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47705A -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47705A
CN116247705A CN202211530931.3A CN202211530931A CN116247705A CN 116247705 A CN116247705 A CN 116247705A CN 202211530931 A CN202211530931 A CN 202211530931A CN 116247705 A CN116247705 A CN 116247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ed
charge
power supply
energy storage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309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前
朱丹丹
汪成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309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477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47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477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a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a data transmission bus
    • H02J13/0001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a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a data transmission bus using optical fib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2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通过主被动的配合及储能装置内部的荷电状态和功率状态,可更为灵活可靠地调控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的充放电量。可以在无通讯或通讯可靠性较低的背景下,实现储能功能的总体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分布式电源运行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属于电力系统分布式发电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国电网能源构成中新能源的比例显著上升,传统电力系统结构分成发生改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分布式电源/储能在增强电网灵活性、经济型和可靠性方面显现出巨大优势,被逐渐广泛应用于配电网中。而随着新型配电网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发电电源接入了电网。这些电源具有天然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对配电网的运行调控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负荷的用电需求逐步提高,其自身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也逐步增强,比如充电汽车大量普及后,也会对配电网的运营造成额外的压力。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配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明显恶化。为此,需要在配电网中设置一定的储能装置,对配电网的就地电量进行适度的消纳与平衡,从而更好地满足未来配电网额运行需求。
低压配电网中设置储能装置有两种基本策略,一种是集中式的大型储能电站;另一种是分布式的小型储能设备。大型储能电站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建设管理方便,运行调控简单。但是,大型储能电站的投资昂贵,投资主体压力较大,配电网中选址困难,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分布式的储能设备,布局灵活,投资主体多元,成本可控,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分布式储能设备运行维护较麻烦,调度控制困难,且对通讯系统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为了更好的利用配电网分布式储能设备(含V2G充电站),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可以在无通讯或通讯可靠性较低的背景下,实现储能功能的总体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分布式电源运行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其目的是对分布式储能进行主被动协调控制。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建立含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运行在协同调控装置上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的分布式储能主被动协调控制结构,建立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网络;
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对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执行就地控制。
优选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就地控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
优选地,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
优选地,所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可模拟为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可根据其自身的荷电状态进入相应的充放电模式,即死区保护、被动充放电模式、主动充放电模式。
优选地,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充放电曲线指令及功率指令,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相关指令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从而达到分布式储能装置之间间相互支援的目的。
优选地,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的方法为:事先给出若干打折的比例,根据随机选择一比例来将充放电曲线指令中的充放电曲线对应的充放电功率作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
优选地,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但通讯异常的情况下,即在设定的充放电功率范围内按照自身设定的曲线运行。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包括:
建立模块,其用于建立含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运行在协同调控装置上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的分布式储能主被动协调控制结构,建立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网络;
控制模块,其用于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对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执行就地控制。
优选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就地控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
优选地,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
优选地,所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可模拟为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可根据其自身的荷电状态进入相应的充放电模式,即死区保护、被动充放电模式、主动充放电模式。
优选地,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充放电曲线指令及功率指令,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相关指令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从而达到分布式储能装置之间间相互支援的目的。
优选地,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的方法为:事先给出若干打折的比例,根据随机选择一比例来将充放电曲线指令中的充放电曲线对应的充放电功率作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
