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2474A -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2474A
CN116362474A CN202310066902.4A CN202310066902A CN116362474A CN 116362474 A CN116362474 A CN 116362474A CN 202310066902 A CN202310066902 A CN 202310066902A CN 116362474 A CN116362474 A CN 116362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information
park
campus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69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效平
马正中
魏永强
孟祥秀
孙琦
王超
于晓义
景大智
高亚琼
赵琳
王玉梅
王迷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Digital Technology Qingdao Co Ltd
Cosmoplat Industrial Intelligent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Digital Technology Qingdao Co Ltd
Cosmoplat Industrial Intelligent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Digital Technology Qingdao Co Ltd, Cosmoplat Industrial Intelligent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Digital Technology Qingda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669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24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2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24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06Q10/063114Status monitoring or status determination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2Adjustment or analysis of established resource schedule, e.g. resource or task levelling, or dynamic reschedu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所述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所述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本发明的方法,实现了对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提高了碳监测的数据的精确度,解决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便于后续制定详细而实用的治理方案,利于尽快实现双碳目标。

Description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园区的数量已超两万个,随着园区经济对全国经济贡献的增长,园区的碳排放也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在明确指出要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的基础上,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进行碳监测已然成为必要。
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核算为主、监测为辅”的统一数据支撑体系,采集园区内各企业的配电房、空压机站、锅炉房、水泵房、污水处理站等各站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用能情况,对能耗数据如水、电、气、汽的瞬时/累积流量进行监测。但是,没有一个统一且规范的技术规范要求,存在使用经验值补齐缺失数据、参数选用和数据统计错误、原始数据记录混乱等诸多问题,不能实现对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进行碳监测得到的数据质量不高。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提高碳监测的数据质量的方法,以实现对园区的全面、真实和准确碳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园区进行碳监测的所获取的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所述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所述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所述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
若设置有采集所述碳流入信息的第一采集仪表和采集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的第二采集仪表,则获取并确定所述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所述碳流入信息,以及获取并确定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
若未设置所述第一采集仪表和/或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或者所述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和/或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有缺失,则获取经相关部门核准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包括:
对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确定碳排放量;其中,所述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根据所述碳排放量,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园区的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并根据所述规划信息和所述图纸信息,确定园区边界。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在确定园区边界之后,还包括:
确定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并根据所述碳源的流向信息,确定园区内的目标监测对象;其中,所述流向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信息。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所述碳源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含碳燃料、含碳原材料、输入性能源以及输入性温室气体;
其中,所述含碳燃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可燃物质;所述含碳原材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原材料;所述输入性能源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所述输入性温室气体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温室气体。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所述含碳燃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低位热值以及含碳量;所述含碳原材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和含碳量;所述输入性能源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所述输入性温室气体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被使用量以及被封存量。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可选地,所述目标监测对象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能源岛、存储设备、工业企业、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其中,所述能源岛包括园区内的所有能源供给单位;所述存储设备包括园区内用于存储可直接使用的能源的设备;所述工业企业包括园区内除所述能源岛所指示的能源供给单位之外的企业。