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86078A -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86078A
CN116086078A CN202211627605.4A CN202211627605A CN116086078A CN 116086078 A CN116086078 A CN 116086078A CN 202211627605 A CN202211627605 A CN 202211627605A CN 116086078 A CN116086078 A CN 116086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door
plate
driving shaft
b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276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明星
陈占晖
常天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2760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860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86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86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18Storing ice
    • F25C5/182Ice bi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4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43Tools, e.g. ice picks, ice crushers, ice sha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3/00Stationary devices, e.g. cold-roo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4Doors; Covers with special compartments, e.g. butter conditio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movabl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其中,储冰盒包括盒体和驱动轴,所述盒体内形成储冰腔以及与所述储冰腔连通的出冰口,所述盒体设置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沿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下方连接定刀;所述驱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所述驱动轴连接有碎冰组件的动刀,所述驱动轴的轴线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的一侧,沿靠近所述驱动轴的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面斜向下倾斜。本发明提出的储冰盒,通过将储冰盒的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设置为低于驱动轴,可辅助冰块下落,还能优化储冰盒的受力,减弱冰块压裂储冰盒的风险。

Description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当冰箱、冰柜、制冰机等制冷设备具有制冰功能,则需要设置制冰机,制冰机需要固定在门体或柜体内。当储冰盒内设置动刀和定刀,动刀与定刀配合可用于碎冰,在动刀转动时,动刀容易将冰块按压在储冰盒的表面上,使储冰盒的表面承受较大应力,有变形开裂风险,影响使用可靠性,为保证储冰盒内的冰块顺利滑落,储冰盒内的表面从右侧向中间斜向下倾斜,但此表面的相对较高,会减小储冰盒储冰容量,由于动刀通过冰块所按压的储冰盒表面的位置较高,储冰盒的表面存在开裂的风险,储冰盒的结构稳定性欠佳。因此,储冰盒的结构有待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储冰盒,通过将储冰盒的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设置为低于驱动轴,可辅助冰块下落,还能优化第一支撑面的受力,减弱冰块压裂第一支撑面的风险,提升储冰盒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门体。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储冰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内形成储冰腔以及与所述储冰腔连通的出冰口,所述盒体设置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沿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下方连接定刀;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所述驱动轴连接有碎冰组件的动刀,所述驱动轴的轴线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的一侧,沿靠近所述驱动轴的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面斜向下倾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冰盒,包括盒体和转动连接于盒体的驱动轴,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低于驱动轴的轴线,在驱动轴带动动刀转动时,第一支撑面可引导冰块下落,在动刀带动冰块转动到与第一支撑面接触时,第一支撑面的受力更加合理,避免第一支撑面和第一限位面被压裂,提升储冰盒的结构稳定性,延长储冰盒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动刀的转动外圆与所述第一限位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整冰的最小长度的一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盒体转动连接选冰门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边缘与所述动刀的转动外圆之间设置有第二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盒体构造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驱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面的下边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动部设置有第一止动面,所述第一止动面适于抵接所述盒体的外表面,以使所述选冰门止动在打开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盒体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形成所述储冰腔,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拼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均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板包括支撑板部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板部的透光板部,所述透光板部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穿设于所述支撑板部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第一转动安装部,所述支撑板部设置有第二转动安装部,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和所述第二转动安装部与选冰门的转动部转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板部与所述透光板部相卡接,所述支撑板部向下凹陷形成有导冰槽,所述导冰槽低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所述导冰槽位于所述驱动轴的两侧,向靠近所述出冰口的方向,所述导冰槽的底面斜向下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6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动刀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基体和连接于所述基体的外圈的刀体,所述刀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整冰的第三导向面,所述第三导向面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三导向面与基体的外表面的延长线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45°。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门体,包括门本体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储冰盒,所述门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储冰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门体,包括门本体和储冰盒,储冰盒的出冰性能稳定,结构简单,有助于延长储冰盒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本体连接有储冰支座,所述储冰支座包括第一板体和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夹角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下方并构造有插接口,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有第二止挡部;
所述盒体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
所述盒体适于从上向下插接于所述储冰支座,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盒体的下方支撑所述盒体,所述第一止挡部沿第一方向对所述第一配合部限位,所述第一方向与上下方向形成夹角;所述第二止挡部沿第二方向对所述第二配合部限位,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本体连接有支撑部件和制冰机,所述支撑部件设置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一连接部;
所述制冰机位于所述盒体的上方,所述制冰机包括制冰主体和罩体,所述制冰主体设置有第二定位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罩体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制冰主体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罩体之间;
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插接,以使所述制冰主体在定位位置和让位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定位,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止挡所述第二连接部,以阻止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解除限位;在所述让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解除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解除对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止挡,所述罩体适于与所述支撑部件安装,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让位位置到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运动至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固定,以使所述制冰主体在所述罩体的至少一侧对所述罩体限位。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柜体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门体,所述门体可开合的连接于所述柜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柜体和门体,储冰盒的出冰性能稳定,结构简单,有助于延长储冰盒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门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门体的部分零部件处于分解状态;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门体安装有制冰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制冰主体处于定位位置;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制冰机的组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制冰主体与罩体相固定;
图4是图3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门体安装有制冰主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中示意了罩体的第二连接部、内胆的第一连接部和制冰主体的第一限位部相互限位的位置关系;
图6是图5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主体的制冰支架与冰格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罩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门本体与制冰主体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门本体与制冰主体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罩体处于拆卸状态;
图12是图11中D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E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门体安装有制冰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储冰盒处于拆卸状态;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埋支撑件、预埋线盒以及线盒盖的位置关系,图中,预埋线盒固定于预埋支撑件,线盒盖未安装到预埋线盒;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选冰门处于关闭状态;
