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3006A -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33006A
CN116233006A CN202211733566.6A CN202211733566A CN116233006A CN 116233006 A CN116233006 A CN 116233006A CN 202211733566 A CN202211733566 A CN 202211733566A CN 116233006 A CN116233006 A CN 116233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pop
data packet
intelligent gateway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335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钏
李甜梦
戴捷
张义飞
金少辉
韩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yi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yi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yi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yi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335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330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33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330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94Packet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本申请的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不需要改变终端的功能,不需要修改用户的组网拓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SDWAN多出接口的负载均衡效果。本申请的方案使用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和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均衡,两者配置简单,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器的参与,稳定性好。不仅提供了逐流的负载效果,而且通过智能选路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选路效果,保证了用户核心应用的高质量传输。当链路有通断、带宽超限或者链路质量下降时,用户的流量都会及时切换至其他链路,不需要其他人或其他设备的参与。

Description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SDWAN(Software 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软件定义广域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SDWAN构建自己的企业内网。SDWAN可以轻松实现企业应用入云和分支互联。不同区域的企业用户可以借助SDWAN网络来实现远程交互,例如,借助SDWAN网络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实现远程交互等。然而,随着企业应用的不断增加,在实现各种业务的过程中,需要传输的数据日益增多,这至少产生了如下问题:
一方面是带宽的扩展需求,企业总部的站点需要通过多个出接口才能满足用户的大带宽需求。另一方面是链路质量需求,例如视频会议等应用程序对丢包、时延和抖动都有较高要求。其中,在多出接口场景下需要保证业务数据在满足应用程序的需求的链路上传输。
发明人发现,通过SDWAN系统对用户的多出接口流量进行负载均衡对于用户接受SDWAN产品至关重要,SDWAN现在主流的组网模式是终端设备加核心设备的模式。设备通过控制器统一纳管,连接到核心设备上。
当前的负载均衡方法主要有:
一种方式:通过在终端设备和核心设备之间建立多个bgp会话,可以实现非等价线路负载均衡功能。
另一种方式:使用bgp的扩展属性,建立两个设备之间的二维边界网关协议连接,在进行负载均衡时,利用源地址实现数据流量的分割,平衡链路的利用率。
但上述两种方式对SDWAN流量进行负载均衡存在缺陷:
例如,在上述一种方式中,使用bgp多会话功能实现负载分担,将创建多个会话连接的传输线路的带宽上限合理分配至多个用于数据传输的会话连接上,使得基于等价负载均衡规则,通过所有会话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流量平均分配在所有用于数据传输的会话连接上,实现非等价线路的负载均衡。但上述一种方式是实现流量按带宽分配,无法实现精确的负载分担功能。
再例如,在上述另一种方式中,可以基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路由,实现基于用户粒度的负载分担。扩充协议需要修改bgp模块和底层转发模块,实现复杂,使用起来更麻烦,无法满足视频会议等应用程序对于丢包、时延和抖动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当前的SDWAN负载均衡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标是基于智能选路功能,设计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本申请的方案既能够解决不同出接口带宽不同时的负载分担问题,又可以满足不同应用程序对于传输链路的质量需求。在负载分担的场景中不仅考虑上行链路的负载均衡的需求,还能同时满足下行链路的负载均衡的需求,让同一连接的业务数据通过相同的传输链路来传输,提升应用程序的业务数据的传输稳定性,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本申请的方案能够同时满足带宽负载需求和应用程序的负载需求,提升应用程序的传输质量,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提升对用户的SDWAN网络服务质量。
例如,本申请示出了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应用于用户侧的智能网关,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
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标识信息,在智能网关的用于与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多个出接口中,确定适用于所述用户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
在所述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其中,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畅通、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以及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包括:
在可用出接口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用户事先设置的各个可用出接口的优先级顺序;
在两个以上的可用出接口中筛选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第二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应用于SDWAN中的POP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经由智能网关向用户的用户设备发送;
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所述会话表中记录有入接口,所述入接口包括在历史过程中POP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网关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历史数据包是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向智能网关发送的;
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历史过程中,接收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历史数据包;
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是否存在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确定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是否相同;
在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不同的情况下,将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更改为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POP设备中未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创建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在创建的会话表中记录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包括: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已记录的、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中央处理器CPU核;
