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5903A - 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35903A CN116335903A CN202111597142.7A CN202111597142A CN116335903A CN 116335903 A CN116335903 A CN 116335903A CN 202111597142 A CN202111597142 A CN 202111597142A CN 116335903 A CN116335903 A CN 1163359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heat exchange
- energy
- heat
-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6/00—Devices for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from solar energy
- F03G6/06—Devices for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from solar energy with solar energy concentra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028—Steam generation using heat accumu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60/0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heat collected by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60/3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heat collected by solar heat collectors storing heat in liqui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包括蓄能模块和发电模块,蓄能模块包括蓄能容器、第一泵体以及压缩机,蓄能容器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用于容纳第一蓄能流体,压缩机设置于第一换热管路上,以用于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第一泵体设置于蓄能容器之外,且在第一泵体和蓄能容器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路连通,第二换热管路用于容纳第二蓄能流体,第一换热管路能够与第二换热管路进行热交换,发电模块,用于将第二蓄能流体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压缩机运行以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使其放热或者吸热并将这部分能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以在电力生产低谷时将这部分热能或者冷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解决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绿色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的日益普及,以及电网调峰、提高电网可靠性和改善电能质量的迫切需求,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力储能系统。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电力生产与使用中峰谷差的矛盾;可以解决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能等间歇式能源发电不稳定性;当分布式能源系统遇到了局部的线路故障时,电力储能系统可以提供不间断的电源供应。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系统,以有效地解决电力生产与使用中峰谷差的矛盾。
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蓄能模块和发电模块,所述蓄能模块包括蓄能容器、第一泵体以及压缩机,所述蓄能容器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用于容纳第一蓄能流体,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上,以用于对所述第一蓄能流体加压;所述第一泵体设置于所述蓄能容器之外,且在所述第一泵体和所述蓄能容器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用于容纳第二蓄能流体,所述第一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进行热交换,所述发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蓄能流体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本公开提供的储能系统,蓄能模块包括蓄能容器,蓄能容器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该第一换热管路内可以容纳有第一蓄能流体,压缩机可以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以使第一蓄能流体放热或者吸热,蓄能模块还包括第二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与蓄能容器连通,第二换热管路内可以容纳有第二蓄能流体,通过第一蓄能流体和第二蓄能流体在蓄能容器能进行热交换,可以暂时将第一蓄能流体的部分能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以在电力生产低谷时转换成电力,从而解决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作为示例,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蓄能流体可以为天然气,天然气在加压后可以释放热量,该热量可以传递给第二蓄能流体,以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具体地,所述压缩机能够对所述天然气加压以释放热量。
