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0523A -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0523A
CN116360523A CN202310331385.9A CN202310331385A CN116360523A CN 116360523 A CN116360523 A CN 116360523A CN 202310331385 A CN202310331385 A CN 202310331385A CN 116360523 A CN116360523 A CN 116360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hunt
diverter
temperature contro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313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60523B (zh
Inventor
李波
杨宝平
王三槐
李大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filed Critical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313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05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0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0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60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0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20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with sensing elements having variation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properties with change of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所述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与分流器主体两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的第一控温组件,该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步骤S200、在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本发明可以解决分流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测精度达不到高精度要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流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分流器是一种测量直流电流用的仪器,根据直流电流通过电阻时在电阻两端产生电压的原理制成。在电子计量技术行业,直流分流器可用于对电池管理系统、电子整机、通讯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源进行限流、回流、均流的取样检测。
然而,随着部分行业的迅速发展,其对分流器的检测精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例如,新能源汽车中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中,其对于分流器的电流检测要求较高,但目前市面上的分流器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因为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分流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测精度达不到高精度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旨在解决分流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测精度达不到高精度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与分流器主体两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的第一控温组件,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
步骤S200、在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的实时温度值;
根据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调节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工作功率,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逐渐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其中,
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与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工作功率呈正相关。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分流器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分流器的环境温度及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确定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工作功率,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及预设温度区间,确定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第一功率及第二功率;
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以第一功率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直至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第一温度阈值;
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以第二功率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直至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分流器温度调节的预设梯度值;
根据所述温度调节梯度值,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使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每间隔预设时间下降/上升预设梯度值,直至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选地,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第二控温组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0、获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以及所述分流器主体调节后的温度值;
步骤S400、根据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调节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以使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与所述分流器主体调节后的温度值相等。
可选地,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第二控温组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0、获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
步骤S600、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调节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差值小于预设温度差值。
可选地,所述步骤500与所述步骤100同时执行;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时,依次执行步骤200与步骤600;
在任意一连接部的温度值大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时,依次执行步骤600与步骤200。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包括:
分流器主体;
与所述分流器主体两端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
第一控温组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用于调节分流器主体的温度;
第二控温组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控温组件用于调节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的温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温组件及第二控温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储存有温度控制程序,所述温度控制程序被所述控制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
可选地,所述分流器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上述的分流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包括上述的分流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并根据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预设温度区间,判断分流器主体的温度是否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当分流器主体的温度是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也即分流器主体的阻值受到温度影响时,则控制第一控温组件调节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从而使得分流器主体的阻值维持不变,进而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高检测精度,提高了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再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再一实施例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分流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分流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分流器主体 60 控制器
20 第一连接部 71 第一温度传感器
