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4394A -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4394A
CN116264394A CN202211589741.9A CN202211589741A CN116264394A CN 116264394 A CN116264394 A CN 116264394A CN 202211589741 A CN202211589741 A CN 202211589741A CN 116264394 A CN116264394 A CN 116264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discharge
charge
evaluation value
dem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97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昂章
伊藤桂一
古川公彦
乾真也
小林宪令
汤乡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264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43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4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electrolyte level, electrolyte density or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4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 G01R31/364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igital calculation means, e.g. for performing an algorith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2Determining battery ageing or deterioration, e.g. state of heal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在抑制高速率劣化的同时进行对于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控制。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放电不参与处理,上述取得处理是取得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的处理,上述放电不参与处理是在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为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K1)以上时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Description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池控制系统。该电池控制系统具备:蓄电池,与电力网连接来进行充放电;和控制装置,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
在蓄电池的劣化状态满足规定的条件时,控制装置变更对于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的内容。控制装置例如构成为若蓄电池的使用时间为规定的时间以上则以抑制蓄电池的劣化的方式控制充放电。由此,能够使拥有蓄电池的需求方的经济性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62304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蓄电池等二次电池中,例如有时因进行过度的充放电所以电解液中的盐浓度偏移而内部电阻变大、二次电池会劣化。将这样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偏移而引起的二次电池的劣化称为高速率(high-rate)劣化。若不考虑该高速率劣化地对于二次电池反复进行充放电,则存在促进高速率劣化的担忧。
发明内容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放电不参与处理,上述取得处理是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上述放电不参与处理是在二次电池的评价值为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以上时使二次电不参与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例如在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大时,二次电池为放电过多的状态。若对于放电过多的二次电池进行放电,则容易促进高速率劣化。因此,这里在评价值为放电阈值以上时,通过使之不参与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高速率劣化。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可以构成为还执行充电不参与处理,该充电不参与处理是在二次电池的评价值为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以下时使二次电池不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在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中,可以在取得处理中取得二次电池的放电侧的评价值亦即放电评价值和充电侧的评价值亦即充电评价值。在放电不参与处理中,可以在放电评价值为放电阈值以上时,使二次电池不参与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在充电不参与处理中,可以在充电评价值为充电阈值以下时,使二次电池不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充电不参与处理,上述取得处理是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上述充电不参与处理是在二次电池的评价值为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以下时使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例如在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小时,二次电池为充电过多的状态。若对于充电过多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则容易促进高速率劣化。因此,这里在评价值为充电阈值以下时,通过使二次电池不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高速率劣化。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放电参与处理,上述取得处理是分别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多个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上述放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二次电池中的评价值小于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的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在评价值小于放电阈值时,能够说二次电池不是放电过多。因此,在评价值小于放电阈值时,通过使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能够在抑制高速率劣化的同时使二次电池放电。