图20是图18中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选冰门处于关闭状态;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朝向内胆一侧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8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选冰门处于打开状态;
图24是图18中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选冰门处于打开到最大角度的状态;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选冰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冰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冰盒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示意了搅冰件的安装方式;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冰盒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与储冰支座的一种配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F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与储冰支座的仰视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俯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F-F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中H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与储冰支座的另一种配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冰盒与储冰支座配合的剖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中G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43中I-I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43中J-J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图45中K-K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门体;11、取冰口;2、柜体;21、制冷间室;22、顶板;
100、门本体;102、支撑部件;104、预埋支撑件;106、内胆;1064、第二安装口;108、第一定位部;1082、第一卡接块;10822、杆部;10824、卡块;1084、第二卡接块;10842、板部;10844、翻折部;110、第一连接部;1102、第二导向面;112、预埋线盒;1122、第一卡接部;114、线盒盖;1142、第二卡接部;116、预埋水管;
200、制冰主体;202、制冰支架;204、冰格;206、第二定位部;2062、第一孔部;2064、第二孔部;208、第一限位部;210、第一安装孔;212、探冰杆;
300、罩体;302、第二连接部;3022、板体;3024、插接孔;3026、翻边;3028、第一导向面;304、通风口;
400、储冰支座;402、第一板体;4022、第二安装孔;4024、第一止挡部;4026、定位槽;4028、本体部;4030、弯折部;4032、第一止挡壁;4034、第二止挡壁;404、第二板体;4042、插接口;4044、第二止挡部;4046、第三止挡部;4048、第四止挡部;406、驱动电机;408、电机罩;
500、储冰盒;502、盒体;503、储冰腔;504、第一配合部;5042、定位块;506、第二配合部;5062、套接孔;508、内凹部;5082、抓握槽;510、第三配合部;512、出冰口;514、出冰壳部;516、第四配合部;518、驱动轴;520、动刀;5202、基体;5204、刀体;5206、刀齿;5208、第三导向面;522、定刀;524、选冰门;5242、转动部;5244、选冰本体;5245、凸包;5246、第一止动面;5248、扭簧;526、搅冰件;5262、搅冰杆部;5264、连接杆部;528、第二齿轮;5282、啮合部;5284、套接部;530、第一齿轮;532、第一壳板;5322、支撑板部;53222、第三安装孔;53224、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6、第三卡接部;5324、透光板部;53242、第一安装部;53244、第一转动安装部;53246、第四卡接部;534、第二壳板;5342、安装套;5344、送冰口;536、第三壳板;538、第四壳板;5382、第三转动安装部;540、第一支撑面;541、第二支撑面;542、第一限位面;544、导冰槽;546、搅冰叶轮;548、支撑块;550、送冰通道;
600、风道板;602、板本体;604、第一导风部;606、第二导风部;608、送风口;610、第一送风区;612、第二送风区;
700、离心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具有制冰功能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储冰功能,制冷设备可以为制冰机、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的种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制冷设备包括柜体2和可开合的连接于柜体2的门体1,制冰设备内设置有制冰机,制冰机包括用于制得冰块的制冰主体200,制冰主体200可安装在柜体2或门体1,制冰主体200的安装位置灵活,可根据需要选择。参考附图1至48所示,以制冰主体200安装于门体1为例对制冷设备进行说明。其中,门体1内需要设置预埋水管116,以向制冰机的冰格204内送水,提供制冰所需的水源。当制冷设备还具有储冰功能,则制冰机的下方可设置储冰盒500,制冰机制得的冰块可在储冰盒500的储冰腔503内的存放,冰块通过储冰盒500送出。用户可直接从储冰盒500的下方取冰,或者,用户从门体1取冰,如门体1的外侧设置取冰口11,用户在不开门的情况下,即可取到冰块,取冰方便。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设备的取冰方式不作限定,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下述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关系,在不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以冰箱(制冷设备为冰箱)的方位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结合图1至图16所示,对制冰机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如下所述的制冰机安装组件)。
制冰机安装组件包括支撑部件102和制冰机,制冰机包括制冰主体200和罩体300,制冰主体200固定于支撑部件102与罩体300之间。制冰机与支撑部件102的安装过程中,制冰主体200先与支撑部件102初步定位,制冰主体200初步定位后,再将罩体300罩设在制冰主体200的外侧,罩体300在制冰主体200的外侧对制冰主体200进行限位,在罩体300安装完成后,制冰主体200再进行二次定位,制冰主体200也对罩体300进行限位,在不解除制冰主体200对罩体300的限位的情况下,即便用户误触罩体300,罩体300也不会解除与支撑部件102的连接关系,可避免误触导致罩体300脱落,使得罩体300可稳定固定在制冰主体200的外侧,提升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其中,支撑部件102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08和第一连接部110,制冰主体200设置有第二定位部206和第一限位部208,罩体300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02,基于第二定位部206与第一定位部108相插接,第二定位部206适于相对于第一定位部108运动,以使制冰主体200在定位位置和让位位置之间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相互插接,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还可以相互运动,也就是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相互插接后,通过制冰主体200相对于支撑部件102运动,使得制冰主体200可以在定位位置与让位位置之间切换。制冰主体200在定位位置和让位位置时,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处于插接状态,制冰主体200并不与支撑部件102完全脱离。
参考图2和图5所示,在定位位置,第二定位部206与第一定位部108相互固定,也就是制冰主体200与支撑部件10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相限位,也就是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实现固定,第一限位部208止挡第二连接部302,以阻止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解除限位,通过制冰主体200对罩体300进行限位,阻止第二连接部302脱离第一连接部110,避免罩体300从支撑部件102滑脱。此时,罩体300和制冰主体200均与支撑部件102固定连接。
在让位位置(图中未示意),第二定位部206与第一定位部108解除限位,制冰主体200并未与支撑部件102固定,此时,制冰主体200可为罩体300让位,第一限位部208解除对第一连接部110的止挡,使得罩体300适于与支撑部件102安装,以使第二连接部302限位于第一连接部110。当制冰主体200位于让位位置,制冰主体200可为罩体300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罩体300可与支撑部件102固定安装,也就是,使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相互限位。
制冰主体200从让位位置到定位位置,第二定位部206运动至与第一定位部108相互固定,以使制冰主体200运动到在罩体300的至少一侧对罩体300限位。在定位位置,第一限位部208限位在第二连接部302的至少一侧,避免罩体300脱离支撑部件102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制冰机安装组件,制冰主体200的外侧罩设罩体300,在制冰机安装的过程中,制冰主体200与支撑部件102初步定位,然后调节制冰主体200的位置,使得制冰主体200为罩体300让位,使得罩体300可与支撑部件102固定连接,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固定后,制冰主体200再与支撑部件102完成固定,与支撑部件102完成固定的制冰主体200还可以对罩体300起到限位作用,在不将制冰主体200调节到让位位置的情况下,罩体300不能进行拆卸,罩体300可以做到有效防护,保障用户制冰机使用安全,避免用户接触到制冰主体200内的运动部件而引起人体损伤,提升用户制冰机使用安全。
制冰主体200与支撑部件102固定连接,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也可以通过卡接或插接等方式固定,可减少螺钉固定,提升生产效率。
当然,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也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至图5所示,制冰主体200的让位位置位于定位位置的上方,在制冰主体200的第二定位部206与支撑部件102的第一定位部108初步定位后,解除外力作用,制冰主体200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落,此时制冰主体200位于定位位置,第二定位部206与第一定位部108实现卡接,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的卡接方式稳定且安装方便、省力。在制冰主体200需要为罩体300的拆装让位时,克服制冰主体200的重力,推动制冰主体200向上运动到让位位置,操作简便且罩体300的安装稳定性好。
在一些情况下,在让位位置,罩体300适于沿横向插入支撑部件102,以使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卡接固定,罩体300的安装方式简单,罩体300的安装稳定性好。
罩体300沿横向插入支撑部件102,可以理解为,罩体300从支撑部件102的后侧向前侧运动,以使罩体300的第二连接部302与支撑部件102的第一连接部110相连接,实现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的连接。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罩体300插入支撑部件102的方向为从后向前,但制冰机的安装位置不同,罩体300也可以从其他方向插入支撑部件102,如制冰机安装于柜体内,罩体可以沿左右方向与支撑部件插接(图中未示意)。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部302位于罩体300的插入方向的两侧,参考图5至图7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罩体300从支撑部件102的后侧向支撑部件102插接,罩体300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02,在罩体300向支撑部件102插接的过程中,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相互卡固,实现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的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至图7所示,第一连接部110与第二连接部302中的一个为凸块,另一个设置为与凸块相适配的插接孔3024,在罩体300向支撑部件102插接时,凸块插入插接孔3024,实现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的插接固定。
当第二连接部302位于罩体300的左右两侧,第二连接部302设置有插接孔3024,在罩体300向支撑部件102插接时,凸块与第二连接部302接触,第二连接部302产生弹性形变,克服凸块的阻力,以使凸块与插接孔3024对应并插入到插接孔3024内,实现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的限位,罩体300和支撑部件102的结构简单且可拆装简便。在凸块插接到插接孔3024后,罩体300安装到位,再将制冰主体200从让位位置下落到定位位置,通过第一限位部208对第二连接部302进行限位,第一限位部208止挡在第二连接部302的内侧(第一限位部208在罩体300的左右两侧起到限位作用,此处的内侧以罩体300为基准,制冰主体200罩扣在罩体300的内侧),避免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相脱离,保证罩体300的固定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至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302包括板体3022和连接于板体3022的翻边3026,板体3022开设有插接孔3024,在定位位置,罩体300至少一侧的翻边3026与对应的第一限位部208的距离为第一长度,凸块插接于插接孔3024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确保第一限位部208对第二连接部302进行止挡和限位,避免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解除限位,提升罩体300的连接稳定性。
