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3825A -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03825A CN116203825A CN202310002168.5A CN202310002168A CN116203825A CN 116203825 A CN116203825 A CN 116203825A CN 202310002168 A CN202310002168 A CN 202310002168A CN 116203825 A CN116203825 A CN 1162038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tube
- resistor
- diode
- switching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7/0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smooth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 G05B7/0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smooth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electri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供电模块分别与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相连,用于为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供电;控制模块与极性切换模块相连,用于在接收极性切换模块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后,以根据第一电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第一电平信号为根据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时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极性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控制信号后,根据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第二电平信号为根据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切换过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主控制器与线控器之间采用两线制通信,即用两条通讯线实现通信。通讯线的电压极性会影响后续的结果,当线控器上电后通讯线的电压极性发生翻转时,线控器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方案是,线控器通过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判段电压极性是否正确,即判断上电后送给微控制单元接收引脚的常态电平(空闲电平)是否正确。,如果极性错误,则微控制单元控制电路切换电压极性。
然而,现有的方案是通过微控制单元控制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切换极性,此设计需要多占用微控制单元一个引脚,并且需要编写相应的软件算法实现电压极性切换,会增加软件的复杂度并占用一定的程序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供电模块分别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用于为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相连,用于在接收所述极性切换模块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后,以根据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第一电平信号为根据所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时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所述极性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为根据所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切换过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可选的,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供电模块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供电模块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
可选的,所述极性切换模块还包括: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五二极管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经所述第六二极管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漏极相连。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供电模块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均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二电容组成的支路的第一时间常数和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三电容组成的支路的第二时间常数不同。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七二极管;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经所述第七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相连。
可选的,所述供电模块包括:接线柱、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和第四电容;
所述接线柱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与所述整流电路相连,整流电路分别与VCC端和地相连,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接所述VCC端,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稳压电路的接地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接线柱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接线柱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VCC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均接地。
可选的,所述稳压电路为三端稳压芯片或直流转换电路。
一种线控器,包括如前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单元;
所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接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RX引脚。
一种控制系统,包括如前述的线控器,还包括:主控制器;
所述主控制器通过两条通讯线与所述线控器相连,以发出通讯信号给所述线控器。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电平信号向极性切换模块输出控制信号,以改变极性切换模块的电路特性,极性切换模块再根据第二电平信号,对应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这样无需增加软件的复杂度,仅通过硬件电路的改动即可在通讯线电压极性翻转时对应改变输出信号的极性,可减少微控制单元端口资源与程序空间的占用,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中供电模块的电路图;
图4为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中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图5为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的功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现有的用于对应切换电压极性的方案是通过微控制单元控制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切换极性。这样会多占用微控制单元一个引脚,且软件复杂度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仅通过硬件电路的改动即可在通讯线的电压极性发送翻转时改变输出信号的极性,无需增加软件复杂度,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线控器和控制系统如图所示。线控器包括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单元MCU,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接于微控制单元的RX引脚。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和线控器,主控制器通过两条通讯线与线控器相连,以发出通讯信号给线控器。具体的,主控制器包括微控制单元和发送电路,微控制单元控制发送电路,通过通讯线至电压极性切换电路。
