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6170A -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6170A
CN116296170A CN202310034008.9A CN202310034008A CN116296170A CN 116296170 A CN116296170 A CN 116296170A CN 202310034008 A CN202310034008 A CN 202310034008A CN 116296170 A CN116296170 A CN 116296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odule
frequency
target
determining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340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香植钿
林寅龙
杨思
谢友生
田子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3400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61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61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H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G01H17/00Measur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 G01M7/025Measuring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在动态工况下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由此确定比值系数;基于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再确定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基于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调整,确认目标冷却模块;基于目标冷却模块,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该方法通过在静止状态和动态工况下对冷却模块的振动频率进行测试,解决了冷却模块在激励源作用的影响下起吸振器作用的频率确定方法。

Description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不同转速动态工况的开发过程中,由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组成的动力总成模块在某一转速下会产生与该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当动力总成产生的激励频率与车辆车身整体共振频率耦合时,常常会产生较大的整车振动,并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降低车辆乘坐体验感。冷却模块是指由散热器、冷凝器、风扇等器件组成的散热装置,该冷却模块设置在汽车车身上,与动力总成模块相连,使冷却模块在车辆上作为车身吸振器使用以降低车辆振动幅度。由于动力总成模块产生的激励振动会影响到冷却模块,因此,冷却模块也会作为激励源对车身产生激励作用。在目标转速下运行时,需要确定冷却模块在作为吸振器使用时达到最佳吸振效果的振动频率。现有冷却模块的振动频率确定方案中,通常将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用的效果和其作为激励源产生的激励分开考虑进行匹配确定,具体为利用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车身振动产生频率波谷的特性进行匹配。但此方法无法兼顾冷却模块作为激励源对车身振动产生的影响,使得测量到的冷却模块振动频率误差较大。因此,在冷却模块同时作为吸振器和激励源对车辆产生作用时,如何确定冷却模块对车辆起吸振器作用时的振动频率,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在冷却模块同时作为吸振器和激励源对车辆产生作用时,确定冷却模块对车辆起吸振器作用时的振动频率的问题。
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包括:
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在动态工况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确定比值系数;
基于目标转速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确定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
在所述目标转速下,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相位确认,确定目标冷却模块;
在静止状态下,对所述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优选地,所述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一传递函数和第一相位函数,并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二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二相位函数,确定相位差为90度的第一振动频率,在所述第一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一传递函数的波谷对应的频率时,将所述第一振动频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优选地,所述在动态工况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包括:
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四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四相位函数,确定所述第三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四相位函数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第一转速;
根据所述第一转速,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
优选地,所述在基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确定比值系数之后,还包括:
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五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六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五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六相位函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工况下对应的第一相位差;
若所述第一相位差在预设范围内,则基于所述目标转速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优选地,所述基于目标转速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转速,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包括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
所述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确定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包括: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确定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确定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在所述目标转速下,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相位确认,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包括:
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获取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七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八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七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八相位函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第二相位差;
若所述第二相位差为90度,则确定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为所述目标冷却模块;
