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4393A -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 Google Patents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4393A
CN116074393A CN202211583207.7A CN202211583207A CN116074393A CN 116074393 A CN116074393 A CN 116074393A CN 202211583207 A CN202211583207 A CN 202211583207A CN 116074393 A CN116074393 A CN 116074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operating system
real
message
request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32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勇
胡军
张红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ongtu Fanl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ongtu Fanl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ongtu Fanl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ongtu Fanl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832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743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74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43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3Protocol definition or spec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根据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第二操作系统。该实施方式可以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提高传递数据的速度。

Description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监控系统为典型的金字塔型的控制系统方案,分为现场层、控制层、监控层、管理层四层结构,面临边缘计算应用实施不便、现场包含多种专用设备难于维护、云管理困难等问题。
为了满足HMI对控制器数据的监视及操作,将控制层的控制功能组件、监控层HMI设备组件以及边缘计算应用设备整合成为一个平台,无需购买额外的工控机或网关以达到减少设备数量和采购成本的目的,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展示、访问服务,支持边缘计算应用及数据上云。
在平台上运行有异构操作系统,其中异构系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实时系统和一个或多个非实时系统,实时系统用于运行控制层的控制功能组件,如软PLC,非实时系统用于运行HMI监控设备组件。
现在需要在实时系统和非实时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以最终满足HMI对控制器数据的监控。然而,实时系统数据上传量巨大,通过如modbus协议等传统轮询方式通讯协议只能从非实时系统查询数据的变化,不能解决软PLC数据主动上报的问题,同时对于结构数据也不能很好的传递。
所以,如何构建实时系统和非实时系统间的通信方式,实现实时系统实时的将大量数据传输至非实时系统,是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并不形成本国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实时传输协议为无状态传输协议。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装置包括:接收单元,被配置成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命令执行单元,被配置成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反馈单元,被配置成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实时传输协议为无状态传输协议。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可以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提高传递数据的速度。具体来说,无法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降低传递数据的速度的原因在于:利用HMI人机界面,对数据进行监控,需要上传大量数据,以及通过Modbus通讯协议,无法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降低传递数据的速度。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的应用层可以用于将报文携带的数据拆分成预设数量个的数据包,以将上述预设数量的数据包确定为应答数据子包序列,作为应答数据。以及利用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子包序列中的数据子包依次发送,可以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提高传递数据的速度。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100。该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的流程1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其中,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可以是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的执行主体。其中,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可以用于对上述数据请求报文进行操作处理的系统。例如,上述操作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表征确定强制数据的操作,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命令类型,数据包数量信息,数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可以表征待进行操作的数据。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可以用于发送数据请求报文和接收应答数据报文的系统。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可以是对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进行操作处理后的报文。上述命令类型可以是对上述数据请求报文进行操作的类型。上述命令类型对应的操作可以是上述操作处理。上述数据包数量信息可以表征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应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数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可以为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传输协议。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可以为实时系统、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可以为非实时系统。上述第一操作系统上运行有用于控制的应用程序。例如,上述应用程序可以是顺序控制的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为第二操作系统按照上述应用层协议生成,并按照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发送的数据请求报文。
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后,还包括:
按照上述应用层协议,对上述数据请求报文进行完整性校验,并在校验成功后,解析数据请求报文得到报文携带的命令类型。
实践中,上述对上述数据请求报文进行完整性校验,并在校验成功后,解析数据请求报文得到报文携带的命令类型,包括:
第一步,响应于确定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包的数量和数据包数量信息对应数量相等,将校验成功确定为校验结果。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包的数量可以是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实际接收到的数量。
第二步,响应于确定上述校验结果为校验成功,确定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命令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请求数据报文可以是通过以下步骤得到的:
第一步,发送系统诊断信息,得到系统诊断结果。其中,上述发送系统诊断信息可以是非实时系统将上述系统诊断信息发送至上述实时系统的系统诊断信息。上述系统诊断信息可以表征上述实时系统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信息。上述系统诊断结果包括:表征系统诊断失败的结果和表征系统诊断成功的结果。上述表征系统诊断失败的结果可以表征上述实时系统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上述表征系统诊断成功的结果可以表征上述实时系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
实践中,上述系统诊断结果可以是通过以下步骤得到的:
第一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非实时系统在上述预设时长内未收到上述实时系统发送的表征系统诊断失败的结果,将表征系统诊断失败的结果确定为系统诊断结果。例如,上述预设时长可以是3秒
第二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非实时系统在上述预设时长内收到上述实时系统发送的表征系统诊断成功的结果,将上述表征系统诊断成功的结果确定为系统诊断结果。
第二步,响应于确定上述系统诊断结果为表征系统诊断成功的结果,利用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和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发送请求数据报文。其中,发送的请求数据报文对应操作可以表征实时采集的操作。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的应用层可以用于将报文携带的数据拆分成预设数量个的数据包,以将上述预设数量的数据包确定为应答数据子包序列,作为报文携带的数据的应用层。
第三步,响应于接收到上述实时系统发送的应答数据报文完整,将接收到的应答数据报文发送至上述终端。
第四步,响应于接收到上述实时系统发送的应答数据报文不完整,且上述应答数据报文携带的拍个数小于预设次数,利用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和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发送表征重传应答数据报文携带的数据的报文。例如,上述预设次数可以是3。
第五步,响应于接收到上述实时系统发送的应答数据报文不完整,且上述应答数据报文携带的拍个数大于等于预设次数,发送表征接收错误的信息。其中,上述表征接收错误的信息可以表征接收的数据不完整的信息。
