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5539A -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5539A
CN116405539A CN202310301594.9A CN202310301594A CN116405539A CN 116405539 A CN116405539 A CN 116405539A CN 202310301594 A CN202310301594 A CN 202310301594A CN 116405539 A CN116405539 A CN 116405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resources
class
application
channel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015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伟
郭曼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uishouw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uishouw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uishouw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uishouwa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0159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55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5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5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5Push-based network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根据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根据应用包解释出与应用名对应的第一渠道标识和与应用包名对应的第二渠道标识;通过对应第一渠道标识的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通过对应第二渠道标识的第二渠道推送与应用对应的所述二类资源;将同一服务器的不同资源的配置信息写入一个配置文件,避免了服务器保存过多冗余的配置数据的情况;通过建立第一渠道以传输一类资源,通过对应不同的应用包名建立不同的第二渠道以传输能被对应的应用使用的二类资源,进而实现不同应用间的资源隔离。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应用有对同一服务器下不同应用包间资源隔离的需求。目前主要通过对每个应用包独立设置一份独属本包的资源配置文件,每个应用包只读取独属本包的资源配置文件,根据资源配置文件获取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隔离。但是,同一服务器下的每个应用包都有独属的资源配置文件,容易导致服务器保存太多冗余的配置数据,而且每增加一个应用包,都需要增加新的资源配置文件,并对资源配置文件进行备份和整体,导致服务器效率低。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能实现对不同应用间的资源数据的隔离传输。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配置文件,所述配置文件记载有资源与多个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其中,所述一类资源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所述二类资源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
接收应用发送的应用包;
根据所述应用包解释出与应用名对应的第一渠道标识和与应用包名对应的第二渠道标识;
通过对应所述第一渠道标识的第一渠道推送所述一类资源,通过对应所述第二渠道标识的第二渠道推送与所述应用对应的所述二类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渠道是网关在接收请求后根据所述请求中的应用名构建的,所述第二渠道是网关在接收请求后根据所述请求中的应用包名构建的。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网关,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应用发送的请求,所述请求包括应用名和应用包名;
根据所述应用名构建第一渠道,根据所述应用包名构建第二渠道;
通过所述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通过所述第二渠道推送与所述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其中,所述一类资源是服务器根据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得到的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的资源,所述二类资源是服务器根据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得到的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的资源。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某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应用名构建第一渠道,根据所述应用包名构建第二渠道,包括:
认证所述请求;
当认证所述请求成功,初始化连接信息;
根据所述应用名得到与所述第一渠道对应的第三渠道标识,根据所述应用包名得到与所述第二渠道对应的第四渠道标识;
根据所述连接信息、所述第三渠道标识、所述第四渠道标识与所述应用的客户端建立连接,以构建所述第一渠道和所述第二渠道。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某些实施例,所述一类资源携带有第一渠道标识,所述通过所述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包括:
比较所述第三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一渠道标识;
当所述第三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一渠道标识相同,通过所述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
当所述第三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一渠道标识不相同,丢弃所述一类资源。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某些实施例,所述二类资源携带有第二渠道标识,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渠道推送二类资源,包括:
比较所述第四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二渠道标识;
当所述第四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二渠道标识相同,通过所述第二渠道推送二类资源;
当所述第四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二渠道标识不相同,丢弃所述二类资源。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管理后台,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得到配置文件,所述配置文件记载有资源与多个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向服务器发送所述配置文件,以使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其中,所述一类资源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所述二类资源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实施例,一种服务器,应用如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的实施例,一种网关,应用如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的实施例,一种管理后台,应用如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的实施例,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如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如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上述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将同一服务器的不同资源的配置信息均写入一个配置文件,使同一服务器的资源可以直接根据该一个配置文件进行配置,避免了每个应用包都有属于本包的资源配置文件而导致服务器保存过多冗余的配置数据的情况,避免了每增加一个应用包都需要对资源配置进行备份和整理的情况,节省了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提升了服务器的处理效率;通过建立第一渠道以传输能被全部应用使用的一类资源,通过对应不同的应用包名建立不同的第二渠道以传输能被对应的应用使用的二类资源,进而实现不同应用间的资源隔离。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图;
图2是步骤S80的子步骤图;
图3是网关向应用的客户端通过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的子步骤图;
图4是网关向应用的客户端通过第二渠道推送与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的子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系统。
