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6897A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26897A CN116326897A CN202310149420.5A CN202310149420A CN116326897A CN 116326897 A CN116326897 A CN 116326897A CN 202310149420 A CN202310149420 A CN 202310149420A CN 116326897 A CN116326897 A CN 1163268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cets
- crown
- pavilion
- facet
- gemst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7/00—Making jewellery or other personal adornments
- A44C27/001—Materials for manufacturing jewell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01—Faceting ge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D—WORKING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S
- B28D5/00—Fine working of gems, jewels, crystals, e.g.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pparatus or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设置在冠部与亭部之间的腰围。宝石的表面通常分成以各种角度设置的多组互锁琢面。包括冠部的表面的琢面组通常包括星琢面、上主冠部琢面、上中间冠部琢面、下主冠部琢面、下中间冠部琢面和上腰围琢面。上腰围琢面大致邻接腰围的上边缘。包括亭部的表面的琢面组包括亭尖相邻琢面、下烛琢面、下主亭部琢面、上烛琢面、上主亭部琢面和下腰围琢面。下部腰围琢面大致邻接腰围的下部边缘。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5月18日提交的第62/673,683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宝石,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宝石琢面的图案。
背景技术
一些宝石设计/切割成通过在宝石的外表面上形成或切割多个单独的琢面来产生所需量的亮度或“闪光(sparkle)”。设计/切割其它宝石以增强宝石的自然颜色(例如,黄色、粉红色等)。然而,很难生产具有特定角度的琢面布局的宝石,所述特定角度既产生所需量的亮度又增强了宝石的自然颜色。
本发明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并满足其它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冠部表面包括台部、多个星琢面、多个上主冠部琢面、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多个下主冠部琢面,多个下中间冠部琢面和多个上腰围琢面。该台部形成该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星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部。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星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中的一个。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并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腰围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腰围琢面。每对相邻的上腰围琢面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宝石还包括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亭尖相邻琢面、多个下主亭部琢面、多个下烛琢面、多个上主亭部琢面、多个上烛琢面和多个下腰围琢面。所述多个亭尖相邻琢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每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相亭尖相邻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设置。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以及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多个亭尖相邻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每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设置。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腰围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下腰围琢面。每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成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中的每一对均具有大致设置在其间的、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宝石还包括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并环绕宝石的腰围。所述多个上腰围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上边缘。所述多个下腰围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下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冠部表面包括台部、多个台琢面、多个星琢面、多个上主冠部琢面、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多个下主冠部琢面、多个下中间冠部琢面和多个上腰围琢面。台部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星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部。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星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中的一个。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并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腰围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腰围琢面。每对相邻的上腰围琢面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亭尖相邻琢面、多个下主亭部琢面、多个下烛琢面、多个上主亭部琢面、多个上烛琢面和多个下腰围琢面。所述亭尖相邻琢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每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亭尖相邻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设置。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以及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亭尖相邻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每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设置。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腰围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下腰围琢面。