使用POP设备中的查找到的CPU核、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第三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应用于用户侧的智能网关,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标识信息,在智能网关的用于与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多个出接口中,确定适用于所述用户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
筛选单元,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其中,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畅通、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以及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第一转发单元,用于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发单元包括:
获取子单元,用于在可用出接口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用户事先设置的各个可用出接口的优先级顺序;
第一转发子单元,用于在两个以上的可用出接口中筛选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第四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应用于SDWAN中的POP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经由智能网关向用户的用户设备发送;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一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所述会话表中记录有入接口,所述入接口包括在历史过程中POP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网关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历史数据包是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向智能网关发送的;
第二转发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在历史过程中,接收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历史数据包;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二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是否存在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确定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是否相同;
更改单元,用于在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不同的情况下,将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更改为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创建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未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创建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记录单元,用于在创建的会话表中记录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发单元包括:
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已记录的、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中央处理器CPU核;
第二转发子单元,用于使用POP设备中的查找到的CPU核、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第五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示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执行如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不需要改变终端的功能,不需要修改用户的组网拓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SDWAN多出接口的负载均衡效果。本申请的方案使用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和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均衡,两者配置简单,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器的参与,稳定性好。
本申请使用POP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对于每一条数据流量单独进行会话记录。有记录的会话绕过传统的路由功能,直接进行路由转发,在核心网设备上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功能,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都能保证相同的负载均衡效果。在会话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转发核的重新分配,保证同一用户的会话在同一个CPU处理,在多核转发中实现了无锁的资源访问,这种无锁结构可以保证核心设备的吞吐能力。
本申请将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与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在无状态的转发网络上构建虚拟的传输通道。依据链路质量探测和提供的虚拟通道,可以实现端到端的多通道链路质量探测。用户可以依据不同通道的链路质量和应用程序的链路质量需求进行更优的选路配置。本方案不仅提供了逐流的负载效果,而且通过智能选路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选路效果,保证了用户核心应用的高质量传输。
本申请的方案中包括多种异常检测,保证流量的优选效果。例如,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了链路通断的探测、带宽检测和链路质量探测功能。这些检测会和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参与到选路中。当链路有通断、带宽超限或者链路质量下降时,用户的流量都会及时切换至其他链路,不需要其他人或其他设备的参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种SDWAN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是本申请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SDWAN配置管理平台用于配置不同类型智能选路策略、链路探测策略、带宽检测策略和链路质量检测策略,配置通过控制器下发至用户侧的智能网关。
SDWAN配置管理平台还会下发POP下行负载均衡策略和链路探测策略到POP设备。
控制器命令配置接口与智能网关、POP设备中各模块进程共享变量。
用户入云及互联流量数据包会接入至用户侧的智能网关,智能网关首先利用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框架下的数据收发模块将用户的数据包通过零拷贝技术存入Linux用户空间内存。
应用识别模块会对用户的数据包进行流量类型识别,识别完成的数据包会打上应用程序的标签,用作后续的模块策略匹配。
当数据包到达智能选路模块时,可以依据用户设置的策略进行流量匹配,同时在多条链路中进行选路。
链路探测模块检测智能网关到POP设备的链路通断情况,返回检测结果给智能选路模块。
带宽检测模块检测用户上下行带宽的使用情况,返回检测结果给智能选路模块。
链路质量检测模块检测端到端的链路质量,返回检测结果给智能选路模块。
智能网关和POP设备之间通过多条链路进行互联。POP设备利用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框架下的数据收发模块将用户的数据包通过零拷贝技术存入Linux用户空间内存。
POP下行负载均衡模块实现逐流的选路功能,针对相同流量,可以实现从哪个接口进来,回程流量从哪个接口回去。
链路探测模块检测智能网关和POP设备之间的链路的通断信息,将结果反馈给POP下行负载均衡模块。
智能选路模块,用于在多个链路中选择合适的出接口。智能选路模块支持多种选路算法,比如优先级选路算法和权重选路算法等。以带宽检测的优先级选路算法作为示例,智能选路有很多种配置可以在多条链路上分担流量。用户的多链路出口有着天然的优先级属性,专线接入的链路质量最好的,其次是基于互联网链路构建的SDWAN链路。互联网底层的链路质量会影响SDWAN链路质量。运营商里联通和电信的链路质量高于移动的链路质量。固定的互联网链路质量高于4G/5G的链路质量。链路的优先级关系由用户的接入质量决定,用户可以在智能选路的优先级上体现。使用优先级算法,用户优先选择质量最好的链路。链路有带宽限制,质量越好的链路价格越昂贵,带宽越小。当高质量链路带宽占用达到阈值之后,智能选路能将应用流量通过低质量链路转发。链路质量的差距会对用户使用体验产生影响,应该尽可能让用户的核心业务分布在高质量链路。