若所述第二相位差不为90度,则调整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或刚度,使调整后的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为90度,确定调整后的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为所述目标冷却模块。
优选地,所述在静止状态下,对所述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所述目标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传递函数和第九相位函数,并获取所述目标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十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九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十相位函数,确定相位差为90度的第二振动频率,在所述第二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三传递函数的波谷对应的频率时,将所述第二振动频率确定为所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
上述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先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在动态工况下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由此确定比值系数。再基于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进一步确定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最后基于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调整,确认目标冷却模块,进一步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该方法通过在静止状态和动态工况下分别对冷却模块的振动频率进行计算,提出了在动态工况下第一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用的有效频率与其在静止状态下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的比值系数的概念,并利用比值系数计算目标转速工况下使冷却模块实现吸振器功能时,冷却模块静止状态下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冷却模块在激励源作用的影响下起吸振器作用的频率确定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模块系统受力分析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励力与车身振动的振幅相位分析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模块振动测试模型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模块振动测试模型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振动测试效果检测模型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静止状态下第一冷却模块振动分析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不同转速下第一冷却模块振动及转速分析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目标转速工况下第二冷却模块振动分析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静止状态下目标冷却模块振动分析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的一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可用于在目标转速下对车身起吸振器作用的冷却模块的振动频率的确定,该方法中冷却模块包括散热器、冷凝器和风扇等散热器件。由于吸振器通常由质量块和橡胶组成,其固有频率由质量块的质量和橡胶块的刚度共同确定,因此,冷却模块作为车身吸振器使用时,需要在冷却模块与车身的连接处添加橡胶或弹簧等具有缓冲作用的缓冲装置,如衬套等,以提供冷却模块的刚度。由冷却模块组成的吸振器,其固有振动频率f可由以下公式确定: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41
其中,m为冷却模块的质量,k为冷却模块的刚度。
本方案通过确定冷却模块主动侧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相位差来测量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其中,冷却模块主动侧是指在冷却模块上与车身连接的侧面,冷却模块被动侧是指在车身上用于连接冷却模块的侧面。冷却模块主动侧和冷却模块被动侧分别设置振动传感器,用来检测冷却模块主动侧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振动数据。振动传感器与信号采集仪通信连接,信号采集仪与测试电脑通信连接,检测到的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传输到测试电脑中,以使测试电脑对接收到的振动数据进行分析。
本方案的实现涉及两个原理的应用。
原理一、动态工况下,冷却模块对车身起吸振器作用时有效频率大于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的固有频率。
在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用时,其起作用的频率会受到动力总成模块的激励振动的影响。图1为冷却模块、动力总成模块和车身组成的冷却模块系统受力分析图,动力总成模块通过管道向冷却模块提供激励力,其激励频率为ω。设动力总成模块对车身的激励力为cF1sinωt,通过管路对冷却模块的激励力为cF2sinωt,车身的刚度为k1,车身的位移为x1,车身的质量m1,冷却模块的刚度为k2,冷却模块的位移为x2,冷却模块的质量m2,冷却模块系统受力分析的微分方程如下: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1
设其解为
x1=X1sinωt,x2=X2sinωt
代入微分方程,可得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2
从而可以得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3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4
引入下列符号:
车身的固有频率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5
冷却模块的固有频率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6
车身的静变形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57
冷却模块质量与车身质量的比值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61
由此可得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62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63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出,在忽略动力总成对冷却模块的激励,即c=0的情况下,当激励频率与冷却模块固有频率相等时,即ω=ωa时,可使车身的位移为x1最小,即实现冷却模块的吸振器功能。
考虑受到动力总成模块的影响,冷却模块对车身有激励作用,即c>0的情况下,当激励频率与冷却模块固有频率的比值为1+c时,即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64
可使车身的位移为x1最小,实现冷却模块的吸振器功能。由于c>0,此时激励频率大于冷却模块固有频率,即ω>ωa,可认为冷却模块对车身起吸振器作用时的有效频率大于冷却模块固有频率。
原理二、在反共振情况下,激励力的相位延后车身振动相位90°时,即冷却模块的振动相位延后车身振动相位90°时,冷却模块实现吸振器功能。
图2为激励力与车身振动的振幅相位分析图。图中细线为激励力,粗线为车身振动位移,当激励力和车身振动同相时,力做正功,用“﹢”号标注,当激励力和车身振动反相时,力做负功,用“﹣”号标注。
从图中不同的激励力与车身振动位移的相位分析中可知,只有当激励力延后振动位移90°相位时,激励力才能一直处于对车身振动做负功的状态,此时振动能量一直减少,即实现了吸振器的反共振功能。
在冷却模块和车身组成的多自由度系统中,车身受力由冷却模块的缓冲装置拉伸及压缩产生,所以当冷却模块振动相位延后车身振动相位90°时,可使激励力延后车身振动位移90°相位。此时可实现冷却模块的吸振器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S2:在动态工况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
S3:基于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确定比值系数;
S4:基于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S5:根据激励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确定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
