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48235A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48235A
CN116248235A CN202111481207.1A CN202111481207A CN116248235A CN 116248235 A CN116248235 A CN 116248235A CN 202111481207 A CN202111481207 A CN 202111481207A CN 116248235 A CN116248235 A CN 116248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retransmission
retransmission data
data packets
pack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12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娜
赵芸
张慧敏
刘光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8120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482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48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482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另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及存储介质。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在网络设备对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重传时,减少重传资源的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如果终端设备1未接收到网络发送的数据包1,终端设备2未接收到网络发送的数据包2,那么网络需要将数据包1重新发送至终端设备1,将数据包2重新发送至终端设备2。如果数据包1需要的传输资源为N1,数据包2需要的传输资源为N2,那么网络需要使用N1+N2的资源对数据包1和数据包2进行重传。这样,随着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数量的增多,网络将需要更多的资源对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重传,这样,将出现重传资源的消耗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能够在网络对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重传时,减少重传资源的消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所述目标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生成的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所述目标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生成的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解码单元,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数据处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这样,在网络设备对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进行重新发送时,只需消耗少量重传资源发送编码后的一个目标数据包即可,而无需消耗过多重传资源发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比如,网络设备发送编码后的目标数据包需要消耗的重传资源为N1,网络设备发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需要消耗的重传资源为N2+N3。由于网络设备发送目标数据包所需要消耗的重传资源远小于发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重传资源,因此,可以避免网络设备发送多个重传数据包所消耗的重传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码信息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码信息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对数据包进行重传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6A为关技术中对数据包进行重传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码后的数据包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实施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或5G系统等。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如图1所示,该数据处理系统100可包括: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其中,位于网络设备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这里,网络设备可以是与终端设备(或称为通信终端、终端)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可选地,网络设备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NR/5G系统中的基站(gNB)。
终端设备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第5代(5th generation,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下面通过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图2A所示,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S201A、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
这里,重传数据包为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其中,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可以为网络设备发送了,但是终端设备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向该网络设备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其中,该网络设备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任何限定。
在一示例中,网络设备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设备1,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1和数据包2,若该终端设备1未成功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1和数据包2,则数据包1和数据包2为重传数据包。
在另一示例中,网络设备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若终端设备1未成功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1,终端设备2未成功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3,则数据包1和数据包3为重传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后,该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的状态报告(Status Report),确定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
这里,针对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而言,发送的每个数据包可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一包头,其中,第一数据可包括: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的数据(Data),第一包头可包括: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erial Number,SN),其中,SN用于指示数据包。
状态报告可包括: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在一示例中,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数据包1的SN为SN1,数据包2的SN为SN2,数据包3的SN为SN3,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的状态报告包括:SN1和SN3,此时,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上报的状态报告SN1和SN3,确定终端设备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数据包1和数据包3。
这里,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向网络设备上报状态报告。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在确定了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后,网络设备可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
