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07574B - 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07574B CN116107574B CN202310384583.1A CN202310384583A CN116107574B CN 116107574 B CN116107574 B CN 116107574B CN 202310384583 A CN202310384583 A CN 202310384583A CN 116107574 B CN116107574 B CN 1161075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pplication interface
- interface
- information
- candidate application
- candid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8—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for implementing user interfa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Stored Programm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获取第一需求信息;通过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对于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将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第二需求信息和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该实施方式提高了应用界面的构建效率和准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应用界面构建是指根据界面需求,生成相应的应用界面的一种技术。目前,进行应用界面构建通常采用的方式为:通过人工拖拽界面组件的方式生成应用界面,或通过人工代码开发的方式生成应用界面。
然而,当采用上述方式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当需要对应用界面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时,通过人工拖拽界面组件或人工代码开发,应用界面构建效率低下以及构建的应用界面的准确度无法保证。
第二,在对模型进行参数更新时,往往需要对模型进行长时间离线化,以对离线化后的模型进行参数更新,此时会导致无法及时进行应用界面构建。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需求信息是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装置包括: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需求信息是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第一生成单元,被配置成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评价单元,被配置成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排序单元,被配置成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第二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提高了界面构建效率和准确度,具体来说,造成页面构建效率低下和准确度无法得到保证的原因在于:当需要对应用界面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时,通过人工拖拽界面组件或人工代码开发,应用界面构建效率低下以及构建的应用界面的准确度无法保证。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首先,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需求信息是用于描述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其次,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通过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实现了对用户需求信息的信息识别,以得到相对应的多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接着,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实践中,由于生成的多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与第一需求信息存在一定匹配差异。因此,通过应用界面评价模型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以此量化生成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的准确度。进一步,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此外,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从而,筛选得到与第一需求信息最匹配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以此保证了生成的应用界面的准确度。除此之外,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实践中,针对应用界面,往往需要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以实现对应用界面的功能的完善和补充的目的,由此,本公开在第一需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第二需求信息,对第一应用界面进行自动界面更新。综上,本公开中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针对需要对应用界面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时,相较于人工拖拽界面组件或人工代码开发的方式,应用界面的构建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100。该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第一需求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的执行主体(例如,计算设备)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获取上述第一需求信息。其中,第一需求信息是用于描述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应用界面是指可以进行功能可视化的网页界面。界面功能可以是应用界面对应的功能。实践中,第一需求信息可以是“生成XX系统”。界面功能可以是“信息录入功能”。具体的,第一需求信息可以是用户输入的需求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无线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3G/4G/5G连接、WiFi连接、蓝牙连接、WiMAX连接、Zigbee连接、UWB(ultra wideband)连接、以及其他现在已知或将来开发的无线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设备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计算设备为硬件时,可以实现成多个服务器或终端设备组成的分布式集群,也可以实现成单个服务器或单个终端设备。当计算设备体现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硬件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应该理解,计算设备的数目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计算设备。
步骤102,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其中,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可以是用于生成第一需求信息对应的应用界面、以及对生成的应用界面进行界面评价的模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是用于生成第一需求信息对应的应用界面的模型。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是生成的、针对第一需求信息的应用界面。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存在部分功能差异。实践中,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可以是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践中,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可以包括: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其中,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对应界面功能a和界面功能b。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对应界面功能b和界面功能c。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对应界面功能c和界面功能d。
可选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训练得到:
第一步,获取用于对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训练的需求文档。
其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获取上述需求文档。上述需求文档包括: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为未进行模型训练的、模型结构与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模型结构一致的模型。界面功能描述信息是用来描述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的信息。实践中,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可以是“可以对人员信息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
第二步,对于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通过以下子步骤进行处理:
第一子步骤,对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进行功能组件标注,以生成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
实践中,标注人员可以通过功能组件标注端对界面功能及其对应的组件进行标记。其中,上述功能组件标注端可以是用于对界面功能描述信息进行功能组件标注的终端。功能组件描述信息表征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标注结果。功能组件描述信息可以包括:功能信息,功能组件信息和功能标注信息。其中,功能信息表征应用界面相应的功能。例如,功能信息可以是“XX信息显示功能”。功能组件信息表征功能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实践中,功能组件信息可以通过功能组件的对应的函数名称表征。例如,功能组件信息可以是“InfShow()”。功能标注信息表征功能信息对应的功能的标注结果。实践中,功能标注信息可以包括:对齐方式,组件风格,组件大小。实践中,功能组件描述信息可以通过三元组的形式表征。功能标注信息也可以通过三元组的形式表征。例如,功能组件描述信息可以是(XX信息显示功能,InfShow(),(right,1,20px))。其中,“right”表示使用右对齐方式。“1”表示选择默认组件风格。“20px”表示组件大小设置为20像素长度。
第二子步骤,将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和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进行组合,得到训练样本。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以构建二元组的形式,将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和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进行组合,得到训练样本。例如,训练样本可以是<界面功能描述信息A,界面功能描述信息A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
