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2907A -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2907A
CN116132907A CN202111341016.5A CN202111341016A CN116132907A CN 116132907 A CN116132907 A CN 116132907A CN 202111341016 A CN202111341016 A CN 202111341016A CN 116132907 A CN116132907 A CN 1161329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formation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accuracy
re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410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诗源
张晓然
柯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410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29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2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29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终端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上报方确定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终端通过定位系统获得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度(简称为定位准确度)与终端的定位能力、终端所处环境、终端使用的定位系统以及服务卫星的个数等因素相关,而不准确的位置信息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导致非地面网络系统的上行信号产生干扰、终端切换错误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芯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方法,包括:
终端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记录上报单元,用于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装置,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任意一种信息上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任意一种信息上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上述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终端记录并上报定位准确度信息,网络侧通过定位准确度信息可以确定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度,从而辅助网络侧进行一些优化,例如辅助网络侧进行上行资源调度、更改切换配置、配置特定的TA值等,进而提升网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透传转发卫星的NTN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再生转发卫星的NTN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覆盖范围内的覆盖空洞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10和网络设备120。网络设备120可以通过空口与终端设备110通信。终端设备110和网络设备120之间支持多业务传输。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仅以通信系统100进行示例性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系统、增强的机器类型通信(enhanced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eMTC)系统、5G通信系统(也称为新无线(New Radio,NR)通信系统),或未来的通信系统等。
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100中,网络设备12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110通信的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110(例如UE)进行通信。
网络设备120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ext Generation RadioAccess Network,NG RAN)设备,或者是NR系统中的基站(gN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120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终端设备110可以是任意终端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与网络设备120或其它终端设备采用有线或者无线连接的终端设备。
例如,所述终端设备110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IoT设备、卫星手持终端、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终端设备110可以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通信。
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与基站进行通信的核心网设备130,该核心网设备130可以是5G核心网(5G Core,5GC)设备,例如,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又例如,认证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Function,AUSF),又例如,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又例如,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可选地,核心网络设备130也可以是LTE网络的分组核心演进(Evolved Packet Core,EPC)设备,例如,会话管理功能+核心网络的数据网关(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Core Packet Gateway,SMF+PGW-C)设备。应理解,SMF+PGW-C可以同时实现SMF和PGW-C所能实现的功能。在网络演进过程中,上述核心网设备也有可能叫其它名字,或者通过对核心网的功能进行划分形成新的网络实体,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通信系统100中的各个功能单元之间还可以通过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NG)接口建立连接实现通信。
例如,终端设备通过NR接口与接入网设备建立空口连接,用于传输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终端设备可以通过NG接口1(简称N1)与AMF建立控制面信令连接;接入网设备例如下一代无线接入基站(gNB),可以通过NG接口3(简称N3)与UPF建立用户面数据连接;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NG接口2(简称N2)与AMF建立控制面信令连接;UPF可以通过NG接口4(简称N4)与SMF建立控制面信令连接;UPF可以通过NG接口6(简称N6)与数据网络交互用户面数据;AMF可以通过NG接口11(简称N11)与SMF建立控制面信令连接;SMF可以通过NG接口7(简称N7)与PCF建立控制面信令连接。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基站、一个核心网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基站设备并且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3GPP正在研究非地面网络(Non Terrestrial Network,NTN)技术,NTN一般采用卫星通信的方式向地面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相比地面蜂窝网通信,卫星通信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首先,卫星通信不受用户地域的限制,例如一般的陆地通信不能覆盖海洋、高山、沙漠等无法搭设通信设备或由于人口稀少而不做通信覆盖的区域,而对于卫星通信来说,由于一颗卫星即可以覆盖较大的地面,加之卫星可以围绕地球做轨道运动,因此理论上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被卫星通信覆盖。其次,卫星通信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卫星通信在边远山区、贫穷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覆盖到,从而使这些地区的人们享受到先进的语音通信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再次,卫星通信距离远,且通信距离增大通讯的成本没有明显增加;最后,卫星通信的稳定性高,不受自然灾害的限制。
NTN技术可以和各种通信系统结合。例如,NTN技术可以和NR系统结合为NR-NTN系统。又例如,NTN技术可以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结合为IoT-NTN系统。作为示例,IoT-NTN系统可以包括NB-IoT-NTN系统和eMTC-NTN系统。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包括终端设备1101和卫星1102,终端设备1101和卫星1102之间可以进行无线通信。终端设备1101和卫星1102之间所形成的网络还可以称为NTN。在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的架构中,卫星1102可以具有基站的功能,终端设备1101和卫星1102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在系统架构下,可以将卫星1102称为网络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1102,并且每个网络设备1102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包括终端设备1201、卫星1202和基站1203,终端设备1201和卫星1202之间可以进行无线通信,卫星1202与基站1203之间可以通信。终端设备1201、卫星1202和基站1203之间所形成的网络还可以称为NTN。在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的架构中,卫星1202可以不具有基站的功能,终端设备1201和基站1203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卫星1202的中转。在该种系统架构下,可以将基站1203称为网络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1203,并且每个网络设备1203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所述网络设备1203可以是图1中的网络设备120。