S6:在目标转速下,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相位确认,确定目标冷却模块;
S7: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其中,第一冷却模块是指对质量块的质量和橡胶块的刚度进行调整之前的冷却模块。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第一冷却模块重复振动的次数,其大小由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和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共同决定。
作为一示例,步骤S1中,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如图4所示,图4为第一冷却模块振动测试模型图。力捶敲击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在第一冷却模块的被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和设置在第一冷却模块的主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分别采集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再将采集到的所有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分析,根据振动数据的分析结果,确定第一冷却模块吸振效果较好时的频率,该频率即为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由上述原理二可知,冷却模块的振动相位延后车身振动相位90°时,其吸振效果较好。
其中,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是指第一冷却模块在不同转速中起吸振器作用时吸振效果较好的转速对应的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2中,在车辆运行的不同转速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如图4所示,力捶敲击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在第一冷却模块的被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和设置在第一冷却模块的主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分别采集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再将采集到的所有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分析,确定吸振效果较好时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第一转速,通过该第一转速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
其中,比值系数是指衡量第一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与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的比值大小的参量。
作为一示例,步骤S3中,在获取第一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确定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f1和在动态工况下确定的有效频率f2后,根据有效频率f2与第一固有振动频率f1的比值,计算出比值系数c,具体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71
其中,目标转速是指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的转速;激励频率是指在目标转速下第一冷却模块作为激励源产生的激励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是指由激励频率和比值系数计算所确定的固有振动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4中,测试电脑在确定比值系数和需要运行的目标转速后,采用预先设置的激励频率计算公式对目标转速这一输入参量进行计算,计算出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该激励频率可以理解为动力总成模块在目标转速下作用于第一冷却模块,再由第一冷却模块作用于车身产生激励作用的激励频率。采用预先设置的固有振动频率计算公式,对激励频率和比值系数这两个输入参量进行计算,确定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其中,第二冷却模块是指由激励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计算所确定的冷却模块。
作为一示例,步骤S5中,测试电脑在确定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后,结合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和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计算出新的质量和新的刚度,由新的质量和新的刚度,确定第二冷却模块。本实例中,测试电脑可根据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确定修正系数,例如,将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的商值,确定为修正系数;再采用修正系数对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和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进行更新,计算出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新的质量和新的刚度。
其中,目标冷却模块是指在目标转速下实现吸振效果较好时对应的冷却模块。
作为一示例,步骤S6中,在计算出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刚度后,在目标转速下动态工况下,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如图5所示,力捶敲击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在第二冷却模块的被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和设置在第二冷却模块的主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分别采集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再将采集到的所有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分析,计算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根据相位差的数值决定是否需要调节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或刚量,以使调节后的第二冷却模块的相位差为90度,此时的第二冷却模块即为目标冷却模块。
其中,目标固有振动频率是指目标转速下冷却模块实现吸振效果较好时的固有振动频率,即为本实施例需要确定的目标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7中,在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后,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如图5所示,力捶敲击目标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在目标冷却模块的被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和设置在目标冷却模块的主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分别采集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再将采集到的所有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分析,根据振动数据的分析结果,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吸振效果较好时的频率,该频率即为目标冷却模块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车身的座椅导轨处设置振动传感器,并且在座椅靠背右耳位置设置声压传感器,如麦克风,如图6所示,在确定目标转速后,并且在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测试之前,可以在目标转速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记录座椅导轨处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振动幅值和座椅靠背右耳位置麦克风采集的第一声压幅值。在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后,在目标转速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记录座椅导轨处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振动幅值和座椅靠背右耳位置麦克风采集的第二声压幅值。