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3905A -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33905A
CN116233905A CN202111474291.4A CN202111474291A CN116233905A CN 116233905 A CN116233905 A CN 116233905A CN 202111474291 A CN202111474291 A CN 202111474291A CN 116233905 A CN116233905 A CN 116233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ested
local are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742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萧维廷
文振兴
刘泓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742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339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8103 priority patent/WO202309836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233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33905A/zh
Priority to US18/491,103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901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包括: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所述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的开发和评测过程中,通常需要对Wi-Fi设备在Wi-Fi网络中的性能体验表现进行评测,但是相关技术中提出的评测方案由于会依赖于非Wi-Fi设备网络性能(如运营商网络、Wi-Fi设备的计算处理性能等)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因此,如何能够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包括: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所述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装置,包括: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构建单元,配置为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所述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处理单元,配置为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所述处理单元还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获取单元配置为:在指定设备接收指定数据流的过程中,对所述指定数据流进行抓取;根据对所述指定数据流的抓取结果生成所述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将所述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作为所述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长度、数据流中的数据包长度范围、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发送间隔、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发送间隔范围、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流的最大并发数、用户数据包协议UDP(User 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流的最大并发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待测站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待测接入点设备与所述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待测站点设备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待测接入点设备与所述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指定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指定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指定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指定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指定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发送至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指定站点设备;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对来自于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所述已知设备与接入点设备之间建立有线连接链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为:控制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在至少一个时间窗口内发送数据包;获取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在各个所述时间窗口内针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包含有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的本地时间信息;所述处理单元还配置为:在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之前,控制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与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施例中提供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然后在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数据流的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该数据包的接收情况,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使得能够通过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较为稳定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并通过控制数据发送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来实现对实际场景中的数据包的模拟,避免了其它因素对于网络性能测试的影响,进而有利于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录制数据流特征值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录制干扰环境特征值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录制干扰环境特征值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录制干扰环境特征值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云视频场景中的测试过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云视频场景中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包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交互过程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装置的框图;
