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8083A -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8083A
CN116418083A CN202310353090.1A CN202310353090A CN116418083A CN 116418083 A CN116418083 A CN 116418083A CN 202310353090 A CN202310353090 A CN 202310353090A CN 116418083 A CN116418083 A CN 116418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wer
power supply
output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530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超
吴东
陈熙
王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530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80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8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80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an adequate voltage to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电源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发送启动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启动指令用于指示储能电路从其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至第一直流母线,并从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给功率输出电路供电,在储能电路输出第一电信号时,辅助电源电路受电启动,并将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转换电压给DC/DC变换电路和AC/DC变换电路供电,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操作指令,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给储能电路用于指示储能电路停止输出第一电信号,以停止为辅助电源电路供电,从而有效降低供电设备在未接入负载时的电能消耗。

Description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储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接入多种电源及接入多个负载的情况。在一个由多个子供电系统(subsystem)电路所构成的供电电路中,由于每个子供电系统电路所提供的供电电压的参数可能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供电电路的输出端的电压存在波动,此时不仅需要电压转换电路,也需要对各个子系统的功率转换进行控制。
然而,在供电电路中,为了应对负载接入,子供电系统通常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导致子供电系统的功耗较大,不仅存在电能浪费的问题,而且减少了储能设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可以降低供电设备的电能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供电设备包括:储能电路、DC/DC变换电路、AC/DC变换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和功率输出电路,其中,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直流母线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第二端通过第二直流母线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连接端口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发送启动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启动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给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并指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给所述功率输出电路供电,在所述储能电路输出所述第一电信号时,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受电启动,并将所述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转换电压给所述DC/DC变换电路和所述AC/DC变换电路供电;
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操作指令,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储能电路停止输出所述第一电信号,以停止为所述辅助电源电路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目标操作时,则发送第二控制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电信号;
获取所述目标操作指向的目标电路,并根据所述目标操作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将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发送给所述目标电路,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电路响应所述目标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设备还包括预充电路,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端口,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预充电路用于在所述连接接口接入供电电源时,将所述供电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限流和整流后输出直流电给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辅助电源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直流母线的母线电压大于预设值时上电启动,并将所述第二直流母线上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第三电信号,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发送的所述第三电信号时,输出所述启动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包括储能电路、DC/DC变换电路、AC/DC变换电路、辅助电源电路、预充电路和功率输出电路;
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直流母线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第二端通过第二直流母线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连接端口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端口,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的辅助电源电路分别通过多个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所述DC/DC变换电路和AC/DC电路对应连接;
所述预充电路,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口接入供电电源时,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进行限流和转换后,输出给所述第二直流母线;
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用于在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电压达到预设启动电压值时上电启动,并对所述输入电压进行转换后,通过所述多个输出端输出对应的电压;
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用于执行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上设置有第一防反二极管和第二防反二极管;
所述第一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防反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上设置有第三防反二极管和第四防反二极管;