当翻边3026与第一限位部208接触,则第一长度为0,此时,第一长度必然小于第二长度,制冰主体200可稳定限位罩体300;但翻边3026与第一限位部208不限于接触限位,也就是第一长度大于0,此时需要保证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使得第一限位部208对第二连接部302起到限位作用,阻止第二连接部302与第一连接部110接触限位。其中,凸块插接于插接孔3024的长度为第二长度,也就是,罩体300与支撑部件102解除限位时,第二连接部302所需要的变形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至图6所示,翻边3026构造有第一导向面3028,凸块构造有第二导向面1102,第一导向面3028与内胆106的表面适于导向配合,第二导向面1102适于与板体3022导向配合,直至凸块插接于插接孔3024内。在第一连接部110与第二连接部302相插接以及解除插接的过程中,通过导向配合,可减小罩体300的拆装阻力,在罩体300需要拆装时,拆装更加省力。
第一导向面3028与第二导向面1102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情况下,第一导向面3028、第二导向面1102的导向面积尽量小,减小接触带来的摩擦阻力。
在一些情况下,参考图1和图11所示,支撑部件102包括预埋支撑件104和内胆106,预埋支撑件104与内胆106固定连接,预埋支撑件104的承载能力符合制冰主体200的需求,制冰主体200通过预埋支撑件104进行固定安装。
参考图10所示,预埋支撑件104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08,第一定位部108穿设于内胆106的第二安装口1064,以使制冰主体200与预埋支撑件104卡接固定;内胆106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10,以使罩体300与内胆106进行固定连接,连接方便,可简化结构。
其中,预埋支撑件104可以预埋在门体1或柜体2的预埋层内,使得预埋支撑件104的承载能力好,保证载重需求。内胆106与预埋层固定,内胆106罩扣预埋支撑件104,内胆106安装重量较小的罩体300,方便罩体300安装。内胆106可以设置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部110,罩体300设置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部302,具体可参考上述内容。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1至图13所示,上述的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中的一个为卡接块,另一个为卡接孔,卡接孔包括第一孔部2062和与第一孔部2062连通的第二孔部2064,卡接块适于在第一孔部2062内运动,卡接块适于卡接定位于第二孔部2064。卡接块适于在卡接孔内运动,以使制冰主体200可与支撑部件102的预埋支撑件104初步定位,也能实现准确定位。其中,卡接块在第一孔部2062内运动时,制冰主体200处于让位位置,卡接块与第二孔部2064卡接固定,制冰主体200处于定位位置,卡接块与卡接孔配合实现制冰主体200的位置调节。
参考图2和图3所示,制冰主体200的第二定位部206为卡接孔,预埋支撑件104的第一定位部108为卡接块,卡接块插入卡接孔,则实现制冰主体200与预埋支撑件104的初步定位,操作简便且结构简单。
当然,制冰主体200也可以设置卡接块,与之对应的,预埋支撑件104设置卡接孔。第一定位部108与第二定位部206的结构可根据需要选择。制冰主体200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部206,与之对应的,预埋支撑件104设置相同数量的第一定位部108。
可以理解的是,卡接块包括第一卡接块1082与第二卡接块1084中的至少一种,卡接块的结构多样,可以为一种卡接块设置多个,或者,不同结构的卡接块各设置若干个,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其中,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卡接块1082包括杆部10822和向杆部10822的上方凸出的卡块10824,杆部10822穿设于卡接孔,卡块10824在定位位置止挡于卡接孔的内侧,杆部10822与卡块10824配合的可穿设于卡接孔并与卡接孔卡接配合。当卡接孔包括第一孔部2062和第二孔部2064,第一孔部2062的纵截面积大于第二孔部2064的纵截面积,卡块10824可穿设于第一孔部2062,以移动至与第二孔部2064卡接,结构简单且连接稳定性好。当让位位置位于定位位置的上方,第一孔部2062位于第二孔部2064的下方。此处的纵截面积,可以理解为,上下方向正视视角的截面积。
参考图11和图13所示,第二卡接块1084包括板部10842和沿板部10842向上翻折的翻折部10844,板部10842穿设于卡接孔,翻折部10844在定位位置止挡于卡接孔的内侧,板部10842的支撑稳定性好,翻折部10844的结构简单,第二定位部206的整体结构简单,有助于简化制冰主体200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定位位置,制冰主体200的第一安装孔210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支撑部件102。制冰主体200通过卡接固定的情况下,再通过第一紧固件加强固定,使得制冰主体200的固定稳定性更好。
其中,制冰主体200的至少一个位置通过第一紧固件与门本体固定。参考图2和图5所示,第二定位部206位于制冰主体200的上端,第一安装孔210位于制冰主体200的下端,制冰主体200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于支撑部件102。制冰主体200的上端与预埋支撑件104固定,制冰主体200的下方可以与内胆106固定连接。当然,制冰主体200的下端还可以与预埋支撑件104或预埋层等部位固定连接。
在需要拆卸罩体300时,需要先拆卸第一紧固件,解除制冰主体200与支撑部件102之间的限位,再向上推动制冰主体200,使得制冰主体200让位后,解除制冰主体200对罩体300的限位,再解除第一连接部110对第二连接部302的限位,则拆下了罩体300,罩体300才可从支撑部件102取下,用户不易拆下罩体300,避免用户误触罩体300所罩扣的制冰主体200,避免误触制冰主体200而受伤,提升安全性。
参考图14和图16所示,当制冰主体200的下方设置储冰盒500,则内胆106连接有储冰支座400,储冰支座400开设有第二安装孔4022,在支撑部件102包括预埋支撑件104和内胆106的情况下,储冰支座400位于预埋支撑件104的下方且连接于内胆106,第一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安装孔210和第二安装孔4022并螺纹连接于内胆106。第一紧固件可同时将储冰支座400和制冰主体200固定于支撑部件102,制冰主体200还能对储冰支座400限位,提升储冰支座400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简化储冰支座400与支撑部件102的安装,减少零部件。
制冰主体200的上方通过卡扣固定,下部采用螺钉固定,相对于制冰主体200的上下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的结构,可减少螺钉数量,提升装配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和图15所示,内胆106的第一安装口(图中未标示)穿设有预埋线盒112,预埋线盒112设置有开口,在定位位置,开口通过线盒盖114封盖。制冰机的负载预埋线束位于预埋层内,线盒盖114对线束进行防护。在制冰主体200完成定位后,线盒盖114才能封盖开口,在需要检修预埋线盒112内的线路时,在不拆卸、不移动制冰主体200的情况下,可直接拆卸线盒盖114,方便对线路进行检修。
可以理解的是,预埋线盒112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122,线盒盖114设置有第二卡接部1142,在定位位置,第一卡接部1122与第二卡接部1142卡接固定,预埋线盒112与线盒盖114卡接固定,线盒盖114通过无需螺钉紧固,预埋线盒112与线盒盖114的连接方式简单,且方便拆装。
第一卡接部1122的结构形式和数量不作限定,第二卡接部1142的数量和位置与第一卡接部1122匹配。一般情况下,通过线盒盖114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线盒盖114与预埋线盒112实现卡接固定。线盒盖114与预埋线盒112通过卡扣紧固,无需螺钉,且满足安装要求。线盒盖114位于罩体300内,在拆卸线盒盖114时,必须拆装罩体300,而罩体300拆装必须先拆制冰主体200下部的第一紧固件,线盒盖114和罩体300虽然没有直接通过紧固件固定,但拆卸时必须先拆制冰主体200的紧固件,因此满足安全要求。
上述的制冰主体200包括制冰支架202和连接于制冰支架202内的冰格204,冰格204连接于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冰格204上方配合预埋水管116,预埋水管116向冰格204内供水,转动电机用于驱动冰格204转动,在冰格204完成制冰后,转动电机驱动冰格204转动,以使冰格204内的冰块翻入下方的储冰盒500内。制冰主体200还包括连接于制冰支架202的探冰杆212,以探测储冰盒500中冰块的高度,用于判断是否启动制冰主体200进行制冰。
上述的罩体300设置有通风口304,通风口304与对应的制冷间室21连通,或与对应的风道连通,以使制冷设备的冷量通过通风口304送入制冰主体200内,冰格204内的水在冷量的作用下冻结形成冰块。
上述内容,对制冷设备中制冰机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4和图16所示,制冷设备还设置有储冰组件,储冰组件包括储冰支座400和连接于储冰支座400的储冰盒500。储冰支座400可以通过上述的安装方式与支撑部件102固定,具体可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14、图16至图39所示,对储冰盒500以及储冰盒500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储冰盒500可以但不限于与上述在制冰机安装组件配合使用,如储冰盒500可以应用于其他结构形式的制冰机、其他安装方式的制冰机。
参考图17至图19所示,储冰盒500包括盒体502,盒体502形成储冰腔503以及与储冰腔503连通的出冰口512,制冰机制得的冰块落入储冰腔503内,并在储冰腔503内存储,在需要送出冰块时,储冰腔503内的冰块通过出冰口512送出。盒体502设置有出冰机构,出冰机构包括驱动轴518和连接于动刀520,盒体502转动连接有驱动轴518,驱动轴518连接有碎冰组件的动刀520,通过驱动电机406带动驱动轴518转动,驱动轴518驱动其上的动刀520转动,动刀520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储冰腔503内的冰块从出冰口512送出。其中,碎冰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盒体502的定刀522,驱动轴518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动刀520向定刀522的方向转动,冰块在动刀520与定刀522之间挤压、破碎,通过出冰口512的碎冰出口送出碎冰;盒体502连接有可开合的选冰门524,驱动轴518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动刀520向选冰门524的方向转动,动刀520与选冰门524配合,动刀520带动冰块挤压选冰门524,驱动选冰门524打开,使得整冰通过出冰口512的整冰出口送出。需要说明的是,出冰口512分为碎冰出口与整冰出口两部分区域,以便根据需要送出碎冰或整冰。也就是,在出冰口512出碎冰和整冰时,驱动轴518的转动方向相反。
一些情况下,参考图17至图20所示,盒体502设置有第一支撑面540和第一限位面542,第一限位面542沿第一支撑面540的下边沿向下延伸,第一限位面542的下方连接定刀522;驱动轴518的轴线高于第一支撑面540的下边沿,第一支撑面540位于驱动轴518的轴线的一侧,沿靠近驱动轴518的方向,第一支撑面540斜向下倾斜,储冰腔503内的冰块可通过第一支撑面540的导向作用下落到储冰腔503的出冰区域,也就是第一支撑面540将冰块导向到驱动轴518的下方,使得冰块可在动刀520的驱动下实现出冰。
其中,第一支撑面540位于驱动轴518的轴线的一侧,可以理解为,驱动轴518的轴线一侧形成碎冰出口,驱动轴518的另一侧形成整冰出口,如图18所示,驱动轴518轴线的左侧形成碎冰出口,驱动轴518的右侧形成整冰出口。
参考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支撑面540与第一限位面542位于驱动轴518的同侧,第一限位面542与盒体502的其他部位围设出碎冰出口,第一限位面542的上边沿连接第一支撑面540的下边沿,驱动轴518的轴线所在平面用L4标示,L4高于第一支撑面540的下边沿,也就是第一支撑面540与第一限位面542的连接位置低于驱动轴518的轴线,便于冰块快速向驱动轴518的下方下落,增大储冰盒500的储冰量。在驱动轴518带动动刀520转动时,动刀520带动冰块向碎冰出口或整冰出口运动,第一支撑面540的下边沿低于驱动轴518的轴线,第一支撑面540对冰块的导向效果更好,还可减小冰块对第一支撑面540的挤压力,第一支撑面540的稳定性更好。同时,储冰盒500的出冰口512出整冰时,动刀520带动冰块向下运动,第一支撑面540的高度低于驱动轴518的轴线,可减小动刀520转动通过冰块施加给第一支撑面540的作用力,避免第一支撑面540产生较大的变形或开裂。
本实施例的储冰盒500,通过将第一支撑面540与第一限位面542的连接位置设置为低于驱动轴518的轴线,可减小出冰过程中,第一支撑面540所受到的挤压力,使得第一支撑面540的受力更加合理,避免第一支撑面540产生较大的变形或开裂,并且也方便第一支撑面540将冰块导向到动刀520的转动范围内,以使动刀520顺利将冰块送出出冰口512。第一限位面542的起点位于动刀520的旋转轴线下方,可要减小冰块按压储冰盒500的第一支撑面540的作用力,避免第一支撑面540受力过大而开裂,同时,出碎冰时便于冰块快速下落,有助于增大储冰盒500的储冰量。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9和图23所示,动刀520的转动外圆与第一限位面54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3,第一距离小于整冰的最小长度的一半,这样动刀520旋转时可以更好的拨动冰块下落到出冰口512。
动刀520的转动外圆可以理解为动刀520的最大转动圆,图中Y1示意了动刀520的转动外圆,L3示意了第一距离。
一些情况下,第一限位面542的内壁形状为圆弧面,第一限位面542平行于动刀520的转动外圆,第一限位面542的各个位置与动刀520的转动外圆的距离均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9所示,第一支撑面540从储冰盒500的边缘向内侧斜向下倾斜,以使冰块可沿第一支撑面540向下滑落,稳定落冰,避免冰块在第一支撑面540。第一支撑面540倾斜程度尽量大,以减小冰块下落的阻力。
一些情况下,第一支撑面540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60°,保证冰块顺利下落。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9和图23所示,盒体502转动连接选冰门524的转动部5242,转动部5242的边缘与动刀520的转动外圆之间设置有第二距离。转动部5242的轴线位于动刀520的转动外圆的竖直向下的切线L2的一侧(如图19和图23所示,转动部5242的轴线位于动刀520的转动外圆的右侧),第二距离需要大于0,可以避免出整冰时冰块对第二支撑面541的下边沿施加按压作用力,也避免冰块按压转动部5242,使得冰块可按压在选冰门524的选冰本体5244,动刀520与冰块配合,可驱动选冰门524的选冰本体5244绕转动部5242的轴线旋转,实现力的释放和出冰。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9、图20、图23和图24所示,盒体502构造有第二支撑面541,第二支撑面541与第一支撑面540位于驱动轴518的相对侧,也就是第二支撑面541位于驱动轴518的另一侧,如图19和图23所示,第二支撑面541位于驱动轴518的轴线的右侧,第一支撑面540位于驱动轴518的轴线的左侧。第二支撑面541斜向下倾斜,以将冰块向下导向。
第二支撑面541的下边沿转动连接转动部5242,选冰门524的转动部5242连接简便且方便出冰。基于上述的第二距离大于0,在动刀520压冰块时,避免冰块对第二支撑面541有很大的按压力,也避免第二支撑面541产生较大变形或者开裂。
