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1750A -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1750A
CN116291750A CN202310063353.5A CN202310063353A CN116291750A CN 116291750 A CN116291750 A CN 116291750A CN 202310063353 A CN202310063353 A CN 202310063353A CN 116291750 A CN116291750 A CN 116291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rib
cooling
coupling structure
array
turbule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33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博涛
刘波
茅晓晨
杨宗豪
王何建
王昀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0633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17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1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17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8Hollow blades, i.e. blades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channels or cavitie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on blades
    • F01D5/187Convection cooling
    • F01D5/188Convection cooling with an insert in the blade cavity to guide the cooling fluid, e.g. forming a separation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属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技术领域;所述耦合结构包括扰流柱阵列、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其中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交叉设置,并与位于两者空间交汇处的扰流柱构成耦合结构。所述扰流柱阵列由若干扰流柱呈矩形阵列而成,沿流向和展向相邻的扰流柱中心距离为s;其上端与上斜肋连接,下端与下斜肋连接。本发明通过在冷却通道内设置耦合结构,形成湍流发生器,在保留交叉斜肋和扰流柱各自的冷却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两种冷却结构的尾迹和诱导涡系增强流体的扰动及掺混,并增大局部流速使换热系数增大,提高冷却效率和冷气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背景技术
提高涡轮前温度可以显著提高涡轮热效率和功率输出,从而增大推重比并降低耗油率。目前,先进涡轮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涡轮前温度已经达到2000K以上,而下一代航空发动机中这一温度将被提高至2200K以上,这远远超过了目前涡轮叶片材料及制造加工工艺对涡轮叶片所限制的许可温度(约为1370K)(见参考文献:Han J-C.Advanced coolingin gas turbines 2016Max Jakob Memorial Award Paper[J].Journal of HeatTransfer,2018,140(11):113001.)。因此,为了避免涡轮叶片被过热的燃气烧蚀且最终延长涡轮叶片的寿命,必须采用具有较好冷却性能的先进的涡轮冷却结构和方案。
涡轮叶片主要依靠与冷气流的对流换热来实现降温,为此必须采取各种强化换热或阻隔热燃气对涡轮叶片加热的措施以达到冷气用量少、冷却效果佳的目的。强化换热主要被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也是涡轮内部所采用的主要冷却技术,其方式包括冲击冷却、扰流器和扰流柱强化换热等措施(见参考文献:Yeranee K,Rao Y.A review of recentstudies on rotating internal cooling for gas turbine blades[J].ChineseJournal of Aeronautics,2021,34(7):85-113.)。作为一种被动强化传热技术,肋式湍流器增大了了有效换热面积,通过使流体迁移和混合并产生漩涡和速度梯度,完成强化传热的目的。肋式湍流器通常采用沿表面安装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斜肋,与整体流动方向之间存在一定角度。与普通的连续式斜肋相比,一些其它形式的,如间断肋、V形肋、W型肋和交叉斜肋等可以提供传热性能。
扰流柱大多是从传热表面突出到冷却气流流动路径的圆形突出物,一般垂直于流动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强化对流换热。扰流柱所产生的尾流增加了自由流动的扰动,扰流柱安装表面上的边界层发展受到干扰。来自上游扰流柱的尾流也会影响下游扰流柱的流动和传热性能。
现有技术在中,肋式湍流器和扰流柱这两类叶片内部冷却结构都可以通过增加有效换热面积、提高流体紊流强度从而增大换热系数等方式增强冷却气流与叶片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冷却效率得到提升。但是,两类冷却结构对冷却性能的提升都是有限的。肋式湍流器为了保证冷却通道的流通性其高度一般小于通道高度的一半,其对通道中间高度部分的流体的扰动作用较差,未能实现冷气的充分利用;而扰流柱一般布局相对稀疏,对端壁区域流体的扰动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流体的有效运动距离没有显著增大,冷气利用率和综合换热性能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冷却效率和冷气利用率,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通过在冷却通道内设置交叉斜肋-扰流柱耦合结构,利用交叉斜肋和扰流柱结构以及两者间的耦合结构形成湍流发生器,在保留交叉斜肋和扰流柱各自的冷却效率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两种冷却结构的尾迹和诱导涡系进一步增强流体的扰动、及掺混,并增大局部流速使换热系数增大,提高冷却效率和冷气利用率,丰富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技术的方案储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包括扰流柱阵列、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其中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交叉设置,并与位于两者空间交汇处的扰流柱构成耦合结构。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耦合结构包括若干耦合单元,单个耦合单元包括一个上斜肋、一个下斜肋和4个扰流柱;所述上斜肋位于冷却通道的上壁面,下斜肋位于冷却通道的下壁面,构成空间十字交叉结构;所述4个扰流柱分别位于十字交叉结构的四个端部,其中2个对称设置的扰流柱上端与本耦合单元的上斜肋连接,下端与本耦合单元的下斜肋连接;另外2个对称设置扰流柱上端与相邻耦合单元的上斜肋连接,下端与相邻耦合单元的下斜肋连接;
