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46677A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46677A
CN116346677A CN202111603281.6A CN202111603281A CN116346677A CN 116346677 A CN116346677 A CN 116346677A CN 202111603281 A CN202111603281 A CN 202111603281A CN 116346677 A CN116346677 A CN 116346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period
tag value
upstream node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032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晓亮
刘艳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0328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466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46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66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下游节点在第一时刻接收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一报文,第一报文是于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发送的,第一报文包括用于指示上游节点发送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的第一标签值。而后,获取第二时刻,并根据第二时刻确定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第二时刻为第一时刻、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而后,获取用于指示目标基准周期的第二标签值,将第二标签值和前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确定为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从而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可以应用标签映射技术,来确保网络端到端的确定性时延。所谓标签映射技术,指的是下游节点将上游节点在上游节点的第一周期内发送的报文,全部映射到下游节点的第二周期发出。其中,上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和下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之间有一定的偏移关系。例如,上游节点在上游节点的T1周期内发送的报文,全部映射到下游节点的T3周期发出,T3周期和T1周期之间的偏移量为2。又如,上游节点在T2周期内发送的报文,全部映射到下游节点的T4周期发出,T4周期和T2周期之间的偏移量也为2。其中,上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和下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之间的偏移关系,可以是预先学习得到的。其中,前述偏移关系,也被称为“标签映射关系”。
目前用于学习标签映射关系的方案,只能在上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相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不同。在以下描述中,“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也可以被称为“发送周期时长”。
因此,如何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下游节点执行。在一个示例中,下游节点可以在第一时刻接收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是在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发送的,该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该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上游节点发送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其中,基准周期的时长为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下游节点接收到第一报文之后,可以获取第二时刻,该第二时刻是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指的是报文由下游节点的入接口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大时延。由第二时刻的计算方式可知,第二时刻为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晚时刻。确定第二时刻之后,下游节点可以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并获取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的第二标签值。其中,所述目标基准周期为能够确保所述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内发送的所有报文均已经到达所述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基准周期。换言之,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内发送的所有报文在所述目标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之前,均已经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获取第二标签值之后,可以计算所述第二标签值和前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例如,计算第二标签值和第一标签值的差值,又如,计算第一标签值和第二标签值的差值。并将所述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由此可见,利用本方案,能够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二时刻为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晚时刻,因此,目标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不晚于所述第二时刻即可。因此,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第二种情况是: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下一个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可以包括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这样一来,下游节点接收到第一报文之后,可以基于该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进一步地,即可获取第一标签值并基于所述第一标签值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这样一来,下游节点可以对第一报文进行解析,从而获得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以便于计算前述第二时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指示信息,除了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之外,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游节点利用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有一个大的前提是: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是一致的。因此,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下游节点还可以首先获取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并验证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是否一致。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这样一来,下游节点可以对第一报文进行解析,从而获得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从而验证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是否一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的指示信息,除了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之外,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得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之后,所述下游节点可以基于所述偏移量,转发来自上游节点的第二报文。具体地:下游节点可以接收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第三标签值,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而后,所述下游节点根据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得到第四标签值,并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进一步地,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对于下游节点而言,上游节点在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内发送的报文,在所述第四标签值所指示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之前,均能够到达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第二报文的出接口。其中,“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第二报文的出接口”为“第一出接口”。因此,所述第一出接口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不晚于所述第四标签值所指示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即可。因此,“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可以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对应的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第二种情况是: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游节点在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时,可以将所述第二报文中的第三标签值修改为第五标签值,得到第三报文,所述第五标签值用于指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进一步地,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三报文。