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0018A -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0018A
CN116320018A CN202310381126.7A CN202310381126A CN116320018A CN 116320018 A CN116320018 A CN 116320018A CN 202310381126 A CN202310381126 A CN 202310381126A CN 116320018 A CN116320018 A CN 116320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application
private cloud
cloud server
categ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11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国
刘剑善
张珂
董春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to CN2023103811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200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20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0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网络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可用于金融科技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上述方案,能够在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网络请求逐步迁移。

Description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可用于金融科技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出于对数据安全性的考虑,各机构开始将现有的业务逐步迁移到私有云环境,为了保证在业务迁移到私有云环境后仍然能够对网络请求进行及时响应,出现了网络请求迁移方法。
目前的网络请求迁移方法,采用灰度试点方式,预先将小部分用户的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环境下,在灰度试点成功后,再将所有用户的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环境下。然而,目前的网络请求迁移方法,在将所有用户的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环境时,由于网络请求的数据波动较大,容易导致私有云的服务器崩溃等问题,亟需改进。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保证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网络请求逐步迁移的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请求迁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包括:
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前,方法还包括:
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包括: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包括: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包括: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包括:
在根据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请求迁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用户选择模块,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第一用户分配模块,用于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第二用户分配模块,用于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规则更新模块,用于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标识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上述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基于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来向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分配各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并通过引入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来动态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能够使得目标业务应用的所有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逐步迁移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在将小部分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后,直接将剩余的大部分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而言,保证了私有云服务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B为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分配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分配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生成用户标识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用户标识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迁移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迁移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出于对数据安全性的考虑,各机构开始将现有的业务逐步迁移到私有云环境,为了保证用户使用体验,即保证在业务迁移到私有云环境后,能够及时对用户的网络请求进行响应,出现了网络请求迁移方法。
目前的网络请求迁移方法,采用灰度试点方式,预先将小部分灰度用户的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环境下,在灰度用户的网络请求响应成功后,再将所有用户的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环境下。然而,目前的网络请求迁移方法,在将所有用户的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环境时,由于网络请求的数据波动较大,容易导致私有云的服务器崩溃等问题。
基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提供了一种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管理服务器,进一步的,以应用在管理服务器上的分流平台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其中,各应用用户均为目标业务应用的用户;可选的,各应用用户均具有一个用户标识,可用于选择执行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的服务器等;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可动态变更,例如在不同网络请求迁移阶段,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不同。所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即为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分类得到的两类用户。
可选的,在进行网络请求迁移时,需要获取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对于任一应用用户,可以查看该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中是否包含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中存在用户标识,则可以直接根据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该应用用户为第一用户或第二用户。
若该应用用户不存在用户标识,则可以为该应用用户配置一个用户标识,例如将该应用用户的编码信息输入到经过训练的标识确定模型中,标识确定模型可以基于输入的应用用户的编码信息,以及标识确定模型本身的参数直接确定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随后,根据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该应用用户为第一用户或第二用户。
S102,判断第二用户的数量是否为零;若否,则执行S103;若是,则执行S107。
S103,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其中,所谓网络请求即为对目标业务应用的相关数据进行调用或处理的请求。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为私有云环境下配置的服务器,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承载有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可选的,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其终端上嵌入的能够对目标业务应用进行操作的工具向管理服务器发送网络请求。其中,工具可以是APP、可视化界面和小程序等。
进一步的,在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后,可以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由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基于其承载的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对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进行响应。
S104,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其中,非私有云服务器为非私有云环境下配置的服务器,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非私有云服务器中承载有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可选的,可以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由非私有云服务器基于其承载的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对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进行响应。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应用用户的用户体验,在将目标业务应用从非私有云环境迁移到私有云环境时,原有的非私有云环境下的目标业务应用,以及私有云环境下的目标业务应用可以同时工作,避免了由于业务环境的改变造成部分应用用户网络请求响应不及时的现象。
例如,参见图1B,同时配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A1和非私有云服务器A2,第一私有云服务器A1和非私有云服务器A2均承载有应用A的应用数据,接入各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根据应用A中用户B1的用户标识A1,确定B1为第一用户,随后管理服务器基于负载均衡技术(SLB)将用户B1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A1中进行响应;或者,根据应用A中用户B2的用户标识A2,确定B2为第二用户,随后管理服务器基于负载均衡技术将用户B2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A2中进行响应。
S105,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其中,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是预先设置的,可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数据流量等因素动态调整,是用于确定用户标识的一种约束条件。
可选的,可以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配置一个用于监控的检测线程,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能够自动更新预设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或者,可以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的数据流量进行检测,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的数据流量稳定,则可以确定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即在根据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可选的,运维方在接收到更新提示后,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的数据流量的大小,以及当前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对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进行更新。其中,更新提示可以包括当前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等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各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从非私有云服务器逐步迁移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在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时,应该保证基于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确定用户标识时,能够扩大第一用户的数量,减少第二用户的数量。