图1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以更全面的方式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仅限于这些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得本申请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本申请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有许多具体细节从而可以充分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在实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时可以不需用到实施例中的所有细节特征,可以省略一个或更多特定细节,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元件、装置、步骤等。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了体验指标特征等相关的数据,当本申请以上实施例运用到具体产品或技术中时,需要获得用户许可或者同意,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是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无线局域网本质的特点是不再使用通信电缆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起来,而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从而使网络的构建和终端的移动更加灵活,比如Wi-Fi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A)通过无线方式与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建立连接,进而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目前,在评估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时,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为时延和吞吐量,因此在评价Wi-Fi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如云视频应用、游戏应用等)的效能时,也多是评估这两个指标。
相关技术中在评估Wi-Fi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时延时通常是使用ping(Packet Internet Groper,因特网包探索器)测试的方式。由于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包特征(包含数据包的长度分布、上行和下行数据的比例等)都不相同,为了使单一测试场景能尽量覆盖各种应用程序评测的需求,通常使用ping测试来测量从发送端主机发出IP层的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封包后,经过Wi-Fi无线网络和后端电信网络到达目的IP地址的主机,再从目的IP地址的主机响应另一个ICMP封包,经过后端电信网络回到Wi-Fi无线网络最后返回发包端主机的总花费时间和掉包比率。
总花费时间其实是个往返时间值(Round Trip Time,RTT),如果上述流程中任何一段网络拥塞,都会造成往返时延的增加。另外,如果流程中经过的路径有任何一台主机发生故障使得封包无法传递,都会导致发包端主机无法接收到目的IP地址的主机回复的ICMP封包,因此记录为掉包。Ping测试是个简单的请求-回复机制,越低的总花费时间和掉包比率可以保障较低的网络全链路时延,理论上应当使用云视频应用的服务器IP地址当作目的地IP地址才能测出较准确的结果,但由于每个云视频应用使用的服务器IP地址都不同且通常不会对外公开,所以通常使用其它已知的通用服务器地址当作目的地进行测试。
但是,使用ping测试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ping测试默认使用的ICMP封包长度为32个字节,加上表头部分的46字节,总长度为78字节,不超过100个字节,由于100个字节的网络数据包大小适合用来以低流量成本来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因为响应时间快,但是对于某些应用(如云视频应用)的网络性能评估而言,这样的数据包大小,以一般的云视频应用而言,都需要高带宽才能满足体验的需求,因此下行数据包大小通常在500-20000个字节之间变化,极为少数的比例(低于1%)在500个字节以下,因此使用ping测试无法真实反应云视频数据流的网络流量,尤其在Wi-Fi的无线空口环境下,数据包容易受到环境干扰,造成发包的失败而必须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进行重发,因而产生时延较大的波动变化,这也是网络性能下降的表现。但ping测试使用的ICMP封包较小,较小的封包不容易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下被破坏造成重传,因此无法真实反应出云视频场景实际的网络问题。第二,ping测试需要目的IP地址主机的回复,是ICMP Echo Request(回显请求)和ICMP Echo Response(回显响应)的组合,测试所统计的时延是个RTT值,也就是往返网络传输时间的叠加,无法单独拆开来统计送往(上行)和返回(下行)所需要的时延,由于云视频的上下行数据量不是均衡比例,通常是下行和上行10:1左右的比例,因此必须要能单独的评估上行和下行数据时延才有意义,目前ping测试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相关技术中在评估Wi-Fi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的吞吐量时通常是使用下载大文件测试的方案。具体地,除了网络时延外,为了保障云视频应用大带宽的需求,通常会使用让Wi-Fi设备从特定主机处下载大文件的方式来计算下载完成所需的时间,文件的大小除以下载所需的时间就是网络的吞吐量,进而可以通过将特定主机放置在和Wi-Fi设备处于同一个局网内的方式来隔绝非Wi-Fi空口网络造成的影响,据此评估出Wi-Fi设备在特定场景下的最大吞吐量,吞吐量越高表示网络容量越大,能够推导出Wi-Fi网络性能较好的结论。除了使用单一大文件下载的方案,也有使用多个不同大小文件的方案,通过计算全部文件下载完成总花费时间来计算吞吐量,如此一来比较近似于评估Wi-Fi设备的平均吞吐量,对于云视频应用而言,最大吞吐和平均吞吐都是一个可以运用于评估网络效能的指标。
但是下载大文件相较于ping测试而言,可以选择较大的文件来克服ping测试封包太小导致的问题,且下载文件为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如1-3分钟),的确能够反映出真实云视频数据流的网络流量,但是目前以下载文件总花费时间来计算网络吞吐量的方式,只能表现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网络性能表现,并不能细颗粒度的了解这段时间内网络性能是否有波动。由于在云视频和云游戏的场景下,网络性能过大的波动(如吞吐量在50Mbps和5Mbps之间快速波动)是造成视频卡顿和云游戏控制性差的主要体验问题,为了有效评估Wi-Fi设备的云视频应用网络性能,必须要有对吞吐量波动做衡量的客观标准,因此使用下载大文件测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案,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较为稳定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并通过控制数据发送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来实现对实际场景中的数据包的模拟,避免了其它因素对于网络性能测试的影响,进而有利于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Wi-Fi设备101连接至接入点设备102,接入点设备102连接至云端103。当Wi-Fi设备101运行指定应用程序(如云视频应用)时,云端103通过接入点设备102向Wi-Fi设备101发送数据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抓包工具对发送给该Wi-Fi设备101的数据流进行抓取,以获得数据流的特征值。比如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长度、数据流中的数据包长度范围、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发送间隔、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发送间隔范围、传输控制协议TCP流的最大并发数、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流的最大并发数等。
同时,可以对干扰环境中的干扰信号进行录制、分析,根据录制、分析出来的特征变量的数值,在实验室环境中离线模拟录制到的原场景的干扰程度,还原出稳定的干扰场景,以在模拟出的干扰环境中进行网络性能的测试。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应用场景中,如图2所示,在室内环境中,由于存在着家具的阻隔,以及其它Wi-Fi设备(如路由器)的干扰,导致室内环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为了测量具体的干扰情况,可以由测试设备202连接至指定的路由器201(即接入点设备),然后测量室内环境中的干扰源针对该测试设备202所产生的干扰指标信息,得到指标测量结果,进而根据指标测量结果生成指标特征值的统计结果,该指标特征值的统计结果包括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和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