相邻耦合单元共用位于两者之间的两个相邻扰流柱。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扰流柱阵列由若干扰流柱呈矩形阵列而成,沿流向和展向相邻的扰流柱中心距离为s;其上端与上斜肋连接,下端与下斜肋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斜肋阵列包括若干平行且等间距设置的上斜肋,所述上斜肋与冷却气流方向的夹角为b1,b1=30°~90°。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下斜肋阵列包括若干平行且等间距设置的下斜肋,所述下斜肋与冷却气流方向的夹角为b2,b2=30°~90°。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斜肋和下斜肋结构相同,斜肋宽度为e,斜肋间距为l,斜肋高度为h,冷却通道总高度为H,满足:4≤l/h≤10,2h<H和0.2≤h/e≤1.2。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斜肋的间距是斜肋高度的5.3倍;斜肋宽度是斜肋高度的2倍;斜肋高度为冷却通道高度的1/3。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扰流柱的当量直径为dh,满足:1.2≤dh/e≤l/e。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相邻所述扰流柱的中心距离为s,扰流柱高度与冷却通道高度相等,满足:2≤s/dh≤s/e和0.5≤dh/H≤2。
一种涡轮叶片,其内设置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内沿冷却气流流向设置有耦合结构,所述耦合结构中上、下斜肋与冷却气流之间的夹角根据冷却气流流量和换热强度确定。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交叉斜肋,本发明所述的耦合结构使得气流流经耦合结构后在冷却通道中间高度处产生尾迹流和边界层分离等流动现象,中间高度处的气流扰动增强,湍流度增大,从而提升该区域流体的换热系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扰流柱,耦合结构使流体在壁面上经历多个分离-再附-分离过程,增强了近壁区域流体的扰动,边界层内的流体变得更为活跃,与主流的掺混程度加强,强化了对流换热。
所述耦合结构在保留了交叉斜肋和扰流柱各自冷却效率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两种冷却结构加长了流体移动路程,流体在冷却通道内不断发生折转-冲击-螺旋流的流动模式转换,使得采用所述耦合结构的冷却通道的换热系数增大。耦合结构诱导出的尾迹、马蹄涡和分离涡等涡系结构使冷气加速流过耦合结构,附近流体流速增加,主流与壁面的边界层附近流体的掺混过程增强。因此,本发明强化了对流换热,提高了冷却效率,增大了冷气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增大了涡轮热效率并有利于整机性能提升。
通过试验得到:实施例1的冷却效率为0.2459,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或圆柱型扰流柱结构的方案下的增大了8.93%和11.27%,待冷却物体的温度降低,冷却性能得到了提升。实施例2的冷却效率为0.2436,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和椭圆型扰流柱的冷却方案提升7.88%和9.31%,冷却通道的固壁得到了充分的冷却;此时该耦合结构的冷气利用率为0.2885,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和椭圆型扰流柱的冷却方案提升9.01%和16.58%,冷却气流的利用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去掉上壁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去掉上壁面后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4为实施例1去掉前壁面后的主视图。
图5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与仅采用交叉斜肋或扰流柱的冷却效率对比图。
图6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与仅采用交叉斜肋或扰流柱的冷气利用率对比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冷却通道内流线图。
图8为仅采用交叉斜肋的冷却通道内流线图。
图9为仅采用圆柱型扰流柱的冷却通道内流线图。
图10为实施例2去掉上壁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去掉上壁面后的俯视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左视图。
图13为实施例2去掉前壁面后的主视图。
图14为实施例2的冷却通道内流线图。
图15为仅采用椭圆型扰流柱的冷却通道内流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后壁面,2.前壁面,3.下壁面,4.上斜肋,5.下斜肋,6.交叉斜肋-扰流柱耦合结构,7.上壁面,L.冷却通道长度,W.冷却通道宽度,H.冷却通道高度,d1.扰流柱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径,d2.扰流柱平行于流动方向的直径,l1.上壁面上的斜肋排间距,l2.下壁面上的斜肋排间距,e1.上壁面上的斜肋宽度,e2.下壁面上的斜肋宽度,h1.上壁面上的斜肋高度,h2.下壁面上的斜肋高度,b1.上壁面上的斜肋安装角度,b2.下壁面上的斜肋安装角度,s.相邻扰流柱的中心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施例一种涡轮叶片,其内设置有长L宽W高H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内沿冷却气流流向设置有耦合结构,所述耦合结构包括上、下斜肋和扰流柱,其中上、下斜肋与冷却气流之间的夹角根据冷却气流流量和换热强度确定。所述扰流柱和斜肋位于冷却通道内且与上下壁面垂直;所述交叉斜肋结构分别等间距交叉垂直安装于上下壁面上;所述耦合结构为利用位于所述交叉斜肋交汇处的扰流柱将上下壁面上的交叉斜肋耦合起来的结构;为了避免冷却通道内流体的流通能力过差,所述耦合结构沿斜肋交汇处间隔布置。