这里,网络设备可在RLC层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其中,网络设备采用的编码方式可为确定性网络编码,随机网络编码,流间网络编码,流内网络编码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确定性网络编码为以确定的编码系数进行编码的编码方式,随机网络编码是从多个编码系数中任意选择一个编码系数进行编码的编码方式。
针对流间网络编码,网络设备可将不同数据流的数据包进行编码、收集和整理,之后通过广播的形式发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包单次传输时的信息量,减少信息的传输次数,从而提高网络吞吐量。
针对流内网络编码,网络设备可将需要传输的同一条流的数据进行细分,分为大小相同的多个数据包,之后通过编码组合,形成多个编码包进行发送,终端设备只要接收到编码包,就可以自动进行解码,获得原始数据。
在一示例中,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网络设备可对该数据包1和数据包2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在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后,针对生成的目标数据包,该目标数据包可包括:第二数据和包头,其中,第二数据可包括: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据,包头可包括:编码信息。该编码信息用于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S202A、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这里,网络设备在生成目标数据包后,可将目标数据包发送至终端设备。
在一示例中,目标数据包,包括:目标数据包1,则网络设备可将该目标数据包1发送至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图2B所示,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S201B、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
这里,目标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生成的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后,可基于该目标数据包中包括的包头,对该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S202B、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这里,网络设备采用的编码方式可为确定性网络编码,随机网络编码,流间网络编码,流内网络编码中的任意一种,在网络设备采用其中任意一种方式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终端设备将采用与网络设备所采用的相同的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在一示例中,网络设备采用的编码方式为确定性网络编码,则终端设备将采用同样的确定性网络编码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图2C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201C、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
S202C、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S203C、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
S204C、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这里,对于上述S201C的解释,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于S201A的描述;对于上述S202C的解释,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于S202A的描述;对于上述S203C的解释,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于S201B的描述;对于上述S204C的解释,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对于S202B的描述。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这样,在网络设备对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进行重新发送时,只需消耗少量重传资源发送编码后的一个目标数据包即可,而无需消耗过多重传资源发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比如,网络设备发送编码后的目标数据包需要消耗的重传资源为N1,网络设备发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需要消耗的重传资源为N2+N3。由于网络设备发送目标数据包所需要消耗的重传资源远小于发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重传资源,因此,可以避免网络设备发送多个重传数据包所消耗的重传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编码信息,所述编码信息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这里,由于目标数据包包括包头,因此,网络设备在将目标数据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同时,包括在目标数据包中的包头也将发送至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包头中包括的编码信息后,终端设备将基于该编码信息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目标数据包的包头还可以包括:D/C、P和SI中的至少一种,其中,D为数据(Data)的缩写,C为控制(Control)的缩写,P为轮询(Polling)的缩写,SI为片段信息(Segmentation Info)的缩写。
如图4所示,目标数据包的包头还可以包括:预留(Reserve,R)。
如图3或图4所示,Oct用于指示字节,每个字节包括8bits,Oct1用于指示字节1,Oct2用于指示字节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SN连续;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其中,每一重传数据包的大小可通过比特(bit)表示,对每个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可通过bit表示。
这里,编码信息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
编码信息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编码信息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第二指示信息、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的大小和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在一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指示信息如图3中301所示,第二指示信息如图3中302所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如图3中303所示,重传数据包的大小如图3中304所示,对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如图3中305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数据包大小;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这里,编码信息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
编码信息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的大小和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在一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指示信息如图4中301所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如图4中401所示,每个重传数据包的大小如图4中304所示,每个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如图4中305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发送方式,包括:广播,或者,多播。
在一示例中,网络设备在生成目标数据包后,可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该目标数据包。
在另一示例中,网络设备在生成目标数据包后,可通过多播的方式发送该目标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由于需要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个重传数据包之间的大小保持一致,因此,需要对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或者进行比特填充,从而可以使得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个重传数据包之间的大小保持一致。
这里,若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一重传数据包,则网络设备对该第一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若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二重传数据包,则网络设备对该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其中,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任何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拆分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所述终端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进行合并,得到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