其中,前述的指标测量结果可以包括干扰信号测量结果和体验指标测量结果,该干扰信号测量结果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对测试设备202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如Wi-Fi设备)的数量、对测试设备202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信号发射强度、测试设备202所处的无线局域网信道的信道利用率、测试设备202所处的无线局域网信道的信噪比、测试设备202所处的无线局域网信道的误差向量幅度(Error VectorMagnitude,简称EVM)、测试设备202所连接的无线局域网的错包率(Packet Error Rate,简称PER)、对测试设备202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数据流流量、对测试设备202产生干扰的非无线局域网的信号强度、对测试设备202产生干扰的非无线局域网的带宽。
可选地,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的特征统计值,该特征统计值比如可以是信道利用率、信噪比、误差向量幅度等。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的特征测量值,该特征测量值可以包括: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数量、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最大信号强度、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中最多使用的带宽、产生干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所使用的总流量。
前述的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可以是测试设备202所连接的Wi-Fi网络的同频干扰信号、邻频干扰信号和叠频干扰信号。
可选地,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还包括非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的特征统计值,该非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的特征统计值包括:非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在各个设定时间区间内的频宽分布和对应的信号强度。非无线局域网干扰信号比如可以是移动通信网络(如4G/5G网络)的干扰信号。
在得到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和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之后,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中所包含的干扰信号特征值构造室内环境对应的模拟环境,以使模拟环境中的体验指标测量值与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相匹配。
除了室内环境之外,如图3所示,在会议室环境中,也会存在着各种干扰,因此可以在测试设备301连接至指定的路由器(即接入点设备)之后,测量会议室环境中的干扰源针对该测试设备301所产生的干扰指标信息,得到指标测量结果,进而根据指标测量结果生成包括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和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的指标特征值的统计结果。在得到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和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之后,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中所包含的干扰信号特征值构造会议室环境对应的模拟环境,以使模拟环境中的体验指标测量值与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相匹配。
如图4所示,在办公室环境中,也会存在着各种干扰,因此可以在测试设备401连接至指定的路由器(即接入点设备)之后,测量办公室环境中的干扰源针对该测试设备401所产生的干扰指标信息,得到指标测量结果,进而根据指标测量结果生成包括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和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的指标特征值的统计结果。在得到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和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之后,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特征值统计结果中所包含的干扰信号特征值构造办公室环境对应的模拟环境,以使模拟环境中的体验指标测量值与体验指标特征值统计结果相匹配。
当然,对于其它的环境,如地铁站环境、高速移动环境(如交通工具中的环境)等,也可以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测量并构造对应的模拟环境。
在构造干扰环境(可以是选定的一个干扰环境,如室内环境)对应的模拟环境,并获取到数据流特征值之后,可以在构造出的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然后可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较为稳定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并通过控制数据发送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来实现对实际场景中的数据包的模拟,避免了其它因素对于网络性能测试的影响,进而有利于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该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可以由具有计算处理功能的设备或系统来执行。参照图5所示,该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至少包括S510至S540,详细介绍如下:
在S510中,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可选地,数据流特征值可以是从具体的应用服务器获取到的,比如数据流是云视频数据流,那么数据流特征值可以是从云视频服务器中直接获取到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数据流特征值也可以是通过对某个应用服务器发送的数据流进行抓包并分析得到的。具体而言,可以在指定设备接收指定数据流的过程中,对指定数据流进行抓取,然后根据对指定数据流的抓取结果生成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将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作为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可选地,该指定设备可以是无线局域网设备,比如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指定数据流可以是云视频数据流、云游戏数据流等。为了保证获取到的数据流特征值的准确性,可以尽可能避免在抓包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干扰,比如可以选择干扰环境较小的场合进行抓包分析。
可选地,数据流特征值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长度、数据流中的数据包长度范围、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发送间隔、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发送间隔范围、传输控制协议TCP流的最大并发数、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流的最大并发数。
在S520中,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可以是通过对无线局域网干扰环境中的干扰指标信息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生成的。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干扰环境(如室内环境、办公室环境、地铁环境等)分别进行干扰指标信息的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生成干扰环境指标特征。
