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08359A -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08359A
CN116308359A CN202310295504.XA CN202310295504A CN116308359A CN 116308359 A CN116308359 A CN 116308359A CN 202310295504 A CN202310295504 A CN 202310295504A CN 116308359 A CN116308359 A CN 1163083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gital asset
transfer
target
locking
us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955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羽
李刚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tease Hangzhou Networ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9550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083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08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083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1Electronic credentials
    • G06Q20/38215Use of certificates or encrypted proofs of transaction righ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40/00Finance; Insurance; Tax strategies; Processing of corporate or income taxes
    • G06Q40/04Trading; Exchange, e.g. stocks, commodities, derivatives or currency exchange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转移方法包括: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转移方法,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区块链领域内,现有的数字资产转移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数字资产的拥有者自行签署一笔用于实现资产转移的交易,并将签署的交易发送到区块链上,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以完成资产的转移;另一种则是在拥有者已知接收者(即接收被转移的数字资产的用户)身份的条件下,由拥有者签署一笔用于将资产转移给接收者的交易,再由接收者进行上链并支付相应的手续费。
综上,由于现有的数字资产转移方法需要用户(拥有者或接收者)支付手续费且有时也需要拥有者已知接收者身份才可以签署上述交易,因此,导致用户数字资产转移方式不够便捷,使得用户数字资产转移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所述转移方法包括: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装置,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所述转移装置包括:
第一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第二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验证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系统,所述转移系统包括:区块链服务端以及多个用户终端,所述区块链服务端用于: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的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转移方法,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中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另外,应当理解,示意性的附图并未按实物比例绘制。本申请中使用的流程图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实现的操作。应该理解,流程图的操作可以不按顺序实现,没有逻辑的上下文关系的步骤可以反转顺序或者同时实施。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内容的指引下,可以向流程图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操作,也可以从流程图中移除一个或多个操作。
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会用到术语“包括”,用于指出其后所声明的特征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增加其它的特征。
现有的数字资产转移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数字资产的拥有者自行签署一笔用于实现资产转移的交易,并将签署的交易发送到区块链上,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以完成资产的转移;另一种则是在拥有者已知接收者(即接收被转移的数字资产的用户)身份的条件下,由拥有者签署一笔用于将资产转移给接收者的交易,再由接收者进行上链并支付相应的手续费。这样,由于现有的数字资产转移方法需要用户(拥有者或接收者)支付手续费且有时也需要拥有者已知接收者身份才可以签署上述交易,因此,导致用户数字资产转移方式不够便捷,使得用户数字资产转移效率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进行详细介绍。
参照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转移方法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所述数字资产转移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3;具体的:
S101,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
S102,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S103,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转移方法,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其中,区块链服务端表征用于响应不同用户终端的数字资产转移请求的计算机设备;具体的,上述计算机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上述计算机设备还可以为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但并不局限于此。
下面以应用于上述区块链服务端为例,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中的各步骤分别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S101,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
这里,目标数字资产表征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也即,目标用户终端为目标数字资产的拥有者,目标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向区块链服务端发送加锁请求的方式,请求区块链服务端按照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对自身持有的目标数字资产进行加锁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FT(Fungible Token,同质化通证)一般不支持一个用户对应一把锁的加锁保护形式,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为一优选实施例,上述目标数字资产可以是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其中,在目标数字资产为NFT时,目标数字资产可以用于表示符合任意一种NFT协议(如,ERC721协议、ERC1155协议等)的NFT,对于上述目标数字资产所属的具体代币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具体的,上述加锁请求可以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tokenID(即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标识信息)、目标用户终端对应的身份标识信息以及上述锁信息;此时,区块链服务端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可以根据加锁请求中目标用户终端对应的身份标识信息,确定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并根据加锁请求中具体的tokenID,从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中确定需要进行加锁保护的目标数字资产;从而在确定出目标数字资产之后,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加锁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锁信息的具体信息内容可以是目标用户终端自行设置的,上述锁信息与目标用户终端的区块链公钥/区块链私钥无关,对于上述锁信息的具体信息内容,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S102,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可以是任意一个用户终端,也即,上述转移请求的具体发送方可以是目标用户终端,也可以是不同于目标用户终端的其他用户终端;对于上述转移请求的具体发送方,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持有目标数字资产的目标用户终端而言,目标用户终端可以通过私下转赠加锁密钥的方式,将之前设置的锁信息通过加密传输的方式,私下赠与其他用户终端,以使其他用户终端同样可以向区块链服务端发送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这样,区块链服务端只需通过验证接收到的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相匹配,即可确定是否按照转移请求执行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进行任何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可以是目标用户终端也可以是其他用户终端,因此,在步骤S102中,并不需要对转移请求的发送方的具体身份信息进行验证;除此之外,目标用户终端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之前设置的锁信息转赠给其他用户终端,对于目标用户终端是否向其他用户终端进行锁信息的转赠,本申请实施例同样不作任何限定。
