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08956A -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08956A CN116308956A CN202310262216.4A CN202310262216A CN116308956A CN 116308956 A CN116308956 A CN 116308956A CN 202310262216 A CN202310262216 A CN 202310262216A CN 116308956 A CN116308956 A CN 1163089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nction
- place name
- area
- name address
- functio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012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60 circadia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081 physical 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6—Clustering; Classific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包括依托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划定城市功能区域;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筛选及合并,统计有效功能数量;将地名地址实体、土地利用与院落实体关联,计算功能强度面积;结合手机信令数据,计算昼夜功能热度;构建“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计算区域主导功能向量,确定区域主导功能;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进行区域主导功能与用地用海单元的差异分析。优点是:有效识别城市区域主导功能,并准确地检测出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性,有效支撑规划编制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国土空间规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产、生活综合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的区域功能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化功能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以一种功能为主、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区域,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呈现出多种功能要素混合聚集的分布特征。这些城市功能结构呈现出的新特点,对城市资源的均衡配置、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前提是快速有效地定量识别城市区域复杂多样的功能,掌握城市区域功能分布与构造的真实现状,并准确定位其与规划用途的差异,客观评判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吻合度、监测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的合规性,为下一步规划调整、优化配置做好准备。因此,需要针对城市区域功能的识别及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实现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地更加精确、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地更加准确,进而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提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技术手段。
目前,在国土空间规划技术领域,国内外现有技术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遥感方法提取地物以及识别城市内部空间特征。此类方法主要依据遥感数据中地物反射率进行地物类型的识别,当前研究中多用于区域的自然要素方面的提取,例如林地、草地、湖泊、河流等,但是对于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建筑物、居民区等识别的准确率不高,不适用于城市区域功能的精细化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在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过程中,主要采取内业分析与外业调查核实相结合的手段,以遥感影像解译为主,辅以建设用地审批信息,进行土地利用的核查,存在发现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较高的问题。特别是,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识别的结果,仅反映了城市构成要素的空间组成和空间配置,而无法用于判断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功能属性,特别是城市区域的功能性。第二类是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城市功能结构的识别。近些年来,随着手机信令、社交媒体签到、浮动车轨迹、公共交通刷卡数据等空间位置服务数据提供了大量城市居民出行活动样本,其蕴含了城市居民时序的、动态的时空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的活力,为研究城市区域功能时空分布提供了连续的社会经济功能属性信息。例如手机信令、GPS轨迹、社交媒体与POI相融合等,将人们的活动与城市功能之间进行联系,但是这些融合方法未顾及POI的功能性强度,即服务的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的范围等因素;区域功能大都以街道进行划分,未考虑不含POI的区域;同时未对POI有效数量进行筛选,影响其在功能区识别的准确率。
因此,如何自动化准确地检测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依托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划定城市功能区域;
基于用地用海单元数据,划定一级功能区域;在一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实体数据,将一级功能区域划分为二级功能区域;在二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将二级功能区域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域;将一级至三级功能区域对应的用地用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映射到城市区域功能类别;
S20、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筛选及合并,按照划定的城市功能区域统计每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
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筛选与去重以去除重复的地名地址实体,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拆分与功能性标注以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为区域功能分类;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与映射以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并统计各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
S30、将地名地址实体、土地利用与院落实体关联,按照划定的城市功能区域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或土地利用的功能强度面积;
