门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分别设置为与条部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方法,其步骤是:由分离架座装置实现了对托座和膨胀按压装置进行分开支撑,由托座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单面定位支撑,由膨胀按压装置实现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实现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凸显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技术特征,引入了在用于引流管的通畅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应用。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把引流管放到位于第一条座上的容纳槽体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容纳槽体之间、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挤压滚珠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挤压滚珠之间,把其中一个内螺母安装在贯串螺栓的其中一个端头上,把其中另一个内螺母安装在贯串螺栓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上,把贯串螺栓的其中一个端头放到位于第一条座上的侧耳座部的贯串孔体中,再把外螺母与贯串螺栓的其中一个端头连接,把贯串螺栓的其中另一个端头放到位于第二条座上的侧耳座部的贯串孔体中,再把外螺母与贯串螺栓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连接,调节内螺母和外螺母在贯串螺栓上的位置,使引流管安装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容纳槽体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容纳槽体之间,把引流管放到杆头部与托座的凹槽体之间,通过通孔体,把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绑带部的端头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绑带部的端头分别与引流管系接在一起,通过PLC控制器,当第二充气阀门部处于开通状态、第一放气阀门部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气囊部中充入高压气体,使第二气囊部在第二容纳孔体中处于膨胀状态,杆头部对引流管产生横向挤压,当第二充气阀门部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放气阀门部处于开通状态,第二气囊部中的高压气体被释放,使第二气囊部在第二容纳孔体中处于收拢状态,杆头部与引流管分开,当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处于开通状态、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的处于关闭状态,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气囊部中充入高压气体,使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气囊部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透漏窗口体中处于膨胀状态,带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绑带部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支撑杆部的贯串孔体中运动,由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绑带部带动引流管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挤压滚珠上进行移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挤压滚珠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容纳孔体中进行转动,位于第一条座上的挤压滚珠对引流管产生竖向挤压,当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处于开通状态、位于第一条座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和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的处于关闭状态,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气囊部中充入高压气体,使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气囊部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透漏窗口体中处于膨胀状态,带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绑带部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支撑杆部的贯串孔体中运动,由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绑带部带动引流管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挤压滚珠上进行移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挤压滚珠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第一容纳孔体中进行转动,位于第二条座上的挤压滚珠对引流管产生竖向挤压,操作人员把手指放到第一挤压板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的竖部上,克服扭力簧的弹性蓄能,使第一挤压板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的竖部进行合拢,使第一挤压板的C字形凸起体和第二挤压板的U字形凹槽体作用在引流管上,对引流管产生横向挤压,当操作人员把手指与第一挤压板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的竖部分开时,在扭力簧的弹性蓄能作用下,使第一挤压板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的竖部进行分开,第一挤压板的C字形凸起体和第二挤压板的U字形凹槽体与引流管分开。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横向挤压处理、竖向推动处理操作。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在手术用引流管由伤口近端向远端挤压、在胸腔闭式引流管由远端向胸腔方向近端挤压的应用。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中应用效果最好,不会在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中发生堵塞现象。
在本技术方案中,膨胀按压装置和托座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第一条座、第二条座、贯串螺栓、内螺母、外螺母、第一挤压板、第二挤压板、扭力簧、涨移装置和挤压滚珠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发明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条部、外凸台部、侧耳座部、端耳座部、中间凸台部、容纳槽体、透漏窗口体、通孔体、第一容纳孔体、支撑杆部、绑带部、第一气囊部、第一充气阀门部、第一放气阀门部、座部、第二气囊部、杆头部、第二充气阀门部、第二放气阀门部和第二容纳孔体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本技术方案中,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托座、膨胀按压装置和分离架座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外螺母-5、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扭力簧-93、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膨胀按压装置-91、托座-92、条部-11、外凸台部-12、侧耳座部-13、端耳座部-14、中间凸台部-18、容纳槽体-15、透漏窗口体-16、通孔体-17、第一容纳孔体-19、支撑杆部-81、绑带部-82、第一气囊部-83、第一充气阀门部-84、第一放气阀门部-85、座部-10、第二气囊部-30、杆头部-40、第二充气阀门部-50、第二放气阀门部-60、第二容纳孔体-20。