每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均具有大致设置在其间的、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冠的表面包括具有大致八边形形状的台部、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多个星琢面、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的多个上主冠部琢面、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的多个下主冠部琢面、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多个下中间冠部琢面、以及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多个上腰围琢面。台部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所述多个星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台部。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星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琢面中的一个。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上主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并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腰围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上腰围琢面。每对相邻的上腰围琢面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冠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宝石还包括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亭尖相邻琢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并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该形状具有与亭部的下部点相对的平坦边缘;多个下主亭部琢面,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多个下烛琢面,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多个上主亭部琢面,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多个上烛琢面,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以及多个下腰围琢面,具有四个边缘。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每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亭尖相邻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设置。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上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以及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亭尖相邻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每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下主亭部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设置。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多个下烛琢面中的一个的边缘。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每个的下部大致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腰围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下腰围琢面。每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大致设置在多个上主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均具有大致设置在其间的、所述多个上烛琢面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宝石还包括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并环绕宝石的腰围。所述多个上腰围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上边缘。所述多个下腰围琢面中的每个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腰围的下边缘。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以及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并包围宝石的腰围。宝石具有介于约25%和约35%之间的顶部深度百分比、以及介于约50%和约60%之间的底部深度百分比。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以及位于冠部与亭部之间并包围宝石的腰围。宝石的总深度百分比在约86%和约9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和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冠部的表面包括第一多个琢面,以及亭部的表面包括第二多个琢面。第一多个琢面中的每个琢面均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约22°至约55.5°之间的角度设置。第二多个琢面中的每个琢面均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约38.5°和约60°之间的角度设置。
鉴于参考附图进行的各种实施方式和/或实现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方面和附加方面和实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提供对附图的简要描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并参考附图,本公开的前述优点和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宝石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的宝石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的宝石的仰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以向下角度观察的图1的宝石的立体图;
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以向上角度观察的图1的宝石的立体图;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图5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图5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三步骤;
图5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四步骤;
图5E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五步骤;
图5F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冠部的方法的第六步骤;
图6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图6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图6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三步骤;
图6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四步骤;
图6E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五步骤;以及
图6F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的第六步骤。