例如,基于预设的分流规则D1和分流阈值E1,确定出的用户标识A1的数量为100,用户标识A2的数量为1000。因此,当前第一用户的数量为100,第二用户的数量为1000;在对分流规则D1和分流阈值E1更新后,得到更新后的分流规则D2和分流阈值E2,基于更新后的分流规则D2和分流阈值E2,确定出的用户标识A1的数量为200,用户标识A2的数量为900。因此,当前第一用户的数量为200,第二用户的数量为900,即第二用户的数量逐渐减少。
S106,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S101。
具体的,由于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可以用于确定用户标识,在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发生变化后,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进一步的,由于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发生改变,对各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的服务器也会发生变化,即从各应用用户中重新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随后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在网络请求迁移过程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稳定运行,需要多次重复上述操作,逐渐扩大第一用户的数量,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S107,网络请求迁移完成。
上述网络请求迁移方法中,通过基于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来向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分配各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并通过引入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来动态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能够使得目标业务应用的所有应用用户的网络请求逐步迁移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在将小部分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后,直接将剩余的大部分网络请求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而言,保证了私有云服务的稳定运行。
为了保证在网络请求逐步迁移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时,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能够稳定运行,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第二用户的分配方式,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
其中,参见图2,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随着对基础设施提出全面国产化的要求,各机构逐渐引入国产化数据库,即,将非国产化数据库上的网络请求逐步迁移到国产化数据库上。其中,国产化数据库指的是由国内生产厂商提供的数据库软件,比如OceanBase、GoldenDB、GaussDB等;非国产化数据库指的是国外生产厂商提供的数据库软件,比如DB2、Oracle等。
具体的,在确定第二用户后,可以基于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对应的服务器中进行响应,该服务器可以是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或者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因此,在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向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进行迁移时,同也实现了将非国产化数据库上的网络请求向国产化数据库进行迁移的目标。
在本实施例中,引入了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通过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别分配到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能够保证各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引入了国产化数据库和非国产化数据库,能够实现将非国产化数据库上的网络请求向国产化数据库进行迁移的目标。
为了能够精准把控各应用用户网络请求的分流,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户标识确定的可选方式,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
可选的,在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时,可以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例如,从1-100中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
S302,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其中,用户编码是各应用用户的身份信息,具有唯一性,即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各不相同。
可选的,可以将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同时输入到经过训练的标识确定模型中,标识确定模型能够基于输入的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直接输出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或者,针对每一应用用户,可以将该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与预先设置的私有云迁移名单进行比较,判断该应用用户是否需要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中,其中,私有云迁移名单内记录着需要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用户的用户编码;进一步的,再将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进行比较;随后根据各应用用户是否需要迁移到私有云服务器,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分流阈值的比较结果,来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引入为各应用用户分配随机数的操作,通过将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进行比较,能够精准确定出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进而精准把控各应用用户网络请求的分流,保证了网络请求迁移过程中服务器的稳定性。
为了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控各应用用户网络请求的分流,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用户标识确定的可选方式,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
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
可选的,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训练出第一类别确定模型,随后将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依次输入到第一类别确定模型,即可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
例如,应用用户H的用户编码为“202436”,应用用户I的用户编码为“202460”,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为,用户编码最后一位数字为“0”或“1”的应用用户为国产化用户,其余应用用户为非国产化用户。因此,应用用户H为非国产化用户,应用用户I为国产化用户。
S402,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
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
可选的,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训练出第二类别确定模型,随后将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依次输入到第二类别确定模型,即可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
例如,应用用户H的随机数为7,应用用户I的随机数为15,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为10,随机数大于分流阈值的应用用户为非私有云用户,随机数小于分流阈值的应用用户为私有云用户。因此,应用用户H为私有云用户,应用用户I为非私有云用户。
S403,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可选的,针对每一应用用户,可以根据该应用用户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以及该应用用户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确定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具体的,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例如,可以将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A1,作为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A1
或者,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或者,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又或者,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引入了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进而更加精准的把控各应用用户网络请求的分流。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可以是,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请求迁移方法的可选实例。结合图5,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501,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
S502,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
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
S503,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
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
S504,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具体的,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S505,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具体的,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S506,判断第二用户的数量是否为零;若否,则执行S507;若是,则S511。
S507,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S508,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具体的,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S509,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S510,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S505。
S511,网络请求迁移完成。
上述S501-S511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网络请求迁移方法的网络请求迁移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请求迁移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网络请求迁移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网络请求迁移装置1,包括:用户选择模块10、第一用户分配模块20、第二用户分配模块30、规则更新模块40和标识更新模块50,其中:
用户选择模块10,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第一用户分配模块20,用于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第二用户分配模块30,用于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规则更新模块40,用于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标识更新模块50,用于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用户分配模块30具体用于:
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请求迁移装置1还包括标识确定模块60,如图7所示,标识确定模块60包括:
随机数生成单元61,用于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
