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6666A - 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16666A CN116316666A CN202310226344.3A CN202310226344A CN116316666A CN 116316666 A CN116316666 A CN 116316666A CN 202310226344 A CN202310226344 A CN 202310226344A CN 116316666 A CN116316666 A CN 1163166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model
- energy storage
- constraint
-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135164 Time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355 dual-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01674 Emericella variicolor andI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38 somato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eliminating or compensating reactive power in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volving trading of energy or energy transmission righ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adjustment of reactive pow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50—Controlling the sharing of the out-of-phase compon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10—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agement focussing at grid-level, e.g. load flow analysis, node profile computation, meshed network optimisation,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or spinning reserv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1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fossil origin, e.g. diesel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8—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wind energ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4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wherein a plurality of decentralised, dispersed or local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are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上层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本发明依据调相机、SVC、SVG以及新能源自身无功对系统短路比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进行无功补偿装置的综合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系能源接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场站接入电力系统,形成了以新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弱电网格局。电压失稳、谐波振荡等电能质量问题频发,新能源发电经高压直流输电外送能力受限,严重时新能源机组会出现脱网运行,如何提高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强弱程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随着对弱电网运行特性和稳定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动态无功支撑能力不足被认为是导致电网强度过低的根本原因,按照GB/38755-201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新能源汇集地区应合理配置动态无功调节设备,使得并网的短路比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储能在提升新能源消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解决弃风弃光严重的问题。因此,研究混合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类动态无功调节设备的能力优势与经济优势,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的最大消纳。
目前现有技术外针对动态无功调节设备对新能源并网的补偿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开展了同步调相机参与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规划配置方案研究;有的开展了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参与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规划配置方案研究;还有的开展了储能参与新能源消纳的容量配置研究。这些研究均只考虑了单一调节设备的作用,未考虑计及调相机、SVG、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及储能等多种设备综合配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以解决上述提及的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上层模型将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将所述优化结果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所述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代表最小化系统总成本的第一目标函数F1,所述第一目标函数F1包含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和系统运行成本参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无功补偿装置包括:调相机、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及无功补偿器SVC,所述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是根据调相机、SVG及SVC的数量、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和投资容量获得的;所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是根据储能设备的数量、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和投资容量获得的;所述系统运行成本参数是根据火电机组、调相机、SVG和储能设备的数量和单位运行成本,以及火电机组发电功率、储能设备充电功率、储能设备放电功率、SVG无功功率和调相机无功功率获得的。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保证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的第二目标函数F2,所述第二目标函数F2包含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参数以及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基于系统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的消纳惩罚项参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光伏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在短路比约束下可消纳的光伏功率限值获得的;所述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风电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在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下可消纳的风电功率限值获得的。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基于弃电率指标约束的第三目标函数F3,所述第三目标函数F3包含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参数以及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基于新能源弃电率指标约束模型的消纳惩罚项参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光伏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可消纳的光伏功率获得的;所述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风电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可消纳的风电功率获得的。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通过投资容量约束模型约束储能设备、SVG、SVC和调相机的最大投资容量。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包括光伏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和风电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所述光伏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表达式如下:
所述风电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为t时刻电源节点ex的短路容量;和分别为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视在功率;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的视在功率;rnew/ex,t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电压交互影响因子;和表示位置pv、wd是否利用新能源机组无功补偿的0-1变量,1表示对应位置处采用新能源机组自身无功进行无功补偿,0表示对应位置处不采用新能源机组自身无功进行无功补偿;和表示是否在位置svg、sc处配置SVG和调相机的0-1变量;和分别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发出的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t时刻SVG无功功率、调相机无功功率;和分别为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和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的理论出力最大值;ΔVnew,t和ΔVex,t表示电源节点new、ex处在t时刻的电压变化量;和分别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互阻抗和自阻抗。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火电机组运行约束,包括火电机组的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约束,以及火电机组上、下爬坡约束。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新能源运行约束,包括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最大出力约束、由短路比约束所计算出的处理限值约束,以及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无功出力约束。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当采用调相机进行无功补偿时,所述调相机的运行约束表达式如下: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当采用SVG进行无功补偿时,所述SVG的无功出力为电源有功出力的10%,所述SVG的运行约束表达式如下:
其中,表示t时刻SVG无功功率;表示位置svg是否配置SVG的0-1变量,1表示对应位置处安装SVG,0表示未安装;为t时刻光伏场站与风电场站出力的集合;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光伏、风电功率。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储能配置模型包含功率范围约束、能量范围约束、功率-能量关系约束、循环周期约束和始末状态约束。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潮流运行约束,包括潮流的线路容量约束、直流潮流约束和节点相角范围约束。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电力平衡约束,所述电力平衡约束表达式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节点n上所用的火电机组、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设备;表示以节点n为始端节点的线路集合,表示以节点n为末端节点的线路集合;表示t时刻机组出力;表示t时刻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风电功率;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可消纳的光伏功率;和分别表示t时刻的储能设备放电功率和充电功率;表示t时刻联络线功率;表示t时刻系统负荷值。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方法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备用约束,所述备用约束表达式如下:
其中,PR为系统旋转备用容量,NG、NPV、NWD分别为火电机组、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表示火电机组运行状态的二进制变量,1表示运行,0表示停止;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光伏功率和风电功率;表示火电机组的最大出力;表示t时刻系统负荷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的上层模型将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将所述优化结果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所述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所提出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依据调相机、SVC、SVG以及新能源自身无功对系统短路比的影响机理,建立了考虑各类无功补偿措施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以量化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以提升系统电网强度为目标,进行无功补偿装置的综合配置;另外本申请系统总成本最小、系统电网强度最大、新能源弃电率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双层混合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可以兼顾经济性和新能源集群系统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
步骤S102: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
步骤S103:上层模型将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将所述优化结果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所述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
优选的,上述步骤S102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代表最小化系统总成本的第一目标函数F1,该第一目标函数F1包含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和系统运行成本参数。
进一步优选的,该无功补偿装置包括:调相机、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及无功补偿器SVC,所述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是根据调相机、SVG及SVC的数量、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和投资容量获得的;所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是根据储能设备的数量、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和投资容量获得的;所述系统运行成本参数是根据火电机组、调相机、SVG和储能设备的数量和单位运行成本,以及火电机组发电功率、储能设备充电功率、储能设备放电功率、SVG无功功率和调相机无功功率获得的。
具体来说,上述第一目标函数F1、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和系统运行成本参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4)予以确定:
其中,COPR分别表示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储能投资成本、系统运行成本;aSC、aSVC、aSVG分别为调相机、SVC、SVG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单位为万元/MVar,分别是对应的无功补偿装置在位置sc、svc、svg的投资容量,单位为MVar;aES,P为储能单位功率投资成本,万元/MW,与其对应的位置es处储能投资功率为单位为MW;aES,E是储能的单位容量投资成本,万元/MWh,与其对应的位置es处储能投资容量为单位为MWh;分别表示位置sc、svc、svg、es是否配置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的0-1变量,1表示对应位置处安装无功补偿设备或储能,0表示未安装无功补偿设备或储能;NG、NSC、NSVG、NES分别为火电机组、SVG、调相机和储能设备的数量,NT表示时序生产模拟运行总时间,本文取8760h;cSC、cSVG、cES分别为火电机组单位发电成本、调相机、SVG和储能的单位运行成本;分别为t时刻的火电机组发电功率、储能设备充电功率、储能设备放电功率,单位为MW;分别为t时刻SVG无功功率、调相机无功功率,单位为MVar。
优选的,上述步骤S102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保证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的第二目标函数F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新能源集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基于短路比指标量化的电网强度模型,考虑混合无功补偿配置,建立了第二目标函数F2,该第二目标函数F2包含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参数以及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基于系统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的消纳惩罚项参数。