虽然本公开是针对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的,但是在附图中通过示例示出了具体的实现和实施方式,并且将在这里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旨在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相反,本公开内容将覆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代物。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中示出了宝石1的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宝石1大致分成位于宝石1上部的冠部10、位于宝石1下部的亭部30、以及大致设置在冠部10与亭部30之间的腰围50。腰围50大致围绕宝石1的整个圆周。冠部10通常具有称为台部的平坦顶表面(如图2所示)。宝石1在亭部30处的下部可终止于如图1所示的点31,或可终止于称为亭尖的平坦琢面。宝石1通常是贵重宝石,例如但不限于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或珍珠。宝石1也可为合成材料,例如立方锆。更广泛地说,宝石1可包括能够进行切割的任何材料,例如,贵重或非贵重宝石、立方氧化锆、陶瓷、金属、塑料、木材等。
宝石1的尺寸特性基于宝石1的宽度。宝石1的宽度也可表示为腰围50的直径。宝石1具有作为宝石1的台部的宽度或直径的量度的台部百分比。台部可形成为各种形状,因而台部宽度的测量可变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部是圆,因而该圆的直径用于表示宝石1的台部百分比。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台部是八边形,并且八边形的相对边缘之间或八边形的相对顶点之间的距离用于表示台部百分比。台部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台部1的宽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部百分比在约33%和约3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台部百分比在约30%和约3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台部百分比在约21%和约40%之间。
宝石1的顶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冠部10的高度的量度。顶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冠部1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7%和约31%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5%和约35%之间。
宝石1的底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亭部30的总高度的量度。底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亭部3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53%和约5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50%和约60%之间。
宝石1具有腰围厚度百分比,腰围厚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腰围50的总高度的量度。腰围厚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腰围5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腰围厚度百分比在约4.5%和约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腰围厚度百分比在约3%和约8%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腰围厚度百分比在约2%和约10%之间。
宝石1的总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总高度的量度。总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宝石1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总深度百分比也可表示为顶部深度百分比、底部深度百分比和腰围厚度百分比的总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86%和约90.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80%和约95%之间。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总深度百分比在约86%和约91%之间。
再参考图1,宝石1的表面通常分成以各种角度设置的多组互锁琢面。包括冠部10的表面的琢面组通常包括星琢面14、上主冠部琢面16、上中间冠部琢面18、下主冠部琢面20、下中间冠部琢面22和上腰围琢面24。上腰围琢面24通常邻接腰围50的上边缘。包括亭部30的表面的琢面组包括亭尖相邻琢面32、下烛琢面34、下主亭部琢面36、上烛琢面38、上主亭部琢面40和下腰围琢面42。下部腰围琢面42大致邻接腰围50的下部边缘。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腰围50是围绕宝石1整体的连续圆形琢面。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腰围50分成多个子琢面。在又一实施方式中,腰围50的每个子琢面均包括多个单独的琢面。邻接冠部10的腰围50的上边缘可为大致直的或可为弯曲的。邻接亭部30的腰围50的下边缘可为大致直的或可为弯曲的。
冠部10的琢面中的每个所设置的角度可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部所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面)来测量。如图1中的上轴组所示,冠部10的琢面中的每个均相对于宝石1的台部所限定的水平面形成角度θC。如图1所示,冠部10的琢面中的每个所设置的角度θC通过从台部所限定的水平面沿顺时针方向向下旋转而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星琢面14的角度约为26°。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星琢面14的角度在约25°和约27°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星琢面14的角度在约22°和约30°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主冠部琢面16的角度在约32°和约3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主冠部琢面16的角度在约29°和约38°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琢面18的角度约为4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琢面18的角度在约43°和约4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琢面18的角度在约40°和约48°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主冠部琢面20的角度约为47°。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主冠部琢面20的角度在约46°和约48°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主冠部琢面20的角度在约44°和约50°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琢面22的角度在约36°和约39°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琢面22的角度在约34°和约41°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腰围琢面24的角度约为5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腰围琢面24的角度在约51°和约53°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腰围琢面24的角度在约53.5°和约55.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腰围琢面24的角度在约49°和约55°之间。