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基于地名地址实体所属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相交面积确定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关联院落实体中含有多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基于创建的泰森多边形面积确定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对于三级功能区域,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类别映射和图斑融合确定虚拟地名地址实体,并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功能区域内所占面积确定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S40、结合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划定城市功能区域内每类地名地址的昼夜功能热度;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对人口的吸引力,根据功能区域单元中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及人口数量确定昼夜功能热度;
S50、构建“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计算区域主导功能向量,确定区域主导功能;
基于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和昼夜功能热度,构建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并基于区域主导功能向量进行功能区域类型的判定;
S60、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进行区域主导功能与用地用海单元的差异分析;
将用地用海单元分类名称映射的功能类别名称与对应的一级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类别进行对比,确定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优选的,步骤S1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11、根据用地用海单元数据,提取城市研究区域内的用地用海单元边界线,作为划定的一级功能区域;
S12、根据道路实体数据,提取道路中心线,与一级功能区域进行融合,将一级功能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二级功能区域;
S1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现状边界,与二级功能区域进行融合,将二级功能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域;
S14、将一级至三级功能区域对应的用地用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
优选的,所述区域功能类别包括,生活住宅、生活服务、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交通设施、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社会福利、旅游景区、宗教场所、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公用设施、工矿场所、物流仓储、绿地与广场、水域、农林用地、其他。
优选的,步骤S2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21、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筛选与去重,地名地址实体过滤类别为行政区域名及其相关的实体,保留为非行政区域的其他区域实体;对涉及楼址、门址的相关地名地址实体进行语义相似度比较和空间邻近关系判断,去除重复的地名地址实体,优先保留楼址类别;
S22、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拆分与功能性标注,对地名地址实体中类别为建筑物和单位的实体,结合其语义信息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拆分,分别标注为对应的区域功能类别;
S23、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与映射,分别结合地名地址实体的地理实体分类名称和功能性标注信息,建立分类映射表,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
S24、按照区域功能类别统计每个划定的功能区域内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数量,通过功能区域空间信息,与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空间相交判断,统计落在功能区域边界及内部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
优选的,步骤S21中的语义相似度比较和空间邻近关系判断具体为,
语义相似度比较:通过将属性字段中的地名字段和地址字段进行合并,进行分词处理,建立向量,计算两个地名地址实体的向量的余弦值,若余弦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语义相似的;
空间邻近关系判断:通过提取空间点位置信息,结合院落实体进行空间包含分析,如果两个地名地址实体同属于一个院落实体,且语义是相似的,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重复的,予以剔除其中之一;如果未找到院落实体同时空间包含这个地名地址实体,则以其中一个地名地址实体为中心,进行缓冲半径分析,如果另一个实体空间包含在其缓冲半径内,且语义是相似的,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重复的,予以剔除其中之一。
优选的,步骤S3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31、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将地名地址实体与院落实体进行空间关联,获得地名地址实体所属院落实体,将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相交面积作为该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S32、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关联的院落实体中含有多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以地名地址实体点数据创建泰森多边形,统计各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对应泰森多边形面积之和作为该类地名地址实体对应的功能强度面积;
S33、对于三级功能区域,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每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类别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再将各类土地利用现状面数据进行图斑融合,取其融合后的中心点作为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该功能区域所占面积,作为该类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优选的,步骤S4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41、按照人口活跃度,将功能类别分为日间活跃状态、夜间活跃状态、日夜均活跃状态;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均对应一种活跃状态;
S42、以手机信令网格为基底,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对人口的吸引力;
S43、以手机信令网格为基底,统计每个功能区域单元中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及人口数量,通过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类型的加权单位地名地址实体的人口密度,作为昼夜功能热度Hij;