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可以构成为还执行充电参与处理,上述充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二次电池中的评价值为放电阈值以上的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在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中,可以在充电参与处理中使多个二次电池中的评价值大于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的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可以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充电参与处理,上述取得处理是分别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多个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上述充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二次电池中的评价值大于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的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在评价值大于充电阈值时,能够说二次电池不是充电过多。因此,在评价值大于充电阈值时,通过使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能够在抑制高速率劣化的同时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这里提出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可以构成为还执行放电参与处理,该放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二次电池中的评价值为充电阈值以下的二次电池参与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需求调整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需求调整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在考虑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同时对搭载于电动车辆的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评价值中的放电评价值与放电阈值的图表。
图5是表示评价值中的充电评价值与充电阈值的图表。
图6是表示在考虑二次电池的SOC的同时对搭载于电动车辆的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二次电池;50…电力需求调整装置;70…取得部;71…第1判定部;72…第2判定部;75…放电参与处理部;76…放电不参与处理部;77…充电参与处理部;78…充电不参与处理部;90…电力系统;100…电力需求调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这里公开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非意在特别限定本发明。只要不特别提及,则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起到相同作用的部件、部位适当地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的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的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是控制对于二次电池10的充电以及放电(以下,亦称为充放电)来调整电力系统90的电力的装置。
这里,二次电池10是指可反复充放电的全部蓄电设备,包括锂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所谓的蓄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但并不限定于锂离子二次电池。
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二次电池10具备壳体、被收纳于壳体的电极体、以及被收纳于壳体的电解液。电极体例如具有作为正极构件的正极片材、作为负极构件的负极片材、以及被配置于正极片材与负极片材之间的隔板。电解液例如是使辅助盐(supportingsalt)溶解于非水系溶剂而得的非水电解液。作为非水系溶剂的一个例子,可举出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碳酸酯系溶剂。作为辅助盐的一个例子,可举出LiPF6等含氟锂盐。
在本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10是被搭载于电动车辆5的电池,是所谓的车载电池。电动车辆5将从二次电池10获得的电力作为能量源来进行行驶。电动车辆5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以及插电混合动力车等将电力作为能量源的车辆。电动车辆5可以为四轮车,也可以为二轮车。搭载于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的数量并不限定,可以为多个。此外,二次电池10并不限定于车载电池,例如也可以是在家庭内使用的蓄电池。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被装备于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是调整对于电动车辆5的充放电来调整电力系统90的电力的系统。如图1所示,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具备:管理终端20;多个充放电装置30,对于被搭载于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进行充放电;以及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控制充放电装置30。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具备蓄存电力系统90的电力的蓄电装置。
多个充放电装置30以可充放电的方式与蓄电装置连接。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根据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来对将蓄存于蓄电装置的电力充电至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以及将从二次电池10放出的电力蓄存于蓄电装置进行管理。其中,蓄存于电力系统90的蓄电装置的电力被卖给电力公司等特定的企业。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可以是在买卖电力、即进行卖电以及买电时所使用的系统。
这里,将管理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的人称为系统管理者。系统管理者亦被称为聚合器(aggregator)。系统管理者以保证电力系统90的电力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的方式控制电力的需求量。系统管理者为了确保所需的电力量,优选与更多的电动车辆5的用户签约,优选管理很多充放电装置30。
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是从电动车辆5向电力系统90供给电力的实现所谓的V2G(Vehicle-to-Grid)的系统。在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登记了参与到V2G的多个电动车辆5。被搭载于参与到V2G的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能够为了响应电力需求而反复充放电。另外,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管理多个充放电装置30。对于从电力系统90向电动车辆5的放电需求(亦即放电请求),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从电动车辆5向充放电装置30供给电力,对于从电力系统90向电动车辆5的充电需求(亦即充电请求),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从充放电装置30向电动车辆5供给电力,由此管理电力系统90的电力。