接收到第三报文的下游节点,可以基于所述第五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应用于上游节点,在一个示例中,上游节点可以获取包括第一标签值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进一步地,上游节点可以于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将所述第一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下游节点接收到第一报文之后,可以执行以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以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指示信息还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包括第三标签值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于所述第三标签值指示的基准周期所属的报文发送周期,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应用于下游节点,所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在第一时刻接收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是在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并获取第二标签值,所述第二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标签值和所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包括: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或者,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下一个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第三标签值,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得到第四标签值;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包括: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对应的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所述第一出接口为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出接口;或者,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报文中的第三标签值修改为第五标签值,得到第三报文,所述第五标签值用于指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三报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装置,应用于上游节点,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单元,用于获取包括第一标签值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发送单元,用于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将所述第一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获取包括第三标签值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所述第三标签值指示的基准周期所属的报文发送周期,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上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以上第二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以上第二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或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以上第二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性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和基准周期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和基准周期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和基准周期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报文转发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和基准周期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报文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接下来,结合图1介绍当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相同时,如何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示例性应用场景示意图。
在一个示例中,当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相同时,可以通过如下A1-A5来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A1:上游节点在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T1发送学习报文,学习报文中携带报文发送周期T1的标签值。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标签值为1。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学习报文,指的是用于学习标签映射关系的报文。
上游节点可以根据发送周期时长,预先规划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可参见图1进行理解,图1示出了上游节点的6个报文发送周期。
该学习报文中可以携带前述标签值1。
A2:下游节点接收学习报文,并且,下游节点接收到该学习报文的时刻为t0时刻。
t0时刻为下游节点本地的时刻。
A3:下游节点计算t1=t0+T+Lmax。
其中,T为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Lmax为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指的是是报文由下游节点的入接口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大时延。
若所述学习报文的发送时刻为报文发送周期T1的起始时刻,则:若来自上游节点的报文在下游节点内经历的内部时延为前述Lmax,则t1时刻为上游节点在报文发送周期T1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时刻。若所述学习报文的发送时刻为报文发送周期T1的中间时刻,则上游节点在报文发送周期T1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时刻,必定早于所述t1时刻。
而对于下游节点而言,若其需要将上游节点在报文发送周期T1内发送的全部报文均映射到目标报文发送周期发送,则上游节点在报文发送周期T1内发发送的所有报文,需要在该周期的起始时刻到来之前,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换言之,目标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需要不早于上游节点于报文发送周期T1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时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学习报文为上游节点在报文发送周期T1的起始时刻发送的。如图1所示,图1中带阴影的方框表示学习报文。因此,所述t1时刻为上游节点在报文发送周期T1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晚时刻。对于这种情况目标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不早于t1时刻即可。
A4:下游节点确定t1时刻所对应的下游节点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并获取该报文发送周期的标签值。
与上游节点类似,下游节点也可以根据发送周期时长,预先规划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可参见图1进行理解,图1示出了下游节点的6个报文发送周期。
如图1所示,t1时刻位于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T3的中间时刻,t1时刻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为T4。此处,T4周期的标签值为4。
当然,若t1时刻位于下游节点对应的某一报文发送周期例如T3的起始时刻,则A4可以替换为“获取t1时刻所在的报文发送周期的标签值”,此处,T3周期的标签值为3。
A5:下游节点计算A4所获取的标签值和报文发送周期T1的标签值的差值。
由于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相同,因此,可以利用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的时长作为前述偏移量的衡量基准。故而下游节点计算A4所获取的标签值和报文发送周期T1的标签值的差值即可。
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该差值为4-1=3,即下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和上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为3。当下游节点接收到上游节点发送的报文时,可以在该报文对应的标签值的基础上加3,从而得到下游节点发送该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在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时,前述学习报文中除了可以携带上游节点发送学习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的标签值之外,还可以携带其它信息。在一个示例中,学习报文中可以携带抖动(jitter)信息,下游节点基于该抖动信息进行防抖处理。在又一个示例中,学习报文中可以携带了上游节点的出接口发送学习报文的时间戳,下游节点在上游节点发送该学习报文有抖动的情况下,精确地计算该学习报文在抖动范围内的具体位置,等等。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例如,上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接口速率和下游节点对应的出接口的接口速率不同,从而使得上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被配置为不同的周期时长。又如,上游节点对应的转发芯片的转发时间精度与下游节点对应的转发芯片的转发时间精度不同,从而使得上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发送报文的周期时长被配置为不同的周期时长。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信令交互图。图2所示的数据处理方法,例如可以包括如下S101-S105。
S101:上游节点于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向下游节点发送第一报文,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
此处提及的上游节点,可以是某一端到端IP网络的入口运营商边缘路由器(provider edge,PE),也可以是该端到端IP网络的运营商路由器(provider,P)。
此处提及的下游节点可以是某一端到端IP网络的出口边缘路由器,也可以是该端到端IP网络的骨干路由器。
当然,所述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也可以是其它网络例如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网络或者二层网络中的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而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既能够被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整除,又能够被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整除,因此,可以利用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作为前述偏移量的衡量基准。其中,时长为所述公约数的周期,被称为“基准周期”。基准周期的时长,也可以被称为“基准周期时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可以大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也可以小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本申请实施例不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游节点而言,其不同的出接口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可以不同。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指的是上游节点的多个接口中、与下游节点进行交互的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
对于下游节点而言,其不同的出接口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也可以不同。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指的是下游节点的某一出接口(例如下文提及的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
在一个示例中,上游节点上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发送周期时长和基准周期时长规划自身的报文发送周期和基准周期。其中,对于上游节点的某一报文发送周期而言,其起始时刻与某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相同。