进一步地,压缩机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管路上,待发电系统中有多余的电量时,例如但不限于,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太阳能充足,利用太阳能发电将会使整个发电系统的发电量显著提高,但耗电端在白天的耗电能力明显较低,此时可以将太阳能发电用于供给压缩机,使压缩机运转以压缩天然气,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将传输给第二蓄能流体,并储存在该第二蓄能流体内。因此,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可以供给压缩机以压缩天然气,天然气加压液化的过程中可以释放第一热量,该第一热量可以传递给第二蓄能流体,所以,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以在发电系统发电量不足时转换成电力,从而解决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具体地,为了提高第一热量的传递效率,所述蓄能容器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蓄能流体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套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外围。如此设置,可以增大第一换热管路和容纳腔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第一热量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换热管路内可以容纳有第一蓄能流体,在对第一蓄能流体进行加压的过程中,第一蓄能流体可以从气态变为液体,即第一蓄能流体液化的过程,第一蓄能流体可以释放热量,热量可以传递到容纳腔内的第二蓄能流体中,通过将容纳腔设置为包裹在第一换热管路的外围,可以增大第一换热管路和容纳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热量的换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可选地,所述蓄能容器为集热塔,所述蓄能模块还包括冷却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呈闭环回路且从所述集热塔延伸至所述冷却塔内,所述冷却塔内设置有蓄冷介质。如此,蓄能模块包括冷却塔,且在冷却塔内设置蓄冷介质,蓄冷介质可以为液态天然气保温,从而进一步提高蓄能模块的换热效率。
继续参照附图,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冷却塔与蓄能容器可以纵向排布,所述冷却塔可以设置于所述蓄能容器的下方,但不以此为限,除此,也可以横向排布,即冷却塔与蓄能容器可以均设置于水平地面上,以水平排布。作为示例,所述蓄冷介质可以为共晶盐,但不以此为限。
可选地,所述储能系统还可以包括定日镜和热能接收器,所述定日镜能够收集热能并传送给所述热能接收器,所述热能接收器收集的热量能够用于加热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如此,定日镜可以用于收集太阳能,并通过定日镜与热能接收器配合收集太阳能,将太阳能以热能的形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从而可以用于发电系统发电。
具体地,所述储能系统还包括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机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以能够为所述压缩机提供电能。如此,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本公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电量可以直接供给压缩机使其运行,以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从而利用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多余电量压缩天然气做功,以将多余电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为闭环回路,所述蓄能模块还可以包括流体容器,所述流体容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二换热管路上设置流体容器,可以增加第二蓄能流体的量,如此提高蓄能模块的蓄能能力。
为了提高第二蓄能流体的流动性,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泵体可以包括进口泵体和出口泵体,所述流体容器可以包括进口容器和出口容器,所述进口泵体和所述进口容器设置在所述集热塔的进口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和/或,所述出口泵体和所述出口容器设置在所述集热塔的出口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如此,通过在蓄能容器的进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进口泵体和出口泵体,提高了第二蓄能流体的流动性。
可选地,所述发电模块包括蒸汽发生器、汽轮机、第二泵体以及发电机,所述蒸汽发生器和所述汽轮机之间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泵体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发电机的转子设置在所述汽轮机的输出轴上,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具有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连通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如此,本公开中通过蒸汽发生器将蓄能模块中的能量传递给发电模块,以用于发电。具体地,第二蓄能流体中的热量可以通过蒸汽发生器与第三管路中的水进行热交换,水受热后气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在第三管路内流动并驱动汽轮机转动,以带动发电机发电,即发电模块可以将储存在第二换热管路中的热量转化为汽轮机的机械能,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最终转化为电能,以在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不足时,将储存在第二换热管路中的热量转化为电能,为发电系统补充发电。