亭部30的琢面中的每个所设置的角度也可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部所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面)来测量。如图1中的下轴组所示,亭部30的琢面中的每个相对于宝石1的台部所限定的水平面形成角度θP。如图1所示,亭部10的琢面中的每个所设置的角度θP通过从由台部限定的水平面沿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而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亭尖相邻琢面32的角度约为4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亭尖相邻琢面32的角度在约41°和约42°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亭尖相邻琢面32的角度在约39°和约44°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亭尖相邻琢面32的角度在约40.7°和约42.2°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亭尖相邻琢面32的角度在约38.5°和约43°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烛琢面34的角度在约44°和约4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烛琢面34的角度在约43°和约4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烛琢面34的角度在约42°和约47°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烛琢面34的角度在约40°和约50°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主亭部琢面36的角度在约45°和约48°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主亭部琢面36的角度在约43°和约50°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烛琢面38的角度在约48°和约51°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烛琢面38的角度在约46°和约53°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主亭部琢面40的角度在约50°和约53°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主亭部琢面40的角度在约45°和约55°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腰围琢面42的角度在约54.5°和约57°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腰围琢面42的角度在约55°和约58°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腰围琢面42的角度在约50°和约60°之间。
现在参考图2,图中示出了宝石1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在冠部10的表面上的琢面共享琢面相交处的边缘和顶点。台部12是具有多个边缘的大致水平的表面,并且位于冠部10的顶部。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台部12可具有大致六边形的形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设想台部12的其它形状。八个星琢面14围绕台部12设置。每个星琢面14均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每个星琢面14的基部邻接台部12的边缘中的一个。
八个上部主冠部琢面16设置在八个星琢面14之间,并邻接台部12的顶点。每个上主冠部琢面16均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并且设置在两个星琢面14之间。每个上主冠部琢面16的一个点邻接台部12的相应顶点。
八个上中间冠部琢面18设置在上主冠部琢面16与星琢面14的邻接顶点之间。每个上中间冠部琢面18均设置在上主冠部琢面16的两个之间,并且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上中间冠部琢面18中的每个的一个点邻接相应的一个星琢面14的顶点。星琢面14中的每个的这个顶点与邻接台部12的一个边缘的星琢面14中的每个的基部大致相对。与邻接星琢面14的顶点相对的上中间冠部琢面18中的每个的边缘邻接八个下主冠部琢面20中相应一个的边缘。
八个下主冠部琢面20设置成使每个下主冠部琢面20的边缘邻接上中间冠部琢面18中相应的一个的边缘。如图所示,每个下主冠部琢面20均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每个下主冠部琢面20均具有邻接第一相邻下主冠部琢面20的顶点的第一顶点、以及邻接第二相邻下主冠部琢面20的第二顶点。下主冠部琢面20中的每个均具有邻接腰围的上边缘的第三顶点。该第三顶点与邻接上中间冠部琢面18中的一个的边缘的下主冠部琢面20的边缘相对。
八个下中间冠部琢面22设置在下主冠部琢面20和上主冠部琢面16之间。每个下中间冠部琢面22均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下中间冠部琢面22中的每个的第一边缘邻接上部主冠部琢面16中的相应一个的边缘。上主冠部琢面16中的每个的该边缘与上主冠部琢面16中的每个的邻接台部12的顶点中的每个的点大致相对。每个下中间冠部琢面22的第二边缘和第三边缘邻接设置在其任一侧上的下主冠部琢面20的边缘。
最后,16个上腰围琢面24设置在下主冠部琢面20和腰围50之间。上腰围琢面24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上腰围琢面24中的每个的第一边缘邻接腰围50的上边缘,并且根据腰围50的形状可为平坦的或弯曲的。如图所示,上腰围琢面24中的两个设置在下主冠部琢面20中的任意两个之间。每个上腰围琢面24的第二边缘邻接单个相邻的下主冠部琢面20的边缘。每个上腰围琢面24的第三边缘邻接单个相邻上腰围琢面24的边缘。
现在参考图3,图中示出了宝石1的仰视图,该仰视图示出了亭部30。在亭部30的最下部形成有八个亭尖相邻琢面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亭尖相邻琢面32终止于亭尖,该亭尖是形成亭部30底部的水平表面。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亭尖相邻琢面32均具有底部点。亭尖相邻琢面32中的每个的底部点共同形成宝石1的点3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亭尖相邻琢面32均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该形状具有与底部点相对的平坦边缘。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亭尖相邻琢面32中的每个的底部点相遇,以形成宝石1的单个底部点。
八个下烛琢面34形成在亭部30的表面上,并具有与亭尖相邻琢面32类似的大致五边形形状。下烛琢面34从亭尖相邻琢面32朝腰围50向上延伸(在图3中显示为径向向外),并具有与底部点相对的大致水平的边缘。在下烛琢面34中的每个的底部,包括底部点,在亭尖相邻琢面32之间开槽。下烛琢面34中的每个的其余部分在相邻的下主亭部琢面36之间开槽。
形成八个下主亭部琢面36,使得每个下主亭部琢面36均设置在相邻的下烛琢面34之间。下主亭部琢面36中的每个均具有大致梯形的形状,该大致梯形的形状具有上水平边缘、下水平边缘和两个倾斜边缘。如图所示,下主平顶琢面36中的每个的下边缘邻接与点31相对的、相应亭尖相邻琢面32的边缘。下主亭部琢面36的两个倾斜边缘中的每个均邻接相邻的下烛琢面34的边缘。
亭部30还包括八个上烛琢面38。该多个上烛琢面38中的每个均具有与亭尖相邻琢面32和下烛琢面34类似的五边形形状。上烛琢面38的尺寸大致小于下烛琢面34,并沿相反方向定向。上烛琢面38具有朝腰围50向上延伸的上部点和与上部点相对的水平边缘。然而,上烛琢面38中的每个的上部点不接触腰围50本身。上部点邻接一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42,并且在到达腰围50之前结束。上烛琢面38中的每个的水平边缘邻接下烛琢面34中的相应一个的水平边缘。
在上烛琢面38之间形成有八个上主亭部琢面40。每个上主亭部琢面40均设置在一对上烛琢面38之间。上主亭部琢面40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该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具有下部水平边缘和向上延伸并接触腰围50的上部点。上主亭部琢面40中的每个的下部水平边缘邻接下主亭部琢面36中的相应一个的上部水平边缘。上主亭部琢面40中的每个的两个侧边缘邻接相邻的上烛琢面38的边缘。
最后,围绕亭部30的上部设置16个下腰围琢面42。相邻的下腰围琢面42通常形成为成对的下腰围琢面42。每对相邻的下腰围琢面42均由上烛琢面38中的一个、上主亭部琢面40中的两个以及腰围50本身界定。每个单独的下腰围琢面42均由上烛琢面38中的一个、上主亭部琢面40中的一个、相邻的下腰围琢面42和腰围50界定。下腰围琢面42中的每个通常具有四个边缘。每个下腰围琢面42的第一边缘邻接腰围50的下边缘。每个下腰围琢面42的第二边缘邻接上主亭部琢面40中的一个的边缘。每个下腰围琢面42的第三边缘邻接上烛琢面38中的一个的边缘。每个下腰围琢面42的第四边缘邻接相邻的下腰围琢面42的边缘。如图所示,上烛琢面38的上部点向上延伸至由相邻下腰围琢面42的下部形成的间隙中。