第六步,响应于确定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操作数据,利用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和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发送操作数据对应的请求数据报文。其中,上述操作数据对应的请求数据报文对应操作可以是上述操作数据对应操作。上述操作数据对应的请求数据报文携带的数据可以是上述强制数据。上述终端可以用于发送处理后数据包和保存上述接收到的数据的终端。例如,上述操作数据对应操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表征确定强制数据的操作,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
步骤102,根据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
实践中,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包括:
响应于确定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采集指定数据的操作,采集上述表征采集指定数据的操作对应的数据,作为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作为命令执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包括:
第一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实时采集的操作,执行以下采集步骤:
第一子步骤,实时采集数据,作为实时数据。
第二子步骤,将上述实时数据确定为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
第二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确定强制数据的操作,将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确定为强制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其中,上述强制数据可以是无法进行修改的数据。
第三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且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为强制数据,将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确定为未强制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其中,上述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可以是将强制数据确定为未强制数据的操作。上述未强制数据可以是能进行修改的数据。
第四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对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进行修改,得到修改后数据和修改结果。其中,上述修改结果包括:表征修改成功的结果或表征修改失败的结果,得到处理后报文。上述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可以表征将目标数据的值修改为目标值的操作。例如,上述目标数据可以是空调温度。例如,上述目标值可以是二十。
实践中,上述修改结果可以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的:
步骤一,响应于确定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为未强制数据,对上述未强制数据进行修改,以及将表征修改成功的结果确定为修改结果。
步骤二,响应于确定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为强制数据,将表征修改失败的结果确定为修改结果。
第五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将上述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对应的数据,确定为上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其中,上述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可以表征对数据进行重新传输的操作。
第六步,将处理后报文确定为命令执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还包括:
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按照上述实时传输协议的数据长度要求进行分包处理。
实践中,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按照上述实时传输协议的数据长度要求进行分包处理,包括:
将报文携带的数据包拆分成多个满足上述数据长度要求的数据包。其中,上述数据长度要求可以是数据长度小于预设字节的要求。
步骤103,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第二操作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可以是无状态传输协议。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的应用层可以用于将报文携带的数据拆分成预设数量个的数据包,以将上述预设数量的数据包确定为应答数据子包序列,作为报文携带的数据的应用层。
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第二操作系统,包括:
第一步,将上述待传输报文输入至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得到应答数据报文。
第二步,利用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发送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预先定义的应用层传输协议的数据结构包括:应用层协议头、应用层数据、用于区分请求和应答的命令类型、包序号、长度、校验值、拍个数。其中,上述校验值可以是应用层协议头的校验值。例如,上述校验值可以是CRC32校验值。上述长度可以是报文的长度。上述包序号可以是报文传输的次数。上述拍个数可以表征实时采集的次数。上述应用层协议头可以是应用层的协议头。上述应用层数据可以是报文携带的数据。上述请求命令类型可以是上述非实时系统发送的命令类型。上述应答请求可以是上述实时系统发送的命令类型。例如,上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表征确定强制数据的操作,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可以是以下表格:
Figure BDA0003990443710000091
Figure BDA0003990443710000101
其中,Head表示应用层协议头。Body中DataInfo表示应用层数据,数据格式详细见下章节6.1.1.2.4请求或应答数据格式。version表示版本控制,无符号短整,从1开始,0为无效值,用于版本匹配。统一升级。cmdType表示命令类型,用来区分网关请求和PLC应答的类型。上述PkgSeq表示包的序号,即该同一包是第几次请求或应答,用来解决UDP包失序问题。上述BodyLen表示body的长度。上述BodyCRC表示body的CRC32校验值,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CRC32校验函数。上述ResultACK表示对请求方的应答结果,0=0k,其他错误码可附加。上述BeatCount表示拍个数。所谓一拍数据,就是在某一时间节点上,一组完整的请求数据或应答数据。例如,当网关数据订阅时,PLC每次应答数据包括一拍或多拍。上述HeadCRC表示协议头CRC32校验值,即对于Head结构,除去HeadCRC字段的其他字段的CRC32的校验值。上述Reserved表示预留字节。备用或四字节对齐。
Figure BDA0003990443710000102
Figure BDA0003990443710000111
其中,上述周期诊断请求可以是发送上述系统诊断信息。上述周期采集订阅可以是上述表征实时采集的操作。上述周期采集取消可以是取消上述表征实时采集的操作。上述点项读可以是表征读取请求数据报文携带的数据。上述点项写可以是上述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上述点项强制可以是上述表征确定强制数据的操作。上述点项强制取消可以是上述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上述预留可以表征保留请求数据报文携带的数据。利用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实时系统的发送速率降低网络特性快,UDP没有TCP的握手、确认、窗口、重传、拥塞控制等机制,UDP是一个无状态的传输协议,所以它在传递数据时非常快。通过网络协议的制定,解决了实时系统高并发,实时大量数据传输到非实时系统的问题,适合应用在工业领域现场高实时场景。设计实时系统与非实时系统之间的通信模块,基于TCP/IP协议,采用UDP传输方式,具有数据分包、丢包重传机制。实时系统接收到非实时系统发送的周期采集订阅或取消、采集丢包重传、点项读、点项写、点项强制及点项强制取消请求报文,然后做相应的处理,并发送相应的数据报文给非实时系统。实时系统与非实时系统的通信协议模型在传输层UDP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层和应用层,表示层主要完成数据组包、分包、发送、应答处理,并可判断是否丢包;应用层来实现具体的通信协议。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可以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提高传递数据的速度。具体来说,无法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降低传递数据的速度的原因在于:利用HMI人机界面,对数据进行监控,需要上传大量数据,以及通过Modbus通讯协议,无法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降低传递数据的速度。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的应用层可以用于将报文携带的数据拆分成预设数量个的数据包,以将上述预设数量的数据包确定为应答数据子包序列,作为应答数据。以及利用上述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子包序列中的数据子包依次发送,可以解决实时系统高并发和提高传递数据的速度。
进一步参考图2,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上述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200包括:接收单元201、命令执行单元202和反馈单元203。其中,接收单元201,被配置成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命令执行单元202,被配置成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反馈单元203,被配置成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实时传输协议为无状态传输协议。