定刀522的外圆Y2到选冰门524的距离为L1,其中,图中标示辅助圆Y3,以标示选冰门524打开和关闭状态时,选冰门524到定刀522的距离L1。
参考图21和图22所示,转动部5242套设有扭簧5248,扭簧5248的第一扭臂抵接选冰门524的选冰本体5244,扭簧5248的第二扭臂抵接盒体502,选冰门524可通过扭簧5248调节位置,实现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的切换。在扭簧5248作用下,可通过动刀520与冰块向选冰门524的选冰本体5244提供挤压力,驱动选冰门524从关闭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在选冰门524处于打开位置时,扭簧5248提供给选冰门524恢复到关闭位置的回复力,在整冰送出后,选冰门524可在扭簧5248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选冰门524不限于通过扭簧5248提供复位作用力,还可以通过伸缩弹簧提供复位作用力,伸缩弹簧具体的安装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
一些情况下,选冰本体5244设置有凸包5245,凸包5245设置多个,相邻凸包5245之间设置动刀520,避免动刀520转动过程中与凸包5245发生干涉。如图26所示,选冰本体5244设置两个凸包5245。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0、图24和图26所示,选冰门524设置有第一止动面5246,第一止动面5246连接于转动部5242或套设于转动部5242的外侧,第一止动面5246适于抵接盒体502的外表面,以使选冰门524止动在打开位置。此处的打开位置可以理解为,选冰门524打开到最大角度,此时,选冰门524通过第一止动面5246抵接盒体502的外表面,以阻止选冰门524继续打开。通过转动部5242与盒体502的外表面限位接触,选冰门524的结构简单,且转动部5242与盒体502面接触,限位稳定性更好。选冰门524打开时,其第一止动面5246的限位位置位于转动部5242的上侧,便于选冰门524安装。
在动刀520逆时针转动将带动冰块按压选冰门524的选冰本体5244时,选冰门524克服扭簧5248的阻力而打开,为限制出冰速度,通过第一止动面5246对选冰门524的开启角度进行限制,即选冰门524旋转使得第一止动面5246与盒体502的外表面平行且接触时,选冰门524不能继续向打开的方向旋转,这样选冰门524与定刀522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为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限制选冰门524与定刀522之间的最大距离,来保证出冰速度,结构简单。
其中,沿转动部5242的轴向,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止动面5246,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9和图23所示,还需要限定选冰门524关闭时,选冰门524与定刀522的最小距离,最小距离小于冰块形状的最小尺寸,保证选冰门524关闭时,储冰盒500内冰块不会从整冰出口掉出;在选冰门524打开时,通过第一止动面5246限定选冰门524的打开位置,限定选冰门524与定刀522的最大距离,选冰门524打开时储冰盒500内冰块在动刀520带动下顺利出冰,且出冰量通过最大距离限定。
动刀520与选冰门524配合、动刀520与定刀522配合,对冰块实现更好的约束,且保证冰块完整度,还能提高储冰盒500内的储冰量,避免储冰盒500支持必须要受力,提升可靠性。
下面,参考图25和图27所示,对储冰盒500内动刀5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动刀520包括连接于驱动轴518的基体5202和连接于基体5202的外圈的刀体5204,刀体520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整冰的第三导向面5208,第三导向面5208与基体5202的外表面相连接,第三导向面5208与基体5202的外表面的延长线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45°。第三导向面5208位于动刀520整冰拨冰一侧,第三导向面5208为斜面,这样可以更好约束冰块,防止冰块沿动刀520的拨冰一侧滑出,保证出冰速度。
通过第三导向面5208与基体5202的基础面(基体5202的外表面)形成预设的锐角夹角,而非在动刀520的端部设置尖锐凸起,使得冰块不沿导向面滑出,保证出整冰时动刀520对冰块实现更好的限制,也避免对冰块完整性的破坏。
动刀520设置有刀齿5206,在动刀520向定刀522的方向转动时,刀齿5206与定刀522上的齿配合,进行碎冰,结构简单。
下面,对储冰盒500的盒体502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7至图20所示,盒体502包括第一壳板532和第二壳板534,第一壳板532与第二壳板534之间形成储冰腔503,第一壳板532与第二壳板534拼接形成第一支撑面540,盒体502的结构简单,拼装式的结构方便加工。第一壳板532与第二壳板534均转动连接驱动轴518,驱动轴518相对于第一壳板532和第二壳板534转动,也就是动刀520转动,可进行送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板532朝向制冷间室21设置,第二壳板534朝向门体1的内胆106设置,第二壳板534被第一壳板532遮蔽,在门体1打开状态,第一壳板532可被用户直接观察。
其中,参考图25所示,第一壳板532包括支撑板部5322和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板部5322的透光板部5324,透光板部5324位于支撑板部5322的上方,透过透光板部5324可观察到储冰腔503内的冰块存量,为用户提供便利。
支撑板部5322与透光板部5324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支撑板部5322与透光板部5324的连接方式多样,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板部5322与透光板部5324相卡接,方便支撑板部5322与透光板部5324拆装。支撑板部5322与透光板部5324设置有多个相适配的卡接部,如图所示,支撑板部5322设置有第三卡接部53226,透光板部5324设置有第四卡接部53246,第三卡接部53226与第四卡接部53246卡接,实现支撑板部5322与透光板部5324的固定。
结合图17至图20以及图25所示,支撑板部5322构造有上述的第一支撑面540、第一限位面542和第二支撑面541的至少局部结构,支撑板部5322转动连接驱动轴518。其中,支撑板部5322与第二壳板534进行固定连接,支撑板部5322可与第二壳板534配合形成上述的第一支撑面540和第二支撑面541,支撑板部5322设置有第一限位面542。
支撑板部5322设置有抓握部,抓握部可以为内凹形成的抓握槽5082,抓握部还可以为外凸形成的抓握块,抓握部的结构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
在一些情况下,参考图25所示,透光板部5324包括透光主体和第一安装部53242,第一安装部53242固定连接透光主体,第一安装部53242穿设于支撑板部5322的第三安装孔53222,且第一安装部53242设置有第一转动安装部53244,支撑板部5322设置有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4,第一转动安装部53244和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4与选冰门524的转动部5242转动连接。透光板部5324通过第一安装部53242与支撑板部5322进行定位,第一安装部53242与转动部5242转动连接,转动部5242对第一安装部53242进行限位,也就是通过选冰门524实现透光板部5324与支撑板部5322的限位,保证透光板部5324与支撑板部5322的连接稳定性,且结构简单。
其中,第一转动安装部53244和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4可以为轴杆或轴孔,与之对应的转动部5242可以为轴孔或轴杆,转动连接方式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当盒体502设置有第二支撑面541,支撑板部5322的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4位于第二支撑面541的下边沿。
如图25所示,第一转动安装部53244和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4均为轴孔,转动部5242为轴杆,轴杆穿设于轴孔。第一转动安装部53244为盲孔,第一安装部53242还可以对轴杆的一端进行限位,结构简单且选冰门524的安装结构简便,轴杆的另一端通过盒体502的其他部分进行限位,选冰门524可通过盒体502的结构配合进行安装和定位,无需通过卡接或紧固件连接,选冰门524的安装方式简单,可简化安装选冰门524的拆装。上述的扭簧5248可套设在轴杆的外侧。
一些情况下,参考图20和图24所示,支撑板部5322向下凹陷形成有导冰槽544,导冰槽544低于驱动轴518的轴线,导冰槽544位于驱动轴518的两侧,向靠近出冰口512的方向,导冰槽544的底面斜向下倾斜。导冰槽544起到引导冰块送出的作用,也有助于扩大储冰腔503的容积。
参考图17至图25所示,支撑板部5322的内侧设置支撑块548,支撑块548与第一壳板532固定连接,驱动轴518穿设于支撑块548,可提升第一壳板532的结构稳定性。可通过调节支撑块548的性能,可减小驱动轴518的转动阻力。
参考图28至图30当驱动轴518连接有搅冰叶轮546,搅冰叶轮546可相对于支撑块548转动,支撑块548可避免搅冰叶轮546与第一壳板532接触摩擦,支撑块548开设有插接孔3024,搅冰叶轮546的端部形成有凸块,凸块插接于插接孔3024内,方便搅冰叶轮546与支撑块548定位。其中,凸块和插接孔3024均与驱动轴518同轴,还方便驱动轴518安装。
搅冰叶轮546与动刀520同轴,搅冰叶轮546位于储冰腔503内。储冰腔503内的冰块通过搅冰叶轮546搅拌而向动刀520的方向输送,并通过动刀520将冰块送出。搅冰叶轮546与动刀520同轴设置,在需要出冰时,搅冰叶轮546与动刀520可以同步转动,搅冰叶轮546与动刀520配合进行驱动储冰腔503内的冰块运动,直至冰块从出冰口512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8至图30所示,储冰盒500的盒体502还包括第三壳板536,驱动轴518穿设于第二壳板534并转动连接于第三壳板536,第二壳板534与第三壳板536之间设置动刀520,第二壳板534开设有连通储冰腔503与出冰口512的送冰口5344。可以理解为,沿驱动轴518的轴向依次设置第一壳板532、第二壳板534和第三壳板536,第一壳板532与第二壳板534之间形成储冰腔503,第二壳板534与第三壳板536之间设置动刀520,动刀520位于第三壳板536朝向第二壳板534的一侧。第一壳板532、第二壳板534和第三壳板536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插接、紧固件连接等至少一种方式连接,连接方式多样,此处不作限定。
第三壳板536与第二壳板534之间形成送冰通道550,动刀520在此送冰通道550内驱动冰块运动,动刀520与定刀522配合,可从驱动轴518一侧的碎冰出口送出碎冰,定刀522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壳板536,第三壳板536罩设在定刀522的外侧,第三壳板536起到保护定刀522的作用。
当盒体包括第四壳板538,第四壳板538固定连接于第二壳板534,第四壳板538可以为选冰门524的转动部5242进行限位,转动部5242的两端限位于第一安装部53242与第四壳板538之间,转动部5242穿设于第二支撑面541下边沿的第二转动安装部53224,选冰门524的安装方式简单,方便拆装。其中,第四壳板538设置有第三转动安装部5382,转动部5242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动安装部5382,并对转动部5242进行轴向限位。
参考图28至图3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盒体502包括第一壳板532、第二壳板534和第三壳板536的情况下,第二壳板534开设有送冰口5344,送冰口5344的一侧设置搅冰叶轮546,送冰口5344的另一侧设置动刀520,搅冰件526高于送冰口5344。储冰腔503内的冰块在搅冰叶轮546的驱动下通过送冰口5344,再通过动刀520带动冰块送出,如送出碎冰或整冰。
一些情况下,上述的第三壳板可与第二壳板为一个整体的壳板,此时,选冰门和动刀的安装方式可按照上述方式。第四壳板538也可以与第二壳板为一个整体的壳板。
在一些情况下,参考图28至图30所示,盒体502连接有搅冰件526,搅冰件526与驱动轴518传动连接,搅冰件526的搅冰杆部5262适于随驱动轴518的转动而在储冰腔503内运动,搅冰杆部5262与驱动轴518的轴线形成夹角。在储冰盒500没有配设搅冰件526的情况下,储冰腔503内的冰块冻结在动刀520的上方时,动刀520随驱动轴518转动,也不能带动冰块运动,难以出冰。本实施例的储冰盒500中,搅冰件526可在驱动轴518的驱动下而运动,搅冰件526与驱动轴518同步运动,也就是搅冰件526与动刀520同步运动,可通过搅冰件526搅动储冰腔503内的冰块,使得冰块下落至动刀520的转动范围内,冰块可在动刀520的带动下而出冰,使得储冰盒500能够稳定出冰,解决了冰块冻结在储冰腔503内而不能进行出冰的问题。
其中,搅冰件526与驱动轴518传动连接,可以理解为,驱动轴518通过传动部件与搅冰件526传动连接,使得驱动轴518带动搅冰件526运动,搅冰件526的运动可以为转动、摆动或移动,搅冰件526的运动方式多样,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驱动轴518的转动动力可以来自驱动电机406,驱动电机406可以与盒体502连接,或者,驱动电机406安装在冰箱的柜体2、门体1等固定部件内,可减轻储冰盒500的重量,方便储冰盒500拆装。图28至图30所示的储冰盒500,可以理解为,驱动电机406通过储冰支座400固定在门体1上,储冰盒500的驱动轴518与驱动电机406的输出轴可拆卸连接,驱动轴518与输出轴连接后,可将输出轴的驱动动力传送给驱动轴518,使得驱动轴518带动其上的动刀520转动,还带动搅冰件526在储冰腔503内运动,以顺利出冰。
本实施例的储冰盒500,搅冰件526与驱动轴518联动,使得搅冰件526可搅动储冰腔503内的冰块,解决冰块长期不用或者经常开关门而导致冰块升华或者融化后冻结到一起无法从储冰盒500分配输出的问题,避免冰块冻结在动刀520的上方而无法出冰,搅冰件526搅动使得冰块可在重力作用下向动刀520所在的区域下落,在动刀520的作用下实现出冰。
下面,对驱动轴518与搅冰件526的关系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9和图30所示,驱动轴518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530,搅冰件526固定连接第二齿轮528,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啮合传动。通过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啮合传动,实现驱动轴518与搅冰件526之间的传动连接,结构简单且连接方式简单。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啮合传动,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的转动方向相反,则搅冰件526与驱动轴518的转动方向相反,动刀520与搅冰件526可从两个不同方向搅动储冰腔503内的冰块。
当然,若需要设置搅冰件526与驱动轴518的转动方向相同,则可以在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之间增加调节齿轮,调节齿轮调节第二齿轮528的转动方向,使得搅冰件526与动刀520的转动方向一致,此时,可以理解为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间接啮合传动。