下面对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进行具体描述。请参阅图2,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一个实施例包括:供电模块、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
供电模块分别与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相连,用于为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供电;
控制模块与极性切换模块相连,用于在接收极性切换模块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后,以根据第一电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其中,第一电平信号为根据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时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极性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控制信号后,根据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其中,第二电平信号为根据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切换过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刚上电时,极性切换模块根据此时的通讯线的电压极性得到第一电平信号,将第一电平信号输入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反馈对应的控制信号,接着上电后,若通讯线的电压极性发生翻转,则极性切换模块对应生成第二电平信号。由于第二电平信号无法对控制模块造成影响,控制信号不变,极性切换模块根据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此时输出信号的信号由1变0或由0变1,完成翻转。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电平信号向极性切换模块输出控制信号,以改变极性切换模块的电路特性,极性切换模块再根据第二电平信号,对应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这样无需增加软件的复杂度,仅通过硬件电路的改动即可在通讯线电压极性翻转时对应改变输出信号的极性,可减少微控制单元端口资源与程序空间的占用,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
请参阅图3至图5,本申请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另一实施例包括:供电模块、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
供电模块分别与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相连,用于为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供电,还为极性切换模块提供接线柱引脚信号。
控制模块与极性切换模块相连,用于在接收极性切换模块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后,以根据第一电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其中,第一电平信号为根据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时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极性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控制信号后,根据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其中,第二电平信号为根据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切换过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具体的,供电模块包括:接线柱CN1、整流电路、稳压电路U1和第四电容C4;
接线柱CN1的第一引脚VIN1和第二引脚VIN2与整流电路相连,整流电路分别与VCC端和地相连,稳压电路U1的输入端接VCC端,稳压电路U1的输出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和稳压电路U1的接地端接地。稳压电路U1的输出端分别与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相连,提供稳定的5V电压。
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接线柱CN1的第一引脚VIN1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接线柱CN1的第二引脚VIN2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VCC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均接地。
另外,稳压电路U1为三端稳压芯片或直流转换电路,还可以是其他可实现提供5V稳压的电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具体的,极性切换模块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第八开关管Q8、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
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均与稳压电路U1的输出端相连,第四开关管Q4的栅极与第一引脚VIN1相连,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和第七开关管Q7的漏极相连,第五开关管Q5的漏极分别与控制模块、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第八开关管Q8的漏极相连;
第六开关管Q6的栅极分别与控制模块和第七开关管Q7的栅极相连,第四开关管Q4的源极、第五开关管Q5的源极、第六开关管Q6的源极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均接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Q6的漏极和第八开关管Q8的栅极相连,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开关管Q7的源极和第八开关管Q8的源极相连,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
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经第五二极管与第八开关管Q8的漏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八开关管Q8的漏极相连;
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经第六二极管D6与第七开关管Q7的漏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七开关管Q7的漏极相连。
具体的,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和第七二极管D7;
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与第五开关管Q5的漏极相连,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均与稳压电路U1的输出端相连,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Q6的栅极、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和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均接地;
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容C2组成的支路的第一时间常数和第三电阻R3和第三电容C3组成的支路的第二时间常数不同。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电阻R5的阻值<第二电阻R2的阻值<第三电阻R3的阻值,且第二电容C2的参数与第三电容C3的参数相同。