如图3所示,上游节点的1个报文发送周期等于3个基准周期。其中,第一报文可以是上游节点在上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T0的起始时刻发送给下游节点的,而上游节点的报文发送周期T0的起始时刻对应上游节点的基准周期T0,因此,第一标签值可以为基准周期T0的标签值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基准周期时长,可以是预先配置在所述上游节点上的,也可以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上游节点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上游节点可以首先生成包括第一标签值的第一报文,并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到来时,将该第一报文发送给下游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所述第一标签值在所述第一报文中的位置,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可以包括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一报文为二层报文例如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Area Network,VLAN)报文,则可以扩展一个新的以太类型(Ethernet type)字段用于指示所述标识信息。即:可以在VLAN报文中新增一个以太类型字段以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于这种情况,所述第一报文中的以太类型字段,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另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一报文为因特网协议第4版(Internet Protocolversion 4,IPv4)报文,则所述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头的选项(option)字段中。
在又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一报文为因特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version 6,IPv6)报文,则所述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所述第一报文的IPv6扩展头中,例如,携带在已有IPv6扩展头的预留字段中,又如,携带在已有IPv6扩展头的扩展类型长度值(type length value,TLV)字段中,再如,扩展一个新的IPv6扩展头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在又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一报文为MPLS报文,则所述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所述第一报文的扩展头中,例如,在所述MPLS报文的MPLS标签之后增加一个扩展头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S102:下游节点接收第一报文,并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接收时刻为第一时刻。
此处提及的第一时刻,指的是第一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入接口的时刻。第一时刻为所述下游节点本地的时刻。
S103:下游节点获取第二时刻,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
下游节点确定第一时刻之后,可以获取第二时刻,作为一个示例,所述下游节点可以计算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得到第二时刻。如上文对t2的分析部分可知,第二时刻为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晚时刻。
在执行S103之前,下游节点需要确定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上游节点可以将自身的发送周期时长携带在第一报文中发送给下游节点,这样一来,下游节点可以对第一报文进行解析,从而获得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可以携带在第一报文中。例如,前述指示信息除了可以指示第一报文包括第一标签值之外,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在又一个示例中,所述上游节点的发送周期时长,可以是控制器发送给下游节点的,也可以是所述上游节点通过独立于第一报文的其它报文发送给下游节点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执行S103之前,下游节点还需要确定自身的最大内部时延。本申请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所述下游节点确定自身的最大内部时延的具体实现方式。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下游节点例如可以利用随流检测的方式,确定自身的最大内部时延,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S104:下游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并获取第二标签值,所述第二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S105:下游节点将所述第二标签值和所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
在一个示例中,下游节点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基准周期时长规划自身的基准周期。其中,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是一致的。
另外,下游节点还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报文发送周期规划自身的报文发送周期。并且,对于下游节点的某一报文发送周期而言,其起始时刻与某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相同。如下图6所示,下游节点的第一出接口的1个报文发送周期等于2个基准周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基准周期时长,可以是预先配置在所述下游节点上的,也可以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由于所述第二时刻为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结束时刻发送的报文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的最晚时刻。因此,若能够使得上游节点在第一报文发送周期内发送的所有报文在所述目标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之前,均已经到达下游节点的出接口。则目标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不晚于所述第二时刻即可。
在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下一个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并将所述下一个基准周期的标签值,确定为第二标签值。可参考图4a进行理解,第二时刻对应下游节点的基准周期T4的中间时刻,则将下游节点的基准周期T5确定为目标基准周期,并将基准周期T5的标签值5确定为第二标签值。
在又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并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标签值,确定为第二标签值。可参考图4b进行理解,第二时刻对应下游节点的基准周期T4的起始时刻,则将下游节点的基准周期T4确定为目标基准周期,并将基准周期T4的标签值4确定为第二标签值。
确定第二标签值之后,可以计算第二标签值和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例如,计算所述第二标签值和第一标签值的差值,又如,计算第一标签值和第二标签值的差值。进一步地,将所述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
虽然在以上实施例的举例中,第二标签值大于第一标签值,例如图4a所对应的第二标签值为5,图4b所对应的第二标签值为4,图3对应的第一标签值为0。但是,以上举例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示出,其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标签值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标签值,例如,第一标签值为6,第二标签值为3,又如,第一标签值和第二标签值均为0,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说明。
下游节点利用S102-S105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有一个大的前提是: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是一致的。因此,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下游节点在执行S102-S105之前,可以首先获取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并验证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是否一致。若一致,再执行S102-S105,否则,不再执行S102-S105。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上游节点可以将自身的基准周期时长携带在第一报文中发送给下游节点,这样一来,下游节点可以对第一报文进行解析,从而获得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例如,前述指示信息除了可以指示第一报文包括第一标签值之外,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再如,前述指示信息除了可以指示第一报文包括第一标签值和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之外,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时长。在又一个示例中,所述上游节点的基准周期时长可以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的,也可以是所述上游节点通过独立于第一报文的其它报文发送给下游节点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利用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在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与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不同时,进行标签映射关系的学习。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图5所示的S201-S204。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报文转发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S201: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第三标签值,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
由于对于上游节点而言,其报文发送周期可以包括多个基准周期,而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是以基准周期作为衡量基准的。因此,对于上游节点在某一报文发送周期发送的任一报文所携带的标签值,均用于指示该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多个基准周期中的某一基准周期,从而使得上游节点在某一报文发送周期内发送的所有报文,均映射到下游节点的同一报文发送周期中发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尽可能减少报文在IP网络中的端到端传输时延,所述第二报文中携带的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的时刻所属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从而使得下游节点能够尽早的将第二报文转发出去,以减少第二报文的传输时延。可参考图3进行理解,上游节点发送第二报文的时刻为t3时刻,t3时刻对应报文发送周期T0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为基准周期T0,故而第三标签值为基准周期T0的标签值0。另外,若上游节点发送第二报文的时刻为图3所示的t4时刻,t4时刻对应报文发送周期T0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为基准周期T0,故而第三标签值也为基准周期T0的标签值0。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二报文可以是业务报文。第二报文中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三标签值。关于所述指示信息在第二报文中的位置,可以参考上文对于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的描述部分,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S202:下游节点根据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得到第四标签值。