S103,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这里,除第一密钥信息之外,上述转移请求中至少还包括: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tokenID以及用于接收目标数字资产的接收方地址(即目标数字资产的接收方在区块链上对应的区块链地址),以使区块链服务端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相匹配时,能够按照转移请求,将tokenID对应的目标数字资产转移至接收方地址。
这里,在执行完上述步骤S102之后,与上述步骤S103相对应的,区块链服务端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不匹配时,则可以拒绝执行转移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当转移请求的发送方是除目标用户终端之外的其他用户终端时,与现有的数字资产转移方法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需要目标用户终端签署任何交易,因此,作为目标数字资产的拥有者,目标用户终端并不需要知道目标数字资产最终的接收方地址,而目标数字资产的接收方也无需向区块链发送交易。这样,在转移目标数字资产的过程中,本申请只需要对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相匹配进行验证,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下面针对上述各步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针对上述步骤S101-S103所述的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基于用户持有的数字资产可能匹配不同类型的代币协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区块链服务端中可以根据多种不同的代币协议部署有多种智能合约,每种智能合约可以对应一种代币协议,以便区块链服务端能够根据用户请求转移或是请求加锁保护的目标数字资产所匹配的代币协议,调用与该代币协议相匹配的智能合约完成本次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或是完成本次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加锁保护。
基于此,在按照上述步骤S101-S103所述的转移方法,对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时,上述转移方法具体可以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部署的目标智能合约;其中,目标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服务端根据目标数字资产所匹配的目标代币协议进行部署的;对于目标智能合约所属的具体合约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具体的,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目标数字资产所匹配的目标代币协议可以属于NFT协议,此时,目标代币协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协议中的至少一种:ERC721协议、ERC1155协议;在目标代币协议属于NFT协议的基础上,上述目标智能合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智能合约中的至少一种:基于ERC721协议部署的第一智能合约、基于ERC1155协议部署的第二智能合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上述步骤S101-S103所述的转移方法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的目标智能合约为例,针对上述步骤S101的具体实施过程,在底层技术实现上,可以按照以下步骤a1-a3所述的方法执行上述步骤S101,具体的:
步骤a1、目标用户终端向区块链服务端中目标智能合约对应的mint接口发送加锁请求。
步骤a2、区块链服务端通过mint接口,从接收到的加锁请求中,获取目标用户终端的身份标识信息user、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tokenID以及锁信息hashV。
步骤a3、基于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hashV,将hashV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对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目标数字资产进行加锁保护。
在目标用户终端为目标数字资产设置上述加锁密钥(即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之后,目标用户终端可以将设置好的加锁密钥,通过加密传输的方式,转增给其他用户终端,以使其他用户终端可以基于获取到的加锁密钥,更加灵活地对目标用户终端原本持有的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提高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并且由于目标用户终端仅是将加锁密钥转增给其他用户终端,而不涉及任何交易的签署与发布上链,因此,接收加锁密钥的其他用户终端也无需支付任何手续费用。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执行完上述步骤S101之后(即目标用户终端为目标数字资产设置上述加锁密钥之后),目标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向其他用户终端转增设置好的加锁密钥(即步骤S101中的锁信息),具体的:
在第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目标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中间方(如,区块链服务端)实现与被赠方的间接通信,从而通过中间方,将加密后的锁信息转发给被赠方。
这里,以被赠方是第一用户终端、中间方是区块链服务端为例,区块链服务端可以通过以下步骤b1所述的方式,将目标用户终端加密后的锁信息转发给第一用户终端,以使第一用户终端可以在后续步骤S102中,向区块链服务端发送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相当于转移请求的发送方可以是第一用户终端),具体的:
步骤b1、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针对第一用户终端的通信请求,将通信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加密信息转发给第一用户终端。
这里,上述第一加密信息表征针对锁信息的加密信息,也即,第一加密信息是目标用户终端对锁信息进行加密之后得到的信息加密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用户终端可以根据实际的信息加密需求,选择不同的加密方式对锁信息进行加密,来得到加密后的第一加密信息;对于上述第一加密信息对应的具体加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示例性的说明,作为一可选实施例,目标用户终端可以通过非对称加密的方式,利用第一用户终端的公钥对锁信息进行加密,得到第一加密信息,并将第一加密信息通过区块链服务端转发给第一用户终端;此时,第一用户终端可以使用自己的私钥对第一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得到原始的锁信息,从而可以使用得到的锁信息,向区块链服务端发送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实现对于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
示例性的说明,作为另一可选实施例,目标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私下与第一用户终端约定好的加密密钥,对锁信息进行加密,得到第一加密信息,并将第一加密信息通过区块链服务端转发给第一用户终端;此时,第一用户终端根据之前私下与目标用户终端约定好的解密密钥,同样可以对第一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得到原始的锁信息。
在第二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目标用户终端还可以通过点对点通信的方式,直接将加密后的锁信息转发给被赠方。
这里,以被赠方是第二用户终端为例,目标用户终端可以对锁信息进行加密,得到第二加密信息(即第二加密信息表征针对锁信息的加密信息),并通过点对点通信的方式,直接将第二加密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终端;此时,第二用户终端对接收到的第二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同样可以得到原始的锁信息,从而,第二用户终端可以在后续步骤S102中,将基于第二加密信息得到的锁信息作为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并向区块链服务端发送该转移请求,以实现对于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相当于此时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也可以是第二用户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第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相同,目标用户终端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密方式,对锁信息进行加密,来得到加密后的第二加密信息;对于上述第二加密信息对应的具体加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同样不作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上述步骤S101-S103所述的转移方法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的目标智能合约、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上述第一用户终端(即被目标用户终端赠予锁信息的一个其他用户终端)为例,针对上述步骤S102-S103的具体实施过程,在底层技术实现上,可以按照以下步骤c1-c3所述的方法执行上述步骤S102-S103,具体的:
步骤c1、第一用户终端向区块链服务端中目标智能合约对应的transfer接口发送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
步骤c2、区块链服务端通过transfer接口,从接收到的转移请求中,获取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tokenID、第一密钥信息hash(secret)以及指定的接收方地址to地址。
步骤c3、基于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hashV,对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hash(secret)进行验证,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hash(secret)=hashV(即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将目标数字资产转移至to地址(即接收方地址)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上述步骤S102-S103的具体实施过程,除第一密钥信息之外,上述转移请求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密钥信息,以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使得区块链服务端还可以根据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即将第二密钥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时,需要优先完成对于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进行验证的步骤,也即,只有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区块链服务端才会使用第二密钥信息对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使得原加锁密钥(即与第一密钥信息相匹配的加锁密钥)失效,以便更好地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安全保护。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转移方法,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与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对应的转移装置,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移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相似,因此转移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转移装置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所述转移装置包括:
第一响应模块201,用于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第二响应模块202,用于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验证模块203,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基于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一用户终端,所述转移装置还包括:
第三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目标用户终端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通信请求,将所述通信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加密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二用户终端,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二加密信息得到的;其中,所述第二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方法应用于所述区块链服务端中部署的目标智能合约;其中,所述目标智能合约至少包括:基于ERC721协议部署的第一智能合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验证模块203还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不匹配时,拒绝执行所述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装置,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转移装置,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与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对应的转移系统,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字资产的转移系统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相似,因此转移系统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转移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转移系统包括:区块链服务端300以及多个用户终端301,区块链服务端300用于: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310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目标用户终端310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301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区块链服务端300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基于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一用户终端,在所述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之后,区块链服务端300还用于: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310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通信请求,将所述通信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加密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二用户终端,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根据目标用户终端310发送的第二加密信息得到的;其中,所述第二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区块链服务端300中部署目标智能合约;其中,所述目标智能合约至少包括:基于ERC721协议部署的第一智能合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区块链服务端300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不匹配时,拒绝执行所述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字资产的转移系统,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转移系统,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和总线403,存储器402存储有处理器401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400运行如实施例中的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时,处理器401与存储器402之间通过总线403通信,处理器401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其中,处理器401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时实现以下步骤,具体的: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处理器401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基于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一用户终端,在所述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之后,处理器401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目标用户终端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通信请求,将所述通信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加密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二用户终端,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二加密信息得到的;其中,所述第二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方法应用于处理器401中部署的目标智能合约;其中,所述目标智能合约至少包括:基于ERC721协议部署的第一智能合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处理器401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不匹配时,拒绝执行所述