其中,Hij为在功能区域i中,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昼夜功能热度;P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有效功能数量;Tk,t为功能区域i中第k个网格单元日间活跃或夜间活跃或日夜均活跃的人口数;n为功能区域i中网格单元的数量;t为人口活跃状态;Pi,t为功能区域i的地名地址实体为t活跃的总数量;为功能区域i中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人口吸引力因子;D为日间活跃状态;N为夜间活跃状态;DN为日夜均活跃状态。
优选的,步骤S4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421、以每个地名地址实体点数据为中心,通过将地名地址实体y的功能强度面积Sy除以通过网络分析模型中的出行阻抗确定的距离阈值d0范围内每个网格需求点x的高斯衰减距离函数加权人口总和,计算地名地址实体y的供需比Ry;
其中,Px为每个网格的昼夜人口数量;f(dxy)为高斯衰减函数;dxy为基于路网的衰减距离变量;ε是接近于0的极小值;
S422、以每一个网格需求点x为中心,搜索在网络分析模型中的出行阻抗确定的距离阈值d0范围内的所有同类地名地址实体y,将所搜索到的同类的地名地址实体的供需比Ry按照高斯衰减距离函数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对每个网格需求点x的吸引力因子Axj;
优选的,步骤S5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51、通过将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加权,构建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赋予地名地址实体功能强度信息;
式中,F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N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有效功能数量,Ni为功能区域i内地名地址实体总数量,S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功能强度面积,Si为功能区域i的面积,H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昼夜功能热度;μi为功能区域i中Hij的均值;σi为功能区域i中Hij的方差,ω为权重因子;
S52、根据主导功能的最大值进行功能区的判定:
在功能区域i内,由其所包含的所有地名地址实体类型的Fij组成了区域主导功能向量Vi,根据主导功能向量的最大值进行区域功能类型Fi的判定;G为功能区域i的总数;C为地名地址实体的类别总数。
优选的,步骤S6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61、空间查询一级功能区域内所包含的各二级功能区域和三级功能区域,并分类统计其主导功能类型所占面积之和,取面积之和最大的主导功能类型作为一级功能区域识别出的功能类别;
S62、建立用地用海单元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类别之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将用地用海单元分类名称语义映射到对应功能类别名称,比较其功能类别与对应的一级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类别的差异,若分类不一致,则判定其与规划用途差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利用手机信令与地名地址、土地利用现状、用地用海等数据融合,分级细化城市功能区域,定量地衡量地名地址的区域功能强度,自动识别出城市区域的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性,为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法。2、依托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功能区域的多级划分,便于不同区域功能的精细分类,解决了区域功能混杂、不易于辨识主导功能的问题。3、通过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筛选及合并,并将土地利用与院落实体关联、与手机信令数融合,按照网格单元,构建了“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提高了区域的主导功能向量识别的准确性。4、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将地名地址分类、用地用海分类统一语义映射到区域功能分类,并通过网格单元、多级功能区域、用地用海单元空间关系综合判断,自动定位差异区域,提高了差异识别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差异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功能区域示意图;其中,(a)为一级功能区域,(b)为二级功能区域,(c)为三级功能区域;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划定城市功能区域地名地址实体或土地利用的功能强度面积方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医院为例基于网格单元计算的吸引力因子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网格单元计算的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实验区识别出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实验区识别出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融合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多层级城市功能区域划分;在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分类分别计算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构建城市区域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判定城市区域主导功能;基于判定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向量,构建“空间-语义”模型检测与规划用途差异。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依托某市的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三个等级划定城市功能区域;
S20、对某市的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筛选及合并,按照S10划定的城市功能区域统计每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
S30、将地名地址实体、土地利用与院落实体关联,按照划定的城市功能区域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或土地利用的功能强度面积;
S40、结合手机信令数据,按照250米*250米网格单元,统计城市功能区域昼夜人口平均数量,并基于昼夜人口数量计算划定城市功能区域内每类地名地址的昼夜功能热度;
S50、基于S20、S30和S40中计算出的相关数据,构建“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计算区域主导功能向量,确定区域主导功能;
S60、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进行区域主导功能与用地用海单元的差异分析。
基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分别是城市功能区域划定、有效功能数量统计、功能强度面积计算、昼夜功能热度计算、区域主导功能确定以及差异分析,下面针对这六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一、城市功能区域划定
该部分内容对应步骤S10:
基于用地用海单元数据,划定一级功能区域;在一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实体数据,将一级功能区域划分为二级功能区域;在二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将二级功能区域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域;将一级至三级功能区域对应的用地用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映射到城市区域功能类别。具体包括:
1、根据用地用海单元数据,提取城市研究区域内的用地用海单元边界线,作为划定的一级功能区域;如图2(a)所示,一级功能区域以用地用海单元边界线作为划分依据;