然后,分别计算出第二振动幅值与第一振动幅值的振动幅值差值,和第二声压幅值与第一声压幅值的声压幅值差值,根据振动幅值和声压幅值差值,可以判断出与第一冷却模块相比,改进后的目标冷却模块对车辆吸振效果的改进程度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先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在动态工况下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由此确定比值系数。再基于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进一步确定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最后基于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调整,确认目标冷却模块,进一步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该方法通过在静止状态和动态工况下分别对冷却模块的振动频率进行计算,提出了在动态工况下第一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用的有效频率与其在静止状态下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的比值系数的概念,并利用比值系数计算目标转速工况下使冷却模块实现吸振器功能时,冷却模块静止状态下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冷却模块在激励源作用的影响下起吸振器作用的频率确定方法。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步骤S1,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S11: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一传递函数和第一相位函数,并获取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二相位函数;
S12:根据第一相位函数和第二相位函数,确定相位差为90度的第一振动频率,在第一振动频率为第一传递函数的波谷对应的频率时,将第一振动频率确定为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11中,在静止状态下,在第一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中间位置设置振动传感器,敲击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信号采集仪接收被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一传递函数和第一相位函数,同时接收主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二相位函数,也可以接收主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二传递函数,将采集到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例如,测得第一冷却模块的被动侧的第一传递函数为H1(ω)和第一相位函数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91
测得第一冷却模块的主动侧的第二传递函数为H2(ω)和第二相位函数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92
将第一传递函数H1(ω)、第一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93
第二传递函数H2(ω)和第二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94
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
作为一示例,步骤S12中,在获取第一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后,比较第一相位函数和第二相位函数在同一频率下的相位差,若两个相位函数在同一频率下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频率为f1,并且频率f1对应第一传递函数的波形图中的波谷位置时,确定频率f1为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例如,将第一冷却模块的振动数据上传到测试电脑中得到如图7所示的波形图,图7为静止状态下第一冷却模块振动分析图,从图7的传递函数波形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传递函数H1(ω)在25Hz频率处存在明显波谷,同时从图7的相位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在25Hz频率处存在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095
相位差的关系。由此,可确定在静止状态下第一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用的有效频率f1=25Hz,此频率即为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被动侧的第一传递函数、第一相位函数和主动侧的第二传递函数、第二相位函数,对获取的振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通过测量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以确定第一冷却模块作为车身吸振器作用的特性,便于后续计算车身需要的作为吸振器作用的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步骤S2,在动态工况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包括:
S21: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获取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相位函数和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四相位函数;
S22:根据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确定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第一转速;
S23:根据第一转速,确定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
其中,最低怠速是指车辆不行驶时发动机能平稳运行的最低转速。预设转速是指车辆在进行振动测试过程中行驶的最高转速。
作为一示例,步骤S21中,在动态工况下,将车辆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敲击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信号采集仪接收被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其中,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三相位函数和第一振幅函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四相位函数和第二振幅函数。例如,在动态工况下,将车辆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采集的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三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1
和第一振幅函数a1(t),采集的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四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2
和第二振幅函数a2(t)。将采集到的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第一转速是指在不同转速下第一冷却模块实现吸振效果较好时对应的转速。
作为一示例,步骤S22中,在获取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相位函数与第一振幅函数和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四相位函数与第二振幅函数后,比较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若两个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时间为t1,并且时间t1对应的第一振幅函数的波形图中的波谷位置时,则时间t1对应的转速n1为第一冷却模块在动态工况下作为吸振器使用时吸振效果较好时对应的第一转速。例如,在获取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3
与第一振幅函数a1(t)和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四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4
与第二振幅函数a2(t)后,在测试电脑中显示振动数据的函数波形图,如图8所示,图8为不同转速下第一冷却模块振动及转速分析图。由图8可知,第三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5