图4A示出了宝石1的向下角度的立体图,而图4B示出了宝石1的向上角度的立体图。附图示出了台部12、星琢面14、上主冠部琢面16、上中间冠部琢面18、下主冠部琢面20、下中间冠部琢面22、上腰围琢面24、亭尖相邻琢面32、下烛琢面34、下主亭部琢面36、上烛琢面38、上主亭部琢面40、下部腰围琢面42和腰围50。
现在参考图5A至图5F,图中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步骤。通常,宝石可由未切割的样品形成,该未切割的样品可具有任何形状。如图5A所示,第一步骤包括形成台部102和第一组冠部琢面10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部102的宽度形成为宝石的总宽度的约30%到约3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台部102的宽度形成为宝石的约21%至约40%。第一组冠部琢面104以约46°和约48°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组冠部琢面104可以以约44°和约50°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组冠部琢面104的角度和在随后的步骤中形成的随后冠部琢面的角度相对于由台部102限定的水平面进行测量,类似于在图1中如何测量完成的冠部琢面的角度。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台部102和第一组冠部琢面104,并且具有大致梯形的横截面。
如图5B所示,形成宝石的下一步骤是以略浅的角度进行第二切割。该第二切割将第一组冠部琢面104分成第二组冠部琢面106和第三组冠部琢面108。第二组冠部琢面106大致包括第一组冠部琢面104的下部,而第三组冠部琢面108大致包括第一组冠部琢面104的上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组冠部琢面108以约43°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三组冠部琢面108以约41°和约47°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组冠部琢面106大致保持与第一组冠部琢面104相同的角度。
图5C中示出了下一步骤。在这里,第四组冠部琢面110形成在宝石的冠部上。第四组冠部琢面110通过在第二组冠部琢面106和第三组冠部琢面108的部分上雕切出五边形表面而形成。因而,在该步骤的宝石留有第四组冠部琢面110、第五组冠部琢面112和第六组冠部琢面114。第四组冠部琢面110由第二组冠部琢面106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以相同的角度形成。五边形表面形成第五组冠部琢面112,并且可以以约32°和约35°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五组冠部琢面112以约30°和约37°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六组冠部琢面114各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并且由第三组冠部琢面108的其余部分形成。因而,第六组冠部琢面114大致以与第三组冠部琢面108相同的角度设置,该角度在约43°和约45°之间,或在约41°和约47°之间。第六组冠部琢面114将成为最终宝石中的上中间冠部琢面。
如图5D所示,下一步骤是从第五组冠部琢面112中切出三角形部分。第五组冠部琢面112的其余部分包括第七组冠部琢面116,第七组冠部琢面116具有大致六边形的形状。第七组冠部琢面116可以以在约32°和约35°之间的角度形成,或以在约30°和约37°之间的角度形成,该角度与第五组冠部琢面112的角度相同。从第五组冠部琢面112上切出的三角形部分形成第八组冠部琢面118,第八组冠部琢面118以约36°和约39°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八组冠部琢面118以约34°和约41°之间的角度形成。
如图5E所示,下一步骤是从第四组冠部琢面110中切出第九组冠部琢面120和第十组冠部琢面122。第九组冠部琢面120包括第四组冠部琢面110的在切出上腰围琢面之后留下的部分,因而以与第四组冠部琢面110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十组冠部琢面122大致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上腰围琢面,并且可以以在约58°和约60°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十组冠部琢面122以约56°和约62°之间的角度形成。
最后,如图5F所示,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最后步骤是从第七组冠部琢面116中切出第十一组冠部琢面124和第十二组冠部琢面126。第十一组冠部琢面124为大致三角形,并且在第七组冠部琢面116中相邻的冠部琢面相遇的地方形成。第十一组冠部琢面124可以以约25°至约27°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十一组冠部琢面124以约23°和约29°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十二组冠部琢面126由第七组冠部琢面116的其余部分形成,因而以与第七组冠部琢面116相同的角度形成。
如图5F所示,在冠中的剩余的一组琢面对应于在图1中完成的冠部上的琢面。第六组冠部琢面114对应于上中间冠部琢面。第八组冠部琢面118对应于下中间冠部琢面。第九组冠部琢面120对应于下主冠部琢面。第十组冠部琢面122对应于上腰围琢面。第十一组冠部琢面124对应于星琢面。第十二组冠部琢面126对应于上主冠部琢面。通常,第十二组冠部琢面126(对应于上主冠部琢面)的角度将小于第八组冠部琢面118(对应于下中间冠部琢面)的角度,以及第六组冠部琢面114(对应于上中间冠部琢面)的角度将小于第九组冠部琢面120的角度。另外,第十组冠部琢面122(对应于上腰围琢面)的角度通常大于其它组冠部琢面的角度。
现在参考图6A至图6F,图中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亭部的步骤。如图6A所示,第一步骤包括形成亭尖202和第一组亭部琢面204。在形成亭部的过程中,可将亭尖202形成为宝石的底部平坦表面,或可预先形成。形成在亭部上的第一组亭部琢面204以约50°和约53°之间、或约48°和约5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组亭部琢面204的角度和在随后步骤中形成的随后的亭部琢面的角度也相对于由台部102限定的水平面(在图5A至图5D中示出)测量,类似于在图1中如何测量完成的亭部的琢面的角度。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具有亭尖202和第一组亭部琢面204,并且通常具有梯形横截面。
如图6B所示,形成亭部的下一步骤是以略浅角度进行第二切割。该第二切割留下第一组亭部琢面204的部分,该部分被示为第二组亭部琢面206。第二切割还形成第三组亭部琢面208。第二组亭部琢面206通常以与第一组亭部琢面204相同的角度形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组亭部琢面208以约45°和约48°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三组亭部琢面208以约43°和约50°之间的角度形成。
该步骤在图6C中示出。在这里,第四组亭部琢面210和第五组亭部琢面212由第三组亭部琢面208形成。在该步骤中,以一定角度切入亭尖202的平坦表面,以形成第五组亭部琢面2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组亭部琢面212以约41°和约42°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五组亭部琢面212以约39°和约44°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四组亭部琢面210包括第三组亭部琢面208的其余部分,并且因而以与第三组亭部琢面208大致相同的角度形成。
如图6D所示,下一步骤是在宝石的亭部上形成第六组亭部琢面214。第六组亭部琢面214沿着连接第四组亭部琢面210的相邻对的边缘形成。因而,第六组亭部琢面214减小了第四组亭部琢面210的尺寸,以形成第七组亭部琢面216。第六组亭部琢面214也切入第五组亭部琢面212,从而形成第八组亭部琢面218。第七组亭部琢面216通常以与第四组亭部琢面210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八组亭部琢面218通常以与第五组亭部琢面212相同的角度形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组亭部琢面214以约44°和约45°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六组亭部琢面214以约42°和约47°之间的角度形成。