应理解,上述卫星1102或卫星1202包括但不限于:
低地球轨道(Low-Earth Orbit,LEO)卫星、中地球轨道(Medium-Earth Orbit,MEO)卫星、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卫星、高椭圆轨道(HighElliptical Orbit,HEO)卫星等等。卫星可采用多波束覆盖地面,例如,一颗卫星可以形成几十甚至数百个波束来覆盖地面。换言之,一个卫星波束可以覆盖直径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地面区域,以保证卫星的覆盖以及提升整个卫星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
作为示例,LEO卫星的高度范围可以为500千米~1500千米,相应轨道周期约可以为1.5小时~2小时,用户间单跳通信的信号传播延迟一般可小于20毫秒,最大卫星可视时间可以为20分钟,LEO卫星的信号传播距离短且链路损耗少,对用户终端的发射功率要求不高。GEO卫星的轨道高度可以35786km,围绕地球旋转周期可以为24小时,用户间单跳通信的信号传播延迟一般可为250毫秒。
为了保证卫星的覆盖以及提升整个卫星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卫星采用多波束覆盖地面,一颗卫星可以形成几十甚至数百个波束来覆盖地面;一个卫星波束可以覆盖直径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地面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3只是以示例的形式示意本申请所适用的系统,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法还可以适用于其它系统。此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到的“指示”可以是直接指示,也可以是间接指示,还可以是表示具有关联关系。举例说明,A指示B,可以表示A直接指示B,例如B可以通过A获取;也可以表示A间接指示B,例如A指示C,B可以通过C获取;还可以表示A和B之间具有关联关系。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到的“对应”可表示两者之间具有直接对应或间接对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也可以是指示与被指示、配置与被配置等关系。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到的“预定义”或“预定义规则”可以通过在设备(例如,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预先保存相应的代码、表格或其他可用于指示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对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比如预定义可以是指协议中定义的。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协议"可以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卫星从其提供的功能上可以分为透传转发(transparent payload)和再生转发(regenerative payload)两种。对于透传转发卫星,只提供无线频率滤波,频率转换和放大的功能,只提供信号的透明转发,不会改变其转发的波形信号。对于再生转发卫星,除了提供无线频率滤波,频率转换和放大的功能,还可以提供解调/解码,路由/转换,编码/调制的功能,其具有基站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
在NTN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网关(Gateway),用于卫星和终端之间的通信。
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基于透传转发卫星和再生转发卫星的NTN场景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对于基于透传转发卫星的NTN场景,网关和卫星之间通过馈线链路(Feeder link)进行通信,卫星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服务链路(service link)进行通信。如图5所示,对于基于再生转发卫星的NTN场景,卫星和卫星之间通过星间(InterStar link)进行通信,网关和卫星之间通过馈线链路(Feeder link)进行通信,卫星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服务链路(service link)进行通信。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关技术进行说明,以下相关技术作为可选方案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进行任意结合,其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在NTN系统中,终端需要利用自身的位置信息来进行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调整、条件切换等,以下对其进行说明。
TA调整:TA调整也可以理解为TA预补偿,终端根据获取的自身的位置信息和网络侧下发的星历信息,计算出服务链路的传播时延,即NTA,UE-specific;终端根据该计算得到的传播时延和网络下发的其他TA调整值,利用公式TTA=(NTA+NTA,UE-specific+NTA,common+NTA,offset)计算出总的定时提前量,并应用于上行传输中。其中,NTA是网络侧通过随机接入响应(RandomAccess Response,RAR)或定时提前命令MAC CE指示的TA值,NTA,UE-specific是终端自行估计得到的TA值,NTA,offset是根据布网频段和LTE或NR共存情况确定的或者是预定义的或者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设为0,NTA,common是根据定时信息和/或定时变化信息确定的。
条件切换:当网络配置终端的条件切换的切换条件为:终端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小于某个阈值和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高于/低于某个阈值,则终端根据获取的自身的位置信息,和网络下发的参考点的位置信息,计算出终端与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个距离和RSRP去触发条件切换。
终端获取自身的位置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典型地,终端可以通过自身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能力来获得其位置信息,当然不局限于此,终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5G定位等方法获得自身的位置信息。进一步,终端根据定位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有效径数量等进行演算,可以判断出其获取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度(简称为定位准确度)。
在NTN系统中,终端的位置信息准确与否与系统性能强相关。例如,如果终端在60kHz的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配置下传输上行信号,当终端的定位误差达到50m时,终端根据其获得的位置信息进行TA预补偿,会导致上行信息到达基站测时,定时误差超过CP/2长度,引起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影响系统内其他上行信号的传输,使系统性能下降。又例如,如果终端进行条件切换时,定位误差较大,则可能提前或者延后触发条件切换,造成终端传输的性能损失。
由于终端的定位准确度受到终端的定位能力、所处环境、定位系统以及服务卫星的个数等因素影响,终端无法保证其测量到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度。而对于网络来说,网络基于终端上报的位置信息(或NTA,UE-specific或与终端位置相关的其他参数)进行TA调整等,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准确对于网络侧来说是透明的。不准确的位置信息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导致NTN系统的上行信号产生干扰、终端切换错误等。
为了解决不准确的位置信息会影响上行传输的系统性能、终端切换行为等,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以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终端记录并上报定位准确度信息,网络侧通过定位准确度信息可以明确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度,从而辅助网络侧判断终端的上行传输和切换等行为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辅助网络侧进行一些优化,例如辅助网络侧进行上行资源调度、更改切换配置、配置特定的TA值等,进而提升网络性能。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上相关技术作为可选方案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进行任意结合,其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以下技术方案可以但不局限于应用于NR-NTN系统、IoT-NTN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以下技术方案中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准确度或者第二准确度,其中,第一准确度高于第二准确度,第一准确度也可以理解为高准确度,第二准确度也可以理解为低准确度。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大于等于第一定位精度阈值的定位准确度称为高准确度,将小于等于第二定位精度阈值的定位准确度称为低准确度。其中,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和第二定位精度阈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所述信息上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终端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
所述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方式一:所述终端自主选择记录并上报所述第一信息。
方式二:所述终端根据网络侧的配置,记录并上报所述第一信息。