在一示例中,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数据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20bits,第一阈值为15bits,由于数据包2的大小20bits大于第一阈值15bits,因此,第一重传数据包为数据包2。
这里,网络设备可通过RLC层的重分段功能,对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
针对第一阈值而言,该第一阈值可以为设定好的阈值,也可以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最小的重传数据包所对应的大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任何限定。
在一示例中,对于第一阈值为设定好的阈值而言,该设定好的阈值可以为20bits,或者,该设定好的阈值可以为30bits。
在另一示例中,对于第一阈值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最小的重传数据包所对应的大小而言,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20bits,数据包3的大小为30bits,此时,由于10bits<20bits<30bits,因此,第一阈值为最小的重传数据包1所对应的10bits。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在确定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之后,针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网络设备可根据每个重传数据包与第一阈值的关系,确定第一重传数据包,并对该第一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拆分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
在一示例中,针对第一阈值为设定好的阈值而言,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20bits,设定好的第一阈值为10bits,重传数据包为数据包2,则网络设备对第一重传数据包2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其中,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子包为10bits。
在另一示例中,针对第一阈值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最小的重传数据包所对应的大小而言,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20bits,由于数据包1的大小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20bits,因此,第一阈值为数据包1和数据包2中最小的重传数据包1所对应的10bits,由于数据包2的大小20bits大于第一阈值10bits,因此,第一重传数据包为数据包2,则网络设备对第一重传数据包2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其中,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中的每个重传数据子包的大小为10bits。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在将第一重传数据包拆分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后,终端设备可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进行合并,得到第一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二重传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所述终端设备去除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填充数据,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这里,针对第二阈值而言,该第二阈值可以为与第一阈值相同的阈值,也可以为与第一阈值不同的阈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任何限定。
第二阈值以为设定好的阈值,也可以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最大的重传数据包所对应的大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任何限定。
在一示例中,对于第二阈值为设定好的阈值而言,该设定好的阈值为20bits,或者,该设定好的阈值为30bits。
在另一示例中,对于第二阈值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最大的重传数据包所对应的大小而言,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20bits,数据包3的大小为30bits,此时,由于30bits>20bits>10bits,因此,第二阈值为最大的重传数据包3所对应的30bits。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在确定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后,针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重传数据包,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每个重传数据包与第二阈值的关系,确定第二重传数据包,并对该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
在一示例中,针对第二阈值为设定好的阈值而言,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2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10bits,设定好的第二阈值为15bits,由于数据包2的大小10bits小于第二阈值15bits,因此,第二重传数据包为数据包2,则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2进行比特填充,填充5bits,得到大小为15bits的数据包。
在另一示例中,针对第二阈值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最大的重传数据包所对应的大小而言,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20bits,由于数据包2的大小20bits>数据包1的大小10bits,因此,第二阈值为数据包1和数据包2中最大的重传数据包2所对应的20bits,由于数据包1的大小10bits小于第二阈值20bits,因此,第二重传数据包为数据包1,则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1进行比特填充,填充10bits,得到大小为20bits的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不仅可以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还可以在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基础上,对拆分后的重传数据子包进行比特填充。
在一示例中,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包括:数据包1和数据包2,其中,数据包1的大小为25bits,数据包2的大小为5bits,第一阈值为10bits,由于25bits>10bits,因此,第一重传数据包为数据包1,网络设备可对第一重传数据包1进行拆分,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该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包括:数据子包1、数据子包2和数据子包3,其中,数据子包1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子包2的大小为10bits,数据子包3的大小为5bits。由于数据子包3的大小5bits小于第一阈值10bits,因此,网络设备可对该数据子包3进行比特填充,得到大小为10bits的数据子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后,终端设备可去除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填充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重传信息至所述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重传信息;所述重传信息包括: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
这里,在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网络设备将包括在重传信息中的指示网络设备具备编码的能力发送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重传信息,从而可以使得终端设备确定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这样,终端设备在确定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后,终端设备将采用网络设备编码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而不会采用网络设备未编码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从而可以避免终端设备采用的错误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进而可以避免终端设备获取到错误数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通过RLC层向终端设备发送重传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重传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编码系数。