接下来,如图6E所示,形成第九组亭部琢面220。第九组亭部琢面220形成在第二组亭部琢面206的相邻琢面之间共用的边缘处,并与第二组亭部琢面206重叠。因而,形成第九组亭部琢面220形成了第十组亭部琢面222,第十组亭部琢面222包括第二组亭部琢面206的剩余部分。第十组亭部琢面222通常以与第二组亭部琢面206相同的角度形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九组亭部琢面220以约48°和约51°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九组亭部琢面220以约46°和约53°之间的角度形成。
最后,如图6F所示,形成第十一组亭部琢面224。从第九组亭部琢面220和第十组亭部琢面222中切出第十一组亭部琢面224。因而,也形成了第十二组亭部琢面226和第十三组亭部琢面228。第十二组亭部琢面226由第十组亭部琢面222的其余部分形成,因而以与第十组亭部琢面222大致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十三组亭部琢面228由第九组亭部琢面220的其余部分形成,因而以与第九组亭部琢面220大致相同的角度形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十一组亭部琢面224以约55°至约58°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十一组亭部面224以约53°和约60°之间的角度形成。
如图6F所示,第六组亭部琢面214对应于图1中完成亭部上的下烛琢面。第七组亭部琢面216对应于下主亭部琢面。第八组亭部琢面218对应于亭尖相邻琢面。第十一组中间琢面224对应于下腰围琢面。第十二组亭部琢面226对应于上主亭部琢面。第十三组中间琢面228对应于上烛琢面。通常,第八组亭部琢面218(对应于亭尖相邻琢面)的角度小于第六组亭部琢面214(对应于下烛琢面)的角度和第七组亭部琢面216(对应于下主亭部琢面)的角度。另外,第六组亭部琢面214的角度通常小于第十三组亭部琢面228(对应于上烛琢面)的角度,同时第七组亭部琢面216的角度通常小于第十二组亭部琢面226(对应于上主亭部琢面)的角度。最后,第十一组亭部琢面224(对应于下腰围琢面)的角度通常大于其它组亭部琢面的角度。
因而,形成了具有冠部、腰围和亭部的宝石。冠部和亭部包括多组互锁的琢面,这些琢面在宝石的表面上共用边缘和顶点。每组互锁的琢面均以特定的角度设置。琢面的形状、琢面的结构以及在宝石表面上形成琢面的角度使得宝石具有改进的亮度。亮度是指进入宝石且在内部反射从而离开宝石的冠部的光的量。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琢面增加了从琢面的内表面反射的光的量,从而增大了宝石的亮度。这些琢面还赋予宝石明显的金色或黄色。
虽然已参考一个或多个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实施方式进行许多改变。将这些实施方式中的每个及其显而易见的变化视为落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还预期的是,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额外实施方式可组合来自本文描述的任何实施方式的任何数目的特征。
Claims (20)
1.一种形成宝石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台部,所述台部形成所述宝石的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第一组冠部琢面;
在所述宝石中将所述第一组冠部琢面分成第二组冠部琢面和第三组冠部琢面;
从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和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四组冠部琢面;
从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切割第一三角形部分,所述第一三角形部分在所述宝石中形成第五组冠部琢面;
在所述宝石中将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的剩余部分分成第六组冠部琢面和第七组冠部琢面;以及
从所述台部和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切割第二三角形部分,所述第二三角形部分在所述宝石中形成第八组冠部琢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八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部的边缘,其中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八组冠部琢面中的两个冠部琢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两个冠部琢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冠部琢面的边缘,其中所述第五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冠部琢面的边缘,并且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中的两个冠部琢面之间,其中所述第六组冠部琢面中的冠部琢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冠部琢面,其中所述第六组冠部琢面中的每对相邻冠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中的两个冠部琢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制造所述宝石的腰围,所述腰围邻近所述宝石的冠部定位,所述腰围环绕所述宝石,并且其中所述第六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上边缘;以及
制造所述宝石的亭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33%与约36%之间的台部百分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27%与约31%之间的顶部深度百分比。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53%与约56%之间的底部深度百分比。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组冠部琢面分成第二组冠部琢面和第三组冠部琢面包括:从所述第一组冠部琢面切割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其中所述第一组冠部琢面的剩余部分为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的剩余部分分成第六组冠部琢面和第七组冠部琢面包括:从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切割所述第六组冠部琢面,其中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的剩余部分为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由所述宝石的所述台部限定,其中所述第八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成第一角度,其中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成第二角度,其中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成第三角度,其中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成第四角度,其中所述第五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成第五角度,并且其中所述第六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相对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成第六角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在约25度与约27度之间,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在约32度与约35度之间,其中所述第三角度在约43度与约45度之间,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在约46度与约48度之间,其中所述第五角度在约36度与约39度之间,以及其中所述第六角度在约51度与约53度之间。
11.一种形成宝石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亭尖,所述亭尖形成所述宝石的亭部的大致水平的底表面;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第一组亭部琢面;