第三步,通过得到的训练样本集合,对上述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训练样本集合作为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输入,通过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方式,对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参数训练,得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
步骤103,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其中,第一界面评价信息是针对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的界面评价信息。实践中,界面评价信息包括:功能匹配度数值、功能完整度数值和界面美观度数值。其中,功能匹配度数值表征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和第一需求信息的功能匹配度。功能完整度数值表征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的功能完整度。界面美观度数值表征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的界面美观度。实践中,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可以通过三元组的形式表征。例如,界面评价信息可以是(1,2,3),其中,“1”表示功能匹配度数值。“2”表示功能完整度数值。“3”表示界面美观度数值。应用界面评价模型是用于对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功能匹配度、功能完整度和界面美观度进行评价的模型。实践中,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包括:主干网络和三个分类层。具体的,主干网络可以是全连接神经网络。三个分类层可以包括:分类层A、分类层B和分类层C。其中,分类层A用于对功能匹配度进行分类,以得到功能匹配度数值。分类层B用于对功能完整度进行分类,以得到功能完整度数值。分类层C用于对界面美观度进行分类,以得到界面美观度数值。
可选地,上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通过以下步骤训练得到:
第一步,对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进行随机采样,得到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设置随机函数,利用随机函数从上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中随机采样预设比例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得到上述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
第二步,将上述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输入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生成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上述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输入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生成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其中,待标注应用界面是包含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对应的至少一个界面功能的应用界面。
第三步,对上述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中的每个待标注应用界面进行界面评分标注,以生成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得到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序列。
实践中,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可以表征界面评分结果。其中,界面评分结果=功能匹配度数值+功能完整度数值+界面美观度数值。功能匹配度数值可以表征待标注应用界面与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对应至少一个功能的匹配度。功能完整度数值表征待标注应用界面的功能完整度。界面美观度数值表征待标注应用界面的界面美观度。具体的,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人工界面评分结果,作为界面评分标注信息。
第四步,根据上述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和上述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序列,对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上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
其中,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为未进行模型训练的、模型结构与上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的模型结构一致的模型。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将待标注应用界面输入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并根据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应的损失函数和待标注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评分标注信息计算损失值,以及根据损失值对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模型参数更新,以实现模型训练。将上述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和上述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序列作为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的输入,对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得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
步骤104,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其中,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有序。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界面评价信息包括的功能匹配度数值、功能完整度数值和界面美观度数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加权求和结果。其次,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按照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进行排序,得到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作为示例,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包括: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可以是“10”。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可以是“12”。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可以是“11”。例如,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加权求和结果,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对一候选应用界面A、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进行排序,得到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可以是[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又如,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加权求和结果,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对一候选应用界面A、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进行排序,得到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可以是[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
步骤105,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其中,目标客户端是发送第一需求信息的用户对应的客户端。目标客户端可以包括信息发送与接收功能和界面展示功能。其中,信息发送与接收功能可以是用于发送如第一需求信息的功能。信息发送与接收功能还可以是用于接收如第一需求信息对应的第一应用界面的功能。界面展示功能是用于展示第一应用界面的功能。目标位置表征第一应用界面在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的位置。例如,当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按照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由大到小排序时,目标位置是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的首位置。又如,当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按照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由小到大排序时,目标位置是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的末位置。
步骤106,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界面功能调整信息是用于进行界面功能补充或修改的信息。
作为示例,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第一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二需求信息进行需求信息组合,得到组合后需求信息。具体的,第一需求信息为“生成OA系统”,第二需求信息为“增加毕业院校信息显示功能”,上述执行主体将第一需求信息与第二需求信息合并后得到的组合后需求信息为“生成OA系统、增加毕业院校信息显示功能”。其次,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采用步骤102至步骤105中的、用于生成第一需求信息对应的第一应用界面的步骤,生成组合后需求信息对应的第二应用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通过以下步骤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
第一步,通过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是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生成的、针对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的应用界面。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存在部分功能差异。实践中,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可以包括: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对应界面功能a和界面功能b。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对应界面功能b和界面功能c。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对应界面功能c和界面功能d。
第二步,对于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上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其中,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是针对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的界面评价信息。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分别从功能匹配度、功能完整度和界面美观度三个角度对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打分,以生成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包括的功能匹配度数值、功能完整度数值和界面美观度数值。