2、根据道路实体数据,提取道路中心线,与一级功能区域进行融合,将一级功能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二级功能区域;如图2(b)所示,二级功能区域在一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融合道路实体中心线,进一步将一级功能区域细分。
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现状边界,与二级功能区域进行融合,将二级功能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域;如图2(c)所示,三级功能区域在二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融合土地利用现状边界线,进一步将二级功能区域细分。
4、对一级至三级功能区域对应的用地用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
其中,所述区域功能类别包括,生活住宅、生活服务、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交通设施、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社会福利、旅游景区、宗教场所、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公用设施、工矿场所、物流仓储、绿地与广场、水域、农林用地、其他等20个类别。如表1所示,一级功能区域用于后续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功能差异性比较;二级功能区域用于含有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主导功能识别,地名地址实体与城市区域功能分类对应参照表2;三级功能区域用于未含有地名地址实体区域主导功能识别,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分类映射,如表3所示。
表1.用地用海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分类对应表
表2.地名地址实体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分类对应表
表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分类对应表
二、有效功能数量统计
该部分内容对应步骤S20:
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筛选与去重以去除重复的地名地址实体,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拆分与功能性标注以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为区域功能分类;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与映射以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并统计各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具体包括:
1、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筛选与去重,地名地址实体过滤类别为行政区域名及其相关的实体,保留为非行政区域的其他区域实体(参照表2,过滤地名地址实体三级类中的为行政区域名及其相关的实体,保留为非行政区域的其他区域实体);对涉及楼址、门址的相关地名地址实体进行语义相似度比较和空间邻近关系判断,去除重复的地名地址实体,优先保留楼址类别;
(1)语义相似度比较
语义相似度计算通过将属性字段中的地名字段和地址字段进行合并,进行分词处理,建立向量,通过计算两个地名地址实体的向量的余弦值来衡量,若余弦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语义相似的;
其中,v1,v2分别是两个地名地址实体的向量;cos(v1,v2)为两个地名地址实体的向量的余弦值;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选取当cos(v1,v2)大于0.8(预设阈值)时,判定为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语义相似的。
(2)空间邻近关系判断
空间邻近关系判断通过将空间点位置信息提取,结合院落实体进行空间包含分析,如果两个地名地址实体同属于一个院落实体,且语义是相似的,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重复的,予以剔除其中之一;如果未找到院落实体同时空间包含这个地名地址实体,以其中一个地名地址实体为中心,进行缓冲半径分析,如果另一个实体空间包含在其缓冲半径内,且语义是相似的,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重复的,予以剔除其中之一;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选取缓冲半径为50米。
2、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拆分与功能性标注,对地名地址实体中类别为建筑物和单位的实体,结合其语义信息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拆分,分别标注为生活住宅、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业商务、休闲娱乐、旅游景区、宗教场所、工矿场所、物流仓储等区域功能类别。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地名地址实体添加属性字段,字段名称为功能分类,类型为字符串,属性值参照表2,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为功能分类。
3、对除建筑物和单位以外的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与映射,分别结合地名地址实体的地理实体分类名称和功能性标注信息,建立分类映射表,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同S22步骤,类别映射关系参照表2。
4、按照区域功能类别统计每个划定的功能区域内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数量,通过功能区域空间信息,与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空间相交判断,统计落在功能区域边界及内部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
具体地,如果地名地址实体点包含在功能区域内部或者在功能区域边界上,则进行统计;同时为了兼容由于采集信息误差导致的地名地址实体落在道路面或城市绿地范围内的,特别针对沿路边空间分布的餐馆、宾馆等,其在功能区域外侧5到10米处,对于这些地名地址实体点,以功能区域边界进行缓冲分析,缓冲距离设为10米,形成功能区域缓冲范围,判断地名地址实体点是否在功能区域缓冲范围内部或者在功能区域缓冲范围边界上,如果是,则进行统计;依次统计落在功能区域边界及内部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
三、功能强度面积计算
该部分内容对应步骤S30:
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基于地名地址实体所属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相交面积确定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关联院落实体中含有多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基于创建的泰森多边形面积确定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对于三级功能区域,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类别映射和图斑融合确定虚拟地名地址实体,并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功能区域内所占面积确定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具体包括:
1、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将地名地址实体与院落实体进行空间关联,获得地名地址实体所属院落实体,将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相交面积作为该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如图3中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重叠部分所示。