与第四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6
的相位差/>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07
时对应的时间为t1,此时间t1对应第一振幅函数a1(t)的波形图中的波谷位置,并且时间t1对应的转速n1为900rpm。
需要说明的是,若将车辆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检测到的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不为90度时,可提高预设转速,直到出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为90度,确定当前转速为第一转速n1
进一步的,在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第一转速n1后,可查看该第一转速n1对应的被动侧的第一振幅函数的波形图是否为波谷位置,若第一转速n1对应的被动侧的第一振幅函数的波形图为波谷位置,则可以进一步确定该第一转速n1为第一冷却模块在动态工况下作为吸振器使用时对应的吸振效果较好的转速。
其中,有效频率是指第一冷却模块在动态工况下作为吸振器使用时对应的吸振效果较好的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23中,在确定第一转速n1后,可直接计算出第一转速n1对应的有效频率f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11
例如,在确定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转速n1为900rpm后,可以计算出第一冷却模块在动态工况下作为吸振器使用时对应的有效频率f2=30Hz。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测试每一转速对应的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确定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三相位函数和第四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第一转速n1,再由第一转速n1计算出有效频率f2,由此确定冷却模块在不同动态工况下作为吸振器使用时对应的吸振效果较好的频率。通过确定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不同动态工况下吸振效果较好的有效频率f2,以确定冷却模块作为车身吸振器作用的特性,便于后续计算车身需要的作为吸振器作用的冷却模块的有效频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步骤S3,基于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的固有振动频率,确定比值系数之后,还包括:
S31: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获取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五相位函数和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六相位函数;
S32:根据第五相位函数和第六相位函数,确定目标转速工况下对应的第一相位差;
S33:若第一相位差在预设范围内,则基于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31中,在确定比值系数c之后,在目标转速工况下,敲击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信号采集仪接收被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其中,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五相位函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六相位函数。例如,第一冷却模块在计算出第一固有振动频率f1为25Hz和有效频率f2为30Hz后,可以计算出比值系数c=1.2。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的动态工况下,测得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五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12
和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六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13
将采集到的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第一相位差是指在同一时间下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对应的差值。
作为一示例,步骤S32中,在检测出目标转速工况下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五相位函数和第六相位函数后,计算在同一时间下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对应的差值,即第一相位差,并判断第一相位差的大小。例如,将振动数据上传到测试电脑中,可以得到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的波形图,如图9所示,图9为目标转速n2下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与主动侧相位函数分析图。由图9可知,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时,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为30°,即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21
其中,预设范围是指第一冷却模块起吸振器作用时对应的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的范围。
作为一示例,步骤S33中,在计算出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后,若该相位差在预设范围内,则说明在目标转速工况下,第一冷却模块可以作为吸振器,对车辆起到吸振作用。进一步地,该预设范围可以为0—180度之间,即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在0—180度范围内,可以认为该第一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起吸振器作用。在确定该第一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起吸振器作用后,可通过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计算出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例如,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时,确定出第五相位函数与第六相位函数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位差为30°,而30°在0—180度范围内,则可以认为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时,第一冷却模块可以作为吸振器,对车辆起到吸振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目标转速工况下先对第一冷却模块的被动侧与主动侧的相位差值进行测试,判断该第一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是否具有吸振器作用,若该第一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具有吸振器作用,则根据该目标转速计算出在该目标转速下冷却模块的激励频率,再由计算出的比值系数进一步确定在该目标转速下对应的第一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以便通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确定目标转速下对应的目标冷却模块,进而确定本方案最终需要确定的在目标转速工况下需要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步骤S4,基于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S41:基于目标转速,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
S42:根据激励频率和比值系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其中,激励频率是指在目标转速下第一冷却模块受到动力总成模块影响作为激励源产生的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41中,在确定该第一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起吸振器作用后,计算出在目标转速n2下第一冷却模块作为激励源产生的激励频率f3,具体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22
例如,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时,计算出第一冷却模块作为激励源产生的激励频率f3为25Hz。