第一齿轮530与驱动轴518可通过扁槽或者花键配合实现固定,第二齿轮528与搅冰件526也可以通过扁槽或者花键配合实现固定,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的安装方式简单。当然,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还可以通过卡接、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的安装方式多样,此处不作限定。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均转动连接于盒体502,还避免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与盒体502产生干涉。
当然,驱动轴518与搅冰件526还可以通过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其他传动方式传动连接,驱动轴518与搅冰件526之间的连接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9和图30所示,搅冰件526包括搅冰杆部5262和连接于搅冰杆部5262的连接杆部5264,搅冰杆部5262与连接杆部5264形成夹角,连接杆部5264与第二齿轮528插接固定,搅冰杆部5262向连接杆部5264的一侧弯折,在第二齿轮528转动的过程中,搅冰杆部5262搅拌的范围更大,有助于全面搅动冰块,使得冰块顺利解除冻结,以便按照需要从出冰口512送出冰块。搅冰杆部5262的体积小,占用储冰腔503的空间小,有助于保证储冰腔503内的储冰空间。
搅冰杆部5262通过连接杆部5264与第二齿轮528连接,连接杆部5264可与第二齿轮528插接,如连接杆部5264插接于第二齿轮528的中心孔或偏心孔内,或者,连接杆部5264的端部插接于第二齿轮528的中心杆或偏心杆。此处的中心孔、中心杆的中心可以理解为位于第二齿轮528的转动轴线,偏心孔、偏心杆的中心可以理解为不与第二齿轮528的转动轴线共线。也就是,连接杆部5264可以与第二齿轮528同轴心,或者,连接杆部5264与第二齿轮528不同轴心。参考图29所示,连接杆部5264连接于第二齿轮528的中心孔,结构简单且安装简便。
当第二齿轮528设置有用于插接连接杆部5264的连接孔,连接杆部5264插接固定于第二齿轮528的连接孔,连接孔为第二齿轮528的中心孔(参考图29所示),或,连接孔为第二齿轮528的偏心孔(图中未示意)。一些情况下,第二齿轮528可以连接有多个连接杆部5264和搅冰杆部5262,此时,第二齿轮528的多个位置可与连接杆部5264连接,如第二齿轮528可设置中心孔和偏心孔,中心孔和偏心孔各连接有一个连接杆部5264,偏心孔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
还有一些情况下,连接杆部5264平行于驱动轴518的轴线,搅冰杆部5262与连接杆部5264形成夹角,则搅冰杆部5262与驱动轴518的轴线形成夹角,搅冰件526的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29和图30所示,第二齿轮528包括啮合部5282和固定连接于啮合部5282的套接部5284,啮合部5282与第一齿轮530相啮合,套接部5284套设在连接杆部5264的外侧。啮合部5282的齿与第一齿轮530相啮合,实现传动,套接部5284套设在连接杆部5264的外侧,套接部5284可与盒体502转动连接,起到保护连接杆部5264的作用,也可以将第二齿轮528转动连接于盒体502,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
可以理解的是,当驱动轴518连接有搅冰叶轮546,搅冰件526位于搅冰叶轮546的上方,搅冰件526在搅冰叶轮546的上方进行搅冰。也可以理解为,搅冰件526高于搅冰叶轮546,搅冰件526与搅冰叶轮546配合可使得储冰腔503内的冰块均能出冰,解决冰块冻结不能出冰的问题。
其中,搅冰件526位于搅冰叶轮546的上方,并不限定搅冰件526位于搅冰叶轮546的正上方,搅冰件526可以连接于搅冰叶轮546所在侧的盒体502壁板,还可以连接在动刀520所在侧的盒体502壁板,搅冰件526的位置灵活,可根据需要选择。如图28和图29所示,搅冰件526位于动刀520所在侧,第二齿轮528与第一齿轮530均位于动刀520所在侧,可以理解为,驱动轴518靠近驱动电机406的一侧,驱动轴518与驱动电机406连接的一侧套设第一齿轮530,第一齿轮530与第二齿轮528位于朝向内胆106的一侧,避免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暴露在盒体502的外侧。
当盒体502包括第一壳板532和第二壳板534,第二壳板534转动连接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的安装位置合理,安装简便。当盒体502包括上述的第三壳板536,在第三壳板536背向送冰通道55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壳板538,第一齿轮530位于第三壳板536与第四壳板538之间,第二齿轮528位于第二壳板534与第四壳板538之间,第四壳板538起到保护第一齿轮530和第二齿轮528的作用。第一齿轮530位于第三壳板536背向第二壳板534的一侧,第一齿轮530与动刀520通过第三壳板536隔开,可避免第一齿轮530与动刀520发生干涉。
当储冰盒500安装于门体1的储冰支座400,第四壳板538可贴设在储冰支座400,驱动轴518穿设于第四壳板538与驱动电机406的输出轴连接。
参考图29所示,盒体502设置有安装套5342,安装套5342内转动连接第二齿轮528的套接部5284,通过安装套5342与套接部5284配合,可减小摩擦阻力。
当盒体502包括第二壳板534、第一壳板532、第三壳板536和第四壳板538,第二壳板534形成安装套5342,套接部5284插接在安装套5342内,安装套5342与第四壳板538固定连接,通过第四壳板538与第二壳板534配合,起到保护第二齿轮528的作用。
下面,参考图31至图39所示,对储冰盒500与储冰支座400配合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参考图31所示,储冰支座400包括第一板体402和与第一板体402形成夹角的第二板体404,第二板体404连接于第一板体402的下方并构造有插接口4042,第二板体404在第一板体402的下方,第二板体404对储冰盒500起到支撑作用,储冰盒500的出冰壳部514与插接口4042相插接,出冰壳部514形成上述的出冰口512,以使储冰盒500中的冰块穿过第二板体404并送出。
第一板体402沿门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即第一板体402从上向下延伸,但第一板体402不限于竖直设置,还可以稍微倾斜。第一板体402与第二板体404形成的夹角可以为直角或接近直角,比如夹角的范围在70°到110°之间,第一板体402与第二板体404可形成L形或近似L形结构。
储冰盒500适于从上向下插接于储冰支座400,第二板体404在储冰盒500的下方支撑储冰盒500,第二板体404在储冰盒500的下方对其进行限位,实现了储冰盒500向下运动的限位和止动。第一板体402连接有第一止挡部4024,储冰盒500设置有第一配合部504,第一止挡部4024沿第一方向对第一配合部504限位,第一方向与上下方向形成夹角,第一止挡部4024与第一配合部504配合以阻止储冰盒500脱离第一板体402。第二板体404连接有第二止挡部4044,储冰盒500设置有第二配合部506,第二止挡部4044沿第二方向对第二配合部506限位,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夹角,第二方向也与上下方向形成夹角,第二止挡部4044与第二配合部506配合,阻止储冰盒500脱离第二板体404。储冰支座400在立体空间内对储冰盒500进行限位,保证储冰盒500稳定安装。
储冰支座400对储冰盒500进行止挡限位,止挡方式可以为接触止挡,储冰盒500拆装方便,且安装稳定性好。
参考图31所示,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的后侧,前侧通过第一板体402限位和止挡,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限于此,根据储冰盒500的安装位置不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随之调节,如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前后方向。在冰箱的门体1关闭时,门体1的外侧为前,门体1朝向制冷间室21的一侧为后。
本发明实施例的储冰盒500安装组件,通过储冰支座400的第一板体402与第二板体404配合,对储冰盒500进行三维立体空间的限位,保证储冰盒500稳定安装在储冰支座400上,储冰盒500与储冰支座400非锁扣固定,在无锁的情况下,实现储冰盒500可靠安装,在出冰时储冰盒500可以有少许的晃动,这样有助于储冰盒500内高处的冰块掉落到搅动冰块出冰结构处,使得储冰盒500内冰块送出的更稳定,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
需要说明的是,当储冰盒500的上方设置制冰机,则储冰盒500需要与制冰机留有预设间距,以便储冰盒500从上向下插入储冰支座400,储冰盒500向储冰支座400插入的高度小于等于预设间距,储冰盒500与制冰机之间预留充足的空间,以保证储冰盒500可稳定插入储冰支座400。但预设高度需要尽量小,避免制冰机与储冰盒500之间留有较大的缝隙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外观。
下面,对第二板体404与储冰盒500的配合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止挡部4044为向第二板体404的上方凸出的块体,储冰盒500构造有套接孔5062,第二止挡部4044穿设于套接孔5062内,以使第二配合部506套设在第二止挡部4044外侧,即第二配合部506与第二止挡部4044套接限位。第二止挡部4044与被储冰盒500套接的方式,连接稳定性更好,并且,套接的方式可在多个方向对储冰盒500进行限位,限位的方向不局限于第二方向(如图31所示的左右方向),也可以在第一方向(如图31所示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
其中,第二配合部506可以围设形成套接孔5062,第二配合部506也可以与储冰盒500的其他部件配合形成套接孔5062,第二配合部506至少包括套接孔5062的部分侧壁,当然,第二配合部506还可以围设形成套接孔5062的全部侧壁,以使第二配合部506与第二止挡部4044接触限位,套接孔5062的位置及构成可根据需要选择。
在储冰盒500从上向下插入储冰支座400时,第二止挡部4044准确插入套接孔5062内,第二止挡部4044与套接孔5062定位简便,方便储冰盒500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储冰盒500的两侧构造有内凹部508,内凹部508的一侧形成抓握槽5082,第二配合部506连接于内凹部508的另一侧,第二配合部506与内凹部508之间形成套接孔5062。内凹部508与第二配合部506配合形成套接孔5062,储冰盒500的结构简单且方便加工。
其中,储冰盒500的两侧可以理解为储冰盒500的左右两侧,抓握槽5082位于储冰盒500的左侧和右侧,以方便用户施力。内凹部508的外侧形成抓握槽5082,内凹部508的内侧连接第二配合部506,此处的内外,以储冰盒500为基准,储冰盒500的外表面为外侧,储冰盒500的局部结构内凹形成内凹部508,内凹部508的外表面形成抓握槽5082,内凹部508的内表面与第二配合部506形成套接孔5062,以便第二配合部506、内凹部508和第二止挡部4044配合,实现储冰盒500的止挡和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储冰盒500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套接孔5062,套接孔5062的数量不作限定。如图31和图33所示,第二板体404设置有两个第二止挡部4044,储冰盒500设置有两个套接孔5062,两个套接孔5062均为内凹部508与第二配合部506围设形成,储冰盒500两侧对称设置有套接孔5062。若第二板体404设置一个第二止挡部4044,则储冰盒500设置一个套接孔5062。
上述的第二板体404可以一体成型有第二止挡部4044,或者,第二止挡部4044为安装于第二板体404的独立结构,第二止挡部4044的结构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如图31所示,第二板体404一体成型有第二止挡部4044,且第二板体404上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止挡部4044,第二止挡部4044至少包括三个支撑边,其中一个支撑边与第二配合部506的壁面接触限位,另外两个支撑边在第一个支撑边的两侧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1和图37所示,第二板体404构造有第三止挡部4046,储冰盒500构造有第三配合部510,第三止挡部4046沿第一方向对第三配合部510限位。第三止挡部4046与第三配合部510配合,可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对储冰盒500进行加强限位,可阻止储冰盒500向滑出储冰支座400的方向运动,保证储冰盒500与储冰支座400的连接稳定性。
参考图31和图37所示,储冰支座400的第一板体402和第二板体404均可在第一方向上对储冰盒500进行限位,在第一方向上,储冰盒500得到双重限位,可提升储冰盒500的稳定性,防止储冰盒500从储冰支座400滑脱。第三止挡部还可在第二方向上对储冰盒进行限位(图中并未示意),但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三止挡部的结构和位置,实现第二方向上的限位。
第二板体404的表面凸出形成第三止挡部4046,储冰盒500的出冰壳部514形成有出冰口512,出冰壳部514的一侧侧壁为第三配合部510,第三配合部510与第三止挡部4046面接触配合,以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止挡限位。第三止挡部4046与出冰壳部514的壁面配合进行限位,储冰盒500无需设置专用的第三配合部510,可简化储冰盒500的结构,结合前述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限位结构,可起到双重止挡和限位的作用,提升储冰盒500的安装稳定性。
当第三止挡部4046与第三配合部510配合,可以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止挡限位,还可以灵活的对进行止挡和限位,一个结构可进行两个方向的限位,有助于简化储冰盒500与储冰支座400的结构。
参考图33和图37所示,第三止挡部4046在第一方向上对储冰盒500进行止挡和限位,第三止挡部4046通过抵接出冰壳部514的外壁,实现止挡和限位。其中,当储冰盒500安装有碎冰组件,碎冰组件包括动刀520和定刀522,定刀522固定连接在出冰壳部514内,以与动刀520配合实现碎冰。第三止挡部4046可抵接安装有定刀522的出冰壳部514的外壁,此部分的出冰壳部514的结构稳定性好,可保证结构强度。
上述的第二板体404一体形成出第三止挡部4046,但第三止挡部4046不限于一体成型,还可以为安装于第二板体404的独立结构,第三止挡部4046的结构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第三止挡部4046包括至少三个支撑边,其中一个支撑边与出冰壳部514的表面接触,其他支撑边连接于此支撑边,起到加强此支撑边的结构强度的作用。
在第二板体404设置有第三止挡部4046的情况下,第三止挡部4046的结构可以与第二止挡部4044的结构相同或相同,第三止挡部4046的止挡方向可根据需要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1至图36所示,插接口4042的侧壁设置有第四止挡部4048,储冰盒500的出冰壳部514形成有出冰口512,出冰壳部514设置有第四配合部516,第四配合部516插入插接口4042并与第四止挡部4048接触限位,第四配合部516与第四止挡部4048相接触,可避免出冰壳部514在插接口4042内晃动,还可保证出冰壳部514与第二板体404的准确定位。
参考图36所示,从上向下,第四止挡部4048从插接口4042的侧壁向插接口4042内延伸,在第四配合部516向插接口4042内插入时,第四止挡部4048对第四配合进行引导和限位,保证出冰壳部514稳定插接在插接口4042内。在出冰壳部514固定在插接口4042内时,第四止挡部4048与第四配合部516面接触,保证支撑稳定性。