优选地,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但通讯异常的情况下,即在设定的充放电功率范围内按照自身设定的曲线运行。
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指令进行操作以执行所述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通过主被动的配合及储能装置内部的荷电状态和功率状态,可更为灵活可靠地调控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的充放电量,实现低通讯依赖度的分布式储能能量自管理。可以在无通讯或通讯可靠性较低的背景下,实现储能功能的总体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分布式电源运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分布式等效储能控制体系结构图;
图2荷电状态和协同调控装置所下发指令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精神,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有所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这是一种采用控制中心出力指令主被动协调控制分布式储能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提出一种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及其协同控制架构,建立低通讯依赖度的分布式储能控制体系。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提出了内置的协同策略,根据其自身的状态进入主动或被动模式(含死区保护模式且无需通讯支持)。在被动模式下,只能按照固定的预设曲线进行充放电;在死区保护模式下,分布式储能装置不能进行任何充放电;在主动模式下,各个储能装置可以通过协同调控装置进行功率协同(若通讯缺失,则只能按预定的策略参与协同)。
如图1所示,建立低通讯依赖度的分布式储能控制体系,其中,在此只讨论分布式储能系统与调度中心有通讯和弱通讯两种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充放电功率的不同。针对用户侧的需要,提出了一种有选择性且自由度较高的调节分布式储能装置充放电的控制方法,包含了弱通讯情况下按照预设的固定模式充放电,以及在有通讯且SOC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由协同调控中心人为整定发出指令曲线。固定调度指令作为常规情况下储能系统的运行程序,如在强通讯、SOC的值在规定范围内且需要认为调整的情况下,可通过调度中心发出相应指令。
如图2所示,SOC极低或极高的情况下,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进入死区保护模式,分布式储能装置不能进行任何充放电操作;SOC较高或较低的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进入被动模式,只能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指令进行充放电,如图中所示的直线(静态曲线);SOC处于适中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进入主动模式,如图中的方框限定的矩形阴影。根据此方法,分布式储能装置在任何通讯情况下都可以安全可靠稳定地进行充放电,同时能够根据现实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充放电功率,显著降低了对通讯的要求。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利用电池能量均衡单元计算各个分布式储能单元的电池荷电状态平均值,作为整个分布式系统的荷电状态值。
本发明在促进分布式等效储能控制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建立低通讯依赖度的控制体系图;同时将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荷电状态与协同调控装置下发的指令相关联,分为主动量和被动量两部分;此方法可以更好地减免对测量参数的精度,同时各环节间不需要实时稳定的通讯,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使其更具有经济性。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建立一种含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运行在协同调控装置上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的分布式储能主被动协调控制结构,建立低通讯依赖度的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网络;
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对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执行就地控制。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就地控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通过主被动的配合及储能装置内部的荷电状态和功率状态,可更为灵活可靠地调控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的充放电量,实现低通讯依赖度的分布式储能能量自管理。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可模拟为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可根据其自身的荷电状态进入相应的充放电模式,即死区保护、被动充放电模式、主动充放电模式。
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为电储能为例:电储能是一种典型的常用储能装置,极易将其模拟为一种等效储能装置。SOC极低(百分之五以下)或极高(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就进入死区保护模式,分布式储能装置不能进行任何充放电操作;SOC较高(低于百分之九十五且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或较低(高于百分之五且在百分之十以下)的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进入被动模式,只能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指令进行充放电,如图2中所示的斜向直线(静态曲线);SOC处于适中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进入主动模式,如图2中的方框限定的矩形阴影中的预设充电曲线。
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为V2G充电站为例:充电站的站级控制可将充电站的所有充电桩的充放电状态进行统一协调控制,因此充电站的站级控制就可实现本发明指出的就地控制功能。充电站等效的SOC由充电站的站级控制经过实时计算获得。
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为分布式光伏电站为例:分布式光伏本身不具备储能功能,但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往往配有电储能装置,因此整合为一体的光伏-储能电站,其就地控制原理与上述V2G充电站类似,充电汽车总体上是正的负荷,光伏总体上是负的负荷。若光伏电站没有配备储能设备,则没有调节能力,那么图2中,带有阴影的矩形框可缩小为一个点,即不再具有主动调节能力,只作为一个被动参与功率平衡控制的节点,其SOC最大值对应满发状态,SOC最小值对应停发状态。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充放电曲线指令及功率指令,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相关指令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从而达到分布式储能装置之间间相互支援的目的。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的方法为:事先给出若干打折的比例,根据随机选择一比例来将充放电曲线指令中的充放电曲线对应的充放电功率作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但通讯异常的情况下,即在设定的充放电功率范围内按照自身设定的曲线运行,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其实还是一种被动模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由分布式储能装置、协同调控装置,及其协同控制架构,建立了低通讯依赖度的分布式储能控制体系。根据分布式储能装置自身的荷电状态,自动进入主动模式、被动模式或死区保护模式。在主动模式且弱通讯的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只能按照预设曲线进行充放电;若在主动模式且有通讯的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可按照人为整定的曲线进行充放电。
分布式储能装置由常规的储能设备和相应的就地控制器构成。常规的储能设备指由电池构成的充放电设备,可在就地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充放电功能。就地控制器为普通的基于嵌入式计算机或微控制器(单片机)的测控单元,具有和上级协同调控装置通讯的功能。通讯的方式可采用现有10kV配电网常用的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