标识确定单元62,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确定单元62包括: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
标识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选择模块10具体用于: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规则更新模块40具体用于:
在根据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上述网络请求迁移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8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简称I/O)和通信接口。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网络请求迁移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的逻辑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前的逻辑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的逻辑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的逻辑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逻辑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中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的逻辑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在根据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的这一代码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前的这一代码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的这一代码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的这一代码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这一代码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中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的这一代码逻辑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在根据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的操作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其中,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前的操作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的操作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其中,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其中,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的操作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操作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在检测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的操作时,具体实现以下步骤:
在根据对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等数据),均为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网络请求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将所述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将所述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所述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所述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将所述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和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至少一个中进行响应;
其中,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所述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所述第二私有云服务器和所述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均以非国产化数据库环境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为各应用用户分别生成一个随机数;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以及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生成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包括: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编码和预先设定的分流规则,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其中,所述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或非国产化用户;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随机数与预先设定的分流阈值之间的比对结果,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其中,所述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或非私有云用户;
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确定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包括: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所述第一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私有云用户,则根据所述第二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若该应用用户的第一类别为非国产化用户,且该应用用户的第二类别为非私有云用户,则根据所述第二非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包括:
针对每一应用用户,若该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是基于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的服务器标识生成,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一用户;
否则,将该应用用户作为第二用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包括:
在根据对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数据流量的检测结果,识别到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向运维方发送更新提示,以指示运维方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8.一种网络请求迁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用户选择模块,用于根据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
第一用户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第一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
第二用户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用户的网络请求,分配至非私有云服务器中进行响应;其中,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和所述非私有云服务器中均承载目标业务应用的应用数据;
规则更新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私有云服务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更新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
标识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更新后的分流规则和分流阈值,更新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并返回执行根据更新后的应用用户的用户标识,从各应用用户中选择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直至所述第二用户的数量为零。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310381126.7A 2023-04-11 2023-04-11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3200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1126.7A CN116320018A (zh) 2023-04-11 2023-04-11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1126.7A CN116320018A (zh) 2023-04-11 2023-04-11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0018A true CN116320018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03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1126.7A Pending CN116320018A (zh) 2023-04-11 2023-04-11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200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86673B2 (en) Data writing and rea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loud storage system
CN106716385A (zh) 以应用程序为中心分布式存储系统和方法
EP3442201B1 (en) Cloud platform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cloud platform
CN106326239A (zh) 分布式文件系统及其文件元信息管理方法
US10761869B2 (en) Cloud platform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cloud platform storing image files in storage backend cluster according to image file type
WO2016169237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885184A (zh) 高并发场景下热点访问关键字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0321225B (zh) 负载均衡方法、元数据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45014B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254516B (zh) 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11274004B (zh) 进程实例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6320018A (zh) 网络请求迁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578641A (zh) 一种基于ketama算法的分库方法和系统
CN10720354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604103A (zh) 云计算系统的配置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106888244B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769123B (zh) 一种数据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
US20230342061A1 (e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ata processing
CN111767330B (zh) 一种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45930B (zh) 虚拟平台管理存储设备卷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800546B (zh) 一种用户切换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338752B (zh) 容器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3946702A (zh) 图像特征的存储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8101226A (zh) 用户统一标识生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96633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数据迁移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