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外螺母5、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扭力簧93、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膨胀按压装置91和托座92并且在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分别设置有贯串螺栓3,在贯串螺栓3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分别设置有内螺母4和外螺母5并且在第一条座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挤压板6、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和膨胀按压装置91,在第二条座2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挤压板7、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和托座92并且在第一挤压板6和第一条座1之间、第二挤压板7与第二条座2之间分别设置有扭力簧93,第一挤压板6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7相对应分布并且膨胀按压装置91设置为与托座92相对应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分别设置为包含有条部11、外凸台部12、侧耳座部13、端耳座部14和中间凸台部18并且在条部11的一端头设置有透漏窗口体16,在条部11的另一端头设置有通孔体17并且在外凸台部12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容纳槽体15,在中间凸台部18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一容纳孔体19并且条部11的内端端面端头部设置为与外凸台部12的内端端面部联接,条部11的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中间凸台部18的内端端面部联接,条部11的侧面端头部设置为与侧耳座部13联接并且条部11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端耳座部14联接,侧耳座部13设置为与贯串螺栓3套装式联接并且侧耳座部13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内螺母4接触式联接,侧耳座部13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外螺母5接触式联接并且端耳座部14设置为与扭力簧93接触式联接,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端耳座部1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挤压板6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端耳座部1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挤压板7联接,透漏窗口体16设置为与涨移装置8联接并且第一容纳孔体19设置为与挤压滚珠9联接,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条部11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膨胀按压装置91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条部11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托座92联接,条部11、外凸台部12和中间凸台部18分别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侧耳座部13设置为具有贯串孔体的块状体,侧耳座部13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贯串螺栓3联接,端耳座部14设置为双板耳座,容纳槽体15设置为S字形槽状体并且透漏窗口体16设置为呈纵向分布的矩形孔状体,通孔体17设置为呈横向分布的矩形孔状体并且第一容纳孔体19设置为C字形槽状体,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通孔体17设置为与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涨移装置8相对应分布并且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通孔体17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涨移装置8相对应分布。
通过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形成了对贯串螺栓3、内螺母4、外螺母5、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扭力簧93、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膨胀按压装置91和托座92的支撑连接点,由侧耳座部13,实现了与贯串螺栓3的连接,实现了与内螺母4的连接,实现了与外螺母5的连接,由端耳座部14,实现了与第一挤压板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挤压板7的连接,实现了与扭力簧93的连接,由透漏窗口体16,实现了与涨移装置8的连接,由中间凸台部18和第一容纳孔体19,实现了与挤压滚珠9的连接,由条部11,实现了与膨胀按压装置91的连接,实现了与托座92的连接,由外凸台部12和容纳槽体15,实现了对引流管的固定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贯串螺栓3、内螺母4、外螺母5、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扭力簧93、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膨胀按压装置91和托座9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贯串螺栓3设置为光柱螺栓并且贯串螺栓3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贯串式联接,贯串螺栓3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内螺母4和外螺母5螺纹式联接。
通过贯串螺栓3,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内螺母4和外螺母5的支撑连接点,由贯串螺栓3,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实现了与内螺母4的连接,实现了与外螺母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把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进行对接连接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内螺母4和外螺母5分别设置为六角螺母并且内螺母4的内端端面部和外螺母5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接触式联接,内螺母4和外螺母5分别设置为与贯串螺栓3螺纹式联接。
通过内螺母4和外螺母5,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和贯串螺栓3的支撑连接点,由内螺母4和外螺母5,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实现了与贯串螺栓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把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进行对接连接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挤压板6设置为竖部内端端面部具有C字形凸起体的L字形块状体并且第一挤压板6的横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条座1联接,第一挤压板6的横部设置为与扭力簧93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7相对应分布。