在一示例中,重传信息可包括: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在另一示例中,重传信息可包括: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和编码系数。
这里,由于网络设备每次编码时的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可能不同,因此网络设备将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发送至终端设备后,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网络设备进行编码的重传数据包的数量,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正确恢复数据。
网络设备将编码系数发送至终端设备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编码系数,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解码的能力。
这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将第二能力信息上报至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在将第二能力信息进行上报后,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二能力信息。
第二能力信息包括:终端设备支持的网络编码方式。其中,终端设备支持的网络编码方式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将采用与网络设备所采用的相同的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
在一示例中,若网络设备采用流间网络编码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后,则终端设备将采用同样的流间网络编码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设备在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网络设备还需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终端设备具备解码能力的第二能力信息,这样,网络设备在确定终端设备能够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后,再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从而可以避免在终端设备不具备解码能力的情况下,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进而可以避免终端设备因不具备解码的能力而造成获取的数据不正确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进行合并,得到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后得到的数据子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
这里,网络设备在将第一重传数据包拆分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后,终端设备可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进行合并,得到第一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去除所述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填充数据;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这里,在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后,终端设备可去除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填充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重传信息;所述重传信息包括: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
这里,网络设备在将重传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后,终端设备将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重传信息。这样,可以使得终端设备确定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后,终端设备将采用网络设备编码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而不会采用网络设备未编码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从而可以避免终端设备采用的错误的方式对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进而可以避免终端设备获取到错误数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解码的能力。
这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C消息,将第二能力信息上报至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在将第二能力信息进行上报后,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二能力信息。
随着新场景、新业务的涌现,例如,公共安全信息广播、车联网应用、网络协议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IPTV),多播或广播技术可增强上述应用场景下的系统效率和用户体验。但是由于目前的多播或广播技术尚不支持重传,因此,将出现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第三代通用处理器(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GPP)Rel-17阶段正在研究多播或广播技术增强方案,包括在多播场景中支持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等重传机制。基于UE HARQ或ARQ反馈,网络可通过多播或单播的方式对UE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进行重传。
相关技术中,不管是通过多播方式还是单播方式对多播数据进行重传,网络都需要消耗很多资源,因为不同的UE没有收到的数据包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如图5所示,UE 1未收到网络501发送的数据包3,假设数据包需要的传输资源为N1;UE 2未收到网络501发送的数据包5,假设数据包需要的传输资源为N2;那么不管是多播还是单播重传,网络都需要使用至少N1+N2的资源来重传数据包3和5。随着重传数据包数量的增多,重传资源消耗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网络编码为多播重传提供了另一个思路。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例如,进行异或运算(XOR)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网络编码已经被证明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可靠性。其中,网络编码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编码。
如图6A所示,在现有网络中,网络中间节点601仅对其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存储、转发,即经中间节点转发后的数据分组仍为y1,y2,y3;而如图6B所示,在网络数据传输路径的中间节点602应用网络编码后,经中间节点编码融合后的编码数据为f1(y1,y2,y3)和f2(y1,y2,y3),即新数据是来自不同链路数据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网络编码技术引入到多播重传场景。考虑不同UE可能需要重传的多播数据包是不同的,将这些重传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后再重传给这些UE,可以大幅节约重传多播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预计可以节省至少一半的物理资源。网络编码方案要求不同UE传输的数据包大小是一样的,但在多播重传场景中,由于UE 1和UE 2需要重传数据包大小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因此网络编码方案不能直接应用于多播重传,而需要对重传数据包先进行分段(即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拆分)或者补零(即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比特填充)处理。
如图7所示,如果UE 1未收到数据包3,UE 2未收到数据包5,那么网络设备701可对数据包3和数据包5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702,再将该目标数据包702发送至UE1和UE2。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RLC层的重分段功能,将需要重传给不同UE的数据包进行分段或补零,以保证数据包大小满足网络编码方案要求。同时,将重传数据包相关信息指示给UE,以便于UE能够准确对这些数据包进行网络解码处理。基于所提方案,用于多播重传的资源利用率可以提升至少一倍,随着参与网络编码的重传数据包的增加,资源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1、UE向接入网节点上报UE能力。
这里,接入网节点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网络设备。
UE能力至少包括:是否支持网络编码或支持的网络编码方式。
步骤2、接入网节点通过RRC专用信令告知UE RLC重传相关配置。