所述第三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连接,所述第三防反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四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三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路包括电池模块、开关模块、辅源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源输出端通过所述开关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所述辅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辅源模块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发送的启动指令时,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导通,以将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还用于控制所述辅源模块进入转换模式,所述辅源模块在所述转换模式下,将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后输出给所述功率输出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发送的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开关模块断开;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发送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率输出电路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直流母线的电压达到预充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预充电路停止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充电路包括常闭开关模块、限流模块和整流模块;
所述常闭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口连接,所述常闭开关模块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限流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连接;
所述常闭开关模块用于在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控制下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中功率输出电路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发送启动指令给储能电路,该启动指令用于指示该储能电路从其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至第一直流母线,并从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给功率输出电路供电,在储能电路输出第一电信号时,辅助电源电路受电启动,并将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转换电压给DC/DC变换电路和AC/DC变换电路供电,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操作指令,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给储能电路用于指示储能电路停止输出第一电信号,以停止为辅助电源电路供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能够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相关操作时,控制储能电路停止输出第一电信号,仅输出电量较小的第二电信号给功率输出电路供电,从而有效降低供电设备在未接入负载时的电能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目前的储能设备中的主控电路(例如MCU)一般是不断电状态,即当储能设备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口处于关闭状态时,其主控电路处于待机状态,以及时响应后续指令。而主控电路待机功耗一般比较高,因此,传统的储能设备的内部一直存在较高的待机功耗,从而导致储能设备的续航时间较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该供电设备包括:储能电路200、DC/DC变换电路400、AC/DC变换电路500、辅助电源电路600和功率输出电路100。
具体的,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直流母线101与DC/DC变换电路400的第一端连接,DC/DC变换电路400第二端通过第二直流母线102与AC/DC变换电路500的第一端连接,AC/DC变换电路500的第二端与连接端口连接,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一直流母线101和第二直流母线102。
在本实施例中,DC/DC变换电路400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将第一直流母线101上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至第二直流母线102,或者用于根据对应的控制信号将第二直流母线102上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至第一直流母线101,为储能电路200充电。AC/DC变换电路500用于将第二直流母线102上的直流转换为对应的交流电输出至连接端口310,该连接端口310可以用于连接交流电源。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一直流母线101和第二直流母线102,从而从第一直流母线101和第二直流母线102取电,并将接入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为其他电路模块供电。功率输出电路100与储能电路200和辅助电源电路600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能电路200可以为电池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100可以为PD(Power Delivery)模块,PD模块可以用于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并且该PD模块还可以集成开关机按键、USB输出、逆变按键、显示屏等功能。即该PD模块能够实现对整个供电设备的开机控制、关机控制、输出控制(USB或者其他电源输出控制)、逆变输出控制、充放电数据显示(显示屏实现,充放电数据包括充电电流、放电电流、剩余电量等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应用于功率输出电路100,功率输出电路100用于执行该控制方法,参见图2所示,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0和步骤S200。
在步骤S100中,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发送启动指令给储能电路200。
在本实施例中,启动指令用于指示储能电路200从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给辅助电源电路600,并指示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给功率输出电路100供电。在储能电路200输出第一电信号时,辅助电源电路600受电启动,并将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转换电压给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100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向储能电路200发送启动指令,用于控制储能电路200从其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至第一直流母线101,控制储能电路200从其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至功率输出电路100,从而由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为功率输出电路100供电。由于辅助电源电路600与第一直流母线101连接,当储能电路200向第一直流母线101输出第一电信号时,辅助电源电路600受电启动,并将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得到转换电压,并将该转换电压输出至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为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信号的电压可以为12V。
在一个实施例中,辅助电源电路600受电启动后将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得到转换电压的电压值可以为3.3V,通过将该转换电压为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内的芯片供电。
在步骤S200中,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操作指令,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给储能电路2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指示储能电路200停止输出第一电信号,以停止为辅助电源电路600供电。
具体的,功率输出电路100在接收到开机操作之后,此时辅助电源电路600已经受电启动,并执行第一电信号的电压转换。同时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均处于待机状态,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除开机操作以外的其他指令,则向储能电路2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控制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停止输出第一电信号。此时辅助电源电路600掉电,辅助电源电路600停止工作后不用为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供电,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启动指令可以为电平信号,例如,启动指令为低电平信号,通过将储能电路200的控制端的电平拉低,从而控制储能电路200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信号的电压小于第一电信号的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300和步骤S400。