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所述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所述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提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获取单元包括第一获取模块和第二获取模块;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若设置有采集所述碳流入信息的第一采集仪表和采集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的第二采集仪表,则获取并确定所述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所述碳流入信息,以及获取并确定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未设置所述第一采集仪表和/或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或者所述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和/或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有缺失,则获取经相关部门核准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提示单元包括处理模块和提示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确定碳排放量;其中,所述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所述提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碳排放量,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之前,获取园区的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并根据所述规划信息和所述图纸信息,确定园区边界。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园区边界之后,确定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并根据所述碳源的流向信息,确定园区内的目标监测对象;其中,所述流向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信息。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碳源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含碳燃料、含碳原材料、输入性能源以及输入性温室气体;其中,所述含碳燃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可燃物质;所述含碳原材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原材料;所述输入性能源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所述输入性温室气体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温室气体。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含碳燃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低位热值以及含碳量;所述含碳原材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和含碳量;所述输入性能源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所述输入性温室气体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被使用量以及被封存量。
如上所述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可选地,所述目标监测对象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能源岛、存储设备、工业企业、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其中,所述能源岛包括园区内的所有能源供给单位;所述存储设备包括园区内用于存储可直接使用的能源的设备;所述工业企业包括园区内除所述能源岛所指示的能源供给单位之外的企业。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前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前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方法包括: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所述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所述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本发明的方案,实现了对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提高了碳监测的数据的精确度,解决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便于后续制定详细而实用的治理方案,利于尽快实现双碳目标。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了园区碳监测内容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园区一般是指由政府或者民营企业与政府合作、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各类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某类/某些特定行业生产、研究学习等的指定区域。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各类产业园区的数量已经超过两万个。随着园区经济对全国经济贡献的增长,园区的能耗也随之增长,园区的碳排放也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为此,我国已明确指出要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推进产业园区的循环化发展。然而,在短时间内完成低碳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控制治理。其中,在进行碳治理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碳监测,以便制定详细而实用的治理方案。
虽然,部分专家认为连续在线监测法相较于核算法,可及时、直接获得碳排放量,并且比核算法获得的数据精度高,并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推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法,但是,基于园区复杂的行业特点、能源结构、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运行特性等各不相同的状况,还没有实用且适用于各类园区的碳监测方案。
一个示例中,在对园区进行碳监测时,仍采用传统的监测方式,也即:主要采集园区内各企业的配电房、空压机站、锅炉房、水泵房、污水处理站等各大站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用能情况,主要集中在能耗数据如水、电、气、汽的瞬时/累积流量的监测,并未综合考虑对其他类型特别是间接碳排放数据的监测。
这种方式不仅没有统一且规范的技术规范要求,普遍存在未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监测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使用经验值补齐缺失数据、参数选用和数据统计错误、原始数据记录混乱等问题;也没有考虑园区内各种企业的行业特点、能源结构、生产工艺以及主要设备运行特性;还缺少对新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应用的碳排放数据的监测;等等。致使碳监测的数据严重缺失,未能实现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不利于核算和预测等。使得许多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间长期滞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根据园区温室气体的来源以及其在园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碳监测,具体地,通过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并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用于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的提示信息。其中,碳流入信息是指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碳源即为温室气体的来源,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通过该方式,可以实现园区的全面、精准碳监测,不会出现监测遗漏的情况,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参考,使得生成的碳排放情况也更准确,便于制定详细而实用的治理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进行详细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以下简称监控装置),该监控装置可以集成在监控系统上或位于电子设备上,电子设备可以为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本发明不做限制。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包括:
S101、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示例性地,园区中的部分碳排放数据不能直接检测得到,只能通过监测园区中的各种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数据,再根据这些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数据获取园区最终的碳排放数据。因此,本发明为了提高园区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基于园区内行业众多、流程复杂的特点,在对园区中各种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数据进行监测时,根据碳源的流类型(即流入或流出)和流向,并结合目前可预测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等应用场景,来实现对园区的碳监测,以便为后续进行碳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其中,碳源是指温室气体的来源。在一些规范文件中,温室气体至少包括六种温室气体,分别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六氟化硫SF6。当规定的温室气体的种类发生变化时,本发明中的温室气体的来源也即碳源也随之变化,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本发明中,为了实现全面、精准、实时地碳监测,监控装置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碳流入信息是指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所有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而碳源又是指温室气体的来源。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碳源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含碳燃料、含碳原材料、输入性能源以及输入性温室气体;其中,含碳燃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可燃物质;含碳原材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原材料;输入性能源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输入性温室气体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温室气体。
示例性地,根据碳源的种类和特性,可将碳源分为含碳燃料、含碳原材料、输入性能源以及输入性温室气体。其中,含碳燃料是指包含碳元素的可燃物质,例如:煤炭、天然气、柴油、汽油等燃料。含碳原材料是指包含碳元素的原材料,例如:碳纤维等用来作为园区内的生产型企业生产其他产品的原料。输入性能源是指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例如:水、电等。输入性温室气体是指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温室气体,例如:汽车进入园区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等温室气体,以及园区内的部分企业也会买进园区外的碳捕集企业捕集二氧化碳等。
另外,由于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了所有可以用来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因此,在一些示例中,含碳燃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低位热值以及含碳量;含碳原材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和含碳量;输入性能源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输入性温室气体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被使用量以及被封存量。
示例性地,根据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结合其具体使用情况,可以核算碳排放量。例如,根据含碳燃料的输入量、低位热值以及含碳量等信息,可以确定含碳燃料燃烧后释放的碳排放量。其中,低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净热。
同理,根据含碳原材料的输入量和含碳量,输入性能源的输入量,输入性温室气体的输入量、被使用量以及被封存量等信息,结合具体使用场景,也可以确定碳排放量。现有技术中都已有相对成熟的核算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制。
其中,输入性温室气体的被使用量是指输入性温室气体进入园区后,被园区内的各企业生产利用的消耗量,被封存量是指进入永久碳封存装置或空间的消耗量。
进一步,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了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所有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其中,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是指碳源进入园区后,使用碳源的所有企业以及各企业中的设备等,本发明分别获取目标监测对象的所有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其中,本发明对目标监测对象以及对应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的具体内容均不做限制。
一个示例中,目标监测对象可以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能源岛、存储设备、工业企业、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其中,能源岛包括园区内的所有能源供给单位;存储设备包括园区内用于存储可直接使用的能源的设备;工业企业包括园区内除能源岛所指示的能源供给单位之外的企业。
示例性地,根据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企业或设备的类型和特征,可对园区内的企业及设备等进行分类。例如,分为能源岛、存储设备、工业企业、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等。
示例性地,园区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定会消耗一定的能源,这些能源可能包括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输入性能源,也可能还包括园区内自生产的能源。能源岛就是指园区内所有的能源供给单位,不仅包括园区内的能源生产企业,例如水厂、电厂、气厂、汽厂等,还包括园区内各工业企业自建的能源生产系统,甚至还包括所有光伏、热泵、余热锅炉等分布式能源中心等。
其中,本发明获取能源岛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获取内容。例如,获取供汽单位的中各设备的各种压力、温度、蒸汽等参数;获取供热、供冷单位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此外,针对能源岛还应考虑其他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以及排放到环境中的温室气体。例如,若涉及燃烧煤炭,则还应考虑烟气脱硫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脱硫过程所使用的碳酸盐的消耗量等;排放到环境中的可获取在排放口所监测到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的排放量。
示例性地,存储设备是指园区内用于存储可直接使用的能源的设备,在获取存储设备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时,可以获取可直接使用能源的周期存储和释放量。例如,存储设备可以是存储电能的储能设备、存储热能的储热设备等,则获取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可以分别为电和热的周期存储和释放量等。
示例性地,工业企业包括园区内除能源岛所指示的能源供给单位之外的所有企业,例如包括化工生产、水泥生产、焦化企业等工业企业,还包括各类公共建筑等。在获取工业企业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时,可以获取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量(例如由工业企业产生后又被回收作为原材料或外销产品的二氧化碳消耗量)、含碳产品量(例如流出企业的各类含碳的产品、污染物等的数量)、逃逸排放量(例如冰箱、空调等逸散型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量)、等等。
示例性地,碳汇是指园区内的碳排放抵消量,具体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可以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学计算得到,本发明不做限制。本发明中,在获取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时,可以获取进行碳汇的植被的信息如植被覆盖率、数量等用来核算碳汇的信息,也可以直接获取核算后的碳汇的数据信息,本发明不做限制。
总之,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时,除了获取明显地可直接监测的数据,还应考虑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以实现全面碳监测。