在S530中,在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发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包含有数据发送方设备的本地时间信息,为了便于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时延统计,可以在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之前,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与数据接收方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时,可以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在至少一个时间窗口内发送数据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在各个时间窗口内针对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进而基于在各个时间窗口内针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来评估设备的网络性能。
在S540中,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中(A)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即实验主机),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即已知设备)对待测站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可选地,为了避免已知设备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测试过程产生影响,可以将已知设备与待测接入点设备之间设置为有线链接,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中(B)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即待测接入点设备)对待测站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中(A)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即实验主机),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待测站点设备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即已知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可选地,为了避免已知设备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测试过程产生影响,可以将已知设备与待测接入点设备之间设置为有线链接,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中(B)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待测站点设备对待测接入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中(A)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待测站点设备可以是多个),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固定接入点设备(固定接入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即实验主机),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即已知设备)对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比如测试各个待测站点设备相对之间的上行网络性能。可选地,为了避免已知设备对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测试过程产生影响,可以将已知设备与接入点设备之间设置为有线链接,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中(B)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待测站点设备可以是多个),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固定接入点设备(固定接入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接入点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即固定接入点设备)对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比如测试各个待测站点设备相对之间的上行网络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中(A)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固定接入点设备(固定接入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即实验主机),数据接收方设备可以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的情况),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即已知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可选地,为了避免已知设备对接入点设备与待测站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测试过程产生影响,可以将已知设备与接入点设备之间设置为有线链接,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中(B)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固定接入点设备(固定接入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接入点设备),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的情况),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对数据发送方设备(即固定接入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中(A)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固定站点设备(固定站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站点设备),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的情况)的已知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数据接收方设备(即已知设备)对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发送至多个待测接入点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可选地,为了避免已知设备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固定站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测试过程产生影响,可以将已知设备与待测接入点设备之间设置为有线链接,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中(B)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固定站点设备(固定站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站点设备),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的情况),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各个待测接入点设备对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中(A)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的情况)的已知设备(即实验主机),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固定站点设备(固定站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站点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固定站点设备分别对来自于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可选地,为了避免已知设备对待测接入点设备与固定站点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测试过程产生影响,可以将已知设备与待测接入点设备之间设置为有线链接,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中(B)图所示,如果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的情况),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固定站点设备(固定站点设备为指定的一个站点设备),那么在测试时可以根据固定站点设备分别对来自于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为了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细节,以下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以云视频的场景为例,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评估Wi-Fi站点设备STA(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与接入点设备AP(如路由器、分享器等)之间的无线空口网络性能,如Wi-Fi 802.11a/b/g/n/ac/ax无线空口网络性能,主要包含了时延和吞吐量两项主要指标。其中,在评估时主要评估图12中所示的虚线框内站点设备STA与接入点设备AP之间的Wi-Fi无线链接的空口链路的网络性能,并不包含此段空口链路之外的网络性能评测(如接入点设备AP到云视频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段)。在图1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网络性能的评估是针对云视频应用的数据流特征进行的,云视频包含了云游戏、视频、直播、点播等具备高带宽、低时延需求的及时性应用,当然也可以借由其它应用的数据流特征进行网络性能评估。