在步骤S300中,在接受目标操作时,则发送第二控制指令给储能电路200,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若功率输出电路100接收到目标操作,则向储能电路200发送第二控制指令,此时储能电路200基于该第二控制指令控制其第一输出端恢复输出第一电信号至第一直流母线101。
在步骤S400中,功率输出电路100获取该目标操作指向的目标电路,并根据该目标操作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将第三控制指令发送给目标电路,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目标电路响应目标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100接收到目标操作,基于目标操作确定目标电路,然后基于该目标操作向目标电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例如,该目标电路可以为储能电路200、DC/DC变换电路400、AC/DC变换电路500、辅助电源电路600或者是该供电设备中的其他电路。该功率输出电路100基于该目标操作向目标电路发送对应的第三控制信号,目标电路基于该第三控制信号响应目标操作,切换其工作状态。从而用户可以通过向功率输出电路100执行目标操作实现对目标电路的工作状态的调整,进一步实现对供电设备的输出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目标操作可以为AC/DC变换电路500的启动操作、DC/DC变换电路400的启动操作、AC/DC变换电路500的放电操作、AC/DC变换电路500的充电操作、DC/DC变换电路400的放电操作、DC/DC变换电路400的充电操作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供电设备还包括预充电路320,预充电路320的第一端连接该连接端口,预充电路3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直流母线102。
具体的,预充电路320用于在连接接口接入供电电源时,将供电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限流和整流后输出直流电给第二直流母线102,辅助电源电路600还用于在第二直流母线102的母线电压大于预设值时上电启动,并将第二直流母线102上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第三电信号。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00。
在步骤S500中,在接收到来自辅助电源电路600发送的第三电信号时,输出启动指令给储能电路200。
在本实施例中,若连接端口接入供电电源,预充电路320将供电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限制和整流处理后输出至第二直流母线102。由于辅助电源电路600与第二直流母线102连接,辅助电源电路600从第二直流母线102的母线电压大于预设值时上电启动。此时辅助电源电路600从第二直流母线102上取电,并将第二直流母线102上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第三电信号。若功率输出电路100接收到该第三电信号,则表示连接端口已接入供电电源。由于供电电源是外部交流电源,例如市电等,此时功率输出电路100向储能电路200发送启动指令,以指示该储能电路启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供电设备,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供电设备900包括储能电路200、DC/DC变换电路400、AC/DC变换电路500、辅助电源电路600(图6中的SPS,Switch power supply)、预充电路320和功率输出电路100(图6中的PD)。
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直流母线101与DC/DC变换电路400的第一端连接,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与功率输出电路10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DC/DC变换电路400第二端通过第二直流母线102与AC/DC变换电路500的第一端连接,AC/DC变换电路500的第二端与连接端口连接。预充电路320的第一端连接该连接端口310,预充电路3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直流母线102,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一直流母线101和第二直流母线102,的辅助电源电路600分别通过多个输出端与功率输出电路100、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电路500对应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预充电路320用于在连接端口接入供电电源时,将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进行限流和转换后,输出给第二直流母线102,辅助电源电路600用于在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电压达到预设启动电压值时上电启动,并对输入电压进行转换后,通过多个输出端输出对应的电压,功率输出电路100用于执行如上述任意一项的控制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示,第二直流母线102上连接有母线电容C1。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示,当连接端口310(端口L1、端口L2、端口N)连接交流电源,通过预充电路320向第二直流母线102上的母线电容C1进行预充电,辅助电源电路600从第二直流母线102取电,当第二直流母线102上的电压(即母线电容的充电电压)达到辅助电源电路600的启动阈值电压后,辅助电源电路600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参见图6,该辅助电源电路600还包括多个电压转换单元,如电压转换单元610/620/630/640,该电压转换单元610/620/630用于将该辅助电源电路600输出的电压进行转换后,输出至其他电路。例如,该电压转换单元610能够将该辅助电源电路600输出的12V电压转换成5V后输出给该电压转换单元620。该电压转换单元620对输入的5V电压进行转换后,可以输出3.3V的电压给MCU供电,该MCU可以是该供电电路900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控制执行相关控制操作的MCU。该电压转换单元630能够将该辅助电源600输出的15V电压转换成12V的驱动电压后,输出给该供电设备900中的DC/DC变换电路400或者AC/DC变换电路500中的开关管,以驱动相关的开关管。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所示,该供电设备900还包括主开关S1,该主开关S1根据相关的控制指令,能够实现连接端口310与AC/DC变换电路500之间的通断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功率输出电路100的电源输入端上设置有第一防反二极管D7和第二防反二极管D8。
第一防反二极管D7的阳极与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防反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二防反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第二防反二极管D8的阳极与辅助电源电路600的输出端连接,功率输出电路100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防反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反二极管D7和第二防反二极管D8通过互顶设置,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一防反二极管D7连接至功率输出电路100的电源输入端。辅助电源电路600的低压侧隔离输出端通过第二防反二极管D8连接至功率输出电路100的电源输入端。可以使得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与辅助电源电路600的低压侧隔离输出端同时接入功率输出电路100的电源输入端,从而可以使得储能电路200和辅助电源电路600同时为功率输出电路100供电,并且避免两路电源的相互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优先使用储能电路200提供的第二电信号VCC2为功率输出电路100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上设置有第三防反二极管D5和第四防反二极管D6。
第三防反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一直流母线101连接,第三防反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四防反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四防反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二直流母线102连接,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三防反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流母线101通过第三防反二极管D5连接至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第二直流母线102通过第四防反二极管D6连接至辅助电源电路600的电源输入端。此时,第一直流母线101和第二直流母线102可以同时为辅助电源电路600供电,且避免第一直流母线101和第二直流母线102这两路电源的相互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储能电路200包括电池模块701、开关模块702、辅源模块703和控制模块704。