30 第二连接部 72 第二温度传感器
40 第一控温组件 73 第三温度传感器
50 第二控温组件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随着部分行业的迅速发展,其对分流器的检测精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例如,新能源汽车中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中,其对于分流器的电流检测要求较高,但目前市面上的分流器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因为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分流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测精度达不到高精度要求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分流器通常会由于器件结构、组成材料或温度等因素导致检测精度下降,例如,分流器的中间合金部分相当于合金电阻,因此,其电阻值大小受温度影响,当其温度受环境影响超出一定的温度范围时,其电阻值大小也就不稳定,从而因此影响到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10,与分流器主体10两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以及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10上的第一控温组件40,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
步骤S200、在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器主体10也即分流器的中间合金电阻部分,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的处理器,例如MCU、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等,用于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对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进行调节,以及用于获取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大小等。分流器主体10的上设有第一控温组件40,第一控温组件40可以是半导体制冷器件或液冷组件等控温组件。
在分流器工作时,实时获取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并判断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是否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则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工作,调节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其中,预设温度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预设温度区间可以为合金电阻部分的阻值不会发生变化的工作温度区间,可以为一个趋近于某一温度值的小区间,也可以直接用一适宜的温度值来替代预设温度区间,从而使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能够保持在预设温度区间内,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阻值维持不变,进而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高检测精度。具体地,在调节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时,可以仅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的边界值,也可以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的中间值,从而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能够保持在预设温度区间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并根据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预设温度区间,判断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是否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是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也即分流器主体10的阻值受到温度影响时,则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以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从而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阻值维持不变,进而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高检测精度,提高了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步骤S210、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实时温度值;
步骤S220、根据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调节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逐渐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其中,
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与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呈正相关。
在一实施例中,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根据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动态调节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也即在调节分流器主体10温度的过程中,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越接近预设温度区间时,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也调节得越小,使得温度的变化量也越小。例如,预设温度区间为20℃-25℃,检测出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为50℃,此时将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设置得很大,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能够快速下降,并且随着分流器主体10温度值的逐渐下降,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也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分流器主体10温度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最终达到20℃-25℃内,以完成分流器主体10温度的调节。如此设置,在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越接近预设温度区间时,温度的变化量会变小,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能够准确地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内,避免出现过度升温或降温的情况。
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步骤S230、获取分流器的环境温度;
步骤S240、根据所述分流器的环境温度及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确定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设备与器件的升温或降温速度与环境温度有关,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设备与器件的降温速度会很快,而升温速度会较慢,当环境温度较高时,设备与器件的升温速度会很快,而降温速度会较慢。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能够根据环境温度设置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使得第一控温组件40以确定的工作功率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例如,预设温度区间为20℃-25℃,检测出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为40℃,此时获取的环境温度为10℃,则在当前环境下分流器主体10的降温速度会较快,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则可以设置的不那么大,工作功率可以设置为100瓦进行降温。而当获取的环境温度为35℃时,则需要将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设置得大一些,工作功率可以设置为150瓦进行降温。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能够随着环境温度进行设置,从而充分利用环境因素辅助第一控温组件40的温度调节,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损耗。
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步骤S250、根据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及预设温度区间,确定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的第一功率及第二功率;
步骤S260、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以第一功率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直至将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第一温度阈值;
步骤S270、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以第二功率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直至将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控温组件40为半导体制冷器件或制冷片等控温组件时,在半导体制冷器件或制冷片这类控温组件停止工作时,由于这类控温组件的特性,其通常会具有余热或余冷,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进行调节。在一实施例中,能够根据当前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及预设温度区间,确定一个接近预设温度区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一控温组件40的第一功率与第二功率,先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以第一功率工作,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时,则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以第二功率工作,直至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其中,第二功率可以为零,例如,预设温度区间为20℃-25℃,检测出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为40℃,则可以确定第一温度阈值为27℃,第一功率为150W,第二功率为零,也即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调节至27℃时,就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停止工作,利用器件的余冷,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至20℃-25℃以内。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控温组件40的工作功率能够随着环境温度进行设置,从而充分利用环境因素辅助第一控温组件40的温度调节,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损耗。