其中,插接口4042内可以理解为插接口4042的内部空间,此处的内外,并不是指制冷设备的内外方位。
上述内容,对第二板体404与储冰盒500的配合结构进行了说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如图31所示,示意了上述的多种实施例结合使用的方式。
下面,对第一板体402与储冰盒500的配合方式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8和图39所示,第一配合部504设置有弹性部,弹性部与第一止挡部4024中的一个设置有定位块5042,另一个设置有与定位块5042适配的定位槽4026,通过弹性部的弹性形变,使得定位块5042定位于定位槽4026内,以止动储冰盒500。通过储冰盒500上是弹性部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定位块5042与定位槽4026相互定位,也就是实现了储冰盒500与第一板体402的定位,还使得储冰盒500与第一板体402的定位更加稳定,避免储冰盒500脱离第一板体402的限位而从门体1滑脱。
参考图38和图39所示,第一止挡部4024包括第一止挡壁4032和连接于第一止挡壁4032的第二止挡壁4034,第二止挡壁4034位于第一止挡壁4032的下方,第二止挡壁4034与第一止挡壁4032连接形成L形或近似L形结构。当储冰盒500从上向下插入第一板体402,则第一配合部504从上向下插入第一止挡部4024,限位边在第一配合部504的下方起到限位作用,第一止挡壁4032在远离门体1的一侧对第一配合部504起到止挡限位作用。第二止挡壁4034与第一止挡壁4032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配合部504的弹性部配合,通过定位槽4026与定位块5042相互卡接定位。图39中示意了第一止挡壁4032设置定位槽4026,第一配合部504朝向第一止挡壁4032的一侧设置定位块5042,定位槽4026与定位块5042卡接固定,结构简单,在储冰盒500从上向下插入第一板体402时,定位块5042与定位槽4026自动卡接,在储冰盒500需要从门体1拆卸时,向靠近第一板体402的方向推动储冰盒500,定位块5042可从定位槽4026移出,解除限位,再向上提起储冰盒500,即可完成储冰盒500的拆卸。
在第二板体404设置有第二止挡部4044、第三止挡部4046和第四止挡部4048的情况下,第二止挡部4044、第三止挡部4046和第四止挡部4048均在远离第一板体402的方向对储冰盒500进行限位,向靠近第一板体402的方向推动储冰盒500时,不会受到其他止挡结构的影响,保证储冰盒500可稳定拆卸。
可以理解的是,储冰盒500的外壁凸出形成开环的第一配合部504,第一配合部504的开口端形成定位块5042,通过将第一配合部504形成开环的结构,开环的结构起到弹性部的功能,再通过开口端形成定位块5042,第一配合部504的结构简单。
当然,弹性部不限于通过开环的第一配合部504形成,在第一配合部504设置为闭环的结构时,第一配合部504上可以连接弹性块,如第一配合部504套设弹性套,在弹性套上设置凸起作为定位块5042,或者,弹性套设置凹槽作为定位槽4026,结构简单。
第一配合部504可以为与储冰盒500一体成型的结构,还可以为连接于储冰盒500的独立部件,结构简单,且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1和图37所示,第一板体402包括本体部4028和位于本体部4028两侧的弯折部4030,弯折部4030与本体部4028形成夹角,第一板体402的横截面为U形,第一板体402连接于门体1的内胆106。两个弯折部4030均向内凸出形成第一止挡部4024,第一板体402的加工简单。其中,弯折部4030连接于第二板体404,第一板体402和第二板体404可以为通过注塑、挤压等方式成型的板结构,储冰支座400的加工简单。
当第一板体402包括本体部4028,第一止挡壁4032相对于第二止挡壁4034远离本体部4028,也就是第一止挡壁4032与第二止挡壁4034配合形成朝向本体部4028开口的结构,结构简单,且对储冰盒500的限位稳定性好。
第一止挡部4024连接于弯折部4030,则储冰支座400的两侧对储冰盒500进行限位和支撑,且第一止挡部4024与第一配合部504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使得储冰盒500的左右两侧受力均衡。
当然,本体部4028也可以设置第一止挡部(图中未示意),通过连接于本体部4028的第一止挡部对储冰盒500进行限位。
参考图31和图37所示,储冰支座400的第一板体402还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406,驱动电机406位于第一板体402与电机罩408之间,电机罩408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一板体402,方便对驱动电机406进行检修,提升制冰机或驱动电机406维修便利性。
驱动电机406位于储冰支座400与电机罩408之间,电机罩408位于储冰盒500与储冰支座400之间,维修制冰机或者驱动电机406无需整体拆卸,也无需拆下储冰支座400,只需拆卸储冰盒500,即可对驱动电机406进行检修,方便维修。电机罩408与储冰支座400可通过卡接或紧固件连接固定于储冰支座400,可在不拆储冰支座400的情况下完成对驱动电机406的更换。
驱动电机406用于驱动储冰盒500内的驱动轴518转动,驱动轴518连接于碎冰组件的动刀520,以使储冰盒500内的动刀520与定刀522配合,实现碎冰,并且碎冰可通过出冰口512的碎冰出口排出,其中,出冰口512包括碎冰出口和整冰出口。储冰盒500还连接有选冰门524,选冰门524与定刀522相对设置,动刀520与选冰门524配合,可从整冰出口出整冰。
上述制冰机、储冰盒500均可以安装于门体1或柜体2,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当制冰机安装于门体1,则支撑部件102连接于门本体100,当储冰盒500安装于门体1,则储冰支座400固定于门本体100,也可以理解为,支撑部件102与储冰支座400为门本体100的部分部件。当然,制冰机或储冰盒500也可以通过上述的安装方式安装于柜体2。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39所示,还提供一种门体1,包括门本体100和如上任意一项的制冰机或储冰盒500,门本体100可拆卸连接制冰机或储冰盒500。
其中,门本体100包括预埋支撑件104、内胆106和储冰支座400,制冰主体200可拆卸的连接于门本体100,储冰盒500的盒体502可拆卸连接于门本体100,储冰盒500的上方设置制冰机,制冰机制得的冰块储存在储冰腔503内,并通过储冰盒500内的出冰机构将储冰腔503内的冰块送出。门本体100可设置有取冰口11,储冰盒500的出冰口512通过出冰通道与取冰口11连通,以便用户取冰。取冰口11可位于门本体100的内侧或外侧,当取冰口11位于门本体100的外侧,可在不开门的情况下取冰,当取冰口11位于门本体100的内侧,可在开门后取冰。此处的内外,可以理解为,门本体100朝向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21的一侧为内侧,门本体100朝向外部环境的一侧为外侧。
一些情况下,门本体100内设置预埋层,预埋层与支撑部件102相固定。储冰支座400通过内胆106与预埋层固定。
制冰机安装到门体1上,预埋支撑件104预埋在门本体100的预埋层内,门体1的内胆106固定连接罩体300,内胆106还固定连接储冰支座400,制冰主体200的上端与预埋支撑件104卡接,制冰主体200的下端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内胆106,并且,储冰支座400通过第一紧固件与内胆106固定,罩设在制冰主体200外侧的罩体300与内胆106卡接,并通过制冰主体200限位。储冰盒500上端的左右两侧与储冰支座400相卡接,储冰盒500的下端被储冰支座400支撑和限位。制冰主体200的上部两个卡槽,卡槽与预埋支撑件104上的卡扣相卡接,此时实现了制冰主体200与门本体100的初步定位,但制冰主体200并未完成与门本体100的固定。在罩体300与门本体100固定后,储冰支座400定位于内胆106,制冰主体200和储冰支座400通过第一紧固件与门本体100固定,再在预埋线盒112的外侧套设线盒盖114。线盒盖114通过左右两侧设置的卡扣槽与预埋线盒112对应为孩子的卡扣卡接,实现线盒盖114与预埋线盒112的紧固连接。
制冰主体200设置有冰格204、转动电机及制冰温度传感器,转动电机用于驱动冰格204转动,以将冰块送入储冰盒500内,制冰温度传感器位于冰格204的底部,转动电机和制冰温度传感器的端子均与预埋线盒112内预埋端子对接,以便实现驱动电机406的通断电和控制。
其中,制冰主体20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第一限位部208,第一限位部208对罩体300的第二连接部302进行限位,第二连接部302与内胆106固定,在罩体300向内胆106上安装时,罩体300的第二连接部302避让内胆106的第一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302向内侧变形,在第一连接部110与第二连接部302相固定后,第一限位部208在罩体300的内侧限制第二连接部302向内变形,因此,在安装罩体300之前,需要将制冰主体200竖直向上提起,以解除第一限位部208对罩体300的限位,以使罩体300的左右两侧卡装到内胆106上,罩体300安装到位后,制冰主体200下落以使第一限位部208对罩体300限位,使得罩体300无法向内变形脱离内胆106。罩体300安装到位后,制冰主体200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在拆卸罩体300或者线盒盖114时,均需先拆制冰主体200下端的第一紧固件,按照罩体300安装的反过程将其拆卸。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46所示,还提供制冷设备,包括柜体2、门体1和如上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制冰机、制冰机安装组件及储冰盒500中的至少一个,门体1可开合的连接于柜体2,制冰机固定于柜体2或门体1,或,储冰盒500连接于柜体2或门体1。
参考图1至图39所示,制冰机连接于门体1,制冰机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则制冷设备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储冰盒500连接于门体1,储冰盒500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则制冷设备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制冰机或储冰盒500还可以连接于柜体(图中未示意),此处制冰机或储冰盒500固定在柜体内,用户可通过开门取冰,或者,门体1开设有与储冰盒500的出冰口512对应的取冰口11,用户可从门体1取冰,取冰操作简便。其中,从门体1取冰时,门体1的取冰口11可以位于门体1的外侧,在不打开门体1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取冰,无需开关门,操作更加简便。
当制冰机设置在门体1,则需要通过柜体2内的送风风道向制冰机供给冷风,以提供制冰和冰块保冷所需的冷量。为此,在柜体2内设置有具有制冰送风功能的风道板600,下面,参考图40至图46所示,对门上制冰机的冷量供给方式进行说明。
基于上述内容,罩体300设置有通风口304,则柜体2需要向通风口304处输送冷风。
参考图41至图46所示,风道板600包括板本体602和第一导风部604,板本体602开设有送风口608,第一导风部604位于送风口608的下方,板本体602前侧为制冷间室21,第一导风部604位于板本体602朝向制冷间室21一侧,向远离板本体602的方向,第一导风部604朝上方倾斜,以向箱胆的顶板22导风。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风道板600,在板本体602的送风口608处设有第一导风部604,第一导风部604朝向制冷间室21并朝着上方倾斜,以向箱胆的顶板22导风,来自送风口608处的冷风经过第一导风部604的导向之后吹往箱胆的顶板22。
箱胆与风道板600配合形成制冷间室21,冷风受到顶板22的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以使冷风流向制冷设备门体1上的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进行制冰和冰块的保冷。相较于在箱胆顶部设置冷风传输风道,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600,第一导风部604能够替换在箱胆顶部设置的冷风传输风道,第一导风部604结构简单,能够将冷风导向到箱胆的顶板22,冷风可以通过顶板22将冷风导向到制冷设备的制冰机,取消了在箱胆顶部设置冷风传输风道,减小了制冷设备的柜体2的体积,扩大了制冷间室21的空间,同时,送风口608送出的冷风经由第一导风部604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将冷风供应到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还能够给制冷间室21提供冷量,冷量的利用效率更高。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风道板600为开放式送风,能够同时给制冰机和制冷间室21提供冷量,冷量的利用率高,第一导风部604体积小,结构简单,占用制冷间室21的空间体积小,加工成本低。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44所示,第一导风部604与板本体602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大于等于120°且小于等于150°,保证第一导风部604朝着上方倾斜,第一导风部604能将送风口608的冷风导向到箱胆的顶板22,能够有效实现导风的功能。
参考图44所示,第一导风部604与板本体602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35°,保证了第一导风部604能够朝向上方并向上方倾斜,当风道板600的后侧形成的送风风道内设置离心风机700时,离心风机700运行,能够使送风口608处的冷风经过第一导风部604的导向后吹向上方,即吹向箱胆的顶板22,进而冷风受到顶板22的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顶板22将冷风导向到门体1上的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进行制冰和冰块的保冷。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即第一导风部604与板本体602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第一夹角的角度最小可以是120°,第一夹角的角度最大可以是150°,可以根据实际的送风需求,在120°到150°之间选取第一夹角的角度,只要第一导风部604能够实现向箱胆的顶板22送风,顶板22将冷风导向到门体1上的制冰机,实现为制冰机提供冷量即可,第一夹角的角度此处不作限定。
参考图41至图46所示,第一导风部604连接有第二导风部606,第二导风部606位于第一导风部604朝向送风口608的一侧,当板本体602前侧为制冷间室21,第二导风部606朝后侧设置,第二导风部606将送风口608分隔为相连通的第一送风区610和第二送风区612,第一送风区610的送风面积小于第二送风区612的送风面积,沿用于送风的离心风机700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二送风区612和第一送风区610。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设备的风道板600常配合离心风机700使用,随着离心风机700的转动,离心风机700吹出的冷风会有流向同一个方向的趋势,冷风会在送风口608处单向聚集,即在送风口608的一侧冷风量变多,在另一侧的冷风量就会变少,冷风难以沿着送风口608的全部通风面积均匀地吹出。