电池模块701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开关模块702连接第一直流母线101,辅源电路703的输入端与电池模块701的电源输出端连接,辅源模块703的输出端作为储能电路200的第二输出端。
控制模块704,用于在接收到功率输出电路100发送的启动指令时,控制开关模块702导通,以将电池模块701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输出至第一直流母线101,还用于控制辅源模块703进入转换模式,辅源模块703在转换模式下,将电池模块701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后输出给功率输出电路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704还用于在接收到功率输出电路100发送的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开关模块702断开;还用于在接收到功率输出电路100发送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控制开关模块702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100还用于在检测到第二直流母线102的电压达到预充电压阈值时,控制预充电路320停止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充电路320包括常闭开关模块、限流模块和整流模块。
常闭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连接端口连接,常闭开关模块的第二端通过限流模块连接整流模块的第一端,整流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直流母线10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常闭开关模块可以与功率输出电路100连接,通过接收功率输出电路100的开关断开控制信号,在功率输出电路100的控制下断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6所示,整流模块可以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组成整流桥,可以将连接端口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至第二直流母线102。
在一个实施例中,常闭开关模块可以为图6中的常闭继电器S2。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流模块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限流电阻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供电设备900中的连接端口未接入市电、光伏等供电电源,电源开关打开时(用户仅通过功率输出电路100触发该供电设备900的开机操作),该功率输出电路100将通过CANH/CANL接口输出一个低电平的启动指令给储能电路200。储能电路200中的控制模块704接收到该启动指令时,会控制控制开关模块702导通,已将电池模块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输出至第一直流母线101,并控制该辅源模块703对该电池模块701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进行转换后,输出第二电信号VCC2给功率输出电路100。当该功率输出电路100上的USB的输出开关USBD和逆变开关INV未被用户开启(如需要USB输出时,需要打开USB的输出开关USBD,需要逆变输出时,需要打开逆变开关INV),持续一段时间后,该功率输出电路100将控制该供电设备900进入低功耗模式。
具体地,功率输出电路100控制供电设备900进入低功耗模式包括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给储能电路200,储能电路200中的控制模块704将断开开关模块702并保持该辅助电源模块703工作,该开关模块702断开时,第一直流母线101上无第一电信号,则辅助电源电路600停止工作(此时无供电电源接入),DC/DC变换电路400和AC/DC变换电路500中的功率逆变板以及所有MCU控制、采样、通讯等模块全部断电。此时,当供电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后,仅电池模块701输出第二电信号给功率输出电路100,将大幅降低供电设备的功耗。在具体应用中,低功耗模式下,储能电路200中的控制模块704和辅源模块703一直上电工作。
具体地,供电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后,功率输出电路100由辅源模块703提供的第二电信号(例如,第二电信号的电压可以为12V)供电,该功率输出电路100上的所有按键及显示屏等人机交互模组可正常工作,功率输出电路100和CAN通讯(第一通信线CANH、第二通信线CANL)不受影响。因为辅助电源电路600的输入源为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或供电电源,因此低功耗模式时辅助电源电路600的输入电压几乎为零。
当用户通过该功率输出电路100上的如逆变按键激活输出时,功率输出电路100中的微处理器(MCU)可通过CAN通讯与储能电路200进行通讯,以使得该储能电路200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从而激活辅助电源电路600,则供电设备退出低功耗模式;当用户接入供电电源(例如市电)时,市电通过预充电路320将母线电容C1升至辅助电源电路600的启动阈值电压时,辅助电源电路600启动,辅助电源电路600上所有MCU控制、采样、通讯等模块全部通电,通过与功率输出电路100上的MCU通讯可退出低功耗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发送启动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启动指令用于指示储能电路从其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至第一直流母线,并从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给功率输出电路供电,在储能电路输出第一电信号时,辅助电源电路受电启动,并将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转换电压给DC/DC变换电路和AC/DC变换电路供电,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操作指令,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给储能电路用于指示储能电路停止输出第一电信号,以停止为辅助电源电路供电,从而有效降低供电设备在未接入负载时的电能消耗。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包括:储能电路、DC/DC变换电路、AC/DC变换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和功率输出电路,其中,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直流母线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第二端通过第二直流母线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连接端口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开机操作时,发送启动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启动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电信号给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并指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电信号给所述功率输出电路供电,在所述储能电路输出所述第一电信号时,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受电启动,并将所述第一电信号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转换电压给所述DC/DC变换电路和所述AC/DC变换电路供电;
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操作指令,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储能电路停止输出所述第一电信号,以停止为所述辅助电源电路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目标操作时,则发送第二控制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电信号;
获取所述目标操作指向的目标电路,并根据所述目标操作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将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发送给所述目标电路,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电路响应所述目标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还包括预充电路,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端口,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预充电路用于在所述连接接口接入供电电源时,将所述供电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限流和整流后输出直流电给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辅助电源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直流母线的母线电压大于预设值时上电启动,并将所述第二直流母线上的直流电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第三电信号,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发送的所述第三电信号时,输出所述启动指令给所述储能电路。