2、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其关联的院落实体中含有多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将二级功能区域以地名地址实体点数据创建泰森多边形,统计各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对应泰森多边形面积之和作为该类地名地址实体对应的功能强度面积;如图3中院落实体与泰森多边形重叠部分所示。
3、对于三级功能区域,因其不含地名地址实体,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每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类别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再将各类土地利用现状面数据进行图斑融合,取其融合后的中心点作为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该功能区域所占面积,作为该类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取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公园与绿地类型,其对应区域功能类别为绿地与广场,再将公园与绿地面数据进行图斑融合,取其融合后的中心点作为虚拟地名地址实体,其区域功能类别为绿地与广场,统计绿地与广场在该功能区域内所占面积,作为该类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如图3中公园与绿地与功能区域重叠部分所示。
四、昼夜功能热度计算
该部分内容对应步骤S40: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对人口的吸引力,根据功能区域单元中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及人口数量确定昼夜功能热度。具体包括:
1、按照人口活跃度,将功能类别分为日间活跃状态(D)、夜间活跃状态(N)、日夜均活跃状态(DN),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均对应一种活跃状态;如表4所示;
表4.城市区域功能与活跃状态对应表
2、以手机信令网格为基底,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对人口的吸引力;具体的计算过程为:
(1)首先,以每个地名地址实体点数据为中心,通过将地名地址实体y的功能强度面积Sy除以通过网络分析模型中的出行阻抗确定的距离阈值d0范围内每个网格需求点x的高斯衰减距离函数加权人口总和,计算地名地址实体y的供需比Ry;
其中,Px为每个网格的昼夜人口数量;f(dxy)为高斯衰减函数;dxy为基于路网的衰减距离变量;ε是接近于0的极小值;
(2)然后,以每一个网格需求点x为中心,搜索在网络分析模型中的出行阻抗确定的距离阈值d0范围内的所有同类地名地址实体y,将所搜索到的同类的地名地址实体的供需比Ry按照高斯衰减距离函数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对每个网格需求点x的吸引力因子Axj;在具体实施方式中,d0取值16km,以医院为例,计算吸引力因子分布如图4所示。
3、以手机信令网格为基底,统计每个功能区域单元中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及人口数量,如图5所示,通过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类型的加权单位地名地址实体的人口密度,作为昼夜功能热度Hij;
其中,Hij为在功能区域i中,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昼夜功能热度;P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有效功能数量;Tk,t为功能区域i中第k个网格单元日间活跃或夜间活跃或日夜均活跃的人口数;n为功能区域i中网格单元的数量;t为人口活跃状态;Pi,t为功能区域i的地名地址实体为t活跃的总数量;为功能区域i中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人口吸引力因子;D为日间活跃状态;N为夜间活跃状态;DN为日夜均活跃状态。
五、区域主导功能确定
该部分内容对应步骤S50:
基于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和昼夜功能热度,构建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并基于区域主导功能向量进行功能区域类型的判定。具体包括:
1、通过将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加权,构建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赋予地名地址实体功能强度信息;
式中,F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N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有效功能数量,Ni为功能区域i内地名地址实体总数量,S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功能强度面积,Si为功能区域i的面积,H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昼夜功能热度;μi为功能区域i中Hij的均值;σi为功能区域i中Hij的方差,ω为权重因子;部分样例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归一化后城市区域主导功能因子强度样例
2、根据主导功能的最大值进行功能区的判定:
G为功能区域i的总数;C为地名地址实体的类别总数;在功能区域i内,由其所包含的所有地名地址实体类型的Fij组成了区域主导功能向量Vi,根据主导功能向量的最大值进行区域功能类型Fi的判定,可以判定对应网格的主导功能如表6所示。
表6.城市区域主导功能样例
区域 | 主导功能 |
273 | 商业服务 |
456 | 生活服务 |
62 | 商业服务 |
317 | 生活服务 |
734 | 生活住宅 |
795 | 教育科研 |
436 | 交通设施 |
191 | 医疗卫生 |
279 | 生活服务 |
539 | 休闲娱乐 |
六、差异分析
该部分内容对应步骤S60:
将用地用海单元分类名称映射的功能类别名称与对应的一级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类别进行对比,确定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具体包括:
1、空间查询一级功能区域内所包含的各二级功能区域和三级功能区域,并分类统计其主导功能类型所占面积之和,取面积之和最大的主导功能类型作为一级功能区域识别出的功能类别;最终,识别出的区域主导功能示意图如图6所示。
2、参照表1,建立用地用海单元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类别之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将用地用海单元分类名称语义映射到对应功能类别名称,比较其功能类别与对应的一级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类别的差异,若分类不一致,则判定其与规划用途存在差异。最终,识别出的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如图7所示,其中A规划用途为医疗卫生,实际功能为生活服务;B规划用途为教育科研,实际功能为商业服务,为规划决策调整的提供了依据。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方法通过利用某市的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及土地利用现状、地名地址实体等数据,划定多级城市功能区域,构建了“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确定区域主导功能;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进行区域主导功能与用地用海单元的差异检测分析。通过实施例可以有效识别城市区域主导功能,并准确地检测出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性,有效支撑规划编制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通过采用本发明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本发明利用手机信令与地名地址、土地利用现状、用地用海等数据融合,分级细化城市功能区域,定量地衡量地名地址的区域功能强度,自动识别出城市区域的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性,为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法。