这里,电力系统90由进行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的电气设备构成。电力系统90根据电力需求来将电力供给至需求方的电气设备。以保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的方式调整电力量。这样的电力供需的调整能够由作为聚合器的系统管理者管理。系统管理者能够通过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来对电力系统90指示充放电。这里,根据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来控制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例如在电力系统90的需求为放电需求的情况下,由于电力系统90产生电力不足,所以控制从二次电池10的放电。其结果是,向电力系统90供给电力。另一方面,在电力系统90的需求为充电需求的情况下,由于在电力系统90存在多余电力,所以控制向二次电池10的充电。其结果是,电力系统90的电力被释放。
管理终端20是由系统管理者(例如聚合器)使用的终端。系统管理者通过使用管理终端20,能够掌握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另外,系统管理者通过使用管理终端20,能够指示从电动车辆5向电力系统90的充放电。管理终端20例如由系统管理者所使用的台式、便携式的个人计算机实现。当然,管理终端20还能够由智能手机、平板终端实现。管理终端20具备画面21、键盘、鼠标或者触摸面板等供系统管理者操作来进行输入的输入机构22、以及终端控制装置23。终端控制装置23与画面21以及输入机构22连接为可通信。
充放电装置30是用于相对于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进行充放电的装置。充放电装置30例如被设置于在家庭、办事处、商业设施、医院、汽油站、汽车经销商等设置的充电点。如图2所示,充放电装置30具备连接器31和控制装置32。控制装置32例如是微型计算机。
如图1所示,充放电装置30的连接器31与电动车辆5连接。充放电装置30构成为能够经由连接器31对二次电池10进行充放电。虽然不特别限定,但作为连接器31,例如可使用充放电电缆等。充放电装置30构成为能够经由连接器31从二次电池10向电力系统90供给电力。电动车辆5经由充放电装置30与电力系统90连接。
然而,在被搭载于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中,例如可能因进行过度的充放电而使得二次电池10的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相对于预先决定的浓度产生偏移。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偏移,会使得二次电池10的内部电阻变大,二次电池10可能劣化。这样,将因二次电池10的电解液中的盐浓度偏移而引起的二次电池10的劣化称为高速率劣化(high-ratedeterioration)。其中,高速率劣化与所谓的材料劣化等老化劣化不同,是可逆的劣化。在高速率劣化中,二次电池10伴随着基于大的电流的充放电而膨胀或者收缩的结果是:在二次电池10的电极体内电解液暂时移动而局部地产生盐浓度低的部分、盐浓度高的部分,从而产生盐浓度的偏移。因此,通过不进行充放电而使二次电池10静置某个程度的时间、或者将充放电电流限制得小,使得电解液向盐浓度变均匀的方向浸渗,盐浓度的偏移会恢复。盐浓度的恢复的速度能够根据温度条件而变化。例如在低温时,由于电解液的粘度变高,所以盐浓度的偏移的恢复变慢,但在高温时,由于电解液的粘度变低,所以盐浓度的偏移的恢复变快。若高速率劣化加剧,则由于因内部电阻变高而存在充放电的效率降低的情况,所以优选抑制高速率劣化。另外,若不考虑高速率劣化地相对于二次电池10反复进行充放电,则由于存在促进高速率劣化的担忧,所以优选抑制高速率劣化。
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考虑高速率劣化来对与电力系统90连接且被从电力系统90进行了充电请求或者放电请求的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根据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而考虑高速率劣化来对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可以由单个计算机实现,也可以由多个计算机协作实现。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被电力需求调整系统100的系统管理者管理。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经由因特网等网络与电动车辆5、管理终端20、充放电装置30以及电力系统90连接为可通信。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具备控制装置55。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可以与管理终端20同样,具备画面和输入机构。
控制装置55的构成不特别限定。这里,控制装置55例如是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55例如具备I/F、CPU、ROM以及RAM。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55具备存储部60、第1通信部61、第2通信部62以及第3通信部63。并且,控制装置55具备取得部70、第1判定部71、第2判定部72、放电参与处理部75、放电不参与处理部76、充电参与处理部77以及充电不参与处理部78。其中,控制装置55的各部61~78可以由1个或者多个处理器实现,也可以被组装于电路。
第1通信部61构成为可与电动车辆5通信。第2通信部62构成为可与系统管理者所使用的管理终端20通信。这里,第2通信部62与管理终端20的终端控制装置23连接为可通信。第3通信部63构成为可与充放电装置30通信。这里,第3通信部63与充放电装置30的控制装置32连接为可通信。
接下来,按照图3的流程图,说明根据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例如放电需求、充电需求)而在考虑高速率劣化的同时对被搭载于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步骤。这里,如图1所示,根据与充放电装置30的连接器31连接着的电动车辆5、即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来对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着的电动车辆5进行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的控制。
首先,在图3的步骤S101中,图2的取得部70取得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中的评价值ΣD。这里,评价值ΣD是对于因二次电池10的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取得部70取得对于被搭载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即与充放电装置30连接的全部的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
其中,计算该评价值ΣD的方法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算法。例如可使用日本特开2017-103080号公报所记载的算法来计算评价值ΣD。在日本特开2017-103080号公报所公开的发明中,计算循环时间Δt中的评价值D(N),计算基于评价值D(N)的累计评价值。该累计评价值成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评价值ΣD。这里,在评价值ΣD>0时,盐浓度(例如离子浓度)向放电方向偏移,在为后述的放电阈值K1(参照图4)以上时,盐浓度向放电侧过度偏移,二次电池10成为放电过多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评价值ΣD<0时,盐浓度向充电方向偏移,在为后述的充电阈值K2(参照图5)以下时,盐浓度向充电侧过度偏移,二次电池10成为充电过多的状态。