链路探测模块负责智能网关和POP设备之间多条链路的通断检测。这个模块在智能网关和POP设备上运行。在智能网关侧,链路探测模块将探测结果反馈给智能选路模块。在POP设备侧,链路探测模块将探测结果反馈给POP下行负载均衡模块。探测的结果会影响两端的选路逻辑。
链路质量探测模块需要支持多路端到端探测。在互联环境中每一个对端设备都需要持续探测,同时如果具有多条冗余链路,每一条链路都需要探测。链路质量探测过程中可以使用卡尔曼滤波模型对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链路质量探测模块可以在智能网关上运行。
带宽检测模块在智能网关上运行,检测多条链路的上下行带宽。如果使用的带宽超过了用户设置的阈值就将检测结果报告给智能选路模块。探测的结果会影响智能网关的选路逻辑。
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云网络中的智能网关中,例如,可以应用于SDWAN边缘侧的智能网关中,智能网关用于用户侧的用户设备接入云网络等。
在SDWAN边缘侧智能网关的框架下,该方法可部署在接口发包之前。
在用户通过自己的用户设备使用SDWAN边缘节点入云网络或不同的用户之间通过自己的用户设备使用SDWAN边缘节点互联时,可以利用本申请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对其中的应用程序的业务流量的传输进行负载均衡的优化。
其中,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S101中,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
数据包是需要智能网关转发至SDWAN中的POP设备的。
在步骤S102中,根据数据包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数据包的报头中包括五元组,五元组包括源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以及协议名称,源IP地址以及源端口号为用户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和端口号,如此,根据源IP地址以及源端口号可以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
另外,由于数据包是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如此,数据包的报头中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这样,可以从数据包的报头中提取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在步骤S103中,根据身份信息以及标识信息,在智能网关的用于与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多个出接口中,确定适用于用户以及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
智能网关用于与网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出接口有多个,用户事先设置适用于用户以及应用程序的出接口为多个出接口中的部分出接口,设置的信息可以位于智能网关中,如此,智能网关可以在多个出接口中确定事先设置的适用于用户以及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出接口包括多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分别提供的出接口等。
在步骤S104中,在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其中,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畅通、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以及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至少两个出接口中有些出接口是可用的,有些出接口当前是不可用的,如此,需要在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
预设阈值可以包括额定带宽的95%、90%或85%等。
通信质量包括延时、抖动以及丢包率等。具体对延时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抖动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丢包率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
在步骤S105中,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数据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可用出接口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获取用户事先设置的各个可用出接口的优先级顺序;在两个以上的可用出接口中筛选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数据包。
若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则选用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次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数据包。
本申请的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不需要改变终端的功能,不需要修改用户的组网拓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SDWAN多出接口的负载均衡效果。本申请的方案使用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和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均衡,两者配置简单,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器的参与,稳定性好。
本申请使用POP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对于每一条数据流量单独进行会话记录。有记录的会话绕过传统的路由功能,直接进行路由转发,在核心网设备上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功能,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都能保证相同的负载均衡效果。在会话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转发核的重新分配,保证同一用户的会话在同一个CPU处理,在多核转发中实现了无锁的资源访问,这种无锁结构可以保证核心设备的吞吐能力。
本申请将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与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在无状态的转发网络上构建虚拟的传输通道。依据链路质量探测和提供的虚拟通道,可以实现端到端的多通道链路质量探测。用户可以依据不同通道的链路质量和应用程序的链路质量需求进行更优的选路配置。本方案不仅提供了逐流的负载效果,而且通过智能选路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选路效果,保证了用户核心应用的高质量传输。
本申请的方案中包括多种异常检测,保证流量的优选效果。例如,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了链路通断的探测、带宽检测和链路质量探测功能。这些检测会和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参与到选路中。当链路有通断、带宽超限或者链路质量下降时,用户的流量都会及时切换至其他链路,不需要其他人或其他设备的参与。
以一个实施例对本方案进行举例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参见图3,该实施例包括:
第一步,匹配用户的策略。
的智能网关得到用户的数据包,且需要向外发送数据包的情况下,可以提取数据包中的五元组信息,五元组信息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以及协议名称等,通过五元组信息可以判断出用户的身份信息。
然后识别数据包所属的应用程序。
然后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数据包所属的应用程序获取用户事先配置的策略,策略可以包括智能网关中的、适用于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数据包所属的应用程序的出接口等。
第二步,遍历出接口。
用户事先会为自己的策略配置多个下一跳出接口,这些出接口当前并不一定可用,需要根据当前的检测状态判断是否可用。
对于策略匹配的任意一个出接口,可以根据第三步、第四步以及第五步判断出接口是否可用,在出接口可用的情况下,将出接口可以看作可用出接口。
第三步,判断出接口的链路状态是否连通。
判断出接口的链路状态是否连通包含两部分:一方面包括判断出接口所在的链路的物理连接是否连通且可用,另一方面包括判断出接口所在的链路的物理连接的逻辑状态是否正常,例如网口是否正常等。
在两方面均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出接口的链路状态是连通的,否则,确定出接口的链路状态是断开的。
第四步,判断出接口的带宽是否超出限制。
出接口的带宽是有限的,当流量超过使用限制后,即使流量从智能网关向外发出去了,也会导致丢包,如此,当出接口的出口带宽达到使用阈值后,则可以不继续通过出接口所在链路向外发送数据。
第五步,判断出接口所在的链路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用户可以设置链路传输的链路质量要求。质量可以通过丢包率、时延以及抖动情况来衡量。