这里,重传相关配置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重传信息。
重传相关配置可包括:是否开启网络编码重传方式的指示、网络编码数据包个数、编码系数。接入网仅对支持网络编码方式的UE开启网络编码重传,或者,如果覆盖范围内支持网络编码方式的UE数量较少时,不对任何UE开启网络编码重传。
步骤3、UE与接入网节点之间开始多播数据的收发。
这里,接入网节点可通过RLC状态报告(status report)得知UE的接收状态,即哪些多播数据包已经接收成功,哪些没有接收成功。
步骤4、对于没有被UE成功接收的多播数据包,接入网节点对没有被UE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段、填充(padding)后,进行网络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并在目标数据包的包头(header)中添加编码信息。
步骤5、接入网节点通过广播或多播方法发送目标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S801、UE1向接入网节点上报UE1的能力。
这里,UE1的能力包括:UE1是否支持编码多播的方式。其中,如果UE1支持编码多播的方式,则UE1可对接入网节点发送的编码后的数据包进行解码。
S802、UE2向接入网节点上报UE2的能力。
S803、接入网节点向UE1发送RLC重传相关配置。
S804、接入网节点向UE2发送RLC重传相关配置。
S805、UE1与接入网节点之间进行多播数据收发。
S806、UE2与接入网节点之间进行多播数据收发。
S807、UE1向接入网节点上报RLC状态报告。
S808、UE2向接入网节点上报RLC状态报告。
S809、接入网节点基于编码多播方案确定多播重传数据包。
这里,多播重传数据包即为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目标数据包。
S810、接入网节点通过广播或多播方式发送所述多播重传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编码在RLC层,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SN连续的情况下,RLC包头中至少携带以下至少之一:是否使用网络编码,重传数据包SN号是否连续,SN号连续的重传数据包个数,重传数据包大小或者对应该数据包的padding比特大小。
这里,是否使用网络编码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指示信息,重传数据包SN号是否连续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指示信息。
这里,SN号为第一个重传数据包的SN号,SN号长度可以为12比特或者18比特等,为保证字节对齐,SN号字段结束后、data开始前通过padding补齐。
此方案可支持数据包分段的情况,即在data开始之前携带每个重传数据包SO字段。其中,SO字段指示对重传数据包进行分段后的字段。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编码在RLC层,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不连续的情况下,RLC包头中至少携带以下至少之一:是否使用网络编码,重传数据包大小或对应该数据包的padding比特大小,每个重传数据包的SN号。
这里,SN号长度可以为12比特或者18比特等,为保证字节对齐,SN号字段结束后、data开始前通过padding补齐。
此方案可支持数据包分段的情况,即在data开始之前携带每个待重传数据包SO字段。
本申请实施例中,UE能力可包括:是否支持网络编码方式的指示、UE支持的网络编码方式。其中,UE支持的网络编码方式可包括:确定性网络编码,随机网络编码,流间网络编码,流内网络编码。
接入网节点可通过RRC消息,向终端设备询问终端设备的能力,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接入网节点发送的询问终端设备的能力后,该终端设备将通过RRC消息向接入网节点上报终端设备的能力。其中,网络设备询问终端设备的能力可通过UE Capability Enquiry表示,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的终端设备的能力可通过UE Capability Information表示。
这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的终端设备的能力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能力信息。
在一示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901、接入网节点向终端设备询问终端设备的能力。
S902、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节点上报终端设备的能力。
下面将通过一实施例对本申请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0所示,假设待重传多播数据包101为SN=3和SN=5的数据包。其中UE 1未接收到SN=3的数据包,UE 2未接收到SN=5的数据包。
基站RLC实体基于可用资源大小,确定编码方案及编码前数据包大小。其中,基站RLC实体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网络设备,编码前数据包大小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阈值。
基站RLC实体基于编码前数据包大小,对待重传多播数据包进行分段、添加padding等操作,进而执行数据包的网络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包添加RLC包头,其中RLC包头中携带SN=3和SN=5信息。其中,对待重传多播数据包进行分段可如图10中102所示,对待重传多播数据包进行添加padding可如图10中103所示。
基站将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广播或多播的方式发送。其中,编码后的数据包可如图10中104所示。
UE 1接收到该编码数据包后,将该数据包与前期接收的SN=5数据包进行解码,获得SN=3的数据包;类似地,UE 2接收到该编码数据包后,将该数据包与前期接收的SN=3数据包进行解码,获得SN=5的数据包。由此,网络只使用了一份无线资源广播了一个数据包(SN=3数据包和SN=5数据包编码后的数据包),达到了发送两个信息的效果,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如图11所示,数据处理装置1100包括:
合并单元1101,用于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发送单元1102,用于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编码信息,所述编码信息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发送方式,包括:广播,或者,多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1100还包括:拆分单元,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若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一重传数据包,将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拆分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1100还包括:填充单元,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若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二重传数据包,对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101,还用于:
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发送重传信息至所述终端设备;所述重传信息包括: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重传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编码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1100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接收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解码的能力。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如图12所示,数据处理装置1200包括:
接收单元120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所述目标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生成的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解码单元1202,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编码信息,所述编码信息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合并单元,用于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进行合并,得到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后得到的数据子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去除单元,用于去除所述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填充数据;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201,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重传信息;所述重传信息包括: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重传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编码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上报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解码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所包括的各单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MPU,Micro Processor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