通过第一挤压板6,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第二挤压板7和扭力簧93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挤压板6,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挤压板7的连接,实现了与扭力簧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挤压处理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挤压板7设置为竖部内端端面部具有U字形凹槽体的L字形块状体并且第二挤压板7的横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条座2联接,第二挤压板7的横部设置为与扭力簧93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设置为与第一挤压板6相对应分布。
通过第二挤压板7,形成了对第二条座2、第一挤压板6和扭力簧93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挤压板7,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挤压板6的连接,实现了与扭力簧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挤压处理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扭力簧93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挤压板6和第一条座1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并且其中另一个扭力簧93设置为与位于第二挤压板7和第二条座2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其中一个扭力簧93的第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挤压板6接触式联接并且其中一个扭力簧93的第二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接触式联接,其中另一个扭力簧93的第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7接触式联接并且其中另一个扭力簧93的第二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条座2接触式联接。
通过扭力簧93,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第一挤压板6和第二挤压板7的支撑连接点,由扭力簧93,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挤压板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挤压板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挤压处理的部件之三。
在本实施例中,涨移装置8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杆部81、绑带部82、第一气囊部83、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并且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分别设置为通过气管与第一气囊部83连通式联接,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气管与高压气体源连通式联接并且在支撑杆部81上设置有贯串孔体,支撑杆部81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绑带部82联接并且第一气囊部83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绑带部82联接,和支撑杆部81的端头、第一气囊部83的内端端面部、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壳体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联接并且支撑杆部81设置为条状体,绑带部82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第一气囊部83设置为矩形囊状体,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分别设置为电动阀门并且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控制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PLC控制器联接。
通过涨移装置8,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的支撑连接点,由支撑杆部81、第一气囊部83、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由绑带部82,实现了与引流管进行的连接,由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实现了对第一气囊部83进行充放气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拽动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挤压滚珠9设置为圆球体并且挤压滚珠9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沉入式联接。
通过挤压滚珠9,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的支撑连接点,由挤压滚珠9,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滚压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膨胀按压装置91设置为包含有座部10、第二气囊部30、杆头部40、第二充气阀门部50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并且在座部10的内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二容纳孔体20,第二容纳孔体20设置为与第二气囊部30容纳式联接并且第二气囊部30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杆头部40的内端头联接,第二气囊部30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容纳孔体20的底壁联接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分别设置为通过气管与第二气囊部30连通式联接,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气管与高压气体源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壳体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座部10联接,座部10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联接并且杆头部40设置为与托座92相对应分布,座部10设置为块状体并且第二气囊部30设置为柱形囊状体,杆头部40设置为橡胶柱状体并且第二容纳孔体20设置为盲孔体,第二充气阀门部50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分别设置为电动阀门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的控制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PLC控制器联接。
通过膨胀按压装置91,形成了对第一条座1和托座92的支撑连接点,由座部10,实现了与第一条座1的连接,由杆头部40,实现了与托座92的连接,由第二气囊部30、第二充气阀门部50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实现了带动杆头部40进行移动,由第二容纳孔体20,实现了对第二气囊部30进行安装储存,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气动挤压处理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托座92设置为内侧面部具有凹槽体的块状体并且托座9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条座2联接,托座92的凹槽体设置为与膨胀按压装置91相对应分布。