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步骤S280、获取分流器温度调节的预设梯度值;
步骤S290、根据所述温度调节梯度值,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以使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每间隔预设时间下降/上升预设梯度值,直至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控温组件通常是利用自身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不同而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调节目标温度的效果,因此,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较高时,若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以较大的功率对分流器主体10进行降温,可能会由于分流器主体10与第一控温组件40之间的温差较大而导致分流器主体10损坏,从而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因此,在一实施例中,能够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对分流器主体10进行梯度调节。例如,预设温度区间为20℃-25℃,检测出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为45℃,则预设梯度值可以设置为5℃,也即第一控温组件40先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为40℃,然后间隔一定的预设时间,再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为35℃,如此调节,直至将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至20℃-25℃以内。其中,预设梯度值可以根据调节前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进行设置,以使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在多次梯度调节后,温度值恰好落入预设温度区间内。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控温组件40能够对分流器主体10进行梯度调节,从而能够避免因分流器主体10与第一控温组件40之间的温差较大而导致分流器主体10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分流器的使用安全性。
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第二控温组件50,所述第二控温组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上;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0、获取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以及所述分流器主体10调节后的温度值;
步骤S400、根据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50调节所述第一连接部2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以使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与所述分流器主体10调节后的温度值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分流器主体10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连接,这也就意味着,调节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后,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与分流器主体10之间可能会存在温度差,从而使得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再次超出预设温度区间,进而影响到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在调节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后,还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与分流器主体10调节后的温度相等或相近,避免分流器主体10与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之间产生温差而导致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再次超出预设温度区间,进而影响到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参照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第二控温组件50,所述第二控温组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上;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0、获取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
步骤S600、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50调节所述第一连接部2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2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小于预设温度差值。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分流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所连接的对象不同,其受到的热量也就有可能存在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可能存在温度差,从而因此导致分流器产生热电势,进而影响到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在分流器工作时,还实时获取分流器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并将第一连接部20的温度值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做差,当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则控制控温组件工作,调节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使得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温差小于预设温度差值。其中,预设温度差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预设温度差值可以为零,可以为趋近于零的值,也可以为一个趋近于零的区间,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温差保持在趋近于零的值,进而消除分流器因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的热电势,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高检测精度。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当检测出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可以直接将其中一连接部的温度调节至与另一连接部的温度相等或相近,例如,当第一连接部20的温度为30℃,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为20℃时,可以直接将第一连接部20的温度调节至20℃,或者将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调节至30℃,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趋近于零。或者,还可以先根据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计算出两个连接部的平均温度值,从而同时调节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使得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都等于或趋近于平均温度值。如此设置,能够快速将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温差消除,从而以最快速度消除分流器的热电势,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高检测精度,提高了分流器的检测精度。此外,若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均偏高时,可以先将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调节至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平均温度值,也即先消除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温差,再将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同时调节至适宜工作的温度范围内。