以下结合终端在不同的RRC状态,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方案一:所述终端为处于空闲态(即RRC_IDLE态)或非激活态(即RRC_INACTIVE态)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对终端进行定位相关的配置,具体地,所述网络侧的配置包括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记录时长,所述终端记录时长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配置终端记录次数,所述终端记录次数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这里,所述第一准确度高于所述第二准确度,所述第一准确度可以称为高准确度,所述第二准确度可以称为低准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网络侧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的时间窗口;
广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所述终端使用所述区域TA值代替UE专用TA值进行上行传输。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所述终端退出随机接入流程。
方案二:所述终端为处于连接态(即RRC_CONNECTED)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对终端进行定位相关的配置,具体地,所述网络侧的配置包括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上报方式。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这里,所述第一准确度高于所述第二准确度,所述第一准确度可以称为高准确度,所述第二准确度可以称为低准确度。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上报;其中,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型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以下至少之一: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一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网络侧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所述终端接入;
为所述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调整所述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广播或单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向所述终端下发位置移动的建议。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所述终端使用所述区域TA值代替UE专用TA值进行上行传输。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是否处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如果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则所述终端应用所述条件切换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所述终端退出随机接入流程。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7所示,所述信息上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为基站。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
所述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以下结合终端在不同的RRC状态,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方案一:所述终端为处于空闲态(即RRC_IDLE态)或非激活态(即RRC_INACTIVE态)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对终端进行定位相关的配置,具体地,所述网络设备进行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记录时长,所述终端记录时长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配置终端记录次数,所述终端记录次数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这里,所述第一准确度高于所述第二准确度,所述第一准确度可以称为高准确度,所述第二准确度可以称为低准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的时间窗口;
广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方案二:所述终端为处于连接态(即RRC_CONNECTED)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对终端进行定位相关的配置,具体地,所述网络设备进行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上报方式。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这里,所述第一准确度高于所述第二准确度,所述第一准确度可以称为高准确度,所述第二准确度可以称为低准确度。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上报;其中,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型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以下至少之一: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一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所述终端接入;
为所述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调整所述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广播或单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向所述终端下发位置移动的建议。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终端告知网络侧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来自于海量终端的定位相关信息用于辅助网络侧判断终端的定位模块状态,与地理位置结合的终端定位能力等;进一步辅助网络侧对终端的上行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辅助网络进行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定位精度阈值”也可以描述为“定位距离误差阈值”。
以下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应用实例一
终端在空闲态或非激活态下时,终端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发送随机接入消息(如PRACH、MSG1、MSGA等消息)时需要进行TA预补偿,NTN系统中的终端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得到的位置信息计算服务链路的传播时延,即UE专用TA值(NTA,UE-specific)。如果终端通过定位获得的位置信息准确度较低,会造成网络无法正确接收到随机接入消息。为优化这一问题,网络可以配置终端进行logged MDT,终端通过logged MDT技术记录并上报定位准确度信息,辅助网络侧对随机接入消息相关的传输配置等进行调整。
1)网络侧对终端进行定位相关的配置,具体地,网络侧进行如下配置至少之一:
a)网络侧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用于指示高准确度或低准确度)、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b)网络侧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其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高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低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c)终端记录时长: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d)终端记录次数: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2)终端根据网络侧的配置或终端自主选择记录并上报如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用于指示高准确度或低准确度)、终端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3)网络侧根据终端上报的信息,可进行如下至少一种调整:
a)网络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具体地,网络下发禁止接入信令和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从而实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这里,可选地,该地理位置区域可以通过N个位置坐标来确定(N为正整数),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位置坐标和一个半径距离来确定。
b)网络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Preamble)的时间窗口。
c)网络广播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以及该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TA-area),可选地,还可以广播TAmargin。
4)如果终端接收到网络侧广播的地理位置区域,以及该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TA-area,则终端(可选地,可以根据网络侧下发的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低准确度,则终端使用TA-area代替TA-UE-specific(即UE专用TA值:NTA,UE-specific)进行上行传输。
5)如果终端接收到网络侧广播的禁止接入信令和一个地理位置区域,则终端(可选地,可以根据网络侧下发的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低准确度,则终端退出随机接入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终端在非连接态(即空闲态或非激活态)通过loggedMDT上报方式,告知网络侧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来自于海量终端的定位相关信息用于辅助网络侧判断终端的定位模块状态,与地理位置结合的终端定位能力等;进一步辅助网络侧对终端的上行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辅助网络进行优化。