进一步,本发明对如何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也不做限制。一个示例中,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可以包括:步骤S1和S2。
S1、若设置有采集碳流入信息的第一采集仪表和采集碳分布数据信息的第二采集仪表,则获取并确定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碳流入信息,以及获取并确定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碳分布数据信息。
S2、若未设置第一采集仪表和/或第二采集仪表,或者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和/或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有缺失,则获取经相关部门核准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
示例性地,若在采集现场例如园区内安装了采集碳流入信息的第一采集仪表以及采集碳分布数据信息的第二采集仪表,则将第一采集仪表和第二采集仪表采集到的数据分别确定为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若没有第一采集仪表和/或第二采集仪表,或者采集到的数据不全,则可以从经有关部门核准的数据中获取缺失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
其中,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可能是多个,因此,第一采集仪表和第二采集仪表也可能是多个,获取的每个数据都有与之对应的仪表。若没有对应的采集仪表或采集仪表采集的数据不全,则可以获取经权威机构如第三方机构或者公司台账中的已经核准的数据,确定数据来源,并定期获取。
举例来说,在获取上述碳源中输入性能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时,可以获取供应单位安装的采集仪表如水表、电表等流量仪表记录的读数,或者获取结算凭证上的数据。此外,还可以获取采集园区内安装的总水表、总电表等记录的数据。本发明不做限制,以更权威、更准确的数据为准。
其中,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时,可以是人工采集,然后由人工输入本发明的监控装置中,以使监控装置获取到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也可以将监控装置分别与第一采集仪表、第二采集仪表绑定,第一采集仪表、第二采集仪表在采集数据后可以直接上传至监控装置。此外,监控装置还可以设置有功能接口,可以接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第三方能源审计和碳核查机构等,以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以作为现场监测数据的交叉对比数据。通过上述多种方式,都可以获取到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本发明不做限制。
S102、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示例性地,当监控装置获取到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后,就可以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用于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的提示信息。这样,就可以根据提示信息,制定详细而实用的治理方案,利于尽快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也实现了对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解决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
进一步,本发明对监控装置如何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不做限制。一个示例中,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可以包括:S10和S20。
S10、对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确定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S20、根据碳排放量,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
示例性地,监控装置可以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情况,确定出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数据转换,换成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确定为园区最终的碳排放量。再基于碳排放量生成并发出用于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的提示信息,以便后续制定碳治理方案。
其中,利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碳排放量,可以使提示信息更统一且直观,方便分析数据。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中部分或全部信息,生成并发出用于表征其他状况的提示信息。例如,仅选择园区中某一设备或某一企业对应的监控数据,生成用于表征该设备或企业的碳排放量的提示信息,以便对该设备或企业进行评价和改进优化等,本发明不做限制。
示例性地,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了园区碳监测内容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在对园区进行碳监测时,确定园区边界后,监测园区的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具体地,监测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如含碳原材料、输入性CO2、能源输入、含碳燃料。这些碳源进入园区后,根据园区内各企业的使用状况分布在各个地方。
例如,可直接使用的能源输入园区后,可能被能源岛、工业企业利用,也可能被存储在储能储热设备中备用,能源岛生产的能源也可能被储能储热设备存储,也可能被园区工业企业利用,而能源岛可能有环境排放或其排放源,根据直接使用的能源的流向,分别对其进行监控。再如含碳燃料可能作为能源岛中如供电、供水、供气、供汽、供热、供冷等企业的原料被使用,含碳原材料和输入性CO2可能作为工业企业如化工生产、水泥生产、焦化企业、公共建筑以及其它工业等企业的原料被使用,而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进行CO2回收利用、生产过程排放、含碳产品和逃逸排放等情况。而被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以碳汇或碳封存的形式被抵消,也可能排放到园区外。对于上述所涉及的内容,都纳入本发明需要进行碳监测的范围。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克服园区行业众多、流程复杂的难题,通过界定清楚各种碳源的流类型和流向,同时还考虑了各种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提高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的精确度,解决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通过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并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实现了对园区的全面、精准、实时碳监测,提高了碳监测的数据的精确度,解决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便于后续制定详细而实用的治理方案。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之前,方法还包括:
获取园区的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并根据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确定园区边界。
示例性地,监控装置还可以获取园区的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并基于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所指示的园区范围,确定园区边界,以便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时,不会多也不会少。
另外,当园区的边界发生改变时,还需采取修正措施,重新界定园区边界,以保证碳监测的范围的准确,进一步提高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在确定园区边界之后,还包括:
确定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并根据碳源的流向信息,确定园区内的目标监测对象;其中,流向信息用于指示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信息。
示例性地,监控装置在确定园区边界,还需确定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具体包括哪些,并根据碳源的流向信息,确定园区内的目标监测对象。当确定碳源以及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后,才能实现对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的获取,进而实现对园区的碳监测。通过预先确定碳源的种类以及目标监测监测对象,再进行后续获取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的步骤,提高了碳监测的数据的精确度,进一步也提高了园区碳监测的数据质量。