参考图42所示,以离心风机700逆时针转动为例,沿着离心风机700的转动方向从右到左依次设置第二送风区612和第一送风区610。离心风机700吹出的冷风会有流向同一个方向的趋势,即第一冷风走向,第一冷风走向为逆时针,当送风口608来风时,冷风在送风口608的左侧聚集,左侧冷风量多,右侧冷风量少,第二导风部606能够将来自送风口608的部分冷风进行导向和限制,将部分第一冷风走向的风改变流动方向,此部分风的流动方向变为第二冷风走向,将部分冷风阻挡在第二送风区612,增加第二送风区612的风量,保证冷风可以均匀地沿送风口608的长度方向吹出,改善了离心风机700所吹出的风会在第一送风区610聚集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风走向为图中空心箭头X1所标示的方向,第二冷风走向为图中空心箭头X2所标示的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部604在第二导风部606的配合下,能够保证冷风均匀地从送风口608引导至箱胆的顶板22,从而实现向箱胆的顶板22均匀地送风,保证了向顶板22送风的均匀性,从而使顶板22能够将均匀的冷风导向制冷设备门体1上的制冰机,保证了制冰机冷量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制冰机内制冰的均匀性,避免空心冰及冰块开裂。
参考图45和图46所示,沿远离板本体602的方向,第二导风部606向右侧的第二送风区612的倾斜,当送风口608进行送风时,第二导风部606能够有效改善冷风向送风口608左侧单向聚集的问题,第二导风部606结构简单,导风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46所示,第二导风部606与对应于第二送风区612的板本体602的夹角为第二夹角b。第二夹角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70°,第二导风部606具有良好的导风效果。
参考图46所示,第二导风部606与对应于第二送风区612的板本体602的夹角为66°,即第二夹角为66°。当离心风机700运行时,冷风流动方向为逆时针流动,此时冷风流动方向为第一冷风走向,冷风进入送风口608,第一导风部604朝上方倾斜,实现向箱胆的顶板22导风。在送风口608处第二导风部606能够对来自送风口608的部分冷风进行导向,部分冷风的方向发现改变,通过第二导风部606的导向作用增加第二送风区612的送风量,使第一送风区610与第二送风区612均匀出风,第二导风部606能够有效改善冷风向送风口608左侧第一送风区610单向聚集的问题,保证冷风可以均匀地沿送风口608的长度方向吹出,送风口608的各处的送风量均匀,第二导风部606结构简单,导风效果显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6所示,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大于等于送风口608的长度的0.3倍,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小于等于送风口608的长度的0.5倍。
参考图46所示,设送风口608长度为L,左侧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为送风口608长度的0.4倍,即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为0.4L,则第二送风区612的长度为0.6L,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即为送风口608一侧到第二导风部606的长度,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设为0.4L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二导风部606将在第一送风区610聚集的冷风中的部分冷风导向第二送风区612,增加第二送风区612的出风量,保证冷风可以均匀地沿着送风口608的长度方向吹出,使送风口608处能够均匀地送出冷风。
可以理解的是,当送风口608处向第一送风区610聚集的冷风量较多时,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的设置可以适当地减小。
结合上述,制冷设备的风道板600开设有送风口608,离心风机700转动方向为逆时针转动,沿着离心风机700的转动方向从右到左依次设置第二送风区612和第一送风区610,第二导风部606与对应于第二送风区612的板本体602的夹角为66°,即第二夹角为66°。设送风口608长度为L,左侧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为送风口608长度的0.4倍,即第一送风区610的长度为0.4L。
冷风通过第一导风部604导向后能够均匀地吹向箱胆的顶板22,冷风受到顶板22的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顶板22引导冷风流向制冷设备门体1上的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进行制冰和冰块的保冷。
参考图40和图41所示,制冰机的顶部设有罩体300,风道板600与制冰机相对设置,冷风经风道板600的导向后,吹向箱胆的顶板22处,经顶板22导向后吹向罩体300处,进而分配给制冰机内的冰格204,从而保证制冰机内冰格204能够均匀制冰。
板本体602、第一导风部604和第二导风部606一体成型,成型所需工序少,加工方便,降低了制作成本。板本体602、第一导风部604和第二导风部606还可以是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连接方式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板本体602连接有适于与顶板22形成送风风道的导风板(图中未示意),导风板与顶板22之间形成简易的风道,此风道即为送风风道,导风板一端连接于板本体602,导风板的另一端向顶板22延伸,导风板与顶板22之间形成送风风道,此送风风道适于导风板对来自送风口608的冷风导向顶板22,实现向顶板22的导风,冷风受到顶板22的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以使冷风流向制冷设备的门体1上的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保证了制冰机进行制冰和冰块的保冷的效果。
参考图40和图41所示,柜体2包括箱胆和制冷设备的风道板600,制冷设备的风道板600固定于箱胆内,箱胆与风道板600配合形成制冷间室21。第一导风部604与箱胆的顶板22形成锐角夹角,当离心风机700开始工作送风时,送风口608处的冷风能够通过第一导风部604导向后吹向箱胆的顶板22,并且在第二导风部606的导向作用下冷风能够均匀地吹出送风口608,箱胆的顶板22再将冷风进行导向,冷风能够沿着顶板22从后往前流动,第一导风部604不仅导风效果好,而且取消在箱胆的顶部设置的冷风传输风道,结构简单,占用箱胆的空间小,可以提高箱胆的存储空间,减小了柜体2的体积,箱胆可以容纳更多的物品,提高箱胆空间的使用率。并且第一导风部604为开放式送风,能够同时给制冰机和制冷间室21提供冷量,冷量的利用效率更高。冷风通过顶板22的导向后沿着顶板22从后往前流动,吹到罩体300位置,通过罩体300上的进风口再进入制冰主体200中,为冰块的制作提供均匀的冷量,保证制冰主体200的冰格204可以均匀制冰,保证冰块制冰的一致性,避免空心冰及冰块开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风道板600上开设风口,此风口适于冷风通过,主要用于向制冷间室21提供冷量用以存储物品,当然,这部分冷量也可以传导到制冰机内。制冷间室21可以是冷冻间室,也就是安装有制冰机的门体1对应冷冻间室,实现门体1的内侧制冰、储冰及门体1的外侧取冰。
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展示柜、销售柜等,制冷设备的种类多样,此处不作限定。
下面,参考图47和图48所示,对于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上述的制冷设备可用于执行下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当然,其他结构形式的制冷设备,也可以用于执行下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制冰机与冷冻间室连通的制冷设备。
参考图42所示,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810,确定制冰模式启动;
控制压缩机以第一频率运行,和/或,控制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
步骤820,确定冷冻模式启动;
控制压缩机以第二频率运行,风机以第二转速运行;
其中,第一频率大于第二频率,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
根据用户输入控制制冰模式启动,或者,根据系统检测到的储冰量低于设定值,也可以自动控制制冰模式启动。此处,制冰模式启动的条件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制冰模式中,压缩机与风机中的至少一个以强档运行,为制冰机提供充足的冷量,强档可以理解为,压缩机与风机配合提供的冷量高于其他制冷模式,其他制冷模式可以为冷冻模式、冷藏模式以及变温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压缩机以第一频率运行,可以理解为,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第一频率高于其他运行模式中的运行频率,如第一频率为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可以理解为,第一转速高于其他运行模式中的风机转速,如第一转速为风机的最大转速,风机可以为离心风机700、涡流风机、轴流风机等,风机的种类不限。
冷冻间室内的冷量供给模式为冷冻模式,冷冻模式为制冷设备中冷量需要较高的运行模式。当制冰机与冷冻间室连通,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制冰模式和冷冻模式,制冰模式与冷冻模式可独立调控,使得制冰模式的运行更符合制冰需求,实现快速制冰,还能节能降耗,冷冻模式的运行也符合冷冻间室的冷冻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冷冻模式中,压缩机运行的第二频率,可以为数值或数值范围,制冰模式中,压缩机运行的第一频率也可以为数值或数值范围,上述的第二频率低于第一频率,可以理解为,第二频率的最大值小于第一频率的最小值。同理,第二转速小于第一转速,可以理解为,第二转速的最大值小于第一转速的最小值。
制冰模式与冷冻模式的不同之处,可以为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不同,和/或,风机的转速不同,压缩机与风机中的至少一个运行数据进行调节,均可以满足实现制冰模式与冷冻模式的调节。当压缩机为定频压缩机,则可调节风机的转速。
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制冰机的制冰模式中,关联整机的制冷控制逻辑,通过将冷冻间室的控制逻辑与制冰模式的控制逻辑相关联,在制冰模式中,保证冷冻间室的温度不会回升,进而保证制冰机持续降温,直至达到脱冰温度,而避免无关联时压缩机与风机中的至少一个停机,解决冷冻间室温度回升而致使制冰机的温度回升,造成制冰时间拉长且制冰效率低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810中,也就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频率运行,和/或,控制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的步骤中,
确定冷冻间室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停机温度,制冰机内的当前制冰温度小于等于设定制冰温度,则控制压缩机停机;
步骤820中,也就是控制压缩机以第二频率运行,风机以第二转速运行的步骤中,
确定冷冻间室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二停机温度,则控制压缩机停机;
其中,第一停机温度小于第二停机温度。
上述的第一停机温度和第二停机温度,可以理解为,压缩机的停机温度,根据冷冻间室内的温度,确定压缩机的停机条件。
压缩机的停机条件与冷冻间室的温度、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及风机的转速关联,基于压缩机以第一频率运行,和/或,控制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确定制冷系统运行制冰模式,基于控制压缩机以第二频率运行,风机以第二转速运行,确定制冷系统以冷冻模式运行,制冰模式的第一停机温度低于冷冻模式的第二停机温度,也就是冷冻间室的温度,在制冰模式低于冷冻模式,以提升制冰效率。
制冰模式下压缩机的停机条件为,制冰机完成制冰,完成制冰的参考条件为:冷冻间室内的温度低于第一停机温度,制冰机内的当前制冰温度小于等于设定制冰温度,也就是冷冻间室内的冷量满足制冰需求。
制冰机内的当前制冰温度,通过冰格204底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当前制冰温度判断是否完成制冰,可用于指导压缩机的启停。
当制冰机功能开启且未满冰时,压缩机的停机点按照第一停机温度控制,并且在制冰温度传感器同时达到设定制冰温度t时,压缩机停机,否则,继续按照制冰模式运行(强档运行)。如制冰机功能关闭或者满冰状态,冷冻间室按照正常开停机点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停机温度与第一停机温度的温差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也就是,第一停机温度低于第二停机温度1℃至5℃,如第一停机温度低于第二停机温度2℃或4℃。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压缩机停机的步骤之后,
控制风机转动,以向冷冻间室送风。
风机继续转动以将蒸发器的冷量继续供给到冷冻间室,充分利用蒸发器提供的冷量,提升冷量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制冷设备的门体1在第一预设时段处于高频开门状态,
在第一预设时段关闭制冰模式。
开门的过程中,冷冻间室内的冷量会向外部环境扩散,若开门时进行制冰,则冷量散逸较多,不利于冷量的利用。在第一预设时段关闭制冰模式,可以理解为,自动停止制冰模式,以减少开门导致的冷量散逸,也避免频繁开门带来的制冰机制冰效率低的问题。
当然,在高频开门状态用户输入制冰需求,也可以强制启动制冰模式。
其中,高频开门状态可以理解为,在预设时长内,用户需要抓握开门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预设时长可以为5分钟、一小时、三小时等等,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预设次数为大于等于2次的任意次数,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此处的高频开门状态,并不限定具体的使用频率。
高频开门状态的示例:在5分钟内,用户开门两次以上;或者,在未来的一小时内,开门的次数超过三次;或者,用户在开门一次后,确定在十分钟内仍然会再次开门。
高频开门状态也可以理解为门体1开闭的频率较高的状态。如做饭或聚餐等情况下,用户需要频繁开闭冰箱的门体1,以取放食材。常规开门状态,可以理解为,非高频开门状态,第一预设时段之外的时间可以理解为常规开门状态。
在预设时间内获取开门的统计信息,以根据统计信息确定高频开门状态对应的第一预设时段。
在用户初始使用阶段或使用过程中,采集到开门信息,获得统计信息。其中,统计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开门的时刻、次数、时长等数据。
统计信息可以为预设时间内统计得到的信息,如统计用户开始使用制冷设备到使用七天的数据,通过一个阶段内的统计信息指导制冷设备的运行方式;或者,统计信息可以为从用户开始使用制冷设备到当前时刻,根据持续统计到的信息,持续更新统计信息,并通过持续的信息指导制冷设备的运行方式。或者,统计信息还可以为每个月的前7天中,用户开门的统计信息,根据多个月的统计信息,指导制冷设备的运行方式。
一些情况下,控制制冰机在第一预设时段之前完成制冰。
在第一预设时段之前的预设时刻,获取储冰盒500内的储冰量,确定储冰量低于设定值,则控制制冰模式运行,以将储冰盒500内补足冰块,方便用户取冰。
其中,预设时刻与第一预设时段的起始时刻的时间差内,制冰机制得的冰块,可使得储冰量达到设定值。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以第二转速运行的步骤中,
控制风机向冷冻间室的顶板22输送冷风,冷风在顶板22的作用下向门体1上的制冰机流动。