在所述宝石中将所述第一组亭部琢面分成第二组亭部琢面和第三组亭部琢面;
从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和所述亭尖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四组亭部琢面;
从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和所述第四组亭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五组亭部琢面;
从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六组亭部琢面;以及
从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和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七组亭部琢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四组亭部琢面中的所述亭部琢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低点,其中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四组亭部琢面中的一个亭部琢面的边缘,其中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亭部琢面之间,并且所述第五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四组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亭部琢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中的一个亭部琢面的边缘,其中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五组亭部琢面中的多个亭部琢面中的一个亭部琢面的边缘,并且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亭部琢面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七组亭部琢面中的亭部琢面形成成对的相邻亭部琢面,所述第七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一对相邻亭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亭部琢面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制造所述宝石的腰围,所述腰围邻近所述宝石的亭部定位,所述腰围环绕所述宝石,并且其中所述第七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腰围的下边缘;以及
制造所述宝石的冠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33%与约36%之间的台部百分比。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27%与约31%之间的顶部深度百分比。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53%与约56%之间的底部深度百分比。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86%与约91%之间的总深度百分比。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宝石具有在约3%与约8%之间的腰围厚度百分比。
19.一种形成具有冠部和亭部的宝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以下步骤制造所述宝石的所述冠部: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台部,所述台部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第一组冠部琢面;
在所述宝石中将所述第一组冠部琢面分成第二组冠部琢面和第三组冠部琢面;
从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和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四组冠部琢面;
从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切割第一三角形部分,所述第一三角形部分在所述宝石中形成第五组冠部琢面;在所述宝石中将所述第三组冠部琢面的剩余部分分成第六组冠部琢面和第七组冠部琢面;以及
从所述台部和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切割第二三角形部分,所述第二三角形部分在所述宝石中形成第八组冠部琢面;以及
通过以下步骤制造所述宝石的所述亭部: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亭尖,所述亭尖形成所述亭部的大致水平的底表面;
在所述宝石中切割第一组亭部琢面;
在所述宝石中将所述第一组亭部琢面分成第二组亭部琢面和第三组亭部琢面;
从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和所述亭尖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四组亭部琢面;
从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和所述第四组亭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五组亭部琢面;
从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六组亭部琢面;以及
从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和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的多个部分中切出第七组亭部琢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二组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冠部琢面的边缘,其中所述第五组冠部琢面中的每个冠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四组冠部琢面中的一个冠部琢面的边缘,并且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七组冠部琢面中的两个冠部琢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三组亭部琢面中的一个亭部琢面的边缘,其中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设置成邻近并邻接所述第五组亭部琢面中的多个亭部琢面中的一个亭部琢面的边缘,并且所述第六组亭部琢面中的每个亭部琢面均大致设置在所述第二组亭部琢面中的两个亭部琢面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862673683P | 2018-05-18 | 2018-05-18 | |
US62/673,683 | 2018-05-18 | ||
CN201980033328.4A CN112312790B (zh) | 2018-05-18 | 2019-05-08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PCT/US2019/031374 WO2019222002A1 (en) | 2018-05-18 | 2019-05-08 |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3328.4A Division CN112312790B (zh) | 2018-05-18 | 2019-05-08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26897A true CN116326897A (zh) | 2023-06-27 |
Family
ID=685407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3328.4A Active CN112312790B (zh) | 2018-05-18 | 2019-05-08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CN202310149420.5A Pending CN116326897A (zh) | 2018-05-18 | 2019-05-08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3328.4A Active CN112312790B (zh) | 2018-05-18 | 2019-05-08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559121B2 (zh) |