协同调控装置为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的设备,可安装在10kV配电线路的任何一个开关柜内或柱上开关旁,需要符合相应的安全防护标准。协同调控装置的功能包括:(1)量测功能,主要是量测电网的频率,进而为下发控制指令提供分析计算的依据;(2)计算功能,可以根据分布式等效储能的荷电状态以及电网的调频需求,优化分布式等效储能的充放电的功率与静态特性;(3)通讯功能,通过与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之间功率协调实现一定的主动控制功能。
协同控制架构表述为:可以收集分布式等效储能的状态,明确各个储能装置的调节能力,再通过频率测量了解电网的附加功率需求响应,随后通过协调优化计算出各个分布式储能的充放电功率及其静态曲线,再通过通讯系统下发。
建立了一种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主被动自适应协调控制方法。SOC极低或极高的情况下,分布式储能装置进入死区保护模式,分布式储能装置不能进行任何充放电操作;SOC较高或较低的情况下,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进入被动模式,只能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指令进行充放电,如图2中所示的唯一直线(静态曲线);SOC处于适中情况下,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进入主被动自适应模式,如图中的方框限定的矩形阴影。
主被动自适应模式是指:如果通讯正常,则进入主动模式,由协同调控装置指挥协调,可更好的完成系统级的充放电任务;如果通讯不正常,则进入被动模式,由分布式储能装置自主的确定运行模式,包括充放电曲线与充放电功率。被动模式下,一般按照预设的模式运行,由图2中的示例曲线所示。极端情况下可由图中的矩形框构成继电特性,采用继电特性的被动模式具有最佳的系统维持能力,但是状态切换时对系统的冲击较大。
在主动模式下,提出了各个等效储能装置可以通过协同调控装置进行功率协同。SOC处于适中情况下且通讯正常时,可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指令曲线,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指令曲线后,进行充放电。
充放电指令曲线可根据用户的需求预先制定,比如偏向响应速率(也就是充放电指令曲线的斜率高)或偏向维持稳定(也就是充放电指令曲线的斜率低)。为协同调控装置下发的当前出力指令后,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跟踪充放电曲线,自动形成就地的充放电指令值。
协同调控装置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描述为:SOC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荷电状态当前值,P为SOC控制的功率量。主动调整量和被动响应量分别如下所示:
Pref(k)=Pw(k)+ΔPw
主动量
Figure SMS_1
其中,m=1或m=2。
被动量ΔPW=[b1(f-f0)+b2(U-U0)]*PN
其中,k为一天内对应的执行同步的对储能系统荷电状态值、储能系统监测点频率、储能系统监测点的电压的时刻序列号,k取值为1,2...96或1,2...288点,U0和f0对应储能系统输出功率刚好满足电网内负载功率时的平衡点时的电压和频率,ai、b1、b2是事先设定的系数,SOC(k-i)是在k-i对应的时刻监测出的储能系统荷电状态值,SOC(k-i)是在k-i对应的时刻充放电曲线上的储能系统荷电状态的期望值,PN是储能系统的额定充电功率,f是监测点监测出的工频,U是监测点监测出的电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包括:
建立模块,其用于建立含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运行在协同调控装置上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的分布式储能主被动协调控制结构,建立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网络;
控制模块,其用于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对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执行就地控制。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就地控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可模拟为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可根据其自身的荷电状态进入相应的充放电模式,即死区保护、被动充放电模式、主动充放电模式。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充放电曲线指令及功率指令,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相关指令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从而达到分布式储能装置之间间相互支援的目的。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的方法为:事先给出若干打折的比例,根据随机选择一比例来将充放电曲线指令中的充放电曲线对应的充放电功率作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
本发明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但通讯异常的情况下,即在设定的充放电功率范围内按照自身设定的曲线运行。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指令进行操作以执行所述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通过主被动的配合及储能装置内部的荷电状态和功率状态,可更为灵活可靠地调控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的充放电量,实现低通讯依赖度的分布式储能能量自管理。可以在无通讯或通讯可靠性较低的背景下,实现储能功能的总体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分布式电源运行效果。
本公开可以是系统、方法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载有用于使处理器实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以保持和存储由指令执行设备使用的指令的有形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光存储设备、电磁存储设备、半导体存储设备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便携式压缩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记忆棒、软盘、机械编码设备、例如其上存储有指令的打孔卡或凹槽内凸起结构、以及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这里所使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不被解释为瞬时信号本身,诸如无线电波或者其它自由传播的电磁波、通过波导或其它传输媒介传播的电磁波(例如,通过光纤电缆的光脉冲)、或者通过电线传输的电信号。
这里所描述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下载到各个计算/处理设备,或者通过网络、例如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或无线网下载到外部计算机或外部存储设备。网络可以包括铜传输电缆、光纤传输、无线传输、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网关计算机和/或边缘服务器。每个计算/处理设备中的网络适配卡或者网络接口从网络接收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并转发该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以供存储在各个计算/处理设备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所述编程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诸如Smalltalk、C++等,以及常规的过程式编程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编程语言。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的状态信息来个性化定制电子电路,例如可编程逻辑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可编程逻辑阵列(PLA),该电子电路可以执行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从而实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建立含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运行在协同调控装置上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的分布式储能主被动协调控制结构,建立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网络;