第三步,根据得到的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其中,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有序。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更新后的界面评价信息包括的功能匹配度数值、功能完整度数值和界面美观度数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加权求和结果。其次,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按照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进行排序,得到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作为示例,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包括: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可以是“8”。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可以是“13”。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可以是“12”。例如,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加权求和结果,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对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进行排序,得到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可以是[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又如,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加权求和结果,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对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和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进行排序,得到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可以是[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A,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C,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B]。
第四步,将上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上述目标位置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确定为上述第二应用界面。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步,确定第一参数更新模型。
其中,上述第一参数更新模型的模型参数和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模型参数一致。上述第一参数更新模型的模型结构和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模型结构一致。实践中,上述第一参数更新模型是用来对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参数更新的模型。上述第一参数更新模型可以是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模型。
第二步,对上述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模型参数调整,得到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
其中,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与第一参数更新模型的模型参数存在差异,以保证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和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输出的应用界面存在差异。
第三步,将上述第一需求信息输入上述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得到第二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其中,第二候选应用界面是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生成的、针对第一需求信息的应用界面。第二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二候选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存在部分功能差异。实践中,第二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可以包括:第二候选应用界面A、第二候选应用界面B和第二候选应用界面C。其中,第二候选应用界面A对应界面功能a和界面功能b。第二候选应用界面B对应界面功能b和界面功能c。第二候选应用界面C对应界面功能c和界面功能d。
第四步,对于上述第二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二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二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二界面评价信息。
其中,第二界面评价信息是针对第二候选应用界面的界面评价信息。实践中,第二界面评价信息可以通过三元组的形式表征。例如,界面评价信息可以是(4,5,6),其中,“4”表示功能匹配度数值。“5”表示功能完整度数值。“6”表示界面美观度数值。
第五步,从得到的第二界面评价信息集合中筛选出满足筛选条件的第二界面评价信息,作为目标界面评价信息。
实践中,筛选条件可以是第二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加权求和结果与第二界面评价信息集合中对应的最大的加权求和结果相同。
第六步,响应于上述目标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评价分数大于目标评价分数,对上述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模型参数保存,以生成模型参数文件。
其中,模型参数文件是用于保存更新后的模型及其模型参数的文件。评价分数可以是目标界面评价信息包括的功能匹配度数值、功能完整度数值和界面美观度数值得加权求和结果。上述目标评价分数是上述第一应用界面对应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评价分数。实践中,若目标界面评价信息的评价分数是11,第一应用界面的评价分数是10,此时11>10,则对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模型参数保存。
第七步,响应于上述目标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评价分数小于等于上述目标评价分数,对上述参数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参数重调整,以及对参数重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模型重新训练。
实践中,若目标界面评价信息的评价分数为9,第一应用界面的评价分数是10,此时9<10,则对第一参数更新模型的参数进行重调整。具体的,上述执行主体采用上述第一步至第七步,对上述参数重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模型重新训练。
第八步,确定上述第一应用界面和上述目标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第二候选应用界面的界面相似度。
其中,界面相似度表征第一应用界面和上述目标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第二候选应用界面的界面相似度。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确定第一应用界面和上述目标界面评价信息对应的第二候选应用界面的欧几里得距离,作为界面相似度。
第九步,响应于上述界面相似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相似度阈值且小于第二预设相似度阈值,通过上述模型参数文件对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参数更新。
其中,第一预设相似度阈值是相似度阈值下限。第二预设相似度阈值是相似度阈值上限。具体的,第一预设相似度阈值可以是0.98。第二预设相似度阈值可以是1。例如,当界面相似度是0.99时,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上述模型参数文件对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参数更新。
第十步,响应于确定上述界面相似度小于上述第一预设相似度阈值,对重训练后的、参数重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模型重训练。
实践中,当界面相似度为0.95时,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重训练。上述第一步至第十步,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发明点,解决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即“在对模型进行参数更新时,往往需要对模型进行长时间离线化,以对离线化后的模型进行参数更新,此时会导致无法及时进行应用界面构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上述执行主体确定第一参数更新模型,其中,第一参数模型的模型结构和模型参数与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模型参数一致,以此实现对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影子模型更新,即在保证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在线使用的前提下,并行对第一参数模型进行模型更新。其次,考虑到基于历史训练样本对第一参数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得到的模型与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差别较小,即第一参数模型学习不到新的特征,因此,本公开通过结合第一需求信息(用户新输入的需求信息)对第一参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由于第一需求信息不包含相对应的标注信息,因此,本公开采用评价分数逐步提升的方式,即以当前的界面评价信息(第二界面评价信息)的评价分数大于历史的界面评价信息的评价分数(目标界面评价信息)为训练结束目的,对第一参数模型进行训练。由此实现了第一参数模型对于新的特征的学习。最后,通过界面相似度作为更新依据,以此判断是否对重训练后的、参数重调整后的第一参数更新模型进行重训练。当不需要重训练时,直接根据模型参数文件对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参数更新,由此实现了无需对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长时间离线化,并能够对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更新的目的,保证了应用界面构建的及时性。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提高了界面构建效率和准确度,具体来说,造成页面构建效率低下和准确度无法得到保证的原因在于:当需要对应用界面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时,通过人工拖拽界面组件或人工代码开发,应用界面构建效率低下以及构建的应用界面的准确度无法保证。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首先,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需求信息是用于描述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其次,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通过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实现了对用户需求信息的信息识别,以得到相对应的多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接着,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实践中,由于生成的多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与第一需求信息存在一定匹配差异。因此,通过应用界面评价模型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以此量化生成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的准确度。