S202的具体实现方式,与所述相对差值的计算方式相关。
在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相对差值为第二标签值和第一标签值的差值,则所述第四标签值为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的和。
在又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相对差值为第一标签值和第二标签值的差值,则所述第四标签值为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的差值。
S203:所述下游节点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对于下游节点而言,上游节点在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内发送的报文,在所述第四标签值所指示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之前,均能够到达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第二报文的出接口。为方便描述,将“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第二报文的出接口”称为“第一出接口”。因此,所述第一出接口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不晚于所述第四标签值所指示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即可。
在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对应的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可参考图6进行理解,图6示出了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和基准周期。若第四标签值指示第一出接口的基准周期T6,基准周期T6为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T6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即:基准周期T6的起始时刻与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T6的起始时刻相同,故而将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T6确定为发送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在又一个示例中,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可参考图6进行理解,若第四标签值指示第一出接口的基准周期T5,基准周期T5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的报文发送周期T5的中间时刻,故而将报文发送周期T5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T6确定为发送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S204:所述下游节点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
下游节点在转发第二报文时,可以将第二报文中的第三标签值进行修改,修改为发送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标签值。为方便描述,将“发送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标签值”称为“第五标签值”,则第三报文中携带的第五标签值,可以用于使得接收到第三报文的下游节点基于第五标签值,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转发周期。
由于所述第五标签值用于指示发送第三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因此,转发第三报文的下游节点基于第五标签值确定转发第三报文的报文转发周期,能够减少第三报文的传输时延。
关于“基于第五标签值,确定用于转发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转发周期”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类比S203的具体实现部分,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的装置,以下结合附图介绍该装置。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的数据处理装置700,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由下游节点执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7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701和处理单元702。
接收单元701,用于在第一时刻接收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是在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处理单元702,用于获取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并获取第二标签值,所述第二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标签值和所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包括: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或者,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下一个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701,还用于接收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第三标签值,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所述处理单元7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得到第四标签值;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包括: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对应的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所述第一出接口为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出接口;或者,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报文中的第三标签值修改为第五标签值,得到第三报文,所述第五标签值用于指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三报文。
由于所述装置700是与以上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由下游节点执行的方法所对应的装置,所述装置700的各个单元的具体实现,均与以上方法实施例为同一构思,因此,关于所述装置700的各个单元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报文转发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的装置,以下结合附图介绍该装置。
参见图8,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报文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的数据处理装置800,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由上游节点执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报文转发装置8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801和发送单元802。
处理单元801,用于获取包括第一标签值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
发送单元802,用于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将所述第一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801,还用于获取包括第三标签值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所述发送单元802,还用于所述第三标签值指示的基准周期所属的报文发送周期,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由于所述装置800是与以上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由上游节点执行的方法所对应的装置,所述装置800的各个单元的具体实现,均与以上方法实施例为同一构思,因此,关于所述装置800的各个单元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提及的数据处理装置700和报文转发装置800,其硬件结构可以为如图9所示的结构,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9所示,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10、通信接口920和和存储器930。其中设备900中的处理器910的数量可以一个或多个,图9中以一个处理器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910、通信接口920和存储器930可通过总线系统或其它方式连接,其中,图9中以通过总线系统940连接为例。
处理器91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9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93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930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930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当设备900对应前述数据处理装置700时,存储器930例如可以存储第一标签值,存储器930又如可以存储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当设备900对应图8所示的用于报文转发装置800时,存储器930例如可以存储第二报文。
可选地,存储器930存储有操作系统和程序、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其中,程序可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操作系统可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处理器910可以读取存储器930中的程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报文转发方法。
总线系统940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系统94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报文转发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或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报文转发方法。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业务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业务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业务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业务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业务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业务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
以上,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下游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时刻接收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是在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