通过托座92,形成了对第二条座2和膨胀按压装置91的支撑连接点,由托座92,实现了与第二条座2的连接,实现了与膨胀按压装置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引流管进行气动挤压处理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与膨胀按压装置91和托座92设置为按照气动挤压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与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和扭力簧93设置为按照手动挤压的方式分布,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与涨移装置8和挤压滚珠9设置为按照移动挤压的方式分布,一个贯串螺栓3、一个内螺母4和一个外螺母5设置为组成一组贯串连接部件,四组贯串连接部件设置在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挤压滚珠9设置为沿中间凸台部18的外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其中一个涨移装置8设置在第一条座1上,其中另一个涨移装置8设置在第二条座2上,座部10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条部11联接,支撑杆部81设置为与透漏窗口体16的端口部联接,第一气囊部83设置在透漏窗口体16中,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分别设置为与条部11联接。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方法,其步骤是:把引流管放到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容纳槽体1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容纳槽体15之间、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之间,把其中一个内螺母4安装在贯串螺栓3的其中一个端头上,把其中另一个内螺母4安装在贯串螺栓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上,把贯串螺栓3的其中一个端头放到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侧耳座部13的贯串孔体中,再把外螺母5与贯串螺栓3的其中一个端头连接,把贯串螺栓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放到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侧耳座部13的贯串孔体中,再把外螺母5与贯串螺栓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连接,调节内螺母4和外螺母5在贯串螺栓3上的位置,使引流管安装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容纳槽体1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容纳槽体15之间,把引流管放到杆头部40与托座92的凹槽体之间,通过通孔体17,把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绑带部82的端头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绑带部82的端头分别与引流管系接在一起,通过PLC控制器,当第二充气阀门部50处于开通状态、第一放气阀门部85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气囊部30中充入高压气体,使第二气囊部30在第二容纳孔体20中处于膨胀状态,杆头部40对引流管产生横向挤压,当第二充气阀门部5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放气阀门部85处于开通状态,第二气囊部30中的高压气体被释放,使第二气囊部30在第二容纳孔体20中处于收拢状态,杆头部40与引流管分开,
当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处于开通状态、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处于关闭状态,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气囊部83中充入高压气体,使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气囊部83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透漏窗口体16中处于膨胀状态,带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绑带部82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支撑杆部81的贯串孔体中运动,由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绑带部82带动引流管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上进行移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容纳孔体19中进行转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对引流管产生竖向挤压,
当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处于开通状态、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处于关闭状态,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气囊部83中充入高压气体,使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气囊部83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透漏窗口体16中处于膨胀状态,带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绑带部82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支撑杆部81的贯串孔体中运动,由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绑带部82带动引流管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上进行移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容纳孔体19中进行转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对引流管产生竖向挤压,
操作人员把手指放到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上,克服扭力簧93的弹性蓄能,使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进行合拢,使第一挤压板6的C字形凸起体和第二挤压板7的U字形凹槽体作用在引流管上,对引流管产生横向挤压,当操作人员把手指与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分开时,在扭力簧93的弹性蓄能作用下,使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进行分开,第一挤压板6的C字形凸起体和第二挤压板7的U字形凹槽体与引流管分开。
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在手术用引流管由伤口近端向远端挤压、在胸腔闭式引流管由远端向胸腔方向近端挤压的应用。
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对本发明验证时,由于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使用效果对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能,保持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性能直观重要,通过本发明对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综合疏通处理,对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可能堵塞物产生分散处理,同时由涨移装置8和挤压滚珠9,对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介质体产生外流动作用力,实现了对手术用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段部收缩自吸和堵塞物挤压粉碎的综合作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方式把托座92、膨胀按压装置91和分离架座装置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的方式把膨胀按压装置91与托座92和分离架座装置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分离架座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分离架座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和扭力簧9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分离架座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涨移装置8和挤压滚珠9。