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1645A -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1645A
CN116151645A CN202211454616.7A CN202211454616A CN116151645A CN 116151645 A CN116151645 A CN 116151645A CN 202211454616 A CN202211454616 A CN 202211454616A CN 116151645 A CN116151645 A CN 116151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carbon emission
energy
emission reduction
power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546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啸
郑伟民
宋春燕
赵扉
潘明九
王放
兰洲
陈艳
潘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Yingda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Yingda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Yingda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Yingda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5461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516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51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1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属于碳减排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模型、指标筛选模型、碳减排计算模型、贡献力计算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属于碳减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布号CN114066254A)提出了一种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估算方法及系统,属于城市规划和低碳城市规划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估算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碳排放量的问题。上述发明通过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模型,将估算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用能类型、碳排放量用地测算尺度和“用能-建设用地”测算体系及碳排放量所需的数据和规范指标作为输入参数,输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模型中,从而得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的估算结果。
但上述方案,主要以建设用地为测算单元估算了城市生活系统碳排放量,碳排放指标较为单一,无法充分反映城市碳排放量,考量因素不全面,进而不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无法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不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模型、指标筛选模型、碳减排计算模型、贡献力计算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的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置数据采集模块、指标筛选模块、碳减排计算模块、贡献力计算模块,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的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三在于提供一种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的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预先构建的数据采集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
第二步,根据预先构建的指标筛选模型,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
第三步,利用预先构建的碳减排计算模型,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
第四步,根据预先构建的贡献力计算模型,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本发明经过不断探索以及试验,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模型、指标筛选模型、碳减排计算模型、贡献力计算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
所述第一步中,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包括各市域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或/和电能替代电量或/和减少消费电量或/和最大削减尖峰负荷或/和能效提升项目节电量或/和线损率或/和供电量或/和替代电量和供应链管理或/和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或/和绿色运维或/和办公用能。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
所述第二步中,指标筛选模型筛选出的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为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指标、电能替代碳减指标、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指标、办公用能碳减指标。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
所述第三步中,碳减排计算模型设有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电能替代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计算单元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计算单元。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
(一)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获取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包括风电发电量、光伏发电量、水电发电量、生物质发电发电量、核电发电量、地热发电量、潮汐发电量或抽水蓄发电量;
步骤12,根据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获取对应的非化石能源基准排放因子;
步骤13,通过非化石能源市域基准排放因子,计算因非化石能源带来的碳减排总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市域基准排放因子
(二)电能替代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获取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和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数据;
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包括工业电能替代电量、建筑电能替代电量、交通电能替代电量、农业农村电能替代电量和生活消费电能替代电量;
步骤22,根据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和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数据,获取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和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
步骤23,通过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和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计算因电能替代所减少的碳排放规模总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电能替代碳减排量=∑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数据×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
(三)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获取电力需求响应数据;
电力需求响应数据包括单位平均发电投资数据、单位平均配套电网投资数据、减少消费电量和最大削减尖峰负荷;
步骤32,根据电力需求响应数据,获取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和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
步骤33,通过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和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计算通过需求响应节约电力系统投资和削减用电量带来的碳减排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减少消费电量×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最大削减尖峰负荷×(单位平均发电投资数据×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单位平均配套电网投资数据×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
(四)办公用能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获取办公用能;
办公用能包括公司运营控制范围内的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
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包括公司生产辅助用房综合能源消耗及数据中心机房用电消耗量;
步骤42,根据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获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因子、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和热力排放因子;
步骤43,通过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和热力排放因子,计算因公司生产辅助用房综合能源消耗及数据中心机房用电消耗量降低产生的碳减排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办公用能碳减排量=(基准年碳排放强度-当年碳排放强度)×当年办公用能对应总面积;
其中,
碳排放强度=∑(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各单位办公用能面积);
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化石燃料燃烧消耗量×相应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因子+购入电力量×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购入热力量×热力排放因子。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
所述第三步中,若干场景碳减排量包括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
所述第四步,构建贡献力计算模型的方法如下:
步骤51,获得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
步骤52,根据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各自的权重;