第五开关管Q5的漏极经第七二极管与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与第五开关管Q5的漏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相连。
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开关管,可以是mos管、三极管或J型场效应管等开关器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的开关管以mos管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除第一开关管Q1为P型mos管外,其他开关管为N型mos管。另外,当提及的所有开关管均没有内部续流二极管时,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和第七二极管D7可短接,当提及的所有开关管均有内部续流二极管时,则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和第七二极管D7是必须的。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
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刚上电且此时的通讯线1为正,通讯线2为负时,第一引脚VIN1为正,第二引脚VIN2为负,第一引脚VIN1的电压大于第四开关管Q4的导通阈值电压,第四开关管Q4导通,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即图4中表示的VO1节点为低电平,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也为低电平,故第五开关管Q5截止,第五开关管Q5的漏极即图4中表示的VO2节点为高电平。5V端经第一电阻R1给第一电容C1充电,第一电容C1两端的电压自上电时由0V开始升高,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电压与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电压的差大于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阈值电压,第一开关管Q1导通,5V端可经第五电阻R5、第七二极管D7和第一开关管Q1给第三电容C3充电。同时5V端经第二电阻R2给第二电容C2充电。由于第五电阻R5的阻值小于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且第二电容C2的容值与第三电容C3的容值相同,则第三电容C3对应的支路的时间常数比第二电容C2对应的支路的时间常数小,意味这第三电容C3充电速度比第二电容C2快,第三电容C3的电压升高得更快,故第三开关管Q3比第二开关管Q2先导通。第三开关管Q3导通后,将第二电容C2短接,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降至0V左右,第二开关管Q2截止。第三开关管Q3的导通使得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截止,同时,第八开关管Q8的栅极的电压被第六电阻R6上拉至5V,第八开关管Q8的源极电压接近0V,故第八开关管Q8导通,5V端经第五电阻R5、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八开关管Q8给第七电容提供电压,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的电压,即输出电压为高电平。
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且此时的通讯线1为正,通讯线2为负时,通讯线的电压极性未翻转,VO1节点仍为低电平,VO2节点仍为高电平,而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第三开关管Q3已导通,短接了第二电容C2,第二开关管Q2保持截止状态,故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依旧保持截止状态,第八开关管Q8导通,输出电压为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的电压,为高电平。
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且此时的通讯线1由正转为负,通讯线2由负转为正时,第四开关管Q4截止,VO1节点被第四电阻R4上拉为高电平,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为高电平,则第五开关管Q5导通,由于有5V端经第五电阻R5和第五开关管Q5至地这一支路,VO2节点为低电平。由于上电后第一电容C1两端已有一定的电压,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电压并不大于栅极电压,故第一开关管Q1截止。而上电后第三开关管Q3已导通,短接了第二电容C2,第二开关管Q2保持截止状态,故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依旧保持截止状态,第八开关管Q8导通。VO2节点为低电平,由于第五二极管D5两端的电压未达到第五二极管D5的导通阈值电压,故VO2节点被第五二极管D5截止,输出电压被第七电阻R7下拉至低电平。
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刚上电且此时的通讯线1为负,通讯线2为正时,第一引脚VIN1为负,第二引脚VIN2为正,第一引脚VIN1的电压低于第四开关管Q4的源极电压,第四开关管Q4截止,VO1节点被第四电阻R4上拉至高电平,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电压为高电平,故第五开关管Q5导通,VO2节点为低电平。由于VO2节点为低电平,故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电压与栅极电压的差未达到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阈值电压,第一开关管Q1截止。此时,5V端经第二电阻R2给第二电容C2充电,5V端还经第三电阻R3给第三电容C3充电。由于第二电阻R2的阻值小于第三电阻R3的阻值,且第二电容C2的容值和第三电容C3的容值相同,则第二电容C2对应的支路的时间常数比第三电容C3对应的支路的时间常数小,意味这第二电容C2充电速度比第三电容C3快,第二电容C2的电压升高得更快,故第二开关管Q2比第三开关管Q3先导通。第二开关管Q2导通后,将第三电容C3短接,第三电容C3两端的电压降至0V左右,第三开关管Q3截止。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升高使得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导通,由于有5V端经第六电阻R6和第六开关管Q6至地的支路,第八开关管Q8的栅极电压被下拉至低电平,第八开关管Q8截止。5V端经第四电阻R4、第六二极管D6和第七开关管Q7给第七电阻R7提供电压,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的电压,即输出电压为高电平。
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且此时的通讯线1为负,通讯线2为正时,通讯线的电压极性未翻转,VO1节点仍为高电平,VO2节点仍为低电平,而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第二开关管Q2已导通,短接了第三电容C3,第三开关管Q3保持截止状态,故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依旧保持导通状态,第八开关管Q8截止,输出电压为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的电压,为高电平。
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且此时的通讯线1由负转正,通讯线2由正转负时,第四开关管Q4导通,VO1节点为低电平,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电压为低电平,第五开关管Q5截止,VO2节点为高电平。无论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截止,上电后第二开关管Q2已导通,短接了第三电容C3,第三开关管Q3保持截止状态,基于第二电容C2的电压,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依旧保持导通状态,第八开关管Q8保持截止状态。VO1节点为低电平,由于第六二极管D6两端的电压未达到第六二极管D6的导通阈值电压,故VO1节点被第六二极管D6截止,输出电压被第七电阻R7下拉至低电平。