下述为本发明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对于本发明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30,装置30包括:获取单元301和提示单元302。
其中,获取单元301,用于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提示单元302,用于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40,装置40包括:获取单元401和提示单元402。
其中,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提示单元402,用于根据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一个示例中,获取单元401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011和第二获取模块4012。
第一获取模块4011,用于若设置有采集碳流入信息的第一采集仪表和采集碳分布数据信息的第二采集仪表,则获取并确定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碳流入信息,以及获取并确定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碳分布数据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4012,用于若未设置第一采集仪表和/或第二采集仪表,或者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和/或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有缺失,则获取经相关部门核准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
一个示例中,提示单元402包括处理模块4021和提示模块4022。
处理模块4021,用于对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确定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提示模块4022,用于根据碳排放量,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
一个示例中,装置40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403。
第一确定单元403,用于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之前,获取园区的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并根据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确定园区边界。
一个示例中,装置40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404。
第二确定单元404,用于在确定园区边界之后,确定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并根据碳源的流向信息,确定园区内的目标监测对象;其中,流向信息用于指示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信息。
一个示例中,碳源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含碳燃料、含碳原材料、输入性能源以及输入性温室气体;其中,含碳燃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可燃物质;含碳原材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原材料;输入性能源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输入性温室气体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温室气体。
一个示例中,含碳燃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低位热值以及含碳量;含碳原材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和含碳量;输入性能源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输入性温室气体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被使用量以及被封存量。
一个示例中,目标监测对象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能源岛、存储设备、工业企业、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其中,能源岛包括园区内的所有能源供给单位;存储设备包括园区内用于存储可直接使用的能源的设备;工业企业包括园区内除能源岛所指示的能源供给单位之外的企业。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装置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50,包括:处理器501以及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502。
其中,存储器502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501执行存储器60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前述的任一项方法。
在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实现中,应理解,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前述任一项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计算机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前述任一项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所述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所述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
若设置有采集所述碳流入信息的第一采集仪表和采集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的第二采集仪表,则获取并确定所述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所述碳流入信息,以及获取并确定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为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
若未设置所述第一采集仪表和/或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或者所述第一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和/或所述第二采集仪表所记录的数据有缺失,则获取经相关部门核准的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包括:
对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确定碳排放量;其中,所述碳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根据所述碳排放量,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园区的规划信息和图纸信息,并根据所述规划信息和所述图纸信息,确定园区边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园区边界之后,还包括:
确定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并根据所述碳源的流向信息,确定园区内的目标监测对象;其中,所述流向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含碳燃料、含碳原材料、输入性能源以及输入性温室气体;
其中,所述含碳燃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可燃物质;所述含碳原材料表征包含碳元素的原材料;所述输入性能源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可直接使用的能源;所述输入性温室气体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温室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燃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低位热值以及含碳量;所述含碳原材料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和含碳量;所述输入性能源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所述输入性温室气体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输入量、被使用量以及被封存量。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监测对象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能源岛、存储设备、工业企业、园区内进行碳汇的植被;其中,所述能源岛包括园区内的所有能源供给单位;所述存储设备包括园区内用于存储可直接使用的能源的设备;所述工业企业包括园区内除所述能源岛所指示的能源供给单位之外的企业。