具体地,所述发电模块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汽轮机的乏汽口处的第三管路上。如此,通过将冷凝器设置在汽轮机的乏汽口,以对汽轮机的乏汽进行冷却,从而提高了汽轮机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蓄能模块还包括冷却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呈闭环回路且从所述集热塔延伸至所述冷却塔内,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冷却塔之间通过第四管路连通,使得所述冷却塔能够与所述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如此,冷却塔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可以通过第四管路连通,以使冷却塔为冷凝器提供冷能,第四管路的设置提高了蓄能模块的通用性,不受冷却塔和冷凝器之间的物理位置的影响。
更进一步地,所述发电模块还包括过热器,所述过热器设置在所述汽轮机的进汽口和所述蒸汽发生器之间的第三管路上。如此,可以将饱和蒸汽进一步加热使其形成为具有一定温度的过热蒸汽,提高了蒸汽在汽轮机中的做功能力,即蒸汽在汽轮机中的有用焓增加,提高了发电模块的循环热效率。进一步地,过热器还可降低汽轮机排汽湿度,避免汽轮机叶片被腐蚀,为汽轮机进一步降低排汽压力及安全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能容器; 2、出口泵体;
3、第一换热管路; 4、冷却塔;
5、定日镜; 6、热能接收器;
7、风力发电机组; 8、蒸汽发生器;
9、出口容器; 10、第二泵体;
11、冷却水源; 12、冷凝器;
13、过热器; 14、变压器;
15、发电机; 16、汽轮机;
17、容纳腔; 18、冷却腔;
19、进口泵体; 20、进口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可以包括蓄能模块和发电模块,蓄能模块可以包括蓄能容器1、第一泵体以及压缩机(图未示),蓄能容器1内可以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3,该第一换热管路3可以用于容纳第一蓄能流体,压缩机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管路3上,以用于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以使第一蓄能流体放热或者吸热,第一泵体可以设置于蓄能容器1之外,且在第一泵体和蓄能容器1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路连通,第二换热管路可以用于容纳第二蓄能流体,第一换热管路能够与第二换热管路进行热交换,发电模块可以用于将第二蓄能流体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本公开提供的储能系统,蓄能模块包括蓄能容器1,蓄能容器1内可以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3,该第一换热管路3内可以容纳有第一蓄能流体,在压缩机运行时,第一蓄能流体将被加压,此过程中第一蓄能流体可以放热(即释放热能)或者吸热(释放冷能)。可以理解的是,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该部分多余电量可以驱动压缩机运行,以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此过程中,发电系统的多余电量可以转化成压缩机的动能,进而转化成第一蓄能流体释放的热能或者冷能。
蓄能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一泵体和第二换热管路,第一泵体可以设置在蓄能容器1之外,且可以通过第二换热管路与蓄能容器1连通,第二换热管路内可以容纳有第二蓄能流体,通过第一蓄能流体和第二蓄能流体在蓄能容器1内进行热交换,可以暂时将第一蓄能流体释放的热能或者冷能储存起来,以在电力生产低谷时将这部分热能或者冷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解决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可见,本公开提供的储能系统可以在发电系统具有多余电量时,将其转化为压缩机的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第一蓄能流体释放的热能或者冷能,并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以在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不足时进行补给,从而提高发电系统的发电稳定性。
作为示例,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蓄能流体可以为天然气,天然气在加压后可以释放热量,该热量可以传递给第二蓄能流体,以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进一步地,压缩机可以对天然气加压以释放热量,压缩机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管路3上,但不以此为限。作为示例,第二蓄能流体可以为熔盐,熔盐可以具有很好地储能性能。作为示例,第一蓄能流体还可以为氟利昂,但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照附图,具体地,为了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蓄能容器1内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蓄能流体的容纳腔17,容纳腔17可以套设于第一换热管路3的外围。如此设置,可以增大第一换热管路3和容纳腔17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第一热量的换热效率。
作为示例,容纳腔17可以与第一换热管路3贴合,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但不以此为限,除此,容纳腔17与第一换热管路3之间可以设置预定间隔。
具体地,第一换热管路3内可以容纳有天然气,在对天然气进行加压的过程中,天然气可以从气态变为液体,即天然气液化的过程,天然气可以释放热量,热量可以经第一换热管路3的管壁传递到容纳腔17内的第二蓄能流体中,通过第一泵体的运行可以推动第二蓄能流体流动,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可选地,蓄能容器1可以为集热塔,蓄能模块还可以包括冷却塔4,第一换热管路3可以从集热塔延伸至冷却塔4内,冷却塔4内可以设置有蓄冷介质,蓄冷介质可以为液态天然气保温,从而进一步提高蓄能模块的换热效率。作为示例,蓄冷介质可以为共晶盐(即多晶盐),但不以此为限。第一换热管路3可以为封闭管路,作为示例,第一换热管路3可以呈闭环回路,以提高第一换热管路3与容纳腔17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蓄能模块的换热效率。
继续参照附图,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冷却塔4与蓄能容器1可以纵向排布,冷却塔4可以设置于蓄能容器1的下方,以使蓄能系统结构更为紧凑,减少占地面积,但不以此为限。除此,冷却塔4和蓄能容器1也可以横向排布,即冷却塔4与蓄能容器1可以均设置于水平地面上,以水平排布。