在具体评估时的主要流程包括:云视频数据流的录制、特征分析和回放、Wi-Fi干扰环境的构造、上下行Wi-Fi网络性能的评估,以及云视频应用相应时间粒度内的数据评测。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具体可以包括:
S1310,云视频应用数据流的录制和特征分析。
可选地,可以使用一般的网络抓包分析工具(例如WireShark、tcpdump等)对选定的云视频应用进行数据包录制,比如可以在Wi-Fi STA设备上(如笔记本电脑)实际运行云视频应用业务一定时间(如观看直播十分钟),使用Wi-Fi STA设备上的抓包分析工具录制此段时间内的数据流(包含上行和下行),再对数据流进行特征分析,特征分析的重点是从录制的数据流中提取能够描述特征和对应数值,特征可以包含:数据包的平均长度、数据包的最大长度、数据包的最小长度、数据包之间的平均间隔、最大TCP并发流数、最大UDP并发流数。
S1320,生成云视频应用数据流的特征表格。
在一个示例中,云视频应用数据流的特征可以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391987160000161
表1
S1330,构造Wi-Fi干扰环境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要准确评估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则需要考虑该设备在各种Wi-Fi空口干扰环境场景下的表现,比如Wi-Fi设备在运行云视频应用时的抗空口干扰能力。典型的干扰场景可以从常用的场景做选择,例如办公室Wi-Fi网络场景、家庭Wi-Fi网络场景以及商场公用Wi-Fi网络场景,每个网络场景都有特定的干扰特征,包含了同频干扰、叠频干扰及邻频干扰等。根据这些干扰特征,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Wi-FiSTA设备(非待评估设备)、AP设备(非待评估设备)以及2.4/5GHz信号发生器构造稳定的干扰场景(如家庭Wi-Fi网络场景),供接下来的设备网络性能评估使用。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针对Wi-Fi空口干扰环境的处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程:干扰环境的收集和录制、干扰环境的特征截取和量化,以及根据干扰特征变量进行回放和重现。分别说明如下:
干扰环境的收集和录制主要是对干扰环境中的干扰指标数据进行测量和记录。具体而言,收集的目标在于获取Wi-Fi空口环境下,对于当前Wi-Fi连接(当前Wi-Fi连接指的是选定的用于测量所受到的信号干扰情况的目标设备所连接的Wi-Fi)的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叠频干扰,以及非Wi-Fi信号干扰的四个干扰维度的强度。
在Wi-Fi环境中存在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Avoid,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空口竞争的技术特点,CSMA/CA是一种避免各站点之间数据传输冲突的算法,具体是在发送数据前,如果检测到信道空闲,先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信道是否空闲,如果还是空闲,那么立刻发送数据,否则,随机等待一定时间,等时间到期后,再次检测信道状态。针对这种技术特点,干扰的收集可以包含以下几点:干扰的Wi-Fi设备数目、干扰的Wi-Fi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当前信道的信道利用率/信噪比/EVM、当前Wi-Fi连接的错包率、Wi-Fi干扰信号的数据流流量、非Wi-Fi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和近似带宽,以及应用程序(如云视频应用)的体验指标(如卡顿率,操控反应时间)等。
以上提到的几点,干扰的Wi-Fi设备数目、干扰的Wi-Fi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当前信道的信道利用率/信噪比/EVM、当前Wi-Fi连接的错包率等可以基于设备的操作系统中具有的Wi-Fi扫描API通过获得不同信道的Wi-Fi AP的信标帧数据来进行录制。Wi-Fi干扰信号的数据流流量可以通过多个抓包软件(如Wi-Fi空口sniffer)对不同信道分别进行空口抓包进行录制。非Wi-Fi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和近似带宽可以使用支持2.4GHz和5GHz评断的频谱分析仪进行录制。应用程序的体验指标可以录制应用程序后台服务器的数据(比如录制云视频应用服务器的后台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对指标数据的录制时间可以依据需要做设置,为了保证一定的特征截取效率,干扰环境变动越大的场景(如地铁场景)可以比干扰环境变动较小的场景(如家庭场景)的录制时间长。
干扰环境的收集和录制之后,下一步是进行干扰环境的特征截取和量化处理,具体可以分为四大类数据:第一,Wi-Fi的同频、邻频、叠频干扰录制数值的统计结果;第二,Wi-Fi的同频、邻频、叠频干扰录制数值的直接测量结果;第三,非Wi-Fi干扰信号的特征数值;第四,应用程序的体验指标数值。
其中,Wi-Fi的同频、邻频、叠频干扰录制数值的统计结果是Wi-Fi设备的芯片或软硬件使用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值,并不是直接量测得到的数值,如信道利用率/信噪比/EVM,特征化的方式可以是取得录制时间内这些计算结果值的平均数或者其他统计数据(如最大值,标准差)。Wi-Fi的同频、邻频、叠频干扰录制数值的统计结果的一个示例如下表2所示:
干扰类型 信道利用率 信噪比 误差向量幅度EVM
同频干扰 32.1% 13dB -18dB
邻频干扰 18.2% 16dB -2dB
叠频干扰 20.5% 20dB -6dB
表2
在表2中,Wi-Fi的同频、邻频、叠频干扰录制数值的统计结果中的具体数值采用的是测量过程中的平均值。
Wi-Fi的同频、邻频、叠频干扰录制数值的直接测量结果是通过测量可以直接获得的,比如干扰的Wi-Fi设备数量、干扰的Wi-Fi设备的信号强度、干扰的Wi-Fi设备的频宽、Wi-Fi干扰信号的数据流流量等。具体的一个示例如表3所示:
Figure BDA0003391987160000181
Figure BDA0003391987160000191
表3
非Wi-Fi干扰信号的特征数值可以用于表示非Wi-Fi干扰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上连续的信号强度,具体可以将其特征化成选定时间粒度上的频宽分布和信号强度分布,如表4所示,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划分为任意数量个时间段),然后把各个时间段上最强的平均信号强度所对应的频宽选出,记为频宽分布1;再继续选出次强的平均信号强度所对应的频宽,记为频宽分布2;依次选择出按照信号强度排序的前3个(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出任意数量个)平均信号强度所对应的频宽分布,予以记录。具体如表4所示:
Figure BDA0003391987160000192
表4
应用程序的体验指标数值可以是从应用程序后台服务器录制得到的数据,应用程序后台服务器比如可以是云视频应用后台服务器,这些数值不需要进行特征化,直接可以进行记录,比如可以如下表5所示:
卡顿率 平均视频帧延时 平均操控反应时间
1.27% 4.5ms 3.2ms
表5
在完成干扰环境的特征截取和量化处理之后,可以根据干扰特征变量进行回放和重现处理,即可以构造模拟出的干扰环境,以下列举重现处理的几种方式:
干扰环境回放和重现方式之一:使用前述表3和表4构造出近似于表5所示的体验指标数值的模拟环境,达到干扰环境的重现。
具体而言,表3所示的特征变量用于Wi-Fi干扰环境的重现,首先根据同频/邻频/叠频干扰的设备数在实验室环境中配置数目相等的设备数量,然后分别配置同频/邻频/叠频干扰设备的频宽,并且在各个设备上发送数据流(比如TCP数据流或者UDP数据流),让每个频段的干扰数据流的总流量和表2记录的相等。
表4所示的特征变量用于非Wi-Fi信号干扰环境的重现,使用能在2.4G/5GHz工作的全频段信号发生器,根据表4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开始之时,调整频宽分布和平均信号强度的频谱发送配置,达到重现非Wi-Fi信号干扰环境的效果。
重现干扰环境后,验证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后台数据,确认实际体验指标数值与表5所示的用户体验数据值之间的关系,如果差异较大,可适当调整表3和表4中的部分特征变量,尽量让实际体验指标数值与表5所示的用户体验数据值接近,进而可以构造出与实际干扰环境相匹配的模拟环境。