进一步优选的,上述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光伏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在短路比约束下可消纳的光伏功率限值获得的;所述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风电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在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下可消纳的风电功率限值获得的。
具体来说,上述第二目标函数F2、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和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5)-(7)予以确定:
其中,NPV和NWD分别表示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和分别为光伏场站pv、风电场站wd基于系统短路比指标约束的各新能源场站消纳惩罚项;NT表示时序生产模拟运行总时间;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在短路比约束下可消纳的光伏、风电功率限值。
优选的,上述步骤S102中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基于弃电率指标约束的第三目标函数F3,第三目标函数F3包含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参数以及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基于新能源弃电率指标约束模型的消纳惩罚项参数。
进一步优选的,该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光伏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可消纳的光伏功率获得的;所述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风电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可消纳的风电功率获得的。
具体来说,上述第三目标函数F3、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和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8)-(10)予以确定:
其中,和分别为光伏场站pv、风电场站wd基于新能源弃电率指标约束的各新能源场站消纳惩罚项,当新能源场站弃电率大于5%时,取1010,反之为0;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光伏、风电功率。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各类无功补偿、储能技术条件和场地因素的限制,需对其最大投资容量进行约束,即通过投资容量约束模型约束储能设备、SVG、SVC和调相机的最大投资容量,具体来说,该投资容量约束模型如下式(11)-(15)所示:
优选的,为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并网强度,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本实施例建立了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如下式(16)示出了不同无功补偿方式对系统短路容量影响的耦合作用机理:
上述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包括光伏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和风电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其中光伏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表达式如下式(17):
而风电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表达式如下式(18):
其中,函数f1表示系统阻抗矩阵与常规机组开机状态、调相机容量、SVC容量有关,即系统阻抗矩阵会随着机组开机状态、所配置调相机容量、SVC容量的变化而变化;为t时刻的系统阻抗矩阵,为从系统阻抗矩阵中提取各个电源节点的自阻抗与互阻抗,为火电机组g的等效阻抗,和分别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互阻抗和自阻抗;为t时刻电源节点ex的短路容量;和分别为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视在功率;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的视在功率;rnew/ex,t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电压交互影响因子;和表示位置pv、wd是否利用新能源机组无功补偿的0-1变量,1表示对应位置处采用新能源机组自身无功进行无功补偿,0表示对应位置处不采用新能源机组自身无功进行无功补偿;和表示是否在位置svg、sc处配置SVG和调相机的0-1变量;和分别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发出的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t时刻SVG无功功率、调相机无功功率;和分别为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和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的理论出力最大值;ΔVnew,t和ΔVex,t表示电源节点new、ex处在t时刻的电压变化量;和分别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互阻抗和自阻抗。
优选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的电网系统需要满足火电机组运行约束,包括火电机组的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约束,以及火电机组上、下爬坡约束,具体火电机组约束如下式(19)和(20):
优选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的电网系统还需要满足新能源运行约束,包括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最大出力约束、由短路比约束所计算出的处理限值约束,以及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无功出力约束。
具体来说,风电场站、光伏场站出力要小于其理论出力最大值,如下式(21)和(22)所示:
风电场站、光伏场站出力要小于由短路比约束所计算的新能源出力限值,如下式(23)和(24)所示:
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无功出力约束如下式(25)和(26)所示:
优选的,当上述步骤中采用调相机进行无功补偿时,该调相机的运行约束表达式如下式(27)所示:
优选的,当上述步骤中采用SVG进行无功补偿时,该SVG的无功出力为电源有功出力的10%,所述SVG的运行约束表达式下式(28)所示:
其中,表示t时刻SVG无功功率;表示位置svg是否配置SVG的0-1变量,1表示对应位置处安装SVG,0表示未安装;为t时刻光伏场站与风电场站出力的集合;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光伏、风电功率。
优选的,上述步骤S102中的储能配置模型包含功率范围约束、能量范围约束、功率-能量关系约束、循环周期约束和始末状态约束,其具体的运行约束如下式(29)-(33)所示:
优选的,上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的电网系统还满足潮流运行约束,包括潮流的线路容量约束、直流潮流约束和节点相角范围约束,具体如下式(34)-(36)所示:
其中,和表示线路l上的潮流和线路容量,ΩLE表示已建线路集合,θl(+),t和θl(-),t分别表示线路l始端节点和末端节点的相角。式(28)表示线路潮流不大于其线路容量,式(29)表示潮流满足直流潮流约束,式(30)约束了节点相角范围。
优选的,上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的电网系统还需要满足电力平衡约束,所述电力平衡约束表达式如下式(37):
其中,分别表示节点n上所用的火电机组、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设备;表示以节点n为始端节点的线路集合,表示以节点n为末端节点的线路集合;表示t时刻机组出力;表示t时刻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风电功率;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可消纳的光伏功率;和分别表示t时刻的储能设备放电功率和充电功率;表示t时刻联络线功率;表示t时刻系统负荷值。
优选的,上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的电网系统还需要满足备用约束,所述备用约束表达式如下式(38):
其中,PR为系统旋转备用容量,NG、NPV、NWD分别为火电机组、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表示火电机组运行状态的二进制变量,1表示运行,0表示停止;和分别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可消纳的光伏功率和风电功率;表示火电机组的最大出力;表示t时刻系统负荷值。