所述耦合结构推荐应用于厚度较大的涡轮叶片的尾缘区域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安装该耦合结构,并增大叶片强度。
本实施例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包括扰流柱阵列、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其中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交叉设置,并与位于两者空间交汇处的扰流柱构成耦合结构。
其中,所述耦合结构包括若干耦合单元,单个耦合单元包括一个上斜肋、一个下斜肋和4个扰流柱;所述上斜肋位于冷却通道的上壁面,下斜肋位于冷却通道的下壁面,构成空间十字交叉结构;所述4个扰流柱分别位于十字交叉结构的四个端部,其中2个对称设置的扰流柱上端与本耦合单元的上斜肋连接,下端与本耦合单元的下斜肋连接;另外2个对称设置扰流柱上端与相邻耦合单元的上斜肋连接,下端与相邻耦合单元的下斜肋连接;相邻耦合单元共用位于两者之间的两个相邻扰流柱。
所述耦合结构中的交叉设置的上、下斜肋垂直安装于冷却通道中的两个平行的壁面上。斜肋与流动方向存在一定的安装角度b,该角度主要由冷却气流流量、斜肋几何尺寸等综合决定以尽可能使得冷却性能最佳。当该角度过小时,该斜肋与冷却气流的有效接触面积较小,对强化换热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因此推荐斜肋安装角度为±(30°~90°)。
优选的,所述耦合结构中的交叉斜肋的高度为h,斜肋的宽度为e,满足:2h<H和0.2≤h/e≤1.2。
优选的,所述耦合结构中交叉斜肋的间距与斜肋高度的比值l/h作为一个特征参数对冷却通道的传热性能(公式1和公式2)有着重要影响。当l/h过小,由于肋间距太小,肋间的漩涡结构稳定且紧凑,将主流隔绝于壁面,从而与主流的能量交换减弱,强化换热效果降低;当l/h过大,主流在经历分离-再附后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新的扰动而使热边界层重新建立起来并逐步增厚,降低了强化换热效果。因此推荐满足:4≤l/h≤10。
Figure BDA0004061550230000061
Cf=f(l/h,L/H,b)#(2)
优选的,相邻所述扰流柱的中心距离为s,扰流柱高度与冷却通道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耦合结构中的扰流柱在垂直气流流动方向上的直径为d1,在平行于气流流动方向上的直径为d2,当量直径为dh,满足:1.2≤dh/e≤l/e。
优选的,根据换热性能与耦合结构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公式3、公式4和公式5)可知,所述耦合结构的间距与扰流柱当量直径的比值s/dh和扰流柱当量直径与耦合结构高度的比值dh/H是影响换热性能的主要几何因素。当s/dh过小时,紧密排列的耦合结构使得冷却通道的流通能力大打折扣,造成流动堵塞,从而降低了换热性能;当s/dh过大时,由于耦合结构布置的过于稀疏,分离涡和马蹄涡等涡系不能及时获得新的扰动以维持高强度掺混从而导致换热性能下降。因此推荐2≤s/dh≤s/e,0.5≤dh/H≤2。
Nu=0.059·k1k2·Re0.75·Pr0.4#(3
k1=12.2-8.88·(s/dh)+1.65·(s/dh)2#(4
k2=1.382-0.4438·(dh/H)+0.052·(s/dh)2#(5
所述耦合结构在保留了交叉斜肋和扰流柱各自冷却效率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两种冷却结构加长了流体移动路程,流体在冷却通道内不断发生折转-冲击-螺旋流的流动模式转换,使得采用所述耦合结构的冷却通道的换热系数增大。耦合结构诱导出的尾迹、马蹄涡和分离涡等涡系结构使冷气加速流过耦合结构,附近流体流速增加,主流与壁面的边界层附近流体的掺混过程增强。因此,本发明强化了对流换热,提高了冷却效率,增大了冷气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增大了涡轮热效率并有利于整机性能提升。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叶片内部冷却通道包括后壁面1、前壁面2、下壁面3、上壁面7,所述耦合结构包括上斜肋4、下斜肋5和扰流柱。所述耦合结构放置在宽度为W,高度为H的内部冷却通道中。其中上壁面上的斜肋宽度为e1,高度为h1,安装角度为b1,相邻斜肋之间的距离为l1;下壁面上的斜肋宽度为e2,高度为h2,安装角度为b2,相邻斜肋之间的距离为l2。在本实施例中,上下壁面上的斜肋间距与斜肋高度的比值l/h均为5.3,斜肋宽度与斜肋高度的比值e/h均为2,斜肋高度与内部冷却通道高度的比值h/H为1/3;上下斜肋安装角度分别为45°和-45°。
所述扰流柱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径为d1,平行于流动方向的直径d2,当量直径为dh。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柱为圆柱,直径与所述斜肋宽度的比值d/e为1.5。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效果,分别对仅采用交叉斜肋、仅采用扰流柱、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耦合结构的冷却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使用NX UG对所述三个冷却通道进行建模,包括冷却气流流经的内部冷却通道流体域、固体域和在固体域外添加的为固体壁面提供稳定热源的高温气流流经的外部流体域。
2.使用ANSYS Meshing对上述3个计算域分别进行网格划分,生成非结构化网格。
3.通过ANSYS CFX基于有限体积法联合SST k-ω湍流模型对三维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求解,方程中的对流项、湍流项和时间项均采用高分辨率格式(high-resolution scheme)进行离散。固体域中仅考虑热传导,流体域与固体域之间通过保守截面通量(conservative interface flux)形式的交界面进行流-热耦合计算。
4.获取数值模拟的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
5.定义冷却效率(η,公式6)用于说明冷却结构对壁面的冷却效果,得到采用耦合结构的冷却通道外壁面上的冷却效率平均值。式中:Tg为冷却通道外部高温气流温度;Tc为冷却通道内部冷气温度;Tw为壁面温度。
Figure BDA0004061550230000081
6.定义冷气利用率(τ,公式7)用于度量冷却气流的利用程度,得到采用耦合结构的冷却通道的冷气利用率。式中:Tc1和Tc2分别为冷却通道进出口的冷却温度。
Figure BDA0004061550230000082