具体权重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各个权重值相加和为1。
一般场景下,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的权重值为0.1,电能替代碳减排量为0.2,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为0.25,办公用能碳减排量为0.45。
步骤53,将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累加求和,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系统,
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指标筛选模块、碳减排计算模块、贡献力计算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
指标筛选模块,用于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
碳减排计算模块,用于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
贡献力计算模块,用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本发明经过不断探索以及试验,通过设置数据采集模块、指标筛选模块、碳减排计算模块、贡献力计算模块,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的第三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计算机设备,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的第四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经过不断探索以及试验,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模型、指标筛选模型、碳减排计算模型、贡献力计算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
进一步,本发明经过不断探索以及试验,通过设置数据采集模块、指标筛选模块、碳减排计算模块、贡献力计算模块,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并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再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最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方案科学合理,考量因素全面,能准确计算“双碳”目标贡献力,可以为城市碳减排的措施制定提供定量化技术支撑,利于碳减排方法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相反,本发明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和”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预先构建的数据采集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
第二步,根据预先构建的指标筛选模型,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
第三步,利用预先构建的碳减排计算模型,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
第四步,根据预先构建的贡献力计算模型,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本发明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包括指标确定、指标监测、数据获取、减排量计算。
本发明数据获取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测算相关数据,如各市域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电能替代电量、减少消费电量、最大削减尖峰负荷、能效提升项目节电量(项目年节约电量)、线损率、供电量、替代电量(火火替代的交易执行电量)以及供应链管理、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绿色运维、办公用能等碳减排相关数据,并选择相应排放因子。
本发明计算减排量数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减排量数据包括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办公用能碳减排量。
(一)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
1.计算公式
消纳利用水电、核电、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带来的碳减排总量:
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区域基准排放因子
2.数据的选择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包括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核电、地热、潮汐、抽水蓄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站的发电量,采用“网上电网”(PIS系统)中“电力生产明细”数据。
区域基准排放因子采用表A.1的推荐值,有更新数据时采用公开得到的最新数据。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发电站具有间歇性和不可调度性作为I类,其他电站作为第II类。
(二)电能替代碳减排量
1.计算公式
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和生活消费等领域因电能替代所减少的碳排放规模总量:
电能替代碳减排量=∑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电能替代电量×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
2.数据的选择
被替代化石能源量采用表A.2的推荐值,将电能替代电量换算为化石能源量。
电能替代电量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和生活消费等领域的电能替代电量,采用“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导出的分散式电采暖、电锅炉采暖、热泵、电蓄冷空调、工业电窑炉、港口岸电、电动汽车、家庭电气化等8大类技术类型项目的被替代设备、燃料类型、年增加电量。
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采用表A.3的推荐值。
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采用表A.4的推荐值,有更新数据时采用公开得到的最新数据。
(三)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
1.计算公式
通过需求响应节约电力系统投资和削减用电量带来的碳减排量:
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减少消费电量×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最大削减尖峰负荷×(单位平均发电投资×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单位平均配套电网投资×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
2.数据的选择
减少消费电量、最大削减尖峰负荷采用“电力需求侧实施管理系统”或“省级智慧能源平台”数据。
单位平均发电投资、单位平均配套电网投资、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采用表A.4的推荐值,其中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以2020年为基础,每年下降1%。
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采用表A.4的推荐值,有更新数据时采用公开得到的最新数据。
(四)办公用能碳减排量
1.计算公式
公司生产辅助用房综合能源消耗及数据中心机房用电消耗量降低产生的碳减排量:
办公用能碳减排量=(基准年碳排放强度-当年碳排放强度)×当年办公用能对应总面积其中,
碳排放强度=∑(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各单位办公用能面积)
其中,
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化石燃料燃烧消耗量×相应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因子+购入电力量×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购入热力量×热力排放因子。
2.数据的选择
办公用能包括公司运营控制范围内的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包括租赁的办公设施设备能耗;不包括生产相关能耗,如工程车辆;也不包括外包的设施设备,如食堂。
化石燃料消耗量采用后勤部统计报表。购入电量不包括可再生能源直购电或自发电,采用营销2.0系统统计的用电量数据。
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采用表A.4的推荐值,有更新数据时采用公开得到的最新数据。
热力排放因子采用表A.5的推荐值,有更新数据时采用公开得到的最新数据。
应用本发明方法的一种设备实施例:
一种计算机设备,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应用本发明方法的一种计算机介质实施例: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表A.1各区域减排项目基准排放因子(kg/kWh)
Figure SMS_1
表A.2单位电量换算系数
Figure SMS_2
表A.3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
Figure SMS_3
表A.4全国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
Figure SMS_4
表A.5热力排放因子
Figure SMS_5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预先构建的数据采集模型,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
第二步,根据预先构建的指标筛选模型,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
第三步,利用预先构建的碳减排计算模型,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
第四步,根据预先构建的贡献力计算模型,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步中,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包括各市域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或/和电能替代电量或/和减少消费电量或/和最大削减尖峰负荷或/和能效提升项目节电量或/和线损率或/和供电量或/和替代电量和供应链管理或/和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或/和绿色运维或/和办公用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步中,指标筛选模型筛选出的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为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指标、电能替代碳减指标、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指标、办公用能碳减指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步中,碳减排计算模型设有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电能替代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计算单元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计算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获取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包括风电发电量、光伏发电量、水电发电量、生物质发电发电量、核电发电量、地热发电量、潮汐发电量或抽水蓄发电量;
步骤12,根据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获取对应的非化石能源基准排放因子;