如此调节,则可以先消除温差带来的热电势影响,再将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控制在适宜工作的温度范围内,能够有效保证分流器在使用时的高检测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是在检测到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进行温度调节,除此之外,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一定时间内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变化情况,估算未来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从而估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温差变化情况,并且能够根据估算的温差变化情况以及预设温度差值,提前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进行调节,以避免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达到预设温度差值,也即避免分流器出现热电势而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例如,预设温度差值为5℃,当前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为0℃,检测到第一连接部20在第一个5分钟内上升了3℃,在第二个5分钟内也上升了3℃,第二连接部30在第一个5分钟内上升了2℃,在第二个5分钟内也上升了2℃,如此,经过估算,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将在15分钟后达到预设温度差值,则可以在达到预设温度差值之前对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进行调节,例如在10分钟后进行调节,或者在估算完成时进行调节,以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进行预先调节,能够避免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达到预设温度差值,也即避免分流器出现热电势而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同理,分流器本体10也可以采用预估调节的方式,即通过一定时间内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变化情况,估算未来的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从而估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分流器本体10的温差变化情况,并且能够根据估算的温差变化情况以及预设温度区间,提前对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进行调节,以避免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超出预设温度区间而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根据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所连接的具体器件或设备,并结合一定时间内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变化情况,估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温差变化情况,例如,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与电池包直接连接,分流器的第二连接部30与一用电负载连接,与第一连接部20连接的电池包在正常工作时的温度通常保持在55℃,与第二连接部30连接的用电负载工作时的温度通常保持在40℃,预设温度差值为10℃,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当前温度均为30℃。检测到10分钟内第一连接部20的温度上升了10℃,第二连接部的温度上升了8℃,此时估算40分钟后温差将会达到预设温度差值,但结合电池包及用电负载工作时的温度,此时估算10分钟后温差就会达到预设温度差值,因此,可以在达到预设温度差值之前对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进行调节,例如在5分钟后进行调节,或者在估算完成时进行调节,能够避免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差值达到预设温度差值,也即避免分流器出现热电势而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同理,分流器本体10也可以采用上述预估调节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估算还需要考虑到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对分流器本体10所产生的热传递作用,采用预估调节的方式,能够提前对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进行调节,以避免分流器本体10的温度超出预设温度区间而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500与所述步骤100同时执行;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时,依次执行步骤200与步骤600;
在任意一连接部的温度值大于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值时,依次执行步骤600与步骤200。
可以理解的是,对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调节和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调节可以先后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因此,在一实施例中,步骤500与步骤100同时执行,也即同时获取分流器主体10、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并分别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温度调节,若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则控制对应的控温组件进行工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先将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与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进行对比,对温度值高的部分先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地,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大于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时,则先对分流器主体10进行温度调节,再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进行温度调节,反之,当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小于任意一连接部的温度时,则先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进行温度调节,再对分流器主体10。如此设置,先对温度高的部分进行温度调节,能够降低分流器主体10与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热交换效应,从而使得分流器主体10、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均能够快速完成温度调节,进而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高检测精度,提高了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控温组件40及第二控温组件50进行温度控制的具体方案可以是针对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及分流器主体10各设置一个半导体制冷片,实现控温,半导体器件具有制冷端和制热端,并且根据加载在其两端的电流方向不同,制冷端和制热端可以变换,实现对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及分流器主体10的制冷或者制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导热硅脂将半导体制冷片与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及分流器主体1030贴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外部的机械塑料件将半导体制冷片与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及分流器主体10卡紧在一起,使得半导体制冷片贴设在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及分流器主体10上,如此设置,则避免了在安装半导体制冷片时对分流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第一控温组件40及第二控温组件50也可以是通过物理结构将热量传导出来再进行散热,例如采用液冷组件或风冷组件,如此,采用物理结构将热量传导出来再进行散热,则在安装第一控温组件40及第二控温组件50时,能够避免因安装对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及分流器主体10的结构造成影响,从而避免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参照图8和图9,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包括:
分流器主体10;
与所述分流器主体10两端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
第一控温组件40,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10上,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用于调节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
第二控温组件50,所述第二控温组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上,所述第二控温组件50用于调节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
控制器60,所述控制器60分别与所述第一控温组件40及第二控温组件50电连接,所述控制器60内储存有温度控制程序,所述温度控制程序被所述控制器60执行时实现如权上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
所述分流器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71,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0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1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60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1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连接部20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第二温度传感器72,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2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0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2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60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2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第三温度传感器73,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73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10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73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60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73用于检测所述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器包括有两间隔设置铜排和电阻合金,也即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和分流器主体10,其中分流器主体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30焊接。