应用实例二
终端在连接态下时,终端发送上行信号时需要进行TA预补偿,NTN系统中的终端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得到的位置信息计算服务链路的传播时延,即UE专用TA值(NTA,UE-specific)。如果终端通过定位获得的位置信息准确度较低,会造成网络无法正确接收到上行信号,甚至与其他上行信号之间产生符号间干扰,影响其他上行信号的接收,造成整个系统的吞吐量下降。为优化这一问题,网络可以配置immediate MDT,终端通过immediate MDT技术记录并上报定位准确度信息,辅助网络对资源分配等进行调整。
1)网络侧对终端进行定位相关的配置,具体地,网络侧进行如下配置至少之一:
a)网络侧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用于指示高准确度或低准确度)、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b)网络侧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其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高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低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c)网络侧对终端上报进行如下配置:
i:周期上报;具体地,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ii:事件触发型上报;具体地,网络侧配置当终端定位准确度为低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和/或,当终端定位准确度为高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2)终端根据网络侧的配置或终端自主记录并上报如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用于指示高准确度或低准确度)、终端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3)网络侧根据终端上报的信息,可进行如下至少一种调整:
a)网络禁止该终端接入。
b)网络为该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c)网络调整该终端的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d)网络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具体地,网络下发条件切换配置和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从而实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这里,可选地,该地理位置区域可以通过N个位置坐标来确定(N为正整数),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位置坐标和一个半径距离来确定。
e)网络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具体地,网络下发禁止接入信令和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从而实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这里,可选地,该地理位置区域可以通过N个位置坐标来确定(N为正整数),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位置坐标和一个半径距离来确定。
f)网络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的上行资源。
g)网络广播或单播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以及该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TA-area,可选地,还可以广播或单播TAmargin。
h)网络下发给终端一个位置移动的建议。例如:方向和距离。
4)如果终端接收到网络侧广播或单播的地理位置区域,以及该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TA-area,则终端(可选地,可以根据网络侧下发的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低准确度,则终端使用TA-area代替TA-UE-specific(即UE专用TA值:NTA,UE-specific)进行上行传输。
5)如果终端接收到网络侧广播的禁止接入信令和一个地理位置区域,则终端(可选地,可以根据网络侧下发的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低准确度,则终端退出随机接入流程。
6)如果终端接收到网络侧下发的条件切换配置和一个地理位置区域,则终端判断是否处于该地理位置区域,如果处于,则终端应用网络侧下发的条件切换配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终端连接态通过MDT、RRC上报等方式,告知网络侧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来自于海量终端的定位相关信息用于辅助网络侧判断终端的定位模块状态,与地理位置结合的终端定位能力等;进一步辅助网络侧对终端的上行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辅助网络进行优化。
应用实例三
基站接收上行信号,在某一时刻发生解调失败,检测到终端1至终端N的上行信号间存在符号间干扰。
基站为终端1至终端N下发以下至少一种配置:
1)配置终端上报定位准确度信息;
2)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具体地,配高准确度对应的定位精度阈值;
3)配置事件触发型上报,具体地,配置上报条件为当终端处于高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终端1至终端N中的各个终端根据基站下发的配置,测量最新的定位准确度,对于最新的定位准确度为高准确度的终端上报其定位准确度信息给基站。
基站监听终端1至终端N的上报,找到其中未上报的终端,对该终端的资源分配等进行调整。
应用实例四
基站配置非连接态下的终端记录并上报,具体地,基站下发以下至少一种配置:
1)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2)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其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高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低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3)配置终端记录时长: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T1。
终端根据基站下发的配置,上报如下至少一种信息: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基站/网络接收终端记录并上报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找到当前/近期定位信号(如GNSS信号)不可靠的地理位置区域,并对该地理位置区域的终端行为进行调整。作为示例,如图8所示,网络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实现方式如下:网络可根据海量数据,找到覆盖范围内的覆盖空洞(即图8中的小圈对于的区域范围)。网络针对不可靠的地理位置区域进行如下至少一种调整:
1)网络广播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以及该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TA-area,可选地,还可以广播TAmargin。
作为示例:网络广播一个位置中心点和以该中心点为圆形的半径(一般会有冗余量),通过该中心点和该半径可以确定一个圆形的地理位置区域。在该地理位置区域内的终端使用的TA-area。具体地,非连接态下的终端初始接入时,判断自己是否在该地理位置区域内,如果在该地理位置区域内,则终端使用网络下发的TA-area替代TA-UE-specific进行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设计了一种NTN系统下,终端上报其测量的位置信息的准确度(即定位准确度)的方法,用以辅助网络进行网络优化。其中,网络可配置/触发终端上报其定位准确度,或终端自主记录并上报其定位准确度。通过终端对定位准确度的上报,辅助网络判断终端是否存在使用低准确度的位置信息,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网络根据终端上报的信息,对低准确度的终端进行资源重配或禁止接入等处理,进行网络优化。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应用于终端,如图9所示,所述信息上报装置包括:
记录上报单元901,用于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
所述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记录上报单元901,用于自主选择记录并上报所述第一信息;或者,根据网络侧的配置,记录并上报所述第一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侧的配置包括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记录时长,所述终端记录时长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配置终端记录次数,所述终端记录次数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侧的配置包括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上报方式。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上报;其中,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型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以下至少之一: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一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这里,所述第一准确度高于所述第二准确度,所述第一准确度可以称为高准确度,所述第二准确度可以称为低准确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网络侧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的时间窗口;
广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定时提前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网络侧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所述终端接入;