依托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功能区域的多级划分,便于不同区域功能的精细分类,解决了区域功能混杂、不易于辨识主导功能的问题。通过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筛选及合并,并将土地利用与院落实体关联、与手机信令数融合,按照网格单元,构建了“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提高了区域的主导功能向量识别的准确性。4、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将地名地址分类、用地用海分类统一语义映射到区域功能分类,并通过网格单元、多级功能区域、用地用海单元空间关系综合判断,自动定位差异区域,提高了差异识别的准确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0、依托用地用海单元数据、道路实体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划定城市功能区域;
基于用地用海单元数据,划定一级功能区域;在一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实体数据,将一级功能区域划分为二级功能区域;在二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将二级功能区域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域;将一级至三级功能区域对应的用地用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映射到城市区域功能类别;
S20、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筛选及合并,按照划定的城市功能区域统计每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
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筛选与去重以去除重复的地名地址实体,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拆分与功能性标注以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为区域功能分类;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与映射以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并统计各类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功能数量;
S30、将地名地址实体、土地利用与院落实体关联,按照划定的城市功能区域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或土地利用的功能强度面积;
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基于地名地址实体所属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相交面积确定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关联院落实体中含有多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基于创建的泰森多边形面积确定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对于三级功能区域,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类别映射和图斑融合确定虚拟地名地址实体,并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功能区域内所占面积确定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S40、结合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划定城市功能区域内每类地名地址的昼夜功能热度;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确定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对人口的吸引力,根据功能区域单元中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及人口数量确定昼夜功能热度;
S50、构建“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昼夜功能热度”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计算区域主导功能向量,确定区域主导功能;
基于有效功能数量、功能面积强度和昼夜功能热度,构建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并基于区域主导功能向量进行功能区域类型的判定;
S60、通过“空间-语义”分析模型,进行区域主导功能与用地用海单元的差异分析;
将用地用海单元分类名称映射的功能类别名称与对应的一级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类别进行对比,确定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11、根据用地用海单元数据,提取城市研究区域内的用地用海单元边界线,作为划定的一级功能区域;
S12、根据道路实体数据,提取道路中心线,与一级功能区域进行融合,将一级功能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二级功能区域;
S1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现状边界,与二级功能区域进行融合,将二级功能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三级功能区域;
S14、将一级至三级功能区域对应的用地用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功能类别包括,生活住宅、生活服务、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交通设施、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社会福利、旅游景区、宗教场所、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公用设施、工矿场所、物流仓储、绿地与广场、水域、农林用地、其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21、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筛选与去重,地名地址实体过滤类别为行政区域名及其相关的实体,保留为非行政区域的其他区域实体;对涉及楼址、门址的相关地名地址实体进行语义相似度比较和空间邻近关系判断,去除重复的地名地址实体,优先保留楼址类别;
S22、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拆分与功能性标注,对地名地址实体中类别为建筑物和单位的实体,结合其语义信息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拆分,分别标注为对应的区域功能类别;
S23、对地名地址实体进行分类与映射,分别结合地名地址实体的地理实体分类名称和功能性标注信息,建立分类映射表,将地名地址实体分类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
S24、按照区域功能类别统计每个划定的功能区域内地名地址实体的有效数量,通过功能区域空间信息,与地名地址实体进行空间相交判断,统计落在功能区域边界及内部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1中的语义相似度比较和空间邻近关系判断具体为,
语义相似度比较:通过将属性字段中的地名字段和地址字段进行合并,进行分词处理,建立向量,计算两个地名地址实体的向量的余弦值,若余弦值大于预设阈值,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语义相似的;