其中,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材质可以为紫铜或者黄铜等材质,并且可以在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表面进行镀保护层的方式,实现对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表面防氧化效果,避免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的表面氧化导致其接触不良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镀锡、镀镍或者贴设有机保焊膜等方式,在此不作限定。分流器主体10的材质可以为锰铜合金、铁铬铝合金或者镍铬合金等,其中当分流器主体10为锰铜合金时,其具有低电阻率以及低温度系数特性。分流器的分流器主体10、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上设有控温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第一控温组件40及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是半导体制冷器件或液冷组件等控温组件,其中,半导体器件具有制冷端和制热端,并且根据加载在其两端的电流方向不同,制冷端和制热端可以变换,实现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制冷或者制热。此外,当第一控温组件40及第二控温组件50选用液冷组件时,可以将管路同时通过分流器主体10、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三个部分,从而一次性控制三个部分的温度,使得三个部分的温度趋于一致,能够同时、快速地调节分流器三个部分的温度,从而使得分流器能够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下,从而保持高检测精度进行检测。控制器60可以选用处理器来实现,例如MCU、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等,用于控制第一控温组件40对分流器主体10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第二控温组件50对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进行调节,以及用于获取分流器主体10、第一连接部2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值等。
分流器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与连接器件或设备的连接处,也即第一安装端与第二安装端,通常会开设有安装孔,使得与分流器连接的器件或设备通过螺钉及安装孔与分流器可拆卸连接,以下将对第二控温组件50的具体安装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控温组件50与安装螺钉进行配合安装,例如,在第二控温组件50上设置对应的安装孔,并加长原先螺钉的长度,使得与分流器连接的器件或设备通过螺钉及安装孔与分流器可拆卸连接的同时,可以使螺钉与第二控温组件50上的安装孔配合,使得第二控温组件50一并安装于分流器上。如此,则能够避免额外在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上增设安装孔用于安装第二控温组件50,避免了在安装第二控温组件50时对分流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导热材料制成螺钉,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设置在螺钉上,或者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直接集成在螺钉内与螺钉一体设置,又或者是可以将第二控温组件50制成螺钉状,如此,当与分流器连接的器件或设备通过螺钉及安装孔与分流器可拆卸连接时,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通过对螺钉进行温度控制,从而利用热传递实现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调节。此外,第二控温组件50还可以设置在安装有控制器50的电路板上,也能够避免额外在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上增设安装孔用于安装第二控温组件50,避免了在安装第二控温组件50时对分流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温度传感器71及第二温度传感器72可以与第二控温组件50一体设置,或者可以选用具有温度检测功能的第二控温组件50来实现,如此,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直接根据检测获取的温度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进行温度调节,不仅提高了温度调节的响应速度,还能够进一步减少安装的器件,避免了在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71及第二温度传感器72时对分流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影响分流器的检测精度。同理,第三温度传感器73也可以与第一控温组件40一体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流器的实际应用中,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所连接的器件或设备是固定的,这也就意味着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变化与所连接的器件或设备有关,换而言之,由于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所连接的器件或设备是固定的,因此,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在工作时,温度值较大的连接部是固定的。而第二控温组件50,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具体的安装设置,例如,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与电池包直接连接,分流器的第二连接部30通过电连接线与用电负载连接,此时由于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与电池包直接连接,而分流器的第二连接部30是通过电连接线与用电负载连接的,因此,在分流器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分流器的第一连接部20的温度会高于分流器的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此时,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选用半导体制冷片来实现,并将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0上,而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端则设置在第二连接部30上,如此,在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时,能够对第一连接部20进行降温,并同时对第二连接部30进行升温,从而能够快速将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温差减小至预设区间内。如此设置,仅需设置一个第二控温组件50即可同时实现对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的温度调节,并且能够提高温度调节的速度,快速消除因第一连接部2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存在温差而导致的热电势。可以理解的是,分流器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分流器第一连接部20及第二连接部30所连接的器件或设备也就不同,上述实施例仅为多种应用场景中的一种,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控温组件50可以根据分流器的实际应用场景,以及分流器两个连接部所连接的具体设备或器件进行安装设置,使得第二控温组件50的温度调节效果与实际应用场景所适配,能够有效提高第二控温组件50的温度调节效率,并降低分流器的整体成本。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分流器,该分流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用电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储能设备,包括上述的分流器。
在本实施例中,储能设备可以为储能一体机、电池包、移动充电车、户外电源等储能设备,分流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储能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分流器包括分流器主体,与分流器主体两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的第一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
步骤S200、在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不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分流器主体的实时温度值;
根据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调节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工作功率,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逐渐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其中,
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与预设温度区间之间的差距,与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工作功率呈正相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分流器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分流器的环境温度及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确定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工作功率,并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及预设温度区间,确定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的第一功率及第二功率;
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以第一功率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直至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第一温度阈值;