为所述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调整所述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广播或单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向所述终端下发位置移动的建议。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902和处理单元903;
所述接收单元902接收到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903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使用所述区域TA值代替UE专用TA值进行上行传输。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902和处理单元903;
所述接收单元902接收到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903判断是否处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如果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则应用所述条件切换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902和处理单元903;
所述接收单元902接收到所述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903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触发所述终端退出随机接入流程。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为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的终端。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为处于连接态的终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9所示的信息上报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图9所示的信息上报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功能可通过运行于处理器上的程序而实现,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而实现。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上报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应用于网络设备,如图10所示,所述信息上报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1001,用于接收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
所述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配置单元1002,用于进行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记录时长,所述终端记录时长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配置终端记录次数,所述终端记录次数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配置单元1002,用于进行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上报方式。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上报;其中,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型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以下至少之一: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一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这里,所述第一准确度高于所述第二准确度,所述第一准确度可以称为高准确度,所述第二准确度可以称为低准确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调整单元1003,用于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的时间窗口;
广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调整单元1003,用于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所述终端接入;
为所述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调整所述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广播或单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向所述终端下发位置移动的建议。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10所示的信息上报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图10所示的信息上报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功能可通过运行于处理器上的程序而实现,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而实现。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1100示意性结构图。该通信设备可以是终端或者网络设备,图11所示的通信设备1100包括处理器1110,处理器11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1所示,通信设备11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120。其中,处理器1110可以从存储器11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11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11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110中。
可选地,如图11所示,通信设备11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1130,处理器111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11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其中,收发器11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11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11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11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11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通信设备11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2所示的芯片1200包括处理器1210,处理器12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12所示,芯片1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220。其中,处理器1210可以从存储器12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12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12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210中。
可选地,该芯片1200还可以包括输入接口1230。其中,处理器1210可以控制该输入接口12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获取其他设备或芯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1200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1240。其中,处理器1210可以控制该输出接口124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或芯片输出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以及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等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2)

1.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
所述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自主选择记录并上报所述第一信息;或者,
所述终端根据网络侧的配置,记录并上报所述第一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的配置包括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记录时长,所述终端记录时长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配置终端记录次数,所述终端记录次数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的配置包括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上报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上报;其中,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型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以下至少之一: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一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网络侧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的时间窗口;
广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定时提前TA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用于网络侧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所述终端接入;