数据系统包括应用的客户端、网关、服务器和后台。
参照图1,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S10,管理后台接收配置信息;
步骤S20,管理后台根据配置信息得到配置文件,配置文件记载有资源与多个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S30,管理后台向服务器发送配置文件;
步骤S40,服务器接收配置文件;
步骤S50,服务器根据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一类资源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二类资源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
步骤S60,应用的客户端向网关发送请求;
步骤S70,网关接收应用发送的请求;
步骤S80,网关根据请求的应用名构建第一渠道,根据应用包名构建第二渠道,订阅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
步骤S90,应用的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应用包;
步骤S100,服务器接收应用包;
步骤S110,服务器根据应用包解释出与应用名对应的第一渠道标识和与应用包名对应的第二渠道标识;
步骤S120,服务器向网关通过对应第一渠道标识的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通过对应第二渠道标识的第二渠道推送与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
步骤S130,网关向应用的客户端通过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通过第二渠道推送与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
步骤S140,应用的客户端监听第一渠道和与该应用对应的第二渠道,接收服务器推送的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
对于步骤S10,管理人员可以登录管理后台,在统一管理页面通过输入设备输入配置信息对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后台接收管理人员输入的配置信息。例如可以配置资源与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即资源可以被哪些应用使用。
使用统一管理页面进行资源配置,可以避免每个应用包对应一个后台配合页面,管理人员每次进行配置需要去对应应用包的不同页面进行配置的问题,使流程更简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界面设有输入栏前缀名称为应用包名,可以在对应应用包名的输入栏输入应用包名,以配置资源与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对资源A,在对应应用包名的输入栏输入“全部”,即表明资源A可以被全部应用使用;对资源B,在对应应用包名的输入栏输入“火星”,即表明资源B可以被应用“火星”使用。
对于步骤S20,管理后台根据配置信息得到配置文件,将同一服务器的不同资源的配置信息均写入一个配置文件,使同一服务器的资源可以直接根据该一个配置文件进行配置,避免了每个应用包都有属于本包的资源配置文件而导致服务器保存过多冗余的配置数据的情况,避免了每增加一个应用包都需要对资源配置进行备份和整理的情况,节省了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提升了服务器的处理效率。
对于步骤S30,管理后台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管理后台向服务器发送配置文件。
对于步骤S40,服务器接收管理后台发送对的配置文件。
对于步骤S50,服务器根据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对资源进行分类,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一类资源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二类资源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
例如,在配置文件中,记载有资源A可以被全部应用使用,资源B可以被应用“火星”使用,则将资源A分类为一类资源,并对资源A配置为能被全部应用使用,将资源B分类为二类资源,并对资源B配置为能被应用“火星”使用。
对于步骤S60,应用的客户端向网关发送请求。
对于步骤S70,网关接收应用发送的请求。
参照图2,对于步骤S80,网关根据请求的应用名构建第一渠道,根据应用包名构建第二渠道,订阅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81,认证请求;
步骤S82,当认证请求成功,初始化连接信息;
步骤S83,根据应用名得到与第一渠道对应的第三渠道标识,根据应用包名得到与第二渠道对应的第四渠道标识;
步骤S84,根据连接信息、第三渠道标识、第四渠道标识与应用的客户端建立连接,以构建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
对于步骤S81,网关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认证请求;
对于步骤S82,当认证请求成功,对网关初始化连接信息;
对于步骤S83,根据应用名得到与第一渠道对应的第三渠道标识,根据应用包名得到与第二渠道对应的第四渠道标识;具体地,网关将应用名转换为第三渠道标识app_channel_id,将应用包名转换为第四渠道标识application_channel_id;该渠道转换能保证channel_id、app_channel_id和application_channel_id不相同;
对于步骤S84,保存连接信息、第三渠道标识和第四渠道标识的渠道信息;根据连接信息、第三渠道标识、第四渠道标识与应用的客户端建立连接,以构建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具体地,根据第三渠道标识app_channel_id构建第一渠道,根据第四渠道标识application_channel_id构建第二渠道,并订阅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进而认证通过,建立连接。
另外,当认证失败,则断开连接。
对于步骤S90,应用的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应用包。
可以理解的是,一个应用名下可以有多个应用包名,即一个应用可以登录多个服务器,登录不同服务器使用对应的应用包名。
同一服务器下的全部应用包的应用名是相同的,而应用包名是不同的。
对于步骤S100,服务器接收应用的客户端发送的应用包。
对于步骤S110,服务器根据应用包解释出与应用名对应的第一渠道标识和与应用包名对应的第二渠道标识;具体地,服务器将应用名转换为第一渠道标识app_channel_id,将应用包名转换为第二渠道标识application_channel_id。
对于步骤S120,服务器根据第一渠道标识app_channel_id确定第一渠道,根据第二渠道标识application_channel_id确定第二渠道;服务器根据应用包从资源中确定待推送的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
服务器向网关通过对应第一渠道标识的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通过对应第二渠道标识的第二渠道推送与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例如,将能被全部应用使用的资源A通过第一渠道推送,将能被应用“火星”使用的资源B通过与应用“火星”对应的第二渠道推送。
参照图3,对于步骤S130,网关向应用的客户端通过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131,比较一类资源携带的第三渠道标识和网关内的第一渠道标识;
步骤S132,当第三渠道标识和第一渠道标识相同,通过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
步骤S133,当第三渠道标识和第一渠道标识不相同,丢弃一类资源。
参照图4,网关向应用的客户端通过第二渠道推送与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134,比较二类资源携带的第四渠道标识和网关内的第二渠道标识;
步骤S135,当第四渠道标识和第二渠道标识相同,通过第二渠道推送二类资源;
步骤S136,当第四渠道标识和第二渠道标识不相同,丢弃二类资源。
对于步骤S140,应用的客户端监听第一渠道以接收服务器推送的一类资源,监听与该应用对应的第二渠道以接收服务器推送的二类资源。
例如,应用的客户端监听第一渠道以接收能被全部应用使用的资源A,监听与应用“火星”对应的第二渠道以接收能被应用“火星”使用的资源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建立第一渠道以传输能被全部应用使用的一类资源,通过对应不同的应用包名建立不同的第二渠道以传输能被对应的应用使用的二类资源,进而实现不同应用间的资源隔离。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服务器应用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执行步骤S40、步骤S50、步骤S50、步骤S100、步骤S110和步骤S120。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关,网关应用如上的数据传输方法,执行步骤S70、步骤S80和步骤S130。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理后台,管理后台应用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执行步骤S10、步骤S20和步骤S30。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即执行步骤S40、步骤S50、步骤S50、步骤S100、步骤S110和步骤S120,或者执行步骤S70、步骤S80和步骤S130,或者执行步骤S10、步骤S20和步骤S3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在本说明书的上述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实施例”、“另一实施方式/实施例”或“某些实施方式/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设备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多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的介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实施例及其等同物限定。