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对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执行就地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就地控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可模拟为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可根据其自身的荷电状态进入相应的充放电模式,即死区保护、被动充放电模式、主动充放电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充放电曲线指令及功率指令,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相关指令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从而达到分布式储能装置之间间相互支援的目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的方法为:事先给出若干打折的比例,根据随机选择一比例来将充放电曲线指令中的充放电曲线对应的充放电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但通讯异常的情况下,即在设定的充放电功率范围内按照自身设定的曲线运行。
8.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模块,其用于建立含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协同调控装置、运行在协同调控装置上的相应协同控制架构的分布式储能主被动协调控制结构,建立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的分布式储能控制网络;
控制模块,其用于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对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执行就地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就地控制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和死区保护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情况下,协同调控装置收集作为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荷电状态与端口电压,相应协同控制架构根据运行协同需求下发针对分布式储能装置的预设充放电曲线;当通讯不正常时,若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下,则自动运行预设充放电曲线或通讯中断前的曲线,直到进入被动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可模拟为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可根据其自身的荷电状态进入相应的充放电模式,即死区保护、被动充放电模式、主动充放电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调控装置同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通讯相连形成的通讯系统通讯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调控装置向分布式储能装置发出充放电曲线指令及功率指令,分布式储能装置接收到相关指令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从而达到分布式储能装置之间间相互支援的目的。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将充放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的充放电功率折算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的方法为:事先给出若干打折的比例,根据随机选择一比例来将充放电曲线指令中的充放电曲线对应的充放电功率作为当前的充放电功率。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分布式等效电源装置处于主动模式,但通讯异常的情况下,即在设定的充放电功率范围内按照自身设定的曲线运行。
15.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及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指令进行操作以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16.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211530931.3A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Pending CN1162477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30931.3A CN116247705A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30931.3A CN116247705A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47705A true CN116247705A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30931.3A Pending CN116247705A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面向分布式等效电源的主被动协调控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4770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na et al. Mixed-integer-linear-programming-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hybrid PV-wind-battery microgrids: Modeling,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Ma et al. Optimal allocation of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smoothing photovoltaic power fluctuations considering the active power curtailment of photovoltaic
Wang et al. Power smoothing of large solar PV plant using hybrid energy storage
US9660450B2 (en)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gawatt level battery energy storage power plant
CN102055241B (zh) 集成的实时功率和太阳能电场控制系统
Datta et al. A review of key functionalities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ed power systems
Satish Kumar et al. Adaptive dr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autonomous power sharing and DC voltage control in wind farm‐MTDC grids
CN103986190A (zh) 基于发电功率曲线的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平滑控制方法
CN104052159A (zh) 一种用于风光储微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器
CN104638772A (zh) 基于风功率预测的电池储能电站能量管理方法
Dou et al. MAS-based solution to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CN104241720A (zh) 一种微网中的电动汽车直流快速充电站充电控制方法
CN110783959A (zh) 一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稳定状态控制系统
Han et al. Central energy management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DC micro‐grid system based on power tracking control
CN103427432A (zh) 利用分布式蓄电池储能站平衡微网失配功率的控制方法
CN202651806U (zh) 一种电池储能电站平滑风光发电控制系统
Hosseinzadeh et al. A distributed optimal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for microgrids with plug&play capabilities
CN103560533B (zh) 基于变化率控制储能电站平滑风光发电波动的方法及系统
CN115719979A (zh) 新能源微电网离网运行的源荷储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aidan et 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xpansion through optimally sized and placed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JP2020178472A (ja) 施設内の充放電制御システム
CN108462166B (zh) 一种微电网备用容量计算方法和微电网调控方法
CN117060503A (zh) 一种台区调控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09119812U (zh) 具有削峰填谷功能的直流储能后备电源
CN111211571A (zh) 一种基于用户侧储能的变压器负载率维护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