这里,将因二次电池过度放电而盐浓度偏移的状态称为“放电过多”。将因二次电池过度充电而盐浓度偏移的状态称为“充电过多”。与此相对,将二次电池被放电超过预先决定的SOC(State of Charge)的下限值的状态称为“过放电”。将二次电池被充电超过预先决定的SOC(State of Charge)的上限值的状态称为“过充电”。“放电过多”与“过放电”不同。“充电过多”与“过充电”不同。无论是否是“过放电”,都可能因二次电池被过度放电而产生“放电过多”。无论是否是“过充电”,都可能因二次电池被过度充电而产生“充电过多”。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评价值ΣD具有放电评价值ΣDex1和充电评价值ΣDex2。评价值ΣD能够分为放电评价值ΣDex1和充电评价值ΣDex2来计算。这里,放电评价值ΣDex1是二次电池10中的对于高速率劣化的放电侧的评价值。放电评价值ΣDex1是用于管理放电过多的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放电评价值ΣDex1是在电力系统90为放电需求(例如放电请求)时使用的评价值。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评价值ΣDex1是日本特开2017-103080号公报所公开的发明中的放电侧的累计评价值ΣDex1(N)。
另一方面,充电评价值ΣDex2是二次电池10中的对于高速率劣化的充电侧的评价值。充电评价值ΣDex2是用于管理充电过多的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充电评价值ΣDex2是在电力系统90为充电需求(例如充电请求)时使用的评价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评价值ΣDex2是日本特开2017-103080号公报所公开的发明中的充电侧的累计评价值ΣDex2(N)。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取得部70取得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详细而言,是放电评价值ΣDex1以及充电评价值ΣDex2)。此外,取得部70中的评价值ΣD的取得对象不特别限定。例如取得部70从搭载有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电动车辆5取得评价值ΣD。例如在电动车辆5存储有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例如放电评价值ΣDex1以及充电评价值ΣDex2)。电动车辆5经由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的第1通信部61(参照图2)向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发送评价值ΣD。这样一来,取得部70能够取得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
此外,根据电动车辆5,可能没有存储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该评价值ΣD是基于二次电池10的温度、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时的电流值、电压值而计算的值。在电动车辆5中,每隔规定的周期便测定并存储二次电池10的温度、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时的电流值、电压值。因此,从电动车辆5对于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发送二次电池10的温度、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时的电流值、电压值。而且,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基于接收到的二次电池10的温度、电流值、电压值来计算评价值ΣD。取得部70可以取得由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计算出的评价值ΣD。
这样,在取得部70取得了评价值ΣD之后,进入至图3的步骤S103。在步骤S103中,图2的第1判定部71对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是否为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K1以上进行判定。这里,放电阈值K1是被预先存储于存储部60的值。图4是表示评价值ΣD中的放电评价值ΣDex1和放电阈值K1的图表。如图4所示,放电阈值K1是正的值,是根据二次电池10的电池特性、劣化程度、温度等而设定的值。对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全部的二次电池10,放电阈值K1可以为恒定的值,也可以是按每个二次电池10设定的值。
这里,在相对于1个二次电池10为1个评价值ΣD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第1判定部71对评价值ΣD是否为放电阈值K1以上进行判定。其中,在评价值ΣD分为放电评价值ΣDex1和充电评价值ΣDex2的情况下,如图3的步骤S103那样,第1判定部71可以对放电评价值ΣDex1是否为放电阈值K1以上进行判定。
这里,在评价值ΣD(或者放电评价值ΣDex1)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3的步骤S105。在步骤S105中,图2的放电不参与处理部76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在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时,由于二次电池10放电过多,所以存在因被放电而促进高速率劣化的担忧。因此,使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其中,“使二次电池不参与放电需求的调整”是指即便在从电力系统90向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存在放电需求的请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也不进行从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二次电池10对于充放电装置30的放电的控制。另外,在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情况下,例如在电力系统90的电力不足时,从电力系统90对于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发送放电需求信号。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通过接收放电需求信号而识别为电力系统90处于放电需求的调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3的步骤S103中,在评价值ΣD(或者放电评价值ΣDex1)小于放电阈值K1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3的步骤S107。在步骤S107中,图2的第2判定部72对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是否为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K2以下进行判定。这里,充电阈值K2是被预先存储于存储部60的值。图5是表示评价值ΣD中的充电评价值ΣDex2和充电阈值K2的图表。如图5所示,充电阈值K2为负的值,是小于上述的放电阈值K1(参照图4)的值。充电阈值K2与放电阈值K1同样,是根据二次电池10的电池特性、劣化程度、温度等而设定的值。充电阈值K2与放电阈值K1同样,相对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全部的二次电池10可以为恒定的值,也可以是按每个二次电池10设定的值。
这里,在相对于1个二次电池10为1个评价值ΣD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第2判定部72对评价值ΣD是否为充电阈值K2以下进行判定。其中,在评价值ΣD分为放电评价值ΣDex1和充电评价值ΣDex2的情况下,如图3的步骤S107那样,第2判定部72可以对充电评价值ΣDex2是否为充电阈值K2以下进行判定。