当链路质量低于最低的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不继续通过出接口所在链路向外发送数据。
第六步,得到可用出接口。
若出接口的链路状态连通的、出接口的带宽未超出限制且出接口所在的链路的质量满足要求,则出接口为可用出接口。
第七步,按照用户选择的算法进行选择出接口。
可以在可用的出接口中选择用户配置的优先级最高的出接口。
当有多条可用出接口时,可以优先使用最高优先级的出接口涉及的链路来向外传输数据。若最高优先级的出接口涉及的链路的带宽占用达到限制,使用第二名的优先级的出接口涉及的链路来向外传输数据,以此类推。
或者,也可以会在多个出接口中随机选择出接口,然后使用随机选择的出接口涉及的链路来向外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充分利用SDWAN的冗余带宽,在满足带宽负载,上下行对称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负载均衡效果。
参照图4,示出了一种SDWAN的结构框图。
智能网关通过多链路接入到临近的POP设备。POP设备和EGW设备组成了SDWAN的核心网络,核心网之间通过专有链路相互连通。智能网关通过接入核心网可以和其他智能网关互联,也可以入云。
智能网关连接到POP设备之后,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互联和入云操作,
进一步地,参见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云网络中的POP设备中,其中,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S201中,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数据包用于经由智能网关向用户的用户设备发送。
在步骤S202中,根据数据包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
数据包的报头中包括五元组,五元组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以及协议名称,目的IP地址以及目的端口号为用户的用户设备的IP地址和端口号,如此,根据目的IP地址以及目的端口号可以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步骤S203中,根据身份信息,在POP设备中查找适用于用户的会话表,会话表中记录有入接口,入接口包括在历史过程中POP设备接收智能网关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历史数据包是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向智能网关发送的。
关于事先生成会话表的过程,包括:在历史过程中,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历史数据包;历史数据包是需要智能网关转发至SDWAN中的POP设备的。根据历史数据包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方式可以参见步骤S102的描述,在此不做详述);根据身份信息,在POP设备中查找是否存在适用于用户的会话表,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确定POP设备接收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是否相同;在POP设备接收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不同的情况下,将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更改为POP设备接收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或者,在POP设备中未查找到适用于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创建适用于用户的会话表,在创建的会话表中记录POP设备接收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步骤S204中,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数据包。
在本申请中,POP设备中具有多个CPU核,为了使得同一用户的数据包通过POP设备中的同一个CPU核处理,则可以根据身份信息,在POP设备中查找已记录的、适用于用户的CPU核(适用于用户的CPU核可以事先在POP设备中配置的等);使用POP设备中的查找到的CPU核、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数据包。
本申请的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不需要改变终端的功能,不需要修改用户的组网拓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SDWAN多出接口的负载均衡效果。本申请的方案使用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和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均衡,两者配置简单,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器的参与,稳定性好。
本申请使用POP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对于每一条数据流量单独进行会话记录。有记录的会话绕过传统的路由功能,直接进行路由转发,在核心网设备上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功能,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都能保证相同的负载均衡效果。在会话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转发核的重新分配,保证同一用户的会话在同一个CPU处理,在多核转发中实现了无锁的资源访问,这种无锁结构可以保证核心设备的吞吐能力。
本申请将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与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在无状态的转发网络上构建虚拟的传输通道。依据链路质量探测和提供的虚拟通道,可以实现端到端的多通道链路质量探测。用户可以依据不同通道的链路质量和应用程序的链路质量需求进行更优的选路配置。本方案不仅提供了逐流的负载效果,而且通过智能选路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选路效果,保证了用户核心应用的高质量传输。
本申请的方案中包括多种异常检测,保证流量的优选效果。例如,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了链路通断的探测、带宽检测和链路质量探测功能。这些检测会和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参与到选路中。当链路有通断、带宽超限或者链路质量下降时,用户的流量都会及时切换至其他链路,不需要其他人或其他设备的参与。
以一个实施例对本方案进行举例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参见图6,该实施例包括:
第一步:POP设备支持多用户,POP下行负载均衡模块处理的流量是已经剥离用户封装信息的数据包,其收包模块是不同的虚接口。
第二步:为了处理并发的大流量,POP设备运行在多核模式,并发资源的访问是处理的重点。如果使用加锁的方法来保护临界资源,会导致多核的等待,降低处理性能。在临界资源的保护上使用无锁模型,所有对于相同资源的访问放在同一个CPU(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不需要加锁进行额外的保护。对于收到的数据包按用户进行CPU的重新分配。相同用户的流量只会在一个CPU进行处理。
第三步:提取数据包的五元组信息,根据五元组信息和用户信息查询会话表。会话表是处理的核心数据结构,也是临界资源。每个CPU都有自己单独的会话表,创建和删除都由这个CPU处理。
第四步:对于没有创建会话的流量,需要新建会话。新建会话使用bihash结构进行存储,方便后续快速查找。
第五步:关联会话后,查询数据包的入接口和会话记录的是否一致。如果记录的入接口和当前收包接口一致,不需要做任何动作。
第六步:更新入接口。有两种情况需要更新入接口。一种是新建会话的时候,要记录数据包的入接口。另一种是入接口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智能网关由于链路状态或者链路质量变化重新选路时,数据包的入接口会发生变化。这时需要重新更新入接口。
第七步:查询是否有出接口的记录。上下行流量,本方向的入接口就是对端的出接口。如果查询不到出接口,即反向流量的入接口,就直接走正常的流量转发逻辑。
第八步:判断出接口是否可用。出接口是否可用由链路探测模块决定,当链路探测模块检测到链路断开的时候,直接走正常的流量转发逻辑。
第九步:按出接口转发报文。当找到记录的出接口,且出接口处于可用状态,就可以将报文从出接口直接转发。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参照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的结构框图,应用于用户侧的智能网关,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11,用于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
第一确定单元12,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第二确定单元13,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标识信息,在智能网关的用于与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多个出接口中,确定适用于所述用户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