冷风受到顶板22的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以使冷风流向门体1上的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进行制冰和冰块的保冷。制冷设备内无需设置独立的制冰送风风道,减小了制冷设备的柜体2的体积,扩大了冷冻间室的空间,不仅可以将冷风供应到制冰机,为制冰机提供冷量,还能够给制冷间室21提供冷量,冷量的利用效率更高。
参考图48所示,确定制冰模式启动,启动条件包括:制冰功能开启,且储冰盒500中未满冰。满足启动条件后,控制风机和压缩机强档运行,也就是压缩机以第一频率运行,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在风机和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判断冷冻间室内的温度,当冷冻间室内的温度满足第一条件(第一条件为冷冻间室的温度高于第一停机温度且低于冷冻间室的开机温度),则继续控制压缩机和风机以强档运行,若冷冻间室内的温度不满足第一条件,则判断冷冻间室的温度是否满足第二条件,第二条件为冷冻间室的温度小于第一停机温度且制冰机的当前制冰温度小于设定制冰温度,满足第二条件,则确定制冰完成,可控制压缩机停机,不满足第二条件,则确定制冰未完成,可控制压缩机和风机继续强档运行,继续执行制冰模式。上述的与冷冻间室连通的制冰机的制冰过程与冷冻间室的环境温度调控关联,并不是仅控制冷冻间室的温度,在有制冰需求时,按照制冰模式运行,使得冷冻间室内的温度满足制冰需求,可快速、高效的完成制冰,解决了冷冻间室内温度变化会影响制冰效果的问题。如制冰功能关闭或者储冰盒500处于满冰状态,冷冻间室按照正常开停机点控制。
按照满足整机性能条件下,压缩机和风机按照冷冻间室的开机点下限运行,直至制冰机结束制冰,将制冰控制逻辑与整机控制逻辑结合,提高制冰效率。
其中,当前制冰温度可通过制冰机中的制冰温度传感器采集,制冰温度传感器位于冰格204的下方。第一停机温度可以低于第二停机温度2℃。冷冻间室的开机点,可以理解为,冷冻间室内的温度高于压缩机的开机温度,则控制压缩机启动;开机点的下限,可以理解为,低于开机点。
在未制冰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冷冻间室内的温度是否满足第三条件,第三条件包括冷冻间室内的温度低于冷冻间室的开机温度,且高于第二停机温度,若满足第三条件,则压缩机和风机正常运行,若不满足第三条件,则确定冷冻间室内的温度是否低于第二停机温度,若冷冻间室内的温度低于第二停机温度,则控制压缩机和风机停机,若冷冻间室内的温度高于第二停机温度,则可控制压缩机与风机继续运行,运行方式可以为正常运行或强档运行,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上述的控制流程可参考图48所示,图中冷冻间室的第二停机温度标示为Tw,第一停机温度与第二停机温度的温差为2℃,冷冻间室的第一停机温度标示为Tw-2,冷冻间室的开机温度标示为Th,设定制冰温度为t。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存储器(memory)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可以调用存储器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如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电子设备、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既可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的云平台,也可应用于其他种类的互联网领域当中的云平台,或者还可以应用于第三方设备。其中,第三方设备可能包括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车载电脑和其他智能家电设备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用于冰箱,也可以用于冰柜等制冷设备,下述实施例,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冰箱为例进行说明。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4)

1.一种储冰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内形成储冰腔以及与所述储冰腔连通的出冰口,所述盒体设置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沿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下方连接定刀;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所述驱动轴连接有碎冰组件的动刀,所述驱动轴的轴线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下边沿,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的一侧,沿靠近所述驱动轴的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面斜向下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刀的转动外圆与所述第一限位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整冰的最小长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转动连接选冰门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边缘与所述动刀的转动外圆之间设置有第二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构造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驱动轴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面的下边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选冰门设置有第一止动面,所述第一止动面位于所述转动部或套设于所述转动部的外侧,所述第一止动面适于抵接所述盒体的外表面,以使所述选冰门止动在打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形成所述储冰腔,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拼接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均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板包括支撑板部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板部的透光板部,所述透光板部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穿设于所述支撑板部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第一转动安装部,所述支撑板部设置有第二转动安装部,所述第一转动安装部和所述第二转动安装部与选冰门的转动部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部与所述透光板部相卡接,所述支撑板部向下凹陷形成有导冰槽,所述导冰槽低于所述驱动轴的轴线,所述导冰槽位于所述驱动轴的两侧,向靠近所述出冰口的方向,所述导冰槽的底面斜向下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6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冰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刀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基体和连接于所述基体的外圈的刀体,所述刀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整冰的第三导向面,所述第三导向面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三导向面与基体的外表面的延长线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45°。
11.一种门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本体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冰盒,所述门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储冰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本体连接有储冰支座,所述储冰支座包括第一板体和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夹角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下方并构造有插接口,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有第二止挡部;
所述盒体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
所述盒体适于从上向下插接于所述储冰支座,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盒体的下方支撑所述盒体,所述第一止挡部沿第一方向对所述第一配合部限位,所述第一方向与上下方向形成夹角;所述第二止挡部沿第二方向对所述第二配合部限位,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本体连接有支撑部件和制冰机,所述支撑部件设置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一连接部;
所述制冰机位于所述盒体的上方,所述制冰机包括制冰主体和罩体,所述制冰主体设置有第二定位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罩体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制冰主体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罩体之间;
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插接,以使所述制冰主体在定位位置和让位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定位,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止挡所述第二连接部,以阻止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解除限位;在所述让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解除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解除对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止挡,所述罩体适于与所述支撑部件安装,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让位位置到所述定位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部运动至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固定,以使所述制冰主体在所述罩体的至少一侧对所述罩体限位。
14.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和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门体,所述门体可开合的连接于所述柜体。
CN202211627605.4A 2022-12-16 2022-12-16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60860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27605.4A CN116086078A (zh) 2022-12-16 2022-12-16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27605.4A CN116086078A (zh) 2022-12-16 2022-12-16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86078A true CN116086078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07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27605.4A Pending CN116086078A (zh) 2022-12-16 2022-12-16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860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3876B2 (en) Refrigerator door ice maker and dispenser with a coupling unit for moto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oor and the main body
US10527337B2 (en) Ice making system
US8281610B2 (en) Ice-making device for refrigerator
KR100780836B1 (ko) 냉장고용 아이스뱅크 고정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US20110296864A1 (en) Ice-making device for refrigerator
US7360377B2 (en) Refrigerator
EP1510766A1 (en) Ice supply system for refrigerator
US9810471B2 (en) Refrigerator
KR20100037266A (ko) 냉장고
WO2008054161A2 (en) Refrigerator and apparatus for ice discharging therein
US8899064B2 (en) Refrigerator
EP2333462B1 (en) Three forms of ice from a single well
CN116086078A (zh)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CN116045566A (zh)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CN116086067A (zh) 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制冷设备
CN116222121A (zh) 制冰机安装组件、门体及制冷设备
CN113091384B (zh) 一种制冰机储冰盒组件及冰箱
KR101069475B1 (ko) 아이스 버킷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장고
CN219243998U (zh) 储冰盒、门体及制冷设备
KR20190015092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215983395U (zh) 一种制冰机和冰箱
RU239254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льда в холодильнике
RU240439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льда для холодильника
KR100697415B1 (ko) 냉장고의 얼음 저장 장치
KR20100032473A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