干扰环境回放和重现方式之二:使用表2所示的干扰环境特征变量构造出近似于表5所示的体验指标数值的模拟环境,达到干扰环境的重现。
表2所示的特征变量用于表示同频/邻频/叠频环境下的干扰结果值,是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已经客观表示了干扰的程度。因此,在实验室场景的重现,可以使用Wi-Fi设备加上能在2.4G/5GHz工作的全频段信号发生器的组合,不限定使用设备的台数、频宽和流量,目标是能构建出近似于表2所示的特征数值结果。
重现干扰环境后,验证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后台数据,确认实际体验指标数值与表5所示的用户体验数据值之间的关系,如果差异较大,可适当调整表2中的部分特征变量,尽量让实际体验指标数值与表5所示的用户体验数据值接近,进而可以构造出与实际干扰环境相匹配的模拟环境。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对各种干扰环境(如室内环境、办公室环境、地铁站环境、高速移动环境)的干扰指标数据进行录制,进而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还原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构造出干扰环境的回放效果,有利于在还原出的干扰环境中实现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开发和对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性能评测。
S1340,选择云视频应用进行数据回放。
当干扰环境构造完成之后,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Wi-Fi设备云视频应用网络性能的评估,比如评估Wi-Fi STA设备以及Wi-Fi AP设备之间的网络性能,通过测试网络中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之间的配置,以及改变数据接收和发送角色,可以分别评估上行和下行的Wi-Fi网络性能。具体可以参照图6至图11所示,通过改变数据发送方和数据接收方来对STA设备和AP设备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图6至图11所示的实验主机可以是Windows、Linux或MacOS操作系统等,实验主机需要同STA设备和AP设备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之内,以隔绝运营商网络的影响。
S1350,进行时延和吞吐量的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数据包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进行评测之前,需要进行时钟同步,如此接收端在收到数据包时无需再返回数据包给发送端,直接可以在接收端本地根据数据包里头带有的时间戳(由发送端在发包时附上的发送方本地时间)和本地时间进行比较,得知数据包传送的时延,可有效计算单向时延。时钟同步可以保障在微秒等级的同步,比如可以使用IEEE1588 PTP(Precision Time Protocol,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标准或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时钟。
模拟应用数据包发送的特征需要根据前述的特征表格(即表1)来进行,根据特征值选定包长度、发包间隔、TCP或UDP的并发流数等,为了让模拟更为精确的反应应用特征,发送方需要控制包长度的变化和发包间隔,且能与接收方建立任意数量的TCP和UDP流,尽可能的回放云视频应用在数据流录制时的特征。如图14所示,发送方的数据包发送间隔△t1、△t2、△t3和△t4是可变的,发送包的长度L1、L2、L3、L4和L5也是可变的。数据接收方在收到发送方发来的数据包后,进行从MAC层到IP层到TCP层或UDP层的包解析,以确认是否正确收包,若未能正确收包则记录为掉包,根据设置的时间粒度来观测并统计吞吐量和时延相关指标数据,假设统计的时间粒度为i,那么接收方每隔时间i,即统计时延和吞吐量。
S1360,针对云视频应用的时间粒度和指标进行评估。
可选地,在图14中,数据包在发送过程中的时延分别为:T1'-T1、T2'-T2、T3'-T3、T4'-T4、T5'-T5。在评估设备的网络性能时,时延的统计可以是时间粒度i内的平均值,也可以是时间粒度i内的时延总和,还可以是计算其它统计值(如最大值、最小值、设定值的占比等)。吞吐量可以是时间粒度内的吞吐量之和,也可以是其它的统计值(如最大值、最小值、设定值的占比等)。
在一个示例中,对设备网络性能的测试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应用名称、上行还是下行、Wi-Fi干扰环境、统计时间粒度在量测时间内的分布情况,形成Wi-Fi设备云视频应用网络性能的评测结果。
Figure BDA0003391987160000221
表6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较为稳定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并通过控制数据发送设备按照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来实现对实际场景中的数据包的模拟,避免了其它因素对于网络性能测试的影响,进而有利于提高对Wi-Fi设备的网络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的实施例。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装置的框图,该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装置可以设置在具有计算处理功能的设备内。
参照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装置1500,包括:获取单元1502、构建单元1504和处理单元1506。
其中,获取单元1502配置为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构建单元1504配置为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所述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处理单元1506还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获取单元1502配置为:在指定设备接收指定数据流的过程中,对所述指定数据流进行抓取;根据对所述指定数据流的抓取结果生成所述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将所述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作为所述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长度、数据流中的数据包长度范围、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发送间隔、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发送间隔范围、传输控制协议TCP流的最大并发数、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流的最大并发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待测站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待测接入点设备与所述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根据所述待测站点设备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待测接入点设备与所述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指定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指定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指定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指定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根据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指定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发送至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指定站点设备;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根据所述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对来自于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所述已知设备与接入点设备之间建立有线连接链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处理单元1506配置为:控制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在至少一个时间窗口内发送数据包;获取