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上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实施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实施的数据处理方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存储介质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终端设备或接入网设备)的一种硬件实体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1300包括:一个处理器1301、至少一个通信总线1302、至少一个外部通信接口1304和存储器1305。其中,通信总线1302配置为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在一示例中,电子设备1300还包括:用户接口1303、其中,用户接口1303可以包括显示屏,外部通信接口1304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和无线接口。
存储器1305配置为存储由处理器1301可执行的指令和应用,还可以缓存待处理器1301以及电子设备中各模块待处理或已经处理的数据(例如,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和通信数据),可以通过闪存(FLASH)或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实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编码信息,所述编码信息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发送方式,包括:广播,或者,多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拆分为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包括第二重传数据包,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重传信息至所述终端设备;所述重传信息包括: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编码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解码的能力。
1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所述目标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生成的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编码信息,所述编码信息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连续;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的情况下,所述编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的大小;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每一所述重传数据包所填充的比特大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进行合并,得到第一重传数据包;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子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进行拆分后得到的数据子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大于第一阈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去除所述网络设备对第二重传数据包进行比特填充的填充数据;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为包括在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第二重传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重传信息;所述重传信息包括: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开启编码的能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的数量;
编码系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具备解码的能力。
20.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目标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至所述终端设备。
21.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数据包;所述目标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进行编码后生成的数据包;所述重传数据包为所述网络设备未成功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解码单元,用于对所述目标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所述至少两个重传数据包。
22.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1至19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CN202111481207.1A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2482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1207.1A CN116248235A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1207.1A CN116248235A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48235A true CN116248235A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6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1207.1A Pending CN116248235A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482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167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multi-carrier operation
WO2017000143A1 (zh)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4785460B (zh) 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
CN111884768B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1327405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07904A1 (zh) 基于harq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772296B2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送信方法、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766012A (zh) Ip语音数据的调度
KR20210006884A (ko) 비-지상 네트워크용 하이브리드 자동 반복 요청(harq) 기술
EP3903436B1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CN107135046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JP7165954B2 (ja) チャネル符号化に用いるユーザー装置、基地局における方法及び装置
US20220263606A1 (en) Ntn-bas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JP2020502834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受信側装置及び送信側装置
KR20210135355A (ko) 통신 방법,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단말
WO2018009572A1 (en) Low latency data communications utilizing advanced coding
WO2022227428A1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5987458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223973A1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2022002406A (ja) チャネル符号化に用いるue、基地局におけ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16248235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75647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5118389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79407A (zh) 采用频带翻转用于数据重传的系统和方法
US20240163906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