筛选单元14,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其中,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畅通、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以及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第一转发单元15,用于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发单元包括:
获取子单元,用于在可用出接口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用户事先设置的各个可用出接口的优先级顺序;
第一转发子单元,用于在两个以上的可用出接口中筛选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本申请的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不需要改变终端的功能,不需要修改用户的组网拓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SDWAN多出接口的负载均衡效果。本申请的方案使用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和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均衡,两者配置简单,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器的参与,稳定性好。
本申请使用POP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对于每一条数据流量单独进行会话记录。有记录的会话绕过传统的路由功能,直接进行路由转发,在核心网设备上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功能,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都能保证相同的负载均衡效果。在会话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转发核的重新分配,保证同一用户的会话在同一个CPU处理,在多核转发中实现了无锁的资源访问,这种无锁结构可以保证核心设备的吞吐能力。
本申请将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与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在无状态的转发网络上构建虚拟的传输通道。依据链路质量探测和提供的虚拟通道,可以实现端到端的多通道链路质量探测。用户可以依据不同通道的链路质量和应用程序的链路质量需求进行更优的选路配置。本方案不仅提供了逐流的负载效果,而且通过智能选路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选路效果,保证了用户核心应用的高质量传输。
本申请的方案中包括多种异常检测,保证流量的优选效果。例如,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了链路通断的探测、带宽检测和链路质量探测功能。这些检测会和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参与到选路中。当链路有通断、带宽超限或者链路质量下降时,用户的流量都会及时切换至其他链路,不需要其他人或其他设备的参与。
参照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的结构框图,应用于SDWAN中的POP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21,用于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经由智能网关向用户的用户设备发送;
第三确定单元22,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一查找单元23,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所述会话表中记录有入接口,所述入接口包括在历史过程中POP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网关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历史数据包是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向智能网关发送的;
第二转发单元24,用于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在历史过程中,接收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历史数据包;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二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是否存在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确定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是否相同;
更改单元,用于在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不同的情况下,将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更改为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创建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未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创建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记录单元,用于在创建的会话表中记录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发单元包括:
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已记录的、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中央处理器CPU核;
第二转发子单元,用于使用POP设备中的查找到的CPU核、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本申请的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案不需要改变终端的功能,不需要修改用户的组网拓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即可实现SDWAN多出接口的负载均衡效果。本申请的方案使用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和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均衡,两者配置简单,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器的参与,稳定性好。
本申请使用POP下行负载均衡功能,对于每一条数据流量单独进行会话记录。有记录的会话绕过传统的路由功能,直接进行路由转发,在核心网设备上可以实现逐流的负载功能,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都能保证相同的负载均衡效果。在会话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转发核的重新分配,保证同一用户的会话在同一个CPU处理,在多核转发中实现了无锁的资源访问,这种无锁结构可以保证核心设备的吞吐能力。
本申请将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功能与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在无状态的转发网络上构建虚拟的传输通道。依据链路质量探测和提供的虚拟通道,可以实现端到端的多通道链路质量探测。用户可以依据不同通道的链路质量和应用程序的链路质量需求进行更优的选路配置。本方案不仅提供了逐流的负载效果,而且通过智能选路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选路效果,保证了用户核心应用的高质量传输。
本申请的方案中包括多种异常检测,保证流量的优选效果。例如,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了链路通断的探测、带宽检测和链路质量探测功能。这些检测会和智能网关的智能选路、POP设备的下行负载均衡功能相结合,参与到选路中。当链路有通断、带宽超限或者链路质量下降时,用户的流量都会及时切换至其他链路,不需要其他人或其他设备的参与。