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其步骤是:由分离架座装置实现了对托座92和膨胀按压装置91进行分开支撑,由托座92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单面定位支撑,由膨胀按压装置91实现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实现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发明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托座92、膨胀按压装置91和分离架座装置,通过分离架座装置,实现了对托座92和膨胀按压装置91进行分开支撑,通过托座92,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单面定位支撑,通过膨胀按压装置91,实现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实现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解决了对还都是采用人工手动挤压的方式来保持通畅、因用力不均匀,较高频次的挤压导致操作人员手指的酸痛、疲劳、挤压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挤压不及时导致管路堵塞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引流管的引流效果。
2、由于设计了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夹持固定连接。
3、由于设计了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和扭力簧93,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手动挤压处理。
4、由于设计了涨移装置8和挤压滚珠9,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疏通挤压处理。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6、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托座92、膨胀按压装置91和分离架座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发明用于其他的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对引流管进行托接的托座(92)、用于对引流管进行挤压的膨胀按压装置(91)、设置在托座(92)和膨胀按压装置(91)上的分离架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按照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的方式把托座(92)、膨胀按压装置(91)和分离架座装置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的方式把膨胀按压装置(91)与托座(92)和分离架座装置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分离架座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
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分离架座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和扭力簧(93),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分离架座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涨移装置(8)和挤压滚珠(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在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分别设置有贯串螺栓(3),在贯串螺栓(3)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分别设置有内螺母(4)和外螺母(5)并且在第一条座(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挤压板(6)、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和膨胀按压装置(91),在第二条座(2)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挤压板(7)、涨移装置(8)、挤压滚珠(9)和托座(92)并且在第一挤压板(6)和第一条座(1)之间、第二挤压板(7)与第二条座(2)之间分别设置有扭力簧(93),第一挤压板(6)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7)相对应分布并且膨胀按压装置(91)设置为与托座(92)相对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膨胀按压装置(91)设置为包含有座部(10)、第二气囊部(30)、杆头部(40)、第二充气阀门部(50)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并且在座部(10)的内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二容纳孔体(20),第二容纳孔体(20)设置为与第二气囊部(30)容纳式联接并且第二气囊部(30)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杆头部(40)的内端头联接,第二气囊部(30)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容纳孔体(20)的底壁联接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分别设置为通过气管与第二气囊部(30)连通式联接,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气管与高压气体源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壳体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座部(10)联接,座部(10)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联接并且杆头部(40)设置为与托座(92)相对应分布,座部(10)设置为块状体并且第二气囊部(30)设置为柱形囊状体,杆头部(40)设置为橡胶柱状体并且第二容纳孔体(20)设置为盲孔体,第二充气阀门部(50)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分别设置为电动阀门并且第二充气阀门部(50)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二放气阀门部(60)的控制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PLC控制器联接,
或,托座(92)设置为内侧面部具有凹槽体的块状体并且托座(9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条座(2)联接,托座(92)的凹槽体设置为与膨胀按压装置(91)相对应分布,
或,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分别设置为包含有条部(11)、外凸台部(12)、侧耳座部(13)、端耳座部(14)和中间凸台部(18)并且在条部(11)的一端头设置有透漏窗口体(16),在条部(11)的另一端头设置有通孔体(17)并且在外凸台部(12)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容纳槽体(15),在中间凸台部(18)的外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一容纳孔体(19)并且条部(11)的内端端面端头部设置为与外凸台部(12)的内端端面部联接,条部(11)的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中间凸台部(18)的内端端面部联接,条部(11)的侧面端头部设置为与侧耳座部(13)联接并且条部(11)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端耳座部(14)联接,侧耳座部(13)设置为与贯串螺栓(3)套装式联接并且侧耳座部(13)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内螺母(4)接触式联接,侧耳座部(13)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外螺母(5)接触式联接并且端耳座部(14)设置为与扭力簧(93