本发明所提出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依据调相机、SVC、SVG以及新能源自身无功对系统短路比的影响机理,建立了考虑各类无功补偿措施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以量化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以提升系统电网强度为目标,进行无功补偿装置的综合配置;另外本申请系统总成本最小、系统电网强度最大、新能源弃电率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双层混合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可以兼顾经济性和新能源集群系统安全性。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建立单元210和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单元220。
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建立单元210用于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
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单元220用于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
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的上层模型将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将所述优化结果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所述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
具体该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继续赘述。
本发明所提出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系统,依据调相机、SVC、SVG以及新能源自身无功对系统短路比的影响机理,建立了考虑各类无功补偿措施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以量化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以提升系统电网强度为目标,进行无功补偿装置的综合配置;另外本申请系统总成本最小、系统电网强度最大、新能源弃电率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双层混合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可以兼顾经济性和新能源集群系统安全性。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为通用数据处理装置,其包括通用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其至少包括处理器801和存储器802。处理器801和存储器802通过总线803连接。存储器802适于存储处理器801可执行的一条或多条指令或程序。该一条或多条指令或程序被处理器801执行以实现上述抑制低频振荡的方法中的步骤。
上述处理器801可以是独立的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微处理器集合。由此,处理器801通过执行存储器802所存储的命令,从而执行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实现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对于其他装置的控制。总线803将上述多个组件连接在一起,同时将上述组件连接到显示控制器804和显示装置以及输入/输出(I/O)装置805。输入/输出(I/O)装置805可以是鼠标、键盘、调制解调器、网络接口、触控输入装置、体感输入装置、打印机以及本领域公知的其他装置。典型地,输入/输出(I/O)装置805通过输入/输出(I/O)控制器806与系统相连。
其中,存储器802可以存储软件组件,例如操作系统、通信模块、交互模块以及应用程序。以上所述的每个模块和应用程序都对应于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和在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的一组可执行程序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上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出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依据调相机、SVC、SVG以及新能源自身无功对系统短路比的影响机理,建立了考虑各类无功补偿措施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以量化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以提升系统电网强度为目标,进行无功补偿装置的综合配置;另外本申请系统总成本最小、系统电网强度最大、新能源弃电率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双层混合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可以兼顾经济性和新能源集群系统安全性。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许多特征和优点根据该详细的说明书是清楚的,因此权利要求旨在覆盖这些实施方式的落入其真实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特征和优点。此外,由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很多修改和改变,因此不是要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限于所例示和描述的精确结构和操作,而是可以涵盖落入其范围内的所有合适修改和等同物。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
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
上层模型将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将所述优化结果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所述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代表最小化系统总成本的第一目标函数F1,所述第一目标函数F1包含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和系统运行成本参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功补偿装置包括:调相机、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及无功补偿器SVC,所述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是根据调相机、SVG及SVC的数量、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和投资容量获得的;所述储能投资成本参数是根据储能设备的数量、单位容量投资成本和投资容量获得的;所述系统运行成本参数是根据火电机组、调相机、SVG和储能设备的数量和单位运行成本,以及火电机组发电功率、储能设备充电功率、储能设备放电功率、SVG无功功率和调相机无功功率获得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保证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的第二目标函数F2,所述第二目标函数F2包含无功补偿装置投资成本参数、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参数以及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基于系统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的消纳惩罚项参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光伏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在短路比约束下可消纳的光伏功率限值获得的;所述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风电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在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下可消纳的风电功率限值获得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包括: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基于弃电率指标约束的第三目标函数F3,所述第三目标函数F3包含储能投资成本参数、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数量参数以及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基于新能源弃电率指标约束模型的消纳惩罚项参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光伏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可消纳的光伏功率获得的;所述风电场站的消纳惩罚项参数是根据风电场站的理论出力最大值和可消纳的风电功率获得的。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投资容量约束模型约束储能设备、SVG、SVC和调相机的最大投资容量。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包括光伏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和风电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所述光伏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表达式如下:
所述风电场站短路比约束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为t时刻电源节点ex的短路容量;和分别为光伏场站和风电场站的视在功率;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的视在功率;rnew/ex,t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电压交互影响因子;和表示位置pv、wd是否利用新能源机组无功补偿的0-1变量,1表示对应位置处采用新能源机组自身无功进行无功补偿,0表示对应位置处不采用新能源机组自身无功进行无功补偿;和表示是否在位置svg、sc处配置SVG和调相机的0-1变量;和分别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发出的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t时刻SVG无功功率、调相机无功功率;和分别为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和表示t时刻光伏场站pv和风电场站wd的理论出力最大值;ΔVnew,t和ΔVex,t表示电源节点new、ex处在t时刻的电压变化量;和分别为t时刻电源节点new、ex的互阻抗和自阻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火电机组运行约束,包括火电机组的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约束,以及火电机组上、下爬坡约束。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新能源运行约束,包括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最大出力约束、由短路比约束所计算出的处理限值约束,以及风电场站和光伏场站的无功出力约束。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配置模型包含功率范围约束、能量范围约束、功率-能量关系约束、循环周期约束和始末状态约束。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内满足潮流运行约束,包括潮流的线路容量约束、直流潮流约束和节点相角范围约束。
18.一种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保障新能源集群系统电网强度及提高电网电压支撑能力的短路比指标约束模型;
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以系统总成本最小指标、最小弃电率指标及最大化系统强度指标为目标的双层优化配置模型,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的上层为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模型,下层为运行优化模型;
所述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中的上层模型将将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输送给下层模型,下层模型根据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配置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结果,并将所述优化结果反馈给上层模型,使得上层模型可以依据所述优化结果计算得到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值。
1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26344.3A CN116316666A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26344.3A CN116316666A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16666A true CN116316666A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6819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26344.3A Pending CN116316666A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31666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826816A (zh) * | 2023-08-30 | 2023-09-29 | 湖南大学 | 考虑电能质量分级治理的储能有功-无功协调复用方法 |
-
2023
- 2023-03-03 CN CN202310226344.3A patent/CN11631666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826816A (zh) * | 2023-08-30 | 2023-09-29 | 湖南大学 | 考虑电能质量分级治理的储能有功-无功协调复用方法 |
CN116826816B (zh) * | 2023-08-30 | 2023-11-10 | 湖南大学 | 考虑电能质量分级治理的储能有功-无功协调复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oliman et al. | Supervisory energy management of a hybrid battery/PV/tidal/wind sources integrated in DC-microg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 |
CN106786806B (zh) |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调控方法 | |
CN103986190B (zh) | 基于发电功率曲线的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平滑控制方法 | |
Zhang et al. | Self-adaptive second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strategy of micro-grid with multiple 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s | |
Howlader et al. | A minimal order observer based frequency control strategy for an integrated wind-battery-diesel power system | |
CN109217374B (zh) | 一种风电电力系统无功电压事前多时间尺度优化控制方法 | |
CN105262098B (zh) | 基于风电场发电功率波动评估的敏捷自动电压控制方法 | |
Teng et al. |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nd, PV and storage co-gene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 |
CN105305430A (zh) | 基于分层控制的光储发电系统电能质量提升方法 | |
CN115549211A (zh) | 一种新能源场站高置信度多时间尺度有功优化调控方法 | |
CN104253439B (zh) | 电池储能电站无功功率分配与控制方法 | |
CN110611332B (zh) | 一种海上风电系统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6316666A (zh) | 无功补偿装置与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和系统 | |
CN112909933A (zh) | 现货市场环境下含抽水蓄能机组的日内滚动优化调度方法 | |
Wang et al. | Frequency response methods for 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generations: A review | |
Liu et al. |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photovoltaic 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 considering frequency regulation capability | |
CN117833273B (zh) |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辅助的考虑频率约束的电力系统前瞻调度模型求解方法 | |
Wang et al. | Hybrid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configuration strategy for virtual power plants based on variable-ratio natural gas-hydrogen blending | |
Li et al. | Design of control strategy and effect evaluation for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of wind storage system | |
Kuang et al. | Dynamic reactive power optimization model for a wind farms and energy storage combined system | |
Wang et al. | Multi-objective optimal dispatch of wind-integrated power system based on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 |
Liu et al. | Adaptive inertia control of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Butterworth filter | |
Wang et al. |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AGC system of isolated microgrid based on Q-learning method | |
CN115021314A (zh) | 一种用于增强系统电压稳定的双馈风机联合控制策略 | |
Zang et al. | An Economical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Active Power With Variable Droop Control Considering Frequency Regulation Costs in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