如图5所示,采用交叉斜肋-圆柱型扰流柱耦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冷却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实施例1的冷却效率为0.2459,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或圆柱型扰流柱结构的方案下的增大了8.93%和11.27%,待冷却物体的温度降低,冷却性能得到了提升。
如图6所示,采用交叉斜肋-圆柱型扰流柱耦合结构的实施例1对冷却气流的利用程度明显增大,具体表现为:实施例1的冷气利用率为0.3026,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或圆柱型扰流柱结构的方案下的增大了14.34%和26.98%。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通过对比交叉斜肋-圆柱型扰流柱耦合结构和交叉斜肋或圆柱型扰流柱单独作用下的冷却通道内的流线图可以发现,本发明耦合结构增强了流体的扰动强度,耦合结构下游的涡系结构更为复杂,流体变得更加活跃;气流在冷却通道内的实际有效运动距离增大,流体与流体之间以及流体与壁面之间的热量交换效率和总能量得到提升,强化了对流换热强度,从而拥有了更好的冷却性能及冷气利用率。
实施例2:
参见图10至图13,为了说明本发明在有效范围内及结构上可做适当修改,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所用冷却通道相同,交叉斜肋的几何参数和布局也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只是所述耦合结构中的扰流柱形状和参数有所改变。具体改变为:所述扰流柱的横截面为椭圆,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径与斜肋宽度的比值d1/e为1.5,与平行于流动方向的直径的比值d1/d2为0.75。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不同的扰流柱形状下,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均能保持较好的冷却效果,具体表现为采用交叉斜肋-椭圆型扰流柱耦合结构对冷却通道外表面的冷却效率为0.2436,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和椭圆型扰流柱的冷却方案提升7.88%和9.31%,冷却通道的固壁得到了充分的冷却;此时该耦合结构的冷气利用率为0.2885,分别较仅采用交叉斜肋和椭圆型扰流柱的冷却方案提升9.01%和16.58%,冷却气流的利用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如图14和图15所示,联合图8,通过对比交叉斜肋-椭圆型扰流柱耦合结构和交叉斜肋或椭圆型扰流柱单独作用下的冷却通道内的流线图可以发现,实施例2同样通过增强流体扰动强度使得对流换热强度增大,从而增强了冷却性能。实施例2由于耦合结构的体积更大,冷却通道的有效流通面积减小,流体堵塞程度增大,从而其平均冷却效率和冷气利用率相比于实施例1有所降低。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柱阵列、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其中上斜肋阵列、下斜肋阵列交叉设置,并与位于两者空间交汇处的扰流柱构成耦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结构包括若干耦合单元,单个耦合单元包括一个上斜肋、一个下斜肋和4个扰流柱;所述上斜肋位于冷却通道的上壁面,下斜肋位于冷却通道的下壁面,构成空间十字交叉结构;所述4个扰流柱分别位于十字交叉结构的四个端部,其中2个对称设置的扰流柱上端与本耦合单元的上斜肋连接,下端与本耦合单元的下斜肋连接;另外2个对称设置扰流柱上端与相邻耦合单元的上斜肋连接,下端与相邻耦合单元的下斜肋连接;
相邻耦合单元共用位于两者之间的两个相邻扰流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柱阵列由若干扰流柱呈矩形阵列而成,沿流向和展向相邻的扰流柱中心距离为s;其上端与上斜肋连接,下端与下斜肋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斜肋阵列包括若干平行且等间距设置的上斜肋,所述上斜肋与冷却气流方向的夹角为b1,b1=30°~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斜肋阵列包括若干平行且等间距设置的下斜肋,所述下斜肋与冷却气流方向的夹角为b2,b2=30°~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斜肋和下斜肋结构相同,斜肋宽度为e,斜肋间距为l,斜肋高度为h,冷却通道总高度为H,满足:4≤l/h≤10,2h<H和0.2≤h/e≤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肋的间距是斜肋高度的5.3倍;斜肋宽度是斜肋高度的2倍;斜肋高度为冷却通道高度的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柱的当量直径为dh,满足:1.2≤dh/e≤l/e。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扰流柱的中心距离为s,扰流柱高度与冷却通道高度相等,满足:2≤s/dh≤s/和0.5≤dh/H≤2。
10.一种涡轮叶片,其特征在于:其内设置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内沿冷却气流流向设置有耦合结构,所述耦合结构中上、下斜肋与冷却气流之间的夹角根据冷却气流流量和换热强度确定。
CN202310063353.5A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Pending CN1162917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3353.5A CN116291750A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3353.5A CN116291750A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1750A true CN116291750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1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3353.5A Pending CN116291750A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17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50724A (zh) * 2023-09-20 