)接触式联接,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端耳座部(1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挤压板(6)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端耳座部(1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挤压板(7)联接,透漏窗口体(16)设置为与涨移装置(8)联接并且第一容纳孔体(19)设置为与挤压滚珠(9)联接,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条部(11)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膨胀按压装置(91)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条部(11)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与托座(92)联接,条部(11)、外凸台部(12)和中间凸台部(18)分别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侧耳座部(13)设置为具有贯串孔体的块状体,侧耳座部(13)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贯串螺栓(3)联接,端耳座部(14)设置为双板耳座,容纳槽体(15)设置为S字形槽状体并且透漏窗口体(16)设置为呈纵向分布的矩形孔状体,通孔体(17)设置为呈横向分布的矩形孔状体并且第一容纳孔体(19)设置为C字形槽状体,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通孔体(17)设置为与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涨移装置(8)相对应分布并且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通孔体(17)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涨移装置(8)相对应分布,
或,贯串螺栓(3)设置为光柱螺栓并且贯串螺栓(3)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贯串式联接,贯串螺栓(3)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内螺母(4)和外螺母(5)螺纹式联接,
或,内螺母(4)和外螺母(5)分别设置为六角螺母并且内螺母(4)的内端端面部和外螺母(5)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接触式联接,内螺母(4)和外螺母(5)分别设置为与贯串螺栓(3)螺纹式联接,
或,第一挤压板(6)设置为竖部内端端面部具有C字形凸起体的L字形块状体并且第一挤压板(6)的横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条座(1)联接,第一挤压板(6)的横部设置为与扭力簧(93)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7)相对应分布,
或,第二挤压板(7)设置为竖部内端端面部具有U字形凹槽体的L字形块状体并且第二挤压板(7)的横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条座(2)联接,第二挤压板(7)的横部设置为与扭力簧(93)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设置为与第一挤压板(6)相对应分布,
或,其中一个扭力簧(93)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挤压板(6)和第一条座(1)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并且其中另一个扭力簧(93)设置为与位于第二挤压板(7)和第二条座(2)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其中一个扭力簧(93)的第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挤压板(6)接触式联接并且其中一个扭力簧(93)的第二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接触式联接,其中另一个扭力簧(93)的第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挤压板(7)接触式联接并且其中另一个扭力簧(93)的第二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条座(2)接触式联接,
或,涨移装置(8)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杆部(81)、绑带部(82)、第一气囊部(83)、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并且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分别设置为通过气管与第一气囊部(83)连通式联接,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气管与高压气体源连通式联接并且在支撑杆部(81)上设置有贯串孔体,支撑杆部(81)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绑带部(82)联接并且第一气囊部(83)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绑带部(82)联接,和支撑杆部(81)的端头、第一气囊部(83)的内端端面部、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壳体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联接并且支撑杆部(81)设置为条状体,绑带部(82)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第一气囊部(83)设置为矩形囊状体,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分别设置为电动阀门并且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控制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PLC控制器联接,
或,挤压滚珠(9)设置为圆球体并且挤压滚珠(9)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沉入式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其特征是: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与膨胀按压装置(91)和托座(92)设置为按照气动挤压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与第一挤压板(6)、第二挤压板(7)和扭力簧(93)设置为按照手动挤压的方式分布,第一条座(1)、第二条座(2)、贯串螺栓(3)、内螺母(4)和外螺母(5)与涨移装置(8)和挤压滚珠(9)设置为按照移动挤压的方式分布,一个贯串螺栓(3)、一个内螺母(4)和一个外螺母(5)设置为组成一组贯串连接部件,四组贯串连接部件设置在第一条座(1)和第二条座(2)之间,挤压滚珠(9)设置为沿中间凸台部(18)的外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其中一个涨移装置(8)设置在第一条座(1)上,其中另一个涨移装置(8)设置在第二条座(2)上,座部(10)设置为与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条部(11)联接,支撑杆部(81)设置为与透漏窗口体(16)的端口部联接,第一气囊部(83)设置在透漏窗口体(16)中,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第一放气阀门部(85)分别设置为与条部(11)联接。