可选地,储能系统还可以包括定日镜5和热能接收器6,定日镜5能够收集热能并传送给热能接收器6,热能接收器6收集的热量能够用于加热第二换热管路。作为示例,热能接收器6可以设置于集热塔上,例如但不限于,可以设置于集热塔的顶部。如此,定日镜5可以用于收集太阳能,并通过定日镜5与热能接收器6配合将热能传递给热能接收器6,进而将太阳能以热能的形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从而可以用于发电系统发电。
具体地,储能系统还可以包括风力发电机组7,风力发电机组7的发电机与压缩机电连接,以能够为压缩机提供电能。如此,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本公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7产生的电量可以直接供给压缩机使其运行,以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从而使多余电量压缩天然气做功,以将多余电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
可选地,储能系统还可以包括潮汐发电设备,潮汐发电设备的发电机可以与压缩机电连接,以能够为压缩机提供电能,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潮汐发电设备产生的电量可以直接供给压缩机使其运行,以对第一蓄能流体加压,从而使多余电量压缩天然气做功,以将多余电量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
继续参照图1,进一步地,第二换热管路为闭环回路,蓄能模块还可以包括流体容器,流体容器可以连通在第二换热管路上。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二换热管路上设置流体容器,可以增加第二换热管路中第二蓄能流体的储存量,即提高了蓄能模块中的第二蓄能流体的储存量,如此提高蓄能模块的蓄能能力。如此,通过将第二换热管路设置为闭环回路,且与容纳腔17连通,以使第二蓄能流体能够流动,提高蓄能模块的蓄能能力。
为了提高第二蓄能流体的流动性,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泵体可以包括进口泵体19和出口泵体2,进口泵体19可以将第二蓄能流体送入到容纳腔17内,出口泵体2可以将容纳腔17内的第二蓄能流体从容纳腔17压出。如此,通过在容纳腔17的进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进口泵体19和出口泵体2提高了第二换热管路内的第二蓄能流体流动性。
作为示例,流体容器可以包括进口容器20和出口容器9,进口容器20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7的进口侧的第二换热管路上,出口容器9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7的出口侧的第二换热管路上。如此,通过在容纳腔17的进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进口容器20和出口容器9,提高了第二蓄能流体的储存量,从而提高了蓄能模块的蓄能能力。
可选地,发电模块可以包括蒸汽发生器8、汽轮机16、第二泵体10以及发电机15,蒸汽发生器8和汽轮机16之间可以通过第三管路连通,第二泵体10可以设置在第三管路上,发电机15的转子可以设置在汽轮机16的输出轴上,其中,蒸汽发生器8可以具有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蒸汽发生器8可以通过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可以连通在第二换热管路上。作为示例,第三管路中的流动介质可以为水,但不以此为限。可选地,发电模块还可以包括变压器14,变压器14设置在发电机15的电力输出端,以对用电器元件进行保护。
如此,本公开中通过将蒸汽发生器8将蓄能模块中的能量传递给发电模块,以用于发电。
具体地,蒸汽发生器8设置在第二换热管路上,使得第二换热管路中的第二蓄能流体中的热量可以通过蒸汽发生器8与第三管路中的水进行热交换,第二蓄能流体的热量传递给第三管路内的水中,水经蒸汽发生器8后被加热汽化以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经第三管路进入到汽轮机16内,以推动汽轮机16转动,汽轮机16的转动可以带动发电机15发电。
作为示例,蒸汽发生器8可以设置在进口容器20和出口容器9之间的第二换热管路上,从出口容器9流出的第二蓄能流体经蒸汽发生器8后,进入到进口容器20内,进口容器20的第二蓄能流体的温度可以小于出口容器9内的第二蓄能流体的温度。本实施例中,进口泵体19的位置和进口容器20的位置可以互换,出口泵体2的位置和出口容器9的位置可以互换。
发电模块可以将储存在第二换热管路中的热量转化为汽轮机16的机械能,进而带动发电机15发电,最终转化为电能,以在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不足时,将储存在第二换热管路中的热量转化为电能,为发电系统补充发电。
具体地,继续参照附图,发电模块还可以包括冷凝器12,冷凝器12可以设置在汽轮机16的乏汽口处的第三管路上。如此,通过将冷凝器12设置在汽轮机16的乏汽口,以对汽轮机16的乏汽进行冷却,从而提高了汽轮机16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冷凝器12和冷却塔4之间可以通过第四管路连通,使得冷却塔4能够与冷凝器12进行热交换。如此,冷却塔4与冷凝器12之间可以通过第四管路连通,以使冷却塔4为冷凝器12提供冷能,第四管路的设置提高了蓄能模块的通用性,不受冷却塔4和冷凝器12之间的物理位置的影响。作为示例,第四管路内可以设置有第四流动介质,该流动介质可以为空气,但不以此为限。冷却塔4内的多晶盐的冷能可以通过热交换产生低温空气,该低温空气可以输入到冷凝器12中,从而可以降低汽轮机16的乏汽口的气体温度,提高了汽轮机16的工作效率。
更进一步地,发电模块还可以包括过热器13,过热器13可以设置在汽轮机16的进汽口和蒸汽发生器8之间的第三管路上。如此,可以将饱和水蒸汽进一步加热使其形成为具有一定温度的过热水蒸汽,提高了水蒸汽在汽轮机16中的做功能力,即水蒸汽在汽轮机中的有用焓增加,提高了发电模块的循环热效率。进一步地,过热器13还可降低汽轮机16排汽湿度,避免汽轮机16叶片被腐蚀,为汽轮机16进一步降低排汽压力及安全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公开提供的储能系统,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太阳能充足,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充足,因此发电系统将会有多余的电量,或者在风力充足的白天,除了太阳能发电还可以利用风能发电,因此发电系统也会有多余的电量。