为所述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调整所述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广播或单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向所述终端下发位置移动的建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
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所述终端使用所述区域TA值代替UE专用TA值进行上行传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是否处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
如果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区域,则所述终端应用所述条件切换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的情况下,所述终端判断当前的定位准确度;
如果所述当前的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则所述终端退出随机接入流程。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4、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为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的终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5、6、9、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为处于连接态的终端。
17.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信息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
所述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
所述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进行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定位的位置信息、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记录时长,所述终端记录时长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时长;
配置终端记录次数,所述终端记录次数是指:终端进入连接态之前,进行有效记录的最大次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进行以下配置至少之一:
配置终端记录并上报以下信息至少之一: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终端定位使用的定位系统、终端定位行为的时间戳;
配置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
配置终端上报方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上报;其中,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周期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上报周期;
如果所述上报方式为事件触发型上报,则网络侧配置以下至少之一: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一准确度时,进行上报;当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为第二准确度时,进行上报。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判断定位准确度的判断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准确度对应的第一定位精度阈值;
第二准确度对应的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精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精度阈值。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延长接收前导码的时间窗口;
广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以下调整至少之一:
禁止所述终端接入;
为所述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调整所述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
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
为特定位置下的终端配置专用上行资源;
广播或单播第一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区域对应的区域TA值;
向所述终端下发位置移动的建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条件切换的条件配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二地理位置区域以及条件切换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禁止特定位置下的终端接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下发第三地理位置区域以及禁止接入信令。
27.一种信息上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记录上报单元,用于记录并上报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28.一种信息上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上报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定位准确度信息。
2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1.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341016.5A 2021-11-12 2021-11-12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Pending CN1161329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1016.5A CN116132907A (zh) 2021-11-12 2021-11-12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1016.5A CN116132907A (zh) 2021-11-12 2021-11-12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2907A true CN116132907A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4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41016.5A Pending CN116132907A (zh) 2021-11-12 2021-11-12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29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53714A1 (en) Cell measurement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2012464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597794B (zh) 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US20240031965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5802476A (zh) 一种ta确定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JP2000031899A (ja) 遠距離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システム情報の更新方法および更新装置
CN115668806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6210326A (zh) 选择初始带宽部分bwp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20385393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6132907A (zh)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终端、网络设备
CN117044324A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59407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801339A (zh) Ntn中的测量上报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804165A (zh) 上行定时提前的更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1894930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2207725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ctive bandwidth part
US20240031964A1 (en) Adjustment method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iming,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4788362B (zh) 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生效时间的确定方法及相关产品
EP3952364A1 (en) Transceiver device, network entity and base station
US20240031960A1 (en)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4340494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5250532A (zh) 一种系统消息接收及发送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7678258A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7121601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7203924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