在步骤S107中,在评价值ΣD(或者充电评价值ΣDex2)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3的步骤S109。在步骤S109中,图2的充电不参与处理部78使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在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时,由于二次电池10充电过多,所以存在因被充电而促进高速率劣化的担忧。因此,使评价值ΣD(或者充电评价值ΣDex2)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其中,“使二次电池不参与充电需求的调整”是指即便在从电力系统90向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存在充电需求的要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也不进行从充放电装置30向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二次电池10的充电的控制。在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情况下,例如在电力系统90产生了多余电力时,从电力系统90对于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发送充电需求信号。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通过接收充电需求信号而识别为电力系统90处于充电需求的调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3的步骤S107中,在评价值ΣD(或者充电评价值ΣDex2)大于充电阈值K2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3的步骤S111。该情况下,由于评价值ΣD小于放电阈值K1且大于充电阈值K2,所以不论在放电的情况下还是充电的情况下,均难以发生高速率劣化。即,评价值ΣD小于放电阈值K1且大于充电阈值K2的二次电池10由于不处于放电过多且也不处于充电过多,所以能够进行充放电。鉴于此,在步骤S111中,图2的放电参与处理部75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另外,图2的充电参与处理部77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其中,这里“参与放电需求(或者充电需求)的调整”是指在从电力系统90向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存在放电需求(或者充电需求)的请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进行二次电池10相对于充放电装置30的放电(或者充电)的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图3的步骤S103中评价值ΣD(或者放电评价值ΣDex1)小于放电阈值K1的情况下,图2的放电参与处理部75以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在步骤S109中,在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情况下,评价值ΣD变得小于比充电阈值K2大的放电阈值K1。因此,在步骤S109中,放电参与处理部75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即,使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但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
此外,在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时,二次电池10成为充电过多的状态。此时,为了缓和充电过多的状态,放电参与处理部75首先使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二次电池10优先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这样,通过使充电过多的二次电池10放电,由此例如评价值ΣD变大。而且,在参与放电需求的调整而评价值ΣD变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充电参与处理部77使二次电池10参与充电需求的调整。规定的阈值为放电阈值K1以下且充电阈值K2以上。这样,在充电过多时,通过在参与放电需求的调整而提高了评价值ΣD之后参与充电需求的调整,能够抑制高速率劣化地对于二次电池10高效地进行充放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图3的步骤S107中评价值ΣD(或者充电评价值ΣDex2)大于充电阈值K2的情况下,图2的充电参与处理部77以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步骤S105中,当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情况下,评价值ΣD变为比放电阈值K1小的充电阈值K2以上。因此,在步骤S105中,充电参与处理部77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即,使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但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此外,在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时,二次电池10成为放电过多的状态。此时,为了缓和放电过多的状态,充电参与处理部77首先使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二次电池10优先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这样,通过对放电过多的二次电池10充电,从而评价值ΣD变小。而且,在参与充电需求而评价值ΣD变为规定的阈值(放电阈值K1以下且充电阈值K2以上的阈值)以下时,放电参与处理部75使之参与到二次电池10的放电需求。这样,在放电过多时,通过在参与到充电需求而降低了评价值ΣD之后参与到放电需求,能够抑制高速率劣化,并且对于二次电池10高效地进行充放电。
例如在电力系统90的需求为放电需求时,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数量、即被放电控制的二次电池10的数量可能受限。该情况下,只要以优先从评价值ΣD(或者放电评价值ΣDex1)小的二次电池10起与电力系统90连接来向充放电装置30放电的方式控制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即可。另外,在电力系统90的需求为充电需求时,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数量、即被充电控制的二次电池10的数量可能受限。该情况下,只要以优先从评价值ΣD(或者充电评价值ΣDex2)大的二次电池10起与电力系统90连接来被充放电装置30充电的方式控制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即可。
此外,在上述中,根据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来决定在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充电需求时成为放电、充电的控制的对象的二次电池10。然而,也可以根据二次电池10的充电状态(以下,称为SOC(State Of Charge))来决定在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充电需求时成为放电、充电的控制的对象的二次电池10。接下来,按照图6的流程图,来说明根据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例如放电需求、充电需求)而一边考虑二次电池10的SOC一边对搭载于电动车辆5的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步骤。这里,如图1所示,根据与充放电装置30的连接器31连接的电动车辆5、即电力系统90的电力需求来对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电动车辆5进行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的控制。