4.一种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包括储能电路、DC/DC变换电路、AC/DC变换电路、辅助电源电路、预充电路和功率输出电路;
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直流母线与所述D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变换电路第二端通过第二直流母线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AC/DC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连接端口连接;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端口,所述预充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和所述第二直流母线,所述的辅助电源电路分别通过多个输出端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所述DC/DC变换电路和AC/DC电路对应连接;
所述预充电路,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口接入供电电源时,将所述供电电源的交流电进行限流和转换后,输出给所述第二直流母线;
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用于在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电压达到预设启动电压值时上电启动,并对所述输入电压进行转换后,通过所述多个输出端输出对应的电压;
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上设置有第一防反二极管和第二防反二极管;
所述第一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防反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上设置有第三防反二极管和第四防反二极管;
所述第三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连接,所述第三防反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四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防反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连接,所述辅助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三防反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路包括电池模块、开关模块、辅源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源输出端通过所述开关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直流母线,所述辅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辅源模块的输出端作为所述储能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发送的启动指令时,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导通,以将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直流母线,还用于控制所述辅源模块进入转换模式,所述辅源模块在所述转换模式下,将所述电池模块输出的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后输出给所述功率输出电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发送的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开关模块断开;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发送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开关模块导通。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输出电路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直流母线的电压达到预充电压阈值时,控制所述预充电路停止工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路包括常闭开关模块、限流模块和整流模块;
所述常闭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口连接,所述常闭开关模块的第二端通过所述限流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直流母线连接;
所述常闭开关模块用于在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控制下断开。
CN202310353090.1A 2023-03-30 2023-03-30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Pending CN1164180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3090.1A CN116418083A (zh) 2023-03-30 2023-03-30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3090.1A CN116418083A (zh) 2023-03-30 2023-03-30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8083A true CN116418083A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59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53090.1A Pending CN116418083A (zh) 2023-03-30 2023-03-30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80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53636B1 (ko) 복수의구동원을갖고있는전자기기및그구동제어장치
EP2396880B1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automatic mode switching
CN102640076B (zh) 当在设备充电期间在睡眠模式与正常模式之间切换时电力消耗被降低的电力转换器
CN102035974B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控制其电力的方法
CN103187782A (zh) 电源和具有该电源的显示装置
CN110970928A (zh) 一种光伏与市电同时互补供电的储能离网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212204951U (zh) 供电系统和空调器
CN201173551Y (zh) 空调控制器及其空调系统
CN201177349Y (zh) 空调控制器及空调系统
CN101749835A (zh) 具有辅助控制芯片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空调控制器及其空调系统
CN107994678B (zh) 电梯系统的供电装置、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418083A (zh) 供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供电设备
CN111365826A (zh) 供电系统和空调器
CN116365653A (zh) 供电电路、功率转换设备及储能设备
CN113852147B (zh) 显示屏的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JP4836519B2 (ja) 洗濯機
CN102142773A (zh)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与电源管理方法
KR20010051942A (ko) 리모트 컨트롤 수신 시스템 및 ac 어댑터 시스템을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US20190013694A1 (en) Switching control method for a dual auxiliary power supply
CN214013886U (zh) 待机电路及智能讲台
KR100434446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무정전 전원공급장치
CN220190652U (zh) 供电电路、功率输出电路及电源设备
CN218161841U (zh) 供电控制电路、脚踏控制器及外科手术装置
CN219370311U (zh) 一种加固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管理系统
CN220154816U (zh) 清洁设备控制板电路及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