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图9是本申请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8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9,电子设备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源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电子设备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像,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806为电子设备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电子设备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电子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到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电子设备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设备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电子设备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电子设备800或电子设备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电子设备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电子设备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电子设备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电子设备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运营商网络(如2G、3G、4G或5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操作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电子设备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图10是本申请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9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190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
参照图10,电子设备1900包括处理组件192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193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1922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193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192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
电子设备19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1926被配置为执行电子设备19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1950被配置为将电子设备19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1958。电子设备19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9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或类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侧的智能网关,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
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标识信息,在智能网关的用于与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多个出接口中,确定适用于所述用户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
在所述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其中,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畅通、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以及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包括:
在可用出接口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用户事先设置的各个可用出接口的优先级顺序;
在两个以上的可用出接口中筛选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3.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SDWAN中的POP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经由智能网关向用户的用户设备发送;
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所述会话表中记录有入接口,所述入接口包括在历史过程中POP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网关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历史数据包是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向智能网关发送的;
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历史过程中,接收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历史数据包;
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是否存在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确定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是否相同;
在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不同的情况下,将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更改为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POP设备中未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创建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在创建的会话表中记录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包括: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已记录的、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中央处理器CPU核;
使用POP设备中的查找到的CPU核、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7.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侧的智能网关,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标识信息;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以及所述标识信息,在智能网关的用于与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中的POP设备对接的多个出接口中,确定适用于所述用户以及所述应用程序的至少两个出接口;
筛选单元,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出接口中筛选可用出接口,其中,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畅通、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带宽未超出预设阈值以及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的通信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第一转发单元,用于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发单元包括:
获取子单元,用于在可用出接口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用户事先设置的各个可用出接口的优先级顺序;
第一转发子单元,用于在两个以上的可用出接口中筛选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通过智能网关与POP设备之间的基于优先级顺序最高的可用出接口的通信链路,向POP设备转发所述数据包。
9.一种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SDWAN中的POP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用于经由智能网关向用户的用户设备发送;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一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所述会话表中记录有入接口,所述入接口包括在历史过程中POP设备接收所述智能网关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历史数据包是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向智能网关发送的;
第二转发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在历史过程中,接收所述用户的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历史数据包;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历史数据包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二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是否存在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确定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是否相同;