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以第二功率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直至将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分流器温度调节的预设梯度值;
根据所述温度调节梯度值,控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调节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以使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每间隔预设时间下降/上升预设梯度值,直至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处于预设温度区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第二控温组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0、获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以及所述分流器主体调节后的温度值;
步骤S400、根据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调节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以使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与所述分流器主体调节后的温度值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第二控温组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0、获取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
步骤S600、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控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调节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差值小于预设温度差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00与所述步骤100同时执行;
所述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值时,依次执行步骤200与步骤600;
在任意一连接部的温度值大于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值时,依次执行步骤600与步骤200。
9.一种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包括:
分流器主体;
与所述分流器主体两端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
第一控温组件,所述第一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所述第一控温组件用于调节分流器主体的温度;
第二控温组件,所述第二控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控温组件用于调节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的温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控温组件及第二控温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储存有温度控制程序,所述温度控制程序被所述控制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分流器主体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分流器主体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检测信号。
11.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器。
12.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器。
CN202310331385.9A 2023-03-26 2023-03-26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Active CN1163605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1385.9A CN116360523B (zh) 2023-03-26 2023-03-26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1385.9A CN116360523B (zh) 2023-03-26 2023-03-26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0523A true CN116360523A (zh) 2023-06-30
CN116360523B CN116360523B (zh) 2024-02-27

Family

ID=86919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31385.9A Active CN116360523B (zh) 2023-03-26 2023-03-26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052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7661A (zh) * 2008-12-11 2009-05-13 淮阴工学院 太阳能半导体温控无水保活运输淡水鱼的装置及方法
CN103969485A (zh) * 2013-01-25 2014-08-06 特克特朗尼克公司 用于电流测量的紧凑分流器
CN107861069A (zh) * 2017-10-23 2018-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电路及方法、检测器、电池装置、运输工具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61538A (zh) * 2016-09-22 2018-03-30 深圳大学 一种恒温金属浴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10350256A (zh) * 2018-04-03 2019-10-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电气化车辆电池组的温度调节式电流分流器
CN111637683A (zh) * 2020-04-28 2020-09-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体冰温带的调整方法、生物体低温储藏方法及储藏设备
CN217689875U (zh) * 2021-11-17 2022-10-28 深圳市超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高精度的分流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7661A (zh) * 2008-12-11 2009-05-13 淮阴工学院 太阳能半导体温控无水保活运输淡水鱼的装置及方法
CN103969485A (zh) * 2013-01-25 2014-08-06 特克特朗尼克公司 用于电流测量的紧凑分流器
CN107861538A (zh) * 2016-09-22 2018-03-30 深圳大学 一种恒温金属浴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07861069A (zh) * 2017-10-23 2018-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电路及方法、检测器、电池装置、运输工具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50256A (zh) * 2018-04-03 2019-10-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电气化车辆电池组的温度调节式电流分流器
CN111637683A (zh) * 2020-04-28 2020-09-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体冰温带的调整方法、生物体低温储藏方法及储藏设备
CN217689875U (zh) * 2021-11-17 2022-10-28 深圳市超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高精度的分流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0523B (zh)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490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ttery temperature
CN102545329B (zh) 单元平衡控制装置
CN112416034A (zh) 一种装置的温度控制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JP5639868B2 (ja) 負荷回路の保護装置
CN106679076B (zh) 变频器功率模块温度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EP3767312B1 (en) Current sampling method and current sampling circuit
EP2876813B1 (en) Adaptive fault clearing based on power transistor temperature
KR100685000B1 (ko) 온도 감지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컴퓨터
CN110715818A (zh) 散热管道异常的检测方法、水冷型散热器、汽车
CN115000470B (zh) 燃料电池温控系统及其温控方法
CN116360523B (zh) 分流器温度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US20230024244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energy store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09669141A (zh) 一种放电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466130B (zh) 消除分流器热电势控制方法、分流器、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CN201867669U (zh) 一种电发热体的温控装置
Musat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TC heater used in automotive HVAC systems
CN105522987B (zh) 一种智能车载配电保护装置及其方法
CN110056525A (zh) 一种由温度控制转速的防护式cpu风扇控制系统
CN209982742U (zh) 一种基于三线制热电阻的温控加热系统
CN114615776A (zh) 一种电源过热保护分阶段降载方法及系统
CN107300479B (zh) 一种svg热管散热器特性的测试平台及其应用方法
CN113686459A (zh) 一种油温测量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
CN208384442U (zh) 温度检测电路及温度检测装置
CN219202192U (zh) 电阻温度控制电路及电流检测装置
EP4116792B1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