获取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
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并获取第二标签值,所述第二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将所述第二标签值和所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包括:
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或者,
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下一个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第三标签值,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
根据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得到第四标签值;
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包括:
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对应的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所述第一出接口为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出接口;
或者,
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包括:
将所述第二报文中的第三标签值修改为第五标签值,得到第三报文,所述第五标签值用于指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
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三报文。
9.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上游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包括第一标签值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
于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将所述第一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包括第三标签值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
于所述第三标签值指示的基准周期所属的报文发送周期,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14.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下游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在第一时刻接收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是在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发送的,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第一标签值,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
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的最大内部时延之和;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并获取第二标签值,所述第二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标签值和所述第一标签值的相对差值,确定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之间的偏移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时刻确定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目标基准周期,包括:
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下游节点的第一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或者,
若所述第二时刻对应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一基准周期的下一个基准周期,确定为所述目标基准周期。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1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第三标签值,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标签值和所述相对差值,得到第四标签值;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二报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四标签值,确定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包括:
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第一出接口对应的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所述第一出接口为所述下游节点用于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出接口;
或者,
若所述第四标签值对应的基准周期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中间时刻,则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周期的下一个报文发送周期确定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用于:
将所述第二报文中的第三标签值修改为第五标签值,得到第三报文,所述第五标签值用于指示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对应的基准周期;
根据所述转发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发送周期转发所述第三报文。
22.一种报文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上游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获取包括第一标签值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基准周期,所述基准周期的时长为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所述下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的公约数;
发送单元,用于所述上游节点的第一报文发送周期的起始时刻将所述第一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一标签值。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还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中包括的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发送周期时长和/或所述上游节点对应的基准周期的时长。
26.根据权利要求22-2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获取包括第三标签值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三标签值,用于指示所述上游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报文发送周期所包括的第一个基准周期;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所述第三标签值指示的基准周期所属的报文发送周期,将所述第二报文发送给所述下游节点。
27.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或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执行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603281.6A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3466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3281.6A CN116346677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3281.6A CN116346677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6677A true CN116346677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90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03281.6A Pending CN116346677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4667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0285B2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network node, and system
CN108964943B (zh) 一种实现ioam封装的方法及装置
US11032193B2 (en) In-situ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segment routing with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s
US1117797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implementing IOAM encapsul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868363B (zh) 周期映射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EP3188413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packet loss detection
CN109474495B (zh) 一种隧道检测方法及装置
US9525616B2 (en) Method of promoting a quick data flow of data packet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data processing unit
EP3624401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on-intrusive 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ing
US202401067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etnet data packet
CN107294856B (zh) 确定拓扑变化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5022161A (zh) 网络时延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网络时延故障检测设备
CN11270277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489646B (zh) 基于vxlan的分段路由传输方法、服务器、源节点及存储介质
US11943148B2 (en) Traffic flow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364679B (zh) 一种基于分段路由的转发控制方法、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4506369A (zh) 一种丢包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EP3618371B1 (en) Routing path analysis method and device
CN116346677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904972B (zh) 路径检测方法、装置、控制器及pe设备
CN111865803B (zh) 基于evpn的路由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610708A (zh) 一种trill网络中组播frr的实现方法和rb设备
JP2023516349A (ja) ルート送信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CN117201374A (zh) 通信控制方法、网元、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134283A (zh) 一种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