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在各个所述时间窗口内针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包含有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的本地时间信息;所述处理单元1506还配置为:在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之前,控制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与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图1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6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16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6所示,计算机系统16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6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16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16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16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601、ROM 1602以及RAM 1603通过总线16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605也连接至总线16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6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6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6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16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609。通信部分16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6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605。可拆卸介质16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6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16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6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6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6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计算机程序。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所述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
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包括:
在指定设备接收指定数据流的过程中,对所述指定数据流进行抓取;
根据对所述指定数据流的抓取结果生成所述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将所述指定数据流的特征值作为所述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长度、数据流中的数据包长度范围、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平均发送间隔、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发送间隔范围、传输控制协议TCP流的最大并发数、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流的最大并发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待测站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待测接入点设备与所述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待测站点设备;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
根据所述待测站点设备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待测接入点设备与所述待测站点设备所组成的设备组合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指定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指定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指定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指定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站点设备;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分别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站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指定站点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指定站点设备分别发送至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上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为连接至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已知设备,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为指定站点设备;
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
根据所述指定站点设备对分别来自于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多个待测接入点设备的下行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知设备、接入点设备和站点设备处于同一个无线局域网中,所述已知设备与接入点设备之间建立有线连接链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包括:
控制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在至少一个时间窗口内发送数据包;
获取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在各个所述时间窗口内针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包含有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的本地时间信息;
在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之前,所述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与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13.一种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用于对无线局域网设备进行测试的数据流特征值;
构建单元,配置为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干扰环境指标特征,构建与所述干扰环境指标特征对应的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
处理单元,配置为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控制数据发送方设备按照所述数据流特征值发送数据包,并获取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所述处理单元还配置为根据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情况,对所述数据发送方设备和所述数据接收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在所述无线局域网模拟环境中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