CN (2) | CN112312790B (zh) |
WO (1) | WO20192220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1027714S1 (en) * | 2020-01-02 | 2024-05-21 | Albert Gad Ltd. | Gemstone |
USD1027713S1 (en) * | 2020-01-02 | 2024-05-21 | Albert Gad Ltd. | Gemstone |
USD1027712S1 (en) * | 2020-01-02 | 2024-05-21 | Albert Gad Ltd. | Gemstone |
USD1027715S1 (en) * | 2020-03-05 | 2024-05-21 | Albert Gad Ltd. | Gemsto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3084A (en) * | 1901-04-04 | 1902-02-11 | David C Townsend | Diamond. |
US1291506A (en) * | 1916-03-02 | 1919-01-14 | Samuel Heller | Brilliant. |
US6615611B1 (en) * | 2000-09-26 | 2003-09-09 | Michael Schachter | High yield diamond |
US6761044B2 (en) | 2002-04-11 | 2004-07-13 | Premier Gem Corp | Gemstone cut |
USD481649S1 (en) * | 2002-07-10 | 2003-11-04 | Premier Gem Corporation | Gem stone cut |
US20050000405A1 (en) * | 2003-07-03 | 2005-01-06 | Brookshire Michael D. | Celebration diamond having dome-shaped crown with pavilion |
USD511475S1 (en) | 2005-01-07 | 2005-11-15 | United Brothers Jewelry (Ubj) | Diamond 129 facets |
US7992410B2 (en) * | 2005-11-23 | 2011-08-09 | Worldwide Diamond Trademarks Ltd. | Modified princess cut diamond having hearts and arrows pattern and method |
US8215127B2 (en) * | 2008-01-09 | 2012-07-10 | Hohoemi Brains, Inc. | Diamond having two-stage pavilion |
US8156760B2 (en) | 2008-06-16 | 2012-04-17 | Albert Gad, Ltd. | Gemstone cut |
EP2179672B1 (en) | 2008-10-22 | 2012-04-04 | Jean-Paul Meijer Tolkowsky | A cut diamond |
EP2398348A2 (en) * | 2009-02-20 | 2011-12-28 | Diamscan N.V. | Cut product, in particular diamond,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product |
US8769987B2 (en) * | 2009-12-01 | 2014-07-08 | Dimexon Diamonds Ltd. | Gemstone |
US8707733B2 (en) | 2010-06-09 | 2014-04-29 | Jonathan WEINGARTEN | Cut gemstone providing a specific optical pattern |
CN102525050B (zh) | 2012-01-16 | 2013-11-06 | 山东大学 | 刻面明亮琢型碳硅石宝石及其切磨加工方法 |
CN103126215B (zh) | 2013-02-26 | 2015-01-21 | 张坤芝 | 内部呈现十心十箭结构的81刻面的钻石 |
WO2015155740A1 (en) | 2014-04-11 | 2015-10-15 | Chow Tai Fook Jewellery Company Limited | Faceted precious stones |
US10321743B2 (en) | 2014-07-10 | 2019-06-18 | Leonard J. Strnad | Square princess cut gemstone |
US20170071299A1 (en) * | 2015-09-16 | 2017-03-16 | Kaushal Shah | Gemstone Cut |
CN105996343A (zh) | 2016-07-22 | 2016-10-12 | 深圳市贵德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 内部呈现九箭九心结构的64切割面的钻石 |
-
2019
- 2019-05-08 WO PCT/US2019/031374 patent/WO201922200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5-08 US US17/056,679 patent/US11559121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5-08 CN CN201980033328.4A patent/CN11231279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08 CN CN202310149420.5A patent/CN1163268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2-20 US US18/085,289 patent/US20240197046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222002A1 (en) | 2019-11-21 |
CN112312790A (zh) | 2021-02-02 |
US11559121B2 (en) | 2023-01-24 |
CN112312790B (zh) | 2023-04-04 |
US20240197046A1 (en) | 2024-06-20 |
US20210219676A1 (en) | 2021-07-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12790B (zh) |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 |
US11918088B2 (en) |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 |
US6761044B2 (en) | Gemstone cut | |
US11633022B2 (en) |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 |
US11633023B2 (en) |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 |
US20240156219A1 (en) |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 |
US6449985B1 (en) | Diamond cut | |
US9265311B2 (en) | Cushion cut gemstone with excellent optical brilliance | |
JP2006218163A (ja) | 宝石 | |
US20050000405A1 (en) | Celebration diamond having dome-shaped crown with pavilion | |
US7225642B2 (en) | Diamond cut | |
US20170303647A1 (en) | Cut gem and article comprising such a gem | |
EP3315043A1 (en) | Gemstone having hearts and arrows pattern and method of cutting the same | |
CN213281800U (zh) | 一种宝石 | |
US20240358126A1 (en) |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 |
US20050160766A1 (en) | Diamond cut | |
US20170071299A1 (en) | Gemstone Cut | |
CN111053340B (zh) | 一种一花十二蝶钻石及其加工方法 | |
JP4142547B2 (ja) | 宝飾品及び宝飾品のカッティング方法。 | |
CN112167780A (zh) | 一种宝石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