首先,在图6的步骤S201中,图2的取得部70取得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SOC。其中,取得部70的取得二次电池10的SOC的具体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取得部70从搭载有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电动车辆5取得SOC。例如在电动车辆5存储有与二次电池10的SOC相关的信息。电动车辆5经由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的第1通信部61(参照图2)来向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发送与SOC相关的信息。由此,取得部70能够取得二次电池10的SOC。
这样,在取得部70取得了二次电池10的SOC之后,在图6的步骤S203中,图2的第1判定部71对二次电池10的SOC是否为预先决定的SOC上限值Sa1以上进行判定。这里,SOC上限值Sa1是被预先存储于存储部60的值。SOC上限值Sa1是表示二次电池10为充满电状态的值。SOC上限值Sa1相对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全部的二次电池10可以为恒定的值,也可以是按每个二次电池10设定的值。
这里,在二次电池10的SOC为SOC上限值Sa1以上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6的步骤S205。在步骤S205中,由于二次电池10为充满电状态,所以图2的充电不参与处理部78使SOC为SOC上限值Sa1以上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其中,处于充满电状态的二次电池10能够进行放电。因此,在步骤S205中,图2的放电参与处理部75使SOC为SOC上限值Sa1以上的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
另一方面,在图6的步骤S203中,当二次电池10的SOC小于SOC上限值Sa1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6的步骤S207。在步骤S207中,图2的第2判定部72对二次电池10的SOC是否为预先决定的SOC下限值Sa2以下进行判定。这里,SOC下限值Sa2是被预先存储于存储部60的值。SOC下限值Sa2是小于SOC上限值Sa1的值。SOC下限值Sa2是表示二次电池10的充电不足的状态的值。SOC下限值Sa2相对于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全部的二次电池10可以为恒定的值,也可以是按每个二次电池10设定的值。
在步骤S207中,当二次电池10的SOC为SOC下限值Sa2以下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6的步骤S209。在步骤S209中,由于二次电池10为充电不足的状态,所以图2的放电不参与处理部76使SOC为SOC下限值Sa2以下的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其中,处于充电不足的状态的二次电池10能够为了消除充电不足而进行充电。因此,在步骤S209中,图2的充电参与处理部77使SOC为SOC下限值Sa2以下的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另一方面,在图6的步骤S207中,当二次电池10的SOC大于SOC下限值Sa2的情况下,接下来进入至图6的步骤S211。在步骤S211中,二次电池10的SOC小于SOC上限值Sa1且大于SOC下限值Sa2。因此,对于二次电池10既能够进行充电也能够进行放电。鉴于此,在步骤S211中,图2的放电参与处理部75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另外,图2的充电参与处理部77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与二次电池10的SOC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这里,在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评价值ΣD的判定和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中,仅当在两方中均判定为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情况下,才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即,在评价值ΣD的判定与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中,当在一方判断为不参与放电需求的调整、在另一方判断为参与放电需求的调整的情况下,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另外,在评价值ΣD的判定和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中,仅当在两方中判断为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情况下,才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即,在评价值ΣD的判定和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中,当在一方中判断为不参与充电需求的调整、在另一方中判断为参与充电需求的调整的情况下,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基于评价值ΣD的判定和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基于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的顺序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基于评价值ΣD的判定之后进行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基于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也可以在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基于二次电池10的SOC的判定之后进行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基于评价值ΣD的判定。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放电不参与处理。取得处理是由图2的取得部70执行的处理。在取得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1那样取得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中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在放电不参与处理中,由图2的放电不参与处理部76执行。在放电不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5那样在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为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K1以上时,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例如在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大时,二次电池10为放电过多的状态。