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子设备400,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电子设备400,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下步骤: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基于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一用户终端,在所述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之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目标用户终端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通信请求,将所述通信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加密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二用户终端,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二加密信息得到的;其中,所述第二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移方法应用于所述处理器中部署的目标智能合约;其中,所述目标智能合约至少包括:基于ERC721协议部署的第一智能合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不匹配时,拒绝执行所述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加锁密钥相匹配;在确定第一密钥信息与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通过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使得用户不需要通过签署交易的方式即可实现对于指定数字资产的转移,从而避免了用户进行手续费的支付,简化了数字资产转移的流程步骤,有效地提高了用户数字资产的转移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还可以执行其它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实施例中其它所述的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关于具体执行的方法步骤和原理参见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所述转移方法包括: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所述转移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基于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二密钥信息,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进行更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一用户终端,在所述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之后,所述转移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目标用户终端针对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通信请求,将所述通信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加密信息转发给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请求的发送方为第二用户终端,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二加密信息得到的;其中,所述第二加密信息表征针对所述锁信息的加密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方法应用于所述区块链服务端中部署的目标智能合约;其中,所述目标智能合约至少包括:基于ERC721协议部署的第一智能合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之后,所述转移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不匹配时,拒绝执行所述转移请求。
7.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区块链服务端中,所述转移装置包括:
第一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第二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验证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8.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系统包括:区块链服务端以及多个用户终端,所述区块链服务端用于:
响应于目标用户终端发送的加锁请求,将所述加锁请求中携带的锁信息配置为目标数字资产对应的加锁密钥;其中,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表征所述目标用户终端持有的数字资产;
响应于任一用户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的转移请求,验证所述转移请求中携带的第一密钥信息是否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
在确定所述第一密钥信息与所述加锁密钥相匹配时,允许按照所述转移请求中指定的接收方地址,对所述目标数字资产进行转移。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的步骤。
CN202310295504.XA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3083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95504.XA CN116308359A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95504.XA CN116308359A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08359A true CN116308359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23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5504.XA Pending CN116308359A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083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6573B2 (en) Secure de-centralized domain name system
CN110855791B (zh) 一种区块链节点部署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2195957B (zh) 一种资源共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034793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交易方法及数字货币钱包硬件
CN110599342B (zh) 基于区块链的身份信息的授权方法及装置
CN111723385B (zh) 数据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660534B (zh) 基于多商户的安全认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970135B (zh) 用于发现共享秘密而不泄漏非共享秘密的方法和设备
KR100315387B1 (ko) 개인키 및 사용자 인증서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관리 방법
US2017016923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internet attack surface from internet connected devices
CN113255014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WO202322159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相关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WO2020085378A1 (ja) 権利者端末、利用者端末、権利者プログラム、利用者プログラム、コンテンツ利用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テンツ利用方法
WO2017210914A1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2215591B (zh) 一种针对加密货币钱包的分布式加密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JP7488379B2 (ja) プロキシ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CN110784318A (zh) 群密钥更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CN116308359A (zh) 一种数字资产的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43038A (zh) 面向区块链中继通信网络的密钥安全分发方法及装置
US10382211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ing secure email for multiple personas
CN117726446B (zh) 可监管数字资产跨链交易方法、系统及设备
US20100095117A1 (en) Secure and positive authentication across a network
CN116743377B (zh) 基于区块链密钥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91294B2 (en) Peer-to-peer secure conditional transfer of cryptographic data
CN115168872B (zh) 基于去中心化信任的公有云下tee状态连续性保护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