其中,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是指在目标转速工况下使第一冷却模块实现吸振器功能时,第一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所确定的固有振动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42中,在确定激励频率f3后,结合比值系数c,计算出目标转速工况下使冷却模块实现吸振器功能时,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具体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31
例如,在计算出第一冷却模块作为激励源产生的激励频率f3为25Hz后,结合比值系数c为1.2,计算出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为20.8Hz。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目标转速和比值系数计算出在目标转速工况下使第一冷却模块实现吸振器功能时,第一冷却模块在静止状态下所确定的固有振动频率,即第二固有振动频率,通过计算出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去调整第一冷却模块,得到符合目标转速下的吸振功能较好的目标冷却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模块包括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相应地,如图15所示,步骤S5,即根据激励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确定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包括:
S51:根据激励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确定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
S52:根据激励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确定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
其中,冷却模块的质量是指冷却模块中质量块的质量;冷却模块的刚度是指冷却模块中橡胶的刚度。
作为一示例,步骤S51中,在计算出激励频率f3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后,可由激励频率f3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确定修正系数(f4/f3),再结合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m1,计算出新的冷却模块的质量,即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m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32
例如,在确定激励频率f3为25Hz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为20.8Hz后,得到修正系数为0.832,再由修正系数0.832和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m1,计算出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m2
作为一示例,步骤S52中,在计算出激励频率f3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后,可由激励频率f3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确定修正系数(f4/f3),再结合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k1,计算出新的冷却模块的刚度,即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k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2=k1(f4/f3)2
例如,在确定激励频率f3为25Hz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f4为20.8Hz后,得到修正系数为0.832,再由修正系数0.832和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k1,计算出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k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目标转速确定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计算出符合目标转速下吸振效果较好的理论冷却模块的质量和刚度,即第二冷却模块,以便用于将第二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对其进行测试和调整,以确定目标转速工况下实现吸振效果较好的实际冷却模块,即目标冷却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步骤S6,在目标转速下,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相位确认,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包括:
S61: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获取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七相位函数和第二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八相位函数;
S62:根据第七相位函数和第八相位函数,确定目标转速对应的第二相位差;
S63:若第二相位差为90度,则确定第二冷却模块为目标冷却模块;
S64:若第二相位差不为90度,则调整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或刚度,使调整后的第二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为90度,确定调整后的第二冷却模块为目标冷却模块。
作为一示例,步骤S61中,在确定第二冷却模块后,在目标转速工况下,力捶敲击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设置在第二冷却模块的被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和设置在第二冷却模块的主动侧上的振动传感器,分别采集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其中,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七相位函数,第二冷却模块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包括第八相位函数,再将采集到的所有振动数据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分析。例如,在确定第二冷却模块后,在目标转速工况下,测得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七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41
和第二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八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42
并在测试电脑中显示第七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43
和第八相位函数/>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44
如图9所示,图9为目标转速工况下第二冷却模块振动分析图。
其中,第二相位差是指在同一时间下第七相位函数与第八相位函数对应的差值。
作为一示例,步骤S62中,在检测出目标转速工况下第二冷却模块的第七相位函数和第八相位函数后,计算第二冷却模块在同一时间下第七相位函数与第八相位函数对应的差值,即第二相位差,并判断第二相位差的大小。例如,在测试电脑中可以看到的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相位函数与主动侧的相位函数,由图9可知,在同一时间下,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相位函数与主动侧的相位函数的相位差为90°。
作为一示例,步骤S63中,若判断第二相位差为90度,则可以确定第二冷却模块即为目标转速下可实现吸振效果较好的目标冷却模块。例如,由图9可知,在同一时间下,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相位函数与主动侧的相位函数的相位差为90°,则可以认为该第二冷却模块为750rpm时可实现吸振效果较好的目标冷却模块。