空间邻近关系判断:通过提取空间点位置信息,结合院落实体进行空间包含分析,如果两个地名地址实体同属于一个院落实体,且语义是相似的,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重复的,予以剔除其中之一;如果未找到院落实体同时空间包含这个地名地址实体,则以其中一个地名地址实体为中心,进行缓冲半径分析,如果另一个实体空间包含在其缓冲半径内,且语义是相似的,则判定两个地名地址实体是重复的,予以剔除其中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31、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将地名地址实体与院落实体进行空间关联,获得地名地址实体所属院落实体,将院落实体与功能区域相交面积作为该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S32、对于二级功能区域关联的院落实体中含有多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区域,以地名地址实体点数据创建泰森多边形,统计各类功能类别地名地址实体的对应泰森多边形面积之和作为该类地名地址实体对应的功能强度面积;
S33、对于三级功能区域,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每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类别映射到区域功能类别,再将各类土地利用现状面数据进行图斑融合,取其融合后的中心点作为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该功能区域所占面积,作为该类虚拟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41、按照人口活跃度,将功能类别分为日间活跃状态、夜间活跃状态、日夜均活跃状态;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均对应一种活跃状态;
S42、以手机信令网格为基底,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对人口的吸引力;
S43、以手机信令网格为基底,统计每个功能区域单元中的各类地名地址实体数量及人口数量,通过计算每类地名地址实体类型的加权单位地名地址实体的人口密度,作为昼夜功能热度Hij;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421、以每个地名地址实体点数据为中心,通过将地名地址实体y的功能强度面积Sy除以通过网络分析模型中的出行阻抗确定的距离阈值d0范围内每个网格需求点x的高斯衰减距离函数加权人口总和,计算地名地址实体y的供需比Ry;
其中,Px为每个网格的昼夜人口数量;f(dxy)为高斯衰减函数;dxy为基于路网的衰减距离变量;ε是接近于0的极小值;
S422、以每一个网格需求点x为中心,搜索在网络分析模型中的出行阻抗确定的距离阈值d0范围内的所有同类地名地址实体y,将所搜索到的同类的地名地址实体的供需比Ry按照高斯衰减距离函数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第j类地名地址实体对每个网格需求点x的吸引力因子Axj;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51、通过将有效功能数量、功能强度面积、昼夜功能热度加权,构建多因子加权的功能贡献指数模型,赋予地名地址实体功能强度信息;
式中,F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的功能强度,N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有效功能数量,Ni为功能区域i内地名地址实体总数量,S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功能强度面积,Si为功能区域i的面积,Hij为功能区域i内j类地名地址实体昼夜功能热度;μi为功能区域i中Hij的均值;σi为功能区域i中Hij的方差,ω为权重因子;
S52、根据主导功能的最大值进行功能区的判定:
在功能区域i内,由其所包含的所有地名地址实体类型的Fij组成了区域主导功能向量Vi,根据主导功能向量的最大值进行区域功能类型Fi的判定;G为功能区域i的总数;C为地名地址实体的类别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61、空间查询一级功能区域内所包含的各二级功能区域和三级功能区域,并分类统计其主导功能类型所占面积之和,取面积之和最大的主导功能类型作为一级功能区域识别出的功能类别;
S62、建立用地用海单元分类与城市区域功能类别之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将用地用海单元分类名称语义映射到对应功能类别名称,比较其功能类别与对应的一级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类别的差异,若分类不一致,则判定其与规划用途差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62216.4A CN116308956B (zh) | 2023-03-17 | 2023-03-17 |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62216.4A CN116308956B (zh) | 2023-03-17 | 2023-03-17 |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08956A true CN116308956A (zh) | 2023-06-23 |
CN116308956B CN116308956B (zh) | 2023-11-24 |
Family
ID=86818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62216.4A Active CN116308956B (zh) | 2023-03-17 | 2023-03-17 |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30895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74886A (zh) * | 2023-08-04 | 2023-12-22 |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现状停车供需资源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21273A (zh) * | 2011-11-23 | 2012-06-27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一种高分辨率遥感的多功能城市用地空间信息生成方法 |
CN104200223A (zh) * | 2014-08-29 | 2014-12-10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 |
CN108665149A (zh) * | 2018-04-23 | 2018-10-16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城市功能混合度的测算方法及系统 |
CN109325085A (zh) * | 2018-08-08 | 2019-02-12 | 中南大学 | 一种城市用地功能识别与变化检测方法 |
CN111797188A (zh) * | 2020-06-28 | 2020-10-20 | 武汉大学 | 一种基于开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的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方法 |
CN111813835A (zh) * | 2020-07-14 | 2020-10-23 | 上海元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和poi数据的公共活动中心识别系统 |
KR102241221B1 (ko) * | 2020-03-03 | 2021-04-16 | 주식회사 쉬모스랩 | 관심 지역공간의 세분화 장치 및 방법 |
CN112954624A (zh) * | 2021-02-02 | 2021-06-11 | 苏州丽景智行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混合土地利用形态估算方法 |
CN114969007A (zh) * | 2022-06-01 | 2022-08-30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功能混合度和集成学习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 |
CN115130868A (zh) * | 2022-06-30 | 2022-09-30 | 尚进 | 基于手机信令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互动反馈模型 |
-
2023
- 2023-03-17 CN CN202310262216.4A patent/CN1163089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21273A (zh) * | 2011-11-23 | 2012-06-27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一种高分辨率遥感的多功能城市用地空间信息生成方法 |