可以理解的是,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2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1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装置2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3,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300(例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301(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3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3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3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3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3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301、ROM 302以及RAM 303通过总线3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305也连接至总线3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3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3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3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308;以及通信装置309。通信装置3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3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3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3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3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3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308被安装,或者从ROM 3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3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 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装置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上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上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上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上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上述实时传输协议为无状态传输协议。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接收单元、命令执行单元和反馈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接收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上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所述异构系统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所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所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所述实时传输协议为无状态传输协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还包括:
将所述应答数据报文按照所述实时传输协议的数据长度要求进行分包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定义的应用层传输协议的数据结构包括:应用层协议头、应用层数据、用于区分请求和应答的命令类型、包序号、长度、校验值、拍个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实时传输协议为UDP传输协议;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为实时系统、第二操作系统为非实时系统;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上运行有用于控制的应用程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请求报文为第二操作系统按照所述应用层协议生成,并按照所述实时传输协议发送的数据请求报文;
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后,还包括:
按照所述应用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请求报文进行完整性校验,并在校验成功后,解析数据请求报文得到报文携带的命令类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操作系统根据所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实时采集的操作,执行以下采集步骤:
实时采集数据,作为实时数据;
将所述实时数据确定为所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
响应于确定所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确定强制数据的操作,将所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确定为强制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响应于确定所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取消强制数据的操作、且所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为强制数据,将所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确定为未强制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
响应于确定所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数据修改的操作,对所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进行修改,得到修改结果和处理后报文;响应于确定所述命令类型对应操作为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将所述表征数据重传的操作对应的数据,确定为所述数据请求报文携带的数据,得到处理后报文;
将处理后报文确定为命令执行结果。
7.一种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成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接收第二操作系统的数据请求报文;
命令执行单元,被配置成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根据所述数据请求报文中携带的命令类型,进行命令执行;
反馈单元,被配置成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将命令执行结果按照预先定义应用层传输协议组织应答数据报文,并通过实时传输协议将所述应答数据报文反馈至所述第二操作系统,其中,所述实时传输协议为无状态传输协议。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211583207.7A 2022-12-09 2022-12-09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Pending CN1160743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3207.7A CN116074393A (zh) 2022-12-09 2022-12-09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3207.7A CN116074393A (zh) 2022-12-09 2022-12-09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4393A true CN116074393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8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3207.7A Pending CN116074393A (zh) 2022-12-09 2022-12-09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743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9214B (zh) 用于控制边缘计算设备、用于更新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33251B (zh) 用于控制网络互联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105591A1 (zh) 缓存服务器性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2416632B (zh) 事件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930709B (zh) 数据存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596017B (zh) 一种协议解析方法、装置、软网关和存储介质
CN112256733A (zh) 数据缓存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60536A (zh) 数据缓存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328092A (zh) 一种车辆远程诊断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72979A (zh) 一种报文解析方法、平台、网关及存储介质
WO2017000572A1 (zh) 基于因特网内容适配协议的通信方法、客户端和服务器
CN115871691A (zh) 车辆行驶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093896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ugmented object members for remote procedure call
CN115102992B (zh) 数据发布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6074393A (zh) 异构系统间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CN113553206B (zh) 数据事件执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022328A (zh) 服务器集群以及服务器集群的测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309497B (zh) 信息调用的方法及装置、服务器、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2543228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256714A (zh) 数据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550464B (zh) 基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系统监控方法、电子设备与介质
CN113535428B (zh) 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1274296B (zh) 图像数据获取的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3542412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11833B (zh) 数据更新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