若对于放电过多的二次电池10进行放电,则容易促进高速率劣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时,通过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能够抑制二次电池10的高速率劣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构成为执行充电不参与处理。充电不参与处理由图2的充电不参与处理部78执行。在充电不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9那样在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为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K2以下时,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例如在对于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ΣD小时,二次电池10为充电过多的状态。若对于充电过多的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则容易促进高速率劣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时,通过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能够抑制二次电池10的高速率劣化。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取得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1那样,取得二次电池10的作为放电侧的评价值ΣD的放电评价值ΣDex1和作为充电侧的评价值ΣD的充电评价值ΣDex2。在放电不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5那样在放电评价值ΣDex1为放电阈值K1以上时,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在充电不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9那样在充电评价值ΣDex2为充电阈值K2以下时,使二次电池10不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这样,通过利用放电评价值ΣDex1和放电阈值K1进行判定,能够恰当地对二次电池10是否为放电过多进行判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放电过多引起的高速率劣化。另外,通过利用充电评价值ΣDex2和充电阈值K2进行判定,能够恰当地对二次电池10是否为充电过多进行判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充电过多引起的高速率劣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取得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1那样分别取得与电力系统90连接的二次电池10的评价值ΣD。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构成为执行放电参与处理。放电参与处理由图2的放电参与处理部75执行。在放电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11那样使多个二次电池10中的评价值ΣD小于放电阈值K1的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在评价值ΣD小于放电阈值K1时,能够说二次电池10不是放电过多。因此,在评价值ΣD小于放电阈值K1时,通过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能够在抑制高速率劣化的同时使二次电池10放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需求调整装置50构成为执行充电参与处理。充电参与处理由图2的充电参与处理部77执行。在充电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5那样使多个二次电池10中的评价值ΣD为放电阈值K1以上的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这样,通过对于放电过多的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能够使评价值ΣD减小。因此,能够使放电过多的状态尽早消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充电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11那样使多个二次电池10中的评价值ΣD大于充电阈值K2的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在评价值ΣD大于充电阈值K2时,能够说二次电池10不是充电过多。因此,在评价值ΣD大于充电阈值K2时,通过使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充电需求的调整,能够在抑制高速率劣化的同时对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放电参与处理中,如图3的步骤S109那样使多个二次电池10中的评价值ΣD为充电阈值K2以下的二次电池10参与到电力系统90的放电需求的调整。这样,通过对于充电过多的二次电池10进行放电,能够使评价值ΣD增大。因此,能够使充电过多的状态尽早消除。

Claims (9)

1.一种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放电不参与处理,
所述取得处理是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
所述放电不参与处理是在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评价值为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以上时使所述二次电池不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还执行充电不参与处理,
所述充电不参与处理是在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评价值为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以下时使所述二次电池不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取得处理中,取得所述二次电池的放电侧的所述评价值亦即放电评价值和充电侧的所述评价值亦即充电评价值,
在所述放电不参与处理中,当所述放电评价值为所述放电阈值以上时,使所述二次电池不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
在所述充电不参与处理中,当所述充电评价值为所述充电阈值以下时,使所述二次电池不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4.一种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充电不参与处理,
所述取得处理是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
所述充电不参与处理是在所述二次电池的所述评价值为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以下时使所述二次电池不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5.一种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放电参与处理,
所述取得处理是分别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多个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
所述放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所述评价值小于预先决定的放电阈值的所述二次电池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还执行充电参与处理,