步骤13,通过非化石能源市域基准排放因子,计算因非化石能源带来的碳减排总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数据×市域基准排放因子
(二)电能替代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获取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和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数据;
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包括工业电能替代电量、建筑电能替代电量、交通电能替代电量、农业农村电能替代电量和生活消费电能替代电量;
步骤22,根据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和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数据,获取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和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
步骤23,通过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和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计算因电能替代所减少的碳排放规模总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电能替代碳减排量=∑各类被替代化石能源量数据×各类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电能替代电量数据×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
(三)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获取电力需求响应数据;
电力需求响应数据包括单位平均发电投资数据、单位平均配套电网投资数据、减少消费电量和最大削减尖峰负荷;
步骤32,根据电力需求响应数据,获取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和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
步骤33,通过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和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计算通过需求响应节约电力系统投资和削减用电量带来的碳减排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减少消费电量×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最大削减尖峰负荷×(单位平均发电投资数据×发电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单位平均配套电网投资数据×电网系统单位投资排放系数);
(四)办公用能碳减排量计算单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获取办公用能;
办公用能包括公司运营控制范围内的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
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包括公司生产辅助用房综合能源消耗及数据中心机房用电消耗量;
步骤42,根据办公相关设施设备能耗,获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因子、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和热力排放因子;
步骤43,通过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和热力排放因子,计算因公司生产辅助用房综合能源消耗及数据中心机房用电消耗量降低产生的碳减排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办公用能碳减排量=(基准年碳排放强度-当年碳排放强度)×当年办公用能对应总面积;
其中,
碳排放强度=∑(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各单位办公用能面积);
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化石燃料燃烧消耗量×相应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因子+购入电力量×发电度电碳排放系数+购入热力量×热力排放因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步中,若干场景碳减排量包括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步,构建贡献力计算模型的方法如下:
步骤51,获得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
步骤52,根据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各自的权重;
步骤53,将非化石能源发电碳减排量、电能替代碳减排量、电力需求响应碳减排量和办公用能碳减排量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累加求和,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8.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指标筛选模块、碳减排计算模块、贡献力计算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
指标筛选模块,用于对双碳目标贡献力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
碳减排计算模块,用于对双碳目标贡献力指标进行处理,得到若干场景碳减排量;
贡献力计算模块,用于对若干场景碳减排量进行汇总测算,得到双碳目标贡献力值。
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
CN202211454616.7A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Pending CN1161516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54616.7A CN116151645A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54616.7A CN116151645A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1645A true CN116151645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3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54616.7A Pending CN116151645A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516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80880A (zh) * 2023-05-24 2023-09-0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 考虑区域专线输送的省间电力碳排放因子核算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80880A (zh) * 2023-05-24 2023-09-0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 考虑区域专线输送的省间电力碳排放因子核算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o et al. Multi-objective capacity optimization of a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considering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energy
Wei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al operation and energy coupling analysis of 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Li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for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systems coupled with district energy networks
CN105183991B (zh) 一种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CN111291963B (zh) 一种协调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Difs et al.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buildings heated by district heating–a local energy system perspective
Jennings et al. Model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retrofitting residential energy systems at the urban scale
Pu et al. Feasible electricity price calc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nighttime wind power utilization in electric heating in Beijing
CN115205082A (zh) 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碳排放计算系统
CN105160159A (zh) 一种多能源技术量化筛选方法
Wang et 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 for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 in buildings
CN110094802A (zh) 一种热泵与蓄热式电锅炉联合供暖负荷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3093017A (zh) 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方法
Rogers et al. The 20% house–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options for reducing net carbon emissions from existing UK houses
Perea et al. A nove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efficient economic dispatch of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devices
CN116151645A (zh) 一种市域双碳目标贡献力值测算方法以及系统、装置、介质
CN110956332B (zh) 一种直流配电网中换流站的选址定容方法
CN115857348A (zh) 考虑两联供热泵舒适供能的分布式能量系统容量优化方法
CN110137953B (zh) 基于分布式能源站多能源系统的协同运行优化方法
CN111898248A (zh) 综合能源仿真规划设计系统
CN104457023A (zh) 区域型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设备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Cui et al. Optimal operation of CCHP microgrids with multiple shiftable loads in different auxiliary heating source systems
Ren et al. A two-stage planning method for design and dispatch of distributed energy networks considering multiple energy trading
Newton et al. Hybrid buildings: a pathway to carbon neutral housing
Li et al. Multi-dimension day-ahead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of a community-scale solar-driven CCHP system with demand-side mana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