9.一种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碳流入信息和碳分布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碳流入信息表征从园区外输入园区内的碳源的基础数据信息,所述碳源为温室气体的来源,所述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用于确定碳排放量的信息;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碳源在园区内所流经的目标监测对象的与碳排放数据相关的信息;
提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碳流入信息和所述碳分布数据信息,生成并发出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表征园区的碳排放情况。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066902.4A 2023-01-16 2023-01-16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63624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6902.4A CN116362474A (zh) 2023-01-16 2023-01-16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6902.4A CN116362474A (zh) 2023-01-16 2023-01-16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2474A true CN116362474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05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6902.4A Pending CN116362474A (zh) 2023-01-16 2023-01-16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24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Intensiv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Hu et al. Scenarios and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energy development based on LEAP model–A case study of a postindustrial city: Shenzhen China
Paraschiv et al. Contribu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hydro, wind, solar and biomass) to decarbo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ect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ng et al. Two-tier synergic governan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ion in China’s megacity, Shenzhen: Impact evalu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
Adebayo et al. Towards a sustainable future: The role of energy efficiency, renewable energy, and urbanization in limiting CO2 emissions in Sweden
Giuliano et al. A novel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biomass power plants avoiding nimby syndrome
CN115271341A (zh) 一种基于碳流追踪的工业园区碳核算方法
Wang et al. Economic assessment of a renewable energy-electricity-hydrogen system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benefits
Pratama et al. Techno-economic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 the polygeneration system (BECCS-PS) for producing green electricity and methanol
Wu et al. Facility-level emissions and synergistic control of energy-related air pollutants and carbon dioxide in China
CN116362474A (zh) 应用于园区的碳监测提示方法及设备
CN116579675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碳排放监测平台
Feng et al.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of power generation from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CN115861006A (zh) 一种燃煤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碳管理系统
Overbye et al.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Climate Change: Power Systems Research Possibilities
So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 2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for Chinese refineries based on 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Kursun et al. Life cycle comparison of coal gasification by conventional versus calcium looping processes
Ma et al. Carbon flow tracking based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of low-carbon industrial parks
Tiwari Applications of smart technologies regarding promot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 utilization
Wang et al.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natural gas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Gärtner et al. Integration of Power-To-Methane into Glass Melting Processes
Sunarno et al. Analysis of Indonesia's Three Major Anthropogenic Pollutants Which Include Various Emission and Fuel Sectors in the 1990-2015 Period
M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CUS Full Process Technology
Levihn et al. Co-benefits of primary energy conservation, reduced emissions and costs through biomass and waste incineration CHP in district heating
Rizzi Economic optimisation of integrated H2 and CCS chains for CO2 emission mitigati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Puglia reg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a Zhengzhong

Inventor after: Lu Xiaoping

Inventor before: Lu Xiaoping

Inventor before: Zhao Lin

Inventor before: Wang Yumei

Inventor before: Wang Mizhen

Inventor before: Ma Zhengzhong

Inventor before: Wei Yongqiang

Inventor before: Meng Xiangxiu

Inventor before: Sun Qi

Inventor before: Wang Chao

Inventor before: Yu Xiaoyi

Inventor before: Jing Dazhi

Inventor before: Gao Yaqiong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