本实施例中,在刚上电时根据通讯线的电压极性确定是第七开关管Q7导通还是第八开关管Q8导通,且两者之间只能有一个导通,另一个截止。上电后,若是第七开关管Q7导通,则第七开关管Q7会一直保持导通状态,相应的,第八开关管Q8也一直保持截止状态,若是第八开关管Q8导通,则第八开关管Q8会一直保持导通状态,相应的,第七开关管Q7也一直保持截止状态,若上电后,通讯线的电压极性发生翻转,则输出电压发生变化。这样无需增加软件的复杂度,仅通过硬件电路的改动即可在通讯线电压极性翻转时对应改变输出信号的极性,可减少微控制单元端口资源与程序空间的占用,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体验。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模块、极性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供电模块分别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用于为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相连,用于在接收所述极性切换模块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后,以根据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第一电平信号为根据所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时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所述极性切换模块,用于在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切换输出信号的极性,所述第二电平信号为根据所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上电后切换过的通讯线电压极性得到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供电模块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供电模块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还包括: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五二极管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经所述第六二极管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漏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供电模块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源极均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二电容组成的支路的第一时间常数和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三电容组成的支路的第二时间常数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七二极管;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经所述第七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包括:接线柱、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和第四电容;
所述接线柱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与所述整流电路相连,整流电路分别与VCC端和地相连,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接所述VCC端,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极性切换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稳压电路的接地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接线柱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接线柱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VCC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均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为三端稳压芯片或直流转换电路。
9.一种线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压极性切换电路,还包括:微控制单元;
所述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接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RX引脚。
10.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控器,还包括:主控制器;
所述主控制器通过两条通讯线与所述线控器相连,以发出通讯信号给所述线控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02168.5A CN116203825A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02168.5A CN116203825A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03825A true CN116203825A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6510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02168.5A Pending CN116203825A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0382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30083A (zh) * | 2019-11-28 | 2020-02-21 | 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电源线的单项通信装置 |
CN117115949A (zh) * | 2023-10-24 | 2023-11-24 | 苏州琨山通用锁具有限公司 | 基于poe供电的高可靠性隐藏式智能门锁 |
-
2023
- 2023-01-03 CN CN202310002168.5A patent/CN11620382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30083A (zh) * | 2019-11-28 | 2020-02-21 | 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电源线的单项通信装置 |
CN117115949A (zh) * | 2023-10-24 | 2023-11-24 | 苏州琨山通用锁具有限公司 | 基于poe供电的高可靠性隐藏式智能门锁 |
CN117115949B (zh) * | 2023-10-24 | 2024-05-03 | 苏州琨山通用锁具有限公司 | 基于poe供电的高可靠性隐藏式智能门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203825A (zh) | 一种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线控器和控制系统 | |
US7741884B2 (en) | Load drive circuit | |
CN109067159B (zh) | 一种负载开关装置的软启动控制器以及负载开关装置 | |
JP6634329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CN106849925B (zh) | 高边nmos驱动电路 | |
CN109617544B (zh) | 一种上电时序控制设备、系统及方法 | |
CN107733413B (zh) | 一种预装电池系统的智能开关电路和智能终端 | |
CN109901689A (zh) | 硬件开关电路 | |
RU2420858C2 (ru) |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ая схе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отребителем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 |
CN201054508Y (zh) | 电池充电器 | |
CN115622371B (zh) | 用于无桥pfc电路的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电源系统 | |
CN201256358Y (zh) | 无线接入终端的电源装置 | |
CN210578540U (zh) | 基于电源线的单项通信装置 | |
CN105811819B (zh) | 一种电机控制用mos管驱动电路 | |
JP4697338B1 (ja) | 空調機 | |
CN113794366A (zh) | 电源转换器 | |
CN117501601A (zh) | 开关电源电路和电子设备 | |
CN210781436U (zh) | 一种旋钮调光工作电路及手持灯 | |
CN216436804U (zh) | 过压保护电路、器件、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221466002U (zh) | 一种rs485总线终端电阻电路 | |
CN216056801U (zh) | 电源转换器 | |
CN221303843U (zh) | 控制电路、芯片及用电设备 | |
CN209767563U (zh) | 一种能通过供电电源正负线进行信号传输的装置 | |
CN216436878U (zh) | 一种应用于光伏跟踪系统的供电自动切换电路 | |
CN219611613U (zh) | 一种开关管整流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