所述充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所述评价值为所述放电阈值以上的所述二次电池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充电参与处理中,使多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所述评价值大于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的所述二次电池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
8.一种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执行取得处理和充电参与处理,
所述取得处理是分别取得与电力系统连接的多个二次电池的对于因电解液中的盐浓度的偏移引起的高速率劣化的评价值的处理,
所述充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所述评价值大于预先决定的充电阈值的所述二次电池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充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需求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还执行放电参与处理,
所述放电参与处理是使多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所述评价值为所述充电阈值以下的所述二次电池参与到所述电力系统的放电需求的调整的处理。
CN202211589741.9A 2021-12-14 2022-12-12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Pending CN1162643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2641A JP7463338B2 (ja) 2021-12-14 2021-12-14 電力需要調整装置
JP2021-202641 2021-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4394A true CN116264394A (zh) 2023-06-16

Family

ID=86693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9741.9A Pending CN116264394A (zh) 2021-12-14 2022-12-12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7719A1 (zh)
JP (1) JP7463338B2 (zh)
CN (1) CN11626439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0158B2 (ja) 2009-12-25 2014-03-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充電方法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CN103827684B (zh) 2011-09-28 2016-1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5907497B2 (ja) 2012-11-13 2016-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池制御装置、蓄電池制御方法、および蓄電池システム
US20140266061A1 (en) 2013-03-13 2014-09-18 Manitoba Hydro International Ltd. Heterogeneous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6264362B2 (ja) 2015-12-01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電池システム
JP6308223B2 (ja) 2016-01-06 2018-04-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電池システム
JP6455497B2 (ja) 2016-11-16 2019-01-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池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321762B1 (ja) 2016-12-02 2018-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管理装置及び電力伝送方法
JP2020162304A (ja) 2019-03-27 2020-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制御システム
JP7251503B2 (ja) 2020-03-16 2023-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管理装置、及び電力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3338B2 (ja) 2024-04-08
JP2023088027A (ja) 2023-06-26
US20230187719A1 (en)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2988B (zh) 服务器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09890651B (zh) 蓄电装置、输送设备以及控制方法
CN113401007B (zh) 电力管理装置以及电力管理方法
CN106716162B (zh) 电池状态推定装置以及电源装置
CN108292854B (zh) 电池控制装置
US8305085B2 (en) Lithium-ion battery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vehicle
EP370004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battery charging strategy of battery swap station
CN110679056B (zh) 电池充电管理设备和方法
CN105429238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柔性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
KR20080072012A (ko) 배터리의 작동점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2440830B (zh) 电动车辆
CN108583305B (zh) 充电精度诊断方法、装置和芯片
US2012030627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a Li-ION Battery
JP6547764B2 (ja) 車両用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655753B (zh) 一种电池组soc的估算方法
JP2013502687A (ja) エネルギ貯蔵システムの予備エネルギの算定及び使用
JP2013502687A5 (zh)
CN115632422A (zh) 电力供求调整方法以及电力供求管理装置
CN115622027A (zh) 电力供求管理装置以及电力供求调整方法
CN115742862A (zh) 车载电池管理装置
US20230019914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balancing method
CN116264394A (zh) 电力需求调整装置
De Beer et al. Influences of energy throughput on the life of various battery technologies
CN112744084B (zh) 扭矩控制方法及其装置、车辆、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18106916A (ja) 蓄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