CN104200223A (zh) * | 2014-08-29 | 2014-12-10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 |
CN108665149A (zh) * | 2018-04-23 | 2018-10-16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城市功能混合度的测算方法及系统 |
CN109325085A (zh) * | 2018-08-08 | 2019-02-12 | 中南大学 | 一种城市用地功能识别与变化检测方法 |
KR102241221B1 (ko) * | 2020-03-03 | 2021-04-16 | 주식회사 쉬모스랩 | 관심 지역공간의 세분화 장치 및 방법 |
CN111797188A (zh) * | 2020-06-28 | 2020-10-20 | 武汉大学 | 一种基于开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的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方法 |
CN111813835A (zh) * | 2020-07-14 | 2020-10-23 | 上海元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和poi数据的公共活动中心识别系统 |
CN112954624A (zh) * | 2021-02-02 | 2021-06-11 | 苏州丽景智行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混合土地利用形态估算方法 |
CN114969007A (zh) * | 2022-06-01 | 2022-08-30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功能混合度和集成学习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 |
CN115130868A (zh) * | 2022-06-30 | 2022-09-30 | 尚进 | 基于手机信令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互动反馈模型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能钱: ""基于区域人流特征的城市功能用地属性识别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no. 3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74886A (zh) * | 2023-08-04 | 2023-12-22 |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现状停车供需资源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 |
CN117274886B (zh) * | 2023-08-04 | 2024-03-19 |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现状停车供需资源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08956B (zh) | 2023-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andazzo et al. | Landfill site selection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by using AHP method in GIS environment: waste management decision-support in Sicily (Italy) | |
CN107092680A (zh) | 一种基于地理网格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法 | |
CN108764193A (zh) | 融合poi和遥感影像的城市功能区划分方法 | |
Guyot et al. | The urban form of Brussels from the street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vegetation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urban fabric | |
CN112948595B (zh) | 城市群运行状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16308956B (zh) | 一种城市区域主导功能与规划用途差异检测的方法 | |
Papadopoulos et al. | Measuring compliance with the 15-minute city concept: State-of-the-art, major components and further requirements | |
CN116013084B (zh) | 交通管控场景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256978A (zh) | 一种城市拥堵地区的诊断方法、系统及储存介质 | |
CN115100395A (zh) | 一种融合poi预分类和图神经网络的城市街区功能分类方法 | |
CN112732843B (zh) | 一种村庄功能类型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
Ratnayake et al. | Urban Landuse Changes in Sri Lank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Kaduwela Town from 1975 to 2016 | |
CN114219521A (zh) | 基于多源数据的体育中心选址评价方法 | |
CN118014297A (zh) | 一种户外健身设施供需响应度智能评测方法及系统 | |
Chung et al. |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POI-based land use on traffic accident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hina | |
CN114154880A (zh) | 一种评价街道单元层面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的方法 | |
Huang et al. | Recogni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in an Old City Based on POI: A Case Study in Fuzhou, China | |
Nouri et al. | Comparing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CDM) tool and Huff model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for selecting mountain tourism sites. | |
CN117273476A (zh) | 绿道选线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
CN116244395A (zh) | 基于城市道路和poi数据的区域类型判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4139827B (zh) | 一种城市功能区功能绩效的智能感知与优化方法 | |
Liu | Dynamic analysis of multicenter spatial structure with big data in smart city | |
CN115905902A (zh) | 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划分乡村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方法 | |
Oluseyi et al.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atial extent and population sizes of cities in Nigeria: Implications for urban space administration | |
CN115457386A (zh) | 一种村庄用地信息化生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