进一步,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此外,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从而,筛选得到与第一需求信息最匹配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以此保证了生成的应用界面的准确度。除此之外,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实践中,针对应用界面,往往需要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以实现对应用界面的功能的完善和补充的目的,由此,本公开在第一需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第二需求信息,对第一应用界面进行自动界面更新。综上,本公开中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针对需要对应用界面进行多轮次的界面更新时,相较于人工拖拽界面组件或人工代码开发的方式,应用界面的构建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进一步参考图2,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200包括:获取单元201、第一生成单元202、评价单元203、排序单元204、发送单元205和第二生成单元206。其中,获取单元201被配置成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需求信息是用于描述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第一生成单元202被配置成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评价单元203被配置成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排序单元204被配置成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发送单元205被配置成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第二生成单元206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该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2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1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2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3,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如计算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3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3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3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3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3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3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301、ROM 302以及RAM 303通过总线3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305也连接至总线3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3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3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3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308;以及通信装置309。通信装置3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3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3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3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3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3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308被安装,或者从ROM 3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3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需求信息是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对于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上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将上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上述第二需求信息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上述第二需求信息是上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上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获取单元、第一生成单元、评价单元、排序单元、发送单元和第二生成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生成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上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7)
1.一种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需求信息是用于描述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
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对于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所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
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将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
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所述第二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所述第二需求信息是所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其中,
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通过以下步骤训练得到:
获取用于对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训练的需求文档,其中,所述需求文档包括: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其中,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为未进行模型训练的、模型结构与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模型结构一致的模型;
对于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界面功能描述信息,执行以下处理步骤:
对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进行功能组件标注,以生成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
将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和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进行组合,得到训练样本;
通过得到的训练样本集合,对所述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通过以下步骤训练得到:
对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进行随机采样,得到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
将所述采样后的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输入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生成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
对所述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中的每个待标注应用界面进行界面评分标注,以生成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得到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序列;
根据所述待标注应用界面序列和所述界面评分标注信息序列,对初始应用界面评价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所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包括:
通过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所述第二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对于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所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
根据得到的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将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所述目标位置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确定为所述第二应用界面。
4.一种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第一需求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需求信息是用于描述应用界面对应的界面功能的信息;
第一生成单元,被配置成通过预先训练的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评价单元,被配置成对于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所述应用界面生成模型包括的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第一界面评价信息;
排序单元,被配置成根据得到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将所述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目标位置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作为第一应用界面发送至目标客户端;
第二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接收到第二需求信息,根据所述第二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针对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更新后的界面,作为第二应用界面,其中,所述第二需求信息是所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界面功能调整信息,其中,
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通过以下步骤训练得到:
获取用于对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训练的需求文档,其中,所述需求文档包括: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其中,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为未进行模型训练的、模型结构与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的模型结构一致的模型;
对于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界面功能描述信息,执行以下处理步骤:
对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进行功能组件标注,以生成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
将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和所述界面功能描述信息对应的功能组件描述信息进行组合,得到训练样本;
通过得到的训练样本集合,对所述初始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界面自动构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生成单元被进一步配置成:
通过所述候选应用界面生成模型、所述第二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需求信息,生成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
对于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每个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通过所述应用界面评价模型,对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界面评价,以生成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
根据得到的更新后的第一界面评价信息集合,对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集合中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进行排序,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
将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序列中处于所述目标位置的更新后的第一候选应用界面,确定为所述第二应用界面。
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7.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84583.1A CN116107574B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84583.1A CN116107574B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07574A CN116107574A (zh) | 2023-05-12 |
CN116107574B true CN116107574B (zh) | 2023-06-13 |
Family
ID=86258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84583.1A Active CN116107574B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07574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82309A (zh) * | 2018-11-26 | 2019-04-05 | 河南大瑞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网站界面生成的辅助设计方法 |
CN109947426A (zh) * | 2019-03-12 | 2019-06-28 | 天津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程序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679829A (zh) * | 2020-06-11 | 2020-09-18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户界面设计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CN112328250A (zh) * | 2020-11-17 | 2021-02-05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界面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3687830A (zh) * | 2021-10-25 | 2021-11-23 | 深圳市信润富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可视化界面生成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WO2022160826A1 (zh) * | 2021-01-28 | 2022-08-04 |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页面布局方法及装置 |
CN115237410A (zh) * | 2022-07-29 | 2022-10-25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界面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
CN115857920A (zh) * | 2021-09-23 | 2023-03-28 |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页面开发方法、装置、系统、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3
- 2023-04-12 CN CN202310384583.1A patent/CN1161075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82309A (zh) * | 2018-11-26 | 2019-04-05 | 河南大瑞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网站界面生成的辅助设计方法 |
CN109947426A (zh) * | 2019-03-12 | 2019-06-28 | 天津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程序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679829A (zh) * | 2020-06-11 | 2020-09-18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户界面设计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CN112328250A (zh) * | 2020-11-17 | 2021-02-05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界面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2160826A1 (zh) * | 2021-01-28 | 2022-08-04 |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页面布局方法及装置 |
CN115857920A (zh) * | 2021-09-23 | 2023-03-28 |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页面开发方法、装置、系统、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3687830A (zh) * | 2021-10-25 | 2021-11-23 | 深圳市信润富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可视化界面生成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5237410A (zh) * | 2022-07-29 | 2022-10-25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界面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Ben Liu等.Deriving user interface from ontologies: a model-based approach.1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CTAI'05).2005,第1-6页. * |
基于深度学习的用户界面代码自动生成研究;尹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I138-161 * |
基于神经网络的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郝同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I138-405 * |
实用软件用户界面评价模型;张晓丰等;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第11期);140-142 * |
支持用户界面自动生成的界面模型;万建成等;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第18期);114-118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07574A (zh) | 2023-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22058915A (ja) | 画像認識モデルをトレーニ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画像を認識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電子機器、記憶媒体、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CN110288049B (zh) | 用于生成图像识别模型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104620B (zh) | 一种短视频推荐方法、装置和可读介质 | |
CN111523640B (zh) |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方法和装置 | |
CN110807515A (zh) | 模型生成方法和装置 | |
EP4141786A1 (en) | Defect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model tra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1738010A (zh) | 用于生成语义匹配模型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3204977B (zh) | 信息翻译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6882591B (zh) | 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7290561B (zh) | 业务状态信息反馈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6128055A (zh) | 图谱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EP404404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 |
CN111104874A (zh) | 人脸年龄预测方法及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2183388B (zh) |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
CN116107574B (zh) | 应用界面自动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 |
CN112685996B (zh) | 文本标点预测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 |
CN115205677A (zh) | 识别图像信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1754984B (zh) | 文本选取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1353585B (zh) | 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搜索方法和装置 | |
CN115393652B (zh) | 基于对抗网络的人工智能模型更新方法、识别方法和设备 | |
CN117743555B (zh) | 答复决策信息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7636100B (zh) | 预训练任务模型调整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
CN117857388B (zh) | 交换机运行信息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计算机介质 | |
CN117493688B (zh) | 基于用户画像的教学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 | |
CN118228200B (zh) | 基于多模态模型的电力设备异常识别方法、装置与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