8.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骤是:由分离架座装置实现了对托座(92)和膨胀按压装置(91)进行分开支撑,由托座(92)实现了对引流管进行单面定位支撑,由膨胀按压装置(91)实现对引流管单面产生下压作用力,实现了使引流管处于气动作用力挤压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引流管的通畅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骤是:把引流管放到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容纳槽体(1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容纳槽体(15)之间、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之间,把其中一个内螺母(4)安装在贯串螺栓(3)的其中一个端头上,把其中另一个内螺母(4)安装在贯串螺栓(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上,把贯串螺栓(3)的其中一个端头放到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侧耳座部(13)的贯串孔体中,再把外螺母(5)与贯串螺栓(3)的其中一个端头连接,把贯串螺栓(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放到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侧耳座部(13)的贯串孔体中,再把外螺母(5)与贯串螺栓(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连接,调节内螺母(4)和外螺母(5)在贯串螺栓(3)上的位置,使引流管安装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容纳槽体(1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容纳槽体(15)之间,把引流管放到杆头部(40)与托座(92)的凹槽体之间,通过通孔体(17),把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绑带部(82)的端头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绑带部(82)的端头分别与引流管系接在一起,通过PLC控制器,当第二充气阀门部(50)处于开通状态、第一放气阀门部(85)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气囊部(30)中充入高压气体,使第二气囊部(30)在第二容纳孔体(20)中处于膨胀状态,杆头部(40)对引流管产生横向挤压,当第二充气阀门部(5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放气阀门部(85)处于开通状态,第二气囊部(30)中的高压气体被释放,使第二气囊部(30)在第二容纳孔体(20)中处于收拢状态,杆头部(40)与引流管分开,当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处于开通状态、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的处于关闭状态,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气囊部(83)中充入高压气体,使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气囊部(83)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透漏窗口体(16)中处于膨胀状态,带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绑带部(82)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支撑杆部(81)的贯串孔体中运动,由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绑带部(82)带动引流管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上进行移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容纳孔体(19)中进行转动,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挤压滚珠(9)对引流管产生竖向挤压,当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处于开通状态、位于第一条座(1)上的第一充气阀门部(84)和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放气阀门部(85)的处于关闭状态,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气囊部(83)中充入高压气体,使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气囊部(83)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透漏窗口体(16)中处于膨胀状态,带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绑带部(82)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支撑杆部(81)的贯串孔体中运动,由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绑带部(82)带动引流管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上进行移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第一容纳孔体(19)中进行转动,位于第二条座(2)上的挤压滚珠(9)对引流管产生竖向挤压,操作人员把手指放到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上,克服扭力簧(93)的弹性蓄能,使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进行合拢,使第一挤压板(6)的C字形凸起体和第二挤压板(7)的U字形凹槽体作用在引流管上,对引流管产生横向挤压,当操作人员把手指与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分开时,在扭力簧(93)的弹性蓄能作用下,使第一挤压板(6)的竖部和第二挤压板(7)的竖部进行分开,第一挤压板(6)的C字形凸起体和第二挤压板(7)的U字形凹槽体与引流管分开。
10.一种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在手术用引流管由伤口近端向远端挤压、在胸腔闭式引流管由远端向胸腔方向近端挤压的应用。
CN202310230937.7A 2023-03-12 2023-03-12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64403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30937.7A CN116440336A (zh) 2023-03-12 2023-03-12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30937.7A CN116440336A (zh) 2023-03-12 2023-03-12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40336A true CN116440336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9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30937.7A Pending CN116440336A (zh) 2023-03-12 2023-03-12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403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16738B (zh) 一种智能集成式妇产科超声医疗检查装置
CN111616780B (zh) 一种妇产科用的可调节型安全破膜装置
CN116440336A (zh) 用于引流管的通畅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CN209187388U (zh) 一种外科手术用肢体固定装置
CN111643143A (zh) 一种用于产科治疗用的止血器
CN101549178B (zh) 多功能脑内引流装置
CN215191972U (zh) 一种皮带式压脉装置
CN111184938A (zh) 一种肝胆外科用引流管固定装置
CN113134118B (zh) 一种神经外科术后引流护理装置
CN112535511A (zh) 一种皮带式压脉装置
CN201194953Y (zh) 多功能脑内引流装置
CN219782659U (zh) 一种按压式损伤处理止血装置
CN111228584A (zh) 一种内科负压装置
CN215194239U (zh) 一种临床医学用引流装置
CN216536348U (zh) 一种引流速度可控的引流管
CN213076329U (zh) 一种用于淋巴水肿康复护理的肢体抬高装置
CN218075453U (zh) 一种产后子宫施压辅助装置
CN219070483U (zh) 一种止血装置
CN219000425U (zh) 一种鼻腔填充支撑球囊
CN219983554U (zh) 一种肝胆外科用引流装置
CN214910398U (zh) 一种耳鼻咽喉科用的鼻腔冲洗设备
CN216168650U (zh) 一种医用充气式安全体位垫
CN215274806U (zh) 引流管定时挤压器
CN219814608U (zh) 一种血管介入手术用手臂支撑装置
CN214048932U (zh) 一种防滑脱微创眼袋祛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