2023-10-27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应用于涡轮叶片尾缘的内部冷却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50724A (zh) * 2023-09-20 2023-10-27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应用于涡轮叶片尾缘的内部冷却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CN116950724B (zh) * 2023-09-20 2024-01-09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应用于涡轮叶片尾缘的内部冷却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grani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 technologies for internal cooling of turbine components of gas turbine engines
Li et al.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loss of turbulent flow in channels with miniature structured ribs on one wall
Wang et al. Effects of continuous wavy ribs on heat transfer and cooling air flow in a square single-pass channel of turbine blade
US9982540B2 (en) Interwoven channels for internal cooling of airfoil
CN107060892B (zh) 一种气液耦合的涡轮叶片冷却单元
Dai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from shaped and crescent holes
CN116291750A (zh) 一种适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耦合结构及应用
Do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in-fins with roughed endwalls in gas turbine blade internal cooling channels
Li et al. Effect of cross-flow direction of coolant on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with one inlet and double outlet hole injection
Zhou et al. Effects of impinging hole shapes on double swirl cooling performance at gas turbine blade leading edge
Li et al. The effect of trapezoidal baffles on heat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cross-corrugated triangular duct
Li et al. Analysis o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SCO2 in airfoil channels with different fin angles of attack
Kong et al. Heat transfer and flow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ilm-cooled leading edge model with sweeping and normal jets
L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narrow channel with micro barchan-dune-shaped humps
An et al.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around tandem tubes: Effect of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and tube arrangement
Sun et 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elliptical cylinder for minichannels with delta winglet 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s
Cheriet et al.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ver heated blocks using airfoil deflectors
CN213574237U (zh) 一种透平叶片内部扰流装置
Deng et al. Systematic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latticework channel
Wang et 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trailing edge internal cooling with drop-shaped pin fin array
Mandal et al.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sudden expansion with multisteps as a diffuser
Sun et al.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the liquid cooling of a gas turbine blade
Zhao et al. The augmentation of internal tip heat transfer in gas turbine blades using a pair of delta-winglet vortex generators
Xie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eriodic 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flow disturbance on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Lin et al. Impingement cooling with spent flow in the blade leading edge using double swirl chamb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