CN202111474291.4A 2021-12-03 2021-12-03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2339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74291.4A CN116233905A (zh) 2021-12-03 2021-12-03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28103 WO2023098360A1 (zh) 2021-12-03 2022-10-28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和程序产品
US18/491,103 US20240049019A1 (en) 2021-12-03 2023-10-20 Method, apparatus, medium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test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74291.4A CN116233905A (zh) 2021-12-03 2021-12-03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33905A true CN116233905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87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74291.4A Pending CN116233905A (zh) 2021-12-03 2021-12-03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9019A1 (zh)
CN (1) CN116233905A (zh)
WO (1) WO20230983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40667A (zh) * 2023-10-08 2023-11-10 灿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抓包回放的WiFi干扰测试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183A (zh) * 2007-01-10 2007-07-18 网之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应用软件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6470136B (zh) * 2015-08-21 2022-04-12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平台测试方法以及平台测试系统
US10397065B2 (en) * 2016-12-16 2019-08-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ransient network condit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CN111431758B (zh) * 2020-02-20 2022-05-31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云网络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2165408B (zh) * 2020-09-16 2022-07-22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客户串联部署环境的测试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40667A (zh) * 2023-10-08 2023-11-10 灿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抓包回放的WiFi干扰测试方法及设备
CN117040667B (zh) * 2023-10-08 2023-12-19 灿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抓包回放的WiFi干扰测试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49019A1 (en) 2024-02-08
WO2023098360A1 (zh)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2827B (zh) 一种无线干扰测试方法和系统
Nayak et al. Virtual speed test: an ap tool for passive analysis of wireless lans
Reis et al. Measurement-based models of delivery and interference in static wireless networks
Baldo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IEEE 802.11 MAC model in the ns3 simulator using the EXTREME testbed
US8976702B2 (en) Co-channel utilization estimation
US20240049019A1 (en) Method, apparatus, medium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test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device
Steger et al. Performance of IEEE 802.11 b wireless LAN in an emulated mobile channel
Vilches et al. GNUradio and 802.11: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limitations
Fontes et al. Improving the ns-3 tracebasedpropagationlossmodel to support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scenarios
Blazek et al. IEEE 802.11 p performance for vehicle-to-anything connectivity in urban interference channels
CN112422209B (zh) 空间复用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amela et al. Repeatable and reproducible wireless networking experimentation through trace-based simulation
Zubow et al. Toward the simulation of WiFi Fine Time measurements in NS3 network simulator
Thielecke et al. On Evaluating V2X Channel Models with COTS 802.11 p Devices in Urban Field-Trials
Varol et al. A New Mobile Application For Physical Measurement in A Cellular Network
CN113613285B (zh) 一种在干扰环境下测试无线ap性能的方法
CN116233908A (zh) 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干扰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Rademacher Performance estim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EEE802. 11 MAC layer for long distance point-to-point links
da Cruz Network Planning Model for NB-IoT
Khan et al. Peeling the 802.11 onion: separating congestion from physical per
US11463974B2 (en) Methods, systems, apparatuses and devices for facilitating optimizing of a network connection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device and one or more servers
Putri et al. Analysis of 5G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 on VoIP Application
Na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traffic analysis: a cross-layer approach
Angrisani et al.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noise on Wi-Fi video streaming
Pelletta Maximum throughput of IEEE 802.11 access points: test procedure and measur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8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