因此,天气晴朗的白天,或者风力充足的白天,利用太阳能发电将会使整个发电系统的发电量显著提高,但耗电端在白天的耗电能力明显较低,此时可以将多余电量供给压缩机,使压缩机运行以压缩天然气,天然气释放的热能或者冷能将传输给第二蓄能流体,并储存在该第二蓄能流体内。因此,在发电系统有多余电量时,可以供给压缩机以压缩天然气,天然气加压液化的过程中可以释放热量,该热量可以传递给第二蓄能流体,并储存在第二蓄能流体中,以在发电系统发电量不足时转换成电力,从而解决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本公开提供的储能系统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可以在发电端和耦合端耦合,例如但不限于,储能系统可以适用于地势环境复杂的西北区域,或者靠近西气东输管道等特殊情况因地制宜。本公开提供的储能系统实现了风电和光热的耦合,集热塔通过压缩机、膨胀阀等部件,在集热塔内部实现天然气相变,将风力发电机组、潮汐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产生的多余电力转化为热能或冷能,并分别传递给第二换热管路内的熔盐和冷却塔内的多晶盐内并储存起来。
本发明利用天然气进行相变循环,将多余的电力转换为蓄热熔盐的热能和蓄冷共晶盐的冷能。
在夜间或者阴雨天或者无风天气时,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将不足,在白天时,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充足,将有多余电力。
具体地,首先,当风力发电机组产生多余的电量时(发电量大于上网配额),储能系统进行储能,压缩机工作使气态天然气液化释放热量,热量可以传递并储存在熔盐中,同时,液态天然气流过膨胀阀汽化吸热,冷能被多晶盐吸收储存。至此,多余的电量完成储能。
而当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发电量不足时(发电量小于上网配额),储能系统进行释能,首先,蓄热熔盐通过热交换,将热量传递到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内的第三管路中的水将受热后气化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将沿第三管路流动并推动汽轮机工作,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白天持续工作)。
为了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例如但不限于,当夜晚时(夜晚光热不会直接发电,理论上整个电厂的发电量大概率会比白天小),冷端蓄冷共晶盐释放冷能,将低温空气通入其冷凝器中,冷却汽轮机的乏汽口,从而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卡诺循环原理)。
电厂调配所有的电能,使其稳定在上网配额,最终通过变压站并入电网。
光热具备电力品质高,输出稳定等显著的优势,它不仅是一种发电形式还是一种储能系统。
冷能利用的应用领域相对较窄,除了氟利昂,还有很多其它性能优良的换热介质,天然气就是其中一种,但更多将它作为清洁燃料来使用,LNG保存在-162度,具有极强的相变蓄冷能力,西气东输管道是天然气,因此我们选择天然气作为我们储能系统的核心材料。
在蓄冷材料方面,由水无机盐和成核添加剂制成的共晶盐,相对于传统水蓄冷和冰蓄冷,它具有体积变化小,蓄冷效率高等优点。
储能系统主要调节风场的输出频率,风电输出的交流电通过变流器先转换为直流再转为交流,储能系统提供的电力可转为直流,提升变流器输入电力的均匀性,从而保证输出电力频率的一致性。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Claims (13)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
蓄能模块,包括蓄能容器(1)、第一泵体以及压缩机,所述蓄能容器(1)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路(3),所述第一换热管路(3)用于容纳第一蓄能流体,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3)上,以用于对所述第一蓄能流体加压;所述第一泵体设置于所述蓄能容器(1)之外,且在所述第一泵体和所述蓄能容器(1)之间通过第二换热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用于容纳第二蓄能流体,所述第一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进行热交换,
发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蓄能流体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能流体为天然气,所述压缩机能够对所述天然气加压以释放热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容器(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蓄能流体的容纳腔(17),所述容纳腔(17)套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3)的外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容器(1)为集热塔,所述蓄能模块还包括冷却塔(4),所述第一换热管路(3)呈闭环回路且从所述集热塔延伸至所述冷却塔(4)内,所述冷却塔(4)内设置有蓄冷介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4)设置于所述集热塔的下方;和/或,所述蓄冷介质为共晶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还包括定日镜(5)和热能接收器(6),所述定日镜(5)能够收集热能并传送给所述热能接收器(6),所述热能接收器(6)收集的热量能够用于加热所述第二换热管路。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还包括风力发电机组(7),所述风力发电机组(7)的发电机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以能够为所述压缩机提供电能;和/或,
所述储能系统还包括潮汐发电设备,所述潮汐发电设备的发电机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以能够为所述压缩机提供电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为闭环回路,所述蓄能模块还包括流体容器,所述流体容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体包括进口泵体(19)和出口泵体(2),所述流体容器包括进口容器(20)和出口容器(9),所述进口泵体(19)和所述进口容器(20)设置在所述蓄能容器(1)的进口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和/或,