作为一示例,步骤S64中,若判断第二相位差大于90度,可以通过逐步减小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或者增大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来调节第二冷却模块,直至第二相位差为90度;若判断第二相位差小于90度,可以通过逐步增大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或者减小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来调节第二冷却模块,直至第二相位差为90度。调整后的第二冷却模块即为目标转速下可实现吸振效果较好的目标冷却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冷却模块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进行振动测试,获得第二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根据相位差的大小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可以避免直接由通过计算比例系数得到的目标冷却模块而产生的误差,本方案对目标冷却模块的确定更加精确且更贴合实际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步骤S7,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S71: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目标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传递函数和第九相位函数,并获取目标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十相位函数;
S72:根据第九相位函数和第十相位函数,确定相位差为90度的第二振动频率,在第二振动频率为第三传递函数的波谷对应的频率时,将第二振动频率确定为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作为一示例,步骤S71中,在静止状态下,在目标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中间位置设置振动传感器,敲击目标冷却模块被动侧使其产生振动,通过信号采集仪接收被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三传递函数和第九相位函数,同时接收主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十相位函数,也可以接收主动侧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四传递函数,将采集到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例如,测得目标冷却模块的被动侧的第三传递函数为H3(ω)和第九相位函数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51
测得目标冷却模块的主动侧的第四传递函数为H4(ω)和第十相位函数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52
将第三传递函数为H3(ω)、第九相位函数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53
第四传递函数为H4(ω)和第十相位函数为/>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54
通过信号采集仪上传到测试电脑中进行数据分析。
作为一示例,步骤S72中,在获取目标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振动数据后,比较第九相位函数和第十相位函数在同一频率下的相位差,若两个相位函数在同一频率下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频率为fn,并且频率fn对应第三传递函数的波形图中的波谷位置时,确定频率fn为目标冷却模块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例如,将目标冷却模块的振动数据上传到测试电脑中得到如图10所示的波形图,图10为静止状态下目标冷却模块振动分析图,从图10的传递函数波形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传递函数H3(ω)在25Hz频率处存在明显波谷,同时从图10的相位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在25Hz频率处存在
Figure BDA0004048516800000155
相位差的关系。由此,可确定在静止状态下的目标冷却模块作为吸振器使用的有效频率fn=25Hz,此频率即为目标冷却模块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进行振动测试,获取被动侧的第三传递函数、第九相位函数和主动侧的第十相位函数,对获取的振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通过对目标冷却模块的固有振动频率的测量,不仅验证了目标冷却模块的准确性,也得到在目标转速下更贴合实际的吸振效果较好的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确定目标转速后,并且在对第二冷却模块进行测试之前,可以在目标转速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记录座椅导轨处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振动幅值和座椅靠背右耳位置麦克风采集的第一声压幅值。在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后,在目标转速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记录座椅导轨处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振动幅值和座椅靠背右耳位置麦克风采集的第二声压幅值。分别计算出第二振动幅值与第一振动幅值的振动幅值差值,和第二声压幅值与第一声压幅值的声压幅值差值,根据振动幅值和声压幅值差值,可以判断出与第一冷却模块相比,改进后的目标冷却模块对车辆吸振效果的改进程度大小。例如,在确定目标转速后,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时,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记录座椅导轨处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振动幅值为0.13m/s2,座椅靠背右耳位置麦克风采集的第一声压幅值为37.5dB。在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后,在目标转速n2为750rpm时,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记录座椅导轨处振动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振动幅值为0.08m/s2,相比第一振动幅值降低约40%,座椅靠背右耳位置麦克风采集的第二声压幅值为32.5dB,相比第一声压幅值降低约45%。由此可见,本方案计算得到的目标冷却模块与第一冷却模块相比,有较好的吸振效果。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例如图3所示S1-S7,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例如图3所示S1-S7,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在动态工况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确定比值系数;
基于目标转速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确定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
在所述目标转速下,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相位确认,确定目标冷却模块;
在静止状态下,对所述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在静止状态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一传递函数和第一相位函数,并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二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二相位函数,确定相位差为90度的第一振动频率,在所述第一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一传递函数的波谷对应的频率时,将所述第一振动频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动态工况下,对第一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包括:
从最低怠速提升到预设转速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四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三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四相位函数,确定所述第三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四相位函数的相位差为90度时对应的第一转速;
根据所述第一转速,确定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基于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对应的有效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确定比值系数之后,还包括:
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获取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五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六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五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六相位函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工况下对应的第一相位差;
若所述第一相位差在预设范围内,则基于所述目标转速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目标转速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和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转速,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激励频率;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和所述比值系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模块包括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
所述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确定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对应的第二冷却模块,包括: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质量,确定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
根据所述激励频率、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和所述第一冷却模块的刚度,确定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刚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目标转速下,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进行相位确认,确定目标冷却模块,包括:
在目标转速工况下,获取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七相位函数和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八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七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八相位函数,确定所述目标转速对应的第二相位差;
若所述第二相位差为90度,则确定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为所述目标冷却模块;
若所述第二相位差不为90度,则调整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质量和/或刚度,使调整后的所述第二冷却模块的被动侧和主动侧的相位差为90度,确定调整后的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为所述目标冷却模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静止状态下,对所述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确定所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包括:
在静止状态下,对目标冷却模块进行振动测试,获取所述目标冷却模块被动侧的第三传递函数和第九相位函数,并获取所述目标冷却模块主动侧的第十相位函数;
根据所述第九相位函数和所述第十相位函数,确定相位差为90度的第二振动频率,在所述第二振动频率为所述第三传递函数的波谷对应的频率时,将所述第二振动频率确定为所述目标冷却模块对应的目标固有振动频率。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
CN202310034008.9A 2023-01-10 2023-01-10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2961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4008.9A CN116296170A (zh) 2023-01-10 2023-01-10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4008.9A CN116296170A (zh) 2023-01-10 2023-01-10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6170A true CN116296170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78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4008.9A Pending CN116296170A (zh) 2023-01-10 2023-01-10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61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2785B2 (en) Method measuring axial force of bolt
Larsen et al. Modal analysis of wind turbine blades
US20090037048A1 (en) Integrated open and closed-loop control method for active engine mounts
CN109902439B (zh) 一种考虑螺栓连接的航发管路建模及振动特性分析方法
CN104755894B (zh) 带张力计算方法以及带固有频率计算方法
US20210054798A1 (en) Air flow measurement device
US2017016742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scertaining a gas-mass flow in a combustion engine
CN106354955A (zh) 一种基于磨机振动模态参数的滑动轴承刚度识别方法
CN113901580A (zh) 一种车辆减振器异响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5863841A (zh) 一种对发动机缸内瞬时压力进行转角编码的方法
CN118378116A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车辆检测系统及方法
JP2009068964A (ja) エンジンアッシバランス測定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ンジンアッシ生産方法、及びエンジンアッシバランス測定装置
CN116296170A (zh) 冷却模块频率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3517360A (ja) 圧電トルクセンサを調整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16793650A (zh) 后悬置下支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KR102032491B1 (ko) 능동 진동 제어 기술을 이용한 모형 선박의 저항 계측 방법
Pasch et al. NVH system simulation of a tractor with hydrostatic-mechanical power split transmission
CN107228746B (zh) 一种弹性联轴器动态扭转刚度在线识别方法
CN113155486B (zh)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耐久度模拟试验方法和系统
CN113639850B (zh) 声源载荷测试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Tang et al. Research on a multinode joint vibra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the steering wheel of a commercial vehicle
CN105277369A (zh) 单支撑刚性连接柴油发电机组等效试验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JP6475294B1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試験装置
Paul et al. Virtual Method for Electronic Stop-Start Simulation & VDV Prediction Using Modified Discrete Signal Processing for Short Time Signals
JPH11264784A (ja) 取付けた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を検査する方法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