以上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前提下可做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实施例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配置文件,所述配置文件记载有资源与多个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其中,所述一类资源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所述二类资源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
接收应用发送的应用包;
根据所述应用包解释出与应用名对应的第一渠道标识和与应用包名对应的第二渠道标识;
通过对应所述第一渠道标识的第一渠道推送所述一类资源,通过对应所述第二渠道标识的第二渠道推送与所述应用对应的所述二类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渠道是网关在接收请求后根据所述请求中的应用名构建的,所述第二渠道是网关在接收请求后根据所述请求中的应用包名构建的。
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关,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应用发送的请求,所述请求包括应用名和应用包名;
根据所述应用名构建第一渠道,根据所述应用包名构建第二渠道;
通过所述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通过所述第二渠道推送与所述应用对应的二类资源,其中,所述一类资源是服务器根据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得到的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的资源,所述二类资源是服务器根据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得到的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的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应用名构建第一渠道,根据所述应用包名构建第二渠道,包括:
认证所述请求;
当认证所述请求成功,初始化连接信息;
根据所述应用名得到与所述第一渠道对应的第三渠道标识,根据所述应用包名得到与所述第二渠道对应的第四渠道标识;
根据所述连接信息、所述第三渠道标识、所述第四渠道标识与所述应用的客户端建立连接,以构建所述第一渠道和所述第二渠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类资源携带有第一渠道标识,所述通过所述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包括:
比较所述第三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一渠道标识;
当所述第三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一渠道标识相同,通过所述第一渠道推送一类资源;
当所述第三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一渠道标识不相同,丢弃所述一类资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类资源携带有第二渠道标识,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渠道推送二类资源,包括:
比较所述第四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二渠道标识;
当所述第四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二渠道标识相同,通过所述第二渠道推送二类资源;
当所述第四渠道标识和所述第二渠道标识不相同,丢弃所述二类资源。
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管理后台,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得到配置文件,所述配置文件记载有资源与多个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向服务器发送所述配置文件,以使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文件对资源进行配置,得到一类资源和二类资源,其中,所述一类资源用于向所有应用推送,所述二类资源用于向部分应用推送。
7.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8.一种网关,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9.一种管理后台,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310301594.9A 2023-03-23 2023-03-23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4055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01594.9A CN116405539A (zh) 2023-03-23 2023-03-23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01594.9A CN116405539A (zh) 2023-03-23 2023-03-23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5539A true CN116405539A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09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01594.9A Pending CN116405539A (zh) 2023-03-23 2023-03-23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55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95083B1 (en) Cluster unique identifier
US8132046B2 (en) Synchronizing replicas of a database
US20170163479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of Renewing Terminal Configuration In a Memcached System
US20160277496A1 (en) Method, server and system for application synchronization
CN111400777B (zh) 一种网络存储系统、用户认证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225012A (zh) 事务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126940B (zh) 业务申请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337163B (zh) 用于汇聚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09030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服务器集群
US11444998B2 (en) Bit rate reduc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data file, and server
CN109408487B (zh) 一种nas文件系统下文件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1083204A (zh)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3326889B (zh) 一种新旧版本间通信兼容的方法及装置
CN110798358B (zh) 分布式服务标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405539A (zh) 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网关、管理后台及存储介质
CN110798492B (zh) 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数据处理系统
CN113612811B (zh) 一种在多通道中客户端挂载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07483637B (zh) 一种基于nfs的客户端链接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1131470B (zh) 终端设备及其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系统
CN112394951B (zh) 应用部署方法及服务器集群
CN114866594B (zh) 设备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系统、服务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15502B (zh)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254415B (zh) 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读请求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24002349A1 (zh) 文件管理方法、服务器、存储节点、文件存储系统、客户端
WO2023036310A1 (zh) 文件下载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