更改单元,用于在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与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不同的情况下,将所述会话表中记录的入接口更改为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创建单元,用于在POP设备中未查找到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的情况下,创建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会话表;
记录单元,用于在创建的会话表中记录POP设备接收所述历史数据包所基于的入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发单元包括:
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POP设备中查找已记录的、适用于所述用户的中央处理器CPU核;
第二转发子单元,用于使用POP设备中的查找到的CPU核、通过POP设备与智能网关之间的基于所述入接口的通信链路,向智能网关转发所述数据包。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1733566.6A 2022-12-30 2022-12-30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2330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3566.6A CN116233006A (zh) 2022-12-30 2022-12-30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3566.6A CN116233006A (zh) 2022-12-30 2022-12-30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33006A true CN116233006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79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33566.6A Pending CN116233006A (zh) 2022-12-30 2022-12-30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3300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16470A1 (en) * 2011-04-06 2014-01-16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traffic load balancing
US20200195557A1 (en) * 2018-12-13 2020-06-18 Fortinet, Inc. Dynamic service-based load balancing in a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sd-wan)
CN112217655A (zh) * 2019-07-11 2021-01-12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d-wan系统中网络设备配置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783910A (zh) * 2020-06-09 2021-12-1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16470A1 (en) * 2011-04-06 2014-01-16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traffic load balancing
US20200195557A1 (en) * 2018-12-13 2020-06-18 Fortinet, Inc. Dynamic service-based load balancing in a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sd-wan)
CN112217655A (zh) * 2019-07-11 2021-01-12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d-wan系统中网络设备配置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783910A (zh) * 2020-06-09 2021-12-10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夏国鹏: "一种面向融合SD-WAN广域网接入设计及其加速技术研究", 万方, 28 July 2020 (2020-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45103B2 (en) Dynamic network slice-switching and handover system and method
US10122547B2 (en) Enabling high-bandwidth, responsive mobile applications in LTE networks
CN111698725A (zh) 动态确定网络切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8959245B2 (en) Multiple pathway session setup to support QoS services
US10686854B2 (en) Streaming content using ad hoc networks of user devices
US8670385B2 (en) Dynamic alloc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for provisioning services to user devices
KR20190018165A (ko) 패킷 프로세싱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US9007980B2 (en) Multicast-unicast handoff services
EP2237506A1 (en) Adaptive multiple pathway session setup to support QoS services
EP3963841A1 (en) Network nodes for joint mec host and upf selection
US20240036942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2222817A1 (zh) 一种边缘应用服务器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EP4250649A1 (en)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system
US8732778B1 (en) On-demand mobile wireless broadcast video delivery mechanism
CN116233006A (zh) 基于sdwan的链路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1114632A (ja) 帯域制御システム、負荷分散装置及び帯域制御装置
CN115277301A (zh) 多媒体信号流调度均衡与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1665209B2 (en) Scalable layered two-dimensional (2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rchitecture
CN113454959B (zh) 控制平面网络功能、用户平面网络功能和使用其的分组处理方法
WO2023065081A1 (zh) 边缘服务器的路由选择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44910B (zh) 网络路径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88679A1 (zh) 数据路由方法及装置
US2024008027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uality of service assurance for webrtc sessions in 5g networks
WO2024131712A1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KR102186277B1 (ko) 네트워크장치 및 네트워크장치에서 수행되는 스티어링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07 room 205-32, floor 2, building 2, No. 1 and No. 3, qinglonghutong a,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Tianyiy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3 Floor 4, Block E, Xishan Yingfu Business Center,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Tianyiyun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