所述出口泵体(2)和所述出口容器(9)设置在所述蓄能容器(1)的出口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模块包括蒸汽发生器(8)、汽轮机(16)、第二泵体(10)以及发电机(15),所述蒸汽发生器(8)和所述汽轮机(16)之间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泵体(10)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发电机(15)的转子设置在所述汽轮机(16)的输出轴上,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器(8)具有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8)通过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连通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模块还包括冷凝器(12),所述冷凝器(12)设置在所述汽轮机(16)的乏汽口处的第三管路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模块还包括过热器(13),所述过热器(13)设置在所述汽轮机(16)的进汽口和所述蒸汽发生器(8)之间的第三管路上。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模块还包括冷却塔(4),所述第一换热管路(3)呈闭环回路且从所述蓄能容器(1)延伸至所述冷却塔(4)内,所述冷凝器(12)和所述冷却塔(4)之间通过第四管路连通,使得所述冷却塔(4)能够与所述冷凝器(12)进行热交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97142.7A CN116335903A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储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97142.7A CN116335903A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储能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35903A true CN116335903A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6890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97142.7A Pending CN116335903A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储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33590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81431A (zh) * | 2023-07-14 | 2023-08-11 |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集装箱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11597142.7A patent/CN11633590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81431A (zh) * | 2023-07-14 | 2023-08-11 |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集装箱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N116581431B (zh) * | 2023-07-14 | 2023-09-12 |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集装箱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25497B (zh) | 一种液化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5888742B (zh) | 一种高效液空储能/释能系统 | |
CN102758748B (zh) | 高压液态空气储能/释能系统 | |
CN102758690B (zh) | 高效高压液态空气储能/释能系统 | |
CN112554984B (zh) | 一种带有储热的恒压型抽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111648833B (zh) | 一种利用气体缓冲装置提升调频性能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 | |
CN110159379B (zh) | 多级热泵式双罐熔盐储能发电系统 | |
CN112254561A (zh) | 利用lng冷能和燃气调峰发电余热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 |
CN202811238U (zh) | 高压液态空气储能/释能系统 | |
CN202811079U (zh) | 高效高压液态空气储能/释能系统 | |
CN110159380B (zh) | 单罐闭式循环储能发电系统 | |
CN116335903A (zh) | 储能系统 | |
CN210622880U (zh) | 多级热泵式双罐熔盐储能发电系统 | |
CN116164573B (zh) |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气固相变的干冰储能系统及方法 | |
CN115682797A (zh) | 一种利用lng冷能的卡诺电池 | |
CN213631046U (zh) | 一种液化二氧化碳储能装置 | |
CN216278062U (zh) | 集成热化学转化的热泵储电系统 | |
CN115559870A (zh) | 一种新能源多能耦合互补联储系统 | |
CN115111804B (zh) | 冷热电联供系统 | |
CN215863670U (zh) | 汽电联供装置及供热系统 | |
CN213684262U (zh) | 低压运行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能效提升装置 | |
CN115031283A (zh) | 一种热电灵活储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10622879U (zh) | 单罐闭式循环储能发电系统 | |
CN210425214U (zh) | 一种低耗电量的地热供暖及发电联动装置 | |
CN218093316U (zh) | 一种二氧化碳储能与发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